国际新闻

据1月11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说,银河系中行星的数量远远超过之前的想象。这增加了其中至少有一颗可能包含生命的可能性。
不久前,天文学家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十几颗外行星,然后增加到几百颗。目前的数量为700颗。
但英国《自然》周刊发表的这项新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在银河系中行星数量超过恒星的证据。
巴黎天体物理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报告的两作者之一丹尼尔·库巴斯说:“我们过去认为地球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目前看起来,实际上有数十亿颗质量和地球类似的行星在银河系中围绕恒星运行。”
在过去20年搜寻那些太遥远、太黯淡而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外行星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测量某颗行星对寄主星的万有引力影响;另一种是观察恒星的亮度,因为当某颗绕恒星运行的行星在这颗恒星前面经过时,恒星的亮度会稍微变暗。
这两种方法都更适合发现体积大、离恒星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行星。这留下了大量“盲点”。
库巴斯及其同事阿诺·卡桑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使用一种名为“万有引力显微透镜”的方法。这种方法观察寄主星的万有引力场和行星本身如何联合起来发挥像透镜一样的作用,增强背景中另一颗恒星的亮度。
如果发挥透镜作用的恒星有一颗行星,那么这颗行星看起来将使背景恒星的亮度稍有增加。与其他方法相比,显微透镜方法的一个优势是,能够发现大小与我们的地球类似而且离它们炙热的恒星较远的较小行星。
这项研究针对与恒星相距7500万至15亿公里、质量至少是地球5倍的行星。这个距离在太阳系中相当于从金星到土星的距离。经过6年,研究小组用设在南半球———从澳大利亚、南非到智利———的环球望远镜网络观测了数百万颗恒星。
卡桑对记者说,除了发现3颗新的外行星,他们还算出,银河系中的每颗恒星平均有1.6颗行星。不知道其他星系的情况是否也是如此。
卡桑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数据显示,在我们的星系中行星比恒星更普遍。行星是普遍现象而非例外。我们还发现,较轻的行星要比较重的行星更普遍。”
在所研究的恒星中,有1/6具有一颗质量与木星类似的行星,一半的恒星具有质量接近海王星的行星,近2/3具有所谓的“超级地球”,即质量是地球10倍之多的行星。(来源:新华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发现的鲨鱼新种 “细长条”锯鲨嘴里长满牙齿2011年发现的鲨鱼新种 “细长条”锯鲨嘴里长满牙齿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3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加利福尼亚科学研究院12月宣布,4种新鲨种,其中包括一种“细长条”锯鲨,是该院研究人员2011年发现的140个新品种中的一些。非洲侏儒锯鲨(学名Pristiophorus nancyae)是在非洲莫桑比克利用1600英尺(490米)深的拖网偶然捉到的。据该研究院的研究助理大卫-艾伯特说,这是迄今为止科学界知道的第七种锯鲨。

  这种食肉动物拥有长长的口鼻部,里面长满牙齿,它像一把利剑,锯鲨挥舞着这个附属肢刺穿鱼群,然后回转身吃掉任何受伤的鱼儿。艾伯特表示,除了锯鲨,一种天使鲨新品种——凯氏扁鲨,是根据在菲律宾吕宋岛近海深达1200英尺(370米)的水下捕获的一个样本命名的。喜欢栖息在水底的天使鲨,它的巨大胸鳍类似翅膀,这种动物经常用海底沉积物掩埋身体,伺机捕捉过往的猎物。

  另外还有两种小棘乌鲨,它们是分别在台湾和南非发现的。这些新发现是最近找到的鲨鱼和鳐新品种中的一部分。艾伯特表示,他们在过去10年间描述了大约200个新品种,与之相比,之前的30年间仅不足200种。虽然在描述新鲨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科学家对这些食肉动物的行为或者它们的数量知之甚少。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鲨种都局限在狭小区域和有限的栖息地内,还因为进行这方面研究的资助少得非常可怜。不过很多科学家和生态环保人士一般也会忽略他们研究的特定鲨种。艾伯特说:“有很多(鲨)种用雷达根本无法发现,因为它们的体型很少。而且浩瀚无边的海洋还有很多是我们不了解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只成年雌性跳蛛,学名“Phidippus clarus”(图片来源:Don Johnston, All Canada/Getty Images)  一只成年雌性跳蛛,学名“Phidippus clarus”(图片来源:Don Johnston, All Canada/Getty Images)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体型微小蜘蛛的拥有相对于它们的体型来说巨大的大脑。这种巨脑可能解释了体型微小的蜘蛛的织网能力为何与体型更大的蜘蛛不相上下。

  研究过程中,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研究员比尔-伊伯哈德率领的团队对来自6个结网蜘蛛家族的9个种群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蜘蛛的体型越小,相对于体型的大脑体积越大。一些蜘蛛种群的中枢神经系统所占据的空间达到整个身体的近80%,有时甚至会溢入腿部。

  圆蛛Leucauge mariana等一些蜘蛛的幼仔因大脑巨大身体发生膨胀,这种现象直到发育成熟后才消失。伊伯哈德表示大脑占据大部分体内空间似乎对其他器官带来问题。对于这一现象,科学家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巨大的大脑同样影响了蜘蛛纲动物的外形。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年跳蛛Phidippus clarus的消化系统位于头胸部。但在年轻个体身上,所有这些空间都被大脑占据,幼仔的消化系统并不成熟。巨脑将对蜘蛛的发育产生影响仍是一个未知数。

  伊伯哈德在描述这项研究的文章中指出,据推测,较大的大脑是织网所必须的。织网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行为。所谓的偷窃寄生蜘蛛并不具有织网能力,靠偷窃其他蜘蛛的猎物为生,但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它们拥有相对较小的大脑。偷窃需要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要求偷窃寄生蜘蛛具备一定程度的智商,这也就解释了这个窃贼的大脑为何与结网蜘蛛不相上下。此次有关蜘蛛大脑的研究发现刊登在11月出版的《节肢动物结构与发育》杂志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发现的青蛙种群,学名“Paedophryne dekot”新发现的青蛙种群,学名“Paedophryne dekot”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与1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新研究指出,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两种新种青蛙,体型不及一粒M&M 巧克力豆。其中一种新种青蛙被称之为“Paedophryne dekot”(dekot在当地语中意为“很小”),身长大约在8.5到9毫米之间。另一种的皮肤疙疙瘩瘩,被称之为“P. verrucosa”(verrucosa在拉丁语中意为“长满疣”),身长在8.8到9.3毫米之间。

  此前的体型最小青蛙纪录保持者也是Paedophyrne家族成员,身长大约在10毫米左右。新发现的两种青蛙不仅是地球上已知最小的青蛙种群,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小的四足动物或者说四足脊椎动物。地球上已知最小的脊椎动物是东南亚的原生壤鲤,发育成熟后的雌性原生壤鲤身长只有7.9毫米。“保护国际”的两栖动物专家罗宾-摩尔表示:“体型如此微小的青蛙让我感到吃惊,它们不断推动微型化的极限。”摩尔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

  这两种新种青蛙是动物学家弗瑞德-克劳斯2011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一座与世隔绝的山脉进行考察时发现的。克劳斯就职于夏威夷的毕夏普博物馆,此前曾将Paedophyrne确定为一种新种青蛙。这个种群的青蛙只生活在雨林地面的树叶上。他指出,这些青蛙之所以进化出如此小的体型可能是为了适应不被其他动物利用的环境。这两种迷你青蛙可以用螨类等体型微小的猎物填饱肚子,但对于体型较大的青蛙来说,这一点显然很难做到。

  科学家通过倾听它们的叫声,而后找到叫声的源头,进而发现这些小生灵的位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克劳斯和一群当地助手几乎把脸贴在地面,寻找微型青蛙的踪迹,发现之后徒手将它们捕获。很显然,完成这项工作绝非易事。克劳斯说:“这些小东西会像蟋蟀一样跳,一会跳到这儿,一会又跳到那儿。”

  科学家对微型青蛙了解不多。此次发现说明世界上其他地区可能也存在这种小生灵。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毫无疑问,其他很少被人考察的热带地区生活着其他微型物种,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描述。”研究论文刊登在12月12日的《ZooKeys》杂志上。摩尔说:“这一领域最令人感到兴奋的是,你知道类似这样的新物种将陆续浮出水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新种鳅鱼

新种鳅鱼(图片提供:Jörg Bohlen via WWF)新种鳅鱼(图片提供:Jörg Bohlen via WWF)

  自1997年以来,科学家共在湄公河流域发现300多种新鱼类种群,其中就包括这种外形酷似腌黄瓜的鳅鱼。在淡水鱼类种群多样性方面,湄公河生态系统仅次于亚马逊。查普曼表示新种鳅鱼只生活在泰国南部两条清澈的砂砾床溪流中,它们的发现让科学家意识到两件事情。“一个是,这种物种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只适应一个非常独特的栖息地。另一个是,它们是一种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的种群,面临灭绝风险。如果想保护这种鱼类,我们需要对水坝、污染和过度捕捞进行干涉,否则的话,它们便会走向灭绝。”

  6.灰岩柳莺

灰岩柳莺(图片提供:Ulf Johansson,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ia WWF)灰岩柳莺(图片提供:Ulf Johansson,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ia WWF)

  这只灰岩柳莺于2010年发现。它的叫声嘹亮,与众不同,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是一个新的鸟类种群。这种灰岩柳莺生活在老挝和越南的山区,它们的繁殖地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也因此得名。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查普曼表示:“科学家对这一地区的鸟类进行了深入研究。一年之内,我们只发现一两种新鸟类种群,因此任何新发现都让我们感到兴奋。”

  7.肉食性猪笼草

肉食性猪笼草(图片提供:François Mey via WWF)肉食性猪笼草(图片提供:François Mey via WWF)

  这是一种喜欢吃肉的植物,高度达到近40英寸(约合100厘米),是2010年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的5种肉食性猪笼草之一。这种肉食性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oldenii”,科学家只在两座山峰上发现它们的踪迹,均位于柬埔寨的豆蔻山脉。豆蔻山脉的海拔高度在1970到2625英尺(约合600到800米)之间。其他4种肉食性猪笼草是在泰国发现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查普曼表示:“这种植物能够散发出香气,诱捕没有疑心的猎物,例如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甚至于鸟类。它们的瓶状叶中含有酸性成分,用于消化溺死的猎物。对于植物来说,这是一种非凡的适应能力。它们的生长并不单纯依靠从贫瘠的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同时也捕食小动物补充营养。”

  8.湄公河

湄公河(图片提供:Gordon Congdon via WWF)湄公河(图片提供:Gordon Congdon via WWF)

  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森林。这一流域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查普曼表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并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生物较其他地区更为丰富,例如湄公河流域。当地的栖息地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既有潮湿的森林,深邃的沼泽,又有众多河流,是亚洲鱼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科学家一直担心湄公河流域的物种因各种压力不断减少,能够发现这么多新物种让他们感到吃惊。查普曼说:“湄公河流域的一些地区曾爆发战争,最近才允许科学家进行考察。这一地区拥有各种各样的栖息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还会在未来发现更多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新物种。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我并不认为能够上演如此多的发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16日消息,据12月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表示,2010年共在东南亚大湄公河流域发现208种新物种,其中包括一种可以自我克隆的蜥蜴,一种外形酷似腌黄瓜的鱼以及一种发型好似“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猴子。

  1.塌鼻猴

塌鼻猴塌鼻猴(图片提供:Martin Aveling, FFI via WWF)

  塌鼻猴,学名“Rhinopithecus strykeri”,因发型酷似“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也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埃尔维斯猴”。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新报告,2010年共在东南亚大湄公河流域发现208种新物种,其中就包括这种猴子。可惜的是,研究人员从未拍到活塌鼻猴的影像。

  塌鼻猴是在大湄公河缅甸流域发现的。大湄公河流域遍布着湿地、山脉和森林。当地喜马拉雅山的猎人对这种猴子并不陌生,但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大湄公河流域保护项目负责人斯图尔特•查普曼等科学家看来,这却是一项令他们感到吃惊的发现。查普曼说:“这是一个发现大型哺乳动物正走向终结的时代,能够在这一地区发现科学界未知的新种灵长类动物非常罕见。根据我们的推测,未来只能在这一地区发现一种或者两种新种灵长类动物。发现这种猴子让人喜忧参半,我们认为这一种群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

  当地猎人表示,如果赶上暴风雨,这种猴子会因为雨水灌进扁平的鼻子不停打喷嚏。查普曼表示,如果果真是这种情况,这种身体畸形可能导致塌鼻猴更易被捕猎者捕获,或者在野外生存中处于不利位置。“目前,我们对这种猴子知之甚少。”

  2.白环蛇

白环蛇(图片提供:Vampire/WWF)白环蛇(图片提供:Vampire/WWF)

  在云南东川山区发现的白环蛇,上下颚均长有巨大的尖牙,被它们咬上一口绝不是闹着玩的。这种新发现的蛇在夜间活动,捕食青蛙和蜥蜴。白环蛇的身长可达到20英寸(约合50厘米),是2010年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的28种新种爬行动物之一。大湄公河流经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2010年共在大湄公河流域发现208种新物种,其中包括145种植物,25种鱼类,7种两栖动物,2种哺乳动物以及1种鸟类。

  3.新种兰花

新种兰花(图片提供:L. Lee Grismer via WWF)新种兰花(图片提供:L. Lee Grismer via WWF)

  在湄公河流域发现的新种兰花,生活在越南一偏远地区,是被当地一名植物标本采集者发现的。伦敦英国皇家植物园的专家证实这是一种新种兰花。2010年,科学家共描述了16种新种兰花,这一种便是其中之一,它们的数量都很少,栖息地面积也很小。由于当地环境发生变化,这些独特的兰花种群的生存面临威胁。据科学家估计,由于非法砍伐造成的影响,印度尼西亚最近灭绝了大约70种类似兰花。

  4.新种蜥蜴

新种蜥蜴(图片提供:Lee Grismer)新种蜥蜴(图片提供:Lee Grismer)

  2010年发现的新种蜥蜴,学名“Leiolepis ngovantrii”。虽然科学家此前并不知道这种蜥蜴的存在,但越南巴地头顿省居民对它们并不陌生,它们的肉被摆上当地饭馆的餐桌。这种蜥蜴是由越南科技院的Ngo Van Tri在当地餐馆发现的。美国加利福尼亚拉西拉大学的李-格里斯莫对这种蜥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蜥蜴全部是雌性,无需求助雄性便可通过自我克隆过程繁育下一代,让单性生殖达到一个新高度。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 面朝同一方向

面朝同一方向面朝同一方向(图片提供:Khishigjav Tsogtbaatar,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正如图片所呈现的那样,所有幼仔都面朝同一个方向,有助于科学家揭开它们的死亡之谜。法斯特维斯基说:“我们认为当时出现一场沙暴,它们的巢穴最后被逐步逼近的沙丘吞噬。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例子。从这些化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小生灵在生命最后时刻遭遇的恐怖经历。”

  5 幼仔特写

幼仔特写幼仔特写(图片提供:Khishigjav Tsogtbaatar,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安氏原角龙幼仔头部化石特写,微小的喙形嘴清晰可见。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其他化石显示,一只成年安氏原角龙和一只迅猛龙也命丧同样的“死亡陷阱”。法斯特维斯基说:“这是两个令人吃惊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大约7500万年前的恐龙行为。迅猛龙可能捕食安氏原角龙幼仔。沙漠地区环境恶劣,可能导致恐龙拥有较高的死亡率。”

  6 混乱的骨骼化石

混乱的骨骼化石混乱的骨骼化石(图片提供:Khishigjav Tsogtbaatar,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恐龙巢穴侧景,展现了混杂的幼仔骨骼化石。法斯特维斯基表示:“这个新发现的巢穴是一个令人吃惊和美丽耀眼的化石。我认为世界上其他地区一定也存在类似这样的惊人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它们将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动物的生活。”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蒙古古生物学家发现一个巨大的安氏原角龙巢穴,内有15个幼仔化石。这个巢穴宽2.3英尺(约合0.7米),年代可追溯到近7500万年前。这一惊人发现促使古生物学家重新思索古代爬行动物如何照料它们的幼仔。

  1 惊人巢穴

惊人巢穴惊人巢穴(图片提供:Khishigjav Tsogtbaatar,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巨大安氏原角龙巢穴,被古代沙丘沉积物覆盖。这个巢穴距今近7500万年,内有15个幼仔。这个恐龙巢穴是蒙古古生物学家帕格米恩-纳曼达克赫(Pagmin Narmandakh)在德加多克赫塔地层(Djadokhta)发现的。此次考古发现刊登在11月出版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论文合著者大卫-法斯特维斯基表示,这个令人吃惊的恐龙巢穴宽2.3英尺(约合0.7米)。安氏原角龙是三角恐龙的近亲。

  其他恐龙巢穴往往只发现已变成化石的恐龙蛋,而没有发现幼仔化石。安氏原角龙巢穴内的幼仔死亡时年龄在1岁左右。法斯特维斯基是美国罗得岛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他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恐龙采用这种方式照料幼仔。它们的幼仔在巢穴内一同发育成长。此次发现的恐龙幼仔并非刚刚从蛋中孵化后不久便走向死亡。”

  2 安氏原角龙骨架

安氏原角龙骨架安氏原角龙骨架(图片提供:Phil Degginger, Carnegie Museum/Alamy)

  复原后的安氏原角龙骨架。这种食草动物的头部结构与其他恐龙截然不同,嘴巴与鸟嘴类似。安氏原角龙是角龙类家族的一个原始成员,这个家族还包括三角恐龙。成年安氏原角龙的身长可达到6英尺(约合2米)左右。安氏原角龙曾生活在亚洲中部的一片沙海(现在的戈壁沙漠),距今大约7500万年。法斯特维斯基说:“想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这种恐龙当时就生活在严酷的沙漠环境下。”当地地形崎岖不平,一度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安氏原角龙生存的年代,这里显然存在足够的植物,能够满足这些恐龙的需要。

  3 拥挤的巢穴

拥挤的巢穴拥挤的巢穴(图片提供: Khishigjav Tsogtbaatar,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蒙古发现的古代恐龙巢穴,小恐龙拥挤在一起。科学家一度认为恐龙抚养后代的方式往往与鳄鱼类似,即在巢穴产卵后让它们自生自灭。但这一新发现说明恐龙会照顾幼仔一段时间,这一点与很多鸟类相同。法斯特维斯基表示,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古代爬行动物抚养后代的方式与现在的任何动物不同。

  此次发现的巢穴内共有15个幼仔,一次养育这么多孩子对任何动物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事情。现代动物往往只繁育数量不多的后代,精心抚养,比如人类,又或者繁育数量庞大的后代,但不会给予它们任何关爱,例如蚊子。法斯特维斯基说:“这些恐龙显然与其他动物不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 薄煎饼海蛤蝓

薄煎饼海蛤蝓薄煎饼海蛤蝓

  这种新发现的裸鳃亚目动物外形好似一个五颜六色的薄煎饼。科学家6月表示,在最近对菲律宾进行考察时,他们共发现数百种潜在新物种,图片展示的海蛤蝓便是其中之一。

  7 吸血飞行蛙

吸血飞行蛙吸血飞行蛙

  这种新种青蛙学名“Rhacophorus vampyrus”,生活在越南山地丛林地区。科学家1月表示,Rhacophorus vampyrus于2008年被发现,身长2英寸(约合5厘米),只生活在越南南部的雾林地区,能够利用带蹼的四肢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蝌蚪通常长有口器,与喙类似。吸血飞行蛙的幼仔长有一对坚硬的黑钩,从口器下方伸出,在青蛙幼仔身上发现这种“尖牙”还是第一次。

  8 恶魔线虫

恶魔线虫恶魔线虫

  根据6月刊登的研究论文,这种线虫在地下数公里处发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栖息地所在深度最深的动物。这个新种线虫名为“Halicephalobus mephisto”,以《浮士德》中描绘的恶魔墨菲斯托菲里斯(Mephistopheles)的名字命名。科学家表示发现这种线虫说明地下拥有一个丰富的生物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所知。

  9 深海玉钩虫

深海玉钩虫深海玉钩虫

  新发现的玉钩虫种群,呈明亮的紫红色,是最近在中大西洋海脊附近发现的,栖息地位于海底8850英尺(约合2700米)左右。根据11月发表的一篇论文,这种色彩绚烂的动物长有长长的“嘴唇”,帮助它们在食物匮乏的区域捕获猎物。

  10“刻薄鬼”水母

“刻薄鬼”水母“刻薄鬼”水母

  1月,科学家在美国佛罗里达群岛海域发现这种新种水母,被形象地称之为“粉红色刻薄鬼”。这种水母长有数百根刺一样的触须,以其他水母为食。与其他Drymonema水母不同,“刻薄鬼”水母还会捕食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科学家1月表示,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30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评选出了2011年发现十大怪异动物,包括恶魔蝙蝠、独眼鲨鱼、僵尸真菌、吸血飞行蛙、迷惑摇滚变色龙在内的“怪物”纷纷榜上有名。

  1 独眼鲨鱼

独眼鲨鱼独眼鲨鱼

  在墨西哥发现的一个罕见的鲨鱼胎儿,身长22英寸(约合56厘米),只有一只眼睛,长在头部前部。独眼鲨鱼是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编辑评出的2011年十大诡异动物之一。实际上,这条鲨鱼患有一种名为“独眼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动物都会出现独眼畸形。在母体外捕获独眼鲨鱼还是第一次。杰克逊维尔北佛罗里达州大学研究鲨鱼的生物学家吉姆-格尔雷切特表示,科学家此前就曾多次发现独眼鲨鱼胎儿。但他们一直未能在母体外捕获独眼鲨鱼,说明这种鲨鱼无法在野外存活很久。

  2 迷惑摇滚变色龙

迷惑摇滚变色龙迷惑摇滚变色龙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6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图片展示的变色龙是最近在物种丰富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发现的。这种变色龙学名“Furcifer timoni”,好似一名迷惑摇滚歌手,因此也被称之为迷惑摇滚变色龙。(迷惑摇滚是指装扮重于音乐的摇滚乐风格。)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发现这种多彩的新种变色龙令人感到非常吃惊,因为科学家此前曾对这种变色龙所在的北部雨林进行多次深入考察,寻找新种爬行动物。

  3 白化活板门蛛

白化活板门蛛白化活板门蛛

  据“国家地理新闻”网站11月报道,澳大利亚发现一种新种白化活板门蛛,令科学家感到震惊。西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马克-哈维表示:“看到它的白脑袋,我差点被吓倒在地。” 由于体内仍有一些色素,新发现的活板门蛛并不是真正的白化病患者。它的身体呈褐色,与其他活板门蛛一样。这种新种蜘蛛体宽1.2英寸(约合3厘米)。在以一种新物种身份被描述前,它将一直被称之为“白化活板门蛛”。

  4 恶魔蝙蝠

恶魔蝙蝠恶魔蝙蝠

  最近发现的一种蝙蝠,头上和背上长满黑毛,腹部则长着白毛,这种颜色对比让它被形象地称之为“恶魔蝙蝠”。在9月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科学家报告了这一发现。科学家表示,尽管拥有一个令人恐怖的名字,但这种蝙蝠却非常害羞。它们生活在越南的偏远雨林栖息地,尽可能远离人类。研究论文合著者、环保组织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生物学家尼尔-弗雷表示,如果被捕获,恶魔蝙蝠也会变得很凶猛。他说:“如果把它放在手上,它会想尽各种办法逃走。它们先是想办法逃,而后是反抗。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它们才进行反抗。”

  5 僵尸真菌

僵尸真菌僵尸真菌

  巴西雨林,僵尸蚂蚁的头部向外长出一根类似茎干的物体,这根“茎干”实际上是一种新发现的真菌,名为“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科学家3月表示,这种真菌最初被认为是单一物种,名为“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但实际上有4个截然不同的种群,并且全部能够对蚂蚁进行精神控制。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能够感染蚂蚁并占领它们的大脑,一旦蚂蚁移动到最适于它们生长和传播孢子的区域,它们便会痛下杀手,杀死蚂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6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