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物种灭绝必须引起人类的警觉,当今世界动物种群在极具减少,近日厄瓜多尔里一头年迈的象龟去世,而它的死亡也预示着加拉帕戈斯象龟灭绝了。

  根据介绍,这头老象龟世界上最后的加拉帕戈象龟(Galapagos tortoise),它于当地时间24日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去世,初步估计其年龄有100岁左右,公园也表示不久后它们将进行尸体检查,从而确定死亡原因。此后它会被做成标本,继续在公园内展览。

  这头象龟名叫“孤独的乔治”(Lonesome George),1970年左右被人发现并带到了动物园,当时它便被成为世界上最后一只加拉帕戈象龟,在动物园的40多年中,工作人员不停地在寻找繁殖机会,但均未成功。

  加拉帕戈斯象龟主要分布在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它因体型庞大,被称作象龟,其最长寿命可达200岁。而“孤独的乔治”的去世也意味着这个种群彻底灭亡。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4700万年前乌龟交配化石出土 维持交配姿势(图)

  奥陆龟百年婚姻因家暴终结 未来谁还敢相信爱情

  哥伦比亚惊现巨型乌龟化石 以捕食鳄鱼为生(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小鸡目前并没有什么异常

  科学网(kexue.com)讯 鸡都是从蛋里面孵出来的,而近日国外媒体报道斯里兰卡的一个农场里,一只小鸡竟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生了出来。

  目前这只小鸡幸存了,而且很健康,但是它的妈妈因为内部伤口感染已经去世了。这位农场主立刻通知了当地的兽医,对母鸡进行了尸检。

  一位兽医告诉记者,他只是听说过这种异变,却从未亲眼见过。母鸡体内的撕裂伤以及生殖道撕裂导致了她的死亡。小鸡安然无恙。

  许多人在推特上开玩笑,说这件事情完美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记者郦亮

清明小长假,网络文学界陷入“哀思”——著名写手青鋆和风天啸在4月初相继去世。据了解,两位写手的离世均与他们长期熬夜写作有很大关系。这在网络写手群落中引起巨大震动。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一些写手表示,网络写手事实上已经成为“高危职业”,他们正在约定今后不熬夜码字。而据记者了解,现在绝大多数写手都处于“码字赚钱”的阶段,他们从阅读网站获得的保障相当有限。

噩耗频传:

两位网络写手英年早逝

身为某知名阅读网站的A签作者(最具发展潜力的写手),青鋆于4月2日去世。本报记者昨天了解到,这个1987年出生的浙江金华女孩才华横溢,在作为写手短短3年内,她出了几百万字作品,其中《新娘十八岁》、《时尚俏妈咪》等都是很受热捧的作品。

然而,近年青鋆为癌症所困,尽管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心态。直到3月18日在最后一条微博中,她仍显示了自己的不服输:“医院咋啥都米(没)办法,插那么多管子只告诉你离生命极限不远了,我偏要好起来!”可是这回青鋆最终没有挺过来。

就在读者为青鋆的英年早逝扼腕不已时,重庆传来消息,另一家知名网站的作品总量超过1000万字的顶级写手风天啸,也在4月2日的晚上突然去世。

现在暂时没有风天啸去世的确切原因,但是拥趸普遍认为,这与风天啸3月20日刚写完271万字的网络小说《叱咤》,又在准备4月20日开写新小说《反王》的快节奏有关,“风天啸一定感到很累。”

据本报记者观察,最近几天这些不幸离世的写手,大多非常勤奋,往往一年的创作量都达到几百万字,这是传统作家所绝对不能想象的,但高负荷超强度的工作也无疑损害了他们的健康(青鋆在微博里经常会喊累)。

青鋆和风天啸的离开,在他们的同行中引起震动,很多人确信是熬夜码字夺走了他们的健康。有的写手甚至痛下改正工作习惯的决心。

写手墨十一就呼吁:“我们约定不熬夜码字好不好,我们在很多年后还能健康的谈论某一部作品,商讨某一个设定。让我们一起长命百岁。”

健康调查:

连续熬夜工作积劳成疾

有人戏称,写手收入是最典型的计件制,写多少给多少,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去换钱。所以为了有收入,写手必须勤奋,作品最好每天都有更新。而为了满足读者天一亮就要看到新连载的需求,写手一般必须在黎明之前完成作品更新,于是,熬夜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白金级写手唐家三少曾对本报记者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晚上工作,白天睡觉,一夜要写8000到1万字,白天睡觉做梦也在想晚上要更新的内容,春节也不休息。总之在连载一部作品的几个月内,是一刻不得闲,处于高度疲惫和兴奋之中。

这般高强度的连续熬夜工作,很多写手身体严重透支,一身都是病。“现在的网络写手,随便一查都是肩周炎,肠道不好,视力不好的。”写手西来对记者透露,“我的腰有一阵不太好,我身边有一个写手痔疮很严重,这都是在电脑前坐得太久的缘故。”知名写手韩浩月虽然也知道“人体各个器脏是在夜间休息,长期黑白颠倒的生活恐怕会导致早衰,免疫力下降也是一定的”的道理,但他自己也难免会熬夜,熬夜已由最初的痛苦,变成了一种习惯。

更严重的是,在本报记者调查中发现,有的写手为了夜间写作撑得住,必须靠抽烟来提神,很多人每天要抽两三包香烟,这使得一些人的肺出现了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必须撑住,“你生病的状态也不能停工,一停就落后了,你差一天,收入就少很多。”一位写手对记者说。

鲜有保障:

网站只给稿费不交四金

为了阅读网站,很多网络写手牺牲了自己的健康,但据记者了解,写手一般只能从网站获得根据点击率计算出来的稿酬,网站不负责为写手缴纳社保,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身体出现状况,所有的医药费全部由写手自己承担。写手西闪就告诉记者,现在一些签约写手,每月有800元的基本工资,其余就靠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去赚,稿费高了,还得交税。

一位阅读网站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写手和网站签约,其实都是兼职的性质,写手不属于网站正式职工,所以也就不可能获得社保。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写手是专职写手,他们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网站。这种身份的尴尬,也使得他们在生活困难时总要面对尴尬的局面。

发表在栏目: 文化

NBA当红华裔球员林书豪正在遭遇出版界的“滥造”。据了解,在未来1个月内,国内出版社将集中推出十几种林书豪的传记、写真集和成功学书。有一本《林书豪!从哈佛到全明星》洋洋10万字,作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里面还包括出版社排版校对的时间。

商人就是商人,我们还在为林书豪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骄傲争论不休时,人家出版社已经看到了林书豪所蕴藏的商机。十几种与林书豪有关出版物的出版,即是证明。

10万字用了10天,其实这个速度已经够慢的了。2010年6月26日,美国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那本13万字的《天堂里的太空步》只写了两天,从选题到上架也就7天而已。2011年乔布斯去世,关于乔布斯的传记最快的一周就已经上市了。

抓住热点,迅速组稿,抢先上架,出版界的这种超速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被出版的也并非林书豪一人。轰轰烈烈上市,黯然神伤退市,这些“快书”、“伪书”往往是昙花一现,然后就不见踪影。有的出版社因为抢占了先机,自然也赢得了更多的码洋,可大多数此类“跟风”炒作的出版物最后成为了炮灰。

不会抓热点就抢占不了先机,可往往一年到头热点也就那么几个。名人书、明星书、传记书往往都是过把瘾就死,至于苦乐只能自知。“短平快”一向被认为是干净利落,可对出版业而言,这种跟风式的“短平快”却有百害无一益。时间短自然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选稿、润色、修改,所以此类出版物大多错误百出,质量难以保证,最后归于平庸。上市快的结果是退市也快,也就红火一阵而已。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出版业也是如此。目前图书市场的竞争的确激烈,可如果只以新奇取胜,以跟风取胜,恐怕很难站住脚跟。对于读者而言,当然希望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但这种新不能是刻意制造出来的新,更不能是粗制滥造的新。看看书店、网上的各类图书排行榜,似乎常看常新,可又有多少新书能禁得住读者的阅读?

出书不能像种菜,人家种啥我就种啥。迈克尔·杰克逊走了,书店里一码的迈克尔·杰克逊;乔布斯走了,书店里一色的乔布斯;林书豪火了,到处都是林书豪。姑且不论那些有关林书豪的传记之类的出版物侵权不侵权,笔者只想知道那些素材和观点的来龙去脉。如果那些都是搜索和想象的产物,我想去书店买书还不如自己搜索来得更实在些。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当心爱的宠物去世,主人总会说一些好听的话、以纪念逝去的伙伴。但是对于这只名叫“尤达”的小狗,说它丑陋,绝对是对其最好的称赞。据美国媒体3月15日报道,获得2011年“世界最丑狗”称号的15岁美国小狗尤达近日在睡梦中去世。

  尤达是一只混有吉娃娃和中国冠毛犬血统的小狗,它的毛十分凌乱、舌头总是吐在外面、腿上没有毛而且细长。尤达的体重只有1.81磅(约400克)。它一度因为自己丑陋的相貌被主人抛弃,颠沛流离,直到现在的主人特里·舒马赫发现并收养了它。

  尤达凭借“相貌突出”而有幸折桂2011年“世界最丑狗”奖项,并收获了1000英镑的奖金和一座相当于身高15倍的奖杯。从此,尤达和它的主人舒马赫小姐变成为一对”名人”,并参加了电视访谈节目。

  “世界最丑狗”比赛的负责人则表示,尤达虽然已经去世,但它的“最丑”称号仍可以保持到今年6月。人们纷纷猜测,下一个冠军也会是吉娃娃。最近几年,面相古怪的吉娃娃一直是比赛的夺冠热门。

  相关阅读

  纳米比亚发现"狗头猪"怪物 头像狗身体像猪(图) 

  美推出宠物狗电视频道 称旨在提高狗的生活质量 

  可爱小狗竟摘"奥斯卡"影帝 每日片酬达数百美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2日消息,参展犬冠军格伦帕克守卫者(Grenpark Keeper)是一只很受瞩目的狗,这只被称为“特洛伊”的短毛犬的精子在1989年首次采用试管受精时冷冻起来的,在它去世后20年,兽医通过一种新的方法,将它的精子给它的后代斯塔进行了人工受精,迎来了这三只健康的小狗崽的诞生,其中两只公狗,一只母狗。


欣喜若狂的饲养员罗宾-普莱斯热烈欢迎这些小生命的诞生

  饲养者罗宾·普莱斯欣喜若狂,她说:“兽医采用新技术使精子重新恢复活力,然后又利用试管受精形式令斯塔成功受孕。对此我感到非常吃惊。这些狗狗很特殊,它们总是跟随着你,伴在你身边。我很感激兽医,虽然感觉会很奇怪,但是这三只小狗,是我的无价之宝。”

  格伦帕克守卫者1989年首次在皇家墨尔本秀中获得冠军,然而不幸的是,它在5年后去世。一个实验室储存的它的精子被人淡忘了20多年,直到最近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医院经过检测,发现这些精子目前的状况仍然很好。通过人工受精后的斯塔在今年7月8日生下2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距离这3只小狗仔的父亲去世已经超过18年。罗宾打算给3个新生儿取名永生、追忆和回到未来。莫纳什大学医院兽医斯图尔特-梅森表示,他采用一项欧洲新技术后欣喜地发现,保存时间如此之长的精子竟能产生这么健康的一窝小狗仔。


这3只短毛猎狐梗幼仔蹲在它们获奖的父亲——格伦帕克守卫者的遗像前

  梅森说:“这是一次非凡经历。对这次成功,我们感到与狗狗的主人一样惊喜。澳大利亚利用这么久远的精子进行人工受精取得成功的例子非常罕见。”这些小狗的母亲斯塔在恢复阶段,它们是由人工喂养,这包括它们被放置在温度在23摄氏度的恒温环境下长达10天,每天隔几小时就用奶瓶喂奶一次。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荷姆斯莉生前与爱狗“麻烦”一起

  美国已故酒店大亨利昂娜-荷姆斯莉的信托基金会发言人近日表示,继承荷姆斯莉1200万美元的世界最富狗,已经追随主人而去。

  拥有同名连锁酒店集团的荷姆斯莉于2007年去世,遗嘱留下1200万美元给挚爱的马尔济斯小狗“麻烦”(Trouble),遗愿是“麻烦”能在她身故后得到妥善照顾。不过法官后来只准它继承200万美元。

  “荷姆斯莉慈善信托”发言人苏利文说,其实“麻烦”早在去年12月就以12岁之龄辞世,但直至现在才被报道。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5日报道,意大利考古学家4月5日宣布将组建一支考古队挖掘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丽莎·盖拉尔迪尼的骸骨,以求找到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供电脑复原盖拉尔迪尼的面部图像,从而与这幅传世奇作中的神秘形象进行直观比较。

  《蒙娜·丽莎》的原型究竟是谁,数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个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画中人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名叫丽莎·盖拉尔迪尼。她在1542年去世,享年60多岁。挖掘地点定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乌苏拉修道院遗址,这里被认为是盖拉尔迪尼的安息之地。

  考古队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对于发现的所有人类骸骨,他们都会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碳元素定年法测定骨头的年代,检查是否有与盖拉尔迪尼去世时的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们还将提取骸骨的DNA,将之与从盖拉尔迪尼子女们的骸骨中提取的DNA进行对比。据报道,她的部分子女被安葬在佛罗伦萨的一座长方形教堂中。

  考古队的领队将由艺术史学家西尔瓦诺·温琴蒂担任。他在去年宣称找到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遗骨,但他的这一发现遭到其他学者的质疑。

  对于温琴蒂领导的这个新项目,也有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盖拉尔迪尼的骸骨极有可能在30年前圣乌苏拉修道院改建成警察局之时就被挖掘出来了,并被丢弃到佛罗伦萨市郊的垃圾堆中。因为那项工程结束后很久,人们才发现盖拉尔迪尼的死亡证明并从中发现她是被安葬在那座修道院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如果说奥茨的真实身份以及他那潜藏在历史迷雾中的死因并不能吸引您的注意力,那么假如您知道这位五千年前的亡灵竟然导致了7名20世纪现代人的死亡,您还会对这具冰冷的尸体无动于衷吗?没错,冰人奥茨如同法老王图坦卡门一样,似乎对于扰他清梦的人怀有怨念,因此,将诅咒施加到那些人身上。当然,如果您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看完下列这些事实后,能够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自然是最好不过啦:

法医赖纳·亨恩: 这位1991年徒手将奥茨从雪墓中发掘出来的“盗墓者”,在一年后就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他也是第一个死于奥茨诅咒的人。

搬运向导库尔特 弗里茨:这位勇敢的登山向导,在赖纳 亨恩死后一年,引导直升机搬运奥茨,正是他打开冰层,使冰人走进世人的眼球,然后,就在这一年,他在一次登山中遭遇雪崩,成为了第二个奥茨。

摄影记者赖纳 赫尔茨:如果以为只要不用手碰到“奥茨”就可以平安无事,那么赫尔茨的去世又该如何解释?这位将奥茨发掘全程拍摄下来的记者,2004年,患脑瘤去世。

图为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奥茨纪念碑

发现者赫尔穆特 西蒙(Helmut Simon):2004年是奥茨诅咒最为猖獗的一年,赖纳 赫尔茨的死并没有让奥茨解恨。2004年10月,因为发现奥茨而名扬天下的赫尔穆特 西蒙重回奥茨安息了5000多年的故地去凭吊,没想到却失足坠崖。而让人惊异的是,8天后,西蒙的尸体被发现时,姿势与1991年他和妻子碰巧发现的奥茨一样。

救援队队长迪特尔 瓦内克:在赫尔穆特 西蒙的葬礼刚刚举行完一个小时后,搜救并发现他的尸体的救援队队长迪特尔 瓦内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奥茨调查小组负责人康拉德 斯宾德勒(Konrad Spindler ):悲惨的2004年过去了,而诅咒则并没有结束,2005年4月,奥茨调查小组负责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历史学家康拉德 斯宾德勒死于多发性硬化并发征,而在此前,他一直坚称奥茨诅咒是弥天大谎,当然,如果真有天堂或地狱,他也许可以亲自向奥茨问清楚。

澳大利亚考古学家汤姆 罗伊扎:斯宾德勒死后半年,澳大利亚考古学家汤姆 罗伊扎也因为罕见的血液病去世。在这位从事奥茨研究12年,并声称已经发现奥茨秘密的历史学家的书房,人们并没有发现他所说的文件。无论纸质还是电子文档。

请本文作者与本频道联系。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严邦镇表演绝活的资料照片。

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因普遍存在高龄化、后继乏人和生活困难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面临挑战。我们保护“非遗”,首先要保护传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绝非一时之举,也非一日之功,目前尤须构建更加成熟、科学的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能够赋予“非遗”项目以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给予传承人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突然人亡艺绝

1月22日,94岁的严邦镇与世长辞。作为浙江省衢州西安高腔的“活化石”,严邦镇以“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而闻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腔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2006年文化部将西安高腔在内的五种高腔腔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邦镇16岁开始学唱西安高腔,一直唱到87岁。他能同时演奏锣、鼓、二胡、笛子等13种乐器,一人集吹、拉、弹、唱于一身。87岁之前的10年时间里,他每年有七八个月在外奔波,杭州、温州、瑞安、乐清、金华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文化局文化管理科科长余仁洪说:“严邦镇作为一名民间艺人,终身献身民间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大力传播西安高腔,让这一濒临灭绝的剧种发扬光大。他的去世,标志着一部西安高腔传奇的终结。

“绝唱”屡响几多无奈

《朱三与刘二姐》是流传在富春江畔数百年的民间叙事长诗,长达1000多行,被专家认为是汉民族中罕见的艺术瑰宝。在2007年浙江省首批公示的271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朱三与刘二姐》长篇叙事民歌的两位传承人名列其中。

20多年前富阳会唱《朱三与刘二姐》的民间歌手有37人,当时年龄已在57至92岁之间。20年后,这些歌手大多过世,后继乏人。而这次公示的“刘二姐”传承人均已80高龄。

面临“人亡歌亡、人走技绝”之忧的不仅是《朱三与刘二姐》。在浙江省包括平阳木偶、杭罗、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等在内的226个申请保护的“非遗”项目大多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时刻都有可能去世,保护传承人要争分夺秒!列入浙江省首批传承人公示的271人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65.3岁。也就是在申报公示期间,宁波北仑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唱新闻”第三代传人顾阿火以98岁高龄去世。而他唯一的弟子也已68岁,而且只能表演片断,不能像顾阿火几天几夜唱全本。

余姚有个“雀咚咚”的民间曲艺品种,2003年还有4位传人,到2005年初已全部去世。文化部门在慈溪普查时意外发现一敬老院里有一位82岁的老人还会演唱,立即组织抢救性保护。不久,这位老人也去世。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中的做功德等民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畲族民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个性的民族艺术。一位畲族老艺人最擅长主持这样的仪式,有关部门得知后登门时,老人刚刚辞世。后来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由于没有正宗传承人,申报录像体现不出畲族原生态的韵味而名落孙山。

保护传承人刻不容缓

传承人的去世,让原汁原味的“唱新闻”成了“绝唱”,以后也许只能在文字、录像中寻找独特的韵味。因为“非遗”是以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如果抢救保护不利,因传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人亡艺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在于以人作为载体进行传承,因此,对“非遗”的保护必然要强调对传承人进行保护。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曾经这样评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需要以人为载体传承,传承人的身上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

多年来关注和参与民间文艺抢救工作的作家冯骥才也曾这样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根本不会存在。

然而,现在的一个现实却是,有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学艺时间长、要求高、收入低,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入行”。如东阳木雕,传承人的子女都觉得这一行艰难。与川剧“变脸”媲美的宁海“耍牙”,堪称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之一绝。而练“耍牙”常常要磨破嘴皮、蹭烂牙床,从2颗牙练起一天天增加到4颗、6颗……所以学的人很少,不得不从外省招徒。

近年来,浙江省“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并较早开始重视解决“非遗”传承难这一现实问题。各地采取诸如入校园、进课堂等措施。如泰顺职业高中设立了青田石雕班,培养青田石雕制作的后续人才;湖州尝试剪纸进入小学劳技课,乐清建立民间工艺实验基地,让“黄杨木雕”、“细纹刻纸”走进中小学第二课堂等。

在浙江省衢州市,记者了解到该市对国家级、省级的传承人每年可以拿到相应级别的传承补贴,以帮助传承人更好地开展传承工作。市县文化部门还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当地非遗传承人现状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传承人的保护机制。该市各级文化部门还在每年伊始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传承经费补助、建立传承基地(传习所)、访问制度、服务月活动等工作结合,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

但是,该市从事非遗研究的工作人员说,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绝非一时之举,也非一日之功,目前尤需要构建更加成熟、科学的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能够赋予“非遗”项目以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给予传承人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报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 杜大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