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你叫谁丑八怪?鹦鹉雏鸟纳尔逊在德国Bergzoo动物园出生后就被父母抛弃,不过现在它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  你叫谁丑八怪?鹦鹉雏鸟纳尔逊在德国Bergzoo动物园出生后就被父母抛弃,不过现在它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
不知所措:纳尔逊对镜子里它的与众不同的外貌感到疑惑,据说它看起来像是外星人和烤鸡杂交产生的后代  不知所措:纳尔逊对镜子里它的与众不同的外貌感到疑惑,据说它看起来像是外星人和烤鸡杂交产生的后代
易受攻击:纳尔逊是它母亲产的三枚卵中唯一存活下来的,现在由动物园工作人员照顾易受攻击:纳尔逊是它母亲产的三枚卵中唯一存活下来的,现在由动物园工作人员照顾
不再丑陋:纳尔逊最终将会蜕变成像这样一只美丽的啄羊鹦鹉不再丑陋:纳尔逊最终将会蜕变成像这样一只美丽的啄羊鹦鹉

  北京时间4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德国Bergzoo动物园上个月出生的一只鹦鹉雏鸟,据说看起来像是外星人和烤鸡杂交产生的后代,它无疑可以争夺世界最丑鸟头衔。这只名叫纳尔逊的丑陋雏鸟的脸,就连它的父母也无法忍受,它孵化出来不久后就被父母抛弃。

  然而,知道自己有一天将会长成一只魅力十足的啄羊鹦鹉(Kea),至少这会令它得到一些安慰。纳尔逊是它母亲产的3枚卵中唯一一个幸存者和被孵化出来的,但是刚刚出生的它就被父母无情地抛弃了。现在这个小可怜由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昼夜不停地精心照料着,前4周它将在孵育器中度过。

  啄羊鹦鹉是新西兰高山地区土生土长的一种大型鹦鹉,它们以其聪明智慧和极强的好奇心而著称。成年鹦鹉的毛色以橄榄绿为主,翅膀下面泛着亮橙色光芒。(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鲨鱼尸体塑化技术

  据国外媒体报道,本周五,“臭名昭著”的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博士将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出他的最新系列作品:“没有皮肉的生物”,本项展览同时也被称为“身体世界的内外奥秘”。这位解剖学家被世人喻为“死亡博士”,主攻各种生物尸体的塑化技术,当然其中也包括人类,并举行巡回展。本次在伦敦展出的为动物的塑化尸体标本。

  冯·哈根斯博士认为许多人感到躯体是非常脆弱的,因而在面对自愿者捐献的遗体或者动物死亡遗骸时需要更多地给予尊重。去年,冯·哈根斯博士在德国举行了一次类似的展出,使用生物塑化技术的“动物躯体世界”为保护濒危野生物种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参观者在伦敦历史博物馆内将可以看到100具整修过的动物遗体和标本,其中包括长颈鹿、章鱼还有鸵鸟、山羊等。自然历史博物馆展览的开发商乔治娜(Georgina Bishop)认为:通常我们所看到的标本都是以骨架、动物躯体或者保存在酒精里的形成出现,但是在“身体世界的内外奥秘”展览中,参观者将会看到全新的遗体呈现方式,以及最令人惊异的细节结构,揭示了自然界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在被剥离皮肤后的情景。

  由于冯·哈根斯博士自身患有帕金森式症,他希望在他去世之后将自己的尸体以同样的方式制成标本。今年66岁的冯·哈根斯博士在其整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解剖生涯”中不断受到追捧和争议。在2005年,冯·哈根斯博士通过第四频道录制了《解剖学入门》的节目,其过程便是对尸体进行解剖并电视直播。在2006年,他也制作了一期解剖学节目:《生命与死亡》。

  由于冯·哈根斯博士自身患有帕金森式症,他希望在他去世之后将自己的尸体以同样的方式制成标本。今年66岁的冯·哈根斯博士在其整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解剖生涯”中不断受到追捧和争议。在2005年,冯·哈根斯博士通过第四频道录制了《解剖学入门》的节目,其过程便是对尸体进行解剖并电视直播。在2006年,他也制作了一期解剖学节目:《生命与死亡》。

  但是在去年,冯·哈根斯博士的解剖实验室激怒了德国的基督徒,原因是实验室提供网上人体部位的售卖,其中包括结果塑化处理的人体切片,比如头部。冯·哈根斯博士于1945年出生于波兰,被诊断患有罕见的出血性疾病,而大多数患有该疾病的儿童大部分在六岁时便会死亡。但冯·哈根斯博士不仅没有因为这种罕见的疾病夭折,而且在其20岁时就读于耶拿大学医学院,直到1975年,他开始试验使用同反应性聚合物来保存人体的器官。

  冯·哈根斯博士认为:我当时想知道为什么特殊的塑料被注入后可保存标本,而不是注入到细胞中,这样的技术对于从内向外稳定生物标本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需要研究的生物。在1982年,他因此获得了生物塑化技术的专利权,现在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各实验室内被广泛采用。本此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举行的“身体世界的内外奥秘”巡展时间为4月6日至9月16日。(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美公司推水母尸体灯具 白天吸收光线夜间可释放

  美海滩现神秘恐怖动物尸体 长巨大獠牙如吸血鬼

  阿拉伯海现奇特鲸鲨尸体 体型巨大将近十二米长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类由海豚进化而来,这事靠不靠谱?

  科学网(kexue.com)讯 通常的进化论认为,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但是我们是否有可能在进化的过程中,曾在水里呆过一段时间呢?少数的进化生物学家认为人类或将由海豚进化而来。尽管这种观点看上去挺不靠谱的,为什么还是有人支持这种理论呢?

  当陆地不再适合哺乳动物居住的时候,人类不会是第一批选择进入水中生活的生物。七千万年前,巨大的生物进入水中生活,后腿变成了尾巴,于是它们变成了鲸。五千万年前,体形类似大象的海牛如法炮制,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年前,熊一样大的生物也在水里进化出了适合水生的鳍,就是海狮和海豹。还有许多动物进入水中生活之后,也能在陆地上生活,比如河狸、河马。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进化过程也要来这么一遭。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人类曾在水中生活过?他们持有的证据之一,就是人类体表没有毛。猩猩猴子之类的灵长类动物体表都覆盖了浓密的毛发,为什么人类没有?而且雄性灵长类动物毛发是否浓密,关系到能否吸引更多雌性来交配。如果认为人类曾在水里生活,这就好解释多了。海豹等动物体表都是光滑的,流线型的体形使得它们在水中游动非常方便。而头发在人类涉水的时候不会有这个问题,于是就保留了下来,而且母亲在水中喂奶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抓着她的头发。失去毛发所导致的保暖问题就由皮下脂肪的增益来解决了。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脂肪都堆积在腹部,而人类的四肢和脸部也会有脂肪堆积,这也是其中一项进化的证据。

  其他的证据还有人类为什么直立行走(四肢着地时身高不足以使头部露出水面)、为什么嗅觉不灵敏、为什么婴儿天生会游泳、为什么人类的听觉与分辨声音的能力进化了等等。

  至于人类是什么时候进入水中的,大约在四百万年前,海平面上升导致森林面积缩小,为了生存,类人猿就进入了水中。

  “海猿说”的反对声音也很多,其中最大的反对意见就是,水生人类的化石至今没有找到。也就是说,就算其他特征证据再多,没有物证也是白搭。以及,虽然河马海豹这些没毛的动物在水里很灵活,但最擅长游泳的动物还是长着大量毛发的苏门答腊犀牛,以及很多野猪也很擅长游泳。(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嗅觉对人类进化起决定作用 能力远强于其他人种

  揭秘人类进化重大突破点 足弓特征成就直立行走

  科学家发现登尼索哇人 挑战古人类进化传统理论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太阳能脊椎生物:斑点钝口螈可进行光合作用
蝾螈是太阳能脊椎动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蝾螈是“太阳能脊椎动物”?科学家首次发现在蝾螈体内存在着光合作用生物体。

  科学家长期以来认为仅有植物、藻类、细菌和部分无脊椎动物能够利用光合作用,它们能够直接将太阳光转变为能量。但是目前他们首次发现一种光合作用脊椎动物,这种神秘生物正是普通的斑点钝口螈(学名为:Ambystoma maculatum)。有趣的是,对于研究人员而言斑点钝口螈并不是一支新物种,并且人们长期以来都知道该生物的胚胎与光合作用藻类存在着共生关系,然而之前科学家仅认为这种共生关系存在于身体之外,蝾螈与藻类分别交换能量。

  原来之前研究人员并未细致深入分析,达尔豪斯大学科学家赖安-克奈伊(Ryan Kerney)在研究一批斑点钝口螈胚胎时发现这与之前的观点存在着差距,并认为一种亮绿色物质源自细胞内部。

  这种亮绿色指示了叶绿素的存在,它是一种吸收光线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素。克奈伊说:“在实验中我对即将孵化的斑点钝口螈胚胎进行长时间曝光呈现荧光图像,通过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我证实了自己的观点,藻类的确共生存在于这种蝾螈的细胞中。”

  事实上,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经常存在于可生成细胞能量的线粒体、细胞器,因此很可能线粒体直接收获氧气和碳水化合物,这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副产物。

  这项发现之所以令人惊奇是由于所有脊椎动物都拥有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够自然摧毁它们细胞中的异质生物物质,然而斑点钝口螈细胞中的藻类如何避开这种防御性仍是一个未知谜团。

  更具有吸引力的是,克奈伊同时发现成年雌性斑点钝口螈的输卵管中也存在着藻类,在这里胚胎体形成于它们的液囊中。这意味着很可能共生藻类是在繁殖期从母体遗传给后代。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卫-沃克(David Wake)称,我想知道是否藻类能够进入胚芽细胞,但这是一项真实的挑战,之前观点认为脊椎动物细胞能够处理异质生物物质。

  虽然这是首次发现脊椎动物与光合作用微生物存在共生关系,但这项发现将开辟新的研究视野,让科学家未来探索是否其他动物也存在着类似的特征。

  发育生物学家丹尼尔-巴克霍尔兹(Daniel Buchholz)说:“我认为如果人们开始关注‘太阳能脊椎动物’,很可能未来获得更多的实例物种!”(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勃朗峰上新开业悬崖旅馆 能源来自太阳能电池板

  二战纳粹碉堡将变身 未来成欧洲最大太阳能电站

  组图-剑桥工程摄影大赛揭晓 太阳能电池膜夺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华丽羽王龙 

  当地时间4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这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华丽羽王龙”为何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昨日,第一时间采访了“华丽羽王龙”研究小组负责人徐星和胡东宇等人。“这次发现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彻底推翻了过去大家一贯认为的大型动物不能长羽毛的观点。 ”研究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以往科学家普遍认为,巨型动物为了更有效地散热,其体表都是由鳞片或短小的体毛覆盖,羽毛只能出现在小型恐龙身上。而本次发现的华丽羽王龙,因为其具有庞大的体型和原始的丝状羽毛,显然不会有飞行能力,所以这些原始羽毛可能是用来保温。甚至还可以据此推断出,在食肉恐龙中,羽毛的分布可能也相当广泛。

  “除此之外,这个发现还将成为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强力佐证。 ”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胡东宇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往,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但这次我们发现的‘华丽羽王龙’让大家知道了羽毛并不是鸟类所特有的,许多小型恐龙甚至这类大型恐龙也具有与鸟类相似的羽毛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 ”

  研究古脊椎动物多年的学者张万连先生则表示,这次发现的这种带羽毛的恐龙,和现在鸟身上的羽毛并不一样。最早的羽毛确实是生长在恐龙身上,其中有一种恐龙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进化成了鸟。这次发现的“华丽羽王龙”只是恐龙种类的一个分支。

  “辽西是中生代古生物学家的‘圣地’。 ”胡东宇表示,在国际古生物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来过辽西的中生代学者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因为辽西埋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无论从数量、物种,还是保存程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

  相关阅读

  化石重塑史前巨蟒 长14米体重相当于小轿车(图)

  中国发现亿年前小盗龙化石 羽毛具有彩虹般光泽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 万年石器时代新人种化石出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狼打哈欠会群体传染

  据国外媒体报道,自然界的动物千姿百态,它们时常摆出各种滑稽可爱的表情,以下是十二种动物打哈欠的表情特征,其中它们并不是完全出于困乏欲睡而打哈欠,例如:山魈有时打哈欠是向竞争对方展示威胁;狼打哈欠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等。


山魈打哈欠是向竞争对方展示威胁 

  狼可以表达许多表情,其中多数打哈欠表情都是涉及于群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等级间的交流沟通,也有一些个体是在清醒之后舒展身体打哈欠。有人认为打哈欠是会传染的,这是一种生理正面反馈机制,可产生群体效应。一些群体打哈欠的物种包括高级智慧群居动物,例如:犬齿类动物、黑猩猩和人类。

  不像体形较大的近亲北极狼,北极狐伴随着季节变迁将改变自己的体毛颜色。它们打哈欠的姿式与其他犬齿科动物相近,北极狐通常出现在最北部的苔原环境,而不是生活在南极,因此不存在南极狐,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旅鼠、鸟蛋和小海豹,同时,它们也是北极熊和北极狼的主要猎物。

  袋獾打哈欠是处于疲劳,还是仅是彼此相遇打招呼?答案是后者,但是袋獾彼此间相遇并不是很“快乐”。它们张着嘴打招呼,通过咬对方的脸来表达问候,期间会尖叫引起对方的注意。令人遗憾的是,袋獾很可能会像袋狼一样逐渐消失,尽管它们的数量减少并非人类所为,它们会较高概率地传染一种疾病,最终使面部咬痕引起致命癌症。

  河马打哈欠张着大嘴是表示饥饿吗?人们更希望这是一种疲倦的表现,河马是地球上继大象和犀牛之外的第三大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大约接近1万磅。通常公河马打哈欠是向领地挑战者竞争对手示威,有时它们会将嘴部张开至150度。

  任何长着嘴部的动物都会打哈欠,长年生活在地下的裸鼹鼠也不例外,与其他物种相比,它们打哈欠的模样看上去较为丑陋,但也有一些滑稽。

  鸟类有时做出一副打哈欠的样子,事实上它们不会打哈欠,它们张开嘴时仅是为了获得食物,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其他鸟类进行搏斗。

  山魈打哈欠是出于多种原因,其中包括:需要吸收更多的氧气,向竞争对方展示威胁,或者仅是处于困乏欲睡状态。(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山东再出现"疑似狼" 竟被5头家猪拱得奄奄一息

  实拍凶猛土狼群围攻幼象 母象护子拼死反击(图)

  枣庄捕获"野狼"身份确定 鉴定确为哈士奇宠物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辐射剂量图

  一个日美联合调查小组3日说,去年6月他们实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300公里外海域中浮游动物体内放射性铯含量最高达到事故前的约100倍,在核电站600公里外的海域也检查出了放射性铯,这表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已经广泛扩散到海洋中。

  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去年6月在距福岛第一核电站30公里至600公里外海域的60个地点采集了海水和浮游动物,并用浮标测量了海流情况。结果,研究小组在所有地点采集的海水和浮游动物体内都检测出了放射性铯。

  在距福岛第一核电站300公里外海域采集的浮游动物体内放射性铯水平最高,浮游动物被干燥后最高每千克含铯约102贝克勒尔,相当于事故前平均值的100倍。在距福岛第一核电站600公里外海域的浮游动物体内也检测到微量放射性铯。

  相关阅读

  福岛核泄漏事故重创日本 东北部日后无耕作能力

  福岛核灾难引后遗症 核利用安全保险再次被提升

  国家海洋局:日本福岛核废物可能已进入我国海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奄奄一息:格林躺在一个营救中心的床垫上。导演卢瑟尔说它不久就会在“悲伤中死去”。奄奄一息:格林躺在一个营救中心的床垫上。导演卢瑟尔说它不久就会在“悲伤中死去”。
无家可归:有人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无情的森林砍伐已摧毁印度尼西亚70%的森林。无家可归:有人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无情的森林砍伐已摧毁印度尼西亚70%的森林。
临时的家:格林无助地躺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营救中心的床垫上,几天后死去。临时的家:格林无助地躺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营救中心的床垫上,几天后死去。
卢瑟尔用了3天时间拍摄格林。可悲的是,身体左侧瘫痪后,它未能得到任何救治,只能在悲伤中等死。  卢瑟尔用了3天时间拍摄格林。可悲的是,身体左侧瘫痪后,它未能得到任何救治,只能在悲伤中等死。

  北京时间4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红毛母猩猩格林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脸上流露出无助的表情。它活在世上的时间只有数小时了,身体虚弱,面带哀伤。这就是著名野生动物导演帕特里克·卢瑟尔一部电影中令人痛彻心肺的画面。

  无情的森林砍伐使格林的雨林家园毁于一旦,烧焦的树桩伫立在地面上,所有一切都化为灰烬。随后,这只不幸的母猩猩被送到一个小房子里,趟在床垫上静静地等待死神召唤。有时它抓着枕头,毫无生气地坐在床垫上。这个印度尼西亚生态系统遭到毁坏时,格林孤立无援,只能眼睁睁地开着家园渐渐消失在火海中。一切烟消云散后,格林无家可归了。

  这部令人伤心的影片拍摄完后,营救中心工作人员从那个小房子里抬出一个尸体袋。格林就是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天。导演将它作为森林砍伐和棕榈油种植园的最后受害者进行了重点拍摄。

  导演卢瑟尔拍下了格林的不幸遭遇,这是他的这部长达48分钟的影片的一部分。卢瑟尔认为,森林砍伐正“蹂躏我们的地球”。他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公园获得素材,展示这种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恶劣行为对地球造成的毁坏程度。卢瑟尔拍摄这部动人影片的目的是展示木材、纸浆、造纸和棕榈油业连同大众消费是如何联手毁坏全球自然资源的。

  在对格林生命最后数日和最后数小时的拍摄中,卢瑟尔不仅穿插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被砍到的树的惨状,还附带了造成大面积森林砍伐的木制品。在一个特别令人痛心的情节中,格林无助地躺在泥泞地面上,以前生长在它自然栖息地上的高大树木已被砍倒。然后,影片显示它被装进一个很大的帆布背包中,由一辆小型货车拉走。

  卢瑟尔表示,格林在一个棕榈油种植园获得营救,数日后被带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猩猩收营所。这位导演对半岛电视台说,格林患有脑内出血,致使身体左侧瘫痪。他用了3天时间在床边拍摄格林。在这部令人伤心的影片的最后拍摄阶段,除了格林睡觉用的床垫,什么也没有。

营救:这部令人痛彻心扉的影片情节显示,森林砍伐导致苏门答腊岛一片雨林消失后,工作人员从泥土中将格林拉出来。  营救:这部令人痛彻心扉的影片情节显示,森林砍伐导致苏门答腊岛一片雨林消失后,工作人员从泥土中将格林拉出来。
毁坏:专家认为,每年印度尼西亚有约200万公顷森林被烧毁或砍伐。毁坏:专家认为,每年印度尼西亚有约200万公顷森林被烧毁或砍伐。
这张拍自2009年的照片显示,该地区猖獗的森林砍伐付出了多大代价。这张拍自2009年的照片显示,该地区猖獗的森林砍伐付出了多大代价。  营救:苏门答腊猩猩保护计划的环境保护者抬着这只受伤的猩猩去接受治疗。这些具有献身精神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森林砍伐期间尽可能多地挽救这些灵长类动物。

  卢瑟尔以前是名摄影师,在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为“绿色和平”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他的动人影片备受好评。这部没有任何解说词的影片在各种野生动物电影节上获得35项国际大奖。

  卢瑟尔是瑞典和法国混血儿。他对半岛电视台说:“格林获得营救后被送到一家医院,但由于失去了一切,只能在悲伤中死去。”卢瑟尔表示:“圈养动物在印度尼西亚的处境非常糟糕,因为这里根本没有动物保护意识。人们每天买的东西都在刺激森林砍伐,导致破坏程度与日俱增。”

  这个月早些时候,媒体报道了环境保护主义者营救在工人砍伐棕榈油种植园树木中受伤或被捕的猩猩。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广大地区,像格林一样的数百只灵长类动物常被捕获和面临屠杀或受伤的厄运。但在森林砍伐期间,“苏门答腊猩猩保护计划”(SOCP)组织非常敬业的工作人员却会尽可能多地救助这些灵长类动物。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这些无助的灵长类动物就会在印度尼西亚逐渐减少的森林里同无情伐木工人的致命冲突中消失。

  据说,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森林砍伐最严重的国家,一年平均约200万公顷森林被无情砍伐。随着木材和棕榈油业的需求增大,20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进程加快。专家认为,这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拥有约1.6亿公顷森林面积,现在却不到4800万公顷。(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从屠宰场收购来的废弃动物皮、肉、内脏放在锅里熬制成动物油脂。 从屠宰场收购来的废弃动物皮、肉、内脏放在锅里熬制成动物油脂。

熬成的动物油脂装进油桶,价格能卖到5000元/吨。 据央视截图 熬成的动物油脂装进油桶,价格能卖到5000元/吨。 据央视截图

  本报讯 近日,浙江警方破获了一起制售地沟油的案件。警方在案件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地沟油,部分小作坊将劣质、过期、腐败了的动物皮、肉、内脏经过简单的加工提炼后生产出来油脂。经过行动,警方摧毁制售地沟油窝点13处,查获油品3200余吨。

  屠宰场废料变地沟油原料

  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公安分局苏梦派出所邵文忠副所长说,去年10月,金华市苏梦乡村民经常闻到附近很臭很臭的味道。传出恶臭的院子位于金华市婺城区一个城乡接合部,院子主人叫李卫坚。

  警方调查发现院子门口堆放了大量空油桶,地上油迹斑斑,而这难闻的味道也很像是熬制泔水加工地沟油的味道,警方调查发现现场没有泔水,只有成堆的油脂块,这些油一部分来自于附近的另一个油脂加工点。

  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傅学军介绍,这些油脂的来源主要由屠宰场的废弃物压榨而成,主要包括猪、牛、羊屠宰以后内脏的一些膈膜,以及猪皮、牛皮、羊皮上刮下的碎末,还有一些就是时间存放长不能吃的变质动物内脏。

  在随后的调查中,警方发现,在金华市婺城熬制这种新型地沟油的窝点不止一家,还有一些分布于当地的个体熬油户,他们熬制出来的动物油都是由李卫坚统一收购。同样原料也是来自于屠宰场的废弃物。

  新型地沟油销往皖苏沪渝

  经过近五个月的侦查,警方查明这些被李卫坚从各处收购的新型地沟油很大一部分被销售到了安徽、上海、江苏、重庆等地的一些油脂公司,并最终进入到了食品领域。

  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教导员陈建兵介绍称,这些地沟油主要是销往食品油加工企业,制成食品和火锅底料等。比如连云港市康润食品配料公司,这就是一家生产食用油企业。

  经警方确认,李卫坚团伙仅在2011年1月到11月销售这种新型地沟油的收入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新型地沟油个体熬油户卖出的价格是5000元/吨,李卫坚卖出的价格是7600元/吨左右,而到了正规的油脂公司,这样的新型地沟油摇身一变卖到了12500元/吨。这跟传统地沟油的销售相比,利润相当。

  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人

  3月21日,浙江、安徽、上海、江苏、重庆、山东六省市公安机关在公安部现场统一指挥下集中对浙江金华特大新型地沟油专案实施收网行动。此次行动从上游收购加工到下游销售全环节摧毁了特大新型跨省地沟油犯罪网络,捣毁炼制新型地沟油工厂、黑窝点13处,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人、现场查获新型地沟油成品、半成品及油渣3200余吨。

  综合央视、新华社报道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粉红色:在缅甸首都内比都的一家动物园内,一位动物园管理员用水管往两头罕见的粉红大象身上浇水。从图片中不难看出,它们乐在其中。  粉红色:在缅甸首都内比都的一家动物园内,一位动物园管理员用水管往两头罕见的粉红大象身上浇水。从图片中不难看出,它们乐在其中。
这两只庞然大物虽然拥有与众不同的外貌,但相比灰象来说并非一个特殊物种,也不是白变种。它们正式的名字应是白象。  这两只庞然大物虽然拥有与众不同的外貌,但相比灰象来说并非一个特殊物种,也不是白变种。它们正式的名字应是白象。
沐浴时间:在佛教盛行的国家,按照传统,国王和领导人珍视大象。有人认为,它们的稀有外貌可以预示好运,包括权力和政治变革等。  沐浴时间:在佛教盛行的国家,按照传统,国王和领导人珍视大象。有人认为,它们的稀有外貌可以预示好运,包括权力和政治变革等。
它们的皮肤通常情况下是红褐色,但被水浸湿后就变成淡粉红色。它们的皮肤通常情况下是红褐色,但被水浸湿后就变成淡粉红色。

  北京时间3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家缅甸动物园28日展出了两只粉色大象,结果引起轰动。

  这对粉红色的大象母子显然非常喜欢泡在水中嬉戏。动物园管理员用水管往它们身上浇水时,它们高兴得发出嘟嘟声。它们的皮肤通常情况下是红褐色,但被水浸湿后就变成淡粉红色。

  这两只罕见的庞然大物虽然拥有与众不同的外貌,但相比灰象来说并非一个特殊物种,也不是白色变种。它们正式的名字应是白象。佛教国家视这些动物为珍宝。据说,它们的外貌能带来好运。(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