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2012年3月中旬,一场巨大的沙尘暴肆虐整个亚洲西南部和中东。
2012年3月中旬,一场巨大的沙尘暴肆虐整个亚洲西南部和中东。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今日公布了一张卫星照片,展示了3月中旬发生在亚洲西南部的超级沙尘暴景象。

  2012年3月中旬,一场巨大的沙尘暴肆虐整个亚洲西南部和中东。本月早些时候,沙尘就开始在伊拉克、叙利亚和非洲沿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移动。这次强沙尘天气跨越几千公里,从红海到阿富汗,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

  2012年3月19日,美国宇航局泰若卫星(Terra)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拍下了这幅自然色照片,显示了沙尘暴席卷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情景。在阿富汗南部可以看到一些沙尘源,这些沙尘呈弧形吹向东南-东北方向。这场沙尘暴中的大多数尘柱都很厚,完全遮蔽了下面的地面和水域。

  据《海湾新闻》(Gulf News)报道,一些气象学家将这次沙尘暴定性为“超级沙尘暴。”沙风暴的起因可能是两个不同锋面的会合。第一个锋面从伊拉克和科威特带来沙尘,第二个锋面在伊朗东南部对沙尘产生了搅拌作用。

  这些沙尘大多来自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上沙海和季节性湖泊中的细泥沙。此外,风也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便利,再加上炎热的气温使靠近地面的空气变得不稳定,这些都增加了沙尘暴的可能性。(思北)

  相关阅读

  美宇航局每日卫星照 东南亚火灾致天空烟雾弥漫

  科学家寻防糖尿病方法 每日四杯咖啡风险降三成

  可爱小狗竟摘"奥斯卡"影帝 每日片酬达数百美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纽约佳士得将于9月15日亚洲艺术周举行,据悉,本次亚洲艺术周将推出《澄怀味象:许汉卿珍藏》专拍,呈献收藏名家许汉卿珍藏的一批稀世奇珍共150件,包括古代名家书画、光润细洁的玉器、精致缜密的印玺及其他工巧绝伦的文房珍玩,估计总价值约700万美元。其中,第824号拍品《淳化阁帖》乾隆拓本估价达120万至150万美元。

  许福目丙,字汉卿,别字淳斋,生于1883年,卒于上世纪50年代,原籍江苏盐城。早年曾任清廷要职,民初参与筹办大陆银行,并任总经理一职。许氏虽为银行家,但书法造诣极高,且醉心传统艺术。终其一生,许氏广搜远绍,收藏范围遍及青铜、玉器、字画、瓷器、文玩、文房清供等。他对艺术史了如指掌,尤擅金石考据之学,在业内备受推崇。

  将在纽约亚洲艺术周上推出的《淳化阁帖》乾隆拓本一套二函各五册,拓本始编于宋太宗淳化年间,汇集了百名书法大家约400幅墨迹。这些名家笔下的书信文章成了后世的书法典范。乾隆命人将其中部分辑刻于石碑之上,便于大量拓印,从而建立了他的官方书法典范。

  此次上拍的藏品中还有一件雕工精湛的明末竹雕四老图笔筒,估价30-50万美元,图中林荫茂密,奇石环绕,意趣盎然。这件精美的笔筒系出名门,曾是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1752-1823)的收藏,故器底铭有其室名“诒晋斋”。

  据悉,此次专拍预展将于9月9日至14日在佳士得洛克菲勒中心画廊举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类起源说可能将被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颠覆。美国考古研究指出,人属(Homo)可能是今日人类的直系祖先,而人属的早期人种,可能是在亚洲演化,然后才迁移至非洲,与之前大部分科学家假设的完全相反。

  美国科学双周刊《科技新闻》(Science News)报道,大部分的古人类学者都同意,人类的可能祖先直立人(Homo erectus)源自非洲。

  但是北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地质学家菲林(Reid Ferring)与他的同僚说,新证据显示,185万年前到177万年前盘据在西亚地点德玛尼斯(Dmanisi)的人种,存在时间跟这种非洲类人人种生存的最早证据同期,或更早了一点。

  菲林等6日在《美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线版表示,德玛尼斯的新发现指证了直立人的亚洲家乡。

  菲林说:“德玛尼斯重复遭人盘据约8万年,其上栖息了一个落地生根,且可能时常移动的族群。”

  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人类学家伍德(Bernard Wood)说,有关人属地理起源的证据,依旧不足。若干人属的进化情景有其可能,人类的人种可能是随着直立人在亚洲拉开序幕。

  研究人员已把存在已久的观点扬弃,即东非的小脑人类祖先能人(Homo habilis、又称早期猿人),最后演化成直立人。能人最早约在240万年前出现。不过最近的化石发现显示,能人和直立人在东非共同存在了好几十万年,让之前的假设站不住脚。

  菲林的团队怀疑,一种现在还不明的非洲猿人在185万年之前抵达亚洲,然后演化成直立人的说法。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赖特迈尔(Philip Rightmire)说,新的德玛尼斯年代,让“直立人的非洲起源,看起来确实好像须重新思考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26 8月 2009 20:00

非洲象

非洲象是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蒲扇般大耳朵帮助它们在酷热的非洲气候下保持身体凉爽。
非洲象是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蒲扇般大耳朵帮助它们在酷热的非洲气候下保持身体凉爽。

  概况

  非洲象是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比亚洲象稍大,可以通过大如蒲扇的耳朵将其同亚洲象区分开来。亚洲象耳朵更圆、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发热量,保持身体凉爽,但有时非洲大陆的温度实在太高了。大象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喜欢将水吸入象鼻,然后喷到全身。之后,它们常常会给皮肤喷上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泥土。

  大象长长的鼻子不仅可用来闻味、呼吸、吹号、喝水,还能用来抓东西,尤其是美餐。单单象鼻就有大约10万块肌肉。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非常敏感和灵巧,可以用来抓小东西,亚洲象仅有一个。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长牙,去寻找食物和水,将树皮从树干上撕下来。雄性将长牙作为攻击对手和自我防御的武器,但也为它们招来杀身之祸。

  由于象牙用途颇多,十分名贵,很多大象也因此遭殃,成为偷猎行为的牺牲品。尽管象牙贸易在今天是违法的,但这种活动屡禁不止,无法彻底根除,一些种类的非洲象仍被列为濒危动物。大象以草、水果和树皮为食,而且饭量极大,成年大象每天最多可以吃掉300磅(约合136公斤)的食物。

  大象睡觉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游逛,寻觅大量食物以维持其庞大身躯的运转。雌性大象与幼象在一起生活,成年雄性大象往往喜欢独自活动。怀孕对大象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大象孕期比任何哺乳动物都长,约为22个月,每隔2到4年产一幼仔。幼象一出生的体重就能达到200磅(91公斤)左右,高约3英尺(1米)。与亚洲象不同,非洲象不易驯化。

  基本信息

  类别:哺乳动物

  食性:食草动物

  野生平均寿命:70年

  肩高:8.2至13英尺(2.5至4米)

  体重:5000至1.4万磅(2,268至6,350公斤)

  保护级别:受威胁

  大小相当于一个6英尺(2米高)的男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研究人员在一项通过大规模基因重测序分析稻米进化史的研究中确认,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能8000多年前就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

  亚洲栽培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物种之一。此前曾有研究认为,亚洲栽培稻有两个起源地——印度和中国。但2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一项新研究说:“分子学证据表明(亚洲)栽培稻只有单一起源……最早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

  亚洲栽培稻具有籼稻和粳稻两个主要亚种,其起源相应也出现两种理论,其中一种为单一起源理论,即籼稻和粳稻均由野生稻栽培而来;而另一种多起源理论认为,籼稻和粳稻在亚洲不同地点分别栽培而来。近年来,由于科学界观测到籼稻和粳稻更多的遗传差异性,多起源理论稍占上风。

  美国纽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此前已公布的数据库以及更先进的计算机运算规则,重新分析了亚洲栽培稻的进化史。他们的结论是,籼稻和粳稻具有同一起源,因为二者尽管具有诸多遗传差异性,但彼此间的遗传关系仍比与印度或中国发现的任何野生稻种类的遗传关系都要近。

  他们还对栽培稻和野生稻染色体上630个基因片段进行了重测序,结果也是基因测序数据与单起源理论更一致。

  研究人员利用稻米基因的分子钟分析了亚洲栽培稻的进化时间。他们认为,亚洲栽培稻大约8200年前开始出现,而籼稻和粳稻在大约3900年前开始分离。

  这一结论与考古学发现相一致。考古学家发现,中国长江流域8000年至9000年前出现了栽培稻,而印度恒河流域大约4000年前才开始出现栽培稻。

  参与研究的纽约大学生物学家迈克尔普鲁加南说:“随着栽培稻通过商人以及农民由中国传入印度,它很可能与当地野生稻进行了大范围杂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曾认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印度,但实际上是来自于中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有时,足不出户的宅男也可以改变世界历史。比如,指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就是一生只在一座城市生活的克罗狄斯·托勒密。

  1492年,当哥伦布从西班牙海岸出发,一路西行寻找遥远的东方时,他带着3艘帆船、87名水手,以及一本由托勒密编写的《地理学》。

  尽管那时,距离这本著作诞生已经过去了1300多年,但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它仍然是“对已知世界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这本书齐集了托勒密费尽心思收集的8000多个地方的经纬度坐标,以及收集或绘制的26幅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地图。

  在没有望远镜、电脑或卫星的时代,难以想象古希腊人托勒密,究竟是怎样获得有关世界的信息的。据说,他曾担任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馆长一职。这个被视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太阳”的地方,也许给他提供了一些“更古老的地图”作为参考。

  更多时候,他从喜欢聊天的水手那里获取资料,因此,他常常凭借猜测绘制大陆和海洋的形状。伦敦苏富比拍卖行的地图专家戴维·金索普说:“当想到,他的绘制只能依靠海员和乘客的描述而进行,你就知道他的工作有多么不寻常。”

  这一切真是神奇极了:“当时的技术那么有限,地图的显示却大体正确”。2004年,英国牛津郡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个沃丁顿庄园,收藏在其中的一册托勒密地图集却完好无损。为了支付灾后巨额的修缮费用,沃丁顿家族不得不将地图集送进苏富比拍卖行。

  最终,这册图集以213.6万英镑的天价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地图拍卖价。

  不过,如同许多曾经被时间灰尘埋没的巨著一样,《地理学》在公元2世纪左右成书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300多年后,探索未知大陆的热情开始在欧洲蔓延。一个走街串巷收集古籍的神父,意外在罗马都城发现了无人问津的《地理学》手稿。

  书中,托勒密详细说明如何采用两种方法将球体的地球绘制到平面上,提出投影和比例尺问题,明确了地图应该“上北下南”。直到今天,这些理论仍然是地形图和世界地图绘制的标杆。

  相比之下,作者本人的经历十分神秘。直到今天,人们也无法复原出他的生活轨迹,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哪一年出生,又在何时死亡。只有星象观测记录透露,这位学者常年生活在古希腊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

  公元1406年,这部了不起的手稿被翻译成拉丁文。那正是航海梦涌动的时期,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地理学》被重新复制并印刷,“简直就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人心”。

  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打量,其中的地图并不精确。“北美大陆”那时还没有被发现,印度洋还是一片浩瀚而封闭的海洋。非洲和南极紧紧相连,赤道环线寸草不生。中国的面积被高估,世界却被描绘得太小。

  但与中世纪地图相比,这本地图颇有先见之明。在公元7世纪,世界地图简单得就像一个“汽车方向盘”,亚洲、欧洲、非洲三分地球。仅仅因为《圣经》中圣奥古斯丁曾说过,亚洲是“最受上帝恩宠的”,地图上总是亚洲的面积最大。

  大部分地图制作者是神职人员。因此,耶路撒冷成为世界的中心,耶稣环抱整个地球,手脚分别成为南、北极。地图抄写员们对待这一工作也不太认真,有时会把亚洲和欧洲的名字张冠李戴。按照公元1300年德国《埃布斯托夫地图》的路线指引,人们甚至还能在路上遇见独角兽和精灵。

  幸亏哥伦布选择正确。有学者们发现,这位航海发烧友在开始那次改变人类历史的航行之前,精心阅读了5本书,《地理学》正是其中之一。

  在此之前,各个大洲不过是封闭的大陆,每个国家都以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对于一些历史学者来说,“公元1400年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开始绘制清晰的大陆地图,正是从那时起,割裂的大陆联系在了一起,真正的世界史开始了。”

  相貌威严的哥伦布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根据托勒密版本的世界地图,他将自己遇到的第一片陆地看作神秘的印度。一切正如后人熟知的那样,这个伟大的航海家迷了路,所谓的印度其实是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不过这事儿,哥伦布到死都不知道。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1年亚洲航展今在香港开幕中国大飞机显自信美国媒体称——

C919唱主角“双雄称霸”成历史

2011年亚洲国际航空展览会今天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开幕,拥有自主产权的中国C919国产商用干线飞机备受关注。展会举办方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表示,“中国已成为地区航空业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

中国大飞机的参展,令西方感到纠结。美国媒体称,C919在2011年亚洲航展上受宠,打破波音和空客“双雄称霸”的局面。

雄心

C919最亮“双雄称霸”成历史

中国客机已经开始积极地参与世界各地的航空展,早在2009年C919首次亮相时,美国媒体就密切关注C919,担心其出现可能会导致波音与空客“你一半、我一半”分享飞机制造业这块大蛋糕的时代。

“C919喷气客机可以搭载至多180名乘客,足以与空客A320和波音737系列相抗衡。”日前,《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亚洲航展,中国抢眼唱主角”的报道。文章把中国比作了航展上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C919就是受到密切关注的对象。文章说,中国计划凭借C919喷气客机,打破商用客机市场上空客和波音“双雄称霸”的局面,同时以数百架飞机订单令法国、德国和美国的组装线忙个不停。

《洛杉矶时报》也在报道开篇便提到,亚洲航展上将有来自32个国家超过270个公司设立展台,但展会的举办方表示,最大的亮点将是中国商飞公司的C919飞机。

亚洲航展中国甚是自信

《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与包括通用电气、联合技术公司和洛克威尔在内的一批重量级西方公司合作开展项目,该项目被普遍视为是更大型、更先进、有望吸引海外买家的喷气机的试航。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在亚洲航展中甚是自信,而西方企业则成为受欺负的一方。”

报道说,中国公司与韩国和日本的公司一起,在航空业供应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下一步将是自己来做更多的工作,自行制造中国本土飞机,与高速铁路等行业的发展路线相似。在这些行业,西方公司不得不在进入市场和控制自有技术的转让之间勉强求存。

忧心

波音欲“改头换面”抗衡新竞争者

《洛杉矶时报》称,尽管中国大飞机仍处在设计过程之中,但其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在面对打入长期被空客和波音垄断的航空业时并没有感到羞怯。另一方面,空客、波音以及其他国际飞机制造商都在关注中国C919的订单情况。

英国《飞行国际》杂志在特别点评拥有自主产权的C919时分析称,C919可能最终难以获得中国市场以外的国际订单,原因是“中国大飞机让美国很不安”。

分析援引美国蒂尔集团分析师阿布拉菲亚的解释说,因C919在未来市场上的巨大潜力,西方供应商为在其身上获利,最后可能被迫转让技术。同时,波音没有那么自信应对新竞争者C919的进入,准备研制新一代窄体客机以取代737,巩固其目前的市场份额。

未来20年全球需求达2万架

继2009年亮相之后,在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4家最大的航空公司,包括国航、东航、南航、海航,以及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和美国通用电气航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总共订购了100架C919。

“2011年国产大飞机C919将接下新订单,”国产大飞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告诉记者,未来20年总销量将达2300余架,将占据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国外占领一部分。“国内包括三大航空公司、中小航空公司以及飞行员,都希望早日使用、驾驶中国自主产权的飞机”。

“C919不仅在技术上要成功,商业上也要成功。”吴光辉说,根据国人生活水平、出行方式等因素的测算,未来20年,全球对C919的需求量将达2万架。

他还透露,国产大飞机C919已完成初步设计,进入详细设计和制造阶段,今年就会有部分零件正式投入制造,预计3年后可实现首飞,2016年后交付各国订单。

本版文/张瑞杰记者林晨音

C919客机参展资料图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昨日,独立调研机构经济学人智库与西门子在新加坡发布“亚洲绿色城市”指数显示,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武汉的综合绿色指数处于亚洲平均水平,但其单位GDP能耗排名最高。

  该指数共对亚洲22个城市在能源供应、二氧化碳排放、土地使用和建筑物、交通、垃圾、水资源、卫生、空气质量和环境治理等八项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估。报告指出,中国5个大陆城市单位GDP的能耗最高,北京为12.3,上海为11.7,广州10.5(单位:百万焦耳/美元)。此外上海、北京和广州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也位列前三,北京的人均碳排放量8.2吨,上海为9.7吨,广州为9.2吨,而22个城市的平均值为4.6吨。

  但北京、上海在个别指标上表现突出。如: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达到420公里,位于世界第一;北京的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率达到95%,在该类排名第八。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京报讯 (记者金煜)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月14日宣布了进入最后决选的作者名单,五位作家中,不出意外的依然有毕飞宇和大江健三郎,与另外一名日本作家和两位印度作家“鼎力三国”。

从去年年底评审团评出的十人初选名单中,五人进入了决选,其中,受人关注的中国作家毕飞宇凭小说《玉米》,以及日本作家,诺奖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凭借《换取的孩子》不出意外地继续挺进决选名单,另外三位入围作家为日本作家小川洋子、印度作家曼努·犹瑟夫(Manu Joseph)和印度作家塔毕瑟·凯尔(Tabish Khair),其中,印度记者作家曼努·犹瑟夫的入选作品《严肃的人》是他的首部小说。

五位作家中,四部作品都与家庭题材有关,毕飞宇的《玉米》讲述三个姐妹的命运,被评委称为“扣人心弦的爱情和家庭冲突故事不仅映照了个人的生命,更映照了整个社会。”大江健三郎的入围作品《换取的孩子》则被评委称为是“一部情节丰富、复杂的作品”。

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董事局主席大卫·帕克(David Parker)表示,五部作品各有优胜和过人之处,正好代表了三大亚洲国家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文化建树。

本年度的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有54部亚洲小说参选,三位杰出评审为小说家莫妮卡·阿里,哈佛大学文学评论家霍米·巴巴和作家张思敏,文学奖将于下月17日在香港宣布最终获胜者,并颁发3万美元奖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阳光得到能量,首先将它转换成电能,继而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现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动物王国的成员亚洲大黄蜂,也有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换成电能的能力;而长在它腰间的褐色和黄色的环就是它的太阳能“电池板”。

  昆虫学家先前就注意到,亚洲大黄蜂与蜜蜂和其他黄蜂品种习性有所不同,它们的活跃期不在早晨太阳升起时,而是在午后;而且越是阳光特别强烈的时 段,大黄蜂越显得异常活跃。它们的活动数据送到实验室,特拉维夫大学团队研究了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太阳射线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大黄蜂的行为。结果 发现只有紫外线辐射与大黄蜂活动的变化有密切的关联。

  进一步研究揭示,大黄蜂腹部褐色和黄色的环状外骨骼有光伏发电的作用,能吸收太阳光发出电来,这在动物界是十分罕见的。

  科学家们确定,大黄蜂腹部外骨骼的褐色斑纹上有凹痕,引导光线进入,并将其散射成分立的细小光束,只有1%的光线能反射出去。而外骨骼的黄色斑纹是缀有微孔的凹槽,它包含一种叫做黄蝶呤的色素。凹痕、微孔凹槽和黄蝶呤共同作用,将光转换成电能。

  研究团队成员、物理和天文学院的戴维·伯格曼教授指出,“活的生物能够完成这样一件事,实在很有趣。大黄蜂的本领可能是我们尚不知晓的事物。”

  他们还发现了亚洲大黄蜂一些独特的能源处理方式。它的身体中有一个发育良好、类似空调和电冰箱里的热邦浦系统,使大黄蜂即使在阳光直晒下,也能 保持体温比外界温度略低。另外,亚洲大黄蜂还掌握着精心操练的声音信号,使蜂群在其巢穴内——这里是完全黑暗的——也能维持特别精准的秩序。伯格曼教授解 释,这些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在和该学院萨克勒医学院的雅格布·艾沙伊教授合作下,伯格曼和他的博士生普罗特金有一个真正跨学科的研究计划,来解释大黄蜂腹部“太阳能电池” 的生物学过程。团队曾尝试仿效大黄蜂的身体结构,复制亚洲大黄蜂收集太阳能的方法,但远远达不到同样的能源收集效率。未来的计划是优化模型,看这个“生物 模仿”能否提供线索,导致新奇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

  他们的研究最近发表在德国《自然科学》杂志中。(小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