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

周五, 17 12月 2010 18:51

伦敦肺结核病例10年急增五成

最新研究显示,英国伦敦的肺结核病例在过去十年急增五成,是名副其实的西欧肺结核之都。 权威医学杂志《刺针》周五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英国一年新增逾九千宗肺结核病例,而伦敦是重灾区,佔了三千四百五十宗,是全英确诊病例的四成。 伦敦大学学院全球肺结核专家祖姆拉说,伦敦的情况令人想起九十年代美国监狱发生的多重抗药性肺结核大爆发。 祖姆拉指出,伦敦的住屋欠佳,通风不足及过于挤迫,都是肺结核大爆发的主因。他指伦敦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都是集中在移民、难民、露宿者、吸毒人士、囚犯和爱滋病带菌者身上出现。  大部份患者都是在海外出生,但并非新移民。约八成半病例都是来英定居至少两年者,意味并非境外传入,而是在境内染上。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船上约70名偷渡客多来自中东地区,在澳圣诞岛被巨大海浪抛向崖壁撞粉碎,40余人获救

15日,载70人偷渡船在圣诞岛遇险,岛上居民准备援助。

偷渡船被巨大的海浪抛向崖壁。

视频截图显示,船上的乘客攀在漂浮物上。

15日清晨,一艘载有约70人的木船在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域遭遇恶劣天气,在15米高的巨浪下,闻讯赶来的岸上居民眼睁睁看着这艘木船撞上崖壁摔得粉碎。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船上70人都是试图偷渡到澳洲寻求避难者。目前此起事故已造成至少27人遇难,其中包括妇女儿童。

    海面传来尖叫声

    这条出事的偷渡船有17米长,船上载有大约70名难民。15日早上,这条船在圣诞岛附近海域遭遇恶劣的天气,并在早上7点左右在该岛北端的飞鱼湾撞崖后破裂沉没。

    目击者称,起初偷渡船只是被海浪推到靠近崖壁的地方。一名住在圣诞岛的女性居民说,清晨6点左右,她听到尖叫声。

    当她来到海边悬崖下时,看到一条船正在被巨大的海浪推向崖壁,而船上装满了人。据悉,事发时当地海浪最高达15米。

    另一名居民米克·塔森说,这条难民船就在距离他200米远的地方触礁并裂成碎片。他说:“我看到许多东西从海面漂过,有的可能是人,但当时在下雨、雾气蒙蒙,我不知道那是不是遇难者的遗体。”

    圣诞岛居民佛斯特说,海浪在剧烈冲击崖壁时的情形就像是一台洗衣机正在运作一样。他认为这条船在黎明前开到飞鱼湾时可能已经失去了动力,剧烈的海浪将船推向了崖壁。

    澳出动军舰救援

    在难民船船体破裂后,澳大利亚海军出动充气艇救起了部分幸存者。

    当地议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海军必须带着幸存者绕行约6公里,才能从岛另一端海水较为平静的地方上岸。澳大利亚代总理斯万证实说,一艘军舰和一艘海关船只正在进行搜救。

    澳大利亚海关表示,截至15日下午,已经有41人获救,另外还有1名男性难民自己游到了岸边。救援人员从船残骸中找到了27具遇难者遗体。

    幸存者为两伊公民

    圣诞岛议员伊斯迈尔说,船上的乘客看起来大部分都是中东人。一名医生证实说,大部分幸存者是伊拉克和伊朗公民。

    总部位于墨尔本的难民资源中心官员库尔表示,幸存者是伊朗和伊拉克的库尔德人。他说,这条难民船在当天凌晨3点左右就在圣诞岛附近水域遇上了恶劣天气。据悉,这条没有命名的船从印尼出发后便失去了踪影。直到15日才在圣诞岛附近出现。圣诞岛属于澳大利亚海外领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1400公里处,距印尼爪哇岛只有360公里。(马晶)

    ■应对

    澳总理立即结束休假

    以亲自监督沉船事件进展

    圣诞岛地方政府表示,这艘难民船在抵达圣诞岛水域前没有被发现。事故发生后,澳总理吉拉德立即宣布提前结束休假,以处理这一灾难事件。

    事发时,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正在休假。她15日下午宣布,将提前结束休假回到总理岗位,以亲自监督这一事件进展。

    “这是一次悲剧性的事件,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全面了解发生了什么,”吉拉德说,“政府目前关注的重点和绝对首要的任务是救援和伤者的治疗。”

    西澳大利亚州州政府表示,该州能够动用的资源都随时待命准备投入救援。2架澳大利亚皇家飞行医疗服务中心的飞机15日下午载着2名医生、2名护士离开珀斯,前往圣诞岛参与救援。该医疗服务中心表示,该中心所属的医院也已经做好准备,以在接下来几天中接收伤员,并提供“最高水平的援助”。

    西澳大利亚州警方发言人表示,15日晚,调查人员、法医和遇难者身份辨认人员等也将前往圣诞岛。(马晶)

    ■目击

    小孩攀在木片上尖叫喊救命

    由于崖高浪急,赶来救援的岛上居民只能眼睁睁看着乘船者被海浪吞没

    一名岛上居民说,他看到遇险偷渡船时,船基本上快翻了,“很多人攀挂在侧翻的船上,一名妇女还紧紧抱着一个小孩子。”这名居民说,之后不久,船就被海浪抛向五六米高的空中并撞上崖壁裂成碎片。

    在发现遇险船后,岛上居民立即自发组织救援,但在恶劣天气和巨大海浪之下,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些乘船者被海浪吞没。在难民船遇险后,岛上居民迅速用电话互相通知,数百名居民自发爬上了沉船上方的悬崖,并向落水难民投掷救生衣、绳子和其他漂浮物。但巨大的海浪使居民们无法靠近遇险者,他们只能绝望地看着许多难民被海浪吞没。一名居民说:“我们无法下去救起他们,崖壁有8米高。”

    圣诞岛教师斯蒂芬森说,从这里也不可能游到岸上,而许多落水难民只是被海水推向尖利的礁石。圣诞岛议员伊斯迈尔说:“这非常可怕,我看着人们在眼前死去,却没有办法可以救他们。”他说:“他们中有婴儿,有3到4岁的孩子,他们攀在漂浮的木片上,尖叫着、救命、救命、救命,我们把救生衣丢向他们,但是他们中许多人甚至没办法游到几米外去抓住救生衣。海浪不断袭来,冲击着一切,看着小孩子遭遇这些,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伊斯迈尔说:“不管是什么肤色或种族,看到像这样的情况,我们都一起努力救援,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但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如果我们当时跳进水里,只能是送死。”(马晶)

    ■声音

    “这是悲伤的一天”

    在野党负责移民问题的议员莫里森说,此次难民船沉没的悲剧是“最糟糕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莫里森拒绝就15日的事件评论政府的难民政策,他说,“15日是悲伤的一天,不是进行政策讨论和分析的日子”。莫里森说:“这是一场可怕的人道主义悲剧,这条船上的那些男人、女人和孩子的生命像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我们对他们的逝去表示哀悼。”

    但澳大利亚难民行动联盟组织官员林道尔则批评说,澳大利亚政府应当为此次事件承担责任。他说:“如果澳大利亚政府愿意接纳难民,那么偷渡的难民就会少得多。”

    澳大利亚曾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分别从伊朗和伊拉克接收过一些库尔德难民,目前澳大利亚大约生活着1.5万名库尔德难民。

    工党政府自2007年11月上台后,对偷渡难民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政策,很少将偷渡难民遣返回国,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难民偷渡来澳。澳移民部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126艘难民船偷渡澳大利亚,有2971名难民被安置在圣诞岛拘留中心。(马晶)

发表在栏目: 澳洲新闻

總理吉拉迪(Julia Gillard)昨日宣布應付船民的「長期」策略,包括釋放兒童離開羈留營。政府又會起用兩個新的羈留中心,最多可收容1900名男性船民,又會準備兩處地點作為應急用途。其他用作臨時住宿的地點,將會終止使用或減少使用,包括在聖誕島上用來給船民住的營篷。
吉拉迪指出,上述的策略平衡政府對擅自闖境人士強制羈留政策,與人道對待逃避逼害人士的決心,特別是對待船民小童。澳洲目前有逾700名小童受到非法移民羈留。
她否認被綠黨牽住鼻子走,因為這些決定是昨日由政府單獨作出。
西澳報紙上周六已有部份內容的報道。
在計劃下,政府會和社區組織合作,將外逃時沒有成人一起的小童和等候甄別結果的家庭,轉送在社區的住宿地點。
政府又會徵用兩處新的羈留中心,一處在西澳Northam,另一在南澳Inverbrackie,兩處合共可收容最多1900名成年男性。
達爾文附近一處地點將會準備收留船民,作為應急用,一旦羈留中心爆滿。此外,墨爾本移民過渡中心將會擴充,作為應急用途。
如以往已宣佈,達爾文機場看守所將會擴充,可收留400人。政府將會最後棄用在聖誕島已用了多時的營篷來給船民居住。
移民部長寶文(Chris Bowen)表示,移民部會搬更多小童和家庭入移民部監督下由教會及慈善機構主辦的社區設施。受過拆磨和創傷,有心理衛生問題及母親已懷孕的家庭,優先搬出。
小船民將要上課,以便生活轉為正常由現時至2011年6月,將可每宗個案個別考慮。
移民部長表示,政府將家庭釋出營外前,需在保安和物流方面作出考量。
Northam的地點,在柏斯東北80公里外,有三個設備齊全的營房,到明年6月時可收容最多1500名單身男士。若有進一步需要,政府可使用達爾文以外的11 Mile Antenna農場作為應急用。
南澳的Inverbrackie營房在阿德雷德以北37公里外,在Woodside陸軍軍營附近,可住家庭,共四百人。若有更多家庭,墨爾本Broadmeadows的移民過渡宿舍也可擴充。
吉拉迪指出,不應用羈留小童來阻嚇蛇頭。
寶文表示,他只和綠黨移民發言人韓信楊格會面了一次,他否認綠黨才是真正移民決策人的指稱。(嘉文)

发表在栏目: 澳洲新闻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第三波移民高潮”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呈愈演愈烈之势。截至2010年6月16日,中国海外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鸟类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归来的承诺。历经重重危机后的数千里旅行,只为了一个目的——生存。

如果说候鸟迁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那富豪们的迁徙呢?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拨移民潮不同的是,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移民者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或国籍。移民的高端化、大量化和趋势化已成为不容忽视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听说加拿大要提高移民的门槛,这让程辉十分焦急,每天催着中介赶紧办理各项手续。

程辉,在湖北经营一家金属材料贸易公司,行内打拼十多年,资产过千万,属于典型的成功老板。因为读EMBA班里的同学出国移民如同家常便饭般,程辉也萌动了投资移民的念头。

与前几年盛行的技术移民——“白骨精”不同,选择投资移民的人群似乎有一个更引人关注的标签,就是有钱人。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每年有上千人排队申请移民,每个家庭首年在国外生活准备的花销在200万,每年财富外流近20亿。

 

门槛将提高 赶搭末班车

继澳洲提高移民门槛后,近日加拿大、新加坡也准备提价了,移民中介也打出“最后机会”、“涨价倒计时”的广告吸引客户,不少人赶搭末班车,湖北申请移民人数激增两成。

当国外资本纷纷涌向国内市场时,国内一些富豪们却在酝酿着移民,造成资本外流。

同大多城市圈内的民营企业家一样,程辉在完成最初的原始积累后,开始将工作中心向省会城市转移。2001年,程辉在武汉购买了一套150平米的房子,妻儿也搬到武汉生活。

2008年,在咨询了多家留学机构后,他和妻子决定全家移民到加拿大。可因申请人数太多,大使馆都挤爆了,这一等就是两年。

近日,他得知加拿大已颁布规定,10月起,加拿大投资移民的投资额将翻番,资产额从80万加元(约529万人民币)上涨至160万加元,五年投资款从40万加元上涨至80万加元,程辉很担心,“要赶不上这趟末班车,费用贵了不说,资料还得重新申报。”

着急的还不只是程辉一个人,“近来申请办理投资移民案增加两成左右。”武汉和中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部经理董金焰说,今明两年门槛的提高是助推投资移民火热的直接原因之一。

加拿大并非最早提价的,早在今年4月,澳大利亚颁布新的投资移民规定,个人净资产从25万澳元(约150万人民币)提高到了50万澳元。明年元旦起,新加坡投资移民投资额也将由原来的150万新加坡币(约合750万人民币)提高到250万新加坡币。

移民门槛要提高,“准移民们”也加紧步伐。据介绍,加拿大负责办理亚太地区移民案,从以前的每月200个案子增加到六月份的600个案子,八月份竟然达到800个案子,呈直线上升态势。

董金焰说,眼下加拿大联邦的移民已经停办了,但加拿大魁北克投资移民的条件执行旧规到9月底,所以不少人赶搭这趟末班车。

每年上千武汉富人移民海外

投资移民的客户年龄构成在30岁—55岁,有相当规模的固定资产。在湖北,私营企业老板、个体经营者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了移民大军中的主力,其中企业家占九成左右。

“五个申请移民的人中,一个要去美国,四个要去加拿大。”董金焰说,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北美,成为湖北人移民的首选,占移民目的国的一半以上。

良好的社保福利也是让移民者心动的原因。以加拿大为例,该国实行全民医保制度,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每月政府会给予800—1000加元的养老补助,生孩子会有200加元的补助。“在那里生活,完全不用担心养老、看病等问题。”武汉鸿侨中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张伟说。

公开资料显示:加拿大的多伦多和魁北克是华人移民的首选地。而在澳大利亚,华人的首选地是悉尼与墨尔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已经明确将吸引华人富豪作为移民政策的重要考量依据。

先后在江苏、上海等移民中介机构工作过多年的张伟告诉记者,上海、江苏等地移民意识很强,很多客户只有几百万资产,刚好够移民的底线,他们也会大胆尝试。而湖北人相比而言保守多了,来咨询办理业务者至少也是上千万的身价。

对于移民国家的选择,湖北人倾向加拿大和美国,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加坡,而沿海客户除传统的澳、美、加三大主流移民目的国之外,南美、欧洲等地的许多较小国家也成为他们的“新宠”。

董金焰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后,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收紧技术移民政策的同时,增加投资移民配额。而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一批民营富豪出现,他们不差钱,纷纷移民到国外。

在武汉,投资移民的规模有多大?据业内多家移民中介机构估算,武汉一年大约有1000个家庭申请海外投资移民,且以20%速度在递增。

“投资移民的客户年龄构成在30岁—55岁,有相当规模的固定资产。”张伟说,在湖北,私营企业老板、个体经营者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了移民大军中的主力,其中企业家占九成左右。区域分布上,八成客户集中在武汉市,剩下的分布在襄樊、荆州、十堰。行业集中度来说,以餐饮、房地产、高新技术行业为主。

 

留学的费用还不如直接移民

如今大部分投资移民的人都是为了下一代,想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在武汉,80%以上的投资移民申请人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移民者是为了去国外“淘金”、九十年代的技术移民是为了自我发展,现在投资移民者的目的再次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投资移民,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或国籍。

1998年,杨建放弃令人羡慕的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一职,携妻带子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定居,靠经营“milk bar”(社区小超市)为生。至今,亲朋好友也想不明白他们一家为什么要移民。

为什么选择移民?杨建称,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儿子杨子恒12岁就来到墨尔本,克服水土不服,如今从墨尔本大学毕业,在当地一家中型企业从事技术工作,收入不错,有一群澳洲人朋友,说一口地道的澳洲腔,早已看不出当年那个中国小男孩的影子。这正是杨建当年所希望的儿子过的理想生活。

“如今大部分投资移民的人都是为了下一代,想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张伟称,在武汉,80%以上的投资移民申请人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此外,与单单送孩子出国留学相比,办理投资移民的性价比更高,这也是如今投资移民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程辉算了一笔账,一双儿女办出国留学,每人一年的学费要15万人民币,从语言班读起到上完大学,几年要花费二三百万。而按当时投资移民到加拿大的政策,只需要资产额在80万加币(约529万人民币),一次性投资12万加币(约人民币80万)即可办理全家移民,拿到加拿大的枫叶卡(永久居住权)后,可享受当地丰厚的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

张伟表示,投资移民后,孩子在加拿大读高中免费,读大学的学费比留学生要便宜1/4,在专业、学校选择上,以及今后的就业和福利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富二代”不移民就out了

“现在,很多富二代通过投资轻松移民。对他们来说,移民的花费就像买一部跑车一样简单,甚至比买车还要便宜”。

以前,送一个人出国,意味着全家人要背上高额负债。

“现在,很多富二代通过投资轻松移民。对他们来说,移民的花费就像买一部跑车一样简单,甚至比买车还要便宜。”张伟说。

20多年前,30岁的郑直伟告别国内单位颇为复杂的人事关系,拿着全家人四方筹措而来的1000多美金,踏上了澳洲的土地,“风萧萧兮易水寒”,他笑着说,就是那种感觉。

初到澳大利亚,郑直伟只会几句简单的英文,几乎无法与人交流,“那时候,为了赚钱,什么脏活累活都干活,特别苦。”郑直伟说。后来,生活渐渐好转,郑直伟也拿到了澳大利亚护照。至今,他还记得当时自己兴奋的心情,“当时我想的是,终于可以做个人上人了。”

如今,“富二代”移民,显然不会有这么辛酸的历程。

“很多朋友都曾出国留学或有外国国籍,我不移民就显得太‘out’了。”今年26岁的许倩,家里做的是服装生意。不久前,许倩刚刚办好移民美国的手续,和同为“富二代”的几个朋友一起去美国玩了一趟。

不再像前辈那样为了基本的生存艰难打拼,轻而易举通过投资移民成为海外华人,这让老一辈的移民者“心生嫉妒”。

彭坤和妻子王蓉多年前通过技术移民去了澳大利亚,经过多年打拼,他们才在澳大利亚买了一套别墅,目前还在偿还贷款。

彭坤无奈地说,各国都将急缺的人才类型作为技术移民优先考虑的对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青睐IT工程师和会计师。但这些国家只认可本国及北美的工作履历,大多数来自中国的技术移民都无缘从事原先的职业。他们首先得适应谋生的艰辛与社会地位的落差,可投资移民怀揣几十万美金,在中介的推荐下,轻松在国外买房,过上惬意的生活。

张伟介绍,很多民营企业的“富二代”,他们掌管企业后,有房有车,生活不愁,为了与圈内的朋友有共同的“话题”,也会申请投资移民,挂上国际身份。

事业发展始终绕不开中国

“极少有第一代移民者抛下国内的一切,到国外重新开始。很多人其实是两边跑,工作的重心依然是中国,拿到身份之后继续在国内经商。”

投资移民,事实上就是带着巨额资金,去国外投资的创业者。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投资移民少有到国外真枪实干一番者。

40岁的汪先生是武汉一家餐饮公司的老板,不会说英语,没有大学文凭。他从在路边摆大排档开始,逐渐开出高档连锁餐厅,积累了千万以上的财富。

两年前,他们全家通过投资移民到加拿大。现在,他的妻儿定居在加拿大,但他一年呆在加拿大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更多精力在武汉打理自己的老生意。

在美国、加拿大,与汪先生一样的移民族很多,他们大多数时间身在国内经营自己的公司,为了出入境方便,都还保留中国国籍。

“极少有第一代移民者抛下国内的一切,到国外重新开始。”董金焰表示,很多人其实是两边跑,工作的重心依然是中国,拿到身份之后继续在国内经商,这部分客户占九成左右。

董金焰分析,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赚钱的机会肯定更多,移民者更熟悉国内的赚钱机会、政策,在国内人脉也更广。

做机械工程起家的朱建军算是少有的移民后真投资创业的。他定居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后,发现大商机,带回千万元的订单。如今,他忙着在国内做项目,抽不出时间去加拿大和妻女团聚。

据业内人士介绍,少部分投资移民者在国外有资产和外汇,也会在国外做些投资。比如说,同为移民大国,加拿大的平均房价相比新加坡便宜,且拥有永久所有权,有投资移民者购置大量的房产做投资,待高价售出。“有传闻说温哥华房价是华人炒起来的!”

 

移民自述

国外的月亮也不圆

“除了衰老以外,谁也不知道谁的遭遇。”无论是第一次的“淘金热”、第二次的“技术移民”,抑或是眼下正在兴起的第三次移民潮——投资移民,对于大部分移民者来说,在国外的生活并非是“国外的月亮更圆”,而更像是另一次奋斗的开始。甚至,还未成功移民,这种奋斗就已经开始。

郑直伟在澳大利亚打拼20多年,做生意失败后,如今靠开出租车谋生,“只能说生活还过得去”。

“年轻时没太多感觉,可如今50多岁了,失落感便时不时地涌上心头。”郑直伟说,最令自己遗憾的,是没能在父母面前敬孝,父母就离开了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在,真的很心痛。”

到澳洲多年,郑直伟的英语早已不再是障碍,但文化上的那层隔膜始终还是不能消除。郑说,自己几乎不看澳洲电视台的节目,酷爱看华人报纸和电视,关心的话题也和国内同步。若时光能倒流,郑直伟说,自己也许不再选择出国,而愿意与父母亲人相守,在国内说不定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有人戏称,国外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国内是“又脏又乱又热闹”。近年来,不少与郑直伟一辈的移民者,因为国外投资机会少、税收高、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等原因,再度远渡重洋,回国发展。

新一代移民者需要做好这样一个思想准备:无论国内或国外,生活永远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观察

30万中国移民回流

高学历海归占大多数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近日发表的《加拿大与中国人才流动报告》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吸引了很多已取得加拿大公民资格的中国移民回流,令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居住的加拿大人,已达到25万至30万人,是整个温莎或沙斯卡通的城市人口总和,其中高学历者占大多数。

高学历华裔移民回流,成了加拿大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好空气、高薪资、高福利,优厚的条件为何留不住新移民的心?

根据亚太基金会研究员郭世宝完成的报告“在北京的加拿大人”部分,北京20万外籍人口当中,有10%来自加拿大,即2万人;报告访问回流或移居在北京的加拿大居民,其中52%拥有加拿大国籍,其余是未入籍的加国永久居民,他们在回流前于加拿大居住时间平均为5年。

这部分报告总共访问了65名受访者,其中86%已婚且有一至两名子女,有一半受访者年龄只有30多岁,45%在40岁左右,20%出生在北京。34%的受访者虽然返回北京,但有妻女等家庭成员在加拿大,平均住在加拿大时间只有5年。受访者回流至中国居住的平均时间则有4年。

报告显示,回流北京的加拿大公民或居民学历很高,30.8%拥有学士学位,47.7%有硕士学位,21.5%有博士学位,65.6%在中国取得最高学位,26.6%在加拿大取得最高学位,8%在其他国家取得最高学位。

亚太基金会总裁胡元豹表示,如今在世界经济局势改变下,中国不再是劳力输出的国家,而更像是一块大磁铁,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到中国发展。“从加拿大回流到中国的中国移民,他们过去被看成是‘移民失败’,或是‘机会主义者’,其实被误解了。加拿大不应该忽视回流到中国的移民,对帮助加拿大拓展中国市场,改善加中关系,及提升加拿大在国际间影响力,所发挥的功用。”


发表在栏目: 留学移民
第 2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