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乐嘉要来悉尼了。12月17日拥有1800万微博粉丝的乐嘉将来到悉尼市政厅,开启他海外巡演的首次讲座。
你想在短时间内学会“色眼识人”吗?你想突破事业瓶颈吗?你想让爱情和婚姻更美满吗?那你一定不能错过2012乐嘉悉尼“性格色彩”讲座。
2012乐嘉悉尼“性格色彩”讲座
讲演时间:2012年12月17日 19:30
讲演场地:Sydney City Town Hall悉尼市政厅
观众人数:2012人
购票咨询:0426 278 781,0424 285 666,0416 848 880,02 9267 6811
咨询地址:澳视传媒 802/370 pitt st sydney
赞助咨询:0433441919
PS: 乐嘉粉丝志愿者召集:
工作内容: 1.活动平面设计,网站设计,摄影,摄像,后期制作 2.利用个人微博及网络平台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 3.参与前期宣传及票务推广 4.配合乐嘉悉尼接待及事务协调 5.公司可开具实习鉴定
报名方式:请发简历到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或到澳视传媒办公室
近日,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播出的电视节目上,身高181厘米、体重100公斤、肌肉结实的“南宁仔”周全,一走上舞台,就引来一场激烈的竞猜:女嘉宾有的称他为“施瓦辛格”,有的说他是健身教练,还有的猜他是武术教练。
但谜底是:现年30岁的周全,只是南宁市江南区五一东社区居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他在社区工作已经有11个年头了。
那么,这个新潮的“健身男”怎么会选择到社区工作?在长达11年的工作生活中,他和周边的人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近日,记者走近周全听他讲述。
刚刚公映的电影《非诚勿扰2》等影视作品不约而同地给观众带来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生硬植入广告以及过长的贴片广告引发了大批观众的反感和不满。仔细分析,其实观众并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植入广告,他们所不能忍受的是那些过度的和生硬的植入行为。
回首过往,2010年度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现象的轮番出现并非一种新现象,早在《渴望》、《来来往往》、《空镜子》、《大宅门》;《大腕》、《疯狂的赛车》等影视作品中就已经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平心而论,它们确实为剧组筹措制作费用、缓解制作团队的资金压力,推动广电体制的改革转型,乃至探索文化产业繁荣与发展的新路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影视作品的商业属性与文化产业特性注定了广告是影视发展的近邻。所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看待广告存在对于当今影视发展与繁荣的意义及价值。
然而,正视其存在的积极影响,绝非意味着漠视和袒护生硬植入广告与过长贴片广告泛滥的现实问题。从文学消费的角度而言,生硬的植入广告和过长的贴片广告影响了消费者消费文化产品的效果,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具体而言,过度生硬植入广告与过长贴片广告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不仅严重破坏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完整性与审美系统性,而且将作品的连贯情节肢解成碎片化的断裂性存在,其中蕴含的完整意义与审美价值被广告粗暴地解构和颠覆,这样无视艺术使命与轻视观众欣赏本位的做法,不仅有损影视媒介自身的传播形象与公众声誉,而且是对其奉为“衣食父母”的观众的不尊重,对他们观影热情的亵渎。单纯追求利润的一极,而忽视了艺术审美的另一极,片面放大了艺术生产中的功利性,而淡漠了文化消费中的审美性,将影视文化产业看做是“化钱”与“造币”的机器和工具,工具理性主义的非理性膨胀深深刺痛了全社会的审美心理,“一切皆是货币、货币就是一切”的影视创作思维深深损伤了影视艺术的审美韵味,折射出部分影视创作者媒介责任匮乏、艺术良心淡薄、公德意识沦丧的堪忧现状。从本质上看出,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影视作品所携带和负载的广告内容与数量,更在于所有的故事都被广告的逻辑所绑架,这对于影视艺术与影视产业的良性发展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生硬地植入与剧情无关、与作品审美游离的商业性广告只会招致观众的厌恶、败坏作品的艺术品质。影视创作者倘若能运用智慧,发挥艺术创造性,将广告以美的规律水乳交融般融入剧情内容与艺术理想之中,在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真正实现艺术性的深层内置与隐性交融,这样的广告会得到观众的理解,要比强硬植入来得更高明与更巧妙。
广告植入需要艺术创新思维孵化与审美理想浸润,而非生硬与蛮横般的霸权性植入。
【新作热评】
《非诚勿扰2》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有情趣的朋友。也像我喜欢的某类女人,丝毫不美,但却让我动心。并提醒我生命只是个过程,并发自肺腑地祝愿它,没有终点。
在去年的《非诚勿扰》里,大部分观众觉得最突兀的,就是邬桑与秦奋分别后的痛哭流涕。但这个最生硬的段落,却是冯小刚最作者化的表达。年华老去后,纵使弱水三千从眼前飘过,也无取一瓢之力。这使得《非诚勿扰》的爱情喜剧变得不再纯粹,但若一味地接近生命本象,也不符合商业片的规律,更与冯小刚一贯的电影策略相悖。但冯小刚还是固执地加入了岁月无声之后的歌声与哭声。
《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它用近一半的篇幅呈现了与爱情无关的起落,并直逼人生终局的欲走还留,(以至这部电影的主演由葛优换作了孙红雷。)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诚勿扰2》是另一个层面的“少儿不宜”,不经历理想的腾挪,不遭受命运的嘲弄,不愿把日子活在狗身上的人,才能从这部以“悲剧”收煞的影片里,感同身受,乃至兔死狐悲,才能不计较影片本体所带来的各项缺陷。侯孝贤曾说:人要比作品大。《非诚勿扰2》应能担当起这样的说法。
佯作深情的离婚典礼和情景交融的人生告别会,都飘散着虚拟性和游戏感,都有种强行笑中带泪,以喜冲悲的企图。但冲不走的还是李香山的跃入湖底,以及之前他对人生满含的歉意。都说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悲剧,从《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的电影开始死人了,连《非诚勿扰》也有了自杀未遂的画面。这一次是冯小刚和王朔继《一声叹息》后的再度联手,俩人言及创作的初衷,冯小刚是傅彪的葬礼,王朔是梁左和亲哥哥的葬礼。王朔和冯小刚都是调侃的好手,但他们这一次找到了调侃的死穴,那就是生命本身。说再多与光同尘的偈语,也无法阻止生命抽离时的大空茫。
骨子里,这不是一部幽默的电影,却也是一部幽默到骨子里的电影。李香山在墓碑前说的那些话:生前人挤人,死后还要人挤人,还是扬了吧。听到这儿,我这个无神论者甚至希望真有一种灵魂的物体,让生命变成区别于血肉筋骨的另一种形式。佛家会说,这是人类最大的贪,但不贪又如何呢?
还是说回到幽默,我若参加酒局,一开始常常笑话不断,但喝到一定程度,免不了要碰撞些所谓心灵的火花,谈到酣处,狠话、怪话都会冒出来,并全与幽默无关了。《非诚勿扰2》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有情趣的朋友。也像我喜欢的某类女人,丝毫不美,但却让我动心。并提醒我生命只是个过程,并发自肺腑地祝愿它,没有终点。
□赛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