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无限

gaokspring出品

1.我以为,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蛋。

2.美女你不要,钱你也不要,你要什么啊。

3.葛优(老汤):你是要睡我呢,还是要杀我呢?姜文(张牧之):当然要先睡后杀。葛优(老汤)一甩齐耳头发:那你还是杀了我吧。

4.江湖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永远活着。

6.她已经是个寡妇了,我不能让她守活寡。
7.连小凤仙是谁都不知道还当妓 女?那是誉满全城的鸡!

8.比恶是吗?我他妈比你还恶!

9.命都不拼,还算麻匪吗!

10.师爷:你叫张麻子?可你脸上没麻子啊!张麻子:黄四郎脸上有四吗?

11.我演砸了吗?我怎么觉着才刚刚开始!

12.别屁股疼了,屁股在树上呢。

13.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14.黄四郎:黛玉、晴雯给我出来。师爷:怎么只出来一个女子?黄四郎:我给她起了日本名字——黛玉晴雯子!

15.麻匪听老大的话给穷人发钱,妓院楼下!老三:她们是妓 女,妓 女是穷人吗?老二:是穷人,她们是穷人卖掉的女儿!

16.你们的前几任的县长都是王八蛋、禽兽、畜生、寄生虫,今天马县长要带你们去剿匪!

17.鹅城小民老婆在老公面前被蒙面歹徒按在桌子上**。张麻子想知道是不是兄弟们干的。老二:大哥你还不了解我吗。。。我。。我一向都是被动。。 老三:大哥你还不了解我。。。。万事不求人。 老七:大哥你不会怀疑我吧。。。我到现在都还。。。俗称处男。老四:大哥你还不了解我吗,肯定不是我干的——如果是我,那趴在桌子上的不该是她,应该是她老公。

18.死了的人比活着的人有用!

19.黄四郎请张麻子吃饭。师爷说:“去不得。鸿门宴呐!”张麻子:“鸿门宴是谁请的谁?”师爷:“项羽请的刘邦啊!”张麻子:“刘邦后来干嘛去了?”师爷:“当皇帝去了啊!”张麻子:“那项羽呢?”

20.这他妈的税都收到公元2010年啦!

21.我要做的有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她妈的公平!

22.四爷,他们打我的屁股就等于打您的脸啊!

23.张麻子:这是穆扎的曲子。他们叫穆扎,咱们这里叫莫扎特。儿子:你还能听出是穆扎来?张麻子:有时候能。儿子:什么时候?张麻子:唱片上写着穆扎的的时候。

24.师爷:她是寡妇,寡妇不能碰啊!张麻子:她已经成了寡妇了,我不能让她再守活寡!

25.不好色的县长不一定是好县长。

26.做夫妻最要紧的是什么?恩爱;做县长最要紧的是什么?忍耐!

27.城里的女人就是白啊!

28.要有风,要有肉;要有火锅,要有雾;要有美女,要有驴!

29.我拼的是脑袋,不流血!

30.张麻子给师爷一分钟时间,让他说出钱在哪儿。师爷吓得直哭。张麻子:“哭也算时间哦!”

31.师爷:我话到嘴边了,你让我再咽回去?张麻子:咽回去——你是个骗子,反正说出也是假的!

32.何止是愚蠢?简直就是愚蠢!

33.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34.四爷,他们打我的屁股就等于打您的脸啊!

35.六个人,还当着人家男人的面,呸,不要脸。我都关着灯。太不要脸了,太不要脸了,呸!或者你花点钱,花不了多少钱,姑娘有的是,还当着人家的面,恶心,呸,恶心。

36.姜文和老六讨论莫扎特那段,姜文告诉老六不要当麻匪,不要杀人的那段对话,姜文说:留学,先去西洋留学,然后去南洋留学,然后去东洋留学。老六说:最后去北洋留学。姜文说:傻小子,你就生在北洋,(语气停顿),不用留。

37.兄弟,别客气嘛。

38.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

39..假县长姜文(张牧之)对县长夫人刘嘉玲说:说好了,咱们是同床,但不入身。我若有不规,手枪在此,你随时可以干掉我,你有需要的话我也绝不推辞。


发表在栏目: 娱乐无限

 【新作热评】

  《非诚勿扰2》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有情趣的朋友。也像我喜欢的某类女人,丝毫不美,但却让我动心。并提醒我生命只是个过程,并发自肺腑地祝愿它,没有终点。

  在去年的《非诚勿扰》里,大部分观众觉得最突兀的,就是邬桑与秦奋分别后的痛哭流涕。但这个最生硬的段落,却是冯小刚最作者化的表达。年华老去后,纵使弱水三千从眼前飘过,也无取一瓢之力。这使得《非诚勿扰》的爱情喜剧变得不再纯粹,但若一味地接近生命本象,也不符合商业片的规律,更与冯小刚一贯的电影策略相悖。但冯小刚还是固执地加入了岁月无声之后的歌声与哭声。

  《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它用近一半的篇幅呈现了与爱情无关的起落,并直逼人生终局的欲走还留,(以至这部电影的主演由葛优换作了孙红雷。)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诚勿扰2》是另一个层面的“少儿不宜”,不经历理想的腾挪,不遭受命运的嘲弄,不愿把日子活在狗身上的人,才能从这部以“悲剧”收煞的影片里,感同身受,乃至兔死狐悲,才能不计较影片本体所带来的各项缺陷。侯孝贤曾说:人要比作品大。《非诚勿扰2》应能担当起这样的说法。

  佯作深情的离婚典礼和情景交融的人生告别会,都飘散着虚拟性和游戏感,都有种强行笑中带泪,以喜冲悲的企图。但冲不走的还是李香山的跃入湖底,以及之前他对人生满含的歉意。都说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悲剧,从《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的电影开始死人了,连《非诚勿扰》也有了自杀未遂的画面。这一次是冯小刚和王朔继《一声叹息》后的再度联手,俩人言及创作的初衷,冯小刚是傅彪的葬礼,王朔是梁左和亲哥哥的葬礼。王朔和冯小刚都是调侃的好手,但他们这一次找到了调侃的死穴,那就是生命本身。说再多与光同尘的偈语,也无法阻止生命抽离时的大空茫。

  骨子里,这不是一部幽默的电影,却也是一部幽默到骨子里的电影。李香山在墓碑前说的那些话:生前人挤人,死后还要人挤人,还是扬了吧。听到这儿,我这个无神论者甚至希望真有一种灵魂的物体,让生命变成区别于血肉筋骨的另一种形式。佛家会说,这是人类最大的贪,但不贪又如何呢?

  还是说回到幽默,我若参加酒局,一开始常常笑话不断,但喝到一定程度,免不了要碰撞些所谓心灵的火花,谈到酣处,狠话、怪话都会冒出来,并全与幽默无关了。《非诚勿扰2》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有情趣的朋友。也像我喜欢的某类女人,丝毫不美,但却让我动心。并提醒我生命只是个过程,并发自肺腑地祝愿它,没有终点。

  □赛人(影评人)

发表在栏目: 娱乐无限

发生在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被陈凯歌搬上了银幕,经过重新演绎,成了这个眼下正在全国各地上映的银幕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陈凯歌没有太多照顾传统的讲法,事实上,他在拍摄之前就不得不考虑到今日观众的“潜隐心理紧张”。也就是说,影片《赵氏孤儿》可以看作是社会投射其“潜隐心理紧张”的一种文化象征。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春秋左氏传》成公八年,所言只在春秋之际“继绝世”的伦理诉求,核心是韩厥对晋侯说的一句话:“成季(赵衰)之勋,宣孟(赵盾)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意思是说,好人没有好报,谁还做好人呢?晋侯听了韩厥的话,恢复了赵氏的封地。后来孔子所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也是强调君主要行仁政,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这或许正是春秋之际礼崩乐坏的社会“潜隐心理紧张”。

  司马迁改写了这个故事。他不仅在《史记·赵世家》中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仇家,即屠岸贾,而且,故事的戏剧冲突也转到“搜孤救孤”这个核心事件上。尽管早有人说,《赵世家》所记,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但影响后世的,还是《史记》和司马迁。元杂剧有《赵氏孤儿》,明传奇有《八义记》,都是在《史记·赵世家》基础上的创作和发挥。

  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时代,所强调的核心价值有所不同。司马迁强调“诚信”,说到就要做到,突出表现在赵武成人之后,程婴对赵武说的一段话:当初赵家遇难,都可以死,我不是不能死,只因我承担了“立孤”的任务。现在,“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的任务完成了,要见赵盾和公孙杵臼去了。赵武当然不愿他死,但程婴说,他们以为我可以完成这件事,所以先我而死,如果我不去见他们,他们还以为我没把事办成呢。于是程婴自杀了。

  元杂剧的改写使这个故事更加富有戏剧性,也更突出了人物的善恶是非。有两个细节是以往的历史叙事中所没有的,一个是将《史记》中的“他人婴儿”改写为程婴的亲生儿子,再一个是写屠岸贾命程婴拷打公孙杵臼,这样写的效果,就是突出了公孙杵臼在肉体上受到的摧残,和程婴在精神上受到的煎熬,从而更加强烈地表现出程婴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和公孙杵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至于复仇,倒并非叙事重点,甚至在传统戏曲演出中,常常也只有“搜孤”、“救孤”而已,其原因就在于,这部分不仅戏剧冲突异常激烈,而且更有传奇性,人物也更具崇高感。

  然而,这也正是陈凯歌拍摄《赵氏孤儿》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看影片《赵氏孤儿》,和传统叙事有哪些区别呢?首先影片更加强调平凡,而尽可能地躲避崇高;强调故事发生的日常性,而削弱故事的传奇性和戏剧性。在这方面可以说,陈凯歌做得非常好,顺其自然,不露痕迹。特别是葛优的加盟,更突出了影片的这一基调。

  葛优饰演的程婴,不仅不再有英雄豪迈的气概,不像马连良版的程婴,慷慨潇洒,被屈打时还呵呵大笑,葛优版程婴甚至还有些委琐,有些张皇,特别是影片结尾,程婴没有主动选择自杀以报赵盾和公孙杵臼,而是被屠岸贾一剑刺死。这一剑彻底改变了程婴这个人物,抽空了这个人物此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不能说程婴没有许诺,但这个许诺更像是自言自语,或者说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他发誓要把孤儿养大,带到屠岸贾面前,告诉屠岸贾,孤儿是谁,他是谁。这成为程婴坚持下来的主要动力。他本来是有机会杀死屠岸贾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要看谁笑到最后。所以,他不再躲进深山,而是进了屠府,当了门客,孤儿也认了屠岸贾做干爹。

  在影片中,屠岸贾也不再是谄媚奸佞的小人、残暴狡诈的屠夫,而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屠岸贾不仅将孤儿抚养成人,还教给他武艺,磨炼他的意志。屠岸贾这个形象,至此也完全被颠覆。由王学圻出演屠岸贾,与由葛优出演程婴,其效果是一致的,恰好是使这两个角色都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换,影片前半部,王学圻饰演的屠岸贾不仅老谋深算,残忍恶毒,摔死程婴之子那一下几乎就是神来之笔,同时还有沉稳持重、正气凛然的一面。他用阴谋手段杀害赵家300余口,甚至以全城的婴儿作为要挟,必取赵氏孤儿的小命,也不再只是忠奸问题,或赵屠两家的恩怨。影片还表现了赵家的权势,赵盾的张狂,以及晋灵公在赵盾面前的小心翼翼,这些都进一步削弱了“救孤”与生俱来的道德优势,从而赋予屠岸贾这个人物更多内涵,也为后面屠岸贾与孤儿的戏做了必要铺垫。和传统叙事相比,影片的后半部分明显得到了丰富和加强,虽然它不再强调程婴救孤的正义感以及道德的至高无上,但它必须要对程婴为什么救孤,以及赵孤为什么要杀屠岸贾做出说明,赋予这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动作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是《赵氏孤儿》这部影片得以成立的基础。

  话剧《赵氏孤儿》曾经主张让赵孤放弃复仇,理由是上一代的血债不能让下一代讨还,那样做太不人性,没有考虑到赵孤的感受和意愿。这是基于人性和人道的一种考虑。其实,现代人可以找到种种理由不接受、不认同古典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所以,任何一位《赵氏孤儿》的改编者,都不得不考虑社会潜隐心理所发生的变化,考虑到今日观众接受这个故事的可能性,陈凯歌也不例外。不过,他又不敢走得太远,如果赵孤不复仇了,与屠岸贾相亲相爱了,观众怕是也不能接受,而更重要的是,程婴这个人物也就没有着落了。所以,陈凯歌必须要让赵孤完成复仇的动作,杀了屠岸贾,而且要赋予程婴和赵孤心理与行为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除了要解决15年的养育之恩,还要从人性的角度说明,这个屠岸贾是非杀不可。

  人性是今日观众观察、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它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场,即以人性为标准,判断事物的真善美。符合人性的,就是真的、善的和美的,反之,就是不真、不善、不美。比如,程婴以牺牲亲生儿子为代价,搭救了赵孤,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却是违背人的天性的,所以是不真、不善、不美;程婴为一句承诺而自杀,从人性的角度看,也不宜提倡,因为涉嫌对生命不够尊重;对于赵孤的复仇,站在人性的立场,则更与关爱生命的意识和理念不能相容。这些都有可能迫使影片的编导对故事及其中的人物重新展开想像,而这种想像正是影片对于当下社会集体心理的一种回应。因为我们经历了太久的对个体生命的价值、权利、尊严的轻视、忽略乃至摧残,以至于任何对人性的贬损都会让人感到不安。但影片《赵氏孤儿》这样的改编,也让我们隐隐意识到当下社会集体心理中的另一种缺失,一种以人性为理由,在人的精神追求和伦理道德追求上的犬儒化、卑琐化,以及反英雄、反崇高的社会潜隐心理。人性不是价值标准,当然,更不是终极价值,事实上,人性论与道德感恰恰构成了当今社会心理的二律背反,就像我们不相信程婴能用亲生儿子的生命换取“诚信”的真实性,却又纠结于当今社会缺少“诚信”一样。

  解玺璋

发表在栏目: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