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无限

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即将耗巨资推出电影版并邀请一线明星加盟。纪录片《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明确表示希望把《舌尖》大电影的执导权让给其它导演,他“等着数钱”就行。

5月26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东海电影集团共同在京宣布,《舌尖上的中国》大电影项目正式启动,《风声》导演高群书、《北京遇上西雅图》导演薛晓路、《我们俩》导演马俪文、知名主持人王小丫等名流到场,纪录片《舌尖》总导演陈晓卿也一同亮相,但他明确表示希望把《舌尖》大电影的执导权让给其它导演,他“等着数钱”就行。

制作方向

加入曲折剧情邀请一线明星

最近两年,央视出品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第二季《舌尖》正在热播,中央电视台趁热打铁,联手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东海电影集团共同投资《舌尖》大电影。

据介绍,大电影版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时尚的美食爱情类型电影,而不仅仅是纪录片的影院版本。电影本身既延续《舌尖上的中国》精美的美食画面、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又将尊重电影本身的创作规律,起用大明星、演绎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影院中享受一道真正的剧情大餐。

目前,该片的剧本正在筹备之中,导演和主演阵容暂时也还没有确定。

《舌尖》将拍电影 聚焦美食与爱情邀大明星出演

纪录片《舌尖》有庞大市场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自第一季开播以来就已经引发了收视热潮, 2014年的第二季,更是受到热烈追捧,它是一部对中华传统文化,美好品德的赞美诗,处处着力表现悠久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

据数据显示,今年《舌尖2》在央视首播,平均收视率高达1.7,最近的一期第6集《秘境》达到2.01,缔造出惊人收视纪录,赶超了黄金档电视剧。同时,各大网站上点击率,评价数都远远赶超其他各大节目。各大网站由此引发的“舌尖上的”话题讨论条数多达几千万条。《舌尖上的中国》继而陆续在台湾、香港、新加坡、欧美等国内外形成巨大影响力。

不仅仅如此,它更是让影响力从荧屏走向现实。据某B2C网站的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播出的第5日,已有5844791人在该网站搜索零食特产,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余件。

这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影响力上,都给大电影版的《舌尖》创作提供了巨大空间。

在如今这一多屏时代,央视开始考虑如何将单一媒体的品牌资源最大化,打造适合多屏播放的全产业链内容产品。这将是央视今后发展的重要途径。

渠道支持

多方优势资源打造“全产业链”

这次是央视携高收视、好口碑的优质品牌首次向电影的跨界运作,央视选择与东海电影集团这一电影行业新秀合作,看重的是东海电影集团在电影院线方面的实力。

东海电影集团是一家专门以电影制作和发行放映为主的电影全产业链投资和经营管理的产业集团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本着“起步晚、起点高”的目标,志在进入国有电影集团的第一方阵。特别是旗下拥有的时代院线创造了中国多院线放映的先河。形成了立足浙江,辐射全国的连锁经营布局,票房收入逐年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节节上升,使“时代电影大世界”成了打造文化品牌的一个成功列子。目前院线影院数量达到143家,其中控股影院19家,参股影院25家,加盟影院99家。东海电影集团的成立是时代赋予浙江电影产业发展的新使命,充分利用电影全产业链的优势、影视合流优势和民营文化发展的活力优势,全面推进多元化市场空间的拓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电影品牌,让电影梦走的更远。

目前,大电影《舌尖上的中国》剧本正在酝酿当中,同时正在积极预敲几位大明星的档期,相信在明年央视和东海电影集团会为全球的观众一起烹饪一桌既有《舌尖上的中国》精神内涵上的人文情怀,又具有跌宕起伏的动人剧情,更具有明星大腕星光闪耀的视觉大餐。

《舌尖》将拍电影 聚焦美食与爱情邀大明星出演

市场前瞻

陈晓卿笑称“等着数钱”

作为纪录片《舌尖》的总导演,陈晓卿成为关注焦点。被问及自己看《舌尖》的时候有无感动,他坦言由于已经看过太多遍:“基本上等于左手看右手,没什么感动了。”同时陈晓卿透露他不会亲自执导《舌尖》大电影:“还是留给那些更有才华的导演吧。”

被问及对大电影《舌尖》的市场期许,陈晓卿表示他有绝对信心,因为《爸爸去哪儿》(在线观看)大电影今年曾在中国拿下7亿多票房,他相信《舌尖》能复制这个奇迹。陈晓卿还笑言,他虽然不亲自执导,但他还是“小有打算”:“我听说《爸爸去哪儿》大卖之后,投资方就把导演叫过来说‘你自己数20万吧’,我希望自己到时候也能数20万。”

发表在栏目: 娱乐无限

[摘要]陈晓卿回应称,第一次调研大家汇报的选题发现,涉及农村的食物主人公都是老人,孩子都进城务工了,“我想除了美食,作为纪录片人,不记录下来这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

《舌尖2》播出刚过半,前三集在全国的上星频道的所有节目当中已超越了同时段的电视剧、综艺节目成为收视率的第一名。高收视下,首试周播的“舌尖2”引发的话题和争议比第一季多得多,例如人文故事太多、部分片段曾被指抄袭等。近日节目总导演陈晓卿和分集导演们接受本报专访,针对第二季“投资3000万,收益1亿”的说法,陈晓卿说:“投资夸大了三倍多,如果说收益是1个亿,那是缩小了三倍多。”而面对故事太多的争议,他称作为纪录片人“不记录下那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据悉,目前《舌尖3》也已在筹备中。

 

质疑1:故事多美食少

邓洁(分集导演)

食物只是出发点

从第一集《脚步》到第四集《家常》,几乎每集都要遭遇吃货们抱怨美食少、故事太多。关于这点,《家常》导演邓洁昨日回应本报称:“我们做过严格统计,47分钟长片里关于美食获取加上制作、享用加起来35分钟,占到大部分,包括每道菜怎么做详细到很多人都学会了。”邓洁直言,关于故事太多的这点争议其实在团队内部没有争论,“我们都明确食物只是出发点”。

总导演陈晓卿回应称,第一次调研大家汇报的选题发现,涉及农村的食物主人公都是老人,孩子都进城务工了,“我想除了美食,作为纪录片人,不记录下来这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

质疑2:飞鱼、采蜂片段被指抄袭

陈晓卿(总导演)

全部取得了授权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后,两次身陷“抄袭”风波。第一集《脚步》藏族小伙采集野蜂蜜的镜头与BBC纪录片《人类星球》如出一辙,陈晓卿回应称是“致敬经典”。第三集《时节》讲述飞鱼的四个镜头照搬了BBC纪录片《生命》的素材。《时节》的导演胡博在受访时说:“这五个镜头都有BBC授权,无论在流程上还是法律上都不存在问题。”

总导演陈晓卿对此回应道:“去年9月份去台湾买镜头,看到台湾电视台拍得都不理想。授权这种事在国际纪录片界非常常见,像《舌尖》《故宫》也授权给过外国电视台,然后谈一个价格。”

对话·陈晓卿(总导演):如何选择拍摄对象 长得周正眼神真诚

为什么第二季没用第一季原班人马?

陈晓卿:第一季的导演中有的去做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还有的在做《玩味京城》,都有各自任务,所以没能参与第二季。

分集导演在拍摄前恶补美食知识得看哪些书?

陈晓卿:他们跟第一季导演一样,全都得做功课,我开的书单很长,其中有《中国食料史》《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饮食器具史》等。

前期调研据说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部分?

陈晓卿:因为在媒体上播放的纪录片,调研很重要,观众是第一位的。其实拍摄中调研还在继续,因为会有新的发现。而且摄制组每天会归纳大家意见,最终的播出版随时会做调整,这也是调研。我还给一帮经济学家放过第三集《时节》,未来我们可能做电影版或者其他版本,这也是调研。

《舌尖2》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有哪些标准?

陈晓卿:全说了就涉及商业机密了。我们的操作手册涉及细则和具体标准,拿这个可以再拍部《舌尖》了。一般来说得找能体现中国人性格的故事,人要长得周正点,眼神真诚,但我们也拍过眼神比较闪烁的人,最后就压缩片段只有食物没有人。

第二季海外取景部分多吗?

陈晓卿:不多,因为没钱。主要是有集涉及故乡有关的华侨,得去海外拍摄。但全部海外拍摄不多,没有那么多钱。

每集50分钟的成片单个镜头平均2秒,有人反映镜头切换得太快,这是为了达到国际纪录片标准吗?

陈晓卿:国际标准从来都没有,但是国际流行的商业纪录片叙事节奏很快。这点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快得比较平均,而人家快的地方中间是有慢的。每集长镜头比例都会有规定,但是导演们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

第一季和第二季已经呈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再拍第三季会担心没法超越吗?

陈晓卿:不会,很容易从自己积累中找到新的点,第三季还能有更多的东西,但是第三季也不一定是我来做,都要领导来定。目前第三季正在筹备中。

声音·李星文(影评人):探讨美食背后的人文 野心大了雕琢感强

谈及“舌尖”第二季和第一季的不同时,评论人李星文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第一季是放松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二季是刻意的,有明显雕琢感。第一季比较纯粹地聊美食,第二季想深入探讨美食背后的人文内涵、人与美食的关系。个人更喜欢第一季的单纯、随意和集中。第二季制作费增加,策划力量更强,野心更大。”他同时称第二季还只播了几集,不必急于下结论。

李星文称纪录片拍法本来就有两种流派:“一种是专业流,谈美食就一直聚焦美食,谈武术就一直聚焦武术,另一种不管谈什么,要聚焦跟艺术有关的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成功后,第二季就不再可能跟第一季一样集中谈美食,肯定会探讨美食背后的东西。吃货们觉得不过瘾,但是没必要抱着不可动摇的刚性期待,它既然变化了,我们就按照变化思路,看一下思路下拍摄的东西。你不能因为期望是甲,出来乙就进行批判。”

谈及《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受到欧美关注的原因,李星文称民族特色的纪录片在国际上一直有稳定市场。“这跟贾樟柯他们拍的中国故事片里的艺术片一样,在欧美有市场。涉及中国人文、历史的纪录片,像《陈仓石鼓》《黄埔军校》这样文化含量高的,国外会比较看重,‘舌尖’也属于这类,而且涉及美食共通性更高。”他同时指出,中国纪录片如果有走向世界愿望,还是要多拍基于民族特色的东西,把这点做极致,“做普世价值的片子,不是中国故事片的强项”

 

编辑:Rena

发表在栏目: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