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无限

 

在绝大多数观众心中,戛纳电影完全是“文艺”两个字的代名词,尽管被奉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首,但被普通观众知道,无非是因为戛纳时不时的会选一些中国大文艺片参加竞赛,而在国内,但凡哪个导演跟戛纳的金棕榈沾了边,也立刻摇身一变从底层小人物一跃成为高大上的杰出国际型导演。

戛纳为啥喜欢贾樟柯?张艺谋当年缘何能获奖?还有那些根本看不懂他们在拍什么的所谓“欧洲电影大师”,为什么总能光顾戛纳?难道只是因为戛纳电影节是个推崇文艺片的电影节吗?当然不是!作为一个有67年历史的国际型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的选片潜规则比那些国产主旋律电影节还要玄妙,选片既要保证自己的高逼格,又要兼顾师徒之情、伙伴关系,还必须随时为各种国宝大师、政府投资让路。

只要看透那些参赛电影背后暗藏的人情世故、利益关系和政治因素,就会发现戛纳电影节就像一个有着完善企业文化的大公司一样,严格遵循着互惠互利的规则,从凝聚力培养,到影响力的建设,再到关注弱势群体,提升自我形象的公益效应,可以说,戛纳选出的每一部竞赛片,都不光因为电影本身的优秀,更为不断提升自我品质做了长远的打算!

 

凝聚力培养:任人唯亲,嫡系老友最常见

 

1989年出生的美少年导演泽维尔·多兰仅用了5年就完成了在戛纳从导演双周到一种关注再到主竞赛的嫡系三级跳

1989年出生的美少年导演泽维尔·多兰仅用了5年就完成了在戛纳从导演双周到一种关注再到主竞赛的嫡系三级跳


其实要想了解戛纳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嫡系导演的,看一下加拿大小帅哥泽维尔·多兰的戛纳经历就够了。自从2009年导演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入围戛纳导演双周,由之备受媒体热捧。随后的戛纳也像捡到宝一样,每年都会对这个小帅哥青睐有加。而后,他的新作则两次入围戛纳第二梯队奖项“一种关注单元”。今年则成功入围主竞赛单元,正式完成其戛纳嫡系三级跳。相信之后,他也会成为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常客。

 

戛纳一手捧出的河濑直美几乎年年入围

 

还有被称作戛纳一手捧出的导演的河濑直美,几乎每部新片都有入围戛纳的经历。她就像为戛纳而生,而戛纳也会次次将之招至麾下。就像当初戛纳主席吉尔·雅各布在戛纳创办一种关注单元一样,他希望通过这个第二梯队的电影单元,来发现一些潜力导演和新人,并成为戛纳的候补阵容。而这个单元确实为他培养了很多潜力股,并成为之后主竞赛单元的重要补充。

就像我们每次在戛纳名单中看到陌生名字,总要去查一下他的履历。这时你才会发现,其实他早就是戛纳的老朋友了。导演双周、影评人周、短片单元、一种关注单元,都是这样人的舞台。比如去年戛纳导演奖得主、《赫利》导演阿玛特·伊斯卡拉特,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陌生。翻查履历才发现,其实他七八年就曾入选过戛纳的一种关注,还拿到过费比西奖。所以,很多看起来名气不大的戛纳入围者,其实同样有着多年的戛纳次级单元入围经历,他们就像戛纳的梯队成员,也是戛纳最重要的嫡系。

 

 

影响力建设:任人唯腕儿,巨星、大师多多益善

 

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全大师阵容是戛纳数十年来注重收集大腕儿的爆发式展现

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全大师阵容是戛纳数十年来注重收集大腕儿的爆发式展现

 

每年看戛纳竞赛单元提名名单,第一感觉就是华丽。清一色的大师、名导,都是影坛的熟面孔。戛纳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把当今影坛最大牌、最知名的导演都招到自己身边,而无数电影导演也将入围戛纳作为无上荣耀。如此反复,戛纳的阵容自然越来越强大了。

为了巩固自己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与影响力,戛纳会尽可能为那些大师名导敞开大门。就好像当年雅各布为争取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参加戛纳,使出浑身解数,答应他所有条件。而这一切的努力之后,也只为戛纳多一个大师。一定程度上,资历才是入选戛纳的第一准则。只要资历够深,就要经常来。好像今年入选戛纳的达内兄弟、努里·比格·锡兰、迈克·李等等,都有数次入围戛纳的经历。尤其是英国导演肯·洛奇,新片《吉米的舞厅》已是其第14次入选戛纳电影节,他的电影就是为戛纳预定的,这傲人的成绩恐怕一时也难以被其他岛屿打破。还有丹麦的性格导演拉斯·冯·提尔,只要有新片都会第一时间送到戛纳,如果不是上次的纳粹言论犯了众怒,新片《女性瘾者》必然入选戛纳。

连华语电影同样如此,每当我们预测华语电影的戛纳种子名单时,一定少不了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娄烨这些内地名导,以及侯孝贤、蔡明亮、王家卫、杜琪峰等港台大佬。为什么一定要是他们?当然还是名气。因为这些导演够大牌,在海外有影响力。只有他们的作品入围戛纳,才能称得上戛纳这个金字招牌。而其他小导演,作品好不好倒是其次,名气先差着三分,也很难入戛纳的法眼。

 

阿斯哈被柏林电影节挖掘,成名后也转投戛纳

 

与此同时,只要你够出名,即便之前没有任何戛纳资历,戛纳也是相当欢迎的。好像因《一次别离》红遍全球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明明是柏林电影节挖掘出的潜力股,之前的《关于伊丽》与《一次别离》都是送往柏林并获得大奖。当成名之后,新片《过往》却投往戛纳,并获得奖项。相信他之后的舞台也将主要集中在戛纳,毕竟这里才更适合他如今的身份。还有昔日威尼斯金狮得主、《回归》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威尼斯成名之后便转投戛纳,宁可《伊莲娜》入围一种关注单元,都不再重返威尼斯。

戛纳欢迎大牌,大牌也喜欢去戛纳。这就是戛纳的魅力,就连戈达尔、阿伦·雷乃等大师都要第一时间把新作送来戛纳,又何况其他人呢。

 

打造高“逼格”:任人唯态度,冷门、第三世界不能少

 

贾樟柯、张艺谋之所以得到戛纳电影节的青睐,除了作品本身的优秀之外,来自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他们被选中的原因

贾樟柯、张艺谋之所以得到戛纳电影节的青睐,除了作品本身的优秀之外,来自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他们被选中的原因

 

扶持嫡系无可厚非,但戛纳为了避免总被媒体说事,还是会选择掩盖一下,选新人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即便是扶持新人,戛纳也能找到不错的由头,比如政治。

我们总说柏林是个政治至上的电影节。戛纳就不是么?我们总说柏林是个政治至上的电影节。戛纳就不是么?其实,戛纳在选择入围影片的时候,同样有自己的一套政治观点,或者我们可以将之成为戛纳的态度。这里的态度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扶持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导演,另一种是扶持新人。

每年戛纳的主竞赛单元总会有那么两三部作品是大家非常陌生的。我们习惯将之称为戛纳的幸运儿。这些人既不是什么大牌,也不是戛纳一手培养出的嫡系。甚至有些真的就是新人,或是处女作。将这些人的作品与一群国际级大师放在一起,其实非常有趣,而他们能入选戛纳,更多源自戛纳的态度。就像我们在前面说的,如果一个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全是大师与自己的嫡系,那样的名单一定很难看,并且也会被外界批评封闭与不思进取。

为了改变外界对戛纳的固有印象,每年戛纳都会有意挖掘几个新人导演进入主竞赛单元,包括今年主竞赛单元也有意大利导演AliceRohrwacher与阿根廷导演DamiánSzifron两个很冷门的导演。选择他们都是为了表明戛纳的开明,代表着戛纳的态度。毕竟作为世界第一大国际电影节,挖掘新人与发现潜力股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老大哥的责任。

 

冷门的《奇迹》也是戛纳态度

冷门的《奇迹》也是戛纳态度

 

同时,戛纳还需要积极扶持那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导演。毕竟是国际电影节,就应该有个国际的样子,总是围着英法意德以及好莱坞转,难免显得狭隘。真正的国际电影节应该是开放的、是包容的。所以,亚、非、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也经常会有作品入围,包括今年也有毛里塔尼亚以及阿根廷导演入选。而在以往戛纳的入围名单中,你还会发现乍得、菲律宾、乌拉圭等很多平时我们不太关注的电影国家。

就好像戛纳会选90年代的张艺谋、2000年后的贾樟柯。戛纳选导演向来是颇用心思的,因为那时候他们的作品恰好都能让戛纳更好的了解中国——那个对戛纳来说很陌生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与他们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的国家。

发现不同,表明态度,同样是戛纳的责任。

 

编辑:Rena

发表在栏目: 娱乐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