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驿站

  本月16日发射升空的神舟九号飞船,在完成各项任务后,将于今日踏上归途。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九将于29日10时许返回地面。目前,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参试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工作准备就绪,静待“神九”归来。

  主着陆场准备就绪 气象条件良好

  来自神舟九号任务气象保障专家组的消息称,在神舟九号飞船预计着陆阶段,主着陆场气象条件良好,符合飞船返回着陆时的气象要求。气象保障专家组组长、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总工程师王业桂介绍,预计29日上午,主着陆场气温在17至21摄氏度,天空少云,能见度好,风力不大。

  王业桂说,参与回收保障任务的各气象站点和部门正全力以赴,采取释放探空气球等多手段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情况,并对四子王旗地区近30年来的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会商。随着回收时间临近,气象部门还将定时发布更为精准的气象预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张海东表示,经过精心准备,主着陆场区目前各类参试设备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任务方案预案齐全,物资器材保障到位,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具备了执行“神九”返回任务的能力。

  目前,“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测控雷达剑指苍穹,搜救人员在岗待命,搜救直升机和地面搜救车辆可随时出动。同时,主着陆场区还将对各分系统技术状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飞船安全返回。

  相比“神八”任务,“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增加了航天员救援任务,搜救模式也由“神八”任务“空中搜索、地面回收”变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面临着搜救责任大、时间要求快和搜救通信保障任务加重以及航天员后送转运衔接紧等新难题。

  据张海东介绍,着陆场系统制订了直升机搜索救援、航天员医疗救护、返回舱应急处置等数十种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了着陆现场的组织管理,确保搜救任务万无一失。

  神九返回地面需经历4个阶段

  北京通信与跟踪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神九任务主着陆场主任设计师吕明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

  一是制动飞行阶段。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测控部门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随即调整姿态,发动机点火制动,进入返回轨道。

  二是自由滑行阶段。飞船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0公里处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三是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时,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并对电磁波造成屏蔽形成“黑障”,使飞船在240秒内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消失,地面测控部门重新捕获飞船。

  四是着陆阶段。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10公里时,伞舱盖打开,并连续完成拉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动作。在距离地面1.2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着陆。

  相关阅读

  专家解读神九着陆场系统 设计与神八存多处不同

  神九宇航员太空发短信 天宫一号成沟通天地桥梁

  神九航天员双向视频通话 与地面联系现一切正常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哈特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挠鲨鱼的鼻口部
哈特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挠鲨鱼的鼻口部

  鲨鱼看上去凶猛无比,牙齿尖利似乎能扯碎所有东西。但它也有自己的软肋。鲨鱼催眠师安德烈·哈特曼在引诱一条大白鲨出来后,迅速挠它的鼻口部,大白鲨随后进入催眠状态,丧失了所有攻击性。

  美国摄影师佩林记录了这惊心动魄的场景。一条长将近5米的大白鲨张着满是利齿的大嘴在饵料的诱惑下游出水面,这时哈特曼迅速挠它的鼻口部。由于那里是鲨鱼神经末梢最丰富的部位,过于强烈的刺激会使它处于“迷醉”状态,完全失去攻击能力。

  哈特曼说:“鲨鱼在被挠痒后仿佛进入了一个愉快但非常混乱的状态。它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因此丧失了所有攻击能力。”哈特曼称,鲨鱼中较凶狠的大白鲨是濒危物种,渔民其实可以用这个小技巧来保护自身安全,以免“硬碰硬”。

  相关阅读

  直击-潜水员完成惊人之举 与食人鲨鱼水下嬉耍

  组图-探秘深海的另类鱼类 头顶尖角鲨鱼被捕捞

  澳洲恐怖鲨鱼疯狂进食金枪鱼 壮观场景叹为观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作家

作家无眠状态:9

焦虑指数:9    

夜凉如水,一盏孤灯,稿纸上沙沙作响,文思如泉涌,当然现在不少都换成了敲击键盘的嗒嗒声。白天市井的喧腾和杂乱容易使心气浮躁,因此他们普遍认为晚上较为安静,利于思考。

记者

记者无眠状态:8

焦虑指数:10  

干记者的就是劳碌命,此话不假。若是遇上诸如赛事、电影节,那晚上就更不能休息,常常是半夜三更随时关注大洋彼岸的一举一动,白天又要及时整理得来的第一手消息,往往几宿下来熬得双眼通红胡碴飞长,仍要马不停蹄地工作。

演员

演员无眠状态:9

焦虑指数:9 

对于演员来说,朝九晚五的上班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通常连续十几天为赶拍戏进度睡不饱觉,有时,不仅要在夜晚赶拍“夜景”,在晚上补拍白天的戏份也常有之。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18日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5亿年前,也就是地球发生“大氧化”前,地球大气层处在交替变化的状态中,会周期性地出现一层由有机物组成的“薄雾”,这些现象对地球日后逐渐形成的气候系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此前有研究显示,“大氧化”大约发生在距今24.8亿至23.2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但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一直不明,这一事件前的大气状况也有很多未解之谜。

  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研究报告则指出,频繁的微生物活动导致地球早期的大气层会周期性地在不含碳氢化合物的状态和富含碳氢化合物的状态间转换,在后一种状态下,大气会被一层有机物组成的“薄雾”所笼罩。类似状态目前能在土星的第六颗卫星上观察到。地球大气层不断周期性变化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氧化”发生后才停止。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地质学家奥布里说,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通过分析来自那一时期的海洋沉积物,研究团队首次找到证据,证实上述大气状态确实存在,“这让我们对‘大氧化’事件前的地球表面大气层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学院院长马克-蒂门斯指出,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加深了人们对大气悬浮颗粒物形成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有机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层的衍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阅读

  "卡西尼"探测器惊人新发现 土卫四上或存在氧气  

  癌症治疗取突破进展 放疗所需氧气供应难题解决

  史前巨型昆虫灭绝之谜被解 氧气稀少成罪魁祸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一, 20 6月 2011 20:07

记忆力与大脑状态密切相关

据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脑能否记忆并回想起某些事情,与大脑的状态密切相关。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测量了志愿者的一种特定频率的脑电波(西塔波),志愿者在测试中根据特定的上下文的背景,记忆一系列单词。随后志愿者要回忆是否见过某个单词,并回忆看到这个单词的上下文。结果表明,西塔波的高低与记忆的好坏相关,西塔波高则记忆表现良好。研究人员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脑忙于处理大量与外界无关的大脑内部活动。当外部刺激出现后,大脑的内部模式立即与外部刺激发生互动。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正在研究能否人为地将大脑调整到高西塔波的最佳记忆状态,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开发出针对失忆症的新疗法。(来源:科技日报 何屹)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灵魂出窍体验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历程,这种体验能够通过大脑的工作机制加以解释吗?
灵魂出窍体验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历程,这种体验能够通过大脑的工作机制加以解释吗?

做梦也是经历濒死体验的一个影响因素。
做梦也是经历濒死体验的一个影响因素

一些人表示他们在经历濒死体验时遇到逝去的亲人。
一些人表示他们在经历濒死体验时遇到逝去的亲人

  对于神奇的濒死体验,美国著名脑科专家、肯塔基州大学神经学教授凯文·纳尔逊提出了引人注目的新理论。他认为自己能够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所有濒死体验现象。毫无疑问,纳尔逊的研究发现让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感到震惊。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经历,而不是一种幻觉。濒死体验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让他们完全变了一个人。有过这种经历之后,他们对死亡不再抱有任何恐惧。

  看到光隧道遇见逝去亲人

  吉莉安·麦克肯泽曾经亲身经历过所谓的“濒死体验”,也就是在分娩过程中。当时,未出世的孩子让她陷入极大担忧之中,周边的世界一片黑暗,只有一个明亮的光点。她恍惚地意识到分娩出了问题,自己流了很多血,但在光点中,她却感到非常舒服惬意。

  她说:“光点最初像一个小孔,我意识到,我被一点点推向它,距离越来越近,它也变得越来越大。它非常亮,好像一条隧道的墙壁。我走进隧道,没有感到丝毫恐惧,身体完全融入到光点中。这是最令人惊奇的感觉,感觉自己无比快乐。我只能用‘狂喜’形容这种感觉。突然间,我听到一个男人说‘吉尔’,声音很美。我心里说‘哦,不,我来到上帝面前,但我并不信仰他!’他问我是否认识他,我说‘是的,但我恐怕不知道你的名字’。他显然很有幽默感,因为他听到这句话后低声笑了。”

  麦克肯泽的这种经历发生在很多年以前,还没有出现“濒死体验”这个词,当时她因为难产,大出血。很多年过去了,当时的经历仍记忆犹新。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何会有这种经历,科学家认为有多达十分之一的人将会经历濒死体验,最有可能在心搏停止之后。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经历濒死体验中会看到光,穿过一条隧道,遇到已经逝去的亲人,又或者灵魂出窍,漂浮在自己上方,看着医生和护士抢救我们的生命。

  曾经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往往将其描述为一种十分快乐的时刻,这种经历永远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很多人认为他们看到了来世,这种经历符合他们的信仰,让他们毫不惧怕的迎接死亡。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宝贵经历,整个过程中,他们一直保持神志清醒。

  与快速眼动关系密切

  纳尔逊是备受尊重的美国神经学家,他认为自己能够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所有濒死体验现象。一些人认为人在经历濒死体验时灵魂脱离肉体,前往来世,而后又返回地球。这位美国神经学家显然严严实实地关闭了这道门。

  纳尔逊研究濒死体验已经有30多年历史。在自己的新作《上帝的脉搏》中,他对所有濒死体验的元素进行了解释,其立论的核心是快速眼动,即快速眼动与濒死体验关系密切。快速眼动在睡眠过程中最容易做梦的阶段出现,此时的人只有眼部肌肉、心脏和横隔膜(控制呼吸)活动。纳尔逊认为,一些人更容易受“快速眼动期入侵”影响,即在一个人处于清醒状态时,麻痹伴随快速眼动出现,同时经常伴随栩栩如生的幻觉。

  研究过程中,纳尔逊对55个自称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进行了分析。这些人中有60%的人此前曾经历快速眼动期入侵。在随机选择的一群人中,这一比例只有24%。他说:“濒死体验经历者的大脑并不是直接在快速眼动状态和清醒状态之间切换,更有可能将两种状态混合在一起。”这导致人们进入他所说的“意识边境”。他说:“很多人进入这个不稳定的边境,时间只有几秒钟或者几分钟,而后进入快速眼动或者清醒状态。在这个边境,人会出现麻痹、看到光、出现幻觉并进入梦境。意识边境能够解释类似心搏停止这样的危急时刻经历的很多濒死体验。”

  大脑供血暂时中断

  对于濒死体验中看到的光、隧道、遇到逝去的亲人以及灵魂出窍,纳尔逊同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在研究中发现,濒死体验会在昏厥和心脏病发作等生死攸关的时刻出现。绝大多数濒死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大脑供血暂时中断。他说:“通常情况下,心脏泵出的血有20%流向大脑。如果供血量降至正常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大脑仍可短时间内保持活跃状态,但10到20秒之后,大脑便会失去意识。”

  纳尔逊称:“濒死体验中大脑出现的大量活动都是对供血量降低的一种反应,不管这种降低持续多长时间。在丧失意识前,血液不断从大脑流出,在此期间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组织并不是大脑,而是眼睛和视网膜。视网膜出问题后,黑暗随之出现,外部光线很难进入眼睛,进而出现隧道幻觉。隧道尽头的光来自两个不同的源,一个是周围的光线,例如医院手术室的背景光,这可能是血液流出时大脑唯一能够识别的东西。另一个是快速眼动,能够在内部产生光线,也就是在大脑内部。”

  有过濒死体验的人看到了隧道并感觉自己穿过隧道,这又当如何解释呢?纳尔逊说:“与灵魂出窍经历有关的大脑区域——左颞顶区域就在负责运动感知的大脑区域旁边。通常情况下,这一区域在快速眼动睡眠过程中关闭,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一区域无法正常工作,在过渡到快速眼动时,大脑感知到运动。”

  发现灵魂出窍“开关”

  这能够解释幻觉、光和隧道,但灵魂出窍和感觉到死亡又如何解释呢?死亡感的解释很简单。快速眼动睡眠过程下,人处于麻痹状态,否则就会在做梦时“自残”。纳尔逊引用瑞士神经学家奥拉夫·布兰克进行的一项研究解释灵魂出窍。布兰克和同事在准备为一名43岁的妇女实施手术时得出了一项惊人发现。当时,这名妇女疾病发作,外科医生对其大脑施加电脉冲,试图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突然间,这名妇女——手术时保持清醒状态——说她灵魂出窍,漂浮在上方,看着下面的自己。切断电流后,灵魂又回到身体。

  纳尔逊说:“这名妇女感觉到灵魂出窍而后又归位具有类似打开电灯开关这样机械运动的可预见性。她触动了可自由移动意识的开关。这就好像发现与电梯‘上升’按钮类似的灵魂出窍经历开关。”

  濒死体验的快感与大脑的奖励系统有关。在极度危险的时刻,身体会释放一系列化学物质,让人产生放松感和快乐感。这是一种进化现象,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如果狩猎队伍中的一名成员被捕食者逼到绝路,已经必死无疑,只要他不过多反抗,其他成员便有更大的逃生机会。捕食者会消耗时间和能量享用猎物,让其他人避免同样的厄运。

  重新理解生活人生完全改变

  在自己的濒死体验中,麦克肯泽遇到了两年前去世的祖父哈里。她告诉祖父,自己生了一个男孩——麦克肯泽确实生的男孩,但她根本无法得知这一点。此外,她的灵魂漂浮在自己上方,看着医生为她接生。她的灵魂同样漂浮到丈夫哈密什上方,看到哈密什给她的母亲打电话,他当时就在医院的走廊里。她说:“我一点也不害怕,只想告诉哈密什我一切都好。我还会回到身体里的。”

  麦克肯泽现在已经退休,家住英国东苏塞克斯依斯特堡。她说:“我对祖父说,我必须离开,回去照看丈夫和孩子。但他说我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才允许我回去。”濒死体验中,麦克肯泽再次经历自己的记忆,有好的,也有坏的。她说这一次的经历让她更好地了解生活。她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将自己留在寄宿学校时,自己看到母亲离去的身影哭个不停的情形。“再次经历这些回忆让我意识到,母亲当时一定非常难受,听到我的哭声,她也没转过身看我。我有了新的想法,我对祖父说,我必须回去,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们。就这样,我回来了。”

  并非否定上帝存在

  晚年的麦克肯泽成为一名顾问。她说:“在有过这种经历前,我对人不太宽容。经历这件事之后,我完全变了一个人。你们可以理性地解释像我这样的人经历的事情,但无论怎么解释都很难抓住重点。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经历,对我们自身以及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这种经历让我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让我成为一种更出色的人。你可以将它们称之为‘幻觉’,但在我们眼中,它们却是一种真实。”

  然而,濒死体验者的想法并没有对纳尔逊产生影响。他表示自己的研究并不是为了否定上帝的存在或者贬低濒死体验的重要意义。他说:“人们对宗教的分歧日益加大,一些人认为上帝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存在,所有的灵魂体验都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其他人则将宗教视为自己生活的核心。我认为有人应当从神经系统科学的角度解释灵魂体验的本质,而不是去辩解。”

  他说:“我对这种经历带着一种尊重,因为它们对经历者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体验,我们中很多人都会经历。是的,我可能试图从生理学角度解释濒死体验如何以及为何发生,但这并不与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相矛盾。信仰上帝的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些机制,让我们感到快乐,这可能是我们走向死亡过程中最需要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济南4月14日电 题:生死抉择8分钟——空军两名一级飞行员成功处置一起空中特情

  张玉清、李国文、李广君

  一次普通的飞机转场,却在空中遭遇发动机停车重大特情。两名飞行员在8分钟内,几次面临生死抉择,数度把危险留给自己。

  放弃跳伞,冒险迫降;强改落点,规避村民……济空某部飞行员庄文波和蒋卫军保住了国家财产,保护了人民群众,捍卫了军人荣誉。

  命悬一线,飞行员毅然放弃跳伞

  3月27日9时,安徽某机场春意盎然,碧空如洗。飞行员庄文波和蒋卫军跨入座舱,戴好飞行头盔,系紧安全带……滑跑起飞,融入蔚蓝无边的天幕。

  庄文波和蒋卫军都是有着两、三千小时飞行经历的空军一级飞行员。这次是他们执行的一次普通转场飞行任务。

  9时30分,飞机保持平飞状态沿着预定航线飞行,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9时31分,飞机高度800米,速度220公里/小时,距离目标机场30公里,两名飞行员正全神贯注地操纵飞机。突然,后舱飞行员蒋卫军发现发动机转速表有50转左右的摆动量,他判断发动机可能要出故障。

  蒋卫军迅速提醒前舱的庄文波。“前舱转速表指针也在发生摆动!”庄文波说。

  “不好,发动机出故障了!”两名飞行员顿时绷紧了神经。

  庄文波立即向塔台指挥员报告“转速表摆动”,并做好特情处置准备。

  发动机温度表指示正常、滑油压力表等仪表指示正常……两名飞行员迅速检查了相关设备和仪表工作状况。

  9时32分,庄文波再次向指挥员报告:“飞机抖动剧烈,状态难以保持。”

  发动机发出忽高忽低的刺耳声,转速表摆动量增加到300转左右。庄文波和蒋卫军判断:发动机已出现间歇性停车。

  发动机空中停车,是困扰现代航空安全的一大难题,处置不当,很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此时,编队共同执行转场任务的飞行员江廷和时忠伟透过座舱玻璃,清楚地看到庄文波和蒋卫军的飞机左右摇摆、上下颠簸,状态难以保持,飞机高度也在下降。

  时间在飞逝。蒋卫军紧盯座舱各种仪表参数,保持着飞机状态,庄文波则活动油门开关,故障现象无改善;随后,他改用右手前后摇动手摇泵,帮助发动机供油,试图恢复工作,但仍然没有成功。

  9时35分,发动机已完全停车,飞机高度骤然下降。2名飞行员已命悬一线。塔台指挥员发出口令:“可以跳伞。”

  跳伞,意味着国家的巨额财产——飞机将彻底损毁,也意味着飞机落点不可控,可能伤及人民群众。

  庄文波庄严报告:“距离本场28公里,准备野外迫降。”

  三调机头,艰难搜索迫降场地

  飞机高度不断降低,庄文波和蒋卫军艰难地搜索着适合迫降的场地。

  从空中望去,机头右前方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庄文波迅速调整机头向左前方飞去。

  机翼下,潺潺的郎溪河正静静地流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浑然不觉空中的这场险情。前方是一片平坦的农田,也是理想的迫降场。但当庄文波和蒋卫军看清农田里耕作的人多,且不远处还有一个几百户人家的村庄时,他们又立即重新选择迫降点。

  就这样,庄文波和蒋卫军3次调转机头,但“一定要迫降”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飞机高度在急速降低,庄文波集中精力寻找迫降场地,蒋卫军则聚精会神观察飞机状态。

  在极短时间内快速选准迫降场地,是对飞行员“基本功”的考验。9时37分,庄文波突然发现飞机右侧麦田有一块没有群众的平坦田地,立即蹬舵调整航向,向这片麦田落去。

  事后,飞行专家查看现场后称赞说,这块麦田是周围500米范围内唯一可以实施安全迫降的场地,选得太精确了!

  紧急规避,舍生忘死勇救群众

  10米,8米,5米……飞机高度在逐渐降低,庄文波和蒋卫军全神贯注操纵着飞机对准选定迫降的麦田,准备着陆接地。

  然而,就在飞机快要落地的瞬间,庄文波突然发现机头方向,一个花白头发的村民从几个坟包后猛地站起。这是一个正在低头干活,听到飞机声响起身张望的村民。

  “有人!”庄文波突然大吼一声,紧急拉操纵杆并向左压,强行改变着陆点。这个动作极其危险,很容易导致飞机落地跳跃或者侧翻,对飞行员威胁极大。

  飞机几乎贴着这个村民的头皮掠过,在巨大的惯性下飞机又被拉高两三米,前冲200多米,偏离最佳着陆位置后,左机翼与一电线杆相刮,并撞到地头上两棵杨树上。

  飞机野外迫降成功,两名飞行员安然无恙。

  “保护群众是军人的本能。”事后,庄文波谈到为规避麦田里的村民而紧急带杆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时,他的回答平静坦然。庄文波说:“如果这位村民因飞机迫降伤亡,我会内疚一辈子,一生都不得安宁。”

  蒋卫军也说:“如果因为前舱飞行员的紧急带杆规避群众,使我们发生意外,我会觉得无憾和光荣,如果当时我在前舱驾驶,也会那样做!”

  飞行员舍生忘死保护人民群众的壮举深深感动着乡亲们。村支书朱志宝来了,他代表马兰村全体村民为英雄的飞行员献上锦旗。幸免于难的63岁村民王道才来了,他紧紧地握住庄文波和蒋卫军的手,热泪顺着黝黑的脸庞流淌。

(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济南4月14日电 题:生死抉择8分钟 空军两名一级飞行员成功处置一起空中特情

张玉清、李国文、李广君

一次普通的飞机转场,却在空中遭遇发动机停车重大特情。两名飞行员在8分钟内,几次面临生死抉择,数度把危险留给自己。

放弃跳伞,冒险迫降;强改落点,规避村民 济空某部飞行员庄文波和蒋卫军保住了国家财产,保护了人民群众,捍卫了军人荣誉。

命悬一线,飞行员毅然放弃跳伞

3月27日9时,安徽某机场春意盎然,碧空如洗。飞行员庄文波和蒋卫军跨入座舱,戴好飞行头盔,系紧安全带 滑跑起飞,融入蔚蓝无边的天幕。

庄文波和蒋卫军都是有着两、三千小时飞行经历的空军一级飞行员。这次是他们执行的一次普通转场飞行任务。

9时30分,飞机保持平飞状态沿着预定航线飞行,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9时31分,飞机高度800米,速度220公里/小时,距离目标机场30公里,两名飞行员正全神贯注地操纵飞机。突然,后舱飞行员蒋卫军发现发动机转速表有50转左右的摆动量,他判断发动机可能要出故障。

蒋卫军迅速提醒前舱的庄文波。“前舱转速表指针也在发生摆动!”庄文波说。

“不好,发动机出故障了!”两名飞行员顿时绷紧了神经。

庄文波立即向塔台指挥员报告“转速表摆动”,并做好特情处置准备。

发动机温度表指示正常、滑油压力表等仪表指示正常 两名飞行员迅速检查了相关设备和仪表工作状况。

9时32分,庄文波再次向指挥员报告:“飞机抖动剧烈,状态难以保持。”

发动机发出忽高忽低的刺耳声,转速表摆动量增加到300转左右。庄文波和蒋卫军判断:发动机已出现间歇性停车。

发动机空中停车,是困扰现代航空安全的一大难题,处置不当,很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此时,编队共同执行转场任务的飞行员江廷和时忠伟透过座舱玻璃,清楚地看到庄文波和蒋卫军的飞机左右摇摆、上下颠簸,状态难以保持,飞机高度也在下降。

时间在飞逝。蒋卫军紧盯座舱各种仪表参数,保持着飞机状态,庄文波则活动油门开关,故障现象无改善;随后,他改用右手前后摇动手摇泵,帮助发动机供油,试图恢复工作,但仍然没有成功。

9时35分,发动机已完全停车,飞机高度骤然下降。2名飞行员已命悬一线。塔台指挥员发出口令:“可以跳伞。”

跳伞,意味着国家的巨额财产 飞机将彻底损毁,也意味着飞机落点不可控,可能伤及人民群众。

庄文波庄严报告:“距离本场28公里,准备野外迫降。”

三调机头,艰难搜索迫降场地

飞机高度不断降低,庄文波和蒋卫军艰难地搜索着适合迫降的场地。

从空中望去,机头右前方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庄文波迅速调整机头向左前方飞去。

机翼下,潺潺的郎溪河正静静地流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浑然不觉空中的这场险情。前方是一片平坦的农田,也是理想的迫降场。但当庄文波和蒋卫军看清农田里耕作的人多,且不远处还有一个几百户人家的村庄时,他们又立即重新选择迫降点。

就这样,庄文波和蒋卫军3次调转机头,但“一定要迫降”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飞机高度在急速降低,庄文波集中精力寻找迫降场地,蒋卫军则聚精会神观察飞机状态。

在极短时间内快速选准迫降场地,是对飞行员“基本功”的考验。9时37分,庄文波突然发现飞机右侧麦田有一块没有群众的平坦田地,立即蹬舵调整航向,向这片麦田落去。

事后,飞行专家查看现场后称赞说,这块麦田是周围500米范围内唯一可以实施安全迫降的场地,选得太精确了!

紧急规避,舍生忘死勇救群众

10米,8米,5米 飞机高度在逐渐降低,庄文波和蒋卫军全神贯注操纵着飞机对准选定迫降的麦田,准备着陆接地。

然而,就在飞机快要落地的瞬间,庄文波突然发现机头方向,一个花白头发的村民从几个坟包后猛地站起。这是一个正在低头干活,听到飞机声响起身张望的村民。

“有人!”庄文波突然大吼一声,紧急拉操纵杆并向左压,强行改变着陆点。这个动作极其危险,很容易导致飞机落地跳跃或者侧翻,对飞行员威胁极大。

飞机几乎贴着这个村民的头皮掠过,在巨大的惯性下飞机又被拉高两三米,前冲200多米,偏离最佳着陆位置后,左机翼与一电线杆相刮,并撞到地头上两棵杨树上。

飞机野外迫降成功,两名飞行员安然无恙。

“保护群众是军人的本能。”事后,庄文波谈到为规避麦田里的村民而紧急带杆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时,他的回答平静坦然。庄文波说:“如果这位村民因飞机迫降伤亡,我会内疚一辈子,一生都不得安宁。”

蒋卫军也说:“如果因为前舱飞行员的紧急带杆规避群众,使我们发生意外,我会觉得无憾和光荣,如果当时我在前舱驾驶,也会那样做!”

飞行员舍生忘死保护人民群众的壮举深深感动着乡亲们。村支书朱志宝来了,他代表马兰村全体村民为英雄的飞行员献上锦旗。幸免于难的63岁村民王道才来了,他紧紧地握住庄文波和蒋卫军的手,热泪顺着黝黑的脸庞流淌。

责任编辑:NN049(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玉清 李国文 李广君)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据新华社电多家西方通讯社北京时间18日清晨报道,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突然中风,现处于昏迷状态。

  本·阿里今年1月14日在突尼斯国内政治局势恶化形势下,流亡沙特阿拉伯西部最大城市吉达。此后,他在沙特阿拉伯的动向不明。

  一个接近本·阿里的沙特消息源17日告诉路透社记者,本·阿里因中风正在沙特阿拉伯一家医院急救,“他处于严重危急状态”。

  本·阿里家族的一位密友告诉法新社记者,本·阿里17日中风,现“处于昏迷状态”。

  德国新闻社援引沙特王室消息源确认本·阿里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消息。

  此外,曾为本·阿里撰写多本传记的法国作者尼古拉斯·博,17日在其个人博客上刊文,现年74岁的本·阿里正在吉达一家医院接受中风治疗。

  多个消息源没有公开收治本·阿里的医院名称。

  对于本·阿里病危消息,突政府发言人拒绝置评,称突政府不评论任何“谣言”。

  本·阿里流亡沙特后,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对外界保证,沙特将禁止本·阿里在沙特从事任何政治活动,但“收留本·阿里是沿袭沙特以往一贯做法”,因为“这不是沙特第一次给予外国领导人政治庇护”。在过去20多年里,沙特曾收留乌干达前总统伊迪·阿明和巴基斯坦前总理谢里夫。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 截至当地时间17日,比利时创下了249天无正式政府的世界纪录。该国各地的年轻人17日走上街头,以被称为“薯条革命”的另类方式表达对政局的抗议。此前,伊拉克曾于2009年创下无政府的时长记录。

  17日,布鲁塞尔、根特、鲁汶等城市都举行以青年学生为主的抗议活动。示威者通过分吃比利时特产炸薯条和喝啤酒的方式呼吁国家团结。

  据比利时通讯社报道,在首都布鲁塞尔,约1100多名讲荷兰语和讲法语的大学生聚集在司法宫前的广场上,高举标语,呼喊口号,表达反对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诉求。有30多个学生会组织参与了活动。

  据比利时《晚报》报道,在荷语区城市根特,大约6000多人聚集在市中心,一些演艺圈明星也参与其中。一些示威者还举行了“裸体”抗议。他们仅穿内衣摆出“团结”的字样,以表达对无政府状态的不满。

  去年6月13日立法选举后,比利时北部弗拉芒地区荷语政党与南部瓦隆地区法语政党一直未能达成一致,导致新政府“难产”。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先后委任数人调解均无成效,该国看守内阁目前由已辞职的前任首相莱特姆主持。

  比利时《回声报》评论说,伊拉克和比利时之间的相同点是不同派别的政治人物之间分歧严重,但伊拉克的情况是战火纷争和民主初建造成的,而比利时危机的根源是语言和政治的壁垒。

  有分析说,此次比利时政治危机虽然源于布鲁塞尔市的3个选区应划归荷语区还是法语区之争,但长久以来,荷语及法语的政治势力不合,政府饱受财政问题困扰等都是深层次原因。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