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驿站

  法国医学界日前向外界宣布,他们通过“人造支气管”移植手术成功治愈了一名肺癌患者,这一治疗方法乃世界首创。

  支气管在呼吸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向左右两片肺叶运送养气的作用。在以往的病例中,如果支气管肺癌患者的肿瘤长在肺部中间位置,医生往往采取切除整个肺和病变支气管的办法治疗。即便如此,手术后约四分之一的患者仍然活不过三个月,术后感染的比例非常高,仅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以活过一年。

  2009年10月28日,法国巴黎博比尼医院(Bobigny hospital)的一组医护人员,对一名78岁的病情十分严重的肺癌患者实施了全新的治疗方法:将一段人造的支气管移植进患者的肺部。在主治医师伊曼纽尔·马丁诺德教授的带领下,医疗小组只切除了患者肺部长有肿瘤和已出现癌细胞的组织,包括患者的支气管;然后将一段事先人工培植的支气管移植进剩下的肺中。整个手术进行了3个小时。

  据悉,医疗人员是在人体器官移植用组织库中找到了相对匹配的一段主动脉,再利用管状金属作为支架,人造了一段支气管。事后证明,这种治疗方法因为没有完全切除肺,术后没有出现排斥反应,不需要应用抗排异反应的药物,也大大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马丁诺德教授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种治疗方法是长达10年的研究成果,直到现在才宣布是为了观察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患者现在恢复得很好,能够自如行走了。不过他还需要定期接受检查。”

  目前医疗小组决定以同样的方法实施20-30例手术,以便考察这种方法能否广泛应用于肺癌临床治疗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退烧药安全性争议不断 药监局评估结果尚未公布
作为儿童退烧药,尼美舒利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2011年春节刚过,登上创业板不到一年的康芝药业迎来了上市以来最大的危机,尼美舒利被媒体曝出“有数千例不良反应和数起死亡案例”。

  作为常见的一种儿童退烧药,尼美舒利被爆出如此严重的不良反应,康芝药业不得不在2月14日当天紧急停牌,随后指责可能有跨国企业在幕后策划。

  随后国家药监局也表态,称目前对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监测并无异常,要组织专家对尼美舒利进行安全性的进一步认证。

  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并未停止,市场并不买账,康芝的股价在停牌后复牌的7个交易日内大跌将近两成(同期大盘上涨1.4%),国内部分药房也将尼美舒利下架。

  康芝口水战

  风波源于2010年11月26日的“2010儿童用药安全国际论坛”,论坛发给与会记者的新闻通稿上写道,“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的6年里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并推荐了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儿童退烧的首选安全用药。

  这个论坛的会议记录显示,这个数据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教授陈慧中的演讲(截至发稿,本刊记者未能联系到此人),“2004年1月到2010年4月,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有4703例,其中死亡3例,当然这个资料,没有在文章上公开发表,但是死亡病例是确有其事的。”

  会议当天,中央电视台等数家媒体即在报道中引用了新闻通稿中提及的尼美舒利不良反应数据。不过,媒体的第一波报道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2011年春节过后,有市场化媒体介入,追踪“近日中央电视台曝光名为尼美舒利的退烧药致儿童死亡一事”,尼美舒利安全性问题由此掀起轩然大波。

  在国内的儿童退烧药市场上,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三分天下,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市场在大型医院,而尼美舒利在二级医院表现良好,这三种药物同属非甾体抗炎药,除了用于退烧,还可以用于止疼、消炎,儿童和成人都可以使用。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资料,国内虽有55家生产尼美舒利的厂家,但显然都不及尼美舒利对康芝药业重要,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告诉本刊记者,主要成分为尼美舒利的瑞芝清是康芝药业的主要产品。康芝药业的招股说明书亦显示,瑞芝清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销售收入占公司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4.24%、73.01%和80.77%。

  而强生旗下同样有两款儿童退烧药品,一个商品名是“美林”,以布洛芬为主要成分,另一个叫“泰诺林”,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从2010年5月至今,因为美国宾州工厂的生产监控问题,强生已经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召回大量的泰诺和美林产品。不过强生表示,此次召回并不涉及中国市场。

  康芝药业的律师函称,这是“一些企业和单位通过媒体对尼美舒利颗粒进行无端诋毁的行为,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康芝药业的董事长洪江游还在2月18日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炮轰强生公司,称可能是跨国公司强生在幕后策划,而且还听同行说,强生为“2010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支付了100万元的赞助费,并表示已经向康芝药业所在的海南省工商局举报强生“不正当竞争”。

  洪江游在接受《南都周刊》专访时也对强生公司表示了不满,“强生的网站上曾挂出了‘美林(不含尼美舒利)’的标语,还在尼美舒利的后面标注了一个禁用的符号。”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强生曾经是洪江游心目中的行业英雄和标杆。洪江游此前曾对媒体表示,“我心中一直有个目标,如果有一天,有人将康芝称为中国的强生,我们就真正成功了。”

  然而强生制药方面保持了沉默,强生制药公司新闻发言人吕晶的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她此前对媒体承认了在强生公司的网站上确实出现过禁用尼美舒利标志的图片,但对整件事件不清楚,需要核实。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前述论坛的参与者告诉本刊记者,这个论坛的赞助商确实是强生。“论坛主要就是说尼美舒利不好,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好。”

  另一位与会媒体记者则认为,“赞助商是强生不代表什么,因为这个论坛讲的东西还是比较科学的。”据业内人士分析,大型的制药企业赞助一些医学会议和论坛是常有的事情。

  值得玩味的是,上述论坛的主办方是国家药监局的医药国际交流中心,而且据该机构的官方网站披露,他们和强生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将要开展“第四个五年计划”。当记者就“2010儿童用药安全国际论坛”致电该机构时,对方工作人员在得知来意后迅速挂断电话。

  是不是“夺命药”?

  针对2010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上研究人员提到的“数千例不良反应报告和数起死亡病例”,记者通过采访函向国家药监局询问数据的真实性,但至截稿时,国家药监局没有回复。

退烧药安全性争议不断 药监局评估结果尚未公布
2009年儿童解热镇病市场情况

  洪江游对《南都周刊》表示,他不知道这个数据来自何处,康芝没有这样的数据。

  因为在中国,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数据掌握在国家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数据库中,只有药监系统的人才能看到,不向公众公开,只是会定期公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虽然没有完整性的数据,在国内的公共媒体上,也未有关于尼美舒利安全性的报道,但在各类的医学期刊上,探讨尼美舒利安全性的论文和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的病例并不少见。

  本刊记者得到的一份来自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02年1月至2010年4月,尼美舒利在泛珠三角地区10个省市中有不良反应1099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28例,无死亡案例。

  另据发表在医学学术期刊《临床与实验病理学》(2008年第24卷第四期)上的一篇论文《尼美舒利引起严重肝损伤致死尸检一例》称,一名9岁的儿童因发热服用尼美舒利和氨酚伪麻黄片3天后,死于急性肝坏死导致的多脏器衰竭,论文的作者认为,与药物相关的可能性较大。

  “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是比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不良反应要多一些,但不像媒体讲的是一种夺命药,而且多数药都有不良反应有死亡案例,因为药在病人手上,不一定会按照说明书服药,”原海军总医院药剂科主任,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教授说,“目前看来,尼美舒利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相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难兄难弟,谁也不要说谁。”

  和孙忠实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药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曾繁典教授,他认为,从现有的监测数据看,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并没有超出安全的范围。尼美舒利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的安全性差不多,没有其特殊性,任何药品都会出现不良反应,民众不需要产生恐慌的情绪,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尼美舒利仍然是安全的,但在给儿童使用时需要慎重。

  安全争议由来已久

  实际上,欧洲对尼美舒利安全性的争议也是由来已久。尼美舒利于1985年在意大利首次上市,此后相继在50多个国家出售。

  上市以来,陆续有尼美舒利可能损害肝脏的报道,早在1999年,尼美舒利在欧洲的说明书上就开始增加肝损害的黑框说明。截至2002年,芬兰陆续收到109份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报告,其中肝脏损害者66份,芬兰药监局在当年决定暂停尼美舒利的销售,并要求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重新评定尼美舒利的安全性。随后西班牙、土耳其等国也暂停了尼美舒利的销售。

  其间,有两项研究值得一提,Macia根据西班牙药物检测系统进行的尼美舒利风险/利益评估结果提示,尼美舒利比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易出现肝损害,而且程度严重。

  但是,2003年,意大利的一项对40万人的研究却有不同结果,尼美舒利引发肝病的风险很小,尼美舒利的肝损害发生率比其他非甾体消炎药仅略有增高。

  EMEA经过长达16个月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意大利40万人大样本的研究,得出结论,尼美舒利肝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非甾体消炎药相似,治疗利益高于风险,允许继续销售。但前提是使用时必须遵循以下限制条件:每日最大剂量为200mg,分两次使用,疗程越短越好;只可用于急性疼痛、骨关节炎、痛经;不可用于有肝病患者,并须添加有关严重肝脏反应风险的警示。

  2007年,爱尔兰又因6例肝损伤报告停止尼美舒利的销售,随后EMEA再次对尼美舒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论和2003年的一致,但限制了尼美舒利的疗程不超过15天。

  在另一个药品监管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地区——美国,尼美舒利并未上市。

  我国药监部门也对该药采取过一定的监管措施。2008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下令修改尼美舒利的说明书,新增“严重凝血障碍者、严重心衰患者”的禁忌症,并对儿童用法用量作了明确限定:“明确仅用于1岁以上儿童。剂量为5mg/kg体重/天,分2至3次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1天2次。用于退热,疗程不超过3天。用于风湿病,疗程应遵医嘱。”

  但是,这个说明书与国外相比仍显不足。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编撰的《药品技术评价文集(第3辑)》中有一篇文章比较了国内外尼美舒利说明书的不同:国外说明书适应症仅限于“急性疼痛的治疗、疼痛性关节炎的症状治疗、痛经”,而国内则较宽泛;国外说明书明确指出“小于12岁的患者禁止服用本品,12-18岁的青少年无须调整剂量”,而国内允许使用的年龄要小得多。另外,“国外说明书的禁忌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孕妇与哺乳期妇女用药、老年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等项目的安全性信息亦非常全面,特别是在‘特别警告与注意事项’部分”。

  不宜作为儿童退烧药首选

  但欧洲的研究多针对成人,而有关尼美舒利在儿童安全性的评估数据较少,国内更无详尽的临床数据。北京地坛医院的医生孙凤霞就在一篇论文中认为,尼美舒利儿童用药安全性的资料不详,因此儿童患者尽量避免选择,EMEA还因此在2007年禁止了12岁以下儿童使用尼美舒利。印度从1995年开始将尼美舒利用于儿童,但最新的情况是,2011年2月印度卫生部也禁止了12岁以下儿童使用尼美舒利。

  国内多家大医院的临床儿科医生,则对尼美舒利持有更多的保留态度。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的一位医生说,尼美舒利药效比较好,但自己医院用得不多。北京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专家胡仪吉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尼美舒利在儿科属于处方药,儿童医院不作为一线退热药物,风湿免疫专业也只用作二线用药,用量很少。

  另外,2009年,由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爱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的陈慧中等多位医生共同撰写的《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也认为,尼美舒利的安全性问题仍未在中国儿科临床引起足够重视,故在有效而更安全的退热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尼美舒利不宜作为退热首选药物。

  无论是学术界的争议还是商业利益的竞争,对康芝药业等尼美舒利制药商而言,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国家药监局的评估结果。

  截至发稿时,国家药监局的评估结果尚未公布。一位业内人士称,此次尼美舒利安全性风波,不仅是制药企业之间的纠葛,更拷问了国家药监局的药品安全监管体系,“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应该公开和透明,对于争议药品也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评估体系。”(徐卓君 张峰)(崔略商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民网3月1日电 负责承担伊朗布舍尔核电站建设任务的俄罗斯原子能机构2月28日披露,因电站内的金属微粒可能被燃料棒泄露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俄技术人员做出了从布舍尔电站反应堆内卸载核燃料棒的决定。这是外界首次了解伊朗第一座核电站“熄火”的确切原因。

  据悉,俄罗斯技术人员在电站内的冷却泵中发现了一些受放射性污染的粒子,并担心它们已经同燃料棒“有了亲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移除核电站燃料棒才能进行彻底检修,以便排除隐患。现在还不清楚布舍尔核电站将于何时重新装载燃料棒,并且再度开始“点火”准备。

  此前,伊朗政府高级官员宣布,出于“安全考虑”,该国首座核电站内的核燃料已经开始“被迫卸载”。西方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含糊不清的声明暗示,伊朗核计划遭遇的最大挫折,很可能在核电站控制系统遭遇了“震网”电脑病毒袭击后产生的连锁反应。

  外界普遍认为,所谓的“震网”病毒是美国和以色列专门针对伊朗开发的第一种“网络武器”。这种软件据称能通过向监视电脑屏幕的控制员提供错误信息,结果导致伊朗离心机失控,甚至让运行中的核电站发生严重泄露事故。

  伊朗方面表示,“震网”病毒没有对布舍尔核电站控制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少量工程师的手提电脑遭感染。伊朗承认,该国的浓缩铀提炼设备因“震网”病毒袭击而暂时罢工。此外,这座核电站所使用的燃料都来自俄罗斯,发电后产生的废料也将送回俄罗斯处理,因此不会被用来制造核武器所需材料。

  在布舍尔核电站的控制系统遭“震网”电脑病毒袭击后,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担心,这座核电站正式运营后,可能发生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造成大规模放射性物质泄露。据称,一旦布舍尔核电站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整个核反应堆爆炸的威力将相当于一颗“小型核弹”。

  关注伊朗核计划的西方官员称,在大型核电站启动前,反复装载和卸载燃料属于正常流程。美国则认为,伊朗正在利用布舍尔电站做幌子,秘密研发核武器,这种说法遭到了伊朗的断然否定,但西方国家仍不放心,并对德黑兰采取了一系列制裁禁运措施。

  采用轻水反应堆的布舍尔核电站在俄罗斯援助下建设完工,并从四个月前开始加载核燃料。伊朗原计划让这座装机容量1000兆瓦的电站在今年内投入运行,但因去年曾发生“小泄露事故”。这座造价超过10亿美元、已经推迟10多年投产的核电站,只能再度“休息”。

  西方国家担心,伊朗现在拥有的浓缩铀在经过继续提纯后,可加工成一到两颗原子弹。伊朗境内目前共有4000部用来加工浓缩铀的离心机。截至目前,这些离心机“工作正常”。据悉,这些设备能够在一年内加工出足以制造原子弹的浓缩铀材料。

  目前,伊朗已经掌握了自行生产浓度为20%铀材料的技术。熟悉核技术的专家指出,将20%浓度的铀浓缩材料加工成制造核武器的材料,所需时间将大大少于从铀矿加工浓缩至20%浓度的时间,这是最让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安之处。(高轶军)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基础元素之一。单质碳通常以石墨和金刚石两种晶型存在。实验发现在高温高压(大于1300K,15GPa)下层状石墨碳和碳纳米管可形成金刚石结构;另一方面,在室温高压(大于14GPa)下,实验发现石墨碳存在一个高压相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石墨碳的室温高压相变机制及其高压相的晶体结构一直困扰着实验和理论科学工作者。近年来,通过理论计算研究国内吉林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组先后提出了斜方M晶体结构和立方C4晶体结构,但是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依然不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王建涛研究员及其合作者美国内华达大学陈长风教授和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川添教授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地研究了层状石墨碳的冷压相变机制并发现了一种新的三维正交W碳晶体结构。
理论计算研究表明,这种新的三维正交W碳晶体结构具有Pnma对称性,超硬、透明,当压力大于12.32GPa时,可稳定存在。在压力作用下W碳可通过一层对三层的石墨碳层间的滑动、扭曲、重构形成(见下图),但是当压力解除时呈现可逆反应并恢复到石墨碳的层状结构。这一发现完美地再现和解释了石墨的冷压实验现象。详细的压力效应研究表明压力可显著降低其相变的反应势垒从而促进反应。但是与高温高压相变不同的是,冷压条件下初始石墨碳层间的滑动模式及其最小反应热焓路径是形成W碳的关键因素。这些结果全面地解释了石墨碳的室温高压相变及其高压相的形成机制,同时对理解石墨碳的高温高压相变机制、碳晶体结构及有关物性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相关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2011年1月18日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106, 075501 (2011)上。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o.10974230)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No.KJCX2-YW-W22)的支持。(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当前,一则小儿退烧药“尼美舒利”存在巨大不良反应风险,有上千例不良反应并引起小儿致死的消息,引起家长广泛关注,在全国多地药店,家长们随手就能买到这种廉价的儿童退烧处方药。

国家药监局18日表示,正在对该药的风险进行论证。目前尼美舒利仍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允许用于儿童的退热药。国家药监局和相关专家认为,该药本身安全性目前暂无问题,但在销售和使用中,因缺乏监管、滥用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和致死风险增大。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陆志霖报道:近日来炒得沸沸扬扬的“尼美舒利不良反应”事件,出现意外转折。尼美舒利生产厂商海南康芝药业有限公司18日发表声明,称关于药品尼美舒利的报道,“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主观臆断,目的是针对‘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康芝药业生产)的恶意攻击”。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18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更直指事件 的幕后策划是跨国企业强生,并表示已向海南省工商局举报强生“不正当竞争”。

  康芝称9年无严重不良反应

  连日来,关于儿童退热药尼美舒利“严重伤肝可致死亡”的报道频频出现,甚至有报道直接点名“瑞芝清”,称其为“夺命退烧药”。

  而引发这一连串报道的,是2010年11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报的一则关于“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报道。该报道称:“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频频出现。根据中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的6年里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

  就当人们都以为事件只是一宗普通的药品安全事件时,一个意外的转折出现。

  18日,康芝药业澄清:“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近十年来在我国没有尼美舒利相关不良反应的信息通报,瑞芝清上市九年来,从未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

  同时,康芝药业通过海南天皓律师事务所发出郑重声明,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各类媒体散布并无端扩大‘尼美舒利颗粒’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恶意诋毁‘瑞芝清’产品声誉的目的”。声明还表示,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举报强生不正当竞争

  羊城晚报记者18日拨通了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的电话。洪江游表示,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可能就是跨国企业强生。“我们已经向海南省工商局举报强生不正当竞争”。

  据洪江游介绍,目前康芝药业掌握了相关证据。其中一个就是去年11月26日“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结束后,有厂商向各大医院医生发出了以儿童用药安全为名义的警示短信,称“尼美舒利”的成分涉嫌不安全。而随后,强生的官网上就明显出现禁用“尼美舒利”的标识,“现在那个标识已经被撤下,但我们保留了证据”。

  洪江游表示,在国内儿童退热药市场上,以尼美舒利为主要成分的“瑞芝清”和以布洛芬为主要成分的强生“美林”一直占较大市场份额,双方竞争激烈。

  对于康芝药业的控诉,记者昨日联系到强生中国的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正在进一步了解情况。

  昨日,有媒体接到匿名邮件,内容是一个名为“尼美舒利临床学术文献”的压缩文件,里面全部是各医院医生写的临床报告。报告中,关于“尼美舒利退热作用比布洛芬更迅速”,“不良反应监测中,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例数布洛芬比尼美舒利较多”等有利于尼美舒利的字眼全被人刻意用黄色线划出。

  广东药监记录133例疑似不良反应

  由于“尼美舒利不良反应”事件炒得沸沸扬扬,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发出了“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及安全用药提示”。

  据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平台数据库显示,自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16日,广东省疑似与尼美舒利有关的不良反应共133例,但暂未监测到儿童肝功能损害病例。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和胃肠道反应。目前,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尚未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有关通知,正密切关注尼美舒利有关的安全性信息。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 密切监测尼美舒利

  据新华社电 记者18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新闻办了解到,尼美舒利始终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密切监测之下,其安全性问题将进一步论证。

  湖南接到退烧药尼美舒利不良反应报告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中新网2月18日电 据外电报道,忠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利比亚革命委员会18日威胁称,将对发动反政府示威的“冒险主义者”做出“严厉与猛烈的”反应。

  该委员会在《绿色三月》报纸网站上发布声明称,“人民及革命部队将对一小撮人 的冒险行动做出严厉与猛烈的反应。”

  “人民的权力、人民政府、革命与领袖等都是红线,任何胆敢接近或跨越红线的人,将是玩火自焚。”

  过去2天,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示威活动引发了示威者与警察和政府支持者之间的冲突。有评论认为,卡扎菲面临执政41年来最严峻的挑战。利比亚政府17日表示,已经开始了针对违法者的“逮捕行动”,并称“决不容忍任何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化学》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将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钯安全送入细胞内部的方法,为在细胞内合成某些药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有望用于定向治疗病变细胞等。

  研究人员说,如果将纳米级钯粒子包裹在由聚苯乙烯制成的球形微粒中,便可将钯粒子送入细胞内。由于聚苯乙烯的保护作用,这些钯粒子不会对细胞造成毒害,细胞仍可进行制造蛋白质和新陈代谢等正常工作。

  这一方法的潜力在于钯是一种常用作催化剂的金属,可促使发生许多化学反应。细胞中原本没有天然存在的钯,而上述运输新方法有助于在细胞内完成一些此前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比如用于合成某些药物。

  研究者解释说,一些成品药物的分子可能由于体积太大而无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但这些药物的原料分子则能进入细胞,因此上述技术有望让药物原料在钯的催化作用下在细胞内部生成药物并发挥疗效。

  领导这项研究的马克·布拉德利教授说,这一技术具有在细胞级别上定向投放药物的潜力,有望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且副作用较小。(黄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方真研究员为首的生物能源组,在小桐子生物柴油制备工艺上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Energy)(Deng Xin, Fang Zhen*, Liu Yun-hu, Yu Chang-liu.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Jatropha oil catalyzed by nanosized solid basic catalyst. Energy 2011; In press.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和《材料导报》等学术期刊上,并申请专利2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采用转基因技术对小桐子进行遗传改良研究,获得高产、高油和抗逆的转基因小桐子优良品种-皱叶黑高桐,并在云贵地区大规模种植。小桐子一年可开花结实1-2次,成熟的小桐子种子机械冷轧,小桐子油酸值较高(10.5 mg KOH/g),用常规方法制备生物柴油,小桐子油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制备的生物柴油稳定性差。
为了提高小桐子油的利用率,降低生物柴油制备过程的生产成本,提高小桐子生物柴油的稳定性,实现小桐子油连续化商业生产,邓欣助理研究员和方真研究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超声波协同纳米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超声波辐射传递能量,直接作用于反应底物分子,使之剧烈震动,能显著提高反应速率。同时所选用的纳米固体碱具有阳离子可调变性、阴离子可交换性和记忆功能,超声波协同该催化剂催化小桐子油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大大缩短反应时间,降低能耗,催化剂能重复使用,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来源: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更多阅读 《能源》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许多人对它的印象很负面。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二氧化碳能转变为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的碳资源,从而变“害”为宝。相关论文已经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工业领域仅用于生产尿素和聚碳酸酯等。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岩泽伸治等人发现,碳化合物经过处理后可以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新的碳物质。
 

  研究人员向与铑结合在一起的碳化合物中加入了铝化合物,使碳化合物中碳氢结构变得容易断开,从而能够与二氧化碳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碳物质,这种物质 用处很大,能够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比如用乙烯(一种碳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结合后产生的物质可合成制造树脂用的丙烯酸。研究人员说,这不仅有效利用了 二氧化碳,还可减少石油产品的使用量。
 

  在现阶段,该技术成本较高,因为为了促进反应,要加入铝化合物。岩泽伸治指出:“希望将来能够无需使用铝化合物,而通过光能等来促进反应,我们力争10年后使这一技术达到实用化。”(记者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