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本报记者 王东亮

  普通本科扩招之风将得到遏制。昨天,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聘为教授。

  高校可自设本科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根据《意见》,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

  今后,省级政府将可审批设立专科院校,审核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高校将可自行设置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研究生二级学科,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可自行增列博士、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对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可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高校教授有望拿年薪

  记者了解到,《意见》提出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鼓励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今后,高校将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同时,学院内部将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扩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自主权。

  新闻链接

  严查武汉理工大廊坊硕士班造假案

  昨天,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郭新立做客人民网,回应武汉理工大学申请硕士学位材料造假案。他表示,从媒体上得知有关报道后,教育部立即要求武汉理工大学查清事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肃处理造假行为。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在职攻读学位工作的管理,以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武汉理工大学近10年来,通过廊坊硕士班向百余名无资格入学的学生授予了真实硕士学位,并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层层复查复审环节。武汉理工大学表示已启动对经济学院廊坊硕士课程班办学情况的全面调查,如认定已获硕士学位人员存在造假行为,学校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5)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从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

回首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过的足迹,不难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曾经离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路线很近,但是最终,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另一条路,而这条路,与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渐行渐远,而且难以回头。

中国高等教育何时开始拐弯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国家政治精英的主要来源。正如台湾史学家王汎森所说,他们成了“自由浮动资源”,开始流向社会,军队、商业、金融、实业、出版和学校,从前的细枝末节,开始因知识分子的注入而膨大,另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向了对立面,成为国家的反叛者和造反者。

但是,正如当初力主废除科举的人所期望的那样,废科举、兴学堂,造就了接下来20年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波高潮。第一次海外留学的浪潮开始,不少学子远赴日本,到1911年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随后,赴欧美留学的人数逐渐增加,他们中包括蔡元培、陶行知、胡适、蒋梦麟、张伯苓等一批后来中国的教育家。正是他们,推动了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确立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中国内陆仍大量沿用当年的学制。

借鉴美式学制而制定的“壬戌学制”以7项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即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方伸缩余地。同时普通教育模仿美国六三三学制,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老学制强调个性发展,生活教育,还有胡适反复强调的弹性,而今天的高考制度和普通教育培养模式,则试图以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人,弹性、个性、生活等精神被丢得一干二净。

“我们改错了,原来的更先进。”储朝晖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企孙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期间,坚持亲自面试所有报考学生。学生入学后,他每个月挨个找学生谈话,了解学习情况,根据各自的进度推荐需要学习的书籍,所谓“因材施教”,不外如此。1999年,中国评选“两弹一星”元勋,获奖的23人中有9人是叶企孙的弟子,2位是他学生的学生,还有两位的事业同他直接相关。

叶企孙代表的是那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精神。

然而,1952年仿照苏联模式进行的院系调整,彻底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

“我们从此从世界教育的主流中切割出来了。”储朝晖评论说。

以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目的已经不是培养一个人,而是一个建设者,一颗社会机床上的螺丝钉。

美国卡尔顿大学教授赵启光曾在同科技部部长万钢的电视对话中指出,前苏联败给美国,败在教育不合理。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前苏联一直沉浸于重视工科教育创造的神话中不可自拔。

1965年,美国《生活》杂志对比了苏联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成绩,得出结论,苏联大学生素质全面压倒美国,而此前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似乎佐证着这个结论。但仅仅过了4年,美国宇航员成功登月,告诉苏联人,看似懒散的美国大学毕业生们,能完成举全国之力的苏联仍完不成的目标。

大学成了“打工仔”

中国教育本来有机会重回世界主流,但1977年恢复的高考制度,考试形式实际就是把原来科举取士的制度照搬过来。这是一种和人的成长直接冲突的考试制度,它的理念就是可以用一把通用的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

“此后,我们的高考制度,严格来说没有重大变革,只有小修小补。”储朝晖说,不论是委培制度、加分、保送、自费、公费自费并轨,整体来说虽有借鉴国外的因素,但影响很小。“中国跟国外学的主要是形而下的东西,请几个外教,学习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没有形而上的,就是没有理念上的学习。”

于是,很多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1992年,中国政府放开留学政策,当年出国留学总人数1700人,随后逐年增长,而且加速增长。根据教育部数据,2010年共有28.47万人选择出国留学,而且绝大多数是自费。

海外留学成本是国内读大学的数倍,但中国学生仍然趋之若鹜,是否可以解读为默认海外教育水平比中国国内高校高出数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的高招制度及高等教育同世界主流渐行渐远的呢?

一个是大学管理体制。储朝晖认为:“中国现在大学的管理体制,不是现代的体制。”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但是,中国大学的招生指标是教育部定,给学生的学位证是教育部颁发的,从入到出都是教育部来管,学校成了专门负责教课的“打工仔”,不需要为学生负责,只需要为教育部负责,以人为本就无从谈起。

现代大学应该是“多边界”的,而中国的大学只有一个边界,只需考虑教育部,而社会、学生、家长都可以不管。旅美学者黄全愈几年前出版的一本畅销书——《高考在美国》说,美国的大学很大一部分经费来自校友的募捐,学校成为一个社交圈子的核心,众多资源都围绕着学校流转。学校是一个多边界的社会实体,学生既是它的原材料,又是它的产品,一切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既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原材料,又要生产最好的产品。

反观中国的大学,原材料不是自己选的,当然无法对产品负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晨报讯 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广大城市外来人口的子女无法正常地在居住地读高中、考大学,只能回原籍就读。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建议,应取消城市学校对就读学生的户籍要求,凡是在当地居住满一定年限(例如一年以上)的学生,均可就近入学和参加升学考试。

  宗庆后认为,在城市学校“借读”的那些“借读生”回原籍参考会面临教材、考试方式差异的问题,不利于其正常发挥,从而可能影响其人生道路。大量不必要的城乡往返费用和“借读费”等费用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宗庆后建议,取消城市学校对就读学生的户籍要求,凡是在当地居住满一定年限(例如一年以上)的学生,均可就近入学和参加升学考试,外来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享受城市教育资源。在外来人口聚集的大中城市,继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包容辖区内所有适龄学生的目标。

  与之相适应的,应当尽快改变一些大中城市教育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而高考录取分数线却明显偏低的不公平状况,防止在就读和考试环节放开限制以后出现大量考生向低分录取地区流动的现象。

  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收费过高的问题也引起宗庆后代表的注意,他建议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比例。在学前教育中,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办园、办班数量,另一方面在民办幼儿园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分担民办幼儿园一部分办园成本。同时,通过加大政府对学前和高等教育的资助力度,他建议幼儿园年收费不超过1000元,大学生年收费不超过2000元。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澳洲面面观移民留学频道报道    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Fred Hilmer表示,澳洲最大大学莫纳什大学预算消减可能是对全澳精英大学的“提前警告”。

Hilmer教授表示,留学生的损失可能迫使八大名校中的其他几个消减财政预算,除非政府能够明确向留学生们表示欢迎的态度。

留学生流失如“下蛋鸡回巢” 澳大利亚名校喊“痛”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任由留学生数量继续下滑,那你只能消减预算,因为留学生所贡献的收入在预算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

莫纳什大学副校长Ed Byrne表示,由于留学生数量比预期减少得更多,他们的大学不得不消减4500万开支。“作为我们主要市场的东南亚和中国,留学生人数大幅下滑,而这并 不只是莫纳什大学的问题,这是整个澳洲的问题。”

因为学生签证收紧,澳元高企,一系列留学生遭袭的报道,澳洲教育质量受到质疑,以及来自英美的激烈竞争,澳洲数百亿澳元的教育出口行业已经受到沉重打击。

墨尔本大学副校长Glyn Davis表示,明年,许多大学将面临留学生注册人数的大幅减少,尤其是印度留学生人数可能减少高达90%。“整个澳洲的高等教育体制都严重依赖留学生的 收益,所以受损失的还有那些靠国际学生收入支持的澳洲本地学生。国内学生可能会因此开始支付更高的学费。”

留学生流失如“下蛋鸡回巢” 澳大利亚名校喊“痛”

由于新技术移民改革的实施,留学生希望通过厨师和酒店管理等低质量学位来得到永居签证愈发困难,澳洲多个学院接连倒闭,而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但霍华 德时期有关的教育和移民体系仍是大学的收入来源。

“澳洲大学越倚重于国际学生的收入,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就越多,”全国高等教育联盟主席Jeannie Rea表示,“下蛋的鸡都回巢了。”

Byrne教授表示,工党对低价值学历和永居签证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更严格的条件限制和签证检查的一视同仁,将让那些真正想来澳学习而非移民的申请人望而 却步。例如,一个中产阶级中国家庭需要在银行存款13万澳元6个月,以证明他们有能力支付留学澳洲3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发表在栏目: 澳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