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佩特拉是约旦一座古城。最近,科学家修复了佩特拉一些已拥有2000年历史的壁画。经过为期3年的修复工作,这些壁画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本来面目。借助于这些惊人的古代艺术品,科学家可以进一步了解古城建造者纳巴泰人的神秘文化。

  1 回首古代佩特拉

回首古代佩特拉
回首古代佩特拉(图片来源:Courtauld Institute)

  8月末,一幅有着2000年历史的佩特拉古代石洞壁画进行公开展示。壁画呈现的是一个长翅膀的孩子的面部,因岁月的侵蚀一度布满黑色污垢,现在又重新恢复亮丽的色彩。佩特拉是约旦的一座古城,在岩石中雕凿而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从事艺术品保护工作的莉萨·谢柯德表示,壁画中还有其他类似爱神丘比特的人物形象,他们与蔓藤和花朵缠绕在一起,另外还有颜色亮丽的鸟儿陪伴左右。这些壁画为了解佩特拉建造者纳巴泰人的神秘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新线索。她指出,这些壁画的存在说明这个石洞是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信徒一个聚会场所。

  谢柯德参与了英国伦敦考特奥德艺术学院壁画修复项目。她说壁画无论是在颜料的运用还是构图的复杂程度上都非常引人注目,整体水准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佩特拉石洞壁画首次发现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这一地区被当地贝多因人部落占据。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执行理事阿萨尔·阿克拉维表示,这些古代希腊风格的艺术品“在佩特拉出现显得相当独特”。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与考特奥德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这项修复工作。

  2.小佩特拉的真实色彩

小佩特拉的真实色彩
小佩特拉的真实色彩(图片来源:Courtauld Institute)

  这幅拥有2000年历史的壁画位于被称之为“小佩特拉”的石洞,壁画中是一个长翅膀的吹笛人。借助于一项为期3年的石洞壁画修复项目,壁画得以重现原有的色彩(右侧)。此次石洞壁画修复工作由伦敦考特奥德艺术学院的专家进行,于8月结束。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的阿克拉维说:“他们对壁画结构的了解程度令人吃惊。这种绘画作品容易出现空鼓病害,也会随时间的流逝最终消失。”

  负责修复工作的谢柯德指出,公元1世纪,在砂岩上创作的用于装点房间的壁画无论从任何角度上说都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重要性。对于纳巴泰文明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壁画,科学家了解不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们的风格和主题说明当地纳巴泰人非常崇拜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纳巴泰人是阿拉伯的一个游牧部落,通过与古代的希腊、罗马和埃及交易香料、珠宝、贵金属等亚洲货物,他们变得非常富有并且势力很大。

  3.攀爬的蔓藤恢复生机

攀爬的蔓藤恢复生机
攀爬的蔓藤恢复生机(图片来源:Courtauld Institute)

  佩特拉郊区一幅展现蔓藤与花朵的石洞壁画对比照,上图为修复前的状态,下图在修复后拍摄。这幅壁画揭示了2000年前绘画者的艺术水准。谢柯德指出,壁画在一个长期被当地贝多因人占据的古代集体用餐区发现,修复前的状况令人堪忧。她说:“石洞内完全被生火时产生的烟灰熏黑和烤焦。里面很多地方被乱涂乱画,墙壁下方是一堆堆山羊粪。”

  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的阿克拉维表示曾经的石洞并非现在这副模样。这些壁画非常复杂,无论是创作时间还是创作地点均不同寻常。她说:“石洞内的这些房间一定由地位最高的家庭居住,用于进行重要活动。”

  4.酒神节

酒神节
酒神节(图片来源:Taylor S. Kennedy, National Geographic)

  楼梯在砂石上雕凿而成,通向Siq al-Barid(即小佩特拉)一间在岩石中开凿出的房间。佩特拉石洞位于约旦,可能是富足的纳巴泰人周末聚会的地方。他们用高脚杯盛满葡萄酒,敬自己崇拜的酒神狄俄尼索斯。

  阿克拉维表示,最近发现的证据——包括出土的葡萄榨汁装置——显示,这一地区的周边是葡萄园和农场。负责修复工作的谢柯德指出,这些发现似乎与壁画呈现的图案和主题相吻合,拥有壁画的石洞可能是狄俄尼索斯的信徒们的一个聚会场所。这个房间充当了信徒的餐厅。研究人员指出,石洞房间壁画中共出现3种可以清楚辨认的葡萄酒,并且所有酒神有关。

  5.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

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
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图片来源:Courtauld Institute)

  佩特拉已入选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图片呈现的是在佩特拉新修复的一幅壁画,壁画的主角是一只长有冠毛的云雀,周围装点着一株株植物。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的阿克拉维表示,佩特拉当地的鸟类很多,都很容易辨认,其中包括巴勒斯坦太阳鸟、蓑羽鹤以及壁画中的这种云雀。

  负责修复工作的谢柯德将这幅壁画称之为“一个令人吃惊而复杂的技术壮举”。壁画运用了埃及风格的蓝色和铅白色,采用赭色颜料、铜绿颜料和颜料绿土颜料,既没有镀金,也没有施以有机釉料。“它一定是一幅非常重要并且非常特殊的壁画,原因就在于创作中采用的技巧和手法水准极高,创作者非常重视这幅作品。我认为他们一定找到最出色的画家和材料完成这幅壁画。”她指出很多画家可能来自希腊。(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逆戟鲸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豚科动物。它们以鱼类、海豹为食,有时也会猎杀鲸鱼,是令其它动物闻风丧胆的捕猎高手。
    逆戟鲸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豚科动物。它们以鱼类、海豹为食,有时也会猎杀鲸鱼,是令其它动物闻风丧胆的捕猎高手。

  概况

  逆戟鲸也被称之为“虎鲸”或者“杀人鲸”,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豚科动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捕食者之一。它们主要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例如海豹、海狮甚至鲸鱼。它们的牙齿非常锋利,长度可达到4英寸(约合10厘米)。作为一名捕猎高手,逆戟鲸会突然冲破冰面捕食海豹,同时也会将猎杀之手伸向鱼类、乌贼以及海鸟。

  逆戟鲸经常在冰冷的沿海水域活动,有时也会在从极地到赤道的地区出现。捕猎时,逆戟鲸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群起而攻之,参与捕猎的逆戟鲸数量最高可达到40只。在一个逆戟鲸王国,既有常驻居民,又有临时居民。不同的鲸群可能采用不同的捕猎技术捕杀不同的动物。常驻居民往往喜欢捕杀鱼类动物,临时居民则将海洋哺乳动物锁定为攻击目标。所有逆戟鲸群均采取有效的捕猎技术,彼此之间相互协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狼群类似。

  逆戟鲸会发出多种用于交流的声音,每一个鲸群发出的声音都非常与众不同,成员能够在很远的地方进行辨认。它们利用回声定位法进行交流和捕猎,所发出的声音一直在水下穿行直至遭遇物体,被反射回来的声音能够揭示有关物体方位、大小以及形状的信息。

  逆戟鲸对幼仔关怀备至,其它处于青春期的雌逆戟鲸会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逆戟鲸每3到10年生产一次,妊娠期长达17个月。逆戟鲸身体特征非常明显,白加黑的体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它们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并因此成为很多水族馆的明星。值得一提的是,从未发生过大量逆戟鲸被人类猎杀的事情。

  基本信息

  类型:哺乳动物

  饮食结构:食肉动物

  野外平均寿命:50至80年

  身长:23至32英尺(约合7至9.7米)

  体重:最高可达到6吨(约合5443公斤)

  群名:Pod

  与一辆公共汽车的体型对比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闪电可两次击中同一位置
闪电可两次击中同一位置

  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闪电经常能两次击中同一位置,尤其是高大的建筑物或突兀的山顶。 从云层划到地面的闪电是一种常见现象,闪电击中地球表面平均每秒钟有100次之多,而且闪电的能 量非常强大,每一束闪电的电压高达10亿伏。

  这种大放电现象是由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在暴风中,雨、冰或者雪的互相 碰撞的粒子增加了这种不平衡性。暴风云的下部经常带负电,在地面上的物体,如尖塔、树和地球本 身带正电,结果导致不平衡的出现,大自然通过在两种电荷间通电的方式寻求补救。

  一种叫做“阶梯先导”的阶梯状系列负电荷从风暴云下部向地面逐级增多。每一部分约46米 长。当最下面的一级进入带有正电物体的46米范围之内,它会遇到爬升的正电,正电可以从建筑物、 树或者人身上升起。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通道,电以闪电的形式从这条通道转移。

  包括最常见闪电在内的某些类型的闪电从来不会离开云层,但会在云中或云之间的不同带电 区之间移动。其他罕见的闪电类型可通过极端的森林大火、火山爆发和暴风雪放出火花。球形闪电是 一种小而带电的球状闪电,能漂浮、会发光及弹起,似乎背离了地心引力或物体学原则。这类闪电至 今困扰着科学家。

  闪电的温度非常高,闪电可把周围的空气加热到温度是太阳表面的5倍。热导致周围的空气迅 速膨胀振荡,也就形成了我们在闪电过后不久听到的隆隆雷声。闪电很壮观,它也很危险。每年全世 界被闪电击死的人大约有2000人,遭闪电袭击仍活下来的有数百人,但是他们忍受着多种持续的症状 ,包括记忆缺失、头晕眼花、虚弱、麻痹和其他影响生活的症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只麻雀抓住企图偷走食物的另一只麻雀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照片中一只麻雀抓住另一只企图偷走食物的麻雀的场景非常令人惊奇,这只麻雀显然不希望这个入侵者轻易离开。瑞士57岁的邮差兼摄影师,乌尔-施密特(Urs Schmidli)在自家后院拍摄到这组照片。


乌尔-施密特拍摄到这组照片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乌尔先生说:“当时我正在看着院子里的两只麻雀。突然间第三只麻雀出现了,它甚至还企图偷走那两只麻雀的食物,所以其中一只麻雀很生气的抓住它的爪子不放。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很快那只麻雀挣脱逃走了。”


两只麻雀相互争斗

  另一张照片中,一只麻雀在用爪子攻击对方,阻止对方跟自己抢食物。乌尔说:“这些麻雀是来院子里寻找食物,它们不时就会争吵,但还没看到过它们争吵造成什么伤害。”


乌尔先生有一个受小鸟欢迎的后花园

  乌尔先生幸运的拥有一个受小鸟欢迎的后花园,他抓拍这些照片时动作必须非常迅速,乌尔说:“人们对我的作品非常感兴趣,他们一直问我究竟怎样捕捉到那么转瞬即逝的瞬间?不过这可是我的独门秘籍,我要保守这个秘密。我的目标是展示麻雀究竟如何生活,它们很有趣,可不仅是小鸟那么简单。”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世界末日后人类如何逃出地球

  虽然“世界末日”并不是朝夕就会发生的事情,但是人类消亡事件可能会随时发生。一颗巨大的、非常规小行星突然撞上地球,或者遭遇变异和以前从未见过的怪异病毒的侵袭,都会导致人类走向灭亡。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世界末日并不是可以预言的超自然事件,不会像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广播员所说的那样,会在特定日期降临地球,例如2011年5月21日。但是如果世界末日降临,地球会变得不再适宜居住,到时人类应该如何生存呢?从短期来看,等到末日来临时,人类幸存下来的希望非常渺茫。尽管人类一直在思索逃离地球的方法,但是至今仍没有一个想法已经付诸实践。获得如何让我们的文明永存于世的知识同不断进步的人类太空飞行能力有一些关系。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所说:“文明长期存在下去的机会不是继续着眼于我们的地球,而是在更广阔的太空建立居留地。”

  如果没有食品和饮用水补给,人类至今还无法离开地球生活几个月。我们建造的“礼炮”号空间站、“太空实验室”、“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目前唯一一个仍在高空服役的空间站)非常不堪一击;如果没有到访飞船的提供动力,令其升至更高海拔,它们在轨道里运行的能量会逐渐衰减,最终这些空间站都会进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掉。这是“太空实验室”和“和平”号空间站的命运;国际空间站每年获得到访飞船的多次推动,进入更高轨道。

  把人类送上国际空间站的费用很高,而且次数也少之又少。在过去14年中,大约有300人登上该站。空间站设立的“永久”成员人数是6人,通常每隔几个月就会更换一次机组成员。因此在末日来临时,国际空间站无法成为飞行器的“核辐射避难所(Fallout Shelter)”。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研究人员托马斯·赫朋黑梅尔说:“事实上国际空间站只是一个正在下沉的救生艇。”他写了一些有关太空移民、航天飞机和其他话题的书。

  为了确保人类在离开地球后能够幸存下来,我们需要能推动技术和工程学发展的新型飞船,必要时它们能为人类开辟一个小生境,尤其当地球被摧毁,不过这似乎是最为离谱的要求。然而,过去几年提议的许多太空栖息地主要着眼于有计划的移民太空,而不是采用逃离舱。从球形和环状到柱状,所有这些太空栖息地都能通过旋转,在内部产生人造重力。这些设计安装的舱外反射镜能把阳光反射到舱内。栖息地内部用混合气体模拟地球大气层,并有土地和排水系统,通过这些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为人类生存提供吃的。

  当然,建设如此庞大的飞船需要大量时间、资金和技术,所有这些在发生行星撞击事件时都将是非常紧缺的。除此以外,还有永久性移居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的设想。虽然这些提议并不是未来派空想,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但是建设这种太空居留地的想法目前仍只停留在制图板上。

  另一项更有雄心,但是被认为更具现实意义的提议,是在月球建一个地下“世界末日方舟”。据发表在《每日电讯报》上的一篇文章说,这个地下洞穴将用来保存所有用来重启人类文明的信息,其中包括冶金和农业种植方法。可能还会在这个方舟里储存遗传序列、种子和其他生物学成分。这些提议听起来都非常非常棒,但是它们距离变成现实还很遥远。如果世界末日在明天降临,人类将无法摆脱消亡的命运。赫朋黑梅尔表示,作为一种生物体,至少在可以预知的未来,“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将会死亡,那么我们就真的没救了”。(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正在喷发的通古拉瓦火山产生大量灰尘和石块,导致至少300人被迫逃离家园。


这座火山喷出卡车大小的巨砾,产生大量烟尘。


通古拉瓦火山爆发的场面非常壮观,但它同时也给居住在周围地区的人们构成巨大威胁,数百人被迫逃离家园。


通古拉瓦火山爆发的场面非常壮观,但它同时也给居住在周围地区的人们构成巨大威胁,数百人被迫逃离家园。


官员指出,火山东部地区形成非常严重的火山灰暴,其中包括距离该地大约3英里(4.83公里)的旅游胜地巴纽斯。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4日消息,厄瓜多尔当局表示,通古拉瓦(Tungurahua)火山喷发而出的卡车大小的火成碎屑,最终降落在1英里(1.61公里)外的地方,至少有300人被迫逃离家园。

  通古拉瓦火山周围16480英尺(5.02公里)范围内的人烟稀少地区到处弥漫着火山灰,火山喷发3天后学校被迫关闭。在数英里外仍能听到它发出的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这座火山位于安第斯山脉上,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东南大约84英里(135.18公里)处。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科学家在附近的观测所对其进行了实时监控,她表示,炙热的巨砾最终降落在距离火山1.2英里(1.93公里)的地方。

  这位科学家名叫西尔瓦娜?黑达尔古,她说:“这座火山产生的最小石块也有汽车那么大,最大的有卡车那么大,它们降落形成的撞击坑,直径达10米。”她称此次爆发属于“中、高等”。民防官员指出,火山东部地区形成非常严重的火山灰暴,其中包括距离该地大约3英里(4.83公里)的旅游胜地巴纽斯,它因温泉而著称。通古拉瓦火山从1999年开始恢复活动。2006年7月和8月的喷发,导致至少1人丧生和数千人被迫撤离家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大象孤儿正在泥塘里嬉戏

  在这些大象孤儿的眼中,泥巴不仅可以消暑避热,还是很好的解闷玩具。它们在奔向泥塘时,几乎无法掩饰住兴奋,一头扎进烂泥里开始嬉闹起来。


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生活着不同地区的大象孤儿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肯尼亚大卫-谢尔德里克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泥塘中,这些大象嬉戏玩耍,看起来如同一个非常幸福的大家庭。40岁的摄影爱好者亚力克塞-提施辰库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旅游时,捕捉到这动人心扉的一幕。


这些大象孤儿在生命最初阶段非常不幸,但现在过得很开心

  他说:“动物园中有很多可爱的小象孤儿正在成长,它们来自肯尼亚不同地区。这个孤儿院每天只向游客开放1小时,但值得一去,因为这些小象非常可爱。工作人员用奶瓶给它们喂奶,吃完午餐后它们开始玩耍。看它们在泥浆里打滚的样子非常有趣,它们相互扭抱,你撞我,我撞你,看起来非常开心。这一刻非常感人,在这段时间里正好可以给它们拍照。”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法国人曾以发明坐浴盆、以及普及公共厕所而著称,如今,他们又可以因为可生物降解的“便携厕所”而让人称赞了。

  法国人洛朗·海莱瓦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设计了这款轻便、易于使用和携带的“便携厕所”。卡特里娜飓风来临时,成千上万流离失所的人们在一个体育场挤了一周,而且无处如厕。

  他在参加日内瓦年度国际发明展时告诉记者:“这个发明也许让人忌讳,但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却非常有用。”此前,发生在日本和海地的地震让数万人无家可归。

  身为医生的海莱瓦说:“头等大事是找到厕所。因为如果找不到,人们只得随地解决,这会导致霍乱等传染病的出现。”

  这款便携厕所重约两公斤(4.4磅),使用者可以将构成厕所的一片纸板在一分钟内折成一个盒状座位。座位内部放着若干塑料袋,每个塑料袋都有可吸收液体的吸水垫。

  海莱瓦还勇敢地坐在一个样品上展示了一番,称这款便携厕所非常结实耐用,能够承受200公斤的重压,一天可以使用20个小时,曾在四支军队中做过测试。

  在本周的日内瓦发明展上,来自45个国家的发明者共展出了一千多件展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来关注西汉列侯张安世家族墓的发掘情况。今天,考古专家对家族墓中的第十三座,也就是编号M1的墓葬进行开启前的最后探测。考古队员将内窥摄像头派上用场,古墓做了一次特别的“胃镜体检”。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队现场发掘负责 丁岩

  记者:现在考古人员正在对砖寻找缝隙先把塑料管放进去 现在探头进入到管子里面就要进入墓室了 墓室里的情况就可以看到

  好现在进去了已经 我们通过探头已经看到有物品了 丁队这个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丁队说的这个彩绘颜色还非常鲜艳

  现在看到的是 丁队判断的是个漆器

  丁:往这个前方看一下 非常漂亮的图案 应该是汉代非常流行的一个图案

  记者:像这样的图案有什么意义吗

  丁:应该是汉代非常流行的一个图案 非常美好的一个祝愿

  【正文】

  内窥摄像头伸入尘封2000多年的墓室,作为墓主人身后“储物间”的耳室内,隐隐约约看到有陪葬品,漆器的流线型的花纹清晰可辨。专家初步判断,耳室原封未盗。

  【同期】声音来源:本台记者 王新宇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队现场发掘负责 丁岩

丁:初步的认识 没有看到扰动

  记者:这个扰动的意思就是没有发现盗洞

  丁:目前探测的情况是没有被盗的情况 但不能断定

  【正文】

  之后,考古队员又将摄像头伸进M1墓藏的主室里面,发现了新的物品。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队现场发掘负责 丁岩

  字幕:内窥摄像头拍摄画面

  对对对 这这这 这个是铜环吧

  记者:看到铜环了 看到铜环了 能说是铜环吗

  丁:说是金属环吧 直观上这是一个金属环 银的或者铜的 可能是器物上的金属环

  直观上是个金属环 可能是器物上的 铜环 但是具体是什么器物的还不知道

  记者:一般老百姓家中有这样的金属环吗

  丁:一般 贵族家中比较多

  这个打住 像是一个圆形的 丝带的东西 纺织品的东西

  能判断出是纺织品吗

  根绝腐朽的程度和形态来说差不多吧 它能够保存下来也是很难得的

  【正文】

  考古队员介绍,摄像头只能深入墓室40厘米到1米,因此除了漆器和金属环外,墓室内可能还有更多的物品等待发现。明天,M1墓耳室的第一块封砖将被取下?墓室里究竟能有什么发现?神秘的墓主人究竟是谁?这些疑问都将在接下来的报道中为您揭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核心提示:惠风和煦,万物复萌。河洛浩浩,溱洧清清。豫州亿众,意气腾腾。小康既现,黾勉攀登……2011年4月5日上午,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人头攒动,接踵摩肩,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欢聚于此,共同祭拜中原祖先黄帝,就此将对祖国更繁荣昌盛的期待、对生活富足的愿望、对和谐生活的愿景表达。庆典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主持,河南省委副主席叶冬松出席,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也出席典礼。李谷一、金铁霖、胡松华等老艺术家共同在许愿树祈福。

4月5日上午,黄帝故里拜祭大典圆满结束,凤凰网采访到了河南省郑州市委宣传部部长丁世显。丁部长表示,大典已经圆满成功,今年的祭拜大典准备的非常充分,组织实施非常顺畅,大典取得圆满成功。首先是场内非常庄严,喜庆,来参加拜祖大典的嘉宾都用憧憬的心情,激动地参加这个大典,场面非常有序。其次是活动的表现形式除了相应的背景,更加符合拜祖大典的内涵和主题。整个会场和场内的所有拜祖人共同形成壮观美丽的画面。

“今年还有许嘉璐委员长亲自撰写和恭读的祭文,其中对黄帝文化、中原文化、对世界大势、对中国发展、对中原经济区都有充分叙述,相信所有的炎黄子孙能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丁世显还对海外媒体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希望海外人士从最基础的文化来了解中国,那就是黄帝文化,“真诚希望海外人士把中华优秀文化带到世界去,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本次是海峡两岸首次共同报道的黄帝故里拜祭大典,对此丁世显称,这次大典也的确体现了两岸元素,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统一的愿望,这也是列祖列宗的愿望和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愿望,相信通过拜祖大典,按照黄帝文化的精髓,两岸进一步增进互信,“希望全球所有炎黄子孙共同努力,一定实现两岸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要实现。”(凤凰网文化 陈书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4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