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亲王(右)满后宫转,爱上了皇帝的女人甄嬛(左),惹出无数事端。
《甄嬛传》中的清宫礼仪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张晓龙透露,该剧开机前,他给演员们上了半个月的礼仪课。
人物小传
张晓龙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担任形体课程中的中国代表性舞蹈与古代礼仪部分的教学。除了《甄嬛传》,他还为电影《孔子》《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花木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以及电视剧新《三国》《神话》等担任过礼仪指导。
清宫大戏《甄嬛传》将于3月26日在安徽卫视上星首播。欣赏大多数清宫戏,观众品味的多是惊心动魄的斗争和缠绵悱恻的爱情,《甄嬛传》中的清宫礼仪,却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昨天,该剧礼仪指导、温太医扮演者、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张晓龙接受本报专访,指出目前清宫剧存在五大礼仪误区。
误区1
皇帝上下朝太监用嘴喊
清宫戏中,皇帝上下朝的程序几乎已成定式,一太监站在龙座前,拖长声调,高声宣布“上朝”“退朝”,然后是众臣下跪,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甄嬛传》开篇就是雍正上朝的仪式,一太监在大殿门外,抽响了三次鞭子,镜头拉近就是雍正上朝、群臣参拜的场景,没有人说话。
张晓龙说,这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正确礼仪,有个专业术语叫“鸣梢三声”,“在清朝上朝并不是用嘴喊‘上朝’‘退朝’,上朝前啪啪啪三声鞭子响,意思是安静了皇帝上朝了;退朝的时候又是三声,意味着安静了皇帝退朝了。”
误区2
上朝议事君臣同处一室
绝大多数清宫剧里,皇帝都是高坐龙椅上,群臣站下面,或启奏或议事。但《甄嬛传》中,皇帝与朝臣议事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雍正一人坐在乾清门内,所有大臣都在大殿外站着,有本者上前启奏。
张晓龙说,清朝皇帝处理政事,并不像现在很多清宫剧里说的在一间屋子里。皇帝与大臣共处一室,仅限于皇帝单独召见大臣。“由太监宣召,大臣进了屋,就会跪在一个蒲团上回话。”而正规的上朝议事,正如《甄嬛传》中的场景,这也有个专业说法叫“御门听政”,“之前在纪录片《故宫》里,就有专门一篇讲御门听政的。”
据张晓龙介绍,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在清晨举行故又称早朝。清朝从康熙帝开始,将御门听政的地点从奉天门(太和门)移至乾清门,每天凌晨,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乾清门两侧。当皇帝就座后,太监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然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决策。事情处理完后,再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
有些清宫戏里,大臣动不动就交头接耳,人声鼎沸。张晓龙说,这也是不正确的。“比如《铁嘴铜牙纪晓岚》里,皇帝在上面坐着,下面大臣斗得不亦乐乎,这也不合当时的礼仪制度。按照规定,御门听政时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误区3
皇帝出行街头百姓围观
皇帝出行,人山人海的围观场面在清宫戏里屡见不鲜。《甄嬛传》改变了这一做法,比如皇帝在宫中出行,所到之处宫女太监都是面壁而立,让观众很好奇。
张晓龙表示,围观皇帝是错误的做法。早年他曾特意请教过婉容皇后的弟弟郭布罗·润麒,“他说,你们现在的戏,皇帝出行,两边的老百姓都伸着头,恨不得摸着皇上,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出行的仪仗应该是这样的,前面有引领太监,嘴里发出嘘声,轰老百姓,老百姓知道皇宫里面出来人了,要面朝墙站着,要是没有墙,也是背朝皇宫。”张晓龙说,转过身去,第一目的是保障皇帝的安全,另外也是表达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龙颜是不能随便看的。”
误区4
太医诊病直接接触身体
太医是清宫戏里的一个重要元素,曾有雷剧,太医给格格治伤,又是扒衣又是检视伤口。相比之下,《甄嬛传》中,张晓龙演的温太医诚惶诚恐,进退有度,颇为合理。
张晓龙透露,太医如何给后宫娘娘们诊脉,历史记载是“悬丝诊脉”,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太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但这种方式如果在电视剧里直接呈现,显得太玄了,太像神话了,于是《甄嬛传》采用了变通的方式。“用一块布盖在手腕上,诊脉时,太医跪下,低头,不去看妃子们的脸,这是既能诊到脉,又能体现男女授受不亲的折中方案。”
太医的礼仪除了体现在诊脉过程中,还包括进退场。“我演的温太医,会退很多步之后再转身走。我在甄嬛面前,在皇后、各嫔妃面前,眼睛都没有直视过她们,都是垂着眼睛的,这是尊敬。”在剧中,温太医与甄嬛、眉庄都有感情,张晓龙说这个角色很难演:“台词基本没什么感情,但又要演出感情来。不过,不管观众从哪一集看,都能从我的眼睛里看出我的爱。”
误区5
外男后宫里无障碍行走
礼仪上严谨的《甄嬛传》,也并不是无可挑剔。比如,后宫妃子有事没事就往皇帝的书房跑,路上还经常能碰到个大臣啥的,还会点头打个招呼。最有趣的是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居然可以满后宫地转,结果就是他爱上了皇帝的女人甄嬛,并惹出无数事端。
张晓龙表示,这些情节是不得已而违背礼仪。“如果完全按历史拍就没法看了。因为妃子和大臣是见不着面的,除皇帝外的男人,也是不能在后宫里转的。但如果谁跟谁都碰不上,怎么可能有故事?怎么可能有感情戏?”
不过,张晓龙认为,果亲王能在宫中行走,虽然有违礼制,但也未必全无可能。“皇上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顶天的,这些礼制是他定的,当然他也能改变礼制。果亲王是他欣赏的人,有时候他是可以为自己欣赏的人改变规矩。这在之前的朝代,也有这样的特许,皇帝是可以破例的。”
本报记者许青红
[导读]说起方便面,真是名副其实,三分钟就能泡好一晚味道香香的面,但是泡面便利的同时也不能解决它本身营养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对于方便面还有哪些认识上的误区呢?一起来看看吧。
谁误会了方便面
近来,有关方便面的争论不绝于耳,使原本对方便面不甚了解的消费者更加产生了一些疑虑。为此,记者采访了农业大学沈再春教授。他认为,目前消费者对方便面的认识存在三大误区。
谁误会了方便面
误区之一:方便面的营养不完全,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事实上,除了婴儿可以只吃一种食品——母乳外,没有任何一种食品可以提供全面营养,也没有任何人只吃一种食品就可以完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营养需求。一个人最好每天吃10~30种以上的食物,才能满足人体营养和饮食多样化的需求。
据沈教授介绍,方便面被日本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2003年全球方便面的消费量约为652.5亿份,其中大约1/3是被中国内地消费掉的,年人均21份。方便面作为一种主食方便食品,其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口味好、价格便宜、保存期较长。要求每包售价1~2元左右、80克~120克的中低档方便面做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是价格和定位问题。
应该承认,油炸方便面也和面包及米饭等主食一样,其本身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完全的。为了弥补方便面中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不足,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方便面生产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营养强化面粉生产方便面面块,在调味包中尽量多地添加诸如鸡蛋、肉块、肉丁、豆腐干、水产品和脱水蔬菜等佐料,但是这样势必加大生产成本。二是国内外通行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消费者因地制宜,适当补充所需营养。除了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外,可以就地取材,在泡、煮、烩、炒方便面时加入一些富含蛋白质(如鸡蛋、香肠、大豆蛋白、肉丸、鱼丸、肉块等)及新鲜蔬菜等食物,以弥补方便面中营养素的不足。
谁误会了方便面
误区之二:含油量和含盐量高,不利于健康。
我国驰名品牌的油炸方便面面块的含油率为18%~20%,含盐率为1.6%~2%,与国际上基本相同。事实上,油炸方便面的含油率比油条、油炸薯条、薯片低得多。
营养和口味往往存在着矛盾,但消费者的天平往往偏重于口味。品牌好的方便面,汤料也一定香浓味鲜,不会太咸太油腻,也不会太淡,缺乏油性,而是恰到好处。
国内外常用棕榈油作为煎炸油,这是因为棕榈油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只要油炸工艺操作正常,是不会发生酸败变质的。油炸时的油温在145℃~165℃之间,油炸时间只有几十秒钟,低于200℃的食品加热“临界温度”。由于油炸温度低、时间短,面块中的维生素等微量成分损失较少。
谁误会了方便面
误区之三:加入添加剂的食品,不是好食品。
所谓食品添加剂,指的是能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以及为满足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其中,为增强营养价值而添加的营养强化剂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目前,大中型方便面生产企业都拥有自己生产专用面粉的小麦种植基地和专供面粉厂,所生产的面条中添加有天然有机物,如鸡蛋、小麦蛋白、大豆蛋白以及天然无机物,如盐、碱、磷酸盐等。油炸方便面的面块采用高温油炸,微生物已全部消灭。为了提高油脂的抗氧化性,添加微量TBHQ抗氧化剂,这是一种国际上公认安全的优质抗氧化剂。
汤料的灭菌已广泛采用钴60辐照,安全可靠,而且调料包中不加防腐剂。事实上,在一般家庭食用的酱油、醋中,常允许加入微量的焦糖色素着色剂和微量防腐剂(如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以抑制霉菌生长繁殖。绝大多数方便面生产企业对这些液体调味品自己不生产,常是外购的。如同家庭购买的酱油和醋一样,都含有微量防腐剂,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就可以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