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初读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的《枪,偶尔有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可能会不太适应,因为它虽名曰类型小说,却糅合了黑色推理、科幻和反乌托邦等各种元素,读起来远没有读一本单纯的类型小说来得那般轻松、随意。

对于勒瑟姆而言,推理故事显然只是一个躯壳,他要诠释的东西远比一个推理故事深刻、复杂得多。所以阅读《枪,偶尔有音乐》,不仅需要时时思考推理故事背后的寓意,同时,还要反复玩味作者真实的思想与意趣。这既使得勒瑟姆的小说从思想意义上超越了一般的类型小说,也使得阅读他的小说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

作为一部科幻推理小说,《枪,偶尔有音乐》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发生的背景却颇有意思: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未来世界里,人们靠吸食各类毒品过活,动物能够像人一样说话行事;广播里播放的是音乐新闻,问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禁忌。管理这个世界的是异端调查局,一旦发现有人偏离“主流”,就会扣除他们的摩羯点数,或者直接投进冰箱里冷藏。主人公是一位私家侦探,一桩凶杀案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寻找真相,他穿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然而,就在他即将揭晓真相的时候,却因为耗尽了所有摩羯点数,被投入冰箱,身陷囹圄。6年之后,恢复自由身的他开始重新调查这桩案子,案件的拼图一块一块地接近完整,而各种光怪陆离、令人匪夷所思的社会场景也在他查案的过程中展示出来。

剥开类型小说的外衣,《枪,偶尔有音乐》其实是一部揭示社会真相的小说——它所揭示的社会真相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照本宣科,而是直逼社会本质的抽象现实。

如果说勒瑟姆笔下与凶杀案相关的种种社会场景,映射着当下的社会生态与生存法则,那么,会说话的动物、功效神奇的毒品和衡量个人生命力的摩羯指数,则分别象征着一个人的生存困境、对应策略和他应该享有的天赋人权。

事实上,在勒瑟姆的小说中,一只无形的大手时时掌控着每个人的生存自由,而标示着“生命能量”的摩羯点数,也正是对每个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暗喻——每消耗一点摩羯,即意味着丧失一点权利,而当你的摩羯点数耗尽为零时,你的人身权利也终将被剥夺殆尽。那么,面对这种个人生活被监控、人身自由遭劫持的生存现实,是奋力抗争,还是忍辱偷生?勒瑟姆本人给出的答案是:“要么是我,要么是剩下的整个世界,反正有一个应该被扳回正轨。也许两者皆是。”

一般而言,推理小说家大都会把侦探的过程与结果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的小说往往只是为了破案而破案,真相揭晓即意味着大功告成。但勒瑟姆显然不屑于此,他似乎更加注重侦探的过程——在过程中撇去假象、展示真相,固然是勒瑟姆推理小说想要达到的目标,但他笔下的真相却决不局限于案件本身,他借助侦探的过程观察社会、感悟人生,进而通过案件的真相来揭示社会真相和人生真相。

□王淼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最近一家瑞士的遗传学公司,有位来自苏黎世的DNA遗传学专家在电视栏目上表示有高达70%的应该男性与埃及法老有亲属关系。

  研究表示埃及法老的DNA类群属于R1b1a2,在欧洲有50%的人属于这种DNA类型,可以表明他们有这相同的祖先。而在埃及,有这种基因类型的人还不到埃及人口的1%。

  目前大约70%的西班牙男性和60%的法国男性存有三千年前的埃及法老基因。

  遗传学家肖尔茨认为,欧洲人与埃及法老有这共同的祖先,都应该生活在大约9500年前的高加索地区。

  遗传学家们认为,有R1b1a2类型DNA的人群大概在公元前7000年变开始出现。而且遗传学家先在也不能确定埃及法老父亲的血统是否来自埃及。

  目前该公司也在寻找前来测试基因的志愿者,他们希望找到也埃及法老有这相似DNA类型的人。索尔茨表示:“现在刚刚宣传了3天,就来了不少感兴趣的人。”

  德国的遗传学家卡斯滕则提出了质疑,并且他已经从一些尸体和他的亲戚身上上提取了DNA,希望得出结论。卡斯滕说:“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这个只不过是他们公司的炒作而已。”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话剧《虎踞钟山》

话剧《商鞅》

话剧《窝头会馆》

当代中国话剧,就其类别而言,大体上包含有主流话剧、商业话剧、先锋话剧及校园话剧等四种主要类型。而这四种主要类型的依存与转换呈现出当代中国话剧主要的生态样式。如何找到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探索和大众需求之间的契合,克服类型化中的不良倾向,是当代话剧面临的新问题。

主流话剧再生产能力偏弱

长期以来,主流话剧的观演大都依靠政府或行业领导部门的大力推广或企事业单位的包场,并且很多是以申报各级各类政府奖项为目的制作的。因为这类作品中有不少急功近利的非艺术品,严重影响了主流话剧的声誉,使得部分观众对主流话剧有一些误解。

对于话剧生产而言,精神的引领固然重要,问题是怎样将主流价值观用最有效的方式给予观众。新时期以来确实产生了一些上乘之作。比如,1997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虎踞钟山》、1996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商鞅》、2004年山西省话剧院的《立秋》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属于其中的精品。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评奖”等手段的引导也促使一些主流话剧开始关注艺术本体,以“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入选等为标志,产生出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其中大部分的获奖作品,都是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精心培育和大力扶持的结果。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该类型作品目的明确,是以得到奖项和政府支持为目的,主动亲近大众和市场做得远远不够。更主要的还在于:这种自上而下式的生产体制,往往不能真正激发作为艺术创作动力核心的灵感与激情,因而其再生产能力的偏弱也就在所难免。没有市场运作的长远规划,没有对观众心理做有效的呼应,一般都是演出几场就草草收兵。

商业话剧缺乏品牌意识

一般说来,商业话剧讲究的是票房价值和经济回报。成熟的商业戏剧无疑应当具有这样一些要素:投入与产出;资金与产品;营销与管理;以及观众自觉自愿的接受所体现的市场效应等等。市场主导型话剧是以票房收入的高低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所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这类戏剧演出在繁荣演出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庸俗化的迁就和演出质量下滑的危机。有一些著名导演的商业戏剧也出现了语言低俗,动辙拿人开玩笑的倾向。比如刚刚演完首轮的某大导演作品,一遍遍提醒观众,“他没根儿”(指那个太监),还有诸如“日本字儿就是缺胳膊少腿的没写好的中国字儿”这样的调侃,虽然观众笑了,但实在不太高明。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与商业话剧生产相一致的是一些民营剧院与剧场的出现。与“国营”的政府主导不一样,民营剧院更多地受市场的制约,因而更加需要关注如何打造独特的艺术氛围、生产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剧目。毕竟,只有创造出品牌,打造出经典,才能拥有观众和市场。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话剧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观念的确立,这对于正确引导市场及培育观众群显然都是必不可少的。

先锋话剧艺术品质不高

先锋探索性质的实验话剧,经过熊源伟、张献、牟森、孟京辉等的努力,始终站在整个中国戏剧的前列,牵引着中国当代的戏剧思潮。从1980年代《绝对信号》(林兆华导演)开始,到《桑树坪纪事》(徐晓钟导演),再到90年代小剧场话剧的兴起与演变,显示出中国当代戏剧艺术探索与绝处逢生的艰难历程。然而,现在的不少小剧场话剧,打着先锋探索的招牌,却走向背离主流价值观的道路。怎么变态怎么演,怎么另类怎么演,在舞台上更换衣服,在舞台大胆表现性爱,目的就是夺人眼球。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含蓄、内敛的风格美荡然无存。有不少小剧场话剧从名字、海报宣传就开始大做文章,什么《你的小三藏好了吗?》、《找个男人当宠物》、《性情男女》、《有多少爱可以胡来》……一位网友总结了“小剧场搞笑话剧10招”:“以周星驰《大话西游》为代表的古今错乱法,把现代语汇放进古代故事中”、“说荤段子,做带暗示的动作”、“用慢镜头把过程拆开给大家看”、“在正义凛然的时候突然说出内心猥琐动机”、“牛头不对马嘴的联想”、“嘲笑流行嘲笑规则”等等,总结之余,这位网友郑重提出:真正的喜剧,靠的不是观众似曾相识的挠痒手段,而是埋在笑声背后的深刻的悲凉或者辛辣……过度娱乐化,是小剧场低俗化的症结所在。

校园话剧多为形式大于内容

事实上,自上个世纪初,校园话剧就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轫期最为重要的戏剧形态类型。新时期以来,以戏剧教育或校园文化建设为纽结的校园戏剧,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原因也可能在于其稚嫩、不成气候。然而,校园话剧惟其没有市场的压力,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的羁绊,成为中国当代戏剧当中最具探索精神的一翼;也因其独具游戏精神与参与意识,而为青年学生所热衷,显示出其特有的青春和朝气,因而成为未来戏剧的希望所在。当然,校园话剧发展中也显示出了不少稚嫩的地方,也出现了不少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一些校园话剧为了标新立异为形式而形式,没有将观众感受和市场效应作为考虑范畴,成为了真正的小众艺术,学生们自娱自乐的方式。

2001年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倡导了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国际青年戏剧节”等,成为校园戏剧的主导品牌。校园戏剧也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戏剧界人士的认同。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校园话剧一定能从观众和市场中走向成熟。

施旭升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参与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的一个法国小组研究发现,按照人类肠道微生物的主要类型,可将人群划分为3类,就像世上有4种主要血型一样。这有助于找到肥胖症和肠炎等病症的原因,也将带来个体化医疗。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微生物细胞与人类细胞的比例约为10∶1,科研人员也越来越重视人类体表和体内的细菌细胞。在美国,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旨在给我们鼻子、口腔、皮肤、肠道、尿道以及生殖道的所有活细菌分门别类;欧洲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联盟中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微生物基因研究部负责人达斯科·欧利希所属的小组正致力于研究肠道。

  欧立希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基因筛查来鉴别排泄物中的微生物。他们将来自22个欧洲人的样本和17个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样本进行对比后发现,肠道微生物菌群只有3种类型,这些类型与年龄、性别、种族或饮食结构无关,这推翻了研究小组早期的分析。

  他们按主导类型将这些微生物组命名为类杆菌属(Bacteroides)、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类杆菌属已知擅长于分解碳水化合物,所以这种类型的人可能会抵抗肥胖;普氏菌属擅长于分解肠道黏液,这种黏液会增加肠道疼痛;而某些瘤胃球菌属有助于细胞吸收糖分,使体重增加。

  但研究小组对此给出3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人的肠道微生物构成取决于血型;二是认为这由新陈代谢所决定,人们清除结肠内由食物发酵而产生的过多氢气的化学路径有3种,肠道微生物可能与此有关;第三种解释是,由婴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种微生物决定,这种微生物引发了免疫系统,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研究小组正在测试第一种可能性。

  此外,研究还能将特殊肠道菌种和某些个人特征联系起来。比如只需样本中6%的微生物菌种就能诊断出肥胖症,准确率达到80%—85%;或根据一份排泄物样本,判断出人的年龄。(常丽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五, 31 12月 2010 22:41

献身给这7种男人你死定了

献身,是女人能跨出的最大一步,它是痴心,信心及决心的代表。因为这一步如此重要,所以女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轻易从之,一定谨慎再谨慎,这一步迈好了,以后过上幸福小日子,迈不好,就是人生“杯具”的开场… 

这种爱情只是昙花一现

这种爱情只是昙花一现

第一种男人很酷很深沉。

他们总是一副莫名痛苦的样子,愤世嫉俗,沉沦发泄。这种人是碰不得的,因为他们生活在营造的自以为是的悲惨世界中,爱得死去活来,却追求一种得不到的境界,他们若即若离,令女人痛苦不堪。他们误导了一些向往爱得轰轰烈烈的女孩,然而,这种爱情只是昙花一现。

第二种男人是过分追求事业成功的男人。

有事业有地位的男人最受女人青睐,但若过分看重名利,尤其是出身贫寒却一心想出人头地的男人,他们往往会牺牲感情,而选择那些能在金钱、权势、能力等方面助他们一臂之力的女性。这种男人的择偶是有条件的,不是真正可患难与共的伴侣。

第三种男人即所谓的“浪子”型男人。

他们交游广阔、风流不羁,也从不打算一辈子对着一个女人。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不少不信邪的女孩子跃跃欲试,试图用真情或纯情去打动他们,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

第四种男人是大男人主义者。

他们喜欢呼呼喝喝,一副对女人有多不在乎,"大丈夫何患无妻”的样子。这种人若是表面如此,而你也爱他,那就迁就维护一下他的大男人尊严吧;但若骨子里真是如此,那就不爱也罢。

第五种男人油腔滑调。

他们甜言蜜语,社交辞令一大堆,虚伪地恭维每一个女性,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感不到一丝诚意。然而不少女孩就受这一套,被灌得迷迷糊糊还沾沾自喜。这种人平时应酬应酬,做生意朋友还可以,切不可把他们的话太当真。

第六种是有不少异性朋友的男人。

他们对每一个女性都很关照,俨然一个大哥哥大好人。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友谊尚待探讨,但若他对每一个红颜知己或好妹妹好朋友都事无巨细揽责任上身,自然会无暇顾及你。不信,试试就知。

第七种男人过分注意自己的形象。

比如,穿着永远隆重得体,出门前梳三次头照三次镜。表面上他是为了取悦女人,实际上很有可能他最爱最关心的人是他自己,而且比较自我,很少顾及女方的感受。

当然还有很多男人不在这七种之列,如这样一种男人,他们虽不善言辞,但对你关怀备至,全心全意付出,接纳你全部优缺点,像大海一样宽厚地包容,愿与你平平凡凡地度过每一天。这种男人是最值得信赖及托付终身的,如果碰上的话,不要再瞻前顾后,追求浪漫刺激了,毕竟,我们都生活在现实当中。

发表在栏目: 情感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