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据外媒29日报道,一段小仓鼠装死的视频近日在国外颇受欢迎,已获得10万多人次的点击量,并有数百人对其留言,表示仓鼠堪称“影帝”。

  视频中,仓鼠主人将手比作枪,拿食指对着小仓鼠并用嘴巴模拟枪声。随后,只见还睁着眼睛立起来的小仓鼠瞬间闭上双眼,嘴巴微张,靠在墙上然后慢慢倒下躺在地上。如此搞笑的一幕把不少网友逗得十分开心,有人甚至在下面留言“哈哈哈哈,这只仓鼠太棒了。他不是仓鼠(Hamster),而是明星(hamSTAR)。”

  相关阅读

  小老鼠爬上蒲公英顶端 浑身粘满毛茸茸种子(图)

  小松鼠意外进"虎穴" 美乡村上演现实版猫和老鼠

  英国真实版"猫和老鼠"上演 老鼠趾高气昂欺灰猫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世界上眼睛最大的狗 

  据外媒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只宠物犬近日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世界上眼睛最大的狗。

  据报道,该宠物犬布鲁斯基(Bruschi)是一只波士顿犬(Boston Terrier),现年4岁,它眼球直径达28毫米,目前已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委员会认证为世界上眼睛最大的狗。

  据其主人称,“别人时常取笑布鲁氏斯基的大眼睛,而我却为之感到高兴,尤其是当它评为世界上眼睛最大的狗。”

  相关阅读

  组图-非洲惊人一幕 母象舍命护子击退鬣狗围攻

  组图-盘点主人身边的巨型宠物 狗体型堪比棕熊

  狗为何可以听懂人类语言 眼神交流才是秘密所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8 3月 2012 20:22

看热剧甄嬛 学古代礼仪

张晓龙剧照

清宫戏的通病是什么?掰掰手指头,随口都能说上一大把:比如公主随便出宫,比如皇帝比平民还平民……但正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以及乐视网播出的电视剧《甄嬛传》却对清宫礼仪十分重视。

昨天早报记者在上海采访了担任《甄嬛传》礼仪指导的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张晓龙,他在剧中还饰演了太医温实初一角。作为中戏的硕士生导师,张晓龙曾为《孔子》、《赤壁》等多部古装大片指导礼仪。

如今在影视圈从事古代礼仪指导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像张晓龙这样能演戏,还懂编舞和服装的就更少了。张晓龙告诉记者,这要感谢自己的跨学科经历。他本科在舞蹈学院就读,研究生读的是中国古代史,后来又到中戏当老师,主要担任形体课程中的中国代表性舞蹈与古代礼仪部分的教学,对各个朝代的礼仪都有研究。至于演戏,这是他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有的作品还能带到课堂上给学生做案例分析。张晓龙坦言,在影视圈全能型的人不太好找,他招收研究生时也希望找到什么都会的苗子,“尤其是做影视剧的礼仪指导,如果你不懂形体,你就没法做示范;你不懂历史,也没办法指导。我觉得现在做的事情,都是一种使命。”

清宫戏几大误区

议事

错误:君臣同处一室

正确:“御门听政”

绝大多数清宫剧里,皇帝都是高坐龙椅上,群臣站下面,或启奏或议事。还有些清宫戏里,大臣动不动就交头接耳,人声鼎沸。比如《铁嘴铜牙纪晓岚》里,皇帝在上面坐着,下面大臣斗得不亦乐乎,这也不合当时的礼仪制度。但《甄嬛传》中,皇帝与朝臣议事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雍正一人坐在乾清门内,所有大臣都在大殿外站着,有本者上前启奏。

张晓龙说,清朝皇帝处理政事,并不像现在很多清宫剧里说的在一间屋子里。皇帝与大臣共处一室,仅限于皇帝单独召见大臣,“由太监宣召,大臣进了屋,就会跪在一个蒲团上回话。”而正规的上朝议事,正如《甄嬛传》中的场景,这也有个专业说法叫“御门听政”,“之前在纪录片《故宫》里,就有专门一篇讲‘御门听政’的。”据张晓龙介绍,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在清晨举行故又称早朝。清朝从康熙帝开始,将御门听政的地点从奉天门(太和门)移至乾清门,每天凌晨,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乾清门两侧。当皇帝就座后,太监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然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决策。事情处理完后,再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另外按照规定,御门听政时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上朝

错误:太监喊“口号”

正确:鸣梢三声

清宫戏中,皇帝上下朝的程序几乎已成定式,一太监站在龙座前,拖长声调,高声宣布“上朝”“退朝”,然后是众臣下跪,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甄嬛传》开篇是太监响鞭三声,镜头随后拉近为雍正皇帝上朝的情况,以此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张晓龙说,“响鞭三次”用专业术语来说叫“鸣梢三声”,“上朝三声鞭子响,是指‘安静了,皇帝上朝了’;退朝的时候再响三声,意思是‘安静了,皇帝退朝了’。在清朝上朝是这样的,而不是用嘴喊‘上朝、退朝’。”

封建宫廷中等级森严,进退都遵循一个“礼”字。张晓龙说:“比如说我演的温太医,在见了尊者之后,会退很多步之后再转身走;那些嫔妃、答应见了皇后,也应该躬身退几步再走;在给别人呈送东西的时候,都会把东西高举,齐眉或者高过头顶。”

出巡

错误:百姓围观

正确:面壁而立

皇帝出巡,人山人海的围观场面在清宫戏里屡见不鲜。最夸张的是《还珠格格》中皇帝出巡,老百姓围观下跪为格格求情。

张晓龙表示,清朝皇帝出巡时,老百姓是见不到龙颜的。2001年,张晓龙曾跟随老师一起去拜访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麒。润麒告诉他,如今很多清宫戏里的皇帝出行遭围观,“恨不得摸着皇上,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出行时,前面有引领太监,嘴里发出嘘声,轰老百姓,百姓知道皇宫里面出来人了,要面朝墙站着。”张晓龙解释说,转过身去,第一是皇帝安全有保障,另外也是尊重的表现,不可亵渎龙颜。

问诊

错误:直接接触身体

正确:连脸都不能看

太医是清宫戏里的一个重要元素,曾有雷剧,太医给格格治伤,又是扒衣又是检视伤口。

张晓龙说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太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时不能直接望、闻、问、切,而是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历史记载为“悬丝诊脉”。不过由于这种方式在剧中显得太玄乎,便变通为:“用一块布盖在手腕上,诊脉时,太医跪下,低头,不去看妃子们的脸,这样既能诊到脉,又能体现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

太医的礼仪除了体现在诊脉过程中,还包括进退场。“我演的温太医,会退很多步之后再转身走。我在甄嬛面前,在皇后、各嫔妃面前,眼睛都没有直视过她们,都是垂着眼睛的,这是尊敬。”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果亲王(右)满后宫转,爱上了皇帝的女人甄嬛(左),惹出无数事端。

《甄嬛传》中的清宫礼仪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张晓龙透露,该剧开机前,他给演员们上了半个月的礼仪课。

人物小传

张晓龙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担任形体课程中的中国代表性舞蹈与古代礼仪部分的教学。除了《甄嬛传》,他还为电影《孔子》《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花木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以及电视剧新《三国》《神话》等担任过礼仪指导。

清宫大戏《甄嬛传》将于3月26日在安徽卫视上星首播。欣赏大多数清宫戏,观众品味的多是惊心动魄的斗争和缠绵悱恻的爱情,《甄嬛传》中的清宫礼仪,却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昨天,该剧礼仪指导、温太医扮演者、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张晓龙接受本报专访,指出目前清宫剧存在五大礼仪误区。

误区1

皇帝上下朝太监用嘴喊

清宫戏中,皇帝上下朝的程序几乎已成定式,一太监站在龙座前,拖长声调,高声宣布“上朝”“退朝”,然后是众臣下跪,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甄嬛传》开篇就是雍正上朝的仪式,一太监在大殿门外,抽响了三次鞭子,镜头拉近就是雍正上朝、群臣参拜的场景,没有人说话。

张晓龙说,这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正确礼仪,有个专业术语叫“鸣梢三声”,“在清朝上朝并不是用嘴喊‘上朝’‘退朝’,上朝前啪啪啪三声鞭子响,意思是安静了皇帝上朝了;退朝的时候又是三声,意味着安静了皇帝退朝了。”

误区2

上朝议事君臣同处一室

绝大多数清宫剧里,皇帝都是高坐龙椅上,群臣站下面,或启奏或议事。但《甄嬛传》中,皇帝与朝臣议事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雍正一人坐在乾清门内,所有大臣都在大殿外站着,有本者上前启奏。

张晓龙说,清朝皇帝处理政事,并不像现在很多清宫剧里说的在一间屋子里。皇帝与大臣共处一室,仅限于皇帝单独召见大臣。“由太监宣召,大臣进了屋,就会跪在一个蒲团上回话。”而正规的上朝议事,正如《甄嬛传》中的场景,这也有个专业说法叫“御门听政”,“之前在纪录片《故宫》里,就有专门一篇讲御门听政的。”

据张晓龙介绍,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在清晨举行故又称早朝。清朝从康熙帝开始,将御门听政的地点从奉天门(太和门)移至乾清门,每天凌晨,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乾清门两侧。当皇帝就座后,太监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然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决策。事情处理完后,再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

有些清宫戏里,大臣动不动就交头接耳,人声鼎沸。张晓龙说,这也是不正确的。“比如《铁嘴铜牙纪晓岚》里,皇帝在上面坐着,下面大臣斗得不亦乐乎,这也不合当时的礼仪制度。按照规定,御门听政时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误区3

皇帝出行街头百姓围观

皇帝出行,人山人海的围观场面在清宫戏里屡见不鲜。《甄嬛传》改变了这一做法,比如皇帝在宫中出行,所到之处宫女太监都是面壁而立,让观众很好奇。

张晓龙表示,围观皇帝是错误的做法。早年他曾特意请教过婉容皇后的弟弟郭布罗·润麒,“他说,你们现在的戏,皇帝出行,两边的老百姓都伸着头,恨不得摸着皇上,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出行的仪仗应该是这样的,前面有引领太监,嘴里发出嘘声,轰老百姓,老百姓知道皇宫里面出来人了,要面朝墙站着,要是没有墙,也是背朝皇宫。”张晓龙说,转过身去,第一目的是保障皇帝的安全,另外也是表达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龙颜是不能随便看的。”

误区4

太医诊病直接接触身体

太医是清宫戏里的一个重要元素,曾有雷剧,太医给格格治伤,又是扒衣又是检视伤口。相比之下,《甄嬛传》中,张晓龙演的温太医诚惶诚恐,进退有度,颇为合理。

张晓龙透露,太医如何给后宫娘娘们诊脉,历史记载是“悬丝诊脉”,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太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但这种方式如果在电视剧里直接呈现,显得太玄了,太像神话了,于是《甄嬛传》采用了变通的方式。“用一块布盖在手腕上,诊脉时,太医跪下,低头,不去看妃子们的脸,这是既能诊到脉,又能体现男女授受不亲的折中方案。”

太医的礼仪除了体现在诊脉过程中,还包括进退场。“我演的温太医,会退很多步之后再转身走。我在甄嬛面前,在皇后、各嫔妃面前,眼睛都没有直视过她们,都是垂着眼睛的,这是尊敬。”在剧中,温太医与甄嬛、眉庄都有感情,张晓龙说这个角色很难演:“台词基本没什么感情,但又要演出感情来。不过,不管观众从哪一集看,都能从我的眼睛里看出我的爱。”

误区5

外男后宫里无障碍行走

礼仪上严谨的《甄嬛传》,也并不是无可挑剔。比如,后宫妃子有事没事就往皇帝的书房跑,路上还经常能碰到个大臣啥的,还会点头打个招呼。最有趣的是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居然可以满后宫地转,结果就是他爱上了皇帝的女人甄嬛,并惹出无数事端。

张晓龙表示,这些情节是不得已而违背礼仪。“如果完全按历史拍就没法看了。因为妃子和大臣是见不着面的,除皇帝外的男人,也是不能在后宫里转的。但如果谁跟谁都碰不上,怎么可能有故事?怎么可能有感情戏?”

不过,张晓龙认为,果亲王能在宫中行走,虽然有违礼制,但也未必全无可能。“皇上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顶天的,这些礼制是他定的,当然他也能改变礼制。果亲王是他欣赏的人,有时候他是可以为自己欣赏的人改变规矩。这在之前的朝代,也有这样的特许,皇帝是可以破例的。”

本报记者许青红

发表在栏目: 文化
1954年,挪威的两个人正在检查一只将近9.2米长的完整无损的巨型鱿鱼,这种动物拥有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巨大眼睛,眼睛足有篮球那么大
1954年,挪威的两个人正在检查一只将近9.2米长的完整无损的巨型鱿鱼,这种动物拥有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巨大眼睛,眼睛足有篮球那么大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软体动物馆长约翰-艾尔伯特正在俯视一只巨型鱿鱼的大眼睛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软体动物馆长约翰-艾尔伯特正在俯视一只巨型鱿鱼的大眼睛
一位新西兰渔民与一只巨型鱿鱼在一起,它被认为是2007年2月在南极洲罗斯海捕捉到的
一位新西兰渔民与一只巨型鱿鱼在一起,它被认为是2007年2月在南极洲罗斯海捕捉到的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只长达30英尺(9.14米)的巨型鱿鱼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只长达30英尺(9.14米)的巨型鱿鱼

  据国外媒体报道,巨型鱿鱼能够长到27英尺(8.23米)长,半吨重,但即便如此,它们的眼睛与身体相比也大了许多。现在科学家认为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巨型鱿鱼的眼睛长这么大的原因。

  很多巨型鱿鱼的眼睛像篮球那么大。即使对一种体重相当于5个成年人的动物来说,这种眼睛也称得上巨大。巨型鱿鱼和一条大旗鱼的个头差不多,但是前者比后者的眼睛大27倍。美国杜克大学的生物学家桑克-约翰森说:“巨型鱿鱼和大旗鱼体型类似,但是按照比例鱿鱼的眼睛更大,直径和体积分别是后者的3倍和27倍,这种情况说不通。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巨型鱿鱼需要这么大的眼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它们为了追踪和抑制载满受到惊吓的人的渔船,约翰森认为,巨型鱿鱼的大眼是为了在它从海水里游过时,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周围的一切,及时发现迫在眉睫的危险。

  约翰森认为,巨型鱿鱼的眼睛是一个早期预警系统,它通过水里的发光浮游生物的“闪动”,提醒鱿鱼抹香鲸正在向它逼近。鱿鱼巨大的眼球还是一种防御机制。“巨型鱿鱼最有可能利用巨大的眼睛发现并躲开它们的天敌——抹香鲸。”约翰森与一个生物学家科研组合作,从身体和生理上模拟巨型鱿鱼如何利用大眼睛,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眼睛。该科研组发现,眼睛的设计和大小让鱿鱼能够通过受到干扰的发光性生物,发现正在逼近的抹香鲸。该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15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为了解释巨型鱿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眼睛,约翰森及其同事们首先利用照片和被捕获的动物,测量了巨型鱿鱼和大王酸浆鱿的眼睛。他们还根据鱿鱼生活的海洋深处的水的透明度及其光照亮的数据进行研究,鱿鱼通常生活在300到100米深处。他们开始利用这些资料精确模拟这种动物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能看到什么。该科研组发现,与体型类似但是眼睛更小的动物相比,鱿鱼的大眼睛能聚集更多光。进入眼睛的额外的光大大提高了巨型鱿鱼在海洋深处昏暗的环境里发现周围出现的微小对比差异的能力。约翰森表示,这种能力对多数深海动物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大眼睛提供的感觉对比能力,对发现距离较远的大型物体引起的微小光线差异至关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正在逼近的抹香鲸等大型动物刺激产生的生物发光。

  该科研组意识到,抹香鲸在潜水和游进的过程中,会不断发出声纳探测鱿鱼的位置。而鱿鱼这种头足类动物无法发现声纳,但是鲸鱼的移动会促使浮游生物等小微生物发出光。鱿鱼通过眼睛的特殊设计,能够看到这种光,尽管对比很小,但鱿鱼仍能发现大约120米以外的微小变化,这相当于美式橄榄球场的长度。约翰森说:“是长着尖利牙齿的大型鲸类的捕食行为促使这些鱿鱼进化出这种超大号的眼睛。”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动物学家迈克尔-兰德并未参与该研究,他说:“我喜欢这个想法,不过该论文只是推测。大眼睛总是比小眼睛更好,大型脊椎动物一般会有相对较小的眼睛的生长法则,可能并不适用于头足类动物。也许它们正好长那么大,没什么理由。”(孝文)

相关阅读

  欣赏自然界最伟大的母爱 章鱼可为后代牺牲自己

  科学家深海发现神奇鱼类 轻松模拟章鱼伪装自己

  组图-罕见章鱼伏击鲨鱼 海底霸王竟被活活吞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继3月19日捕杀一匹大灰狼之后,3月23日,滕州警方又活捉一只疑似狼的动物。在有关方面宣称这是一匹“白色母狼”后,有人却称,这根本不是狼,而是自己养的哈士奇。然而面对“是狼是狗”的疑惑,滕州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却选择了回避。一个看起来很小儿科的问题,硬是拖了5天还没弄清楚。

  是白狼 还是哈士奇?

  23日,滕州警方在该市南沙河镇活捉这匹“狼”后,旋即引起外界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狼患”频发人心惶惶,一方面则是19日的“毙狼事件”引发“该不该毙”的争论。

  滕州市人民公园动物园工作人员当日便对外宣布,这是一匹5岁的母狼。

  然而,不久便有网友发帖称,这个“狼”实则是他家养的哈士奇犬,一场“是狼是狗”的网络围观旋即展开。

  27日中午,专程赶来看“狼”的齐鲁师范学院动物学系教授马金生告诉记者,通过对这个动物的眼睛、毛色以及和人的亲近程度的观察,他认定这不是狼,而是宠物犬哈士奇。

  “它的眼睛斜向上生长,但倾斜度不如狼,狼是倾斜向上近45度角;而且,狗毛各种颜色都有,不具保护色,而狼的背部具保护色,从这点看,它也不像狼。”马金生说。

  马金生当场将带来的烤肠和糖投喂给笼子内的“白狼”,这只动物很快便接受了。“可以推断,这是一只家养的宠物犬,它的主人应该也喂过它这些食物,所以它很熟悉,也不闪躲。而狼会非常警惕,见人会有敌意。”

  不过,马金生认为,出于科学的态度,最好能取皮毛进行DNA鉴定。

  26日,枣庄市林业局的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组织专家对它进行鉴定,可能会做DNA检测。但是,27日,记者联系枣庄市林业局及滕州市林业局,均未得到答复。

  滕州各部门 为何沉默?

  27日上午9点,一辆带有“森林消防”字样的越野车驶进滕州市人民公园动物园,七八名工作人员前往狼舍。但当他们看到记者后,却选择匆匆离开。

  为此,当日上午10点左右,记者来到滕州市林业局求证。不过,该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我们不方便接受采访,请与滕州宣传部门联系。”滕州宣传部门则说,没有接到上级领导安排,无法帮记者联系采访。

  一名来自辽宁的电视媒体记者表示:“我们26日晚已经与滕州市公安局宣传科联系好了,原本打算27日采访,没想到今天与公安局联系,对方却表示不能接受采访了。”

  与此同时,26日曾对外称将对“疑似狼”做鉴定的枣庄市林业局,截至记者发稿时,也未通过官方形式对鉴定过程及结果进行公布。

  27日下午6点左右,记者从动物园了解到,当日下午3点左右,一些工作人员将“白狼”带走,一小时后又将其送回动物园。至于该动物被带出去的原因,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也不清楚。“现在上面给的压力大,什么都不让说、不让问,所以我也不方便问关于这只动物的情况,养好它才是我的工作。”

  据新华社报道,枣庄当地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当地积极为群众解决狼患问题,但社会关注度大了“让他们非常被动”。

  “巡山搜狼” 是否有必要?

  尽管外界争议一片,但目前,枣庄当地正积极组织森林公安和林场职工、护林员与群众一起搞巡查,并要求巡查时发现野狼可使用麻醉枪或人工诱捕收网,尽量避免猎杀,防止其他野狼报复。

  据了解,在3月14日山亭区北庄镇毛宅村两名儿童遭到疑似狼的野生动物袭击后,当地便组织镇村干部和学校教师进行过巡逻,加强对小孩和老人的照顾,防止再次出现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同时,该区还成立了一支包括公安、林业、治保人员等共160余人的巡逻队,到毛宅村四周山上开展大规模的巡山围捕活动。

  根据上山捕狼的工作人员的说法,由于山路崎岖,加上他们缺乏动物学方面的专家,很难发现狼的踪迹。“有时候在山沟里发现了动物足迹和粪便,只能让村里一些上年纪的老人通过经验辨别。”他说,在围着附近山头转了两圈后,他们并没有发现狼的踪迹。

  哈士奇与狼的区别

  哈士奇与狼的区别:一、眼睛带圈呈双眼皮,同时狼的眼睛是倾斜向上近45度角,二是尾巴狼多数是夹着的,哈士奇是卷起的,三、狼的前腿壮且力大,哈士奇四腿相对均匀。三、狗的毛各

  种颜色都有,不具保护色,狼的背部是保护色。狼和哈士奇的基因相似度达99%,区别关键看眼睛。

  哈士奇又名西伯利亚雪橇犬,是东西伯利亚游牧民伊奴特乔克治族饲养的犬种,一向担任拉雪橇、引导驯鹿及守卫等工作。而且,在西伯利亚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哈士奇有北极狼的基因,是犬里面长得最像狼的,有时候还会发出像狼一样的叫声。西伯利亚雪橇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单独地生长在西伯利亚地区。20世纪初,被毛皮商人带至美国。一转眼,此犬便成为举世闻名的拉雪橇竞赛之冠军犬。现今,该犬则作为优良的伴侣犬备受人们喜爱。西伯利亚雪橇犬历史记载中,西伯利亚雪橇犬的祖先,最早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当时一群中亚的猎人们移居到极地(也就是西伯利亚)的尽头生活,经过了很长时间,这群跟随在猎人身边的狗儿,在长期于北极狼群交配繁育之下,发展成为北方特有的犬种。

  相关阅读

  印度大龄"狼人"三姐妹愁嫁 患病率仅十亿分之一

  "痴情"狼千里跋涉寻伴侣 感动众人成美网络明星

  英夫妇养150多只异类宠物 猫头鹰狼蛛已算温顺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家族中的另类

家族中的另类家族中的另类

  独眼鲨鱼与其中一个同胞的合照,后者体色正常,背部呈蓝灰色,下腹呈白色。成年乌锥齿鲨的身长平均在10英尺(约合3米)左右,是发育速度最慢的鲨鱼之一,寿命可达到45年。为获得鱼鳍捕杀鲨鱼通常是视为一种非法行为。现在,乌锥齿鲨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受影响的物种。

  5.眼睛特写

眼睛特写眼睛特写

  独眼鲨鱼胎儿的眼睛特写,位于口鼻中间,直径大约1英寸(约合2.6厘米)。研究指出,这个胎儿虽然没有鼻孔,但腮部发育正常,口内长出小牙。

  6.怪异的鲨鱼

怪异的鲨鱼怪异的鲨鱼

  独眼鲨鱼胎儿与其他被捕获的鲨鱼合照。加尔凡-马加纳表示,除了只有一只眼睛外,这个畸形儿还患有在鲨鱼种群中较为罕见的白化病。这种疾病通常在硬骨鱼身上较为常见。研究指出,在此之前并未发现乌锥齿鲨白化病例。在墨西哥发现出现这种畸形的鲨鱼还是第一次。

  7.渔民利昂

渔民利昂渔民利昂

  渔民利昂抱着独眼鲨鱼胎儿,站在他身边的是研究员贝哈拉诺-阿尔瓦莱兹。加尔凡-马加纳说,利昂将这个畸形儿当成一份奖品,现已将其保存在酒精中。“很多人都想买这条鲨鱼,但这位渔民给出的回答是‘No’。”(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2日消息,美国旧金山艺术家坦尼亚·瓦拉奇(Tanya Vlach)在2005年的一场车祸中失去左眼,作为一个受欢迎的视觉艺术家来说,这是个严重的打击,当她从意志消沉中走出啦,她突发奇想,在眼中安装一个摄像头来代替眼球。


艺术家坦尼亚

  坦尼亚希望在2011年内完成她的设想,使自己想科幻影片《终结者》中的机器人一样拥有一只"摄像眼"。这个"摄像眼"配有独立的应用软件,可以从外部控制其活动。她希望这只神奇的眼睛可以激活传感器,拍摄静态图像,通过手机等应用软件查看这些照片,同时还具有面部识别功能,可以随着光线强弱改变瞳孔,可以记忆地理坐标等等。就如同在眼睛里邀请了小摄影师入住,它可以留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普通假眼球


摄像头眼球

  如果这只"摄像眼"实现了诸多作用,它将彻底改变失去眼睛的残疾人患者,这项技术还可应用于军事领域。由于这样一个"愿望清单"并不便宜,坦尼亚目前已经通过科学团体筹集了约10万人民币的资金援助,研发她理想中的"摄像眼"。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泉州开元寺西塔旁有一块石壁,上面的怪兽咬着铜钱、身披鳞甲、脚踏浮云,铜铃大的眼睛还死死盯着顶上钱币状的太阳。过往民众一直唤这块石壁作“麒麟壁”。昨天,海都网闽南微博粉丝“淡然的无尾熊”觉得很奇怪,这怪兽怎么长得跟印象中的麒麟不一样呢?

  原来,这头怪兽确实不是麒麟,它叫“[猫] [贪]”(音同“贪”)。传说,“[猫] [贪]”的胃口非常之大,它不仅吃光了山上的花草树木、奇珍异兽,还跑到人间来抢夺金银财宝。有一天,它看到从东海面冉冉升起的太阳,贪念一起,冲过去一口吞下了太阳,最后跌进海里淹死了。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陈先生介绍,这块石壁建于乾隆年间,原本坐落在城北大城隍庙前,“文革”期间因附近的模范巷要兴建学校,才被移到开元寺里进行保护的。

  微博网友“90后老驴”说,据称,这是古时民间艺人为警告贪官污吏而特意建造的,那时的知府走马上任前必到城隍庙顶礼膜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脑袋大小有较大差异,而生活在地球极地附近的人脑袋最大。

  长期以来,相比地球的赤道地区,地球极地的白天越来越短、越来越暗,因此,生活在地球最北部和最南部地区的人看上去进化了许多猫头鹰的特质。研究人员通过对世界各地发现的19世纪以来55个头颅的检测和比对发现,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比生活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人,拥有更小的眼孔。因为大眼睛能够吸纳更多光线,所以靠近极地的人因为光线弱,眼睛都比较大。

  研究进一步证明,较高和较低纬度的人看上去能够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与热带地区人在光线强的情况下看得一样清楚。而人的大脑量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和减少出现几毫升的差异。研究人员认为,或许正是因为大脑的视觉中心因窥视带变宽而变大造成的结果。

  该项成果发表在《皇家社会公报B卷》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