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大行其道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知名编剧宁财神的一条微博,却引发舆论一片哗然。他在微博中提到,不少3D影院为节省电费,故意调暗3D电影播放时的灯泡亮度,宁财神“调侃”应该建立一个黑名单,提醒观众不要再去。
笔者向来对所谓的3D电影不“感冒”,因为观看几次后,除了眼睛受累之外,没有特别惊喜。然而,笔者一直以为是自己带着两副眼镜(近视眼镜和3D眼镜)的缘故,为此还郑重思考:是否每次看3D之前要戴个隐形眼镜?
宁财神这个看似很小的发现却解答了包括笔者在内不少人的疑惑,在观看所谓的3D特效时,戴着笨重的眼镜,既看不清字幕也体验不到3D的震撼,原来竟然是因为影院舍不得开亮灯泡的那点电费。
这件事情让笔者在好笑之余,更有些愤怒,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刚有起色,不少之前从来不进电影院的人,现在已经开始习惯,把在影院观影作为放松、休闲方式之一,姑且不论电影本身好坏,影院高雅的空间设计、贴心的观众服务、良好的观影体验,对增加影院观众流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不知道调暗灯泡到底能给影院省多少钱,但知道“一颗老鼠屎能毁一锅粥”,当某家影院被观众得知,在这么小的细节上还有猫腻的时候,再奢华的服务、再打折的票价,也难以挽留观众离开的步伐。更为可悲的结果是,将严重打击观众观影的热情,因为影院伤害了观众赋予他们最宝贵的信任。一只小小的灯泡,折射出来的,却是影院的诚信危机。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最风光的人物当属卡梅隆。从《泰坦尼克号》3D版在国内票房爆棚,到卡梅隆个人被国人狂热追捧,3D对于电影的意义无需赘述。但颇为讽刺的是,《泰坦尼克号》3D版的制作方RealD公司大中华区暨亚太地区总经理陈永文曾“委婉”地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国内不少3D放映设备光效很差,是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有些电影院甚至根本没弄明白,3D高光效能够给影院节省多少运营成本。 笔者又想起,国内之前兴起的所谓2D转3D电影,简单的技术加工后,盖上3D的戳,就敢叫嚣自己是正宗3D电影,在一阵快意地捞钱过后,留给市场和观众的,却是一堆上不了台面的残次品。
这次事件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影院的脸上、疼在观众的心里。国产3D技术,不能就这样毁在一只灯泡上。
河南省某县城小学老师李国庆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有一次学校让班级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绽放》,成人票价65元,学生票价40元。因为票价较贵,班里有一半学生没去。“在高票价下,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基本上接触不到课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更别提养成兴趣了。”
前不久,首都剧院联盟在北京30家剧院设置低票价区,以保证普通观众能以较低票价走进剧院观看演出。这一举措获得公众普遍赞誉。然而,电影、话剧、音乐会等文化休闲活动的高票价仍困扰着很多普通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22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公众批电影、话剧、音乐会等票价过高。受访者中,80后占52.6%,70后占26.7%;84.8%的人为在职人员。
93.4%的人期待电影等文化休闲项目降低票价
因为电影票价太贵,山东省东营市某建筑公司职员李盟,平时都在网上看电影。除非有评价特别好的电影,他才会和女友去电影院看,“男生都爱面子,肯定还要买点儿零食、饮料,东西都得在电影院指定的摊位买,花销自然就大了。”
他算了一笔账,在东营市,普通电影票价50元,两张100元,两瓶饮料10元,大份爆米花18元,看一场电影最少要花128元。“我一个月才挣2000元,看电影算奢侈消费了。”
四川省某国有造酒企业职工谢丹发现,每次去电影院都看到里面空荡荡的,有时一两百个座席的放映厅也就十来个人,实在浪费资源。“我们这儿是县城,人们收入不高,但电影票价几乎跟成都、上海等大城市持平,一般的电影票价都要80元。很多想看电影的人都舍不得花这笔钱,电影院又空置,票价为什么不能降降呢?”
调查显示,74.8%的人平时较少有文化休闲活动。86.1%的人认为电影等文化休闲项目不应成奢侈品。
据美国国家剧院业主协会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美国平均电影票价降至7.94美元,美国月收入3000美元的中低收入者,看一场电影的花费只占其收入的0.2%。而在我国,即使以3000元的月收入计算,每张60元的普通电影票仍占人们月收入的2.0%。
调查中,93.4%的人期待电影等文化休闲项目降低票价。
哪种文化休闲项目最该降价?82.1%的人首选“电影”,60.3%的人选择“演唱会”,56.5%的人选择“音乐会”,42.8%的人选择“话剧”。80.5%的人认为电影票价降到30元以下比较合理。
71.2%的人忧虑高票价让普通人对文化艺术望而却步
河南省某县城小学老师李国庆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有一次学校让班级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绽放》,成人票价65元,学生票价40元。因为票价较贵,班里有一半学生没去。“在高票价下,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基本上接触不到课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更别提养成兴趣了。”
虚高的文化休闲活动票价会带来哪些影响?调查中,71.2%的人担心会让普通人对文化艺术望而却步,63.5%的人认为不利于文化艺术创新和健康发展,62.4%的人指出会妨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修养的提高,54.5%的人认为不利于培养青少年文化艺术兴趣。
对于电影票价高的原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李道新指出,这首先是因为电影市场的垄断结构造成的。制片、发行、放映等各环节都存在壁垒,没有真正进入自由竞争的层面。其次,从制片方到放映方都拼命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把老百姓的观影愿望和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此外,我国目前电影产品有非常态和单一化倾向。现在进入市场的往往是制作成本高的大片,中小影片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传播,大片的单一存在也导致了票价虚高。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认为,一些话剧等文化休闲活动票价高也有道理,比如有的演出质量很高,投入很大,定价高才能收回成本。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很多演出活动盲目逐奢,明明可以做中低端市场非要奔着高端去做。另外,国家在财政补贴、免税和演出市场环境等相关方面政策也不健全。
调查显示,64.8%的人认为票价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文化休闲活动票价虚高;50.9%的人认为原因是赠票所占比例过高,成本转嫁给了购票的消费者;49.7%的人觉得原因在于制作、演出成本高;另有47.7%的人认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扶持不够。
当人们把看话剧电影作为生活方式,文化才能存延下去
江苏省无锡市市民张腾告诉记者,最近当地的华谊兄弟影院在做“两元公益电影”活动,两元可以看8部电影。之前电影院里基本上是年轻人,而且人很少,现在电影院里男女老少、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坐得满满的。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两元公益电影”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市政府拿出500多万元财政补贴,在全市78家影院安排放映了百部影片,票价统一为两元,10天里约有10万人次观影。
图为《肉蒲团》海报
亚洲情色片以日本为中心向外辐射 香港一度繁荣 韩国现兴盛
《国际先驱导报》无端地,这个春天内地人争赴香港一睹3D《肉蒲团》的盛景,令人想起2007年李安《色,戒》在香港热映,三场床戏被传得神乎其神,汤唯一炮走红的往事。由于内地上映版本会不可避免删减,邻近香港的广东地区的观众们按捺不住,纷纷前往香港电影院。在香港电影人北望神州的背景下,这般全新且奇异的消费模式发人深思。
很难说3D版《肉蒲团》到底有没有受到李安的影响,毕竟那之后就有了两部《金瓶梅》系列,不大成功。毕竟,三级片早已经不是什么热门类型。艳星肉弹,要么纷纷告老,要么各自穿上了衣裳。内地好之者众,然而基本是受益于录像厅和盗版光盘,真正进过电影院支持的,还是少之又少。《肉蒲团》的卖点恐怕还在于3D,毕竟卖弄情色的东西,你尺度再大,也赶不上真刀真枪的AV,3D只是一种宣传卖点罢了。从投资和卡司来看,这部电影并不具备大卖的资本。至于能否再造一名伟大的脱星,恐怕导演和制片人完全就没有想过。
香港风月无边
情色片这东西,其实往往都是三级片,只是许多三级片未必称得上香艳情色,反倒会让人反感。如果揣测情色片的来历,恐怕要从邵氏时代说起,它有个更文雅的名字,叫风月片。那时候,日本电影遭遇困境,露出了衰败苗头,而香港电影刚刚起步发展,借着地理亲缘,请来了大批技术班底,邵逸夫也曾主动介入日本电影制作。不过社会风气未开,情色片只是有点迹象,尚未成大流,最热门的类型尚是动作片。慢慢地,由于时代变化和商业需求,擅长拍摄黄梅调电影的李翰祥,毅然开拍风月片,推出了《金瓶双艳》、《武松》和《少女潘金莲》等代表作。不可否认,许多风月片确实纯粹卖弄噱头,然而有一部分开始表达一些诉求,这就是李翰祥的过人之处。
后来香港电影迎来其黄金时代,暮气的邵氏依然不断推出情色佳作,像《唐朝豪放女》等。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局通过了三级制的审查分级制度,方才有了众人常说的三级片。很多人一听到三级片,必然就是《卿本佳人》、《蜜桃成熟时》以及《灯草和尚》,李丽珍、叶玉卿、叶子楣还有舒淇们,这已经是比较近的事情了。
要说80年代,内地也出现了一堆怪力乱神的片子,然而要跟香艳、风月扯上关系,还是强人所难了。至于宝岛,黑暗中刚刚亮起了一盏灯。那边还在跟体制斗,台湾新电影尚且自身难保。很显然,三级片之所以兴盛,跟香港的电影工业分不开。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市井文化,成熟的造星功能和高度发达的娱乐体系。三级片里既有古装历史剧,也有现代时装片,更有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奇案系列等等。这中间,黄秋生甚至以一部三级片成为了金像奖影帝。
那些年头,港产三级片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奇技淫巧,充满了想像力。他们可以把三级片拍成无止境的动作片,做成下三滥的搞笑片。至于故事,他们最不重视的就是故事,浮于表面。一般说来,三级片是以情色场面为组装,一部戏好似几段锦,中间走过场,破布裹着也行。管它是否生硬不流畅,毕竟他们只重视卖点。
很难说改头换面的《肉蒲团》到底还有多少以往的影子,毕竟以3D为口号,那是拜卡梅隆和《阿凡达》所赐。卡梅隆深思熟虑十几年才敢用上3D,现在一窝蜂出现3D,难免会有《苏乞儿》等片子的噱头,画虎不成反类犬。而《肉蒲团》在宣传过程中遭遇阻力,被有关方面认为是有伤风化,其实真要这么讲,以往聚众观看才是有伤风化了。如果3D真能成为一种卖点,那么电影院还可以加入4D技术,搞一些液体喷射、座椅颤动,但真的很难说,3D与4D到底是让观众更享受,还是影响了正常观看。适度刺激观众可以达到满足效果,但刺激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刺激到他们想离开电影院,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清远市南门街华影电影院的票价虽然比其它影院低很多,但前来看电影的市民并不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电影对清远人还是一种奢侈消费。当时,清远市南门街华影电影院承载了多数老清远人对胶片电影的回忆。
多年过去,老电影院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由于设备陈旧,相关配套不完善等,不少年轻人都不愿到老电影院看电影。去年年底,随着两家多厅影院(大地影院、中影)进驻清远,电影市场上九成票房由新兴影院撑起,难怪有人感叹:老电影院没落了。
近日,一网友在本地某论坛上发帖追忆华影影院辉煌的过去,对老影院抱有怀旧情怀的同时,跟帖的网友也探讨起老影院的复兴之路。面对火爆的电影市场,老影院出路在何方?网友给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调 查 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票
“有时候,一整天居然卖不出一张电影票。”南门街上华影影院售票员吴女士说,看到现在影院的状况,心里很难过。吴女士说自己只是临时工,因为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卖电影票是个闲差,现在影院里的职工都在四五十岁左右,大家都是临时工,自己什么时候会离职心里也没底,“要再卖不出电影票,工资就发不出,那只好回家啦。”
华影电影院的票价现在很便宜,一张电影票15元。但即便是这么低廉的票价,来这里看电影的人也很少。“一般大片上映和周末晚上,人会多一些,但也就十几人左右。”吴女士说。
记者注意到,华影影院一楼已经改造成桌球馆。据吴女士介绍,现在桌球馆的位置,原来是他们的录像厅。售票室的隔壁也被租出去卖钟表。
困 境 老影院存在三个竞争劣势
清远市中影影院总经理谢悦宁表示,同新兴影院相比,老影院存在着三个劣势。
一是硬件上,从播放设备到装修装潢,和新兴的五星级影院无法媲美。
二是员工的素质上,现在的电影院,需要的是年轻的女孩子,大多来自大专院校,素质高,而国有老影院是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有很多老员工,往往是小学或初中毕业以后接班上的岗位。
三是体制上,国有老影院不够灵活。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得花钱,可国有影院实行收支两条线,这就意味着如果要花钱升级设备,就得在一年开始之初就做报表,万一临时决定要更新升级,手续就相当麻烦。
老影院要重新找到出路,就必须突破这三个不足。
华影公司总经理唐韶平回忆起华影曾经的辉煌也不禁叹气:1993年,华影影院一个月票房就能达到20万,一年票房能有200万……他告诉记者,去年该影院就被政府卖出抵债,原有的员工留下来只负责播放影片,对于老影院的转型改造,他表示有心无力。
如何升级改造? 网友市民有话说
网友风之龙认为,老电影院所在的地理位置极好,在城区中间,并且离江边只有200米,对私家车主来讲停车相对方便(可以停在大观街或者城市广场)。老影院可以进行重建、重新装修,借鉴模仿新兴影院的经营模式,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比如与商业店面结合等。
但是也有网友认为,国有的老影院要怎么改,必须由政府点头,怎么改并不是一家说了算。而且自从去年大地影院在城市广场落户后,与大地距离不远的华影在改造升级上,已经失去了时间上的优势。
“我认为,作为清远市的老建筑,影院若是推倒重建很可惜。”一位土生土长的清远籍电影人士分析,面对市场的冲击,老影院唯一能做的,首先就是进行内部升级。
打票价战
“如果我们影院是老影院,我会用低票价。”一家新兴影院的市场部的负责人坦诚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一部大片的票价,在新兴影院一般为45—60元/人,但是,通过办会员卡,或者团购活动等渠道,可以拿到30元/人的价格。
市民关先生觉得,老影院完成内部设备升级,提高影院档次后,可以考虑跟新兴影院实行错峰播放大片,“因为总会有人因为工作的关系错过大片的公映时间,如果老影院在新兴影院大片公映时间后播放大片,那么还是可以留住一部分客人的。”
个性经营
记者注意到,华影影院有一个大的播放厅和一个面积较小只能坐几十人的小厅。电影发烧友“可尼”认为,老影院可以利用它们的小型放映厅,可以打造成私人电影吧。“比如,一个电影吧里有10多个座位,一张电影票在10—20元之间,一帮好朋友可以在此聚会,喝茶看电影,想放什么电影就放什么电影,可以泡功夫茶,可以喝咖啡饮料等,把老电影院个性化经营,做介于茶馆、咖啡馆和电影之间的综合体。”
此外,还有市民认为小型放映厅可以专门提供给一些有点播电影需求的客人。“比如现在新兴影院很少播放经典的影片,老影院可以为需要看经典影片的客人,或专门有点播需求的客人播放对口的影片。”
■专家点评
换脸变心,焕发“老字号”活力
在市场竞争下,老影院失去原有优势,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市场决定的。
“老影院没落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体制问题。”清远市一位文艺工作者指出。新兴民营影院的成功,表明老百姓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文化产品的质量需求也提高了,主要体现在影院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上,但是国有老影院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的脚步,必须及时转变体制和观念。
他认为,老影院的“老”字,不应该是破旧之意,应该是一种文化特征,老影院应该在硬件升级的基础上,引进电影人才,努力营造受观众和市民喜爱的文化氛围,重新打造老影院的品牌,包装上市。
清远市文广新局局长汪耿东介绍,国外一些老影院,外表看上去很老很旧,但实际上内部的配置和服务很时新,国内的老影院要想翻身,也应该向它们看齐。比如,保持“亲民价”,增设青少年专场和老年人专场,特定时间段为市民提供粤剧表演等。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蔡莉莉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澳洲面面观10月13日电: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表示,对于此前颇受争议的互联网过滤问题,是一个政府按照道德标准作出的决定。她对于此提案坚决支持。
对此,联盟党和绿党称将不会支持互联网过滤提案,尽管一些不恰当的内容可能会充斥互联网,甚至对观众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吉拉德仍然表示反对,称互联网过滤屏蔽方案比较恰当。
吉拉德在昆州媒体俱乐部接受采访表示:“如果我去电影院看一些非法内容,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是不对的。比如儿童暴力内容,特别是暴力色情内容,都是不恰当的,因此不能在公众场合放映。”
“如果大家都接受这一观点,维持道德观念的话,就应该支持互联网过滤。”
她说,政府正在研究如何制定和引入互联网过滤政策,而不影响连接速度,或者错误屏蔽一些正当内容。
在这个计划下,所有的澳大利亚互联网供应商需要使用过滤装置,屏蔽澳大利亚交流和媒体协会禁止的内容,包括儿童色情、性暴力、兽交、犯罪暴力细节、毒品或者恐怖主义行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