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8.不同昆虫和蜘蛛

不同昆虫和蜘蛛不同昆虫和蜘蛛

  据休斯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史蒂文·佩宁斯说,生活在沼泽地的蜘蛛和昆虫,例如食草动物光蝉(Prokelisia?marginata),受到墨西哥漏油事故的严重打击。他和研究生布列塔尼·德罗彻收集了生活在墨西哥沿岸被石油污染和原始沼泽地上的节肢动物样本。该科研组发现,在受污染沼泽地最靠海边的地方的沾满油渍的植被里,根本看不到昆虫和蜘蛛的影子。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科学家发现更远的岛上的节肢动物数量也比未被污染的地方减少了50%到75%。他说:“你不能仅通过观察植被来确定这里是否曾受过石油影响。植被可能非常健康,但是那里的大部分食物链已经消失。”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这些爬行动物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回恢复过来。不过幸运的是,受石油污染的沼泽地显然比人们认为的数量更少。

  9.牡蛎

牡蛎牡蛎

  2010年8月9日,一名海洋学家正在路易斯安那州格兰德岛的牡蛎产卵地收集它的样本。这种甲壳类动物是墨西哥湾北部地区的一种主食和重要经济来源,它们一直受到污染、栖息地遭破坏和过度捕捞的威胁,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又把它们的数量推向新低。原油导致牡蛎养殖场里的大量牡蛎死亡,导致人类食用者产生不适。政府部门为了防止石油流进河口,把内陆的大量淡水释放到海洋里,打破了牡蛎生活环境的盐平衡,冲走了牡蛎的栖身所,导致它们大量死亡。今年早些时候,第一项事故后恢复计划包括恢复阿拉巴马州和其他地方的牡蛎栖身所。志愿者把一袋袋牡蛎壳放在海岸边的泥滩上,希望幼年牡蛎能在上面安家落户,形成新暗礁。

  10.佛罗里达海牛

佛罗里达海牛佛罗里达海牛

  2009年,一头佛罗里达海牛在该州水晶河的淡水温泉里游泳。对海牛来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发生的时间很不合时宜,因为刚刚过去的寒冷冬天导致近400头海牛丧生,这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事故发生时,一些勇敢的海牛开始游到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附近,这里都是严重污染区。

  然而据总部设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环保组织说,至今还没有关于这种动物受到石油泄漏事故直接影响的报告。通过生活在墨西哥湾的大部分动物,“深海地平线”事故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会慢慢显现出来。据该环保组织说,他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是石油和化学分散剂是否将会长期存留在这个环境里,或者污染海牛的主要食物供应——海草。

  11.深海珊瑚虫

深海珊瑚虫深海珊瑚虫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去年11月宣布,他们在距离爆炸油井7英里(11公里)处大约4600英尺(1400米)深的水下发现两个已经死亡和垂死的深海珊瑚群体。这些珊瑚已经褪色、分解,表面覆盖着一层棕色物质,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导致它们死亡的元凶。

  然而据北卡莱罗纳大学威明顿分校的海洋生物学家史蒂夫·罗斯说,幸运的是,虽然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至今他们并未发现有其他深海珊瑚相继死亡。他对墨西哥湾最大和最有活力的一些深海珊瑚进行了研究。他考察的其中一些珊瑚距离受损油井仅20英里(32公里),但是照现在看来,它们依然很健康。

  罗斯说:“我们已经在这些地方进行了多年研究。我们清楚它们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它们看起来与以前有什么不同。”不过一些影响可能需要数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他说:“关于这次事故造成的可能的长期影响,确实有很多需要担心的地方。”(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9.死海星

死海星死海星(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只长棘海星趴在珊瑚外骨骼上。从长棘海星入侵该地、大肆吞噬珊瑚上的生命开始,不到4年时间莫雷阿岛北海岸最外侧的珊瑚礁,就从原来拥有 60%到70%的活珊瑚变成现在的样子,目前的活珊瑚仅占2%到5%。螃蟹经常躲在珊瑚礁里,伺机捕捉前来破坏它们的栖息地的长棘海星。

  10.古老海星

古老海星古老海星(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如果你问莫雷阿岛上的老年人和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的科学家,他们会告诉你,长棘海星每隔20年就会入侵一次。有关长棘海星爬上珊瑚架,进入泻湖的故事,是该岛远古赞美诗的一部分。

  11.瓶中样本

瓶中样本瓶中样本(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莫雷阿岛UC伯克利研究工作站等待分析的海洋生物样本。该岛最有抱负的一项科研工作名叫莫雷阿岛生物编码项目,它是一项为期4年、耗资500万美元的工作,旨在收集、证明和给该岛上的非微生物多样性的遗传序列排序。等到今年该项目结束时,它将成为第一项详细记录一个非常复杂的热带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该项目的重要研究人员尼尔•达维斯说:“希望最终我们能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需要怎样的生物多样性才能确保一个生态系统继续正常运行下去?毫无疑问,如果你不清楚最初这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情况,这将会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该研究由克里斯顿森基金(Christensen Fund)资助。(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珊瑚礁曾经充满生机

有望恢复莫雷阿岛近海的特马厄珊瑚礁曾经充满生机、色彩斑斓(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莫雷阿岛近海的特马厄珊瑚礁曾经充满生机、色彩斑斓,但是2009年的长棘海星入侵和2010年的飓风袭击,已经使其变成一片毫无生机的乱石堆。科学家表示,他们认为海星毁掉的部分珊瑚礁还能恢复生机。数量不断增加的食草性鱼类正在吃掉死珊瑚上的海藻,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不会像其他未完全恢复生机的珊瑚礁,不会继续保持在海藻状态。

  动物学家、史密森学会会长和生物编码项目(Biocode)主管克里斯•梅耶解释说:“食草鱼就像扫荡流氓组织的执法人员,它们的出现是个好兆头。此外,还有很多更小的动物生活在这片珊瑚礁的隐蔽处和裂缝里。” 生物编码项目是一项为期4年、耗资500万美元的工作,旨在收集、证明和给该岛上的非微生物多样性的遗传序列排序。等到今年该项目结束时,它将成为第一项详细记录一个非常复杂的热带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生物编码项目科学家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来到此地寻找和“编码”他们擅长的物种,例如真菌类、蜗牛、昆虫、植物、藻类、螃蟹、海洋蠕虫和珊瑚。DNA条形码技术利用遗传标记识别生物,并为分析生命周期和互动提供简单的标准方法。

  6.水温导致珊瑚漂白

等待恢复升高的水温导致珊瑚漂白(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这次恢复努力面临重重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升高的水温导致珊瑚漂白、海洋酸化和莫雷阿岛上的土地使用方法发生改变,这会导致岛上泻湖堆积大量营养丰富的沉积物,对鱼类滋生地的生产力产生不利影响。然而更不幸的是,布满长棘海星的莫雷阿岛北海岸2010年又遭到飓风袭击,这使很多死珊瑚礁变成碎石。梅耶说:“2006年在这里很难找到死珊瑚。现在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从长棘海星入侵该地开始,不到4年时间北海岸外沿的珊瑚礁就从原来的充满生机变成现在的样子,目前活珊瑚仅占2%到5%。

  7.珊瑚礁监控

珊瑚礁监控珊瑚礁监控(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梅耶解释说,对这里继续进行监控和取样工作获得的生物编码数据,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生物失调情况,通过识别水里的幼虫或土壤里的种子,确定它们是否会在长大后成为入侵物种。他说:“这使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数字信息查看以前我们无法确定的事情。”

  8.珊瑚礁研究

珊瑚礁研究珊瑚礁研究(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在莫雷阿岛近海的特马厄珊瑚礁,生物编码项目主管克里斯•梅耶给美国国家地理网站的作者塔莎•艾辰瑟赫尔展示一只长棘海星。这种海星不仅拥有毒针,而且很贪吃。它们所经之处,会消灭掉珊瑚礁上的所有生命。长棘海星爱吃珊瑚虫,只留下一副空荡荡的白色珊瑚外骨架,并扫荡其他海洋生物的家园,然后转移到另一个觅食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莫雷阿岛是南太平洋上一座古老的岛屿。到2008年,这座岛屿近海的特马厄珊瑚礁的健康状况都还很不错,但是稍后侵入的带有毒刺的长棘海星和飓风使其进入瘫痪状态。

  目前国际组织正在对位于南太平洋上的莫雷阿岛进行研究,了解它过去的生物多样性,查看现在的生物生存情况,以便找到能令其重现生机的方法。

  1. 蓝色珊瑚礁

蓝色珊瑚礁蓝色珊瑚礁(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莫雷阿岛(Mo‘orea)位于塔希提岛西北仅12英里(20公里)处,是南太平洋诸岛中的一个佼佼者。该岛长达1200年的文明和历史,已经使其变成一个国际性生物多样性研究热区,吸引了大量探索家。

  2.健康状况

珊瑚礁的健康状况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2008年,莫雷阿岛近海的特马厄珊瑚礁的健康状况还很不错,但是稍后侵入的长棘海星和飓风使其进入瘫痪状态。目前科学家正在利用新的遗传鉴别工具,研究如何让莫雷阿岛的珊瑚礁恢复生机,并研究全球和局部地区的变化加速是否已经对该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3.建立交流渠道

建立交流渠道建立交流渠道(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居住在莫雷阿岛上的84岁塔希提老人帕贝•马培,正在给儿子布鲁诺讲述他从祖先那里了解到的有关这片土地和海洋还没遭到破坏前的情况。据马培说,这座小岛及其周围的海洋是世代相传的。但是现在它或许会转变方向,成为西方最新科学研究的桥梁。把两代人召集在一起是特普•亚迪提亚协会( Association Te Pu Atitia)会长和UC伯克利研究工作站(UC Berkeley Gump Research Station)副主管黑纳诺•迪瓦•穆尔菲的一项任务。

  特普•亚迪提亚协会2002年成立,是一个非盈利组织,旨在为该岛上像马培一样的老者和他们的后代之间的交流清除障碍,同时为来该岛考察和居住在这里的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4.脆弱的世界

脆弱的世界脆弱的世界(图片来源: David Liittschwager, National Geographic)

  马培毕生都在进行有关这座珊瑚岛的文化之旅。现在当地老者已经能通过科学方法验证他们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获得的资料,科学家也能通过特普•亚迪提亚协会的长期观察资料检验他们自己的数据。马培说:“我们掌握很多数据,我们一生都生活在这里。”以前科学家提出的有关如何管理莫雷阿岛的自然资源的 “好”建议,并没采纳该组织的意见。

  亚迪提亚中心的黑纳诺•迪瓦•穆尔菲通过自己的教育背景,慢慢收集并证实这些老人的故事的真实性。她回忆说:“这具有很大挑战。我们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彼此交换意见,让他们相信我们,告诉他们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我们将失去他们掌握的所有知识,其中包括我们祖先传授给我们的医学、航海和其他知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群尖翅燕鱼在属亚热带环境的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近海浅水中,猎食零零星星的浮游生物。日影西斜时,日光中的红色光线散射开来并弱化,水中便弥漫着绿宝石般的色泽。  一群尖翅燕鱼在属亚热带环境的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近海浅水中,猎食零零星星的浮游生物。日影西斜时,日光中的红色光线散射开来并弱化,水中便弥漫着绿宝石般的色泽。
本篇摄影师的助手抓住冰块悬浮水中,上面这顶冰之华盖在冬季可以达到七八米厚,遮住知床半岛的海面。十年前,这一带的海域每年冰封三个月,现在缩短到大约两月了。  本篇摄影师的助手抓住冰块悬浮水中,上面这顶冰之华盖在冬季可以达到七八米厚,遮住知床半岛的海面。十年前,这一带的海域每年冰封三个月,现在缩短到大约两月了。
东京西南方120公里外,骏河湾的冷冽海水中,一条海鳝正在软珊瑚的枝条间蛇行出没。这个海湾深而狭窄,海床直落2400米以上。  东京西南方120公里外,骏河湾的冷冽海水中,一条海鳝正在软珊瑚的枝条间蛇行出没。这个海湾深而狭窄,海床直落2400米以上。

  海水沿着海岸线从寒冷过渡到微温,又从微温过渡到暖热。各处的海洋生物全都异彩纷呈。

  摄影:布莱恩 · 斯凯利 Brian Skerry

  翻译:王晓波

  日光从冰的裂隙中流泻而下。较厚的冰坨被海藻装点得色如美玉,闪着碧绿的光。这个冰霜世界里的众多角色开始现身了:半透明的蓝色浮游蜗牛,尾巴好似艺妓的折扇的粉色鱼,还有一条黄橙橙的圆鳍鱼,那模样就像刚从日本的《宠物小精灵》卡通片里蹦出来一样。

  这就是等待着摄影师布莱恩· 斯凯利的水下世界。斯凯利此时身处日本东北角,正在一个渔业小镇附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海滩。他身穿裹头潜水衣,背着氧气罐、呼吸管、调节器,还有15公斤的加重铅块,穿上脚蹼,慢慢把脸浸入水中,来适应零度以下的海水。他感到嘴唇发木。然后,他把相机拿在手里,从大块浮冰间下潜,进入与知床半岛毗邻的鄂霍次克海域。

  大多数人都觉得日本版图就是挤在一起的几个大岛,但看看地图就知道不那么简单。日本的国境抻得很长,有2400多公里,包含5000多个岛屿。陆地和海洋在如此大的跨度内互相交融,容纳着至少三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寒冷的北方,僻处一隅的知床半岛临近海域冰封雪覆,翼展足有两米的海雕和帝王蟹是这里的常客。伊豆半岛周边及富山湾是温和的中部海域,距东京的摩天楼群不过几小时车程,这里有大群的萤乌贼和软珊瑚林。而在暖洋洋的南部,东京以南800公里处有小笠原群岛,美丽的蝶鱼和硕大的沙虎鲨共享着30多个岛屿间的珊瑚礁。

  海洋生物如此丰富多样,洋流是关键所在,它们送来温度从约零下1度到零上30度不等的海水,浸润着日本的海岸。它们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几项世界记录:强有力的“黑潮”推送暖水北上,令珊瑚在寻常情况下无法生长的海域大行其道;东库页岛洋流拉动冷水南下,使知床半岛成为纬度最低的拥有冬季海冰的地方。

  这些洋流影响的不只是水温而已,它们还从遥远的地方运来海洋生物。据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的罗伯特· 凡韦西克教授讲解,火山活动中形成的日本海岸线到处是参差不齐的小海湾,许多岛屿被珊瑚礁环绕,形成的潟湖“就像网兜一样,留住了漂来的珊瑚虫和鱼苗”。

  与世界上太多海域的境况一样,这些生态系统的未来不太乐观。日本正在填潟湖造地,只要一开工,鱼、珊瑚和螃蟹的幼苗将不再停驻。

  就目前来看,这里的海洋生命仍繁荣昌盛,有布莱恩· 斯凯利的照片为证。他从冰冷的海水里浮上来的时候,很感激海滩上有家茶馆。他甩掉装备,啜着酱汤暖身,坐在地上看雪飘落。自始至终,那条橙色的圆鳍鱼都在附近游弋,而浮冰在水下泛着绿光。

  ——茱丽 · 贝瓦尔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历时10年的全球“海洋生物普查”项目10月4日发布了最终报告,这是科学家首次对海洋生物“查户口”,发现了像有“育儿袋”的原足目动物、深海水螅虫等诸多潜在新物种,这表明海洋生物种类远比想象的丰富。

  1.“独一无二”的海洋蜗牛

“独一无二”的海洋蜗牛(图片提供:Yoshihiro Fujiwara, JAMSTEC)
“独一无二”的海洋蜗牛(图片提供:Yoshihiro Fujiwara, JAMSTEC)

  这种蜗牛发现于日本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外壳覆盖一排排细细的毛发,是迄今发现的此类蜗牛种类中唯一的一个。这个尚未命名的海洋蜗牛是“海洋生物普查”发现的多个新物种之一。“海洋生物普查”历时10年,对全球海洋生物进行了调查,在发布最终报告以前,这项研究已经发现了大概6000个新物种。新类型的海洋蜗牛属于Alvinoconcha属,发现于深海热泉,即极端压力、高温和永远黑暗之地。通过生活在其腮下的共生细菌,科学家部分了解了这种蜗牛的饮食习惯。

  2.六放珊瑚新种类

六放珊瑚新种类(图片提供:James Reimer, University of the Ryukyus)
六放珊瑚新种类(图片提供:James Reimer, University of the Ryukyus)

  2009年11月,在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科学家对澳大利亚赫伦岛附近珊瑚礁研究期间,他们发现了这种外形像一簇卡通花朵的新种类六放珊瑚——属于珊瑚和水母的近亲。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海洋生物学家南希-科诺尔顿(Nancy Knowlton)表示,虽然热带珊瑚礁是被科学家研究最多的海洋栖息地之一,但这种小生境仍然拥有大量未被发现的物种。科诺尔顿还是“海洋生物普查”珊瑚礁普查项目科学家。她指出,这次为期十年的普查表明,珊瑚礁“比我们想象的类型还多样。”

  3.蠕虫新物种

蠕虫新物种(图片提供:Yoshihiro Fujiwara/JAMSTEC)
蠕虫新物种(图片提供:Yoshihiro Fujiwara/JAMSTEC)

  当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科学家发现它时,这个毛发竖立、身体分节的潜在蠕虫新物种正在日本海湾以下3000英尺(约合925米)处享用一条死鲸。据科学家介绍,当许多鲸鱼死去,沉于海底时,它们会向深海喷射出临时但却重要的营养物,吸引独特的食腐动物前来,其中包括许多科学家不知道的动物。

  4.有“育儿袋”的原足目动物

有“育儿袋”的原足目动物(图片提供:Magda Blazewicz-Paszkowycz, University of Lodz)
有“育儿袋”的原足目动物(图片提供:Magda Blazewicz-Paszkowycz, University of Lodz)

  这个像虾一样的微小生物发现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属于原足目动物,是海洋生物普查发现的诸多栖息于珊瑚礁的新物种之一,也是历时十年的海洋生物普查最后一天即10月4日宣布的极少新物种之一。据海洋生物学家科诺尔顿介绍,这种原足目动物体长不超过0.5英寸(约合1.3厘米),具有像袋鼠一样的“育儿袋”,相比于相对出名的鱼类和珊瑚,它是未被研究过的诸多“奇异小生物”群落之一。她说:“发现新的物种并不意外,据说90%栖息于珊瑚礁的生物都没有名字。”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壮观”的海参

“壮观”的海参
“壮观”的海参

  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在这张拍摄于7月27日的“壮观”照片中,一个自由游动的海参在10515英尺(约合3205米)深海底的冰冷海水中穿行。全世界已知的海参有1250种,它们以其独特的外形命名,或生活在海底或海底附近,或栖息于浅滩。一旦受到威胁,有些会释放出有粘性的细丝诱捕敌人。有些则将“自残”作为一种防卫机制:它们剧烈收缩肌肉,从肛门中喷射出一些内脏。当时机成熟,很快再生新的内脏。

  6.粉红珊瑚

粉红珊瑚
粉红珊瑚

  在这张由“俄刻阿洛斯探险者”号探险小组公布的照片中,一条肉乎乎的海蛇尾摆动着身躯在粉红色的珊瑚中穿梭。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粉红色珊瑚由一组复杂、微小的骨骼结构构成,被一种有机“黏合剂”粘到了一起。

  7.吸附于海绵上的小虾

吸附于海绵上的小虾
吸附于海绵上的小虾

  在这张由“俄刻阿洛斯探险者”号探险小组公布的照片中,一只长腿小虾吸附于海绵之上。他们在0.5英里(约合0.8公里)的海洋深处,发现了最初看上去像是“公园中的美丽花朵”。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科学家后来确认它可能是一种新的食肉海绵。新发现的海绵看上去具有粘性玻璃针状物,可以慢慢伸出去捕捉食物——极有可能是路过的浮游生物。

  8.深海幽灵鲨

深海幽灵鲨
深海幽灵鲨

  遥控操纵潜水器在苏拉威西岛附近的深海捕捉到银鲛(幽灵鲨)的照片。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在距今大约4亿年前,幽灵鲨从其最亲近的亲属——鲨鱼家族中分离出来。为了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发现猎物,幽灵鲨头上进化了敏感的受体,可以捕捉到其他动物电场的变化。有些幽灵鲨的头部还有更为独特的“机关”:例如,科学家日前在东太平洋发现的黑色幽灵鲨,前额就长出了性器官。

  9.远古珊瑚

远古珊瑚
远古珊瑚

  这是美印联合探险小组8月5日在大约4500英尺(约合1400米)深处的海山上发现的硬珊瑚。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这个珊瑚的年代可能追溯至距今1000年至6000年以前。(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杯状珊瑚

杯状珊瑚(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杯状珊瑚(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探险小组的ROPOS遥控操纵潜水器配备有高清晰数码摄像机,在纽芬兰附近水域海底捕捉到多种稀有物种的照片,比如这个像花一样的单体杯状珊瑚(cup coral)。据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专家介绍,这些杯状珊瑚在北美太平洋海岸附近水域也很常见。

  6.花瓶状海绵

花瓶状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花瓶状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这个可能是海绵新种类的花瓶状海绵是加拿大与西班牙探险小组在纽芬兰附近水域发现的底栖生物之一。据美国贝拉明大学专家介绍,海绵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没有器官,但有许多“毛孔”。

  7.海葵附于珊瑚表面

海葵附于珊瑚表面(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海葵附于珊瑚表面(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在这张摄于今年7月探险期间的照片中,亮粉色海葵“装饰着”变形角珊瑚的水螅体。海葵是珊瑚的近亲,通常吸附于岩石或珊瑚表面。据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专家介绍,海葵有刺一样的触须,能使小猎物陷入瘫痪,最终成为其美食。

  8.不明海绵

不明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不明海绵(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探险小组成员在博客中写道,这个尚未得到确认的海绵种类是加拿大与西班牙探险小组7月20日在纽芬兰附近火山灰堆发现的“重点生物”之一。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在看到这个海绵及黑色珊瑚等奇异生物后写道,“这真是令人意外的发现之旅!”

  9.新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

新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新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图片提供: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这个最近得到确认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也是加拿大与西班牙探险小组今年7月在对纽芬兰附近水域调查中发现的新物种之一。据美国加州大学古生物学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双壳类软体动物因“咬合在一起”的双面外壳而闻名,它们可以钻进沉淀物中,或以海底生物为生。有几种双壳类软体动物甚至能不断打开后关闭贝壳游泳。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8.白鲸数量减少

白鲸数量减少(图片提供:Your Shot user Kerry Johnson )
白鲸数量减少(图片提供:Your Shot user Kerry Johnson )

  根据IUCN的报告,北极海冰流失严重影响白鲸的生存,原因就在于这种流失让人类更容易进入这种动物一度原始的栖息地。更多船只航行于北极海域导致更多撞船事故,同时带来噪音和化学污染,致使白鲸数量减少。报告指出,白鲸数量减少可能影响当地本土猎人的生存,他们依靠具有可持续性的捕杀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生存。

  9.考拉生存构成威胁

考拉生存构成威胁(图片提供:Anne Kaise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考拉生存构成威胁(图片提供:Anne Kaise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根据IUCN的报告,不断上升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导致澳大利亚桉树树叶蛋白质营养成分减少,同时提高味道极差的丹宁酸含量。这意味着只以桉树叶为食的考拉不得不吃掉更多树叶,才能避免被饿死的命运。除此之外,由于澳大利亚的高温和干旱变得更为普遍,由此引发的数量更多的野火也会对这种标志性有袋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0.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

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图片提供:Tim L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图片提供:Tim L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在IUCN公布的新名单中,最易受攻击的动物可能就是鹿角珊瑚。由于白化,它们变得更加脆弱,同时还受到酸性不断提高的海水侵蚀危险。温度更高的海水导致珊瑚失去共生藻类进而产生白化现象,白化中的鹿角珊瑚只能慢慢走向死亡。与此同时,酸性海水不断侵蚀珊瑚的骨骼。

  虽然专家们指出物种似乎可以适应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但这取决于气候变化将以多快的速度出现。14日,哥本哈根草案谈判允许地球二氧化碳水平在2100年提高到650 ppm,也就是说,届时地球温度较现在相比提高5.4华氏度(3摄氏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非盈利性组织——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凯瑟·西格表示,这种升温幅度意味着文中提到的所有物种以及其它数千种物种将迎来灭绝厄运。(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导读:美国国家地理网站7月1日公布了一组照片,展示了马尔代夫蝠鲼聚集的摄食区域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迷人生物。

  1.哈尼法鲁岛(Hanifaru)附近水域的蝠鲼

蝠鲼穿过印度洋哈尼法鲁岛(Hanifaru)附近一个到处是浮游生物的水域。
蝠鲼穿过印度洋哈尼法鲁岛(Hanifaru)附近一个到处是浮游生物的水域。

  哈尼法鲁岛是形成马尔代夫的无数印度洋岛屿之一。每年的5月到11月,当潮汐和洋流将大量磷虾和浮游生物送到海面,成群的蝠鲼聚集在哈尼法鲁海湾,张开大嘴享受饕餮盛宴。

  2009年6月,马尔代夫新建立了三个保护区,其中就包括哈尼法鲁和其他两个蝠鲼和鲸鲨的摄食区域。鲸鲨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鱼类。

  马尔代夫当局将对捕鱼活动、船速和废物进行管控。专家称,新设立的保护区允许潜水——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可能会让当地渔民除了捕鱼以外还有一条生路。马尔代夫环境部长默罕默德·阿斯拉姆(Mohamed Aslam)在一份声明中称:“政府将致力于保护马尔代夫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海洋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支撑着我国最大的两个行业——旅游业和渔业。”

  2.鲸鲨身边觅食的蝠鲼

马尔代夫蝠鲼的数量达到1万只左右,它们可以长到12英尺(约合3.7米)。
马尔代夫蝠鲼的数量达到1万只左右,它们可以长到12英尺(约合3.7米)。

  每年的5月到11月期间,大量磷虾和浮游生物会困在哈尼法鲁海湾,此时,蝠鲼会展示专家所称的“气旋摄食”:一个紧挨着一个,最终数百只蝠鲼形成一个螺旋形的涡流。“拯救我们的海洋基金会”海洋生物学家盖伊·史蒂文斯在一份声明中称:“哈尼法鲁海湾是地球上仅存的几个有蝠鲼和鲸鲨大群活动、令人无限回忆过去的地方之一。”

  3.马尔代夫周围水域的鲸鲨

马尔代夫周围水域的鲸鲨
马尔代夫周围水域的鲸鲨

  鲸鲨体长大概40英尺(约合12.2米),对浮游生物是来者不拒,也在哈尼法鲁海湾的饕餮盛宴展示自己独特的摄食能力,马尔代夫2009年6月新设立的三个海洋自然保护区也让这种庞然大物受益匪浅。至少有120只集装箱大小的鲸鲨生活在马尔代夫周围水域。马尔代夫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可以终年看到鲸鲨身影的地方之一。

  4.马尔代夫的岛屿

马尔代夫的岛屿
马尔代夫的岛屿

  马尔代夫是一个由1192个小岛构成的岛国,比如照片中的这些岛屿。2009年6月,该国又新设立三个海洋生物保护区。在这些地方,只允许当地渔民进行传统的捕鱼活动,帮助保护蝠鲼。环保专家称,马尔代夫是世界上蝠鲼数量最多的地方之一。

  5.珊瑚上畅游的鱼群

成群结队的鱼儿在马尔代夫芭环礁的珊瑚上畅游
成群结队的鱼儿在马尔代夫芭环礁的珊瑚上畅游

  芭环礁是一个环形珊瑚岛,将一个泻湖整个圈了起来。环礁通常位于广阔的热带海洋的中心,延伸到水面。美宇航局的地球观测站称,过去数千年,像银莲花一样的珊瑚虫造就了许多方圆6英里(10公里)的环礁,其中一些的规模堪比小城市。

  6.数百只蝠鲼齐聚

数百只蝠鲼聚集在一起,享受涌入马尔代夫哈尼法鲁海湾的浮游生物
数百只蝠鲼聚集在一起,享受涌入马尔代夫哈尼法鲁海湾的浮游生物

  有时,蝠鲼会以螺旋形游动,从事专家所称的“气旋摄食”:除了这些浮游生物丰富的水域,别的地方极少看到这种壮观的摄食现象。(杨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