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上海、浙江等地都曾发起保护汉语方言的相关活动。汉语方言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成分,是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汉语方言,不仅对保护汉语的多元性和历史连贯性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理解各地区的传统文化。有关汉语方言的消失、保护及发展等问题一直未有定论。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汉语方言尚无确切统计
专家介绍,根据汉语方言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七大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十个区,在原分区基础上又划分出山西晋语、皖南徽语和广西平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长周磊表示,《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五个层次:大区、小区、片、小片、点,统计了我国汉语方言的分布、人口使用状况。但每个方言区具体有多少人,说什么方言,还没有具体数字。
“目前我国方言调查只达到县一级,以城关为主。乡村的方言分布,还不是很清楚。”周磊指出,我国地区人口分布不一,方言分布十分广泛。在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相对来说方言比较复杂。我国对方言的家底还没有摸清楚。
“方言消失说”不符合发展规律
一方语言养育一方文化,几乎所有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现象都和方言有关,例如苏州弹词、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山东快书等都是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音情愫正在淡化。
“我国的汉语方言正在‘褪色’”,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树铮表示,我国从幼儿园就开始推广普通话,这对汉语方言影响很大。例如,学校语言、公务语言、服务用语等都在推行普通话,很多城市孩子已不会说地道的方言,成为“无方言族”。
2011年底,在上海语文学会召开的上海市语文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上,82位学者发布联名倡议书,提议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在课外时间说上海话或其他方言。
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保留汉语方言成了学者关注的话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小凡表示,有些年轻人不会讲方言,并不意味着那个地方的方言行将消亡,只是使用范围缩小了。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还有本地特色,那里的方言就不会先行消亡。北京话是普通话的基础,其新旧语言的代谢速度并不比其他方言慢,同样需要立照存档,但却不会消失。
“方言消失,不符合事实和发展规律。”张树铮表示,方言发展和消亡都有一个过程,现代方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所谓“纯粹、地道”是相对而言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无需太担心。
现在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的社会功能日渐退化。周磊认为,在提倡普通话的同时,也要给方言留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例如我们要保留并鼓励在家庭中、老乡间说方言。
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保存方言十分必要
在我国,文盲曾长期占人口数量的大多数,以致在方言的变化过程中,一些方言本来“有音有字”变成了“有音无字”。例如,作为我国最古老语言之一的吴语,由于普通话的“冲击”,部分吴语正在退化。
其实,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些欧美国家也出现了语言资源危机。例如一些原始的印第安语正在消失。记录传统语言文字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全球濒危方言的概念,并开始积极抢救。
保护方言,科技手段必不可少。200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科学、统一地调查收集了我国当代汉语方言。浙江、河南、上海等地也都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保存方言。日前,首个沪语手机输入法在安卓系统上线,上海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对此表示肯定,认为沪语手机输入法对科学保护上海话贡献巨大。
周磊表示,早期学者记录方言的方式是口耳并用,然后是用国际音标为其标注发音。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声学设备的完善,用语音技术保存方言文化已经非常普遍。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分辨和识别能力不同,以录像的形式记录方言发音的口型,也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记录方言文化。
目前我国方言研究工作者正在为方言文化的研究、保留做努力。去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中国语言资源与信息实验室,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永久保存的数字化汉语方言多媒体语料库及相关数据库,并将在此基础上建立网上数字化语言博物馆。
7月27日中午,内蒙古乌海市上空然出现七彩云奇观,大约20多分钟后,彩云渐渐消失。
据了解,七彩云是太阳光线和云彩中的冰晶结构产生的光的折射现象,其产生原理和彩虹相似。新华社记者邹俭朴摄
7月27日中午,内蒙古乌海市上空然出现七彩云奇观,大约20多分钟后,彩云渐渐消失。新华社记者邹俭朴摄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专家上周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表示,亚马逊“飞行之河”(flying river,即给广大雨林地区带来降水的潮湿气流)可能会渐渐消失,这恐怕会对该地区抑制全球变暖的能力产生严重后果。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亚马逊流域温度不断升高,使得该地区干旱贫瘠的大草原面积正呈现增长之势,扰乱了对巴西农业和能源工业至关重要的水循环。此外,森林砍伐也对亚马逊流域温度上升有一定影响。巴西雨林面积因砍伐和农业生产而减少,进而导致释放水汽(水汽产生“飞行之河”)的林木减少。
在此之前,亚马逊雨林减少主要是同遏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作用有关。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飞行之河项目”(Flying Rivers Project)创始人杰拉尔德-莫斯(Gérard Moss)12月16日在哥本哈根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大多数人将亚马逊视作‘世界之肺’,或捕捉二氧化碳的解决之道。但是,我希望大家意识到亚马逊流域就好比一台大型抽水机——雨是我们最宝贵的财产。”
莫斯上周还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飞行之河项目”这个记录潮湿气流及其影响的计划。他指出,“飞行之河”输送的水量同亚马逊河本身蓄水量一样多,“这个庞大的造雨机器必须得到保护。”(孝文)
全省湖泊30年消失11个
第二次全国摸家底,江苏湖泊拥有率全国最高
全省湖泊30年消失11个
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科学家们就在摸全国湖泊的家底。通过5年的亲身调查、卫星定位,发现目前中国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693个,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9%;众多湖泊中,江苏是湖泊大省,湖泊拥有率在全国省份中位居第一,拥有湖泊总面积排全国第三。1980年以来的30年,江苏一共消失了11个湖泊。
和1960年~1980年调查的湖泊数据相比,我国的湖泊面积总体在减少,其中有243个独立湖泊消失了。据了解,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提供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湖泊的变化。
谁说湖泊不会新生?
全国新生1平方公里湖泊60个
美国航天局专家用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全球167个大湖的夏季夜间表层水温,结果表明,这些湖泊每10年平均升高0.45℃,部分每10年升温达1℃。
水温上升导致湖泊水位上升,一些新湖泊也由此诞生。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马荣华是全国第二次湖泊普查的科研人员之一。通过长达5年的调查,他们新发现了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31个,调查到了新生湖泊60个。
“不要以为沙漠里面没有湖泊,其实沙漠里面的湖泊很壮观,很美。”通过调查,科学家们在沙漠中新发现了很多湖泊,让马荣华感到好奇的是,沙漠中的湖泊,虽然同是一个湖泊,但有的水质并不相同,有水草的地方有的是淡水,但没植被的部分,是咸水。沙漠中的湖泊是如何形成的?为啥同一湖,却有咸有淡?马荣华摇摇头,表示不清楚,沙漠的湖泊成因是个谜。
“从1980年到现在,全国新生面积在1平方公里的湖泊60个,其中西藏60个,内蒙古22个,青海8个。”马荣华说,湖泊可以算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晴雨表,为啥在30年中,就有60个新湖诞生,这和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关系。
消失的湖泊有多少?
江苏30年消失了11个
马荣华说,对于湖泊的第一次大调查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跨度是1960年~1980年,当时一共发现2928个。30年后再做湖泊大调查,他们发现全国的湖泊面积缩小了,有的湖泊消失了。
“有243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消失了,因为自然干涸而消失的占40%,还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围垦养殖所占。”马荣华说,这次调查,他们发现江苏一共消失了11个湖泊,包括射阳湖、广洋湖、官塘、下淹湖等;另外,新疆已消失湖泊62个,湖北已消失55个,内蒙古59个,安徽10个,江西10个,河北9个,湖南9个,陕西4个,西藏3个,黑龙江3个,浙江2个,青海2个,山东1个,上海1个……
全国哪个省湖最多?
江苏拥有率最高
“我国的湖泊分布很有区域特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马荣华说,大于1平方公里面积以上的湖泊,集中在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份。
说起各个省份的湖泊数量,马荣华打开资料库,通过核查,他们发现,西藏是拥有湖泊数量最多的,有833个,拥有湖泊面积最大的三个省份是西藏、青海、江苏。湖泊拥有率(湖的总面积与全省面积之比)最高的三个省份是江苏、安徽、江西
冯骥才
对旧城的改造让众多城市趋于一致,越来越多的城市缺了那一份独特的韵味,多了份钢筋水泥的现代化气息。古村落的消失、民间艺人的减少、民间文化的失传,渐渐地,承载文化的物质载体便将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首先一个消失的文化是在我们的城市。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我们的660个城市在改造的口号下已经变得完全一样了,千城一面,但是没有人感到可惜。文化的另外一个丧失在于中国古村落的消失。现在中国的村落,除去西塘、南浔、周庄、同里、乌镇这些所谓的江南六镇,保护得还比较好,其余基本是在消失。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国家,你去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就会发现这些古老的村庄像诗一样的优美。而我们呢?我们现在的古村落,包括西递、宏村,这种已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进去一看,基本上都是新东西。他们不是喜欢新东西,只是因为卖老东西能够赚更多的钱——这些古村落基本上被那些文物贩子们给掏空了。我观察北京潘家园已经十几年,后来写过一篇文章——《从潘家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最早这些人往外卖东西的时候,是家庭的细软,再发展为卖墙上的字画、卖家具、卖房子里面的文房具,最后卖什么呢?卖牛腿、卖柱子,到最后房子全没了。所以现在还保留的这些地方,我把它叫“文化空巢”。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出现了“空巢”现象,这是很令人痛惜的事。我经常想,我们的后代一定会骂我们是无知的,因为在文化转型期,我们所做的远不如欧洲人。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现在还是比较穷,先解决肚子问题,等富了后再去思考文化、精神层面上的问题。可什么时候才能想到文化呢?一个国家富,当然好,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富到哪儿去才算是一站呢,才能联系养育我们生命的文化呢?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不只是语言,不只是我们所用的词汇,我们很容易用同一种表情、同一种方式来进行交流,那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感应,这种感应是共同的文化所造就的。(来源 :解放牛网)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品种。菊石具有多种形态,并大量存在于化石标本中。但随着大多数恐龙的消失,这些硬壳生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中消失。
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馆长尼尔·兰德曼和他的同事利用X射线同步辐射微层析成像器对旋杆菊石(一种出现在中生代的菊石)进行化验,发现软体旋杆菊石和鱿鱼和章鱼一样,含有所谓的咀嚼齿舌。研究人员对在这种无脊椎动物身上发现颚并不感到惊讶,兰德曼指出:“真正的困难在于,怎样进一步看清楚它们的样子,以及搞清楚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
兰德曼指出,菊石不以鱼类和大型猎物为食,只是“从水中捕捉浮游生物”,这对中生代的海洋食物链条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这是两张卫星图像的比较,左栏拍摄于去年2月份,右栏拍摄于去年11月份
最近,巴基斯坦海岸外湛蓝的海水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小岛。不过你可能得打消自己准备前往度假的打算,因为这个小岛随时可能消失。
去年11月底,巴基斯坦的渔民们报告他们发现了这个位于阿拉伯海中的泥火山岛,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卫星-1号随后拍摄了该区域的照片,并确认了这一小岛的存在。但就在去年2月份,同一区域的图像上还见不到这个小岛。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说法,阿拉伯海此前也出现过类似的泥火山岛,不过大多数会在几个月内便由于冲刷侵蚀而消失不见。事实上,此次一月份拍摄的最新图像上已经可以看到小岛周围出现了浑浊的海水区,这说明小岛正经历严重冲刷侵蚀,不就便将消失。
泥火山是由地下气体或者地热异常区地下热水喷发而形成的泥和碎石的圆锥状堆积体,可以形成于地面或水下。其成因可能与地壳活动或碳氢化合物气体积聚有关。
此次巴基斯坦出现的泥火山属于地壳运动导致的类型:阿拉伯板块正向亚欧大陆板块俯冲,这种运动掀起了巴基斯坦沿海大陆架和大陆坡上的沉积物。
在大陆架之下,俯冲摩擦导致的大量热量熔化了岩石,产生熔浆,这些高温的熔浆使地下水酸化并沸腾,形成巨大的内部压强。这些酸性热水开始腐蚀其上方的围岩,产生大量泥浆和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并不断沿着地壳裂隙上涌,形成小规模缓慢喷发。
一般的泥火山高度仅数米,但此次巴基斯坦的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它上涌超过330英尺(100米)。但这样的情形也并非没有出现过,之前也发现过海面上出现泥火山,喷出气体并同时燃烧,远看就像海面上出现了一条神秘的火舌。
加州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高级科学家詹姆斯·海恩(JamesR.Hein)说:这座新出现的泥火山小岛距离巴基斯坦海岸约2英里(3公里),其基底部分呢的海水深度可能在30~60米左右。
海恩说,它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但“似乎处于水饱和状态,因此它将保持粘糊状甚至汤水状,这都取决于它的水饱和程度”。
这位科学家同时指出,地下水成因泥火山一般被称为“冷泉区”(coldseeps),和深海热泉区域一样,它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大部分生命形式会从化学物质中获取能量,如甲烷。
不过他同时补充道,这样的泥火山极少能露出水面。研究人员从未记录到这种泥火山岛能维持足够久的时间,从而允许生物在岛上居住。当然,他们并不排除有些细菌生物已经在其上定居。(晨风)
岛屿正在消失
过去20年间,中国沿海地区加速“填海造地”,导致岛屿消失,而同时,日本和越南却投入巨额资金加固周边的海岛。
2010年3月的一天,印度加尔各答杰达维普尔大学海洋研究院的教授苏加塔·哈兹拉像往常一样浏览孟加拉湾的卫星图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对他来说如数家珍的孟加拉湾好像少了一点什么。
“新摩尔岛呢?新摩尔岛怎么不见了!”哈兹拉教授的惊叫吓了同事一大跳。
印度海军立即前往该水域展开调查,然而,当他们赶到新摩尔岛所在的位置时,除了茫茫的大海外,哪有小岛的一丝影子。
30年来,印度和孟加拉国就这个3.5公里长、3公里宽的小岛的归属问题屡屡兵戎相见,如今它却不复存在了。哈兹拉教授不无调侃地说:“领土争端这下被全球变暖问题解决了。印度政府以前是派军舰前去保卫小岛,现在得派潜艇去保卫了。”
而中国的岛屿也在快速消失。作为一个地图收藏家以及Google地图的狂热爱好者,李益发现,中国沿海的岛屿正在逐年减少。他对《世界博览》记者说,开始是非常缓慢地减少,“起初用Google Earth软件甚至不容易注意到它们,”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海岛数量开始成倍减少,速度令人震惊。
数据停留在80年代
在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一组数据:仅20年间,浙江省的海岛便减少200多个,广东省减少了300多个,辽宁省的海岛消失48个,河北省海岛消失了60个,福建省海岛消失了83个。
显然,中国的小岛也正在面临灭顶之灾。然而大多数人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顾建清说——因为河北省现在经常使用的海岸线长度和滩涂面积数据都来源于1984年的调查,沿海岛屿数量沿用的是1989年的调查。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洋开发力度加大,沿海地质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研究人员依赖于过去的研究数据,意义还有多大?据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最近做的实地调查显示,滩涂面积减少206.17平方公里,沿海岛屿则减少近半,现存数量实际仅为72个。
像河北省这样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警告的地区仍属少数。对于所辖海岛总数较多的海南省,到底消失了多少岛屿,目前尚未有一个确切的数据。
“对岛屿的调查手段主要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所以不能排除技术上的限制导致统计数据的不确定,”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工作人员说。
其实,对于岛屿大规模的消失,住在岛屿附近的居民并不稀奇:每天多艘挖砂船不停地在海中采挖砂石,巨大的传输轨道伸入水中,像一只只铁臂攫住小岛,岛屿在一天天缩小,直至消失……却任何记录都没有。
向海洋要土地的罪过
李益熟练地用Google Earth软件在“地球”上转动,他从各种角度观看我们的星球。“沙洲类岛屿没有固定的岩石,比较容易因为风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他指着一块岛礁说,“比如说这些地方,涨潮时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在海面上。最终,它们被海水淹没。”
加固海岛
正如坎昆峰会上岛国的呼吁,如果全球升温不控制在1.5℃以内,长期来看,海平面的上升会让这些岛屿从地球版图上消失。
但也有让他们欣慰的科学新发现。最近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发表研究表明,许多岛屿不仅没有消失的危险,相反,它们的面积越来越大。“活的珊瑚虫会不断地给岛屿提供继续扩大的原料,而风和海潮运动则持续地给这些岛屿提供各种碎砾。”
自1950年以来,平均海拔仅为4.5米的图瓦卢七个岛屿的面积平均都增加了3%。但是,图瓦卢人仍乐不起来,一旦灾难来临,该国环境部部长玛塔伊奥表示:“目前尚无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接收图瓦卢移民。”
人类的经济发展计划对岛屿的破坏力更甚于气候变暖——堤坝、旅游工程、养殖工程、港口及配套工程、海上石油开采、挖矿与填海工程都让岛屿快速消失。
黄庆(化名)是一个海岛的“岛主”,所谓岛主,只是拥有比较长时间的海岛使用权。全中国大概有600多位岛主,他们拥有的大部分是湖岛,而像黄庆这样的海岛岛主,全国大概只有60多位,个个皆是顶级富豪。
黄庆的小岛上有漂亮的树林、小矮山和沙丘。四周是大海,岛屿的天空比云朵更低。这个小岛成为忙碌的黄庆在夏季最喜爱的避暑胜地,每到节日,他也一定会给“关系户”寄张自己特制的私人小岛风景明信片。
这一切马上就要结束了。岛的对岸进行着一场连岛工程,他的岛屿将和陆地连到一起。“没有四面环海,还叫什么岛?最多是一个半岛。”他说。富豪朋友们开玩笑地建议他,“对面填着,你在这边挖着,只要别连上,你大可继续做你的岛主。”
连岛工程耗费上百亿资金。他抱怨道,政府这个项目的豪言壮语太过夸张,仿佛填上这些海水就像排空一个蓄水池一样容易。他的岛屿以及相隔的几个小岛屿最终都将与陆地相连,建设成为港口或者临港工业区。
从上世纪末至今,浙江有超过一百余座无人居住岛屿因为填海、筑堤、桥梁等工程变成半岛或陆地。
中国从清朝中后期就开始填海造地;到建国初,人们围海晒盐,形成了沿海四大盐场;上世纪60年代,则形成了大量的农业土地;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产业发展让海湾布满渔场和捕捞贝类的浮动平台,一些公司已经迁到了更遥远的地方——无人居住的半岛或小岛。
据不完全统计,三次大规模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
李益向《世界博览》记者展开了中国某个角落的地理细节。“这是四年前保存下的一张图,”他说,“你看,这海岸线明显,地形简单。仿佛两军对阵,一边是土黄色的大陆以沉默坚硬的姿态直抵大海,一边是蔚蓝深邃的太平洋,被太阳晒得闪闪发亮,只有海陆相交的地方激起一线白色浪花,从北到南几千公里都是如此。附近几个蕃薯状的岛屿离大陆都不远,大概只需要航行两三个小时。”
“现在,你再看。”原来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被“拉直”,小岛连在一起变成海上平台,可以看到上面整齐的建筑和规划好的街道。小岛被沥青、水泥或者高楼大厦覆盖,以前的样子再也无法恢复了。
许多人都看过明信片和海报上的香港——港湾、尖沙嘴半岛以及远处的九龙山。
但是,当游客们今天将眼前的景色与明信片对比时,只能勉强认出下面的港湾以及几栋高楼——经过无数次填海后,港湾现看起来就像一条河。九龙山已经彻底消失了。
“向海要地”一直是沿海城市的发展思路,于是开山炸岛,加速小岛的消失。
小岛也是要保护的领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蒋高明预言,如果作为屏障的小岛都消失了,沿海湿地更容易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重要鱼类的洄游,甚至引发赤潮、洪灾和海啸。
菲律宾南部某度假胜地的市长贾彭佳(Jabonga)发现,随着岛屿的消失,原来只有20%湖水和海水倒灌,现在海水倒灌情况已严重到80%以上,波及当地的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等种植业。
以“围海造田”闻名的荷兰,也不得不将已经围起来的土地“还淤还湿”,明白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不能因为过多的人为干扰而破坏。
岛屿消失还是涉及国家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岛礁,也可获得15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新加坡)面积的领海,以及4600多平方公里的毗连区,甚至还可获得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四倍)面积的专属经济区。
正因如此,从1987年1月起,日本就耗资300亿日元(1日元约合0.08元人民币),用三年时间对太平洋海域的一处环礁——冲之鸟礁(日本人称为冲之鸟岛)“加固”,并“投资”8亿日元加装钛合金防护网。实际上,这处环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人已经以此提出了南太平洋大陆架的延伸申请,2009年9月11日,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表示已经着手处理这项申请。中国则向联合国正式提交了反对意见。“加固”工程完工以后,日本的相关“维修”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
在这处存在很大争议的环礁上,日本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因为他们认为冲之鸟礁对于自己获得专属经济区非常重要。由于“维修”负担沉重,建设省在1999年决定,“管理”资金全部由国库负责,将“冲之鸟岛”作为建设省直辖“管理”的海岸,因此“冲之鸟岛”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东京都地方,实际则在日本政府直接的事实“管理”之下。
直到今天,日本还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在偏远的太平洋小岛上养殖珊瑚,其中许多岛屿都是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日本希望这些投入未来能换回巨额回报,谁也不能忽视此海域盛产的鱼类、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当然,它们还毗邻重要的航道。
据资料显示,中国南海海域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相当于全球的12%,堪称“第二个波斯湾”,此外,还有数量惊人天然气和“可燃冰”资源。
相反,在《海岛保护法》未出台前,中国对海岛的保护和管理一直无法可依,因而出现私人占用、出租海岛和出让、转让海岛使用权的现象,而在这种现象里面往往渗透着诸多利益相关部门的纠结——有利益就越权,没利益就弃权——进退两易。
岛屿上无序的开发造成人为破坏,如开山炸石、破坏周边环境等造成海岛消失。破坏也不限于岛体本身,作为岛屿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珊瑚礁、红树林资源一样受到污染威胁。如今在亚龙湾,珊瑚礁50%已经遭到破坏。
此外,比这更严重的是,由于南海绝大多数岛屿属于无人居住岛,大部分岛屿上并没有实物标志,以至于其他国家趁机非法侵占。
之前就有媒体报道,中国南沙群岛共有约40多个岛礁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其中越南近年来每年在中国南沙地区开采的石油就达3000万吨。
反观其他国家对岛屿的态度:在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的小岛,现今已快被海水淹没,只有几块突兀的石头还在海平面以上。日本有关人士表示,这里马上将用钢筋水凝土浇灌,使之大部分面积还在海平面以上,进而养殖珊瑚,利用珊瑚的作用将这个小岛保留下来。相关人士称:“这样的小岛还很多,需要一个个的保护,这也是日本的领土。”(宋丽)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14日 近日美国国家地理发布消息称,科学家发现了6种消失许久的海地青蛙物种,其中包括热腺体青蛙,伊斯帕尼奥拉皇冠青蛙、伊斯帕尼奥拉皇冠青蛙、莫扎特青蛙等。近年来海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以前多处森林茂盛的地区变成了农田、荒地等。
热腺体青蛙科学家在海地森林寻找消失很久的青蛙物种时,意外的遇到了濒临灭绝的热腺体青蛙,它长着一双不寻常的蓝宝石色的眼睛。在消失了近20年后,这个海地青蛙被国际保护组织(CI)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两栖动物专家小组的研究人员再次发现。
伊斯帕尼奥拉皇冠青蛙 栖息于高海拔雾林的伊斯帕尼奥拉皇冠青蛙自从1991年就消失,直到2010年10月拍摄到它的图片它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这类青蛙长有皇冠状的小突起物,经常被发现存在于凤梨科植物或兰花中间,可能与繁殖有关。海地现存适合青蛙生存的原始森林已经不到2%,其中包括集中于奥特高地和拉赛尔山脉山区热带雨林的生态绿洲,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罗宾•摩尔和他的同事就是在拉塞尔山脉展开对消失已久的拉塞尔草蛙和其它物种的搜寻工作。
马卡亚穴居青蛙当科学家遇到马卡亚穴居青蛙时他们震惊了,不仅因为它自从1996年就消失不见,更是因为在奥特山地任何地方包括它们的发现地,都不曾有过它们的踪迹。这类青蛙大多藏于地下洞室,雌性青蛙一般在此产卵。
马卡亚青蛙这类马卡亚青蛙是世上最小的青蛙物种之一,它的栖居地也很有限,只存在于海地奥特山地西南部的马卡亚和佛尔曼顶峰的高海拔处(5575-7677英尺,即1700-2340米),很多海地人对这些森林地区都不熟悉。 “即使是海地人也表示没什么好保护的,因为这些森林遥远,人迹罕至。所以我希望能带回这些物种给他们看,这些(青蛙物种)不仅是属于你们的,它对整个人类都有重要意义。”
Ventriloqual 青蛙人们对海地的关注还停留在去年的地震,然而青蛙保护专家则强调当地的物种反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这对海地人民来说一样至关重要,如果这些森林消失了,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些珍惜的青蛙物种。
莫扎特青蛙莫扎特青蛙哨子般的叫声类似于某种音符,这启发了该青蛙的发现者布莱尔•赫奇斯以著名的作曲家为这个物种命名。“我们发现岛上很多地方都有这类青蛙,但也发现了大量的濒危物种。92%的海地两栖动物濒临灭绝,它们很可能是森林里最后的生存者。
被砍伐的山坡上孤立的一棵树海地奥特高地马卡亚生物圈保护区的防护带里,曾经茂密的森林坡现在只残存了一棵孤树。海地残存的森林也面临着威胁,海地人大肆砍伐森林以制造木炭-一种主要燃料来源,或者种植大豆类的庄稼,导致土壤贫瘠,形成了一种清理和种植的新的不可持续的循环。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