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大趋势下,投资者誉为“中国官网第一股”的人民网遭遇市场疯狂追捧,上市三日股价比发行价上涨翻倍,并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两个第一。相比人民网,知音传媒则欲文化传媒领域创下“中国期刊第一股”的记录,但中新网证券频道梳理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走情感路线并坚持27年风格不变的知音引发了市场和舆论对其是否应该上市的争议、质疑,知音未来能否成功上市尚是未知数。
知音欲上交所上市
大众耳熟能详的《知音》杂志也有意登陆资本市场。据中国证监会网站4月27日公布的《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显示,湖北知音传媒目前真处于新股上市流程中的“初审中”阶段,其拟在上交所上市,保荐机构为长江证券,保荐代表人为王芳和何文熹。
据长江日报报道,我国内地现有1926种报纸、9490种杂志。如果知音传媒上市成功,它将成为国内期刊上市第一股。
中新网证券频道5月4日在湖北知音传媒网站看到,其介绍称,知音传媒集团前身是知音杂志社,1985年1月创办,2000年1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8月经中宣部同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组建“湖北知音传媒集团”。
网站披露资料显示,知音靠3万元起家,现总资产7.94亿元、净资产6.32亿元,2009年实现净利润1.098亿元、年创利税1.47亿元。集团下属9刊2报,刊报月发行总量1000余万份,核心产业《知音》杂志现月发行量达600余万份。旗下网站知音网自称为“中国第1情感门户”。
上市遭遇三大质疑被指缺乏道德底线
坚持27年风格不改和定价4.5元的《知音》杂志,尽管在国内掀起一阵“知音体”风潮,但近年来又因与名人对簿公堂,并衍生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讨论而遭到了非议。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知音上市面临缺乏道德底线;内容灰色低俗;公信力充满危机三大质疑。
另据北京日报报道,《知音》通过大量复制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占据广大农村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知音》长期传播欲望故事并侵犯名人隐私,缺乏媒体的社会担当,不应该被批准上市。
报道称,著名作家毕淑敏认为,《知音》杂志缺乏道德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作家的尊严,缺乏对作家的起码尊重。《知音》曾数次因侵害作家、明星的名誉权被告上法庭。比如,2009年,《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在《知音》面世,署名为毕淑敏。毕淑敏说“这完全是一篇伪作,肆意捏造了我的口吻来攻击我的儿子。”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夏学銮认为,《知音》不能仅靠虚假信息赢得眼球,不能只靠煽情内容吸引。“应该提高文化品位、文化档次,引领读者的文化消费品位,真正成为一本弘扬健康向上文化、高品位的杂志。”
报道称,27年来《知音》的成功,依靠的是媒体不发达,游走在二三线城市、城乡接合部、农村读者群的路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认为,大众期刊如果不进行内容提升,品牌升级,会越来越边缘化,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就会逐渐降低。
支持声音称认为上市与否和道德无关
中新网证券频道梳理各媒体报道发现,在对知音上市遭遇质疑同时也不泛支撑知音的声音。
中国青年报评论称,不是每个人都要爱看《知音》,抛开语体与叙事上的“农村烙印”不说,一家合法传媒企业,按程序谋求上市之路,当非“道德”之内的事。资本市场自有资本市场的逻辑,你可以不买它的刊物、甚至可以鄙视它的故事,却不能以道德之名阻碍其上市之路。
另沈阳晚报晚报报道称,资本市场自有一套资本逻辑,上市企业里不分有品无品,只有守法企业和违法企业之分。任何一家企业只要具备了上市的法律条件,按正常程序通过审批,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其上市的权利。《证券法》、《公司法》也好,证监会部门规章也罢,没听说过“上市必须有品位”这条规定。知音其600万份发行量、国内期刊的翘楚地位如何解释?强大的群众基础已经是《知音》存在价值的最好证明。
而燕赵晚报报道认为,《知音》杂志上市不只是一个文化课题。报道称,上不上市,《知音》都始终存在,用道德标准去评判商业行为不尽合理。《知音》格调高低与否是一个道德命题,而其能否上市,则是法律框架内的市场行为,将两者混为一谈并预设条件,这样的社会心态并不健康,这样的社会情绪也不理性。
上市之路尚是未知数
来自证监会披露信息显示,知音传媒目前处于“初审中”状态,知音传媒上市还需经历上会发审委闯关等环节。知音传媒能否成功过会还需等待证监会进一步公告。
据山东商报报道,事实上这并不是知音传媒第一次传出上市的消息,甚至一度传出借壳、赴港上市等不同路径选择。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接受采访时表示,知音传媒上市可能遇到的障碍中,政策问题或许最为棘手——“从此前国内媒体上市经验来看,知音集团的广告、发行业务已经符合上市标准,因而关键在于一些政策上的限制,对出版行业的限制将体现在掌握出版业务的终审权方面。”
马原在2008年新婚后不久被查出肺疾。四年过去,他觉得自己“比健康人还健康”。二十年前马原宣布“小说已死”,二十年后他写《牛鬼蛇神》,因为“小说曾经带给我愉快,这是忘不掉的”。 (受访者/图)
近一年来,当年的“先锋派作家”接二连三进入大众视野。莫言以《蛙》获得茅盾文学奖;余华出版《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格非推出《春尽江南》;马原在告别小说创作20年后重新捉笔,写出长篇小说《牛鬼蛇神》;洪峰则在云南会泽被打,却因祸得福,与“先锋”老友团聚。
以1987年《收获》杂志制作“实验文学专号”,刊登余华《四月三日事件》、马原《上下都很平坦》和洪峰《极地之侧》为标志,“先锋文学”爆发出影响力。人们通常把马原、余华、苏童、格非、洪峰称为“先锋派五虎将”。
“1980年代所谓先锋文学潮流于今看来,实质是一次小说革命。通过这场运动,中国当代文学恶补了一课,完成了纳入现代文学潮流的转折。”《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说。
马原的家在二十五层,从阳台看出去,琼州海峡云雾迷蒙。近处有工人在填海造地,远处有航行的邮轮,飘荡的小舟。
四季和暖、空气洁净对患过肺疾的马原很重要。现在马原在海南的家里,不看新闻,不上网,几乎不打电话,“外边进来的电话95%是老婆的”。
马原给自己三个身份:画家、小说家、前小说家。
马原很早就宣布小说已死。当年王蒙听到他的话开玩笑:“小说不会死,是马原的小说死了。”
阅历过新时期文学波澜起伏的马原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1990年代停止了小说创作,离开他的书写之地西藏。做电视、开公司、当教授,20年来各种事都做过,多是有始无终。
2004年马原自编自导过一部电影《死亡的诗意》,根据他的同名小说和《游神》改编。马原带着47人的剧组,转战西藏山区,拍摄四年,最终片子沉睡在库房。
2008年,独身17年后,马原再婚,新婚妻子叫李小花。新婚不久,马原就查出严重的肺疾。他不想连累妻子,提出分手,妻子却不离不弃。马原的诗人朋友丁当说,小花是马原的天使。
连续的肺穿刺让马原内心暗淡,难过。马原中断了治疗和检查。他说:“不管上帝给我多少时间,我要好好活,和我的天使。”
2009年,马原应海南文联主席韩少功之邀,为长篇小说大奖写作。写出的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在《收获》杂志2012年2、3两期连载。
《牛鬼蛇神》是一部充满形式感的长篇小说,小说主旨是人神鬼,集中描述了他一生中所有有关神、神迹、神奇的经验。
“我看重小说家的创造力,也更看重小说家的创造物能活多久。”马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大唐地下美术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发掘了100多座唐代王公贵族和高官的墓葬,墓内出土了大量壁画,这些壁画不仅反映了当时典章制度也反映了唐代长安绘画和审美情趣的演变。
则天武后的牺牲
地下埋葬了1000多年的墓葬壁画,每一幅都美得让人惊叹,然而精美绝伦的后面,藏的是大唐太平盛世掩盖下一个个发生在宫廷内的悲惨故事。
泰坦尼克百年真容
殒身大海百年以后,它的魅力和传说仍让一代代的后人着迷。从巴拉德到卡梅隆,对准泰坦尼克号的尖端影像几易其主,不断翻新,终于让人们真正看清了它在生命最后的遭遇——乃至今日沉睡中的真实面目。
发现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于本月到来。我们翻阅故纸,找出1985年——在海底沉睡七十多年的它的遗骸与后人初见时的场景,汇成空前完整的传奇拼图。
乔戈里峰的艰难征程
奥地利“女铁人”格琳德 · 卡尔滕布鲁纳自小酷爱登山的,攻下这座山,她就成为首位不携气瓶完成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山峰登顶的女性。而这最后一座山,就是以陡峭艰险著称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红袍一家亲
美洲红鹳俗称火烈鸟,是人们所熟知的。但一般人所知限于其奇特而修伟的外貌,它们既亲切又神秘,是野生世界中翩然善舞的高士, 团结互爱的楷模。
相关阅读
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搬家会使人感到害怕,那么使整个家移动又会如何呢?
《每日科学与机械》杂志(Everyday Science and Mechanics)20世纪30年代曾预计,80年后的“未来房屋”将是一个巨大的、可滚动的、带有窗户的巨球,并由拖拉机牵引着。该杂志社的编辑当年认为,这个“未来房屋”将不是由砖头砌成的,住户如果想换一个环境,则可以将房屋开到其他地方。
1934年,《每日科学与机械》刊登了一幅画面,图画是一个典型的郊区场景,带有一个看起来像30英尺高的高尔夫球而不是一个房子。但该杂志并没有解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当房子滚动时,房子里面的东西会怎样,或是住户如何确保前门在正确的位置。根据Smithsonian.com 上的一篇博客,未来房屋的细节出版在《每日科学与机械》杂志上,题为“业主何时能滚动他们的家”。
《每日科学与机械》杂志主要刊登专利,或由发明家酝酿的计划。可悲的是,其中许多从来没有实现过。杂志上的文章还表示:“如果是球形的,那么未来的房子可以很容易地移动。房子外壳先被挤压成球形,然后切断窗户,但整个过程需要一个保护轮胎。众所周知,形状像球的罐或容器是最强状的,而且质量最轻。”
根据文章,未来球形房屋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因为用普通方法是不能成功构建的。如果球形房子受到青睐,正如现代建筑师所预测的那样,房子的外壳是可以做成的,还可以做出很多窗户,而且房屋可以滚动,安装在房子里面的装置也将能承受住移动。这一大胆猜测是基于美国发明家E G Daniels1932年12月17日所申请的一项专利。这一专利解释了制造球型容器的新方法。
另外,科幻杂志《惊异传奇》(Amazing Stories)1946年也刊登了类似的故事,即一个以原子为动力的城市,这个城市被置于一个大球中。这个城市沿着道路移动着,里面有酒店、游泳池、俱乐部和闲逛地区。文章写道:“随着原子能的发展,可以预测到人类将有许多以前从未拥有过的闲暇时间,可以追求很多自己所喜欢的东西,随心所欲。”(尚力)
相关阅读
走失的长城
常住北京的英国人、长城学者和保护者威廉·林赛,近期率领一支由多国学者组成的探险考察队,考察了迷失于蒙古国境内,位于黑色戈壁滩腹地的“中国长城”。这座鲜为人知的长城终于浮出水面。
海啸
海啸的科学机理已有透彻研究,却有个即便最杰出的科学家也徒呼奈何的难题:世界上的沿海地带处处有根深蒂固的人类文明,难道可以因这难料的灾祸,便移走整座城市吗?
漂泊的巨石
有些巨大的天然石块会出现在它们不该在的地方:森林、草原、山巅——还有闹市。它们是许多年前不经意裹挟在冰川中远航的旅者,如今却成为人造环境中的奇景。
犀牛战争
对死亡的恐惧总能让人做出疯狂的事情,人类为了保全自己的健康与性命,便可心安理得地对其他物种进行杀戮和戕害,行为令人发指。亚洲古方中认为将犀牛角研磨成粉服下能够起到滋补作用,甚至有传言称其对癌症具有治疗效果,于是,屠杀犀牛、锯获犀角的暴利行业应运而生。在人类追杀与侵占栖息地的攻势下,野外犀牛生存日益艰难,仅去年一年,就有两个犀牛亚种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阿拉伯海中珍宝
阿拉伯海洋世界风光如童话般旖旎,这里的宝藏历数不尽,这里的悠久历史与传奇一千零一个夜晚也讲述不完。然而近年来,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过度捕捞、油气田开发、工业污染、浚挖海床和大规模的海岸改造导致水质下降、毒海藻加速生长,令海洋生态系统危在旦夕。
相关阅读
他的职业是摄影师,不过和其它摄影师有些不一样的是,StephenWayda是大名鼎鼎的“花花公子”杂志的专职摄影师。如果有谁打算为他拍一部传记电影的话,那一定会为他的经历感叹:真有那么幸运的人吗?Steve早期的工作是报社记者,在他做记者的短暂生涯中,曾经在街角的废墟中拯救了一个被殴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警察。随后他加入了“花花公子”,开始拍摄无数的性感人物,制造了大量充满争议的照片……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那种将审美和技术完美结合的能力,特别是为“花花公子”这种杂志拍照,所有的模特都是明星级别的人物,而题材都处于各种观念和审美的边缘,如何恰当地把握尺度、运用技术需要大量经验和技巧,在这点上,Steve做得很好!
图为StephenWayda
在数码化浪潮的冲击下,众多杂志社纷纷从传统设备转向数码,Steve也不例外,从一个熟练使用传统摄影设备的摄影师到一个能够自如地掌控数码后期效果的人,Steve自然有很多感慨!下面这段访谈来自“美国摄影”杂志和Steve的一次聊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从传统转入数码,和“花花公子”这本老牌男人杂志一起进入21世纪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什么时候选择用数码?什么时候选择用胶片呢?
SteveWayda:(以下简称Steve)我在任何能够用数码的时候,都会使用数码设备。具体来说,现在基本上所有的人物拍摄都会选择数码设备,但对于放在封面和插页的图,仍然会采用胶片拍摄。
图为StephenWayda摄影作品
日前,美国知名杂志《男士健康》对市场上的能量饮料进行调查,该杂志指出,在超级市场中,一些看似很酷的能量饮料,实质上就是“一瓶诱发肥胖症的糖水”。
在杂志列出的“徒有其表”的能量饮料中,国人最熟识的是星巴克的瓶装星冰乐(Starbucks Coffee Frappuccino)即饮咖啡了。
文章分析指出,一瓶13.7盎司(约合0.388千克)装的星冰乐即饮咖啡,热量高达290卡路里,脂肪含量也达到了4.5克,糖分更是高达46克。
星冰乐是星巴克的招牌饮料之一,于1995年开始售卖。瓶装星冰乐即饮咖啡饮料,进入北京市场已有多年,售价在18元左右。
背景链接
《男士健康》杂志指出,能量饮料有几大“幌子”:首先取个“响亮”的名字,例如,魔鬼(Monster)、摇滚明星(Rockstar)等等。
其次,这些能量饮料总向消费者保证这些产品将使得身体“兴奋”,将使得饮用者的能量倍增,就像个“摇滚明星”。
文章进一步指出,这些饮料还总能引发“大辩论”,而这也是其吸引外界眼球的一大方式。很多专家大声呼吁能量饮料能使人“上瘾”,并且是“不健康”的,而这也许正中了这些厂商的计。
美国宇航局一位天体生物学家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近期宣布他在一块陨石中找到了细菌化石。对于这一发现,美国《探索》杂志网站专栏作者菲尔·普莱(Phil Plait)撰文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胡佛无法证明这种微生物化石是陨石自带的,而不是很久以前坠落地球之后被地球微生物“污染”的,要证明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一位来自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近期宣布他在一块陨石中找到了细菌化石。
是的,你没有看错。问题是:这是真的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胡佛博士将相关论文发表在了《宇宙学杂志》上,并在此之后由福克斯新闻进行了报道。
基本的情况就是:胡佛在一种罕见的陨石中找到了某种独特的结构。这块陨石名为“Orgueil”,于1864年发现于法国。这种结构某些方面非常类似微生物。以下就是他在论文中配的图: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确实是古怪而精细的结构。如果是我使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在一块陨石切片上找到了这样的结构,我想我也会非常兴奋的。
但是表象有时候是具有欺骗性的。这些结构真的是微生物化石吗?
胡佛博士提出了几个证据来证明非生物的化学过程很难产生这样的结构。我本人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也不想在这里进行判断,不过这已经不是胡佛第 一次做出这样的宣布了,2007年的时候他就发布过一次。而在过去,他还有许多次类似的宣布。事实上,我之前曾采访过美国宇航局天体生物学家大卫·麦克凯 (Dave McKay),他也曾作出过类似的发现,当时他宣称在一块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中找到了微生物化石。然而,切实的证据就是另一回事了。 麦克凯的观点是:这种精细结构是生物遗骸形成的,但是他自己也承认,他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在证明这一点。在这一点上,我发现他非常坦率,非常诚实。
或许胡佛现在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无法证明这种微生物化石真是陨石自带的,而不是很久以前坠落地球之后被地球微生物“污染”的。要证明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尽管他在论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很显然,照片中显示的许多纤细结构确实是镶嵌在这个陨石的本身构架之中的。因此,逻辑上不能解释为是陨石落地之后被地球上的蓝细菌侵入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结构是陨石自带的微生物化石,随陨石一同落在了地球上。”
很明显,胡佛认为地球生物的“污染”不太可能。但即便再不可能,相比外星生命的想法,陨石落地之后在长期暴露于地面环境的情况下受到地球生物侵 入而“污染”的想法也要显得更容易让人接受。根据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 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那么在这里,显然后期的地球生物污染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也因此显得更“简单”的情 形。
我必须坦率的承认:对此我的第一反应是极度的怀疑。并且我认为这是应当的!所有的事情都应当是平等的,我会广泛听取专家的看法。我很想听到其他 天体生物学家进行独立研究之后会有什么看法。有意思的是,发表这篇论文的《宇宙学杂志》的编辑也知道这一话题将非常具有争议性。因此已经将该论文发给了 100位该领域的专家,请他们给出评估意见。不过这些意见目前还没有发表出来。该杂志编辑称评估结果将在数天后发表出来。我拭目以待。
除此之外,我觉得有必要说说我的看法。《宇宙学杂志》在过去曾经发表过多篇可以说是“一派胡言”的论文(如反对大爆炸理论的文章等等)。它们其 中一位编辑钱德拉·维克拉马辛荷(Chandra Wickramasinghe)曾经对美国宇航局和地外生命的话题语出惊人。但请注意,这并非意味着胡佛的论文就是非常不可信的!这只是意味着,面对该杂 志发表的文章,我会以特别谨慎怀疑的目光去审视。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
另外,我要提一下,这份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错误百出的文章。在我进行评价之后,该杂志称我是“伪天文学家”,并说我对系外行星发表的看法是“一 派胡言,误导民众”。这完全不符合事实。事实上,事后我接到了那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发来的电子邮件,他在信中评价我的评论文章是“他见过的最公正,不偏不倚 的一份”。
最后,我得到消息,这份杂志马上就要关门大吉了。他们已经就此发表了通气稿。
好了,总结一下:有人宣称在一块陨石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这个消息很有趣,他配的图片很精细,但事实是我们距离真正判断其可信度有多高还有很长 很长的路要走!在此之前我们曾经走过这样的路,也曾失望而归。就像我说的,面对一个新消息时怀疑是必要的。而当面对这样不同凡响的消息时,你知道那句名 言,我就不再重复了。(晨风)
本文作者菲尔·普莱(Phil Plait)简介:天文学家、大学讲师和作家,曾在美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项目工作十年,从事天文教育六年之久,之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写作。他著有两本书,为杂志撰写了大量文章,而其发表的博客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在美国《探索》杂志网站开辟有博客Bad Astronomy
一名內地年輕漫畫家,近日獲日本出版社小學館邀請,在旗下青年漫畫雜誌內,刊載以三國時期英雄人物孫策為主角的作品,一改過往只有日本漫畫進口中國的情況。
今年二十五歲的河北青年劉衝(筆名L.DART),就讀小學時已熱愛日本漫畫,升讀大學後更開始創作自己的漫畫。他創作的作品更在中國漫畫雜誌《龍漫少年星期天》上連載,據讀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其作品受歡迎程度,已超越該雜誌翻譯刊登的日本人氣漫畫《名偵探柯南》;他更被小學館駐上海的工作人員,評選為中國十名最有希望的漫畫家之一。
小學館日本總部編輯部遂決定給予L.DART一個發表作品的機會,並安排一名責任編輯透過電郵,向他指導日本漫畫技巧,長逾一年時間。
以孫策為主角
L.DART將於下月二十六日創刊號的青年漫畫雜誌《月刊!SPIRITS》內,刊載長約六十頁的單篇漫畫《KILLIN-GI》(麒麟兒),該篇以孫策為主人翁的漫畫,除歷史元素外,亦融入了幻想要素。
L.DART表示,能夠在日本發表作品是一個巨大機遇。又說,在中國畫三國漫畫須遵循史實,但在日本則可自由創作;他又希望日本讀者喜歡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