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国和挪威一项最新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如果怀孕,尤其是在少女时期就发生者,容易影响自己身旁的姊妹,在姊妹之间发生传染。

  这项调查的研究对象是针对挪威国内4万2千多名少女进行调查。根据研究显示,如果姐姐在少女时期就有怀孕现象发生,妹妹也比较容易发生相同的行为。研究报告还指出,如果姊妹年龄相仿或是出身较为贫困的家庭环境,影响更是显着。根据这项调查,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影响青少女怀孕的几率。

  研究报告还提到,如果和同学与朋友比较起来,通常姊妹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尤其从小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影响彼此的行为。这项调查是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合作进行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姊妹之间特定的交互影响。

  研究人员检视1947年至1958年挪威各地区孩子生出的数据,针对相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姐姐如果在少女时期就发生怀孕,妹妹在未成年怀孕的几率平均值,自原本的20%提升至40%。(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记者7月21日获悉,吉林省磐石市驿马镇一处地表层发现大量石器,石器多为半成品,数量之多极为罕见。文物专家称,该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大型石器加工场。

  吉林省磐石市驿马镇两道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东高西低,最高点海拔475米。此处的地表层近来陆续发现大量石器,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石刀、石斧、石球、石镐等器物。此外,在遗址内还发现了一些石堆,石堆内有大量石器断块、碎片。

  吉林省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秋红称,该遗址石制品岩性单一,通常只有一两种岩性,颜色呈浅灰色,石质细密坚硬。这些石器人工打制的痕迹非常明显,石刀、石斧等为半成品,在地表随处可见,数量之多十分罕见,由此可以断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大型石器加工场。

  这处石器加工场遗址位于当地村民使用的农田内,属旱田作物区。该地区石器储有量十分巨大,多年来,当地村民将大量石器作为建筑基础的填充料埋入了各类建筑的基础内,但遗址区内仍有大量石器和石器碎片。

  记者了解到,石器加工场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遗址的空白,改写了该地区早期人类居住的历史,表明新石器时期,饮马河流域就有大量古人类在此生活。

  目前,该遗址尚未进行系统的探测、挖掘。(记者 苍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7月16日下午,湖南常宁文物局接到举报:称常宁宜水新城建设项目工地——培元办事处两江村竹园组取土工地发现古墓葬,专家现场初步勘测推断:两处古墓极可能是东汉墓葬!

  在工地上,我们看到了裸露的墓道,两个墓口并列在一起,相距不到10米。墓道里满是泥土,墓道青砖上有细致花纹。

  常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李云霞告诉记者:根据这个墓葬的形式和砖上的花纹,可以初步认定这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墓葬。

  专家介绍,施工的挖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墓葬后面开挖,导致后区墓室一半被挖断,目前保留的是墓室和墓道的一部分,里面到底有没有文物,还必须经过抢救性的挖掘。

  根据墓葬周围环境特点,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墓葬群,无论是从文物抢救还是考古研究来说,都有挖掘的必要。如果是男士可能会有一些兵器,如果是女士的话可能就有一些青铜镜、梳妆品,或者坛坛罐罐,东汉墓的特征很明显。这两个墓处于左骨架状山坡的半山坡上,东北西南朝向,符合东汉时期一般都是葬在半山坡下的习惯,所以这个山坡有可能是汉代一个古墓群。

  鉴于古墓的重要意义,目前市文物部门已派专人24小时值班守护,等待挖掘。(红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达摩像


通真岩外景

  继在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北面崖壁上发现过清光绪年间的岩刻“歌台暖响”后,今年6月在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经过复查,考古专家们在岩刻上方发现了一个隐隐若现的达摩祖师画像。这次达摩画像的发现,为广东地区增添了新的文物种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近日被广东省文物局评选出“十大新发现”之一。达摩曾在岭南传播佛教

  通真岩洞口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两个洞口,洞内可容百人。两个洞口之间是一块大岩壁,达摩祖师画像位于岩壁中线。向下1米处,横着一个宽可容行人的石级,是个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飘出数米的悬崖,由悬崖、岩壁、供台构成天然神龛的模样。

  据考证,通真岩的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描绘了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其矿彩颜料已经石化,融入了岩层,十分古老,从史料、矿彩石化状况及绘画风格等,这尊佛祖供像时间应为隋代。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一只鞋,禅意盎然。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画幅纵横98厘米。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

  史载,达摩历三年渡海,于梁普通八年(527年)在广州登岸,初居华林寺,驻锡光孝寺,在岭南曾居留过一段时间。相传,出使西域的北魏大臣宋云后来在回国途经葱岭时,遇见达摩祖师,禅杖上挑着一只鞋。问他何去,达摩说:“回归西天”。宋云回到中原后,知道达摩祖师早去世下葬了,群臣不信,于是打开达摩坟墓,发现棺材里只有一只鞋。阳春通真岩摩崖岩画里“只履西归”的典故即出于这个故事。阳春春湾隋代即建有禅寺

  阳春市春湾镇为汉高凉县地,南朝刘宋置龙潭县。梁改龙潭为铜陵县,史载南越王时期赵佗曾在此炼铜。春湾地区古代为两川高凉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南北朝时期,北方内地移民以及北方流民中的游僧多从春湾进入高凉地区,成为这一地区佛教传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基础。这一时期,达摩从广州登陆后在岭南进行佛教传播,促进两川地区佛教的兴起和发展。

  据介绍,春湾早在隋代已建有禅寺,曾一度以供奉达摩祖师享有盛名。而西江地区新兴、罗定等县市与阳春一山之隔,也分别在唐初武德二年(619年)、四年(621年)始建佛寺。六祖慧能出生于新兴县,其早年成长明显受到这一地区佛教环境影响。由此可见,春湾是岭南早期佛教重地之一,有着相当独特而久远的佛教背景。

  据了解,传世的达摩画像多为宋代以下的作品。现存最早一幅“达摩六祖师像”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为宋代作品。古代摩崖岩画达摩像仍属罕见,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状若罗汉,与西域人长相无异,在智慧、庄严中给人以欢喜,教内相传此才是真法相,佛教中人信是真身再造。当地考古专家认为,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绘画颇具魏晋遗风,体现了隋代“瘦骨清像”的时尚特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直径达3米的南宋马蹄窑。

  “这座古窑形制像个马蹄,直径达3米,保存完好,炭灰厚达20厘米。从窑床里遗留的窑工使用的韩瓶,推测为南宋时期的古窑。”昨天,在位于南京东郊的麒麟门科技创新园一期工程工地,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专家告诉记者,南京十朝都会,历朝都要大兴土木建造都城,麒麟门一带民间就有“窑头山”的说法。经过考古人员3个多月的发掘,如今,E地块的4座南宋窑址已经发掘完毕,F地块的3座古窑正在向深入发掘。一个庞大的古窑群,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可以说,它见证了南京城的建城发展史。

  【麒麟门外惊现古窑群】

  今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东郊麒麟门外的科技创新园经济适用房一期工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和发掘。令考古人员感到惊喜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古窑群在这一带被发现。记者得知后,即刻赶到现场。

  “马蹄形”古窑保存完好

  “仅在E地块一处,就发现了4座古窑,而且年代大体相当。”考古专家指着一座圆形的大坑对记者介绍说,“这座古窑体量很大,直径接近3米,而且保存完好,从窑堂里发现的部分碎砖瓦推断这是一座古代烧制砖瓦的窑址。”记者看到古窑窑壁非常坚硬,考古人员说,那是用粘土加入草茎制成土浆,十分坚固,还耐高温。在靠近北面的窑壁上,开有3个沟槽,考古人员说,那是烟道。记者弯腰,向古窑深处探望,见有一半圆形的洞口,专家说是窑堂的通道,窑工们就是从这里把燃料送进窑床。

  经过清理,记者发现窑床底面干净平整,“等待烧制的砖瓦泥坯就是放置在这里面,而且是一层摞一层。”考古人员分析,如此大的古窑烧制的燃料并不仅限于草木,可能还使用了煤炭,残留的炭灰厚达20厘米。

  古窑群“验证”南京建城史

  专家告诉记者,如果论价值,F地块发现的3座古窑更令人震惊,“古窑才开始清理表层,我们发现了古窑外围是一个巨大的操作平台,占地面积巨大。而且,这3座古窑比这4座年代还要久远。这就印证了当地人称之为‘窑头山’的说法。麒麟门古窑群的发现,对研究南京城的建城史将起到实物性的参考依据”。因此,专家建议在“窑头山”就地进行保护。

  【古窑压西晋家族墓上】

  记者不解的是,为何E地块的数座窑址中间夹杂着一些古墓?考古人员解释,是先有古墓后有古窑。“估计当时修建窑址时,并不知道地下有古墓。”古窑旁边被破坏的这些古墓,形制并不算大。“虽然不大,有的只够安放一个棺木,但价值很高。”

  考古人员带领记者来到山坡顶端,只见这里被警戒线拉起了一个围挡,攀上土堆,就见一个如同馒头样的砖砌古墓出现在眼前。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古墓长5米,宽2.1米,高2.3米,为西晋时期的中型墓葬,“别看古墓不大,可形制非常独特,难就难在古墓的顶部。”他走下土坑,指着古墓说,“顶部全部是用青砖一块块咬合而砌,这种墓顶叫穹窿顶,砌法叫‘四隅券进’式。从四个角看去,青砖都是正面,可越往上走,青砖就越倾斜,最后到顶部完美咬合。这种墓顶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昙花一现,也就流行了二三百年。”专家庆幸的是,这座西晋古墓没有没盗过,“如果动一块砖,墓顶将会全部塌方”。

  古墓没被盗,是否出土不少宝物?考古人员称,陪葬品不是很多,西晋时期注重古墓外形完美,而忽视金银等贵重器皿的陪葬,“我们从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青瓷器,有青瓷罐、盘口壶、洗、盂、盏、铜镜、漆盘和勺等,可以说是一组标准的陪葬器物。最说明问题的是,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20厘米大小的陶砚,“这就吻合了六朝人对文化的崇尚,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看不起武将,讲学风”。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E和F地块共发现古墓23座,从东汉到唐宋以及清代都有,跨度非常大。E块发现的这座西晋墓,与周边的古墓形成一条直线排列,“这无疑是一组家族墓,过去考古关注的贵族墓较多,而一般中产阶层的家族墓文献记载很少。这次发现有助于拓展这一领域的考古和研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一处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新发现一处保存完好、布局规整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群,共清理墓葬104座,出土铜、陶、骨、贝、玉、水晶、玛瑙等不同质料的文物近300件,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习俗以及城野布局、人口分布、社会结构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据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介绍,这批墓葬布局有序,排列规整,显然是有意规划,专家推测这里应为一处典型的公族墓地。从初步的整理情况分析,墓地埋葬的时代跨度应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期之间。

  这批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一般为单人葬,其中规格高的墓葬有棺有椁,有的多达两椁。随葬品齐全,除个别墓葬随葬成套的青铜礼器外,其余大多随葬组合齐全的仿铜陶礼器,器物组合一般为鼎、敦、盘、舟、匜等。

  樊温泉说,随葬品多放置在棺外墓主人的头顶一侧,如编号为M3的墓葬,在椁内棺外有头箱和边箱,随葬品多放置在头箱内,出土铜鼎、铜敦、铜盘、铜舟、铜匜、铜甑、铜觯各一件,另外还有铜戈、铜车軎、铜镞、铜马衔、骨马镳、玉圭、玉柱、贝币、陶釜、陶罐等。

  樊温泉说,在此次发掘过程中,他们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对墓葬群开展了寄生物的考古研究工作,经采集分析墓葬腹土样品,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钩虫卵,对研究当时的人群健康状态、迁徙交流及寄生虫病分布等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信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高陵县榆楚乡铁店村发现一石质宋代经幢,上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的出土地为唐昭慧院附近。据推测,这很可能是昭慧院延伸时期的遗物。目前,此经幢已被高陵县文化馆收藏。宋代佛教经幢在高陵发现尚属首例。

  5月7日,高陵县文化馆考古人员接群众反映,本县村民赵长江在一建筑工地取土时,于距地表一米多深处发现一宋代佛教经幢。之后经再三考虑,赵长江将经幢捐献给县文化馆。

  这通一千多年前的经幢为八棱形,通高1.75米,由上截0.5米处断开,经幢腰径0.34米,每棱宽0.14米,每棱字六行,每行95个字,除两棱面字迹稍有磨损外,其余字迹清晰可辩,保存基本完好。据经幢上的刻文记载,该经幢刻立于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七月十五日,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高陵县文化馆馆长甄陵介绍,该经幢对研究佛教在高陵的流行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详细情况还有待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西安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秘鲁考古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在圣何塞摩洛一座属于前印加时期莫切(Moche)文化的双室墓中发现了大量宝物。这是秘鲁考古学家首次在那里发现双室墓。最令考古学家意外的是,墓室的一具木棺中竟然放有一名莫切男性精英的遗骸,在素以埋葬女祭司著称的莫切遗址,这一发现实属罕见。

  1.镀金面具

镀金面具
镀金面具

   在考古学家新发现的宝物中,有一个镀金面具,这个面具嵌在木棺前面。圣何塞摩洛曾是前印加时期莫切社会的墓地。今年年初,秘鲁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座双室墓,历史可追溯至公元850年。木棺就放在第二个墓室内。考古小组在木棺中发现了一名手持发响器具的男性骸骨,这在素以埋葬有权有势的女祭司著称的墓地发现男性遗骸实属罕见。

  领导这次考古活动的秘鲁天主教大学考古学家刘易斯·卡斯蒂略·布特斯(Luis Castillo Butters)说:“经过对圣何塞摩洛历时18年的挖掘,我们本以为还会挖到一具女性遗骸。但是,这种意外常常在考古中发生,我们总在期待一些意外的事情。”据卡斯蒂略介绍,此次考古活动或许有助于揭开迄今为何在这么多莫切精英墓地发现的都是女性遗骸的谜团,即便莫切艺术品上描绘了男女统治者治理当时社会。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向这次考古活动提供了部分经费。

  2.木棺中的男性骸骨

木棺中的男性骸骨
木棺中的男性骸骨

    除了男性骸骨,考古人员还在木棺中发现了一根带有铃铛的手杖和其他金属物品。秘鲁考古学家2009年9月表示,木棺内的物品摆放顺序杂乱无章,表明这名男子是在死后被从远处拉到这里埋葬的。有铃铛的手杖看上去是与男子手持的发响器具相配的。在莫切艺术品中,他们被称为“Aia Paec”,即“有皱纹的脸”的意思。在一些举行葬礼的场景中,这种重要人物与名叫“Iguana”的人形怪物一道,常常将棺材放入墓室。卡斯蒂略说:“接下来,似乎所有这些人物都建立了某种关系。他们显然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仪式的一部分,这种仪式由许多不同的事情构成。”

  3.前印加时期莫切遗址

前印加时期莫切遗址
前印加时期莫切遗址

    考古学家正对秘鲁圣何塞摩洛的一个前印加时期莫切遗址进行挖掘。自1991年以来,考古学家卡斯蒂略便带领一个考古小组在此挖掘。圣何塞摩洛曾是一个区域性葬礼举办地,埋葬着很多莫切精英人士。2009年9月,卡斯蒂略的考古小组对外公布了他们从一个双室墓内发现的文物。双室墓还是在这个莫切遗址首次发现。这些文物中包括许多直径约20英寸(约合38厘米)的瓷碗,它们散落在沿墙的地上和覆层。大瓷碗套着很多壁很厚的小瓷瓶。据卡斯蒂略介绍,瓷瓶加热以后,被放入装满液体的瓷碗,当遗体下葬时,这些瓷碗产生一种雾气缭绕的景象,给葬礼增添一种神秘氛围。

  4.双室墓俯视图

双室墓俯视图
双室墓俯视图

    在秘鲁圣何塞摩洛莫切遗址发现的一座双室墓的俯视图。进入2009年以来,考古人员在一个经过装饰的木棺中找到了骆驼骨骼、瓷碗和一名男性莫切精英的遗骸。考古小组负责人卡斯蒂略认为,这名男性同更广为人知的莫切女祭司一起统治着莫切社会。这项发现也支持了卡斯蒂略以前的看法,即前印加时期社会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统治。

  不过,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人类学家史蒂夫·博格特(Steve Bourget)却认为,这名男性其实不是墓室的主人。例如,放他的木棺正对着的墓室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这一点显然不同寻常。博格特解释,或许埋在此处的一些人已被带走,后来,墓室在莫切时期又被重新封起来。他说:“可能后来有人将这个男子同一个所谓的女祭司葬在一起,但他们没有将这个家伙移走。”

  5.双室墓中挖掘出大量陪葬品

双室墓中挖掘出大量陪葬品
双室墓中挖掘出大量陪葬品

    秘鲁考古学家今年9月宣布,在秘鲁圣何塞摩洛莫切遗址发现的一座双室墓中,挖掘出大量陪葬品,其中就包括这些彩绘陶器。其中一个描绘了莫切高级女祭司乘木筏漂流的画面。考古学家以前发现的莫切陶器上绘制的画面主要描述仪式活动,比如,像棺材被放入到类似此次发现的墓室中。据考古小组负责人卡斯蒂略介绍,莫切人在圣何塞摩洛举行的精英者葬礼上欢庆,实现和平的权力交接仪式。

  6.木棺中的莫切男性精英骸骨

木棺中的莫切男性精英骸骨
木棺中的莫切男性精英骸骨

    秘鲁考古学家2009年9月宣布,他们在一座属于秘鲁前印加时期莫切文化双室墓的地上发现了一个镀金面具。这个镀金面具类似于贴在一个木棺前的面具。木棺中放着一位莫切男性精英的骸骨。考古小组负责人卡斯蒂略认为,它可能是在有人将另一个棺材从墓室搬走时留下来的。(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26 8月 2009 20:02

蒙大拿鳄

  概况

  蒙大拿鳄是生长在淡水区域的有甲爬行类动物,是目前科学史上已知的最早短吻鳄。它的化石首次在蒙大拿希尔湾一片古老的岩石中发现,大约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它的生存期在大约6500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导致地球上许多物种灭绝时期之前不久。蒙大拿鳄拥有短齿大嘴,比当时其它许多食肉动物的爆发力要强,其嘴部特征表明它应该还曾以猎食乌龟为生,后者在当时的希尔湾生态群中非常普遍。

  短吻鳄的祖先最早在2亿4千5百万年前进化而成,8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鳄鱼出现,其中包括短吻鳄,如蒙大拿鳄等,还有其近亲鳄鱼和凯门鳄等。上述古生动物中的大部分都从白垩纪第三纪的大灭绝时期幸存了下来,只是目前人们仍不清楚它们能躲过那场大劫的原因。现代短吻鳄与其祖先的相似度极高,外表也与8千万年前变化不大。

  基本信息

  类型:史前动物

  食物:食肉

  身长:8至10英尺(2.5至3米)长

  大多数人不知道,现代短吻鳄与其8千万年前的祖先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受保护级别:已灭绝

  图为蒙大拿鳄与身高6英尺(2米)的人类的大小对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大闹埠汉墓群出土的一套化妆用品。


出土的青铜器印章,上面刻有"室孙邑"字样。


盛家庄汉墓群出土的玉环。

  2009年和2010年,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胶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胶州市九龙镇盛家庄和大闹埠两处汉墓群进行了保护性考古发掘,经过近两年的整理和修复,300余件文物终于集体亮相。6月2日上午,这些文物在胶州市博物馆公开展览。据胶州市博物馆王馆长介绍,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都相当珍贵,这些文物揭秘了西汉从汉武帝时期的兴盛,一直到王莽时期的衰败,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西汉时期的胶州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条件相当好。

  汉代女子化妆用品很齐全

  6月2日上午,胶州市博物馆展厅内,300多件汉代青铜器、陶瓷器、装饰品以及印章和兵器等珍贵文物如数展出。除了漂亮的陶器和瓷器还有以往汉墓发掘中较为罕见的汉瓦,在展厅内,记者还发现有不少梳妆用的铜镜、化妆用的化妆粉、研磨器等文物。

  “我们在这两次的考古发掘中,从墓葬内发掘出了大量的铜镜和女子梳妆时用的化妆品和装饰品。”王馆长介绍说,在盛家庄汉墓群中发现了女子装饰用品玉媛和玉环,做工都非常细腻。其中,玉媛是一种佩饰,而玉环是当时女子戴在耳朵上的装饰品。在大闹埠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用牛角材质制作的角擿(zhi),这是爱美女子用来挽发的饰物。

  王馆长还介绍说,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他们还发掘出了化妆粉、研磨器和黛板,这是一套化妆用品,通常女子将化妆粉倒在黛板上,然后用研磨器在黛板上磨,化妆粉磨细后就可以涂抹在面部上了,这一套化妆品和大量铜镜的出土,可以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女子非常爱美容也爱化妆。

  小小青铜器原是县令印章

  “我们当时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很小的青铜器。”王馆长介绍说,他们发现这个青铜器时上面全是泥土,后来整理发现,这是个直径只有2厘米的方形青铜印章,其顶部为龟形。

  王馆长说,古代以龟为高贵,汉代丞相、列侯、将军等所用的金印,印钮都是龟形;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银印印钮也是龟形,小官的印章上是不准用龟形图案的。

  经过对印章上的刻字仔细辨别,发现上面写着“室孙邑”字样。经过考古人员深入研究,室孙两字为复姓,而印章的邑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专家通过研究一致认为,因西汉时期胶州属于祓(fu)国管辖,按照当时的建制,这里应该是一个县城,所以这枚带有“室孙邑”字样的龟形青铜印章,其主人应该是当时这里姓室孙的县令。

  两处墓葬群见证西汉兴衰

  “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胶州市博物馆的王馆长介绍说,盛家庄汉墓群虽然墓葬比较密集,出土的文物都非常珍贵,而且还发现了具有沿海特点的积贝墓。从汉墓群出土的陶器和原始青瓷来看,做工都非常细腻,并且还从墓葬内发现了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货币,由此可以看出,盛家庄汉墓群是在西汉鼎盛时期的墓葬群。

  “我们通过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对比发现,大闹埠汉墓群要比盛家庄汉墓群晚很多年。”王馆长介绍说,在大闹埠汉墓群内,发掘出来的陶器和原始青瓷做工相对粗糙,而且,从这里发掘出了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钱币,以此推断这处大闹埠汉墓群是处于西汉晚期。而且,从钱币和陶瓷器上也能看出,鼎盛时期的器物与落败时期的器物,制造的工艺差别非常大。所以说,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对研究胶州乃至青岛历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