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美国研究人员11日公布报告称,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南极企鹅主要食物之一磷虾的密度下降,在南极半岛和邻近的斯科舍海,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数量近年来急剧减少。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鸟专家韦恩特里维尔皮斯等人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分析南极半岛和邻近的斯科舍海地区的实地数据后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有利的气候条件以及其他南极动物对磷虾捕食量的减少导致南极地区企鹅数量增加;然而,此后不断上升的温度和来自海洋哺乳动物的竞争加剧可能让上述地区的磷虾密度下降了至多80%。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种群的衰退与磷虾的减少处于同一时期,而幼年企鹅可能对食物短缺最为敏感。

  报告说,南极半岛和斯科舍海的平均温度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上升了5到6摄氏度,而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上升了不到0.74摄氏度。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等浮游植物为食,是南极食物链的重要基础,为包括企鹅在内的诸多南极动物提供食物来源。由于南极磷虾资源丰富,它也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不过,在过去数十年中,由于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南极一些地区冬季海冰形成时间延后,覆盖面积也缩小,而春季融化时间却向前推移,影响了冰藻的繁殖,进而导致磷虾密度减少。

  研究人员此前曾推测,由于阿德利企鹅喜欢冰,而帽带企鹅不喜欢冰,全球变暖可能导致阿德利企鹅数量减少、帽带企鹅数量增加,但这项研究结果却与之大相径庭。

  研究人员警告说,今后人类捕捞磷虾的作业难度可能会有所增加;另外,如果磷虾的密度继续减少,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种群都可能随之衰退。(任海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上世纪70年代后的三四十年中,山东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种群急剧衰亡,目前仅存2000群上下。本报记者在东营、滨州等地多方采访学者、专家以及养蜂人士,揭开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与外来蜂种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之间鲜为人知的暗战,“人”的角色影响深刻地渗透其中。

  它们的世界,是普通人难以窥测的微观世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作诗描述,“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

  它们的历史,远远超过人类的文明史,即使强悍恐龙灭绝时,它们都幸免于难。但如今,在经历了地球生物圈几经变迁后,需要把“濒危”加注为中华蜜蜂的前缀。

  (孙珂)

  三十多年

  “中蜂”剧减已趋濒危

  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山东省蜜源资源丰富,是全国养蜂实力较强的省份之一。

  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桂芝做过蜜蜂课题研究,她告诉记者,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亚种,为本地土生土长的蜜蜂。1896年后,意大利蜂等国外蜂种被引入我国迅速推广,如今中华蜜蜂用“濒危”二字形容已毫不过分。

  阳信县劳店乡后周村的孙长德养“中蜂”已有39年,在其家中,记者见到了树洞式和活框式驯养的“中蜂”,时不时有携带花粉的“中蜂”进进出出,小精灵煞是可爱。“中蜂”较之于“意蜂”,体躯明显较小,另外明显体征是“嘴短”。

  孙长德1972年开始养“中蜂”,其时蜂群还较多,在其后几十年内,“中蜂”迅速减少,在他周围已尽为“意蜂”天下。有很多人说养了“中蜂”,但实地观察发现却为“意蜂”,打着“中蜂”幌子卖蜜而已。

  潍坊青州市王坟镇被称为“养蜂之乡”,这里蜂群数量有9000余群,但均为“意蜂”。王坟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尹居录说,“中蜂”群寥寥无几。

  记者采访获悉,对“中蜂”数量目前全省并无确切统计数据,但综合各地养蜂人士信息,多倾向于只有2000群左右。只占全省蜂群数量的1%。这一数字,暂时并不包括山区里难以确认的野生“中蜂”数量。

  在东营市养蜂研究所,蜂界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蜂业协会副理事长宋心仿对本报记者说,目前全国中华蜜蜂数量已较之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90%,山东更是减少了95%。

  蜂界战争

  “土蜂”往往国破君亡

  土生土长的“中蜂”,历经生物圈几番进化,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在本土衰亡殆尽?

  王坟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尹居录养蜂32年,去年春天以每群260元价格购买11群“中蜂”,现今只剩下2群“中蜂”。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在他所处的周围,有成百上千群“意蜂”。

  阳信的孙长德告诉记者,与所有的种群一样,作为蜜蜂来说,盗蜜是蜂群之间的常见行为。“中蜂”盗蜜往往是在春季,利用气温低“意蜂”难以出巢之时,混入盗蜜。而“意蜂”的盗蜜往往是在秋季,它们一次盗蜜往往会伴随一场蜂界大战置“中蜂”于死地。

  像宋心仿、王桂芝、尹居录等人士就多次看到蜂群之间的“世界大战”。

  漫天飞舞的成千上万只蜜蜂,就像“死士”一样,相互用针刺攻击、蜇杀,养蜂人用水喷都无济于事。但就像是实力不对等的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意蜂”凭借着四五万的大群和个体优势,很容易“歼灭”只有几千只蜜蜂的“中蜂”蜂群,并且往往会把蜂王杀死,这样其他工蜂等立刻散群。宋心仿曾笑言,像“中蜂”总是围不住大群,这是自古以来的特性,有点酷似中国人传统的“分家”。

  王桂芝教授还说到一个细节,每个蜂群都有工蜂在巢门守卫。“中蜂”个体较小,很容易被“意蜂”识破,盗蜜成功率较低。但很多情况下,“意蜂”却能混进“中蜂”蜂巢盗蜜,至今仍为谜团。

  “有人说是意蜂工蜂的振翅频率酷似中蜂的雄蜂,这样得以潜进中蜂蜂巢。还有人的提法很有意思,说是意蜂向守门的中蜂行贿,也就是给蜜吃混进去。”王桂芝说。

  孙长德还提到“婚飞”一事,他曾做过5年的实验,发现“中蜂”蜂王在找雄蜂交尾时,“意蜂”雄蜂往往会扰乱婚飞,凭借自己的个体较大优势,与“中蜂”蜂王交尾,而这样产下是非受精卵,不能培育工蜂,由此也会造成“中蜂”群体的后继乏人。

  但对于意蜂扰乱“婚飞”一说,王桂芝教授以及青州的尹居录等人士持相反观点,认为可能性极小,“意蜂”不会对“中蜂”的婚飞产生影响。

  “意蜂”现实性地影响着“中蜂”的成长,位于泗水的山东鑫源牧业总经理郝源曾在自己的蜂场尝试养过“中蜂”,但蜂场内全是“意蜂”,“中蜂”的饲养很快就告失败,至今他只饲养“意蜂”。

  蜂群背后

  养蜂人的经济趋利性

  “中蜂”的衰亡与“意蜂”有着密切、直接关系,而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人类的经济趋利性。

  山东庞大的“意蜂”蜂群和零星的“中蜂”蜂群,实际上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意蜂”何以在几十年内挤垮“中蜂”王桂芝教授一言以蔽之,“就是收入”。

  “我国在引进意大利蜜蜂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养蜂人之间大规模推开。这主要是意蜂产蜜量高且性情温顺,蜂群能成大群。相较而言中蜂的产蜜量低很多,性情上容易分群跑掉。意蜂在进化过程中,可以产蜂胶,而中蜂则没有采集加工蜂胶的本领。”

  孙长德虽然自己养了40多群“中蜂”,但主要的经济收入还是1000多群“意蜂”。“意蜂比较喜欢大蜜源,由于群内蜜蜂数量较多,在一个采蜜季节,一个意蜂蜂群采蜜量会超过一个中蜂蜂群的三四倍。”

  对于“中蜂”和“意蜂”,蜂农的经济收入由此会产生明显差距。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意蜂”开始席卷全省,并通过自己的“战争”绞杀了大量“中蜂”的生存空间。

  王桂芝教授告诉记者,“中蜂”和“意蜂”在抗病方面有明显差异。“意蜂”容易得寄生虫蜂螨,而“中蜂”并不得蜂螨,但“中蜂”最怕一种囊状幼虫病。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病曾大规模爆发过,对“中蜂”产生了重大影响。孙长德认为,这种囊状幼虫病,就是被“意蜂”带来所致。

  “中蜂”未来

  若灭绝影响山区植被

  在王桂芝看来,任何细微的生物,在自然界的链条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它的缺失肯定将对生态产生影响。对于“中蜂”来说,这样的影响会是缓慢而巨大的。

  从自然习性上看,“意蜂”喜欢的是成规模的大蜜源,像山区里的灌木等零星蜜源并不“感冒”,且需要在12摄氏度以上才可出巢。对于华北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来说,像早春的很多植物,“意蜂”难以采集花粉。而“中蜂”并无此要求,只要气温达到6摄氏度以上就可出来采蜜。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蜂”,它匹配着我国独特的植被体系,特别有利于山区的植物繁衍生长。很多植物如果没有“中蜂”,授粉就难以进行,对植物的繁衍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灭绝,进而会影响生物链上的每个物种,最后到达金字塔的最顶端——人类。王桂芝说:“有位人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中蜂灭绝,泰山上的植被将减少三分之一。”

  为“抵抗”周围的“意蜂”,孙长德等养蜂者,现在会对“中蜂”缩小巢门,这样只能让体型较大的“意蜂”进不去。然而,要想真正的挽救“中蜂”,宋心仿、王桂芝等人都倾向于划定保护区,只能养“中蜂”,对于经济收入受影响的蜂农给予补贴,对此他们曾多方呼吁过,但我省尚未走出这一步。

  王桂芝说,临沂某地有个蜂场,前年有100多群中蜂,但在周围意蜂的影响下,现在已减少到60多群。她去当地政府部门呼吁建一个保护区,但政府部门的态度明显不积极。

  目前的“中蜂”饲养,只是寄托在部分养蜂人朴素的情感维系上。用宋心仿的话说:“这是一个心痛的话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本报讯 (记者涂重航)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透露,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分别针对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下单位做出规定,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也不能换车,“车随人走”。

  中办发文规范公车

  据了解,这份文件已下发到各级党委政府,但尚未向社会公布。3月初,财政部根据此办法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从预决算关口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

  另外,各省份就此办法正在修订地方法规,在新办法出台前,一律停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的编制和配置审批,并重新核定公务用车编制。

  公车购买数量将下降

  李宏说,这次公车改革启动后,公车购买数量应会有一定下降。另外公车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逐步进行。

  之前公车改革提了多次,但中央和地方,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情况不一,牵扯面大,数量也多,一些地方有畏难情绪,另外也可能触动很多干部切身利益。

  据李宏介绍,公车改革肯定要推,这次中办和国办的文件下发后,地方再据此进行调整。今后还将通过市场机制、货币化的方式改革。

  亮点

  1 省部级官员配车延至8年一换

  据李宏透露,公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省部级官员配车,使用年限从5年一换变为8年一换,8年后车若还能用,将继续使用。省部级官员配车排量要求未降低,但费用要求降低。

  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也不能换车,不管升职还是平级调动,车都要跟人走。以前,一般干部提升,或从甲单位调到乙单位,都要报备、请批购买新车。

  2 省部级以下单位车辆不固定到人

  对于省部级以下单位,新办法除规定排量和价格外,还要求按人员编制定车辆的多少,但车辆不能固定到人。

  厅局级以下干部,就按以前的规定也是不配专车,但现在很多县乡一级干部配备专车,“那是违规”。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2010年末,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的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拍到罕见的爪哇犀牛。这种犀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可能是地球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当前的数量已不足40头。

  1.犀牛之讶

犀牛之讶(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犀牛之讶(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印度尼西亚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一头爪哇犀牛触发相机陷阱,被永远定格在镜头中。本周,世界自然基金会印尼分部和印尼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布了这幅照片。除了照片外,一台自动触发的摄影机还记录下珍贵的犀牛影像。爪哇犀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这种犀牛当前的数量已不足40头,可能是地球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

  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部首席科学家埃里克•迪纳斯坦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拍到爪哇犀牛的视频和照片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这种犀牛的生存仍面临严峻威胁。附近的喀拉喀托火山一旦爆发,便可导致爪哇犀牛所在半岛上的所有生物毁于一旦。他说:“由于圈养爪哇犀牛的数量为零,如果野生爪哇犀牛消失,我们便将永远失去这种罕见的动物。”

  2.母与子

母与子(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母与子(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一幅珍贵照片,爪哇犀牛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左)在矮树丛中穿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部亚洲物种保护部门负责人巴尼•朗表示:“看着健康的小犀牛安静地穿行于茂密的热带森林是一件非常有趣和令人欣慰的事情。它让我对爪哇犀牛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一幕告诉我们,印尼野外工作人员付出的所有艰苦努力都是值得的。”

  3.犀牛近照

犀牛近照(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犀牛近照(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拍到的一头爪哇犀牛,似乎正对着镜头微笑。这种哺乳动物在东南亚地区一度非常普遍,但现在只能在印尼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的雨林看到它们的身影。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除了自然灾难外,爪哇犀牛同样面临偷猎威胁。偷猎分子猎杀犀牛只为获得牛角,一些人认为犀牛角具有药用价值。

  4.布置陷阱

布置陷阱(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布置陷阱(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参与犀牛监视计划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相机陷阱。据悉,共有多家非盈利性机构和很多当地人参与了此项计划。组织者希望当地人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保护犀牛免遭偷猎分子的毒手,管理好剩下的犀牛,同时通过重新安置培养出一个新的犀牛群落。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巴尼表示:“50年的保护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数量管理和适当的保护,拯救爪哇犀牛命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非洲和南亚,我们曾经做到这一点,帮助当地犀牛数量回升。我们相信能够在印尼复制这种成功。”

  5.林中觅食

林中觅食(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林中觅食(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一头正在觅食的爪哇犀牛。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印尼的爪哇犀牛自1931年以来便受到法律保护。这家非盈利性机构的网站称,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位于爪哇西南部,为珍稀物种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6.犀牛之“甲”

犀牛之“甲”(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犀牛之“甲”(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爪哇犀牛。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这头爪哇犀牛的角长达到10英寸(约合25厘米),皮肤上的折痕好似一副盔甲。这种犀牛与印度犀牛是近亲,外形非常相似,只是体型较小,此外,它们的头部更小,皮肤折痕也更少。

  7.爪哇豹

爪哇豹(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爪哇豹(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除了犀牛外,相机陷阱还捕捉到其他森林动物,其中包括图片中的极度濒危物种——爪哇豹。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表示,爪哇豹的数量在350头至700头之间,由于栖息地减少、偷猎以及猎物数量减少,这种大型猫科动物的数量不断萎缩,

  8.白臀野牛

白臀野牛(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白臀野牛(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在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拍到的一头白臀野牛。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表示,这种有蹄类动物是一种濒危物种,从印尼到中国的栖息地,白臀野牛的数量已锐减80%,爪哇已成为它们的最后领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气候变化已明显影响了芬兰不同颜色猫头鹰群体的比例。由于近30年冬天越来越温暖,当地同种群不同颜色的猫头鹰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劣地位随之变化,导致它们的比例发生变化。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当地名为“灰林鸮”的一种猫头鹰跟踪研究了几十年。这种猫头鹰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颜色,过去棕色猫头鹰数量相对较少,但近30年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棕色猫头鹰在当地猫头鹰群体中所占比例已从30%上升到约50%。
 

  研究人员认为,棕色“灰林鸮”的增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通常在严酷的冬天,棕色“灰林鸮”与灰色“灰林鸮”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是因为在寒冬 大雪中,前者更容易被其天敌发现,另外棕色“灰林鸮”新陈代谢率更高,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食物,这在缺乏食物的冬天也成为劣势之一。
 

  因此,在过去天气更为寒冷时,棕色“灰林鸮”的数量并不多。而近3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天越来越暖和,棕色“灰林鸮”在竞争上的劣势相对减少,其数量也就出现增长。(记者黄堃)

 

 

相关阅读:

 

全球变暖之前的阿拉斯加 美丽的黑白北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拍摄的北极照片,不仅仅对绘制阿拉斯加北部的地图有帮助,也捕捉了那一时期北极的壮丽景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气候变化已明显影响了芬兰不同颜色猫头鹰群体的比例。由于近30年冬天越来越温暖,当地同种群不同颜色的猫头鹰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劣地位随之变化,导致它们的比例发生变化。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当地名为“灰林鸮”的一种猫头鹰跟踪研究了几十年。这种猫头鹰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颜色,过去棕色猫头鹰数量相对较少,但近30年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棕色猫头鹰在当地猫头鹰群体中所占比例已从30%上升到约50%。

  研究人员认为,棕色“灰林鸮”的增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通常在严酷的冬天,棕色“灰林鸮”与灰色“灰林鸮”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是因为在寒冬大雪中,前者 更容易被其天敌发现,另外棕色“灰林鸮”新陈代谢率更高,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食物,这在缺乏食物的冬天也成为劣势之一。

  因此,在过去天气更为寒冷时,棕色“灰林鸮”的数量并不多。而近3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天越来越暖和,棕色“灰林鸮”在竞争上的劣势相对减少,其数量也就出现增长。

  根据自然选择理论,人们认为气候变化会对不同物种的生存造成不同影响,但有良好观测记录的实例并不多,本次研究则提供了这方面的有力证据。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21日消息,之前有许多报道曾介绍由于过度捕捞,一些海洋物种面临灭绝的消息,给很多人带来的印象是海洋就快被人类给“捞光”了,但另外一些研究人员却表示,世界海洋正在变得“日益拥挤”。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一些如凤尾鱼和沙丁鱼类的小鱼数量增加了超过一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一些原本充当掠食者的如鲨鱼,金枪鱼及鳕鱼的大型鱼类被过度捕捞的结果,天敌的减少使得小型鱼类的数量发生爆炸式增长。


由于掠食性鱼类被大量捕捞,一些小型鱼类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在研究中,国际研究小组分析,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商业捕鱼,其影响是世界范围性的。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研究人员对1880年以来全球超过200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再次证实,过度捕捞已经使得如大西洋鳕鱼,鲑鱼,旗鱼和金枪鱼等掠食性鱼类的生存状况遭到重创。研究人员对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机构表示,单是在过去40年,上述鱼类的数量就锐减达54%。

  在这些“掠食者”遭到重创的同时,一些如凤尾鱼和沙丁鱼类的小型鱼数量已经上涨了一倍多。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的威利-克里斯滕森(Villy Christensen)博士说:“过度捕捞造成了一个'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现象。”人类的滥捕正在影响着全球的食物链,使生态失衡,这将可能带来环境,疾病和其它不可预估的问题。

  此外克里斯滕森博士还建议,或许可以鼓励人们多食用沙丁鱼罐头,少食用那些大型掠食性鱼类。因为从历史来看,人类市场在某一时期对于某种食物的喜好对该物种的数量影响极大。也许在控制渔业捕捞作业方式的同时,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对目前这种失衡的情况产生积极影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广网郑州2月19日消息(河南台记者周文茹 郑州台记者马松林)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人事档案”,曾被视为身份的证明。而今,大学毕业生弃档族不断扩大,“人事档案”难逃“空挂”命运,“空挂档案”数量节节攀升。从辉煌到落寞,折射管理制度弊端,人事档案,该如何结束空挂命运?

人事档案,记录着一个人从学校到各个工作岗位不同时期的人生轨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装着档案的那个“牛皮纸袋”是用人单位考察、了解个人的重要凭证,事关一个人的就业和升职。今年刚刚退休的魏金彩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那个年代,人事档案就是她们的命根子;

魏金彩:一个工人身份的证明,在你工作这个年代里面,档案就伴随着你,其实它比身份证还详细,作为工人来说是工作生涯中的一张身份证。

但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事档案开始陷入无人理睬的尴尬境地。据了解,目前仅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托管的18万份人事档案中,3万多份档案都属于尘封多年、长期无人认领的“空挂档案”。省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刘华说:

刘华:从92年积累到05年的档案一共才几百份,原先人少,05年之后那几年逐渐多,几百份。去年最多,至少三千多份。

曾经和人们“如影随形”的人事档案,为何越来越受冷落?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张怀仓分析说:

张怀仓:原因还是学生不太重视人事档案,特别是年轻人他不再重视,他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一上学他并不知道档案的重要性,私营企业我才不管你档不档案,你给我工作我给多少钱,医保社保因为不要档案都能交,所以他都无所谓了。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由于目前科技期刊、科技论文质量及其学术影响力的评估、认定都更依赖于引文分析和影响因子的计算,作者和编辑以及科技文献工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引用数量都倍加注重。但由于参考文献检索、搜集、筛选和引用过程的复杂性,引用动机及其在学术论文中所起作用的多样性,要做到合理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并非易事。“无效引用”乃至参考文献著录中的学术失范现象不容忽视。在强调论文被引用率的同时还应注意“罗列式引用”现象的存在,笔者在编辑审稿和文献阅读过程中,也发现“罗列式引用”确实较普遍。
在科学文献体系中,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在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并客观反映了学术交流的真实状况。在参考文献引用的诸多功能中,“学术论证”功能是最基本的核心功能;一篇科技论文(引证文献)所引用和著录的参考文献(被引证文献)在数量上或多或少,但都必须确实起到学术论证的作用,否则就没必要引用;为论证自身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科学性或应用价值,即通过引用已有文献的论题、观点、概念、理论、方法、结果、结论、事实、数据等,为自己的论文提供必要的论证或论据,即“引证”。所谓罗列式引用是指,作者大量标引和著录与本文主题内容缺乏相关性或相关性不强的文献,或只是对相关文献作提示而未引用其具体内容并起到实质性学术论证作用,其基本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在研究性论文的引言中简述研究背景时,只是简单提及一系列文献标题或某某的研究工作,而未对其作必要的述评,未阐述其与本文论题的内在联系;在综述性论文中,只是叙述一系列文献论题及其主要内容而未对其作阐述、归纳或评价,缺乏自己的见解;在正文中笼统地标引大量文献而不明确具体引用内容及其与本文的关系,将引用内容与本文阐述混为一谈。
罗列式引用的动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主观为显示作者在某领域见多识广,博览群书;或表明自己掌握了某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为提高自己文章的影响力,“借光”罗列某些名人或外文期刊文献;主动迎合或被动满足某些期刊或编辑对参考文献引用量的硬性规定,认为引文越多越好,拼凑引文数量;作者并未亲自阅读某些文献尤其是外文期刊,只是从其他文献文后著录的参考文献表中批量转引而来,对文献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或虽亲自检索并阅读了文献,但未作认真筛选,与本文内容并不密切相关,缺乏引用的必要性;希望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相关文献资料索引,标引的文献与自己的论文缺乏直接的学术论证关系,只是罗列文献清单而无实际引用价值。
罗列式引用的负面作用主要是:不能真实反映引证文献与被引文献的内在必然联系及引用价值;增加论文的无效信息,浪费期刊版面,干扰读者或审稿人的注意力,甚至误导读者;助长学术浮躁之风,影响文献引用作为学术论文或期刊学术影响力表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要确立“参考文献引证效度”的概念,即只精选最必要的参考文献引用以有效增强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引证效度指标表明,过多引用对论文创新性和科学性无实际效用的文献,不但无助于提高论文内容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反而使引证效度降低。问题的关键是文献引证的实际有效性而不是绝对数量的多少。
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在对论文鉴审和编辑加工时,对所引用著录的参考文献与论文主题和内容的相关性、必要性等方面要进行认真审核。不仅要看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是否规范,文献著录量的多少,更要注意判断引文是否在论文中真正起到了学术论证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引文的客观性、真实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判断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作者在引用文献时要遵循“必要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精心筛选亲自阅读与自己的论文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被引文献不能只提示文献题名,要简要表述具体引用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论或归纳,使引用内容在文中起到应有的论据和论证作用。
科技期刊不宜硬性规定本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编辑在稿件退回作者修改补充时也不应笼统要求作者增补参考文献数量,除非具体指明有必要补充的参考文献。
尽量避免在正文中某一处集中标引过多的引用文献;严禁从其他文献文后著录的参考文献表中直接批量转录参考文献,确保参考文献引证著录的学术规范性和严肃性。
(作者为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级工程师)
《科学时报》 (2011-2-18 A3 周末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些日子,不少人是踏上了节后的返程,而与之相映成趣是,去年10月份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们,这几天也开始率先踏上了返回北方的征程。

  据来自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监测数据显示,首批北迁的越冬候鸟数量大约在5000只左右,主要有天鹅、大雁等。记者从有关科研机构了解 到,开春后,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群总是由小股“部队”作为先行,一路探寻沿途的气候变化以及中途栖息地的环境适宜度,并以鸟类特有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后续的大部队。据了解,今年的三月份,将是鄱阳湖越冬候鸟飞返北方的高峰期,到了四月,候鸟们将会全部飞离鄱阳湖回到北方。都昌县野保站的站长曹达桑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们比之前更加繁忙和紧张,每天都安排护鸟员巡湖,及时掌握候鸟的相关情况,确保越冬候鸟安全。

  除了每天加大观测各湖池内候鸟动态和数量的频次外,野保站工作人员还严格执行包括“严禁人与候鸟近距离接触”等多项措施,为这个冬季候鸟们在鄱阳湖最后一段时间的栖息和觅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都昌县野保站站长曹达桑呼吁广大湖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候鸟保护工作中来,实现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记者胡啸 通讯员郭颖哲 付文龙)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4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