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

  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实不高,但由于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消费量

  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美国的公众到底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各种说辞,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科学新闻》经过广泛搜集资料和采访,发现美国人的确在大量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一般也意识不到转基因食物有何特别。

  而同时,美国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大国,自然也不乏一些抵制转基因食品的环保组织和社区,只是这种抵制既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也不能让自己的餐桌上杜绝转基因食物。“因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讲,他们不在乎食品中是否有转基因。”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教授Bruce Lewenstein说。

  消费量之辨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任所长黄大昉研究员以及多位专家,在不同的场合指出,从全球角度来说,转基因食品早已在应用了。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转基因食品是经过严格管理、严格评价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有人讲,在北美市场上有三千种转基因食品,它主要的成分就是转基因的大豆、玉米,所以它也是转基因食品,而且是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黄大昉在一次人民网的访谈中说。

  但是这一说法,最近遭到了一些反对转基因人士的反驳。

  网上一篇转载率颇高的博文就列举了很多数字,试图说明美国人没有大规模食用转基因食品。

  该文以玉米为例,指出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在美国,玉米食用比例大约是总消费量的10.5%,而其中直接食用的比例不到2.5%。

  该文作者据此推论,“美国自己的食用消费却是极少极少。”

  然而,如果我们依据该文提供的数据作一估算,就会发现,美国人吃转基因食品的数量实在不少。

  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字,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2.5%的直接食用比例即为797万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这样,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每人每年大约为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国人一个半月的口粮。这么大的食用量,是因为玉米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满超市卖的都是玉米片、爆米花和甜玉米。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这就意味着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掉22.5公斤的转基因玉米。

  由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等靠近墨西哥的地区,居民有在正餐中直接食用玉米的习惯。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居民每年在正餐中直接吃掉的转基因玉米数量可能至少要上百斤。

  而在美国,因为转基因产品不需要标识,消费者很难买到直接食用的非转基因玉米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大部分的食用玉米消费量是体现在将玉米添加到各种食品中。食品深加工的比例大概为8%,也就是将近2500万吨,这个数字,以人均计算大概就达到了每人每年100公斤。

  当然,玉米在很多时候被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这100公斤不会都被直接吃到肚子里。但是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的转基因玉米被应用到极为广泛的食品链中,以至于一种说法认为,在美国,65%以上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这么看来,“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大量食用”等表述方式并无不妥。

  大豆也“疯狂”

  2008年,美国大豆产量约为8000万吨,其中3400万吨用于出口;美国本身用于食用目的数量大约2900万吨,主要是用于生产豆油。而直接用于人类食用者约为350万吨。

  前述网文写到,“2008/09农业年度,在美国,每年食用大豆总数为350万吨,美国人口3.2亿,平均每人每年食用多少?平均每人每天食用多少?看看那数字,是不是大规模食用?”

  但依据这些数字推导,美国平均每人每年吃掉20多斤大豆。美国人不吃豆腐,因此这个消费量不算小了,而且,此处并未统计将大豆作为深加工食品原料的部分。

  2008年,美国豆油总产量大约7300万吨,而用于消费略低于12%;在这12%的消费总量中,直接食用者为七成左右。美国人每年直接食用豆油的数量大约为613万吨,按照3亿人口来计算,这就意味着消费量为每人每年20公斤。

  2009年,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为93%。不加标识的转基因都很难区分,所以这也就相当于美国每人每年消费的转基因豆油为18公斤。中国人均豆油供应量为每年3.6公斤。在中国,还有不少人一年喝饮料都喝不到18公斤。

  当然,这里的93%是种植面积,没有转换成产量比例。如果转换成产量,由于转基因大豆的产量略高,所以比例也应该略高一点。

  另外一组数字也表明了同样的事实,美国的植物油消费以大豆油为主,占77%,其2007年人均年供应量为22.4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转基因玉米还是转基因大豆,目前转入的基因都与其食用性状没有关系,转基因玉米主要是转入抗玉米螟的Bt基因,而转基因大豆主要是转入抗最为广泛使用的农达(roundup)除草剂的基因,两者都主要是着眼于改善作物的经济性状。

  一些质疑美国人食用转基因的文章指出了不能将生产规模等同于消费规模。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实不高。但是考虑到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消费量。而如果把用作食品成分的转基因作物加进去,这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如上所述,如果考虑到转基因玉米用作生产各种食品,那么美国每人每年的消费量就达到了100多公斤。

  以上仅仅是考虑到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还没有提菜籽油和甜菜等其他美国大量食用的转基因产品。美国菜籽油84%依赖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来榨油,加拿大2009年转基因油菜的推广比例已经达到了93%,而美国菜籽油的66%用作食用消费。

  美国的食糖供应,一半以上来自甜菜,美国大约95%的甜菜是转基因品种,而美国人均食糖摄入量差不多是中国人均摄入量的8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转基因甘蔗已经开始种植并在迅速扩大。

  自1994年转基因食品上市以来,特别是1996年转基因大豆上市以来,美国平均每人累计直接食用掉的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都达到了数百斤。

  无需标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给食品企业的标签指南中指出,如果营养成分没有差异,不需要在食品标签上标明来自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选择。在同一份指南上,FDA还提出,禁止刻意标注“非转基因食品”,原因是这样的标识会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有区别,而标注“非转基因食品”的厂家会因此不平等获利。

  在这样的规定下,美国大多数食品厂商自然不会去刻意标注转基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此也习以为常。“在美国,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费转基因食品,不会去多想,”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农业经济学教授Scott Rozelle告诉《科学新闻》。

  有时候,一些厂商也会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在产品中标注上诸如“纯天然”,如EXTRA-VIRGIN字样,但这种标示与FDA的监管要求并不矛盾,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因为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术语界定什么是“纯天然”。

  2010年,笔者参加在美国加州圣迭戈举办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期间,就在会场外面遇到了一个环保组织的示威活动,要求禁止或标示转基因产品。大约20几名抗议者聚集在举办年会的圣迭戈会议中心外,其中一人在激烈地发表演讲。而参加年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多名科学家,以及路过的居民和旅游者,似乎对这一抗议行动没有什么感觉,都是匆匆而过,在20分钟时间中,只有不多几个游客驻足聆听,除笔者出于采访目的外,没有一个人索要资料。

  尽管如此,美国的管理者还是很注重与民众的沟通。今年2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举行的AAAS新一届年会的一个专场论坛上,美国农业部部长Thomas A.Vilsack反复强调,要在赞成农业生物技术的人和反对这一技术的人之间进行平等对话,要不断传播农业生物技术的优点,也要密切关注其可能出现的负作用。“我们要让父母们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们也具有对农业科技的全面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选择。”Vilsack说。(谭一泓贾鹤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渝中区政府日前公布的渝中半岛将建电子城门效果图。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渝中区政府日前公布的渝中半岛将建电子城门效果图。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渝中区政府日前公布的渝中半岛将建电子城门效果图。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渝中区政府日前公布的渝中半岛将建电子城门效果图。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重庆晨报讯 (记者 刘琳)老重庆城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许多市民只听过此说法,却不曾亲眼见过老城门的胜景。今年7月1日前,渝中区东水门、太平门、洪崖门将以全新的灯光数字城门与市民见面,届时夜晚渝中区半岛长江大桥、洪崖洞至黄花园沿线的明暗相间的灯光,衬托金光熠熠的LED城门,将向市民展示出极富重庆特色的城门印象。

  投资5亿打造17座城门

  重庆晨报记者从渝中区市政管理局获悉,今年渝中半岛夜景照明灯饰景观将整体升级换代,着力解决以往楼宇灯饰各自为政、城市灯饰热闹的同质化、缺乏特殊意向等问题。 

  总投资5亿元的渝中半岛夜景照明方案由清华大学设计,其中用LED光源打造的“九开八闭”城门印象,散落在渝中半岛江岸线上,17座城门或明或暗,勾勒出重庆母城的外轮廓。

  “未来从江对岸看渝中半岛,夜晚的渝中将是一幅漂亮的画,画面中点缀着富有重庆特色的主题意向。”渝中区市政管理局局长陈勇表示,渝中半岛未来将用明暗相间的灯饰,着力展现重庆“山、水、雾、舟、林”的元素特点。

  渝中半岛夜景照明还将采用山水画手法,用勾、点、染、擦等手法,重点打造朝天门片区“朝天扬帆”舟的意象、东水门至长江大桥沿线山的意象,以及洪崖洞至黄花园沿线树与林的意象。

  数字城门重现老重庆

  据介绍,重点打造的东水门、太平门、洪崖门三座LED数字城门,今年7月1日前将率先与市民见面。数字城门不光具有夜景照明功能,还可承载数字信息。从规划效果图上看,金黄色LED覆盖在城墙侧面,成片的LED灯墙灿烂夺目,从江对岸远观,老城门造型清晰可见。

  目前渝中区计划对老重庆城门中9座“开门”逐一进行改造,对原址已经不存在的城门,则寻找新的载体,用LED灯饰进行虚拟化表达。“将古老的城门数字化,灯光可改变,数字信息可承载重庆故事。”陈勇表示,数字城门采用的软LED是透明的,灯饰组丝毫不影响白天城市视觉效果。

(编辑:SN002)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2日消息,科技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一些难以置信的事物也能经由科技成真。近日,美国一家广告商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数字海报。它能够识别人们的面孔,假使人们关注广告内容,数字海报将与之互动。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项数字海报发明使人们想起汤姆-克鲁斯主演《少数派报告》中的科幻情节,剧中克鲁斯饰演的角色路过一排数字标识牌,这些标识牌对他的视网膜进行了扫描,并呈现出他感兴趣物品的数字全息图像。同时,当他进入到一家商店时标识牌显示一位美丽女性向他推荐衣物的图像广告。现实中的数字海报也同样能通过摄像机扫描路过的人是否对海报关注,并适时地改变海报内容。   


儿童可以虚拟“试穿衣服” 


电影中的数字海报

  目前,这项最先进的数字海报通过叠加数字图像,使购物者能够看到衣物穿在自己身上的效果。交互广告商R/GA公司现已向美国鹰牌服饰公司推出系列童装海报广告,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野蛮人集团(The Barbarian Group)广告公司执行总裁本杰明-帕尔默(Benjamin Palmer)说:“我们试着揭示人们大脑所思考的事物,如果人们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我们将尽可能地捕捉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面部识别技术已应用多年,但直到目前才应用至商店,这是因为该技术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并且商业领域能够承担相关费用。这种最新的数字海报能够探测到人们皱眉和点头的动作,以及更个性化的特征,从而让人们担忧该技术是否会涉及个人隐私问题。   

  该广告公司有望在今年夏季推广这种新式数字海报,而公司的其它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能真实地识别人们的面孔,一旦你睁开你的眼睛,该系统便会跟踪你。不过,这项新型广告技术距离成熟推广仍有一定的距离,未来它或许可以作为商店的缩影连接至顾客家中电视。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项数字海报发明使人们想起汤姆-克鲁斯主演《少数派报告》中的科幻情节,剧中克鲁斯饰演的角色路过一排数字标识牌,这些标识 牌对他的视网膜进行了扫描,并呈现出他感兴趣物品的数字全息图像。同时,当他进入到一家商店时标识牌显示一位美丽女性向他推荐衣物的图像广告。现实中的数 字海报也同样能通过摄像机扫描路过的人是否对海报关注,并适时地改变海报内容。   
 


儿童可以虚拟“试穿衣服” 


电影中的数字海报
 

  目前,这项最先进的数字海报通过叠加数字图像,使购物者能够看到衣物穿在自己身上的效果。交互广告商R/GA公司现已向美国鹰牌服饰公司推出系 列童装海报广告,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野蛮人集团(The Barbarian Group)广告公司执行总裁本杰明-帕尔默(Benjamin Palmer)说:“我们试着揭示人们大脑所思考的事物,如果人们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我们将尽可能地捕捉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面部识别技术已应用多年,但直到目前才应用至商店,这是因为该技术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并且商业领域能够承 担相关费用。这种最新的数字海报能够探测到人们皱眉和点头的动作,以及更个性化的特征,从而让人们担忧该技术是否会涉及个人隐私问题。  

  该广告公司有望在今年夏季推广这种新式数字海报,而公司的其它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能真实地识别人们的面孔,一旦你睁开你的眼睛,该系统便会跟踪你。不过,这项新型广告技术距离成熟推广仍有一定的距离,未来它或许可以作为商店的缩影连接至顾客家中电视。

  (凹凸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27 1月 2011 12:53

数字时代,作家也需经纪人

本报讯 (实习生 李忆南 记者 姜小玲)作家贾平凹耗四年之功完成的长篇小说《古炉》,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引发出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人民文学出版社签下了《古炉》的传统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贾平凹 “因为不懂”,又将数字版权以少许的钱卖给了网易。在贾平凹、人民文学出版社、网易三方“各执一词”的同时,业内外对于这场“一女二嫁”的争论,已远远超过了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关注。

虽然传统出版业的 “龙头老大”地位暂时难以撼动,但不可否认,数字出版时代已经来临。于是,习惯了与传统出版业打交道的作家们面临全新的问题:好不容易养大的“女儿”怎么嫁?如何“嫁得好”?有关人士提出,当下数字版权问题比较混乱,“不太懂的作家们,不如委托经纪人全权代理。 ”

数字版权,“一女二嫁”惹风波

在图书订货会上,贾平凹新作 《古炉》刚开完新书发布会,其电子版便在网易上线。随即,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出《关于〈古炉〉版权的严正声明》,声称出版社拥有《古炉》中文本的专有出版权,并在合同有效期内拥有该作品的数字化制品及网络版的版权。”双方都拿出证据力证拥有数字版权。轮到“至今不用电脑写作”的贾平凹面对媒体,对《古炉》“一女二嫁”作出解释的时候,他自己也非常无奈。 “我对所谓的电子版权并不太清楚。因为我从不上网,也不会上网,别人说我的作品都在网上,不过从来没有人给我打过招呼,也没给我任何费用。 ”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贾平凹这种情况并非特例。目前,很多传统作家都还没有 “数字阅读”概念,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书出版后,数字版权究竟在谁手里。学者易中天就曾表示:“我不知道啥叫数字版权,是不是在一些合同中我就已经授权给出版社了?不知道!反正我还没拿到数字版权的一分钱。 ”

数字出版,谁动了作家的奶酪?

网络付费阅读处于不盈利的状态,是当下数字出版所面临的尴尬之一。网络侵权愈演愈烈,作家们面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也很无奈。去年,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爆出“内幕”:《藏地密码》被数字出版以来的两年收入为零。畅销书作家饶雪漫也表示,自己签的数字版权合同,至今只拿到几千元。慕容雪村曾对媒体表示:“迄今为止,我签过四份数字版权的合同,未能从数字版权运营商那里收到一分钱。 ”而对于诉诸法律捍卫权益的做法,慕容雪村有些缺乏信心:“合约根本无法约束,运营商基本都是骗子,没签合同的盗版就更多了。诉讼成本太高了,打不起官司。所以想要从数字版权商拿钱最好是买断,能要一点钱最好,要不来也没什么办法。 ”

“数字版权”权限含糊不清,代理商不负责任,作家不明就里、无暇顾及,更助长了数字盗版的泛滥,版权纠纷也日趋增多。有数据显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版权约占到70%以上,在版权问题诉讼中,网络版权又要占到70%。很显然,追讨数字版税、打理版权事务,仅靠作家一个人的力量显然难以实现。

数字时代,作家需要“经纪人”

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少作家开始已行动起来。日前,周国平、邓贤便与中南出版集团签约,将作品数字版权授予中南传媒旗下的涌思图书公司。作家麦家也表示,自己将部分作品的数字版权签给了盛大文学。针对这一现象,中华版权代理中心法律部主任孙洁指出,传统出版领域作家通过这一形式保护数字版权,将是大势所趋。 但是,“仅靠作家本人去维权,作家就不可能有精力再去搞创作。 ”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比较混乱。从总体来看,一方面网络需要大量作品;另一方面使用者不知道到哪里去取得授权。有的版权在出版社,有的版权在作者手里。而更多的作者在“不明状况”的情况下,宁可把数字版权握在手里。为此,有识之士提出,在数字时代,作家也需要“经纪人”,协助作家处理版权事宜、打理经济事务。据悉,国家版权局也在积极研究是否需要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他们做一些代理版权和版权集约的事情;同时,建立版权纠纷调解机构,维护权利人利益或者维护使用者利益,以促进作品在网络环境下快速有序地传播和使用。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10月19日,以色列文物管理局(IAA)与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在耶路撒冷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建立“死海古卷”数字图书馆,届时世界各地的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观看“死海古卷”全本。

  1.死海古卷转折点

  这张照片摄于以色列文物管理局的一个实验室内。死海古卷是迄今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圣经及圣经以外的古代文献,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发现于耶路撒冷东部死海附近一个洞穴中,用希伯来文、亚兰文和希腊文写成,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150年至公元70年之间。死海古卷包含了除《以斯帖记》以外的旧约全书,以及一些今天被基督教新教认为是外典的经卷,如《犹大福音》。

  死海古卷数字化工程将由谷歌以色列研发分部具体负责,最初作为以色列文物管理局保存数千页纸莎草纸和羊皮纸死海古卷残片,对它们的状况进行更准确监督的行动倡议一部分实施。据以色列文物管理局介绍,死海古卷数字化还有助于学者重新找到“消失”数千年的著作和文字。

  该机构死海古卷项目主管普宁娜·舒尔(Pnina Shor)说:“因为我们将拥有可能最好的照片,所以,我们说,‘‘何不将所有的翻译、手抄本和评论增加到这些照片里面,公布到网上呢?”

  2.神圣谜团

神圣谜团
神圣谜团(Photograph courtesy IAA)

  这是圣经旧约中的一卷《申命记》的残片,其中还包括《十诫》版本,将要进行高清拍照,接着2011年公布到网上的3万块死海古卷残片的组成部分。以色列文物管理局死海古卷项目主管普宁娜·舒尔说,这些文献构成“终极谜团”:“一听到‘书卷’,你会认为这一定会是能卷起来的东西。”

  “事实是,我们手里有数不清的文献碎片,它们的历史大约有2000年。其中许多工作都大伤脑筋,学者们必须将各种东西拼凑起来。现在,我们希望大量新的文献可供世界各地的学者免费查阅,而在此之前,他们可能无法对死海古卷展开细致研究。”“死海古卷”数字化工程也是1950年以来对该宝贵文献第一次全面扫描成像。

  3.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处理(Photograph courtesy IAA)

  在这张未标明日期的照片中,以色列专家对部分“死海古卷”进行数字化处理。舒尔说:“作为给子孙后代保存‘死海古卷’的保护工程的一部分,我们启动了这项工作。”她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表示:“几年前,我们正寻找自查的办法,了解如何做才能不对‘死海古卷’造成损坏。有人建议,我们应该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这种技术最早是由美宇航局科学家发明用于太空探索。”

  4.古卷残片发紫光

古卷残片发紫光
古卷残片发紫光(Photograph courtesy IAA)

  圣经旧约《诗篇》残片在多光谱成像期间发着紫光。舒尔说:“当‘死海古卷’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被拍成照片时,采用的是红外技术,这是肉眼所看不到的。现在,有了多光谱成像技术,我们的眼睛更加看不透眼前的一切。这些波长将你带入一个需要大量破译工作的世界。”

  5.专家小心整理

专家小心整理
专家小心整理(Photograph courtesy IAA)

  在这张资料照片中,一名专家正在以色列博物馆的实验室小心整理死海古卷残片。据以色列文物管理局介绍,死海古卷的高清照片一旦发布到网上,学者们就不用再亲自来博物馆“朝圣”,查阅“死海古卷”原稿。即便如此,以色列文物管理局死海古卷项目主管普宁娜·舒尔承认,仍会有人希望近距离体验“死海古卷”的神圣。她说:“我可能总是希望见到原稿。如果你在研究一句经文,当然想要见到原稿。一般而言,这些照片的质量超过原版。”(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个未知西班牙人在书信背面用现代学者前所未见的一种语言对数字进行翻译
一个未知西班牙人在书信背面用现代学者前所未见的一种语言对数字进行翻译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考古学家表示,通过研究一封400年前的书信背面的注释,他们发现了秘鲁北部土著曾经使用的一种前所未知的语言。

  这封信由一个未知西班牙人所写,尘封了400年之久,2008年发现于一个西班牙殖民时期古老教堂的废墟。不过,一个由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直到最近才发现书信背面文字的重要性。原来,那位17世纪的作家将西班牙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翻译成现代学家们前所未见的一种神秘语言。

  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学与民族学博物馆考古学家杰弗里-奎尔特(Jeffrey Quilter)说:“即便这封书信没有向我们透露完整的信息,但确实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语言。这或许意味着里面隐藏着大量我们不清楚的信息。”奎尔特猜测,新发现的秘鲁土著语言可能源于盖丘亚语。

  秘鲁原住民至今仍在讲盖丘亚语。但它显然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可能是当代文献提到的两种语言Quingnam和Pescadora——“渔民语言”中的一种。有学者认为,这两种语言其实是同一种,只是被西班牙早期殖民者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另外,据奎尔特介绍,书信背面文字包括翻译过来的数字,也就是说,这种语言的数字系统是十进制,就像英语一样。虽然印加人也使用十进制,但其他许多文化并不使用:例如,玛雅人就是用二十进制。

  考古人员是在秘鲁北部埃尔布鲁约(El Brujo)遗址的马格达勒纳卡维约大教堂的考古挖掘中发现这封信的。奎尔特说,这座教堂以前为附近原住民居住的一个村庄提供服务,后来被西班牙殖民者强行迁至现在的埃尔布鲁约遗址,可能是出于让他们皈依基督教的目的。

  据奎尔特介绍,这只是在埃尔布鲁约遗址发现的大量历史文献之一,由于当地气候极为干燥,使得这些历史文献保存完好。奎尔特开玩笑说:“考古学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造成了这种不幸,让人推倒了马格达勒纳卡维约大教堂——我认为可能是在17世纪中晚期——架空了保存这些历史文献的图书馆或办公室。”

  奎尔特指出,在马格达勒纳卡维约大教堂发现新的语言,有助于加强我们对美洲殖民时代早期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他说:“中国古语说,‘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这充分体验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常常认为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和美洲原住民之间存在对抗,但从马萨诸塞州到秘鲁,几乎每个地方都是更为多样的民族的对抗。”

  例如,来自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主义者被统称为“西班牙人”,而在美洲,许多民族讲不同语言,拥有不同的习俗,“这的确表明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和多样。”研究结果将刊登于最新一期的《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杂志上。(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23 12月 2010 11:10

302人染流感 受深切治療

(歐洲 )(本報訊)數據顯示,有超過300人因為感染流感,被送往醫院深切治療部。

        英格蘭衛生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有302人因為流感需入院治療。目前仍不清楚有多少人患上甲流,但估計為數不少。

         英國醫療保障部門在周四將發布流感和甲流死亡最新數字。

         衛生大臣凌士禮在周二早上向內閣交代流感情況時表示,國民保健署有足夠的能力應付可能上升的流感個案,首相卡梅倫在唐寧街十號的記者會上也表示,周二早上內關從衛生大臣取得了報告,掌握了流感的最新情況。很明顯,流感個案在上星期升了一倍。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2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