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即“好奇”号火星车目前正在飞往火星的路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它便将抵达这颗红色星球,这辆重达1吨的史上最大的火星车也将踏上火星的土地。

   好奇号火星车采用核动力,它的设计是希望能在火星上活动一些新的发现。为此,它将全方位展开行动,它会钻探并分析火星土壤进行研究,寻找过去或现在水的线索,并确定这颗星球是否曾经拥有过可以支撑生命生存的环境条件。

  和好奇号相比,它的前辈们,美国宇航局先前的那几辆火星车,如勇气号和机遇号简直相形见绌,至于1996年登上火星的第一辆火星车“索杰纳”,好奇号的体型几乎可以碾过它的身子。尽管好奇号的大身材让科学家们得以加装了10台最新的探测设备,并且它能在火星表面漫游的距离也会远超它的前辈,但是要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安全送达火星也给工程师们提出了一项艰巨的挑战。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家约翰·格洛岑格(John Grotzinger)是好奇号的项目科学家,他说:“每次我们在火星上安放一辆新的火星车,我们理解火星地表性质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尽管科学家们现在还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样的发现正在等待着他们,但他们心中对于自己希望能发现什么可都是一清二楚的。事实上,好奇号在抵达火星地表之后最初几周内要做的安排都已经被非常仔细的计划好了。好奇号一着陆,心急的科学家们就已经有着长长的一串地点列表希望好奇号前往调查。预计好奇号将于8月5日在火星降落,科学家们已经急不可耐。

  惊心动魄的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当好奇号冲入火星大气层并迅速向地面坠落时,这一设备将会启动反冲发动机帮助实现减速,它会吊起好奇号,悬停在距离地表约25英尺(约合7.6米)的高度,然后轻轻地将好奇号放置在火星地面上。这项着陆技术代表了目前人类技术的最高极限,重达1吨的好奇号也将因此成为人类送往火星地表着陆的最重的探测器。

  不过这项新技术看来并没有让科学组的人们多么在意。格洛岑格说:“事实上我们对于我们能掌握这种引导下的大气层再入技术感到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让研究人员们得以比以往更加精确地在指定的地点降落。他说:“人们对天空起重机技术感到担忧,不放心,但实际上从安全角度考虑,这其实是一种更好的着陆系统。”

  伸展胳膊

伸展胳膊
伸展胳膊

  就像是新生儿需要伸展一下自己的胳膊一样,好奇号在抵达火星表面之后会伸出它携带的设备进行测试。这辆火星车的最初6天工作日程已经被计划地细致入微。

  对好奇号的作息生活安排需要确保它的所有设备能正常工作,确保能将土壤样本的分析数据发回给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同样是由于它的巨大和复杂性,先前的火星车一般在着陆后只需要一两天的准备后便可以正式开展探索工作,而好奇号的却需要几乎一周时间才能完成所有测试工作。

  据格洛岑格表示,在抵达火星的第一天,好奇号将对它搭载的设备开展校正,并拍摄首张彩色图像。他说:“相机会对着外面,这样我们就能看一眼着陆地周围美丽的景色,不管它指着哪个方向都行。”

  而在第二天,好奇号会使用它所搭载的设备对着陆地的土壤成分进行考察并拍摄着陆点周围的360度全景照片。在初期的检查过程中,好奇号会选定感兴趣的点。科学组可能会决定要前往一个新的地点,在那里做一些钻探或取样任务,并进行分析。

  现在很有希望的是,好奇号可能会在一片沉积岩层基岩出露附近降落,若当真如此将是令人兴奋的。在地球上,这些岩石中常常保存着古代生物或有机质遗迹的痕迹。如果火星上也有类似的东西,在这样的地方就有可能被发现。

  在经过最初的几天之后,好奇号便会结束其初期的测试阶段。格洛岑格表示:“在此期间我们会用到火星车上搭载的每一样设备,这样我们就有了把握,急着去开始科学考察任务了。”

  寻找甲烷

寻找甲烷
寻找甲烷

  在过去的10年内,科学家们注意到在火星大气中存在着甲烷气体,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奇怪。甲烷是一种简单的化合物,它之所以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是因为一般而言这种气体在大气中不稳定,因而并不能长期存在,而需要持续不断的补充才能保持稳定的含量。尽管火山喷发活动会产生甲烷气体,但是在地球上,活着的生命体同样是产生这种气体的主要来源。这样的来源也可能存在于火星上吗?

  和往常一样,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存在争议。一些科学家表示他们绝对已经探测到了甲烷气体的存在,但是与此同时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表示他们并没有能探测到这一气体的存在。而此次好奇号就将有望最终确认这一争论的结果。

  在好奇号着陆后的前10天内,这辆火星车将会根据指令“抬起头”,嗅嗅空气的“味道”。好奇号身上携带有一台专门的设备,可以对有机质和大气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寻找甲烷存在的蛛丝马迹。

  格洛岑格表示:“如果火星大气中存在甲烷,这将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这样一个发现将增加人们对于今日的火星上可能存在活体生命的看法。

  甚至即便好奇号在它最初的嗅探中没有检测出任何东西,那也并不能就此否定甲烷说。因为这种气体可能是间歇性出现的,随着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因此,出于这样的考虑,好奇号会继续对火星空气成分进行检验,这样的检验将至少持续一个火星年(即地球上两年)。而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检测的结果仍然是零,那么科学家们就将不得不回到最初的地方,重新开始检查为什么他们最初会认定火星大气中存在这种气体的。

  相关阅读

  揭秘火星壮观暴风雪 二氧化碳雪粒如血细胞大小

  火星发现神秘"地下水库" 远古时期存在河流湖泊

  科学家证实火星也"下雪" 二氧化碳构成干冰颗粒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好奇号8月5日登陆火星表面 

好奇号8月5日登陆火星表面  

  据国外媒体报道,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探测器将在8月5日登陆火星表面,届时这颗红色的星球又将迎来一艘人类探测器。科学家认为着陆的过程要相当精确,否则这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火星探测器以及之前花费的数千小时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汤姆·里韦利尼(Tom Rivellini)介绍:“如果在着陆过程中有一个步骤没有按计划进行工作,那么游戏就结束了。”火星探测器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下降减速以及最后反冲制动,被喻为扣人心弦的“恐怖的最后七分钟。”由于火星距离地球较为遥远,科学家想要知道发出的每一条指令是否得到正确执行,都只能在十五分钟后才能知晓。因此,“最后的7分钟”没有时间让科学家介入其中,完全由这艘价值25亿美元的火星科学实验室探测器自行完成。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亚当·斯特尔泽纳(Adam Steltzner)介绍:“当我们第一次收到火星科学实验室接触火星大气层的信号后,后来数分钟发生的事儿就不得而知了,探测器可能还正常工作,也可能已经烧毁了,至少在这七分钟的时间内我们无法得知所发生的情况。”火星科学实验室也被称为“好奇”号火星车,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制,并在2011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目的地是火星的盖尔环形山。

  一旦“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将探索火星生命的痕迹,不论是远古火星可能存在的生命,还是现在火星生命之迷,都将是好奇号的探测重点。其次,火星气候以及地质也将是探索的任务之一,好奇号将花费大约23个月,大约为一个火星年的时间,进行探索火星的任务。但在执行这些任务之前,“好奇”号首先要解决安全着陆的问题,从时速1.3万英里减速到零,就像是一次精确编排的完美舞蹈。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米格尔·圣马丁(Miguel San Martin)介绍:“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便是进入火星大气层并安全着陆,探测器的着陆过程被设计成多次制动的复杂减速模式,甚至可以用疯狂一词来形式火星车的整个减速过程。”着陆过程使用到的设备涉及超音速降落伞、反冲火箭发动机、可耐受1600摄氏度的外部材料、自动驾驶仪等。当火星车进入火星大气时,由于火星大气比地球稀薄很多,探测器将释放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最强的超音速减速伞。

  当探测器拉出超音速减速伞时,将承受九个G的重力加速度,可施加6.5万磅的作用力,使得探测器将速度减至200英里每小时。但是这样的速度很明显还不是最终的着陆速度,随着高度逐渐降低,探测器的隔热罩以及巨大的超音速降落伞将会被抛弃掉,这时候反冲火箭发动机开始制动,并通过钢索将火星车缓缓放下至地面。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车着陆工程师阿妮塔·森古普塔(Anita Sengupta)介绍:“我们之所以设计了复杂的减速制动机构,如通过钢索将火星车吊放至地面,是因为反冲火箭发动机不能在靠近地面进行工作,如果这样将会产生大量的尘埃云,可能损坏火星车上的仪器。”因此,反冲火箭发动机保持与火星车20米以上的距离,即当火星车接触地面时,悬挂在上面的制动发动机处于20米以上的高度,火星车则通过钢索吊在下面,酷似一架在火星上会飞的“空中吊车”。

  一旦火星车的车轮安全接触火星表面,悬停在上方的反冲火箭发动机将通过矢量推进离开着陆区。工程师亚当·斯特尔泽纳认为当人们看到这样的降落制动方式时,觉得这套机械是如此地疯狂,这是很自然的反应,有时候连我们看着这样的着陆设计方案时,也觉得真是太疯狂了。(Everett)

  相关阅读

  揭秘火星壮观暴风雪 二氧化碳雪粒如血细胞大小

  火星发现神秘"地下水库" 远古时期存在河流湖泊

  科学家证实火星也"下雪" 二氧化碳构成干冰颗粒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揭秘"好奇号"火星车制动伞 五十年前竟已有原型2009年3月和4月,“好奇”号的制动降落伞在世界上最大的风洞接受测试。这个风洞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莫菲特场的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

  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7周之内,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便将在太空起重机的帮助下在火星表面着陆。在太空起重机利用绳索和制动火箭让“好奇”号慢慢降落盖尔陨坑之前,制动降落伞将首先打开,将“好奇”号以及太空起重机的速度降至亚音速。在设计“好奇”号制动伞过程中,宇航局将目光投向大约50年前进行的制动伞测试数据。

  “好奇”号的制动伞是这辆火星车降落过程中所受到大气阻力的主要来源。这个制动伞直径64.7英尺(约合19.7米),是一个盘缝带伞,由一个发射器打开。制动伞的主盘是一个圆顶形伞盖,顶部有一个洞,用于缓解空气压力。主盘下方有一个裂缝,充当通气口,防止伞盖破裂。裂缝下方是一条织物带,在设计上通过控制进气方向,提高横向稳定性。

  在地球上测试制动伞这样的“好奇”号重要组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火星大气的厚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在地球上模拟这些环境虽然能够做到,但费用极高。在“好奇”号研发初期,任何高空超音速测试的费用都会达到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当时,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将制动伞的研究工作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独立进行测试,测试对象包括发射器打开、伞盖充气,充气后强度,超音速性能以及亚音速性能。幸运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宇航局就掌握了高空超音速降落伞的数据,所针对的探测器与“好奇”号体积相当。

  在为1976年的“海盗”号火星任务研究相关细节时,宇航局拥有充足的预算,用于在上世纪60年代末之前将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在这种预算环境下,宇航局启动了3项降落伞测试计划, 分别是进入行星大气层降落伞计划(以下简称PEPP),超音速行星进入探测器计划(以下简称SPED)和超音速高空降落伞实验(以下简称SHAPE)。

  PEPP计划进行了16次高空超音速展开测试,其中有8次使用盘缝带伞,1次在上层大气层对直径64.7英尺的降落伞进行超音速测试。当时的降落伞共有72个幅段(“好奇”号降落伞共有80个幅段,用以降低织物压力和允许使用轻型织物)和72根将降落伞与束带连接在一起的伞绳。测试时,束带与载荷相连。载荷是一个直径15英尺(约合4.5米)的模拟飞船。

  1967年7月28日,整个结构——载荷以及减速伞——在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的沃克空军基地进行测试,搭乘一个2600万立方英尺(约合73万立方米)的热气球进入高空。3小时后,载荷进入测试所需高度——白沙导弹试验场上空大约13万英尺(约合4万米)。这一高度能够模拟降落时在火星上层大气层遇到的环境。

  达到这一高度后,载荷脱离热气球。3.8秒后,火箭发动机点火,将模拟飞船的速度提升到1.5马赫。在此之后,束带拉开,弹出降落伞。降落伞随即充气,一度短暂塌陷,随后再次充气,3秒钟内完全充气并趋于稳定。测试中遇到的唯一一个大问题是伞盖的2个幅段出现破损,导致最小表面积减少不到0.5%。这项测试取得成功,证明在稀薄大气中打开直径64.7英尺盘缝带伞具有可行性。这种降落伞充气后可产生足够阻力,减缓载荷朝着目标行星表面的降落速度。

  盘缝带伞参与了宇航局几十年来的火星任务。“海盗”号登陆器,“火星探路者”号漫游者,火星探测漫游者以及“凤凰”号登陆器都使用这种降落伞。太空起重机可能是所有火星任务中最为先进复杂并且精确度最高的登陆系统。相比之下,“好奇”号的减速伞虽然不是什么新技术,但也拥有长达近50年的成功服役史。(孝文)

  相关阅读

  火星发现神秘"地下水库" 远古时期存在河流湖泊

  科学家证实火星也"下雪" 二氧化碳构成干冰颗粒

  火星表面伤痕累累 曾经历超63万颗巨大陨石撞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着陆区域: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能让火星车更好地从天空着陆到火星表面的方法:“太空起重机”。  着陆区域: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能让火星车更好地从天空着陆到火星表面的方法:“太空起重机”。
对于火星科学实验室任务,研究人员重新设计了进入EDL阶段的过程。对于火星科学实验室任务,研究人员重新设计了进入EDL阶段的过程。
激光器会向7米外的岩石发射一系列红外脉冲,百万瓦级的能量将使岩石上的小块区域汽化,产生闪光。望远镜将观测闪光并将信号发送给分光计,分光计会分析闪光的波长并据此确定岩石类型。  激光器会向7米外的岩石发射一系列红外脉冲,百万瓦级的能量将使岩石上的小块区域汽化,产生闪光。望远镜将观测闪光并将信号发送给分光计,分光计会分析闪光的波长并据此确定岩石类型。

  8月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将抵达火星大气的边缘。此时,这个重约3.86吨的装置已经以超过2.1万千米/小时的速度在太空中旅行了5.6亿千米,但是对它来说,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7分钟时间里,它将在厚128千米的火星大气中垂直跌落,承受高达约2400摄氏度的高温,并引导自己猛烈减速,最终降落在巨大的盖尔陨石坑。

  火星科学实验室是迄今为止最为野心勃勃的火星探测项目。它携带的火星车“好奇号”的长度是上一代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两倍,重量则是它们的5倍。它的着陆区域面积为384平方千米,只有“勇气号”和“机遇号”着陆面积的1/3,因此需要前所未有的精度。此外,“勇气号”和“机遇号”在为期3个月的主任务阶段一共只移动了不到1600米,而“好奇号”却将在一个完整的火星年,也就是687个地球日的时间里,在火星崎岖的地面前进约20千米。

  火星科学实验室的任务是,确定火星是否—或则曾经—存在能支持生命生存的环境。它将用最先进的太空探测工具来完成这一任务。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火星任务,它还将对若干种新开发的工具和技术进行验证。几十年后,这些技术和工具将帮助人类对木星的卫星木卫二进行探测,并帮助我们最终殖民火星。

  恐怖的7分钟

  在所有成功接触到了火星大气的11次火星任务中,有5次由于在进入大气层、下降和着陆(EDL)阶段出现故障而失败,这也是为什么工程师们将这个阶段称为“恐怖的7分钟”的原因。对于火星科学实验室任务来说,研究人员重新设计了进入EDL阶段的过程。他们用精确的引导进入系统取代了以往粗糙的进入方式,并开发出了新的着陆方法—太空起重机,这种方法今后将成为大型太空车的标准着陆方法。

  进入0分钟

  在准备进入阶段,火星科学实验室由4个主要部件构成:后盖、热护罩、降落模块和“好奇号”火星车。在抵达火星外层大气前,火星科学实验室将首先从后盖上丢弃两个75千克重的钨配重。丢弃配重后,重心的变化将使得火星科学实验室与航向形成一定的倾角,产生一定的升力并接受导航控制。在火星科学实验室的后盖上共有8个推进器,它们推动它向着陆区域前进。在差不多4分钟时间里,摩擦力的作用将使火星科学实验室的速度降低到1600千米/小时。此时它会再次抛弃6块配重,重新恢复平衡,消除其自身与前进方向之间的倾角。

  下降 4分钟

  一旦火星科学实验室的速度降低到1440千米/小时,它将会释放一个直径约15米的尼龙-聚酯纤维降落伞。降落伞打开后的一分半时间里,火星科学实验室的速度会降低到290千米/小时。当它携带的雷达探测到与火星表面的距离只有8000米的时候,热护罩脱落,名为“火星下降成像器”的高分辨率相机开始工作,科学家日后将利用它拍摄的视频对着陆地点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分析。热护罩分离80秒后,后盖带着降落伞同时与主体分离,只留下降落模块和火星车继续降落过程。

  着陆 7分钟

  在距离火星表面1600米的时候,降落模块上的8台再入火箭推进器点火,在40秒内将火星科学实验室的速度降低到2.75千米/小时。在距离火星表面约20米的高度,降落模块在保持以2.75千米/小时的速度下降的同时,通过名为“太空起重机”的设备,用尼龙绳将“好奇号”火星车放下。火星车上的计算机将通过“脐带”,向降落模块发送指令。一旦火星车抵达地面,距离地面7.5米高的降落模块将松开尼龙绳,飞离火星车上方,并在其北面150米远的地方坠毁。此时火星车将从EDL模式切换到表面模式,开始其探测任务。

  探测过程

  在主任务阶段,“好奇号”火星车将记录火星的天气变化,分析空气成分,对岩石进行测试以寻找氨基酸、甲烷或者其他能表明火星上现在或者过去有生命存在的有机物。它将面对极低的温度、大风、沙坑和悬崖等危险。为了能满足这些苛刻条件的挑战,工程师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式打造了这辆新一代火星车。与以往的任何火星车相比,它都更坚固、更智能,并能携带更多的科研设备。

  能量

  为了满足“好奇号”这样高能量密度的大型火星车的能量要求,工程师们为它配备了核反应堆。反应堆重约45千克,利用火星车携带的4.8千克钚的衰变,每天能产生约2.7千瓦时的电能,是“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携带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的3倍。散热系统会引导反应堆的废热为“好奇号”的两台主计算机保温,防止其在夜晚零下90摄氏度的低温中冻坏。

  导航

  尽管科学家会控制“好奇号”的某些路线和任务,但是绝大多数目标还是要靠它自己来完成。为了躲避危险,“好奇号”会利用安装在桅杆上的两台导航相机所生成的3D图像和安装在车身上的两对立体鱼眼相机产生的图像进行导航。火星车会用图像识别软件对上述设备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一旦遇到障碍或者危险地形,它就会自动选择一条安全的规避路线。

  寻找目标

  为了确定应该钻探哪块岩石,“好奇号”会利用“化学与成像(ChemCam)”系统首先进行远距判断。“化学与成像”系统由安装在桅杆上的激光器、望远镜、相机和安装在车身上的分光计组成。首先,激光器会向7米外的岩石发射一系列红外脉冲,百万瓦级的能量将使岩石上的小块区域汽化,产生闪光。望远镜将观测闪光并将信号发送给分光计,分光计会分析闪光的波长并据此确定岩石类型。如果发现某块岩石有存在有机物的希望,任务计划器会在第二天指示“好奇号”对其进行钻探。

  通信

  “好奇号”会每天两次把任务数据通过超高频无线电传送给火星观测轨道器(MRO)—2006年MRO就开始了环绕火星的飞行。利用能传送更多数据的X波段无线电,MRO将把“好奇号”发送来的任务数据中继给任务专家。(信号抵达地球需要8~22分钟时间。)地球上的科学家将利用“好奇号”的成像和传感数据进行每天的任务计划。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是按照预定的时间—火星时间上午9点半左右—通过X波段无线电直接把指令发给火星车。

  钻探

  现有的火星车只能在火星的表面上刮取一些样本进行分析,但是地表是找到有机物可能性最小的地方—有机物会在阳光的照射下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给“好奇号”装备了1.8米长、带有5个关节的机械臂,在机械臂的末端是一个旋转的冲击钻,足以在岩石上钻出5厘米深的孔。岩石粉末通过通道进入处理单元,之后经过过滤,直径小于150微米的粉末会进入科研设备进行分析。

  分析

  “好奇号”将利用两种工具确定火星上是否曾经有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化学与矿物(CheMin)”系统和“火星样本分析”设备。这两种工具都安装在火星车的车身上,并从机械臂接收样本。“化学与矿物”系统利用X射线衍射和荧光在样本中寻找生命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矿物质,“火星样本分析”设备则会利用激光光谱和气相色谱法在样本中寻找能创造生命的有机物。

  “好奇号” 的前进路线

  在评估了60处可能的着陆点后,科学家最终选择了盖尔陨石坑。“好奇号”将会对陨石坑下方侧面平缓的斜坡进行探测。科学家对这里的一处扇形淤积区域特别感兴趣,因为这片区域很可能意味着泛滥的洪水、沉积的淤泥和硫酸盐,而这就意味着有机物的存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工作中的司丽霞一丝不苟韦亮摄

韦亮摄

中新网太原4月5日电题:“85后”美女入殓师因好奇赚取薄利日日逝者相伴“吓跑”男友

作者王璐

清明时节,太原永安殡仪馆肃穆幽静,墓园碑前的鲜花静静倾诉着对亡人的追念。传统的中国人若非重阳清明等日子,甚少踏足坟场,然而入殓师司丽霞已在这里生活了四年,用双手给予逝者最后的温暖。

司丽霞每天都会面对冷冰冰的面庞,经历着生离死别,这一神秘的职业并没有外界传言的高薪。司丽霞说,她最需要的,不是优厚的待遇,而是人们对这一职业的理解。

因好奇成为入殓师温暖生命的最后一程

4日,记者来到永安殡仪馆,司丽霞正在灵间为逝者整理妆容。在嗡嗡作响的冰柜前,她向逝者深深鞠躬,半个小时的妆容整理结束。

2008年3月,司丽霞第一次走进灵间面对一位意外事故的逝者。除了修正脸色外,还要用酒精棉细细擦洗血迹,使用棉花等填充物弥补残缺。“因为我学的就是殡葬服务专业,第一次化妆时想到自己的理论终于可以用于实践,好奇和兴奋大过了内心的恐惧。”

司丽霞的宿舍在墓地旁边,不上班的时候她就在宿舍上网,或者织毛衣。每天时时可以听到追悼会上的吹拉声。由于离市区较远,她很少外出,偶尔外出逛街,她喜欢坐上运送逝者的“业务车”,在大街上行驶时引来路人的目光,她觉得自己很勇敢。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好奇者号”火星车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新一代火星车已准备好

  火星探索之路总是充满了各种崎岖,坊间也流传着一个笑话:“在时间、金钱、火星中,你只能选择两样。”然而,尽管这一行动仍面临诸多挑战,诸如技术、财政和时间等问题,探索仍未停止。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消息,新一代的火星车将于今年11月或12月抵达火星。

  “好奇者号”已准备就位

  新一代火星车被命名为“火星科学实验室(MSL)”,也叫“好奇者号”。它的发射已经被推迟过数次,最近终于计划于今年11月25日到12月18日之间发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检察长保罗-马丁说,“‘好奇者号’是目前最具技术挑战的一个星际探测器”。它大小与普通小汽车相当,比“勇气号”和“机遇号”重5倍之多,过900千克,长度约为“勇气号”的两倍。

  以核动力驱动的“好奇者号”携带的探测设备更多、更先进,在火星表面的连续行驶能力更强。它能够在火星崎岖的表面行进得更远,其设计原件也超出了两位“前辈”两倍之多。“好奇者号”火星探测器应用了新的核动力系统,并且“天鹤(Sky-crane)”助降系统也十分先进。它还拥有一套进入火星大气层的新系统,该系统对于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以及将火星样品带回地球而言,同样至关重要。

  直到今年2月份为止,“好奇者号”仍存在1200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到今年3月,“好奇者号”已开始准备11月的发射行动。6月22日它还被运往位于美国东部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盖尔陨石坑已确定为着陆点

  选好着陆地点是关键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言人日前宣布,“好奇者号”探测器将降落在火星的盖尔陨石坑中的一个5000米高地附近的层状沉积物上。这是经过5年的着陆点遴选过程后,团队的顶级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还有行星科学共同体首选的着陆点。

  这个陨石坑位于火星赤道以南,形成于大约3.5亿至3.8亿年前,面积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之和。盖尔陨石坑内中心山丘的层状物含有黏土和硫酸,着陆点周围存在沉积物形成的冲积扇区域,这些物质和地貌的形成都与水有关。

  “好奇者号”项目科学家、帕萨迪纳市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John Grotzinger认为,盖尔陨石坑是唯一同时具有两大优点的着陆点。首先,作为行星上的最低点之一,几乎可以肯定,盖尔陨石坑在火星的早期历史中曾孕育过一个湖泊。此外,由沉积层堆成的高地具有完美的层次,因此可以让“好奇者号”探测器漫游其上,对由一系列水蚀变矿物标记的几种不同的远古环境进行采样分析。

  多数人认为,选定着陆点将成为这一火星探测项目成败关键之一。因为一旦“好奇者号”发现由早期生命留下的有机物质,这一着陆地点在未来30年里将可能一直成为被登陆者使用的着陆点。

  再延迟得等到2013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言人称,“好奇者号”目前仍有三个遗留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搭载在探测器上的化学实验室留存有一些杂质样本。这个实验室是用来收集和分析火星岩石和土壤样本的。项目负责人说,他们需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来自地球的杂质滤出,但仍有人认为想要在发射前完全清理干净几乎不可能。

  此外还有两个软件系统仍不完善。一个是涉及飞行的软件系统,一个是涉及在火星表面安全行驶的软件系统。但是它们并不会带来灾难性的问题,完善过程正在进行中。

  检察长保罗·马丁在相关报告中还提出,仍需要再注入一个4.4千万美元的资金才能完成“好奇者号”升空计划,当然这4.4千万美元的需求已经包含在25亿美元的总投入中了。

  保罗称,这一探测器在2009年时延迟发射,已直接导致探测器的花费上升了86%,从9.69亿美元上升为18亿美元。整体费用也上升了56%,从16亿美元变为25亿美元。由于地球和火星每两年才会出现一次最佳位置,如果这次仍再延误,下次的发射时间将为2013年,额外费用又将增加5.7亿美元。

  所以由于探测器的复杂性,仍有很多人认为,直到11月25日,也未必能将一个完美的探测器送上火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不要再让这种悲剧重演

  科学网(kexue.com)讯 好奇心害死猫,相比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家里有宠物猫的人们似乎也会验证这一点,猫咪的好奇心确实很大。

  近日,英国一只仅8周大的小猫就差点因此丧命。它趁主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爬进卷筒洗衣机,在里面随着衣服转动了1个小时后才被救出。

  英国媒体报道,这只名为公主的小猫在探索主人苏珊戈登的新家时,偷偷爬进洗衣机,主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关上门、按下注水键。之后,苏珊惊讶地发现宝贝猫咪居然在洗衣机--,全身湿透、紧紧地抱着一条牛仔裤。

  苏珊赶紧把小猫从洗衣机抱出来,并到宠物医院急救。这只幸运的小猫,只因为大力旋转导致流鼻血和眼睛疼,并无他伤,休息两天又活蹦乱跳起来。我一时没注意到,它就偷偷溜进去了。苏珊说,送它进医院时我很难过,不过现在一切都好。

  宠物医院的外科医生说,公主被送来时全身都在颤抖,一边抖鼻子一边流血,眼睛也受伤。它随后被送进急救室,输入氧气、排尿,把肺--的水排出来,治疗被肥皂水弄伤的眼睛。

  医生还把公主用电热毯裹起来,帮助它恢复体温。两天过后,公主便恢复了八、九成。公主真是太幸运了,经历了这样的磨难居然没受什么伤。宠物医生说,感谢上帝它现在好好的,不过我觉得它肯定用了九条命的一条。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宇航局正在准备下一次的火星探测任务,目前探测船已运抵佛罗里达州。

  这台被昵称为“好奇宝宝”的探测船由一架C17运输机从加州空军基地运抵。未来几个月,工程人员将为这艘探测船在11月的发射而做准备。

  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耗资25亿美元,探测船原订2009年发射升空,但因故延后。现在重新排定探测任务时程,预计2012年8月登陆火星,届时将研究火星上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火星车“好奇”号

  美国航天局6月23日宣布,造价达25亿美元的下一代火星车“好奇”号已抵达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其发射窗口期为11月25日至12月18日。如能按时升空,它将于2012年8月在火星着陆,展开为期一个火星年(约为两个地球年)的探测,主要任务是查明火星过去或现在是否存在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这张拍摄于2011年6月3日的资料照片显示,“好奇”号在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进行机动测试。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29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为了能以新奇的视角抓拍野生动物瞬间,英国摄影师威尔-布兰德-卢卡斯和马特-布兰德-卢卡斯想出了一个奇怪的主意:一台安装有相机的遥控微型车。布兰德-卢卡斯兄弟在博客中写道:“不去向发现的极限发出真正的挑战,探寻新的视角,就难以捕捉到独创性的镜头。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相机放到一开始看来不可能的地方。”

  1.BeetleCam与发明者

BeetleCam与发明者
BeetleCam与发明者(图片提供:Will and Matt Burrard-Lucas)

  在这张照片中,布兰德-卢卡斯兄弟在2009年夏天正测试他们的发明。布兰德-卢卡斯兄弟远赴野生动物品种繁多的坦桑尼亚西南部,测试了由他们发明的“BeetleCam”遥控摄像设备。BeetleCam配备有大功率发电机、越野轮胎、寿命较长的电池以及一部数码单反相机,不久即为进入非洲灌木丛拍摄做好准备。不过,根据布兰德-卢卡斯兄弟4月19日公布的照片显示,BeetleCam看来并未对如何应对好奇的食肉动物做好准备。

  2.雌狮直视镜头

雌狮直视镜头
雌狮直视镜头(图片提供:Will and Matt Burrard-Lucas)

  2009年夏天的现场试验中,一头雌狮靠近BeetleCam遥控车,直视镜头。这台装置的相机快门或通过无线遥控器控制,或经由定时器操控,在预先设定的间隔反复拍摄。布兰德-卢卡斯兄弟此前已在大象身上成功测试了BeetleCam,所以“信心暴涨”,将目标对准非洲的“草原之王”——狮子。他们4月19日在博客中表示,“事后看来,这是一个愚蠢的主意。”原来,放在草地上的BeetleCam遥控车惨遭这头雌狮的“蹂躏”,被缠在它的身上进入灌木丛中。

  3.好奇的雌狮

好奇的雌狮
好奇的雌狮(图片提供:Will and Matt Burrard-Lucas)

  在BeetleCam遥控车与雌狮的亲密接触中,雌狮的好奇心令上面的相机惨遭厄运。不过,布兰德-卢卡斯兄弟自认为“非常幸运”,从毁损的相机中找回了完好无损的存储卡——虽然相机受损,但经过长途跋涉,依旧安在BeetleCam遥控车上面。布兰德-卢卡斯兄弟4月19日在他们的博客中写道:“在下载照片的时候,我们欣喜地发现,BeetleCam圆满完成了任务,我们获得了它与雌狮遭遇的一系列精彩照片。”

  4.雌狮靠近

雌狮靠近
雌狮靠近(图片提供:Will and Matt Burrard-Lucas)

  2009年夏天,雌狮慢慢靠近BeetleCam遥控车。布兰德-卢卡斯兄弟在博客中写道,经过这次事件,他们决定将狮子排除在探索名单之外,转而将目标对准其他“捉摸不透的野兽”,如水牛。孤独的老水牛被证明是最具合作精神的动物,它会从容走上前去探查,但不会撕咬BeetleCam。

  5.雌狮“拍到”的非洲灌木丛

雌狮“拍到”的非洲灌木丛
雌狮“拍到”的非洲灌木丛(图片提供:Will and Matt Burrard-Lucas)

  那头毁坏BeetleCam遥控车的雌狮竟然成功“拍到”几张照片,包括这张坦桑尼亚灌木丛的照片,而且水平看上去还不错。在狮群内,雌狮一般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它们常常联手猎捕羚羊、斑马以及其他在草原活动的大型动物。

  6.受损相机

受损相机
受损相机(图片提供:Will and Matt Burrard-Lucas)

  在这张照片中,从BeetleCam拆下的受损相机放在桌子上。据布兰德-卢卡斯兄弟在博客中透露,在与雌狮的遭遇中,这台相机遭到无法挽回的损伤,必须更换。BeetleCam遥控车在此行中证明具有非同寻常的韧劲,虽然帆布伪装被撕裂几道,三脚架头松动,但利用细绳和木块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布兰德-卢卡斯兄弟计划在2010年夏天重返坦桑尼亚,通过BeetleCam捕捉更多的野生动物奇遇。(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