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姓氏篇】

钮祜禄氏“狼之家族”

钮祜禄氏,满洲贵族姓氏,亦写做“钮祜鲁氏”。满族八大姓之一。钮祜禄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钮祜禄,满语为“狼”。狼是满族先世女真的图腾之一,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

入土多年的雍正估计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多年后的形象竟会如此悲催。在火遍大江南北的《甄嬛传》中躺着也中枪。《甄嬛传》“落地”后,那些严格的宫廷礼仪、神奇的香料秘籍也让网友大呼过瘾,同时也是揣测不断!记者也是惊奇不已,忍不住查找资料,核对史实!

【人物篇】

果郡王爷,死于雍正后

为了符合清史,剧中将原著里的“清河王”改成“果郡王”。名字虽是套上了,但人物故事却不相符。著名学者纪连海称,雍正让允礼掌管理藩院,处理民族事务,后封为果亲王,掌管户部。允礼死的时间是乾隆三年(1738年),在雍正死后三年多才死的。

纯元皇后,没有这个人

剧中,雍正除了蔡少芬演的皇后外,之前还有过一位“纯元皇后”。清史专家佟悦说,根据他的研究,雍正在位时仅有一位皇后,即乌喇那拉氏。她在雍正即位之前是嫡福晋,在雍正元年被封为皇后,雍正九年去世,尊号为孝敬宪皇后。雍正对她非常尊敬,经常夸赞她贤德淑惠。剧中,乌喇那拉氏宜修为庶出,她的姐姐纯元是嫡出,曾是雍正的皇后。纪连海表示,他没在满清史料中查到有“纯元皇后”,倒是朝鲜出现过一位“纯元皇后”。

甄嬛原型,并不是宠妃

按照剧中的阐释,甄嬛是雍正的妃子、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据史书记载,钮祜禄氏生下乾隆后地位未获提升,十余年间并不受宠;直到年妃、皇后相继离世,地位日渐提高。雍正八年(1730年)晋为熹贵妃,为雍正朝后期后宫统治者。

佟悦介绍:“钮祜禄氏被史学家称为‘历史上最幸福的太后’,因为乾隆对她非常孝顺,钮祜禄氏80大寿时,乾隆已年至六旬,但他还为母亲跳了一段舞蹈。乾隆曾4次到沈阳,其中两次都带着钮祜禄氏一起出巡。”

【礼仪篇】

果郡王随意入宫?

让观众最诧异的是,果郡王能随便出入后宫,在圆明园和宫里多次与甄嬛偶遇,划船、躲猫猫,直至产生情愫。

实际上,清代宫规森严,戒律很多。王爷和妃子很难见面,就算参加宴会也是男女分开。皇帝宴请王公大臣时女眷需要回避。不仅这样,就连皇帝与太后、太妃、太嫔们见面也有严格规定,除了皇帝的生身母亲外,只有当男女双方年龄都超过50岁以后才有可能见面。

雍正常住养心殿?

剧中,雍正的“老巢”是紫禁城的养心殿,只有天气热时才会带上妃嫔前往圆明园;不被看好的四阿哥则被“放在圆明园养着”。在学者看来,这刚好颠倒了——事实上,雍正及其后的几位皇帝,在圆明园被烧之前并不住在紫禁城,他们一年中差不多有10个月住在圆明园。清人入关之后,对北京的气候并不适应,而皇帝也最怕“天花”,北京的热天气很容易导致“天花”扩散。所以,一般天一热皇帝就会搬到圆明园,只有每年的冬至到来年的2月,或是其他一些重大节日,皇帝才回紫禁城。

皇帝亲自送上门?

《甄嬛传》中很吸引眼球的戏份是皇上“翻牌子”,剧中雍正身边的太监常对各路妃子说:“你准备准备,皇上晚上上你这儿来。”

不少学者指出,清朝皇帝一般不随便到妃嫔的屋里睡觉,而是妃嫔去皇帝寝宫。从雍正帝开始,妃嫔先被传到养心殿后寝殿的东围房和西围房的侍寝值房,在那里等待皇帝点名。皇帝晚饭后,太监呈上绿头牌,上面写着侍寝妃嫔的名单,由皇帝翻绿头牌,由被翻到的妃嫔侍寝。侍寝后,妃嫔要离开龙床。虽没记载,但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避免皇帝睡熟后遭暗算。

【药物篇】

温宜公主所吃的马蹄羹被“偷梁换柱”,掺入木薯粉后使其伤胃而吐奶不止;安陵容在冷宫中吞食苦杏仁而身亡;以依兰香和蛇床子制成暖情香,能引皇帝夜夜宠幸。这些情节到底是误人子弟,还是医学普及?某专业中医网站的相关专家将剧中涉及的各种中医药知识一一进行鉴定。

争宠利器

催情杀手锏:暖情香

鉴定结果:不确定

安陵容以依兰香和蛇床子制成“暖情香”,引皇帝夜夜宠幸。专家说,依兰香是一种原产于东南亚的植物,广泛用于香水、香皂和化妆品等,可以抗压、镇静。但在中医临床上,依兰香用得比较少,蛇床子虽然有温肾助阳的功能,但是一般用作汤剂,不确定其与依兰香合用的“催情”效果。

除疤杀手锏:舒痕胶

鉴定结果:夸大了

甄嬛被猫抓伤,安陵容送来舒痕胶,说含有桃花、珍珠粉、鱼骨胶、蜂蜜、玉屑、琥珀、白獭髓。甄嬛用后,果然疤痕慢慢痊愈。据专家介绍,《本草纲目》中记载,桃花和珍珠粉令人颜色姣好,鱼骨胶和蜂蜜使皮肤光滑,玉屑和琥珀能愈合疤痕。对于舒痕胶养颜美容的效果,专家给予了肯定,但要做到“疤痕尽消”,还是有所夸张。

害人秘方

流产必杀技:麝香、红花

鉴定结果:不靠谱

宫斗剧最狗血的剧情是令对手流产——皇太后为不让华妃生下龙嗣,御赐加了麝香的室内熏香;端妃被人灌下红花导致终身不孕。

有中医解释说,麝香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的功效,但中医记载中未曾提及因闻麝香气味而导致流产的情况。虽说红花有令子宫兴奋收缩而流产等风险,但电视剧中灌一碗红花就能让人绝育,不太可能。

有问有答

影视剧是让观众最快了解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传播手段,但究竟什么是正规的宫廷礼仪?万福有多少种?三跪九叩首的正确行法是怎样的?恐怕没几人能说清。日前,《甄嬛传》的宫廷礼仪指导师张晓龙接受专访,为观众解析真实正确的后宫礼仪,也使观众在观看《甄嬛传》的同时,也上了一堂“宫廷礼仪常识”课。

问:清朝女子见面礼都是道万福吗?

答:依行礼、受礼人的身份尊卑、年龄、辈分差异而不同。

清朝女子行的福礼有讲究,但不是所有女子的福礼都是一样,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礼者尊卑不同,行的福礼也不相同。

比如《甄嬛传》中槿夕行的福礼,她是双手微微握拳下蹲,这个姿势表明了她的身份,因为她是姑姑,在宫女中年龄偏长;而浣碧、流朱她们行的福礼则是手掌展开,竖放在身体右侧下蹲行礼,这是年龄偏幼一类宫女的礼节。

问:三跪九叩首是三跪九叩吗?为什么甄嬛见皇后时,像“招财猫”似的右手上举三次?

答:古时女子叩首意为扶鬓。我们都知道的三跪九叩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要跪三次磕九个头。

这里完全要看行礼人的身份,比如宫廷女子,九叩首并不是非要磕头。妃嫔向皇帝皇后行礼时需要先跪下,然后以右手扶鬓三次,以此往复三次为三跪九叩首。因为女子头上发饰多,且古代没有发胶,只能以簪子等饰品固定头发,如果反复磕头,头发肯定会乱。“仪容不整”乃是对尊者不敬,所以以手扶鬓代替叩首。

问:古装电视剧的大臣上下朝,都是太监喊口令,对吗?

答:错。应为鸣梢三声。

清宫戏中,皇帝上下朝的程序几乎已成定式,太监站在龙座前,高声宣布“上朝”、“退朝”。但《甄嬛传》开篇雍正上朝的仪式却是由太监在大殿门外抽响三次鞭子,这叫 “鸣梢三声”,上朝前“啪啪啪”三声鞭子响,意思是安静了皇帝上朝了;退朝的时候又是三声,意味着安静了皇帝退朝了。

问:为什么《甄嬛传》中的大臣在上朝时站在殿外?

答:宫廷正规的早朝采用的是“御门听政”,从康熙开始,每天凌晨,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乾清门两侧,在皇帝就座后,太监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然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做出决策。

问:很多电视剧中太医给妃嫔看病都直接诊脉,正确吗?

答:错!历史记载应为“悬丝诊脉”。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看病时的做法。但这样表现太玄,所以《甄嬛传》采取了折中的做法,用一块布盖在手腕上。诊脉时,太医跪下、低头,不去看妃子们的脸。

问:《甄嬛传》中的太医在房外守着妃嫔生产,为什么?

答:太医是不可以进产房的,必须有屏风挡着。妃嫔生产时,有老嬷嬷为待产的妃嫔身上拉一幅很大的布,颜色鲜明,上面缀以鲜花,这是给产妇宁神静气的感觉,不会让她们太痛苦。

问:有人叫“皇上”,有人又叫“皇帝”,到底应该怎样称呼他呢?

答:皇太后称呼皇帝,群臣妃嫔称呼皇上。皇帝和皇上不是随便叫的,皇太后就叫自己的儿子是皇帝,别人称他是皇上,应该是这样。很多戏里面,皇太后直接说皇上怎么怎么样,是错的。”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画面细节丰富,阴影处细线出自左撇子画家手笔;牛皮纸经碳同位素确定,所处年代为1440-1650年画面细节丰富,阴影处细线出自左撇子画家手笔;牛皮纸经碳同位素确定,所处年代为1440-1650年
《美丽公主》多光谱扫描图呈现出比安卡·斯福尔扎画像最初的色彩,是用彩色粉笔盒墨水描绘在牛皮纸上。画像现在的样貌是经过修复的  《美丽公主》多光谱扫描图呈现出比安卡·斯福尔扎画像最初的色彩,是用彩色粉笔盒墨水描绘在牛皮纸上。画像现在的样貌是经过修复的
《抱银鼠的女子》,作于约1488-1490年《抱银鼠的女子》,作于约1488-1490年
《吉内薇拉·班琪》,作于约1487年《吉内薇拉·班琪》,作于约1487年
《蒙娜丽莎》,作于1503年-1510年《蒙娜丽莎》,作于1503年-1510年

  1998年1月30日,比安卡·斯福尔扎首次在艺术界登台亮相时,并未引来太多关注。当时,对纽约佳士得拍卖场上的观众来说,她只是画框里的一张美丽脸庞。那时无人知晓她的芳名,创作肖像的画家来历也不得而知。拍卖名单里把这幅画在牛皮纸上的粉笔墨水画描述为19世纪初借用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德国作品。一位名叫凯特·甘兹的纽约艺术品卖家以21850美元的价钱将其买下。

  将近十年之内,这一价钱都没有改变,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彼得·西尔弗曼的加拿大收藏家在甘兹的画廊里看见比安卡的侧面像,并立即将其买下。他想,这可能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呢。甘兹自己也曾提到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个充满魔力的名字,称这幅画的作者受到了他的影响。西尔弗曼开始想,假如这幅画真是大师达·芬奇的手笔呢?

  某人走进一家画廊买了幅画,然后发现这幅画是此前未知的达·芬奇名作,价值上亿美元——这样的故事听来纯属都市神话。发现达·芬奇作品的几率实在是低之又低。西尔弗曼买画之时,距离上一次鉴定出达·芬奇名作真迹已有75年。没有史据表明《蒙娜丽莎》的作者曾在牛皮纸上呈现大作,也没有这幅画的复制品流传于世,草稿也没被人发现过。如果这幅画确实是达·芬奇真迹,那么这500年的时间里它藏在何处呢?

  西尔弗曼将比安卡画像的数码图像经电子邮件发给了马丁·肯普,肯普是牛津大学艺术史专业名誉教授,同时也是享有盛名的达芬·奇研究专家,他经常收到人们发来的照片,有时候一周两回,这些人坚信自己发现了新的达·芬奇大作,肯普把他们称为“达·芬奇狂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是真迹!”肯普告诉我。但是画像里年轻女子面孔中透露出的“栩栩如生之气”吸引了他,让他想要仔细看看这幅画,于是他乘飞机前往苏黎世,因为西尔弗曼把画像收藏在此地的一座地窖中。画幅是330mm×239mm,比A4纸稍大。“看到它的那一刻,”肯普说,“我浑身一颤,隐隐感到这不是凡常之物。”

  这最初的惊颤驱使肯普展开调查。巴黎吕米埃科技公司的帕斯卡尔·科特制作出高分辨率的多光谱扫描图,在他的帮助下,肯普得以对画像进行分层研究,从最初的笔触到后来的修复分别进行审视。随着肯普用他的行家眼光对画像进行的观察逐渐深入,他发现的达·芬奇手笔痕迹也逐渐增多——头发在绑发带下聚拢的方式、色彩的过渡、精确的线条等。阴影部分呈现出独特的左撇子笔触,正与达·芬奇相符。画中人神情安详却若有所思,有份超越年龄的成熟,正传达出达·芬奇一句格言的真义:肖像画应当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肯普还需证明画像诞生于达·芬奇在世期间(1452~1519年),且其历史坐标与画家生平经历相符。画纸可能是用小牛皮制作,碳同位素测定显示其年代处于1440~1650年之间。服饰研究表明画中人来自15世纪90年代的米兰宫廷,当时流行将头发束成精美发辫。达·芬奇于该时期生活在米兰,靠为宫廷成员画像赚取工钱。画像边缘的装订痕迹暗示着它可能取自书本,书或许是为纪念宫廷婚礼而著。

  肯普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线索指向一个名字——比安卡·斯福尔扎,她是米兰公爵的私生女,1496年嫁给米兰军队指挥官加莱亚佐·圣塞韦里诺,而圣塞韦里诺同时也是达·芬奇的一名赞助人。画像中的比安卡当时十三四岁,不幸的是,几个月以后她便离开人世,很可能死于宫外孕,对年轻的宫廷新娘来说,这种命运不算新奇。肯普将画像命名为《La Bella Principessa》——“美丽公主”之意。

  2010年,肯普和科特在一本书中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几位有名望的达·芬奇研究专家表示认同,其他人则持怀疑态度。据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分管绘画的负责人卡门·班巴奇的评价是,这幅画“看着就不像达芬奇手笔”。另有一位学者认为画像太过“甜美”。于是,人们开始怀疑这幅作品可能是一件高品质的赝品。疑点主要集中在画像如何得以突然之间有如神迹般出现,它是从哪里而来?

  肯普无从得知。随后,仿佛有神灵暗中相助一般,他收到南佛罗里达大学艺术史专业名誉教授D.R。爱德华·赖特的来信。赖特教授与肯普素未谋面,但他一直关注这场舆论纠纷,他建议肯普可以去华沙的波兰国家图书馆寻找答案,答案可能藏在一部叫做《斯福尔扎家族纪事》的书里。赖特是文艺复兴时期图像学方面的专家,他将该书描述为对比安卡·斯福尔扎婚礼进行记录的精装本纪念性书籍,而婚礼正是邀请达·芬奇前来作画的恰当场合。

  在国家地理学会资金赞助下,肯普和科特前往华沙。科特用微距摄影技术揭示出,《斯福尔扎家族纪事》中缺失了一页,而该页所处的位置本应是一张肖像画。他们把比安卡肖像画的复制品放入打开的书本,结果拼合得天衣无缝。对肯普来说,这就是盖棺定论的证据了:“《美丽公主》是达·芬奇为特定场合所作的一次性作品,后来进入书本,登上书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编辑同志:

正在荧屏热播的新版《水浒传》中,帅哥美女演员富有朝气的表演、绚丽的特技、“时尚”的造型、精彩的武戏、雷人的台词,尤其是不少故事情节的新潮改编,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和青少年学生争相收看。

但笔者认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86集“新版”不一定每集都得看。家长要积极做足“功课”,指导子女有选择地收看。

例如:武松“大闹飞云浦”和接下来“血溅鸳鸯楼”,就不适宜青少年学生收看。这集中,近10名杀手被武松打得落花流水,脸上、身上伤痕累累,鲜血满地,场面血腥。特别是搏杀蒋门神的过程,用特写镜头突出了蒋肢体残缺的惨不忍睹场面,实在是少儿不宜。

不过,“鲁智深为救二女子牺牲一生”的故事,却值得家长向子女推荐。救助的第一个女子是素昧平生的卖唱女金翠莲。闻知郑屠欺压凌辱金氏父女后,于是便“拳打镇关西”,体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性格;救助的第二个女子是林冲的妻子张氏,故事描绘了鲁智深“粗中有细”的另一面。鲁智深为救二女子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成为“新版”中品格高尚的“独行侠”,值得青少年学习、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的“武松打虎”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已入选语文课本。“新版”中上述二则故事现已播完。为配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教师能否在上述课文开讲前再播放一遍,帮助学生更形象地学习古典文学名著。退休教师肖庆复

记者附言

对于新版《水浒传》将原著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的改编,网络上争议不少,赞成的和反对的理由各有一大把。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对于其中局部打斗场面过于血腥,大家基本上都认为大可不必。我国现在还没有明确出台影视节目的分级制度,一部电视剧在暑假这个当口,而且是黄金时段播放,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因此,读者肖老师的提醒不无道理,希望能够引起“爹妈们”重视。

本报记者 叶米羊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大闹埠汉墓群出土的一套化妆用品。


出土的青铜器印章,上面刻有"室孙邑"字样。


盛家庄汉墓群出土的玉环。

  2009年和2010年,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胶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胶州市九龙镇盛家庄和大闹埠两处汉墓群进行了保护性考古发掘,经过近两年的整理和修复,300余件文物终于集体亮相。6月2日上午,这些文物在胶州市博物馆公开展览。据胶州市博物馆王馆长介绍,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都相当珍贵,这些文物揭秘了西汉从汉武帝时期的兴盛,一直到王莽时期的衰败,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西汉时期的胶州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条件相当好。

  汉代女子化妆用品很齐全

  6月2日上午,胶州市博物馆展厅内,300多件汉代青铜器、陶瓷器、装饰品以及印章和兵器等珍贵文物如数展出。除了漂亮的陶器和瓷器还有以往汉墓发掘中较为罕见的汉瓦,在展厅内,记者还发现有不少梳妆用的铜镜、化妆用的化妆粉、研磨器等文物。

  “我们在这两次的考古发掘中,从墓葬内发掘出了大量的铜镜和女子梳妆时用的化妆品和装饰品。”王馆长介绍说,在盛家庄汉墓群中发现了女子装饰用品玉媛和玉环,做工都非常细腻。其中,玉媛是一种佩饰,而玉环是当时女子戴在耳朵上的装饰品。在大闹埠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用牛角材质制作的角擿(zhi),这是爱美女子用来挽发的饰物。

  王馆长还介绍说,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他们还发掘出了化妆粉、研磨器和黛板,这是一套化妆用品,通常女子将化妆粉倒在黛板上,然后用研磨器在黛板上磨,化妆粉磨细后就可以涂抹在面部上了,这一套化妆品和大量铜镜的出土,可以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女子非常爱美容也爱化妆。

  小小青铜器原是县令印章

  “我们当时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很小的青铜器。”王馆长介绍说,他们发现这个青铜器时上面全是泥土,后来整理发现,这是个直径只有2厘米的方形青铜印章,其顶部为龟形。

  王馆长说,古代以龟为高贵,汉代丞相、列侯、将军等所用的金印,印钮都是龟形;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银印印钮也是龟形,小官的印章上是不准用龟形图案的。

  经过对印章上的刻字仔细辨别,发现上面写着“室孙邑”字样。经过考古人员深入研究,室孙两字为复姓,而印章的邑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专家通过研究一致认为,因西汉时期胶州属于祓(fu)国管辖,按照当时的建制,这里应该是一个县城,所以这枚带有“室孙邑”字样的龟形青铜印章,其主人应该是当时这里姓室孙的县令。

  两处墓葬群见证西汉兴衰

  “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胶州市博物馆的王馆长介绍说,盛家庄汉墓群虽然墓葬比较密集,出土的文物都非常珍贵,而且还发现了具有沿海特点的积贝墓。从汉墓群出土的陶器和原始青瓷来看,做工都非常细腻,并且还从墓葬内发现了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货币,由此可以看出,盛家庄汉墓群是在西汉鼎盛时期的墓葬群。

  “我们通过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对比发现,大闹埠汉墓群要比盛家庄汉墓群晚很多年。”王馆长介绍说,在大闹埠汉墓群内,发掘出来的陶器和原始青瓷做工相对粗糙,而且,从这里发掘出了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钱币,以此推断这处大闹埠汉墓群是处于西汉晚期。而且,从钱币和陶瓷器上也能看出,鼎盛时期的器物与落败时期的器物,制造的工艺差别非常大。所以说,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对研究胶州乃至青岛历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宇航局日前抓获一名试图出售月球岩石的女子。据悉,美国登月成功后带回的月石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分别赠送给了世界上136个国家和美国各州。然而目前多国收藏的月石已经丢失,其黑市价高达上百万美元。

  美国宇航局的调查员假扮成买家,抓获了一名试图以170万美元(约合1104万元人民币)高价出售罕见月石的女子。目前这名女子还没有被确定身份。她此前与调查员假扮的买家约好,在洛杉矶东南部的埃尔西诺湖附近一家餐馆中见面。两人就价格问题达成一致后,这名女子拿出月石时被当场抓获。据悉,在美国出售月石属于非法行为,因为它们被看作国家宝藏。

  目前这名女子已经被当地治安部门拘留,尚不清楚她是从何处获得这块月石的。美国宇航局计划对这块石头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真来自月球。如果它被确认是真品,这名女子将被控偷窃罪,如果月石是假的,她则要被控欺诈罪。

  所谓“月石”,主要是指由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陆月球后带回来的一种矿石样本,这种矿石被命名为阿姆阿尔柯尔矿石(armalcolite),这个名字是由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等阿波罗11号上三位宇航员的名字缩写组成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将其当作礼物送给了136个国家和美国各州。然而目前有90个国家和美国10个州的月石已经不知去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把梳子千年后现身


出土的各种梳妆美容用品


挖掘出的陶罐


棺木迄今保存较好

  南京六合城北发掘出一个年代久远的古墓,文物专家进行保护性开挖的消息。在六合当地公安和南京市文物部门的合力介入下,古墓现场开挖非常顺利。记者蹲守古墓挖掘现场,目击了考古人员从规整的墓穴里挖掘出保存完好的棺木,令人称奇的是,其中有一个完好的烧香陶罐,还有数十件梳妆美容器具,考古人员初步确认是宋代女子古墓,棺木内陪葬的美容器具让人“穿越”到千年前,管窥到宋代时尚。

  古墓乃千年宋墓

  棺木保存完好全靠青膏泥

  记者在六合城北挖墓现场看到,棺木躺在一个土坑中,现场挖掘人员称,这是一个竖穴土坑墓,棺木长2.8米,宽0.65米,高约0.8米。棺木主体周围还配有门、栅栏等木结构。专家说,从其建制和埋葬实情看,此棺木是千年前下葬的宋代墓,但保存得非常好。据称,墓坑宽1.5米,在棺木和墓壁之间全部用青膏泥封得严严实实,专家介绍,青膏泥是一种非常细腻、粘性很大的土,土质较湿,渗水性小,潮湿时呈青灰色,因此得名“青膏泥”,晒干后呈青白色,故又称白膏泥。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及钙、镁、钠、钾等氧化物,其粘性大,分子紧密,有很强的防腐功效。“所以墓中棺木千年隔绝空气,至今未受潮。”现场知情者称,在六合众多挖掘出的墓中,不少都被盗墓者“光顾”过,而这个墓却难得没有被盗。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宋墓至今有千年,一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防腐技术就如此高超,很值得借鉴研究。

  棺中数十件梳妆用品

  墓主人是宋代女子

  棺木打开,一批陪葬品重见天日,专家们在捡拾并现场清洗发现,棺木中并没有众人期待的金银珠宝,除了有一些瓷碗、陶罐、漆器等,大部分是古代淑女闺房梳妆匣里所藏之物,还有一些锈迹斑斑的铜钱。专家们将铜钱上的铜绿仔细擦拭掉后,发现其中有开元通宝和皇宋通宝两种。“开元通宝比较常见,而皇宋通宝是铸造于北宋仁宗年间。”专家说,这个墓的年代大概建于宋代早期,距今已有一千年。此外,专家还从另一个细节分辨出这个墓不是汉墓。“汉墓一般都有棺、椁,这个墓只有棺,没有椁,所谓椁,就是棺外套的大棺。棺是为更长时间地保护尸体,棺外层层套椁,是汉代墓葬特色。”

  因为墓主的遗骸已经变成一堆骨头,且墓中没有文字记载,所以专家们从陪葬的数十件梳妆器具上判断是宋代女墓:瞧,有花纹的铜镜、一把断裂的木梳、残破的手镯和装香粉的盒子。这些陪葬品表明墓主是一位女子。不过专家也表示,古时男子也会用梳子,这个墓建造得如此精致,足以证明墓主一定是很爱美,家境不错,是个注重生活质量的有钱人。

  墓主拥有诸多美容器具

  “穿越”千年看宋代时尚

  考古专家介绍,宋代大片土地沦为女真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而发生交互影响。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自宋代始,女子有束胸的习惯。宋女子日常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绢。“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

  就是现今夏天满大街放眼可见的吊带衫。此外,宋代女子非常喜欢梳妆,宋代大家闺秀的梳妆匣正如现在妙龄女子的瓶瓶罐罐,内容也很丰富,胭脂、香粉、口脂、眉黛,这些古代化妆品,都有着精美的容器。梳妆台上还有古朴典雅的梳子和铜镜。梳妆时将镜子支起,一把梳子梳出当时流行发髻。梳妆器具的多寡,折射出化妆主人的阶层身份及对个人美貌的精准追求度。

  在六合城北何营村挖掘现场,棺盖的打开也引来了众多居民围观,而一位居住在古墓附近几十年的50多岁的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自他记事时,古墓出土的地方是一个小山丘,山上有不少墓,后来城市发展,小山丘慢慢变成了平地,山上不少无主古墓慢慢被填平了。

  由于古墓现场挖掘出土不少宋代陪葬品,不少村民觉得脚下有宝数十年竟不知,都觉得大开眼界,一位在古墓之上住了几十年的老阿姨说:“当初建房,就觉得地下埋有古墓的那块地势稍高,然后咱们家就打了地基建起了两层楼房,建楼之初根本没想到地下会有古墓……要不是修路拆房,真的不知道房下会有古墓。”这位阿姨眼见自家房子下出土古墓,还有不少“宝贝”,也充满好奇,兴奋地说:“大家乡里乡亲的,也算护宝有功啦!”叶方龙 李海勇 范晓林 文/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山洞形成揭示阿尔卑斯山北部急剧抬升的原因。
 
(图片提供:Michael Meyer)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阿尔卑斯山脉在过去的200万年中一直在生长,然而在某些地区,大约有2/3的增长高度却被冰蚀作用削去了。
相关证据被锁定在从奥地利西部的山洞中(主图所示)采集的一根石笋中。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地质学家Michael C. Meyer和同事与英国利兹大学的地质学家Robert A. Cliff,首先利用铀—铅测年法确定了36厘米厚的洞穴构造(右图所示)的形成年代——它们大约在距今216万年至200万年前形成。
随后,研究人员对石笋中的氧同位素比率进行了分析,这意味着渗入到远古山洞中的富含矿物质的水曾流淌到比今天的洞穴上层低几百米的地层中。
最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形成的碳酸盐矿物质中碳同位素的比率,而这暗示了如今接近地表的山洞,在石笋的生长过程中曾位于地下约1000米的位置。
总而言之,这些数据表明,在最近的200万年中,阿尔卑斯山脉平均每100年增长约7.5厘米,与此同时,每个世纪的侵蚀会削去约5厘米的山顶。
对于由富含碳酸盐的岩层构成的山顶而言,现今大多数评估山脉抬升与侵蚀的技术都难以奏效,因此对远古山洞的构造进行分析为科学家寻找评估这种趋势的方法带来了希望。
研究人员在将于5月份出版的《地质学》杂志上报告这一研究成果。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呈弧形东西延伸,长约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虽然阿尔卑斯山脉并不像其他第三纪时期隆起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和落基山脉等那样高大,但它对阐释重大地理现象却很重要。(来源:科学时报 赵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艾德丽·爱德华兹正在吃沙发里的海绵

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弗罗里达州一名女子患有异食癖,最爱的“美食”居然是沙发海绵,目前她正在向医生寻求帮助。

现年31岁的艾德丽?爱德华兹(Adele Edwards)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21年来艾德丽根本无法抗拒沙发里的海绵对她的诱惑,至今已经吞下上百公斤。

艾德丽说,“仅去年一年,我就吃空了7张沙发。每次只要我拆开沙发拿起里面的海绵塞进嘴里,我就像上瘾似的无法停下来。医生已经警告我很多次了,如果我继续这样,我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艾德丽躺在沙发上,整个房间都是最爱的“美食”

她回忆道,“10岁那年,我看到表哥拆开沙发拿出里面的海绵吃。出于好奇,我也试了一块,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觉得它简直就是美食。”

3年前,艾德丽曾经因为过量食用沙发里的海绵,半夜肚子疼到差点丢掉性命。当时,她只是哭,想从床上坐起来都无法实现,剧痛折磨着她。从那以后,她就希望能够戒除“沙发瘾”,但事实上她完全忍不住。

目前,艾德丽正在接受催眠疗法,医生将帮助她抑制异食癖的冲动。之后,医生还将为她进行手术,彻底治愈这种罕见的疾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四, 20 1月 2011 19:31

邊行邊發短訊 女子墮噴水池

不少人習慣一邊走路,一邊利用手機收發短訊,但近日在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上流傳一段短片,卻令人意識到該行為十分危險,短片中一名女子行商場時只顧發短訊,結果倒頭跌進噴水池內,全身盡濕。

        該段短片由商場閉路電視系統拍攝,影片中一名女子在商場內行街時,只顧利用手機發短訊,並未注意周圍環境,結果她倒頭跌進冰冷的噴水池內,女子立即尷尬地爬出噴水池,一名商場管理員於是上前查看她有否受傷,該名女子其後急步離開。

        短片附帶評論被人放上網,相信是再三觀看短片、笑破肚皮的商場保安員所為。其中一名保安員在短片中表示:「佩德羅(即上前查看的保安員)問她有沒有問題,她答稱『還可以,只是有點濕。』」

发表在栏目: 生活菜园
周四, 30 12月 2010 19:15

女子假装被绑测丈夫真心

【奇事】

  西班牙警方近日拘留了一名假装自己被绑架,来敲诈老公的女子。该女子委托他人将自己手脚被绑的照片拍下来,然后传到丈夫的手机上,勒索26000美元赎金。虽然她在短信中反复要求丈夫不许报警,但还是事与愿违。警方很快追踪到女子的汽车,他们吃惊地发现女子正在度假,身体状况也非常好。这名女子表示,这么做只是为了测试自己在丈夫心中的位置,看看他是否愿为自己交高额赎金。(

发表在栏目: 娱乐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