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5月20日电 (记者 吴瞳) “现在中国的大学生缺乏自立性,总是希望别人来替自己做选择。”20日,身穿银灰色外套,系斑马斜纹领带的日本籍作家加藤嘉一在南京先锋书店为其新书《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举行签售时作上述表示表示。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现场观众的深思。
“中国的父母喜欢替自己的孩子做选择,喜欢帮他们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这样其实干涉了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容易让孩子养成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加藤嘉一建议,应当给孩子营造一个独立的思想空间,管的越少越好。
“在日本的大学生,都会打工做兼职,这就是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的一种方式。而多年来我的观察发现,中国有不少大学生整天整天泡在宿舍里,打游戏、看电影,吃饭连楼也不下只叫外卖,大家似乎在比谁更宅。”听完加藤嘉一的叙述,现场观众发出一阵欢笑声。“我给你们三个建议:去打工、读经典书籍、进行跑步等体育锻炼。”
加藤嘉一,1984年生于日本伊豆。2003年,加藤嘉一作为日本公派留学生来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并于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此间加藤一直活跃于各大中日媒体、各种谈判场合,并撰写了《以谁为师:一个日本80后对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中国,我误解你了吗?》《中国的逻辑》《日本的逻辑》《爱国贼》等一系列深受青年读者好评的图书。
在北大期间,加藤嘉一坚持到校外的肯德基打工。“虽然一小时只有8块钱,但我学会了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现场不少观众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我家里并没有太多家具与电器,电视有但是不经常看,各种书籍摆放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为了不让自己分心,能够专注于中日关系研究,加藤嘉一刻意给自己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国富论》、《资本论》这些经典书籍要在大学期间多读,读书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正是由于这份孤独的力量,能让你在面对新事物、新思维的时候有一种饥饿的感觉。”
“跑步不需要同伴,一个人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初中、高中时从事专业长跑运动的加藤对体育锻炼情有独钟。“在北大的时候,每当夕阳西下时,我都独自一人会跑到未名湖边,在时代瞬息万变的今天,未名湖那一汪不变的湖水成为我静心思考的最佳去处。”
“你们只有增加自己自立根生的能力,将来才能在社会中有所担当,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加藤嘉一语毕,全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通讯员陶赋雯记者王晶卉
由江苏省哲学社科联、江苏教育学院主管的“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昨天成立。与会专家认为,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现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浪漫情怀,因此会写诗的很少。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陈义海说,新诗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红火过一段时间,是当时文艺青年追逐的目标,但是现在写诗的人却大大减少,也很难出精品,被公认的好诗,还是舒婷、北岛、海子等人的作品,这和社会风尚转变有关。近两年来,社会物质化倾向加剧,而追求精神层面的诗歌便呈现出与社会极不合拍的一面。
现代格律诗坛主编周仲器认为,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诗歌已经边缘化。特别在网络的冲击下,诗歌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不过他认为,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特殊表达方式,诗歌不可能消亡,始终会有群体喜爱它。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说,如同抢救民国资料一样,现在要开展诗歌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
“现在很少能发现大学生会写诗的了。”陈义海感慨,手机、网络进入生活之后,大学生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也不愿意沉下心来读经典,缺乏崇高感和敬畏感。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更浪漫,但我觉得上一辈人才更浪漫。现在大学生不会写诗、不会欣赏纯音乐,喜欢实用、娱乐,怎么能谈得上浪漫呢?”陈义海说。
他还指出,现在大学中文系很多教诗词的老师也不会写诗,只是从学术上研究古代经典,并不能给学生很好的滋养。
休伊特发明的三轮车“车载”洗衣机
英国一名大学生发明了一种可由脚踏车提供动力的洗衣机,取名“滚筒车”(Spincycle),人们只需骑着脚踏车转悠几十分钟就可以清洗及甩干衣物,这名大学生希望这个小发明能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带来福音。
21岁的理查德•休伊特刚从英国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获得产品设计学学位,他发明脚踏洗衣机是从一次非洲经历中获得的灵感。休伊特曾到非洲布隆迪的一家孤儿院看望儿童,并在那里用手洗了大约30堆儿童衣物。休伊特说这非常消耗时间,他认为肯定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最后他想到了脚踏车。因为脚踏车在当地很普遍,依靠它来为洗衣机提供动力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水,人们还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挣点钱。
休伊特将一个洗衣装置安装到了一辆三轮车后部,人们只需骑着装满衣物、清洁剂和水的三轮“滚筒车”转悠10分钟,然后将脏水排出来再装入清水,之后再转悠10分钟就可完成漂洗程序,在衣物洗干净以后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甩干”。
休伊特表示,这项发明当前还在开发中,“我正在考虑把它装到自行车后面,使整个装置更能融为一体”。他说如果不考虑美观因素,还可以对这种洗衣机进行简化,以使造价更低。(信莲)
大学生“被就业”本身就是为了应付考核,现在再用考核去治理,自然是扬汤止沸、缘木求鱼。
近日,多家网络论坛频现高校毕业生“被就业”的曝光帖。网民多称,自己所在的高校为“刷高”就业率,不管是否找到工作,都要求学生找公司签“三方就业协议”,不签协议就不予毕业。这甚至催生出“签约代理公司”的灰色产业链。(6月8日新华网)
虽然教育部禁止将就业协议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挂钩,但正所谓“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薪”就是大学严重的行政化,教育部门对大学的评比、考核,和就业率挂钩,这又便是“火上浇油”。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曾表态:如果高校在就业率上有造假行为,教育部在审核评估高校工作时将实行一票否决,绝不姑息。但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就业率是事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核心数据,同时也是考量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标。”(2009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被就业”本身就是为了应付考核,现在再用考核去治理,自然是扬汤止沸、缘木求鱼。所以,在教育部门提出要一票否决“被就业”两年后,“被就业”还在各大学上演。“被就业”是表,大学的行政化才是真问题所在。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被就业”的问题就不可能有解。
在很多人看来,80后大学生,深入井下的采煤工,这两者几乎不可能有“交集”。但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有个“采煤班”,全班12人全都是大学生,不仅有大专生,还有本科生、硕士生。
80后大学生拿着遥控器采煤
采煤是个力气活,在蜜罐子中长大的80后文弱书生,如何能胜任?
这群大学生采煤工和普通的采煤工不一样,他们下井采煤不用撬杠不拿钻,玩的是高科技。
他们工作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在地下800多米的矿井下,六矿“采煤班”工作的地方有个铁皮箱搭起的“集中控制室”,那里有电脑和操控设备。只需要在这里发出指令,便可实现割煤、移架推溜、喷雾的自动化操作。除辅助人员外,在正常情况下,整个采面只需要2人便可完成工作。
整个班平均年龄只有25岁
2008年8月,六矿领导班子开始组建大学生采煤班。
很快,来自7所院校、8个专业的9名毕业生组成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采煤班”。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目前的六矿大学生采煤班共12人,其中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8人,主要来自机械制造、计算机等6个专业。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杨双林不过29岁,年龄最小的刘培才22岁,整个班平均年龄只有25岁。
“年轻人脑子活,就是中”
截至2010年年底,大学生采煤班已累计安全采煤300多万吨,占同期六矿原煤总产量的1/3。
这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大学生采煤班的杨双林经过长期观察,运用轧面条机的原理,就能完成整个传梁作业,既省力又安全。这个方法让老师傅们一试用,他们顿时啧啧称赞:“年轻人脑子活,就是中。”
在大学生采煤班的首任班长谢绍伟看来,大学生安全意识较强,学习能力也超过普通矿工,对操作规程的理解更到位,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观察,能够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处理问题敢于担当。
只要浇上水,《新华字典》就能长出向日葵,《孙子兵法》能长出“君子兰”,《本草纲目》能长出“人参果”……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符冰卉尝试在图书中种出不同种类的鲜艳花卉、绿植和中药。昨天,符冰卉的爸爸告诉记者,小符已拿到人生中第一个专利证书。
外观是一本书,有封面、封底,但打开后,书里面有一个容器,容器的外形也像由书页组成的书,书的封面、书页、封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本完整的图书。而在容器内,可以种植各类花卉、盆景,如果你喜欢,还可以养鱼。符冰卉的爸爸告诉记者,女儿就读北京一所大专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对于女儿的这个创意,他非常自豪。“比如在中医药大学,我就建议成立个原生态图书馆,把本草纲目里的中药都制作成书,例如学生在翻看金银花是如何生长的时候,就能直观地看到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