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新网2月11日电据外电报道,美国地质勘探局11日凌晨称,菲律宾和印尼之间的西里伯斯海域发生6.7级地震。

  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0日深夜,震中距离菲律宾棉兰老岛桑托斯将军市330公里,震源深度512公里。

  在这次地震前两分钟,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海域刚发生里氏6.5级地震。

  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没有发布海啸警报。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东京2月5日电 (记者刘华)日本东部千叶县附近海域5日上午发生里氏5.2级地震,东京都及东部地区多个县有较为明显的震感,目前尚无人员伤亡的报告。

  据日本气象厅宣布,此次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10时56分,震中位于北纬34.8度、东经140.7度,震源深度约70公里。地震时,新华社记者在东京的办公室内感到明显晃动,室内悬挂物品也小幅摇摆。

  目前,日本铁路、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运行正常。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图中A点即为震中所在地 图中A点即为震中所在地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4日21时53分,在缅甸、印度交界地区(北纬24.6度、东经94.6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约90公里。震中距中国最近边境约300公里,距离缅甸首都仰光约880公里。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这些发现说明巴拿马运河正在扩大(图片来源:Earth Consultants International)
根据一项研究,巴拿马的地震风险远远比此前认为的更高,但是官员说这带来了不必要的忧虑。
与此前的发现相反,科研人员发现巴拿马中部的两个断裂带——Limon 和Pedro Miguel——是活跃的而且容易产生大地震。
Pedro Miguel断裂带穿过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水闸,该运河正在进行一场大型拓宽工程。
发表在12月号的《美国地震学会公报》上的这篇论文说,巴拿马城也可能面临特别的风险,因为它靠近这两个断裂带,而且它的建筑法规没有全面考虑到这种风险。
这篇论文说,如果两个断裂带同时滑移,破坏将会增加。
“我们有证据证明在1621年它们一起破裂了,产生了3米的位移,我们估计那是一场7级的地震——一场大地震,”该研究的作者之一的Eldon Gath告诉本网站说。
Garth还说,如果自从1621年以来积累的应力在今天释放,地震的震级大约是6.7——这足以导致大范围的破坏。
他说,由于这个断裂带的上一次地震发生在将近400年前,下一次地震预计很快就会发生——但是可能在未来100-200年的任何时候发生。
但是该论文的最终结论——它质疑的巴拿马建筑的预防措施——惹怒了运营和维护运河的巴拿马运河机构(PCA),它委托进行了这项研究作为运河拓宽工程的一部分。
该机构在给《新科学家》的一封公开信中说:“这篇论文……对关于运河以及巴拿马城周围的地震风险的合理研究进行了错误、杞人忧天的社论式的分析。”
该机构说它过去就知道这些风险。
该机构的工程副主席告诉本网站说:“我们不反对该论文的技术发现,但是没有发出警报的理由。”
他说来自该研究的信息已经被用于设计巴拿马运河的新设施,而且巴拿马城正在修改建筑法规从而把这些新发现纳入其中。
PCA的地震咨询委员会成员Lloyd Cluff说:“这篇论文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反复的位移沿着这两个断裂带释放出了大地震。”
他警告说,让建筑更安全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María Elena Hurtado)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距离安庆地震过去不到三天,昨晚江苏东台又发生了地震。据江苏省及盐城市地震台网测定,昨晚11时56分,东台市梁垛镇(北纬32.8度,东经120.4度)发生2.9级地震。这是今年元月以来盐城及附近地区发生的第八次地震。

  昨晚地震刚发生不久,很多网友就在微博和“地震吧”上贴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他们的描述,地震时曾有“轰轰”的声音。“第一次感觉床在摇地在动,轰轰的声音吓死我了。”一位网友称。

  盐城和南通城区,以及海安的网友也称感觉强烈。“我盐城的,被震醒了,大概两三次,比上一次的要强烈。”一个还没有睡觉的网友称,地震时间持续大约几秒,吓得他“心里一突”。

  在盐城防震减灾信息网上,记者看到,今天零点零七分,盐城市地震局已经发布消息称,21日23时56分,东台市梁垛镇发生M2.9级地震,并在地图上标出了具体位置。记者随后拨打江苏省地震局热线,但对方一直处于占线状态。

  根据盐城市地震局先后发布的消息,盐城及附近地区今年以来已经发生八次地震,震级从1.2级到5级不等,除了一次发生在黄海海域外,有四次发生在盐城境内。而三天前,紧邻江苏的安庆又发生破坏性地震,南京地区近期会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呢?

  江苏省地震局副局长张振亚此前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安庆地震发生后,南京市地震局召开了震情会。从会商情况来看,南京近期不会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不过,从大范围来看,南黄海、安庆等地震都属于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从元旦至19日,已经发生了1个小震群活动、1次5级地震和1次4.8级地震,虽然时间有点集中,但还不能说明这个地震带已经进入活跃期了。这只是一种大范围区域地下应力的调整。(记者 常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成都将新增一批地震烈度速报子台,使成都的地震烈度速报子台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公里1个

  2015年前,各区(市)县每年至少建设1~2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1~2个地震安全社区

  今年起,全市农村新建公共设施必须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市政府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成都将基本建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市的综合观测系统,实现对境内1.5级以上地震,震后10分钟内精确定位,15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到2020年,成都的地震监测、速报、预测预警能力将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够综合抗御本地基本烈度的地震。

  根据这份实施意见,成都将新增一批地震烈度速报子台,使成都的地震烈度速报子台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公里1个。成都将继续推进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地震安全员、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两员一队伍”建设,保证群测群防工作经费,引导公众参与群测群防工作。

  成都还将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党政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2015年前,各区(市)县每年至少建设1~2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1~2个地震安全社区。每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将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集中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各地将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文件提出自2011年起,全市农村新建公共设施必须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对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型场所,成都将按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2015年前,成都有条件的区(市)县要完成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组织开展水库、桥梁、房屋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制定、实施抗震加固、改建或拆除的规划,逐步消除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3月1日宣布,智利2月27日发生的里氏8.8级大地震冲击力巨大,可能移动了地球轴心,缩短了一天的时长。

  地球一天缩短1.26微秒

  美宇航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Richard Gross)通过电脑模型评估了智利大地震造成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加快地球自转速度,智利大地震可能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1.26微秒(1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为进行比较,格罗斯利用相同的电脑模型,对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9级大地震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那次地震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6.8微秒。

  格罗斯的研究还显示,智利大地震使地轴移动了大约3英寸(约合8厘米)。地轴是一条人为想象出来的线,偏离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南北轴约33英尺(约合10米),依照这条线,全球分布不均衡的质量也因此变得均衡起来。

  为解释这种不同之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地震学家基思-斯维尔德鲁普(Keith Sverdrup)将地球比作一个手里握着块石头、身体不停旋转的花样滑冰选手。这名选手的旋转轴依旧处于身体中央,但她的轴心会随握石头的手的方向而稍微移动。斯维尔德鲁普未参与美宇航局的最新研究。

  如何缩短地球一天时长

  智利大地震是怎样给地球注入一点涡轮推进力的呢?斯维尔德鲁普再次用身体旋转的花样滑冰选手来说明这一点:“当她收紧手臂的时候,身体旋转的速度开始加快。”同样,在智利大地震期间,由于地球的部分质量被更快地吸引,地球的旋转速度开始加快。智利大地震是所谓的逆冲地震(thrust earthquake),即在地球大部分表面(智利大地震是纳斯卡板块)滑入相邻板块下面时发生的地震。

  这一过程被称为潜没,能够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斯维尔德鲁普说:“纳斯卡板块的岩层沉入地球内部,这就像是花样滑冰选手将双臂向身体缩回一样。”由于向内移动,只有逆冲地震能缩短地球一天的时长。其他类型的地震则不会影响地球自转,比如水平滑移地震,这时,一个板块会水平移过另一个板块。

  当前,科学家虽然可以测量地球一天的时长,但精确度只能达到20微秒左右,所以,智利大地震造成的一天时长缩短是估计出来的,而不是测量出来的。斯维尔德鲁普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智利大地震的影响不存在,虽然这种影响稍纵即逝。”智利大地震引起的地球一天时长缩短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而这种影响的准确持续时间也无法进行测量。逆冲地震并不是能够缩短或增加地球一天时长的唯一现象。火山喷发或月球的潮汐作用也能产生这种影响。

  大地震源于1960年?

  美国科学家3月1日在另一项研究中表示,最新地轴移动可能源于1960年智利9.5级大地震产生的压力积聚。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院地质学家林建(音译)在一份声明中称:“智利大地震的成因故事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里氏9级大地震非常相似,那次地震发生以后,苏门答腊断层南端又在2005年3月28日发生了里氏8.7地震。”

  “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1960年智利大地震北面相邻部分是在50年以后裂开的,而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南端相邻部分只用了三个月便断裂了。”林建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智利断层为何用了远比苏门答腊断层更长的时间“重复上一次的事件”。他说:“即便是5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我们在一生当中仍有可能遇到一次。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地震接连发生的可能性。” (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得知智利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强大后,日本宫城县渔民开始返回自己的渔船。(图片提供:Kazuhiro Nogi, AFP, Getty Images)
在得知智利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强大后,日本宫城县渔民开始返回自己的渔船。(图片提供:Kazuhiro Nogi, AFP, Getty Images)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此次智利特大地震可以称得上是有历记录以来最强地震之一,地震现已导致700多人死亡,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此次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却比预期的要小得多。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专家们的思考,美国数位科学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和推测。

  据科学家介绍,此次抵达日本的海啸波仅有1.2米高,而汤加的南太平洋岛屿周围的海啸波也只有2米。通常情况下,海啸往往会形成30多米高的滔天巨浪。此外,夏威夷监测到的海啸波高度更是只有1米,海啸如此之小以致于无法造成任何破坏。

  美国南加州大学海啸研究中心主任科斯塔斯-西诺拉基斯表示,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夏威夷的海啸就此微弱地结束。不过,西诺拉基斯认为,海啸也只会比电脑模型预测的1.25米高度稍微小一点。他表示,“我想表达的主要观点就是夏威夷的全员撤退是没有必要的。”

  美国伊利诺斯州西北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埃米尔-奥卡尔也承认,智利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并非真正的如此之小。他说,“它比近45年来我们在太平洋所见到的任何海啸都要大。”奥卡尔补充说,这次海啸只是看起来好像比较小,这是因为夏威夷和日本同时分担了它的冲势,还因为这两处地方仍然铭记发生于1960年和1946年的更大海啸。奥卡尔表示,“两地公众都应该记得这两起海啸,因为它们差一点毁了夏威夷。”

  当然,地球物理学家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可理解和确定为什么海啸没有预料中那么大的真正原因。奥卡尔猜测,部分原因可能是这次海啸发生于智利沿岸的太平洋中较浅海域。他解释说,“对于当地来说,这并不改变任何事情。但是,随着海啸波传播到太平洋盆地真正的深水区,浅水区就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序上减小它的振幅。”

  撤离夏威夷的决定纯粹是根据智利大地震的恐怖震级而决定的。8.8级的智利大地震是过去110年中第五强震,此次地震与1960年的9.5级地震发生于同一地区。1960年的大地震将强大的海啸波越过太平洋传播到夏威夷、日本等地,最终导致夏威夷61人死亡,日本138人死亡,菲律宾32人死亡或失踪。

  但是,科学家表示,仅仅根据单独的地震信息来预测海啸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地震可能会造成海床上下和前后左右震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辛斯代尔波浪研究实验室临时主任所罗门-伊姆介绍说,“如果所有震动是水平的,就不会有海啸发生。”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海啸预测必须结合地震信息以及海床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这些海床监测设备非常敏感以致于它们可以测量出数千英尺之上海面经过的海浪的压力差异。西诺拉基斯介绍说,“这些浮标位于深海中,它们的测量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估测波浪的大小并及时更新预报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估算事件的持续时间以及被触发的海啸波的数量。”

  尽管这些监测设备数量非常少,而且分布得很散。但是,科学家们对此次智利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的预测事实上却很接近正确。比如,模型预测到地震可能会引起洛杉矶港产生较小波浪,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的事实相吻合。西诺拉基斯表示,“预报非常正确。”(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0年2月27日,美国政府官方地图显示,有可能形成的太平洋海啸将于当日晚些时候来袭。
2010年2月27日,美国政府官方地图显示,有可能形成的太平洋海啸将于当日晚些时候来袭。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智利8.8级地震发生12小时后,由地震引发的首轮海啸波以喷气式客机的速度越过海洋袭击夏威夷,海啸波高达1米。同时,海啸警报仍然对俄罗斯和日本有效。

  据科学家介绍,在远海上,海啸波波峰较低,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但是,一旦当它们抵达陆地,它们将掀起巨浪,以意想不到的能量袭击海岸。海啸波的能量来自地震本身。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辛斯代尔波浪研究实验室临时主任所罗门-伊姆介绍说,“海洋中巨大的水柱被掀起或降落,于是在这一过程中就产生能量。这种巨大的水柱中包含有许多能量。”

  正如智利的大地震一样,当地震发生于沿海区域时,海啸波会沿着两个方向传播,一个是朝向大陆传播,一个是向远海传播。朝向大陆传播的海啸波会立即袭击沿海区域。它们传播的速度比普通波要快得多,这是因为海洋的整个水体(即从海面到洋底)是共同水平移动的,甚至是海洋的最深处同样也是如此,而且它们的波长也非常长。而另一方面,风波只是在海洋表面推动海水。

  这种差异意味着海啸波传播的速度大约为每小时725公里到800公里,而且波峰之间的距离长达160多公里。据了解,袭击夏威夷的首轮海啸波大约有1米高。但是伊姆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此后就没有更大的海啸波,或许还有海啸波会袭击其他地方,这是因为预测海啸波高度是非常困难的。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海洋区域比较容易聚焦到来的海啸波,使得海啸波的高度高到出乎意料,然而,附近的其他区域却可能根本没有任何高涨的波。

  但是,海啸波能级的大小还依赖于地震活动的具体细节。伊姆解释说,“如果地震是上下剧烈活动,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海啸。但是,地震也有可能是前后水平地移动海床。如果所有地震活动都是水平的,那么就不会发生海啸。”

  此外,不管是上下运动、可以产生海啸的地震,还是水平运动的地震,它们在地震检波器上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唯一能够准确测量出究竟发生了哪种地震的方式就是在地震发生数日、数周甚至数月后扫描海床。然后,这种方式却不能用于预测24小时内跨越整个海洋的海啸波所带来的危险。伊姆表示,“因此,我们给出的预测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专家建议将碳埋入纽约市附近的巨型地窖(图片提供:Cameron Davidson, Photographer's Choice/Getty Images )
专家建议将碳埋入纽约附近的巨型地窖
(图片提供:Cameron Davidson, Photographer's Choice/Getty Images)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几个新的海底“地窖”,可以用于储藏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其中一个就在距离纽约市不远的地方。专家表示,这种位于城市边缘的“地窖”用于储藏温室气体非常方便,但也可能引发地震。

  地球上的一些最大的远古熔岩流就位于距离纽约市不远的大西洋海床下。研究发现,洞穴区域充满碎石、断层和其他渗透性熔岩层,大量液态二氧化碳可以安全储藏在那里。鲁特格斯大学地质学家、这篇论文的作者丹尼斯·肯特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潜在的储藏库,也许对它们进行更多研究是值得的。”

  目前还不清楚纽约市区附近的洞穴能容纳多少温室气体,但是据科学家估计,新泽西州桑迪胡克海滨附近的一个洞穴,可以容纳4座火力发电站在未来40年间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然而专家表示,目前这种地下碳储藏库还只处于试验初期阶段,试验项目正在冰岛和美国哥伦比亚河高原有条不紊的进行。

  该科研组利用地震成像,在中大西洋岩浆区的海面下发现几个潜在的储碳地点,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海岸沿线。大约在2亿年前,当被称作泛古陆(Pangea)的超大陆裂开后,熔岩从地下流出形成这些岩石。当时,新泽西州拥有大量充满火山岩流的地堑。该区域看起来很像现在的东非。

  在有些地方,这些岩层正好延伸到桑迪胡克海滩。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报》上,据该研究报告,其他岩层位于数英里的近海。肯特表示,海床深处的高压和低温会使得二氧化碳呈现液态,很难通过海水泄漏出去。海床岩石和沉积物相互叠加形成的一层厚厚的外壳,也相当于一个额外的天然封条,防止二氧化碳泄漏。但是,如果真发生了二氧化碳泄漏事故,将对海洋生物造成很大破坏,并会改变海洋化学成分。

  专家表示,在城市附近储藏碳,既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风险因素。首先,更容易从附近的大烟囱或其他污染源收集到二氧化碳,不用面临巨大的物流挑战,而且不用长途运输也节省了大量开支。另一方面,在大都市附近储藏二氧化碳,一旦发生什么事故,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结果。

  肯特表示,这个项目也有潜在风险,比如,可能会引发地震。“即使这一地区很少发生地震,只要通过不断输入二氧化碳,给(岩石)施压,慢慢改变当地的压力状态,日积月累,引发地震也是有可能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3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