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乘坐过的飞机如今沦落田野。
飞机机身上有中国空军军徽标志。
几天前,一则“周恩来总理专机沦落田野”的消息引发了众多关注。合肥商人张圣宽2003年从一家连云港企业处拍得了一架编号为“50050”的三叉戟飞机。据称,这架上世纪60年代进口的客机曾经是周恩来总理的专机。但是,几年来飞机四处辗转,导致沦落在肥东县桥头集镇的一片田野之中,饱受风餐露宿。
近日,本报记者赶赴安徽合肥,对此展开了深入调查。多方消息证实,这确实是一架周恩来等领导人曾经乘坐过的飞机,但是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周恩来总理专机的说法。而将飞机抛诸野外多年的张圣宽,究竟有多少经济能力保护好这架周总理乘坐过的飞机,存在着不小的疑问。更有专家呼吁,希望能够将它交给专业的机构维护、保养、展览,才能体现出飞机的价值。
1962年春节周恩来出席北京人艺茶话会
周恩来总理曾经是北京人艺的良师益友。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的生日,每到这天,周恩来总理与北京人艺许多往事都会涌现在眼前……
周恩来总理是北京人艺的老朋友、老观众、老同行,当年他在南开中学读书的时候,与曹禺先后同学,又在“南开新剧团”一起男扮女装演过戏。当时,是不允许女人上舞台演戏的。所以,周恩来总理一直叫曹禺为“老同学”。他常来看北京人艺的戏,也常谈戏,非常内行,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帮董行佶找鞋
一天晚上,周恩来临时来观看《武则天》,由于已经没有票了,又不便打搅其他观众,就勉强坐在舞台副台上观看。看戏当中,遇到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扮演唐高宗的是演员董行佶,他在舞台上穿的是厚底鞋,既不方便,又不舒服,所以只要一下场休息就赶快换上自己的皮鞋放松放松脚。那天,当董行佶下场以后,却找不到放在景片后边的皮鞋了。董行佶十分着急,四个宫女也赶快帮忙找皮鞋。突然,董行佶发现又多了一个人跟着找皮鞋,这就是周恩来。正在此时,一个宫女笑着把皮鞋找到了,交给董行佶,皆大欢喜。董行佶换上皮鞋以后,走到周恩来身边不好意思地道谢,并且为找不着皮鞋而百思不解耿耿于怀。周恩来这时却悄悄地对他说:“小董,你大概是得罪了人!”说着,董行佶笑了,四个宫女笑了,周恩来也笑了。
替吕恩撑腰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演员吕恩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上午,家里人买了两瓶汽酒回来,吕恩误认为是汽水,用于解渴。然而,她是不能喝酒的,为此头发晕,脸发热,并且躺倒不能动了。忽然,吕恩想到下午还要演出《同志,你走错了路》,自己要扮演群众角色和搬换道具,怎么办?只好让大儿子去代替搬换道具,也找了同事扮演群众角色上场。吕恩休息了一天,晚上正常进行了晚场的演出。结果,很快在后台楼道里贴满了大字报,批评吕恩故意旷工,摆大演员臭架子,不愿意扮演群众角色和搬换道具……而且,在散戏以后就开全体会进行批判,吕恩写了检查作了检讨。自然,心里是不大服气的。
不久,一个夏夜里,周恩来邀人艺的演员去北京饭店楼顶乘凉休息,请大家吃冰激凌和喝酒。周恩来见吕恩不肯喝酒,忙问何故,有人说出了她误喝酒和被批判的事情。周恩来想了想说:“无意喝酒是不应该批判的。”停一下又继续说,“吕恩喝醉了酒还惦记着演出,说明对戏负责任,而且派儿子代替搬换道具,没有影响演出,我看不该批评,要表扬才对。”在场的人听了以后,虽然没有吭声,但是心里都非常敬佩周恩来那种坚持实事求是不动摇的精神。
教于是之说台词
1961年的夏天,剧院正在演出《雷雨》。一直支持曹禺这个代表作的周恩来总理,再一次来看戏。6月6日,第一次来看戏,由于有要事中途退场;6月8日,第二次又来看戏。为什么会如此呢?这里边有一个小故事。新中国建立以后,优秀经典剧目《雷雨》是由北京人艺首演的,演员也全部换上了全新的阵容——郑榕扮演周朴园;朱琳扮演鲁侍萍;吕恩扮演蘩漪;于是之扮演周萍;胡宗温扮演四凤;董行佶扮演周冲;李翔扮演鲁大海;沈默扮演鲁贵。周恩来第二次看戏的时候,休息当中,导演夏淳跑到后台来,告诉于是之:“多注意,总理对你的台词不满意,声音太小。”演出结束以后,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先来到后台,也对于是之说:“你要准备总理批评你。”接下来,周恩来就来到了小休息室。大家落座以后,于是之心里很是紧张。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周恩来没有一开口就批评于是之,而是首先谈到了“大跃进”中的一些过火行为,劳逸结合注意不够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作为中央领导人之一还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最后,才把话题转到了于是之身上。周恩来说:“你的台词读得声音太轻,使观众听不清,不好。”同时,又很快扩展开来说:“一个演员在台上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眼睛不要看观众,但是心里要有观众。眼睛老看着观众就忘了戏里的环境和人物关系,但是只顾自己的‘真实’,心里忘了观众,声音小得叫人听不见,也就没有了群众观点。”事后,于是之又从剧场杨全久经理那里了解到如下的一些情况——周恩来第一次看戏的时候,已经感到于是之的台词不清,杨经理说:“总理,可能是你坐的7排座位声音效果不大好。”周恩来第二次来看戏,他问杨经理什么位置声音好一些?得到的回答是:第10排左右。于是,周恩来执意要坐在第11排的座位上,谁也劝不动他。他在那里听到了第二幕,自己仍然听不大清楚,于是又问身旁的观众:“你听得清于是之的台词吗?”结果还是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有一次,周恩来问叶子:“叶子,你是老演员,每天练习读台词吗?”叶子不好意思地回答:“也练,不是每天练。”周恩来笑着说:“我在学生时代是个业余演员,为了把戏演好每天都要练习读台词。可你们是专业演员,怎么能不天天练呢?话剧,话剧,首先是要把台词读好,让观众听清楚。人艺在这个方面要带个头嘛!”
请王志鸿吃花生米
一次在首都剧场三楼的春节联欢会上,周恩来和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之夜。
王志鸿是刚考来的年轻学员,也参加了联欢会。由于她不会跳交际舞,只好在一旁坐着。突然,周恩来走到她的面前说:“小同志,为什么不跳舞啊?”王志鸿很激动,赶快站起来回答:“周总理,我不会跳。”周恩来笑了,说:“来,我教你跳嘛!”于是,周恩来从应该怎么站,手要放在哪里,首先该出哪只脚,如何跟上乐曲节奏,一招一式地教起来,那样热情、认真和耐心,真是不多见的。
当时是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粮食也不够吃。在联欢会上,剧院自制了冰糖葫芦,周恩来带来了花生米供大家食用。当人们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说:“这是家里人团聚,没有什么上下级、领导人,特别是年轻人要热闹些才有过年的味道嘛!”记得陈毅一边吃着冰糖葫芦,一边说:“你们哪里搞到这样好吃的东西啊?”剧场杨全久经理回答:“这是特批的白糖、红果,我们自己做的,演出休息时卖给观众,每张票可以买两串。”陈毅听了大笑说:“是不是为了吃冰糖葫芦人家才来看戏啊?”大家都笑了起来。周恩来一直环抱着双臂,不吃也不笑,轻声地说:“这是粮食不够吃,群众饿啊!”于是,人们都沉默着,没有声音。周恩来突然发现没有人吃盘子里的花生米,便说:“来,来,大家吃一点花生米嘛。”这时,王志鸿顺手抓起了一把花生米。身旁的一位老演员用胳膊捅捅她,示意不妥当。王志鸿马上意识到领导同志还没有吃,便把花生米又送了回去。就在此刻,王志鸿的手被周恩来的手给挡住了,并笑着说:“你年轻正在长身体,要多吃一些嘛!”事后,王志鸿才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周恩来夜里办公时,工作人员送去夜宵,小盘子里的花生米被退回来了,他说:“现在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能吃到一个馒头就很不错了,以后不要加其他东西,花生米留下来有机会大家一起吃嘛!”(作者系北京人艺编剧)
昨晚,吴阶平医生离开人世,享年94岁。
有人称他是“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而他的个人经历一直为海内外传媒所关注。曾有媒体称其为“御医”——因为他曾是周恩来总理医疗小组的组长,曾主持、参与过 许多位中国领导人的医疗会诊;还有媒体说他是中国“医务外交”的专家——因为他曾被派往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为其国家元首治疗……
2002年11月30日,在吴阶平从医60周年之际,中国科技界和医学界专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高士其之子、高士其基金会秘书长高志其(吴阶平为高士其基金会会长)特撰写《大医赋》一文,称赞吴阶平的历史功绩与社会贡献,他不愧为令人敬仰的“国之大医”。
吴阶平拒绝了美国教授对他的挽留,他说:“我不愿意做美籍华人,我愿意回来。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
1976年1月7日,一代伟人周恩来留下了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吴大夫,我这里没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们需要你……”
吴阶平在医学科学界担任过的头衔虽然很多,但他最喜欢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他最自豪的头衔就是“医生”。
“我不愿意做美籍华人”
吴阶平中学毕业时,父亲一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定乾坤,为他选定了从医的道路。1936年,19岁的他考入协和医学院。
创建于1917年的协和医学院,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院之一。协和医学院当时的目标不仅是培养高水平的医生,而且要培养世界医学界的领袖人物。
1942年底,吴阶平从协和医学院毕业之时,在世界著名的华裔泌尿科专家谢元甫教授的引导下,开始对泌尿外科产生兴趣。
1947年,吴阶平被选送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进修,导师是著名泌尿科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哈金斯教授。一年多的进修使吴阶平学到了哈金斯教授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他在临床上不俗的表现也令哈金斯十分赞赏。由于精湛的手术技术,吴阶平在美国得到了一个“三只手”的荣誉称号。
就在吴阶平即将学成回国时,哈金斯教授把芝加哥大学的科研大楼蓝图展现在他的面前:“这是你将来的实验室,这是办公室。我可以把你的家眷都接来。” 美国教授真诚地挽留这位打算回国的学生,然而,让哈金斯没有想到的是,吴阶平拒绝了他的挽留。
回忆起这件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吴阶平的表情显得凝重了很多,他说:“我不愿意留,我不愿意做美籍华人,我愿意回来。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所以我回来了。”
1982年《性医学》畅销
1982年,一本医学专著居然成了畅销书。这本书就是吴阶平主持编译的《性医学》,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有关“性”问题的第一本正式专著。其实,吴阶平很早就开始认识到性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的工作,被称为“中国性教育的开拓者”。
吴阶平说,要解除那个传统的观念——性是谈不得的。其实咱们中国人,老早就说“食色性也”,色就是夫妇情色,是人的本能。如何认识性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性教育实际上是自然的需要。青春期性教育最重要,因为这个时候青少年根本不懂,要教他们性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周总理当时很关心这个事情。我们编写了一本书,其中有两张男女正面裸体图。书出了以后,我到学校里一看,那两张图都给撕掉了。周总理说你还要去帮助他们。青春期教育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大家发动起来。”
周恩来:健康问题找吴氏兄弟
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在与邓小平的一次长谈中,向邓小平特别提到“健康问题可找吴氏兄弟”。从50年代初到1976年,吴阶平与周恩来有20多年的接触与交流。他是周恩来最信任的医生。70年代,作为周恩来医疗小组的组长,他曾经担负周恩来晚年疾病的治疗工作,为拯救周恩来的生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76年1月7日,一代伟人周恩来留下了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吴大夫,我这里没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们需要你……”吴阶平说,就在那种时候他想的还是别人。听到那句话,我直掉眼泪……
最喜欢认真地做个好医生
吴阶平这一生,在医学科学界担任过的头衔有多少,他自己也未曾统计过。头衔虽然很多,但他最喜欢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正如他从医之初的志愿一样。他最自豪的头衔还是“医生”。
吴阶平不顾老之已至,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个单元,始终在忙。他始终牢记自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生,上自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群众,无论是哪种身份的患者,他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他十分重视来自国内外素不相识的病人的求医信,每信必亲笔做答,而且当日事当日毕,绝不过夜。
很少有人知道吴阶平曾动过大小手术6次,住院治病先后达12次。身上的手术刀疤加起来,足有两尺长。正因为如此,他深刻体会病人的痛苦、家属的心情。他认为,医生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临床工作要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基础;而且还要有服务的艺术,医生要善于发挥病人的积极性,取得家属的合作,以提高治疗效果。
吴阶平简历
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
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2年12月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主席。
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7年11月至2002年12月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文字据:《中华英才》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网站
蒋介石大喊“毛主席万岁”
谁是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有人说是1949年3月,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20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与黄炎培畅谈,第三天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高呼了“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也有人认为是195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的最后一条是“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其实,都不对。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人,是蒋介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六次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台湾资深媒体人张友骅说:“那天,站在台阶前迎接的蒋介石一见毛泽东走进官邸,就一连高喊了三遍‘毛主席万岁!’”
蒋介石日记里面也写道,他说他很佩服毛泽东。就是说以毛泽东那样大的烟瘾,居然在跟他对谈的八个小时里,没有抽一根烟,这个让蒋介石着实“吓了一大跳”。
1945年10月9日,《大公报》上还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
……昨晚张(治中)部长又一次大请客,6时3刻,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位先生到了,立刻引起了全体注意……
张部长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他的“忠实的报告”,就请毛泽东先生发表演说。毛先生从容走近扩音机,首先感谢各方面。毛先生接着说:“和为贵”,只有和,才能求得双方的一致。“和”是最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富强,是我们今后的方针,我们要用统一的国家迎接新局面。“可是困难是有的,”毛先生说到这里兴奋极了,“我们不怕困难!各党派不怕困难,中国人民不怕困难!我们要在蒋委员长的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立独立、自主、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鼓掌)毛先生更郑重声明:“我们的合作,是长期的合作。所有的困难都会打消!”
最后毛先生大喊:“新中国万岁!”
毛先生在高度的热情中,结束了他的演说。毛先生的话音一落,蒋委员长就咆哮般地大喊道:“毛主席万岁!”连喊三次,回赠毛泽东。
遗憾的是,没过多久,就发生国共内战,毛泽东的“和为贵”的愿望都在炮火硝烟中被粉碎了。(徐冀摘自《国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