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哈特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挠鲨鱼的鼻口部
哈特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挠鲨鱼的鼻口部

  鲨鱼看上去凶猛无比,牙齿尖利似乎能扯碎所有东西。但它也有自己的软肋。鲨鱼催眠师安德烈·哈特曼在引诱一条大白鲨出来后,迅速挠它的鼻口部,大白鲨随后进入催眠状态,丧失了所有攻击性。

  美国摄影师佩林记录了这惊心动魄的场景。一条长将近5米的大白鲨张着满是利齿的大嘴在饵料的诱惑下游出水面,这时哈特曼迅速挠它的鼻口部。由于那里是鲨鱼神经末梢最丰富的部位,过于强烈的刺激会使它处于“迷醉”状态,完全失去攻击能力。

  哈特曼说:“鲨鱼在被挠痒后仿佛进入了一个愉快但非常混乱的状态。它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因此丧失了所有攻击能力。”哈特曼称,鲨鱼中较凶狠的大白鲨是濒危物种,渔民其实可以用这个小技巧来保护自身安全,以免“硬碰硬”。

  相关阅读

  直击-潜水员完成惊人之举 与食人鲨鱼水下嬉耍

  组图-探秘深海的另类鱼类 头顶尖角鲨鱼被捕捞

  澳洲恐怖鲨鱼疯狂进食金枪鱼 壮观场景叹为观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有些电视剧,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创作者都倾向于给观众提供更大的刺激和快感,最后观众的欲望就始终处于不断膨胀的进程中,而这又召唤着创作者的快感革新。

如果现在的观众再看黑白老电影,多少会有些莫名的不适,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原来是老电影的剪辑太慢、情节推进太慢,而我们早已习惯于平均两秒左右的超炫剪辑速度和快速的故事推进。我们的口味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或是提升了。文化工业总是倾向于给受众提供更刺激的享受和更强烈的快感,好让你欲罢不能。长期浸泡其中的我们对此习焉不察,只有隔很长一段时候后再往回看,才能窥见其中的物是人非。

如今,观众的口味再次发生改变。闪耀在荧屏上的电视剧,纷纷加入了雷、虐、黄等各种调剂,从情节到台词,口味都在持续加重。纯爱的言情剧,被拍得像恐怖片,像性教育片,甚至“情节以虐取胜”。《国色天香》里,男二号还将女主角绑架、鞭打、凌虐,最后把她的骨灰加水喝了;《活佛济公2》里,济公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新还珠格格》里太后喊五阿哥回宫“圆房”的一段戏太直白。

从道德角度去考量电视剧的“重口味化”,很容易得出一个粗暴简单的批判结论,而忽视了观众与影视创作是互相成全的基本事实。电视剧内容主题和风格的变迁,很难说清主要责任在谁。除了故事内容上的“雷、虐、黄”,电视剧的故事推进方式也有重大改变,那就是最大化地、快速地、不由分说地制造矛盾,即使这样做会影响到故事的“真实感”,也在所不辞。可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创作者都倾向于给观众提供更大的刺激和快感,最后观众的欲望就始终处于不断膨胀的进程中,而这又召唤着创作者的快感革新。

我觉得,领这股风气之先的是网络文学。电视剧的新变化,很早就在网络文学中体现出来了———无论是不顾一切地制造分悬念和小高潮,一切最后要汇总进一个总高潮,还是故事内容的“雷、虐、黄”,在网络文学中已是惯常套路。因为网络文学是纯粹依靠点击率生存的高度商业化的写作,它不但必须降低阅读门槛和阅读压力,更要通过故事的悬念高潮和内容的精彩刺激吸引读者去点击以后的付费阅读的章节。电视剧作者是不是从中得出了某些经验,目前还不太明确。他们也许是为了迎合在网络文学下长大的新生代观众,也许是因为行业的革新要求,也许是被整个时代心理俘获,总之,他们最后做出了一种很有网络文学风格的电视剧。

话又说回来,电视剧的创造力用在了这种地方,格局的确不大。即使是为了迎合观众变迁的口味,这也绝非正道。与翻拍差不多,这也是找不到前途,寻求突破而不得的方便法门,试图寻找投机取巧的捷径。这捷径目前暂时能走通,但这种投机取巧的快感革新,注定不能长久。

□王海晴(北京 媒体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至少半数可能只是过度刺激大脑导致的幻觉
至少半数可能只是过度刺激大脑导致的幻觉(图片来源: 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 Alamy)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18日消息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在目击者报告的球型闪电中,至少半数可能只是过度刺激大脑导致的幻觉。

  数百年来,不断有人声称看到过球型闪电,有的说这种闪电和高尔夫球一般大小,有的说和网球一般大小。可是,由于这种现象非常罕见而且极其短暂,对于球型闪电的形成方式和原因,科学家意见不一。球型闪电经常被认为出现在雷雨天气,由于众多连续的闪电会形成强大的磁场。因此,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约瑟夫·皮尔和亚历山大·肯德尔怀疑,球型闪电是磁场刺激大脑视觉皮层或眼睛视网膜引起的一种幻觉。

  在此前的实验中,一些科学家通过经颅磁刺激机让人们暴露在强烈而快速变化的磁场中。这种机器的磁场很强,足以在人脑细胞中产生电流但不会造成伤害。大脑视觉皮层的聚焦磁场会让受试者看到碟形和线形的闪电。让磁场在视觉皮层内来回移动时,受试者就会看到闪电在移动。在5月7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皮尔和肯德尔分析说,闪电对周围的人形成的磁场可能和经颅磁刺激机形成的磁场效应一样。两人认为,事实上,人们所说的半数球型闪电是磁场引起的大脑幻觉。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化学家和球型闪电专家约翰·阿布拉哈姆森(未参与这项研究)指出,虽然有研究人员声称,一些球型闪电是幻觉所致,但阿布拉哈姆森表示:“我不相信人们所说的大部分球型闪电是大脑幻觉的结果。”

  首先,在实验中,受试者看到的闪电颜色是“白色、灰色或不饱和色”,但是目击者看到的球型闪有橙色、绿色和蓝色等多种颜色。而且,一些目击者对球型闪电的描述非常详细,包括闪电的内部结构,甚至还有相关的气味和声音。有的球型闪电报告甚至涉及众多目击者,他们看到从不同角度看到同样的现象以及看到球型闪电沿不同方向移动。阿布拉哈姆森说:“如果是闪电引起的局部磁场刺激大脑的话,那么来自不同角度的相同的几何感知是不可能的。”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工程师埃里·耶比在实验室创造出类似球型闪电的东西,他也认为并非所有闪电都是幻觉。耶比说:“虽然幻觉可能解释一些球型闪电,但是,球型闪电在自然界和实验室里都可以出来,而且随着我们和其他人的最新实验取得的进步,我们在实验室模拟自然球型闪电和解释真正的球型闪电之谜的成绩前所未有。” (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期,一种可以让眼睛变大变明亮的隐形眼睛在泰城的年轻人中开始流行。与此同时,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年轻人也逐渐增多。

  6月2日,市民周女士来到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室,她的眼睛又红又肿,还不停的流泪。经了解,周女士从一个精品店购买了彩色隐形眼镜,天天戴着。由于工作原因,周女士需要天天盯着电脑,有时候临时出差,周女士还将隐形眼镜泡在清水里,久而久之,眼睛就经常很不舒服。经医生诊断,周女士患上了角膜炎。

  “一般健康人戴包括彩片在内的隐形眼镜是可以的,但眼表有炎症和任何眼疾的人都不要戴隐形眼镜。”泰安市中心医院眼科杜医生告诉记者。医生解释,由于很多彩色隐形眼镜是在普通隐形镜片上加镀颜色,而镀上去的颜色会堵住镜片的部分透气孔,阻挡眼睛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分的交换,从而降低镜片的透氧透气性。这类彩色隐形眼镜让眼球长期缺氧干涩,会产生角膜感染、溃疡等并发症。另外,隐形镜片上的颜色还是刺激源,有人会对此过敏,并损伤角膜。

  另外还有医生表示,彩色隐形眼镜是人为地做一层人工虹膜,戴上后看上去眼珠大了一圈。这层人工虹膜无论是否足够透明,始终是一层颜色,使人的视野受限、视力受影响,所以医学上不提倡戴彩片。

  “隐形眼镜一定要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摘下来,给眼睛充分的休息。经常盯着电脑看的白领更是要注意眼睛的休息,让眼睛有充分的正常呼吸、新陈代谢和洁净度。”杜医生说。

  医生称,有的人戴包括彩片在内的隐形眼镜还不注意卫生,很少清洗隐形眼镜,或者把日抛型当成周抛或月抛型、月抛型当成半年抛型,很容易因细菌滋生而导致眼睛感染。若在摘片时因指甲长或动作粗鲁而划伤角膜,镜片上的细菌、真菌、病毒有可能会感染角膜,导致角膜炎。因此,专家建议,戴隐形眼镜要注意清洁,最好不要留长指甲,至少保持用来摘镜片的食指指甲是短的。

  眼部化妆也可能刺激眼睛

  眼妆是化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天天化妆的爱美女士也是一些眼病的高发人群。

  近日,市民赵晓雅来到解放军第88医院。她非常爱化妆,每天粘贴假睫毛,粘双眼皮更是必不可少。最近一段时间,她的眼睛经常发红,还痛到流眼泪。刚开始,赵晓雅认为是红眼病,买了治红眼病的眼药水滴,并暂时停止眼部化妆。症状缓解了一段时间后,她认为痊愈了,重新化起妆来,结果红眼症状再次发生。

  医生表示,像赵晓雅这样的患者也有不少。医生指出,一些油性皮肤和喜欢化妆的人,眼皮上的眼影、睫毛上的睫毛膏和黏贴在眼睑根部的假睫毛,都会刺激眼睛。多数假睫毛比真睫毛硬,若不小心碰到或压到,容易刺激眼表、角膜;贴假睫毛的胶水是化工产品,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会导致结膜过敏;喜欢画内眼线的女士也容易让眼睛进去化妆品的粉末,给眼部造成比较大的刺激。因此,医生认为,眼部化妆应以简单为好,并尽量减少使用对眼睛有刺激的化妆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emPower眼镜的镜片包含一层液晶,液晶在电流的刺激下会改变排列次序,从而改变镜片的焦距

  它们看上去可能跟普通眼镜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种眼镜实际上是眼镜领域的创新科技领头羊。这种电子眼镜名叫emPower,佩戴者可以通过开、关不同的指令设置,调节眼镜的焦点,进行阅读或者看较远的东西。emPower眼镜采用了世界最新出现的电子调焦镜片。

  这种镜片包含一层液晶,液晶在电流的刺激下会改变排列次序,从而改变镜片的焦距。佩戴双焦眼镜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向下看时,画面会发生扭曲。而emPower佩戴者只要脑袋向下倾斜一些,或者用手扶住镜框,眼镜的阅读指令就会被激活,反之亦然。emPower眼镜制造商美国的PixelOptics光学公司承诺,这种新型眼镜将“配备所有指令,具有多种时尚风格、形状、大小和颜色”。上个月这种眼镜在纽约举行的美国东部国际眼镜展览会上展出,预计将于今年夏季在美国上市。

  眼镜充满电需要8小时,充电一次可以使用2到3天。这种眼镜有三种设置——自动、手动打开和手动关闭,以便佩戴者控制自如。这种眼镜的潜在缺点是它的价格太昂贵,一幅眼镜售价1000美元到1250美元,这包括镜框、镜片、眼镜盒和充电器。PixelOptics公司研制emPower眼镜已经长达12年,在这期间它在美国申请了275项专利。(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徐悲鸿款 雄狮 立轴 谢稚柳上款 成交价:426.6万元

潘天寿款 高瞻远瞩 镜心 唐云上款 成交价:268.8万元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盈江市民由最初的恐慌变豁达

  “想感受地震的刺激吗?请到盈江来吧。”一位盈江县网友新年QQ个性签名让人感觉其对于地震的体验,调侃中透着豁达。的确,今年以来盈江地震之频繁,可谓“刺激”。根据盈江县防震减灾局的统计数据,从1月1日12时至2月19日14时,盈江县共发生地震1146次。即便是近期的18日8时至19日14时,发生9次1级地震。地震最频繁的一天,2月8日,当天震了123次。“2011我最摇摆。”虽然小震依旧,但网友们的签名,透出盈江人苦中作乐的释然。

  释然:盈江人变成“淡定哥”

  在盈江县城中心的盈湖公园边上,至今仍旧搭建着大量的救灾帐篷,段女士已经带着孩子在帐篷里住了将近一个多月了。连续的“刺激”让他们变得淡定了不少,段女士8岁的儿子鹏鹏就在这段时间里学会了很多防震自救知识,他甚至还在帐篷里养了几条小金鱼。鹏鹏说,他舍不得把小鱼留在家里,而且他看《唐山大地震》时,方登、方达家里养的小金鱼在地震发生前会跳出鱼缸。

  杨小姐家住5楼,“每天晚上我都在家里上网,一地震我就在MSN上给几个在国外的朋友留言,告诉他们我们这里刚刚又地震了。第二天我都会收到他们的回复,问我是否还活着。我这里都成全球地震信息发布中心了!”杨小姐笑称自己很镇定,心态也好多了,也从帐篷搬回家住了。“还是家里的床好睡,现在我已经不害怕了。”

  专家:盈江正处于地质运动活跃期

  为什么盈江最近的地震那么频繁?云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谷一山解释到,盈江县近期连续小地震属正常地质运动所致,民众没有必要恐慌。他说,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因此云南地质运动历来较为活跃,小型地震在全国乃至全球都相对频繁,但这些小震不足以对人们生产、生活构成威胁。从经验判断,盈江县近期正处于地质运动活跃期。而进入地质运动活跃期后,发生小地震的几率更是随之增大,因此近期多次小地震不足为奇。

  不过,受到地震影响,春节期间,去盈江旅游的人数也大减,不少到盈江自驾游的游客一感到地震就慌忙半夜离开,让盈江人无可奈何。

  网友:以幽默对待地震

  对于盈江的频繁地震,网友们也充分发挥了幽默细胞,“过年7天哪里玩?现《盈江县老缅塔旅行社》向大家隆重推出‘盈江地震体验游’。”“你想站在一座小县城的至高点亲眼目睹一座小县城的摇摆吗?或者你又想实际考验一下你的避震知识,欢迎您到美丽的大盈江来!” “春节,在地震中度过,2011我最摇摆。”“又地震了,发现小表弟奔跑的步子一下子变大了!果然大自然是最好的驯化师……”一连串的个性签名和留言,让大家忍俊不禁,网友“在云端”用一句话表明了他们的心态:“地震继续,生活也得继续。”(来源:春城晚报记者 戴川 实习记者 胡静)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项发表在《神经元》月刊2月号上的研究结果揭示,神经机制可能与抵抗病理性恐惧和焦虑的能力相关。这项发现或许有助于改进慢性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也有助于指导危险个体找到避免罹患焦虑症的方法。
 

    此前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扁桃核这一脑结构与获得和表达条件性恐惧有关。条件性恐惧指某种刺激(条件刺激)变得与某个令人厌恶的物体或者事件 (无条件刺激)相关的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不管在动物还是人体内,另一个脑区域———腹内侧前额叶皮质都有助于在恐惧消退训练后阻止条件性恐惧。恐惧消退 训练指不断发出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
 

    这项研究报告的高级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索尼娅·J·毕晓普博士解释说:“我们对为何有些人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克服在生活中经历的个别恐惧和非特定焦虑有兴趣。换句话说,要确定脑功能上的哪些区别可能导致某些人更容易罹患慢性恐惧和焦虑症。”
 

    毕晓普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神经成像项目来研究人的恐惧条件反射。这些研究对象被归为具有不同程度“个性焦虑”的一类人,他们具有在一系列日常环境中发生焦虑的倾向。研究人员发现,个性焦虑程度高的研究对象的扁桃核更可能对条件刺激恐惧暗示作出强烈反应,并显示能更快地获取这些暗示的“习得性恐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研究人员25日报告说,他们将一个可持续发出电流刺激的装置植入一名高血压患者大脑中,成功将其血压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这种疗法可望帮助治疗那些不适用降血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病学》杂志上报告说,这名患者现年55岁,因为一次中风而被查出患有高血压,但降压药对他并没 有明显效果。于是研究人员尝试了一种名为“深度脑刺激”的技术,就是在大脑中植入一个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装置,它可以持续对大脑中一些与控制血压有关的部位 发出电流刺激,以此帮助控制血压。
 

  结果显示,在植入这个装置后的3年跟踪观察期内,患者血压得到良好控制。为证明是该装置起到了降血压效果,研究人员还试验性地关闭过几次该装置,结果血压很快升高,在重新开启装置后血压又回落到正常水平。
 

  研究人员说,高血压常会引起中风或心脏病等严重后果,而且对于约十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都不易起作用或是患者因其他原因不能服用降压药。这 次研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药物的降血压手段,对这部分高血压患者是个好消息。研究人员今后计划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种电流刺激装置的可靠性。(记者黄堃)

 

 

相关阅读:

 

研究发现:刺激有助维持大脑功能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大脑区域受到刺激后,对维持脑功能有重要作用的激素到达脑部的机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至少半数可能只是过度刺激大脑导致的幻觉
至少半数可能只是过度刺激大脑导致的幻觉(图片来源: 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 Alamy)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18日消息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在目击者报告的球型闪电中,至少半数可能只是过度刺激大脑导致的幻觉。

  数百年来,不断有人声称看到过球型闪电,有的说这种闪电和高尔夫球一般大小,有的说和网球一般大小。可是,由于这种现象非常罕见而且极其短暂,对于球型闪电的形成方式和原因,科学家意见不一。球型闪电经常被认为出现在雷雨天气,由于众多连续的闪电会形成强大的磁场。因此,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约瑟夫·皮尔和亚历山大·肯德尔怀疑,球型闪电是磁场刺激大脑视觉皮层或眼睛视网膜引起的一种幻觉。

  在此前的实验中,一些科学家通过经颅磁刺激机让人们暴露在强烈而快速变化的磁场中。这种机器的磁场很强,足以在人脑细胞中产生电流但不会造成伤害。大脑视觉皮层的聚焦磁场会让受试者看到碟形和线形的闪电。让磁场在视觉皮层内来回移动时,受试者就会看到闪电在移动。在5月7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皮尔和肯德尔分析说,闪电对周围的人形成的磁场可能和经颅磁刺激机形成的磁场效应一样。两人认为,事实上,人们所说的半数球型闪电是磁场引起的大脑幻觉。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化学家和球型闪电专家约翰·阿布拉哈姆森(未参与这项研究)指出,虽然有研究人员声称,一些球型闪电是幻觉所致,但阿布拉哈姆森表示:“我不相信人们所说的大部分球型闪电是大脑幻觉的结果。”

  首先,在实验中,受试者看到的闪电颜色是“白色、灰色或不饱和色”,但是目击者看到的球型闪有橙色、绿色和蓝色等多种颜色。而且,一些目击者对球型闪电的描述非常详细,包括闪电的内部结构,甚至还有相关的气味和声音。有的球型闪电报告甚至涉及众多目击者,他们看到从不同角度看到同样的现象以及看到球型闪电沿不同方向移动。阿布拉哈姆森说:“如果是闪电引起的局部磁场刺激大脑的话,那么来自不同角度的相同的几何感知是不可能的。”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工程师埃里·耶比在实验室创造出类似球型闪电的东西,他也认为并非所有闪电都是幻觉。耶比说:“虽然幻觉可能解释一些球型闪电,但是,球型闪电在自然界和实验室里都可以出来,而且随着我们和其他人的最新实验取得的进步,我们在实验室模拟自然球型闪电和解释真正的球型闪电之谜的成绩前所未有。” (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