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对于百年来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四不像”可说既是对经验也是对教训的绝好比喻。中国人文学术研究既在“四不像”认知中获得经验,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教训;遗留的教训则成为中国人当今的困惑。
    什么是“四不像”认知?主要是指一种自觉不自觉地,把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中西人文思维逻辑,异想天开地重叠在一起的混杂认知。事例可信手拈来:将西语的“human rights”理解为汉语的“人权”并加以论理,就是将差别迥异的中西人文思维逻辑重叠在一起的“四不像”认知。“human rights”派生于一个(像上帝的)超然外在主宰体的构想;汉语的“人权”则与上帝毫无关联。
    导致中国当代困惑的“四不像”认知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至少四百多年前的西方对中国的传教活动。经传教士的手,凡西方人要想知道中国人“天”的观念,都必然地将它当成基督教构想的与上帝同在的“天堂”那样去理解了。因此,中国“四不像”认知,首先来源于中国人文思想的基督教化。
    中国在“四不像”认知历史过程中值得总结的经验恰恰是张之洞当年提出的“中体西用”。可以说,凡是经过中体西用实践的外国思想,在中国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客观说,成功的“中体西用”典型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体西用”的含义用今天语言说就是中国人文认知的宇宙观、思维方式、语言、价值体系不变;西方与之相和的可以在中国人文结构中运用,不相和的则弃之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是中体西用的典型经验,是因为它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的结果。经过有意识的中国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历史性、人文认知结构性和思辨性,都在中国语境中变成与中国宇宙观、思维方式、语言、价值体系相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没有给中国人文认知结构带来混乱,反而加强了它,使得中国人文认知结构在与西方认知结构碰撞的现代人类历史之中,走向现代表述,成为中国传统认知体系的现代继承形式。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普遍“四不像”认知过程中实现了“中体西用”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本身表现了它是西方人文思想中最具有与中国人文认识结构相和可能的特点。这个相和可能性在于它在西方传统思想中是超绝主义与二元主义最弱的,因为它是一种无神论,西方在一神论构想基础上建立的强大认知结构,在马克思主义这里遭到根本性削弱,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变化运动宇宙观和采用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揭示的不再是超绝主义意义的规律,而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对西方认知结构的二元主义是个本质性的改变,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与中国“一多不分”认知结构相和的根本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身是普罗大众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构成了它与中国传统认知结构人民性的相和性。它在资本主义发展造成西方普遍社会灾难的情况下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时代上与中国传统认知结构相和造成了历史性的契机。客观地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文认知结构的相和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叙述话语的意识形态条件下取得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中获得了证明。人类历史上任何两个思想传统的关系都没有这样雷同情况,都没有可能经历如此广泛实践的证明。但应当意识到,即使是这样的相和性,在“四不像”认知局面的主流过程中,至今也仍然不是一种被觉悟的意识。
这种尚未被觉悟的意识从历史角度看无可指摘。不过当下的中国如果仍然还保留一种非觉悟性的意识,它会变成一种困惑。这个困惑将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认知结构和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四不像”认知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以中国互系性(一多不分)误解西方概念性的二元对立思维。例如:将“human rights”误解为是中文意义上的“人权”。中文意义上的“人权”是互系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人不仅注重自己的“权利”,同时需要设身处地注重和不能损害别人的“权利”。而西语的“human rights”是单向单线的,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只是要求自己的权利。自己如何也去注重和不伤害别人的“权利”,则不在这个人考虑之内;也即它是“一多二元”的认知结构,把个人看做与他人毫无关系的孤立个体。所以认为西方“human rights”即中文意义的“人权”,实际上是把中国“一多不分”心场结构重叠到西方“一多二元”的金字塔结构上去,进入了一种“四不像”认知状态。
    “四不像”认知的第二表现是以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打乱中国的互系性思维。第二种情况一般与第一种情况同时发生。不同的是它更发生在当人们处于主观臆断,强迫推行这种西方概念的论理之中。中国本没有“人权”概念;“人权”是作为“human rights”的翻译而出现的现代新词。尽管你是用中国的互系性思维来理解西方二元思维的,你也是仍然处于“四不像”认知之中。当你极力因为中国本身没有这一概念而强力推行这个理念的时候,你同时又是将西方的二元思维强加于中国的互系思维传统。这样你就是在处于“四不像”认知状态下,实际上是用西方二元对立打乱破坏中国的互系思维。
    “四不像”认知混乱局面的一个重大社会意识形态特征,就是多种话语的并行混杂。中国的重大话语体系,应该说有三种: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和儒家代表的传统思想话语体系。这三种话语体系都各自不能构成中国社会的主体思想意识形态体系,而是处在一种名为“多元化”实为“相克互伤”状态。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正是“四不像”认知的泛滥,制造出空前未有的思想意识困惑状态出来。
    矛盾混乱的“四不像”认知状态已成为中国的普遍困惑。最突出表现,就是本来不构成问题的问题,在“四不像”认知状态下都变成争执不休的问题,可以为媒体炒作提供吸人眼球的“看点”。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范跑跑争论、普世价值争论、中国是否有哲学争论、尊孔与反孔争论,等等。
理解“四不像”、挣脱“四不像”怪圈、摆脱困惑,是中国人能够面对今天世界的根本问题。如何理解?如何摆脱?只有认知、弄懂中国与西方两个人文传统的结构性差异。而这必须通过学习中西比较人文传统的阐释学方法论,也就是把中国和西方思想意识现今重叠混杂的状态分解,让西方的概念回到西方的本体系中去,得到它原汁原味的本意;把中国的思想放回到它自己传统和历史环境中去重温它原汁原味的本意。学习中国传统的通变互系性思维,丢掉当今的“四不像”认知习惯,不要让两个人文传统被武断重叠的局面继续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弄懂了西方,弄懂了中国。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从红色遵义归来,虽然身体已脱离那片土地,但心依旧处在那个特殊的、不同于京城的氛围里。她叮嘱着我,警示着我,让我不安和奋进。作为一名文学老兵,我用红色的历史和革命诉求,一再审视、打量自己,今后该怎么写?文化传统乃至诗歌传统该怎样继承?又如何创新?才会使我们笔下的诗跟上时代的节拍,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成为激励心灵、抚慰心灵的良药,这些是我当下的思考。

首先我想到,文学只创造一种营养,叫高尚。只此一种,别无二致。文学的高尚品格,我以为是一个千古不衰的传统。这个高尚品格所涵盖的引领精神、启悟精神、真善美精神及正义、怜悯、博爱、施善……都是非常好的传统。我们不论身处何种时代,只要有人类生存,文学的这种营养不可缺失。即便在当下,物质丰富了,生活现代化了,但不应有“神马都是浮云”的消极和不屑,更不应该被物欲横流所俘虏。让人们有尊严地生活,充满希望地生活,奋发地生活,这也许是文学的责任。

诗人有四种精神不能丢。骨气:主正义,伸正气;品格:品正乃格高,品高乃诗高,慈悲善怀;超越:舍小我,张大我,融入社会主流,天人合一;担当:诗人不是救世主,但他是大众的眼睛,诗人用个性话语营造形象,展示意境,指点迷津,导向光明。诗人要站在人类精神高地上,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切记脚下的土地。

诗人有三种营养不能缺。铁:铁是正气、骨气,铁是尊严、自重。钙:钙是生活。是饱含辛酸苦乐年华的民众心态,是强烈的时代精神下的生活氛围,是时代特色的油盐酱醋茶背后的未来意义指向。乳:乳是传统,是中华文化之根。缺母乳的孩子不健康,拒绝传统的诗人是不健全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生活。拥有浓厚的生活,这是一切文学作品应有的传统。作为进入文学作品中的生活,不是抓一把就是,而是提炼后的精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的诗人误以为“我”即生活,不出高楼就有生活,所以,门把、衣扣、内衣、胸罩,都可以写成诗推向社会,大错特错了。毛泽东在《讲话》中告诫我们,一定要深入生活,而且深入火热的生活,熟悉人、熟悉历史,熟悉风俗习惯,做一位有出息的文艺家。道理很简单,生活是文学之母、创作之根。我呼吁“让诗下楼,接地气”,让诗人充实起来,让诗坚挺起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6月6日,“屈原和弟子”穿越时空在重庆杨家坪步行街与市民共度端午节。CFP供图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挂香包……端午节期间,各种民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节日。仅仅是粽子的种类以及与粽子相关的各种活动就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留心观察各类民俗活动,总感觉商业味重,文化味淡,尤其是对屈原的纪念太少,屈原的形象更是难觅踪迹。

就是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做什么?主要是吃粽子。”这是记者在小长假期间随机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回答。

南京市新街口新华书店,初二学生小雄告诉记者,端午节前学校组织同学们集体吃粽子。“可是老师也没有告诉我们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我只知道屈原是一个爱国者,后来投江了,其他就不知道了。”记者又询问了多名前来购书的学生,他们几乎都表示对端午节的理解主要是吃粽子,相关的历史文化概念模糊。

“除了粽子大战外,端午节还在异化成‘龙舟节’。”江苏省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周晓平说,这两年端午节期间各地的龙舟赛目不暇接,今年几乎有湖面的地方都要搞一个龙舟赛。其实,许多地方是以此汇聚人气,促进旅游,他们讲求比赛的规格,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纪念和传承。“我参观了不少龙舟赛和端午旅游项目,都找不到屈原的形象和元素。这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应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江苏省社科院原院长、知名社会学家宋林飞说,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按农历时间设置,不但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化有关,而且包含着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精粹,对一代代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宋林飞说,这些传统节日同时也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他是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有着在国家危难时刻牺牲自我的崇高品德,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格的表现。因此缅怀古人也成为民族节日所纪念的重要内容。今年端午节,有的网站开设栏目吸引网民写微博纪念屈原,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朗诵屈原的作品,这些都是很好的传承形式,应当更广泛地开展。

“传统节日要增强吸引力,还需要文化创新。”宋林飞认为,屈原在世界范围享有崇高地位,不仅因为他的爱国精神,还在于他伟大的文学作品。屈原的作品极富想象力,又情景交融,开创了新的文体,他实际是当时文化创新的引领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一, 06 6月 2011 14:47

重拾端午,告别文化焦虑

5月29日,江苏南通大学生举办端午祭祀活动,身着汉服的大学生将特制的香粽投入濠河中。(CFP供图)

林少华,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亦从事文学创作。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端午节又到了。时值春夏之交,风和日丽,莺飞草长。同中秋一样,都是一年中的最好时节。自唐宋以来,便是官民重大节日,只是从上个世纪中期才趋于没落,以致一些年轻人只知“五一”而不知端午。说得极端些,直到被邻国“抢注”了,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宝贝节日。官顺民意,两三年前端午节终于恢复法定节日地位。虽然一度有地方政府和网友为了促进消费而呼吁恢复“五一”长假,所幸国务院高瞻远瞩,重申法令,不予认可。

在所有传统节日里,我尤其偏爱端午节。因为它是传说中唯一同文学、同纪念一位诗人有关的节日。这样的节日在世界范围内也绝不为多。足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文学、对诗人,特别是对屈原这样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的孤独诗人怀有非同一般的尊崇之情。端午节不仅仅意味吃粽子、划龙舟和插艾蒿,而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唤起我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独特符号。

毫无疑问,经过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一百年来我们一度亲手斩断了传统文化这个自己的根;同样毫无疑问,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元素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文明进程。作为证据,我们有了各种标以MADE IN CHINA的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工业产品。那么文化产品呢?总不好意思说我们有“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以及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吧?总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笛卡儿、叔本华以及阿里斯托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卡夫卡和村上春树吧?只能说端午节和屈原。

问题是,眼下即使把端午节和屈原喊得再响,恐怕也很难引起多少回声。就连美国许多社会学家都在忧虑日本卡通的流行影响美国的下一代,可忧虑我们什么呢?孔夫子?花木兰还是红高粱、大红灯笼?依我看人家什么都不忧虑,因为我们在文化上没有什么可叫人家忧虑的。此乃我们的文化焦虑所在。但作为当务之急,更在于如何完成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而其重要载体之一,就是传统节日,就是端午节,就是屈原,就是《离骚》。我们固然需要长假拉动消费,但我们更需要端午节和屈原。这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出生证明”,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DNA,我们的文化血脉。文化上的混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固有的血被“透析”掉。假如真有那么一天,我们只知道圣诞节而不知道端午节,只晓得风骚而不晓得《离骚》,那么我们算什么呢?所幸,我们还可以重拾端午,重新出发。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日前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分割算法,可将传统分割算法的效率提高上万倍。该研究将有助于改善医疗成像系统的识别精度并实现对特定3D物体的连续跟踪识别。

  当我们推开窗户向外张望时,马上就能看到汽车、人行道、行人或者远处高大的建筑。这在计算机领域中被称为视觉识别,对人类来说毫无难度,但对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来说却是个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计算机并不明白两个不同物体有什么不同,所以就必须将图像分割开来,告诉计算机每个物体的边界在哪里,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就被称为图像分割算法。

  在图像分割算法上,最原始也最传统的算法是使用大量的猜测并通过计算进行匹配和排除。这种算法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效率低而且占用资源巨大。由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学院的詹森-张和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约翰-费舍尔开发的这套算法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宣称新算法可将传统算法的效率提高上万倍。

  张说,图像分割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题是因为它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向10个人进行询问有可能会得到10种不同的回答。因此,他们希望能开发出一种与人类理解方式类似的图像分割算法。

  为达到这一目的,詹森-张和费舍尔的算法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割以实现平衡。首先以颜色为标准进行分割,按照颜色的不同来确定物体的边界;另外,以模糊算法通过简单化的原则对物体形状进行区分。

  实验结果显示,虽然其他研究人员也都采取了与此大致相同的办法,但由于他们的初衷只为找到最适合的唯一的图像分割结果,所以运算强度大,效率自然较低;而新算法因考虑到了多种不同分割的可能,可以用较小的精度进行高效率的运算。虽然存在不少匹配精度较低的分割,但新算法最终仍能快速找到最优匹配结果。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教授安东尼·伊泽尔说:“在图像分割领域有很多种新的方法,所以也不好说这种分割法会让整个领域发生变革。但应该肯定的是新算法非常有趣,我认为可以将其算作是一个里程碑。该技术可以用于物体的跟踪,甚至它还能用来识别随着时间的流逝外形发生变化的肿瘤。通过模式匹配,该技术还能够实现对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物体的精确识别。”(王小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炙热的熔岩从夏威夷大岛的硬化熔岩壳下方涌出,流入海洋。(图片提供:Patrick McFeeley, National Geographic)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传统观点认为,夏威夷的火山岛由一个直通地球炙热核心的热岩地幔柱形成,这个热岩地幔柱现仍在给火山岛“供料”。对于这一传统观点,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提出挑战。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发现坚实证据,证明夏威夷海床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热岩区,但它并不是从地核延伸到地表的地幔柱。这个巨大的热岩区距离最近的夏威夷岛屿数百公里。

  直到现在,研究人员仍表示有关这一地区的理想地震数据非常缺乏,因此很难对这一传统解释提出质疑。传统观点认为来自地核周围的热岩流形成太平洋的这个3100英里(约合5000公里)长的岛链和海底山脉。

  根据传统观点,随着地壳在地幔柱上方滑动——就好像在传送带上——海床喷出熔岩,在数千万年的岁月变迁中,冷却的熔岩层形成山脉和岛屿。地质学家表示,经过对20年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在夏威夷地区发现一个800英里(约合1300公里)宽的热岩区,这个热岩区就位于大岛下方。大岛是夏威夷岛链中最年轻的岛屿,传统观点认为它座落于地幔柱上方。

  麻省理工学院地质学家、研究论文合著者罗伯特·范·德尔·希斯特表示:“虽然新证据向巨型地幔柱理论提出质疑,但我们尚不能排除大岛下方存在一个狭小地幔柱的可能性。这个地幔柱的主要源头位于另一个地方,并非在下方直接连接。”此项研究由范·德尔·希斯特与同事曹琴(Qin Cao,音译)领导,研究论文刊登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火山在地幔(地球厚度最大的岩层)与熔化外核交汇处形成。外核位于地下大约1800英里(约合2900公里)处。外核加热地幔底部岩石,使其变成具有浮力的灰泥,灰泥涌向地壳上方,好似处在熔岩灯中。在地壳内部几公里处,岩石失压熔化,经常以灰泥的形式喷出地表。

  地震X线断层摄影术利用地震波穿行时发出的声音和回声探测地幔柱或者热区,但有关夏威夷的这种数据非常有限。范·德尔·希斯特说:“对夏威夷下方的地幔进行测绘难度极大,因为这一地区距离大型地震传感器网路太远。”能够证明大岛下方存在地幔柱的数据非常有限,这些数据立基于非常有限的地震波取样。相比之下,新研究对20年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了微妙而清晰的信号。

  这些信号指向地下大约410英里(约合660公里)的巨大不规则区域:一个盘状岩石区,温度比周围地区高出300至400摄氏度,距离大岛西部370英里(约合600公里)至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之间。研究小组认为这个地幔柱在上地幔和下地幔交界处汇集,而后蜿蜒伸向群岛下方的地壳,最后涌出供给夏威夷火山岛。范·德尔·希斯特指出,需要获得更多证据才能确定何种因素形成夏威夷岛链,但这项研究至少证明“我们的星球丧失热量的方式要比我们此前认为的更为复杂”。此外,这也有助于解释其他太平洋海山如何形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炙热的熔岩从夏威夷大岛的硬化熔岩壳下方涌出,流入海洋。(图片提供:Patrick McFeeley, National Geographic)  炙热的熔岩从夏威夷大岛的硬化熔岩壳下方涌出,流入海洋。(图片提供:Patrick McFeeley, National Geographic)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传统观点认为,夏威夷的火山岛由一个直通地球炙热核心的热岩地幔柱形成,这个热岩地幔柱现仍在给火山岛“供料”。对于这一传统观点,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提出挑战。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发现坚实证据,证明夏威夷海床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热岩区,但它并不是从地核延伸到地表的地幔柱。这个巨大的热岩区距离最近的夏威夷岛屿数百公里。

  直到现在,研究人员仍表示有关这一地区的理想地震数据非常缺乏,因此很难对这一传统解释提出质疑。传统观点认为来自地核周围的热岩流形成太平洋的这个3100英里(约合5000公里)长的岛链和海底山脉。

  根据传统观点,随着地壳在地幔柱上方滑动——就好像在传送带上——海床喷出熔岩,在数千万年的岁月变迁中,冷却的熔岩层形成山脉和岛屿。地质学家表示,经过对20年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在夏威夷地区发现一个800英里(约合1300公里)宽的热岩区,这个热岩区就位于大岛下方。大岛是夏威夷岛链中最年轻的岛屿,传统观点认为它座落于地幔柱上方。

  麻省理工学院地质学家、研究论文合著者罗伯特·范·德尔·希斯特表示:“虽然新证据向巨型地幔柱理论提出质疑,但我们尚不能排除大岛下方存在一个狭小地幔柱的可能性。这个地幔柱的主要源头位于另一个地方,并非在下方直接连接。”此项研究由范·德尔·希斯特与同事曹琴(Qin Cao,音译)领导,研究论文刊登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火山在地幔(地球厚度最大的岩层)与熔化外核交汇处形成。外核位于地下大约1800英里(约合2900公里)处。外核加热地幔底部岩石,使其变成具有浮力的灰泥,灰泥涌向地壳上方,好似处在熔岩灯中。在地壳内部几公里处,岩石失压熔化,经常以灰泥的形式喷出地表。

  地震X线断层摄影术利用地震波穿行时发出的声音和回声探测地幔柱或者热区,但有关夏威夷的这种数据非常有限。范·德尔·希斯特说:“对夏威夷下方的地幔进行测绘难度极大,因为这一地区距离大型地震传感器网路太远。”能够证明大岛下方存在地幔柱的数据非常有限,这些数据立基于非常有限的地震波取样。相比之下,新研究对20年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了微妙而清晰的信号。

  这些信号指向地下大约410英里(约合660公里)的巨大不规则区域:一个盘状岩石区,温度比周围地区高出300至400摄氏度,距离大岛西部370英里(约合600公里)至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之间。研究小组认为这个地幔柱在上地幔和下地幔交界处汇集,而后蜿蜒伸向群岛下方的地壳,最后涌出供给夏威夷火山岛。范·德尔·希斯特指出,需要获得更多证据才能确定何种因素形成夏威夷岛链,但这项研究至少证明“我们的星球丧失热量的方式要比我们此前认为的更为复杂”。此外,这也有助于解释其他太平洋海山如何形成。(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考古学家日前在一份声明中称,他们在德国中部奥奇里茨(Oechlitz)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一具“不同寻常”的女尸骨骼。不同寻常之处或许在于,她是坐着被埋的。德国政府计划在德国中部建造一条高速铁路。

  1.考古发掘出多具尸体

考古发掘出多具尸体
考古发掘出多具尸体(图片提供:Saxony-Anhalt State Office for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Archaeology )

  据考古学家介绍,这名女子生活在青铜时代早期(大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她的骨骼是在巴德劳荷施特德(Bad Lauchstadt)小镇附近发现的。他们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具尸体。挖掘工作始于2008年9月,将持续到2010年6月。据德国遗迹保护与考古部门萨克森-安哈尔特分部发言人拉尔夫·鲍克曼(Ralf Bockmann)介绍,“从考古学角度讲,这次挖掘是了解奎尔福特普拉特(Querfurter Platte)古村落发展的绝佳机会。”

  奎尔福特普拉特是位于萨勒河流域和翁斯特鲁特(Unstrut)河流域的地质带。考古学家在声明中称,“大量古文化遗迹以及个别发现的数量和质量表明,该地区数千年来不仅是个重要的定居区,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鲍克曼说:“奎尔福特普拉特土壤肥沃,长期有人居住。在此之前,考古学家从未对该地区展开过任何大规模挖掘。”

  2.工作人员清理骨骼

工作人员清理骨骼
工作人员清理骨骼(图片提供:Saxony-Anhalt State Office for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Archaeology )

  工作人员正在德国中部奥奇里茨(Oechlitz)的考古挖掘中清理骨骼。德国考古学家在2009年10月称,这次挖掘已发现了5.5万件文物,包括大量奇特的陪葬品,如数百颗狗牙,装饰用的贝壳,金属器物等。考古人员对几个古村落和墓地进行了挖掘,它们当中多数与绳纹器文化(Corded Ware)和战斧文化(Bell Beaker)存在联系,年代从石器时代末期(大约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800)至青铜时代初期(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绳纹器文化和战斧文化都以其颇具特色的陶器艺术而著名。

  3.奥克利兹镇发现一座墓葬

奥克利兹镇发现一座墓葬
奥克利兹镇发现一座墓葬(图片提供:Saxony-Anhalt State Office for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Archaeology )

  2009年10月考古专家表示,在德国中部正在进行的考古挖掘工作,在奥克利兹(Oechlitz)镇发现一座墓葬,考古学家从中发现,铜器时代早期妇女的葬礼会把一些装饰性贝壳链子作为陪葬。据德国萨安州(Saxony-Anhalt)古迹保护和考古学办公室的一份声明,除了小贝壳圆片(作为衣服上的装饰物)以外,他们还在墓葬里发现铜片和琥珀首饰,上面有数百颗狗牙。这些墓葬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以前的研究指出,贝壳项链等装饰品是远古人类行为向现代人类行为转变的第一迹象,这种转变发生在至少8.2万年前。

  4.尸体依据基督教传统头朝西放置

尸体依据基督教传统头朝西放置
尸体依据基督教传统头朝西放置(图片提供:Saxony-Anhalt State Office for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Archaeology )

  据《明镜周刊》报道,在奥克利兹镇发现的公元第九或第十世纪的斯拉夫人墓地,是在德国中部进行考古挖掘工作中获得的最新发现之一,这是德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德国萨安州古迹保护和考古学办公室的声明说,“虽然尸体都是依据基督教传统,头朝西放置的”,但是出现的食品残渣和容器(证明这些食物是为来生准备的)说明,“从死者周围的陈设可以看出一些异教徒传统。”(杨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导读:未来的养鱼笼可以移动,能够凭借自身的推进力(模拟野生鱼群移动)遨游于海洋之中。其结果是,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绿色、更可口的海鲜。

  1.波多黎各一家传统深水养鱼场

波多黎各一家传统深水养鱼场
波多黎各一家传统深水养鱼场(图片提供: Ocean Farm Technologies)

  图片拍摄于2007年,展示了波多黎各的一家传统深水养鱼场,数千条军曹鱼在中部周围游动。专家们表示,未来的养鱼笼可以移动,能够凭借自身的推进力(模拟野生鱼群移动)遨游于海洋之中。其结果是,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绿色、更可口的海鲜。

  过去,人们对军曹鱼知之甚少。最近,它们却突然成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水产业的“超级明星”。食客们发现这种鱼的味道非常鲜美,而渔民则非常欣赏它们惊人的生长速度。军曹鱼的生长速度是其它大多数鱼类的10倍。借助于图片中展示的养鱼设施,来自陆上孵化场的鱼苗可以在干净的深海区生长成熟。

  2.新型养鱼笼“水中豆荚”

新型养鱼笼“水中豆荚”
新型养鱼笼“水中豆荚”(图片提供: Ocean Farm Technologies)

  这张未标注日期的合成图片展示了漂浮在波多黎各Snapperfarm渔业公司养鱼场的新型养鱼笼,名为“水中豆荚”。“水中豆荚”由三角形嵌板构成,嵌板上方覆盖着带有乙烯基涂层的镀锌钢网,这种养鱼笼的直径在8至28米左右。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克里夫·高迪为“水中豆荚”安装了遥控装置推进系统(未在图片中呈现)。推进系统的采用预示了这样一种可能的未来景象,类似“水中豆荚”这样的养鱼笼将漫游于干净的深海区之中。

  全球消费的鱼有一半来自于水产养殖业,随着野生鱼类资源减少加之对鱼类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水产业将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说,世界上70%的渔业资源已被开发(鱼类繁殖速度仅仅能够抵消捕捞量)、过度开发或者枯竭。

  3.重80吨的远程遥控养鱼设施

重80吨的远程遥控养鱼设施
重80吨的远程遥控养鱼设施(图片提供:Ocean Farm Technologies)

  在这张未标注日期的图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漂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沿岸一个重80吨的远程遥控养鱼设施。在设计上,这个养鱼设施即使遭受破坏性东北大风或风暴也能幸存下来。它是新罕布什尔州大学深海渔场计划的一部分,饲养员通过管道向4个深海区鱼笼内的鱼群提供食物。

  当前绝大多数海洋渔场均位于近岸浅水区。近岸养鱼容易滋生传染病,所产生的废物也会对海水造成污染。因此,养鱼笼必须不断移动以确保海水洁净和鱼群健康。

  4.“海洋站”鱼笼

“海洋站”鱼笼
“海洋站”鱼笼(图片提供: Ocean Farm Technologies)

  在这张未标明日期的图片中,一位潜水员正在波多黎各Snapperfarm养鱼场巨大的鱼笼附近活动。面对这个名为“海洋站”(SeaStation)的鱼笼,潜水员显得非常渺小。Snapperfarm是少数在干净深水区饲养高附加值咸水长须鲸的渔业公司之一。

  深水养殖污染小,不易滋生疾病,同时也缓解了近岸养鱼遇到的其它一些常见问题。但这种方式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是独一无二的:部署在开放海域的养鱼设施必须能够经受住恶劣的海洋环境考验,同时还要面临更大的捕捞难度和费用。

  5.能自给自足的“海洋之球”

能自给自足的“海洋之球”
能自给自足的“海洋之球”(图片提供:Ocean Farm Technologies)

  在这张画家创作的想象图中,一组名为“海洋之球”(Oceansphere)的养鱼笼以半潜姿态漂浮在开放海域。“海洋之球”由铝和凯夫拉尔纤维制成,直径为162英尺(约合49米),可解开系绳并释放到海床。“海洋之球”安装的一个系统能够将海洋热能转化成电,帮助其实现自行发电。

  投入使用之后,“海洋之球”将成为自给自足程度更高的养鱼笼。自给自足是实现遥远开放海域养殖业具有商业可行性的一个关键要素。据制造商夏威夷海洋技术公司透露,可以在不到0.5平方英里(约合1.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安放12个“海洋之球”,其海产品设计总产量可达到2.4万吨。

  6.漂浮海面的“海洋之球”

漂浮海面的“海洋之球”
漂浮海面的“海洋之球”(图片提供:Ocean Farm Technologies)

  这张图解展示了夏威夷海洋技术公司研制的养鱼笼,名为“海洋之球”,在设计上能够经受住世界上一些最恶劣的海洋环境考验。图中的“海洋之球”被系在一艘控制船上,船上工作人员利用软管为笼内鱼群提供食物。专家们表示,在未来,可自行发电的养鱼场将在开放性海域自由漂泊。它们利用模拟野生鱼群移动的水流前进,可饲养数量更多同时健康程度更高的鱼群。(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东方网6月6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端午小长假的第二天,申城阴转多云。与前天相比,昨天游客量并无较大变化,端午前两天没有出现游客井喷的现象。记者由市旅游集散中心获悉,6月4日至6月5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累计共发送游客5589人次,发车187班次。今天是端午小长假最后一天,旅游集散中心昨预售的旅游套票不足1000张。

  端午小长假前两天都有雨,许多市民出游意愿大打折扣。记者从市内各景区了解到,与“五一”相比,端午假期各景点的游客均有大幅下降。东方明珠、上海欢乐谷、辰山植物园等景点,两天的游客接待量只有“五一”前两天的50%至80%。

  昨天,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共发送游客2615人次、发车95班次。

  天气不利出游,市民纷纷改为到各大商场购物。连续两天,淮海路、南京路、徐家汇和五角场商圈人气大旺。记者昨天下午在徐家汇港汇广场、汇金商厦看到,由于商家推出许多优惠活动,商场中人头攒动。五角场巴黎春天的有关负责人说,端午小长假前两天的销售量不亚于“五一”,“预计平均每天的销售额都在亿元以上。”

  昨天,新华社“中国网事”发表2500多字的端午节特刊《端午,如何重拾消逝的诗意》。记者在论坛和微博上看到,选择“去划船,还要包粽子”过端午的网民为数不少,但也有不少网民选择了端午节给自己放一个假,“宅在家里上网”,更有不少网民准备好了小长假出行的计划,拥抱大自然。网民“19lou股东”感叹:现在的人对民俗传统节日都已淡忘,而是对洋节趋之若鹜了。

  新浪网此前超过1500名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高达85.7%的被调查者认为端午节要吃粽子。但认为要“缝香包或戴香包,系五彩线”或者“喝雄黄酒,涂雄黄在小儿身上”的被调查者就相对少了很多,分别只有40.5%和22.1%。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要有谦恭的态度,从传统节日中领悟其中的中国文化精神。“传统节日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端午节的背后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端午节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粽子节’,这里面其实承载了很多文化的精神意义上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4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