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至19日,包括粤剧《花月影》、话剧《与妻书》、现代舞《临池无墨》在内的5部“广东制造”的舞台艺术作品将集体亮相京城,还将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粤剧走出省门乃至晋京,显然不是第一次,60周年国庆的时候,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就曾令京城戏迷一饱眼福。但这次演出是广东首次组织多个优秀剧目统一亮相,换言之,声势如此浩大,肯定是第一次。并且报道说,本次展演活动将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门票均在市场公开售卖,更展示了改制后的广东文化艺术院团非常自信的一面。这一次,对于粤剧的振兴,或具有不可估量的标志意义。
“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的高度评价,粤剧也因之有了“南国红豆”的昵称。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继开平碉楼填补广东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之后,再填补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但我们在欣喜之余必须看到,粤剧的申遗成功,一方面体现了“世界”对粤剧独特艺术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粤剧作为传统剧种在现代社会正面临着严峻考验。申遗成功,无异于颁给粤剧一块“金字招牌”,如何擦亮招牌,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行动之一,就是“走出去”。不错,粤剧早就走出国门了,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但凡有粤籍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就传唱着粤剧。我是想说,粤剧要走出自己的方言区。早几年我就在文章中说过,粤剧得让国人认识才行,人家不能听到“yueju”的发音之后,本能想到的是越剧,想到的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作为地方戏曲,诚然要立足本土,然本土只是蕴育、传承的雄厚基础所在,地方戏曲必欲弘扬、光大,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是绝对不够的。
我们不难感受到,粤剧在全国的影响并不大,京剧不用说了,也不及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不是吗?荧屏上每每“林妹妹”、“包龙图”、“刘大哥”之声一响,不用介绍,大家都能很自然地知道这是什么剧种,都能跟着哼哼两句,真的是耳熟能“唱”。粤剧要在全国唱响,也得有自己的、能够为方言区外的人们易于接受的经典段子。粤剧现在有没有这样的经典段子呢?如果有,就需要以之为突破口大力普及;如果没有,就需要刻意经营。余对粤剧曲目所知不甚了了,但听喜欢的人们唱些“分飞万里隔千山”之类,“大姑”、“乞儿”什么的,令本人的感觉颇怪。如果把整出曲目比作“面”的话,经典段子就可以比作“点”,虽然“点”脱胎于“面”,而就普及功效来说,可能又胜于“面”。而且,凡称经典的东西,也就意味着百听不厌。
登上国家大剧院只是粤剧迈出的第一步,另一个唱响的终南捷径我以为是能够跻身央视的春晚。央视春晚不是有例牌的地方戏曲联唱吗?粤剧应该并且必须想方设法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以期在全国观众之中普及开来,使不同地域的人们既知粤剧其名,又闻粤剧其声,进而熟悉其声。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3日消息,1991年就已被发现的冰人奥兹(Oetzi the iceman),至今其真实身份依旧是个谜。即使他只是一具无名尸体,但是他却是研究远古人类的一项重要依据。近日,荷兰两名艺术家将冰人奥兹"当年"的模样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荷兰两名艺术家将冰人奥兹"当年"的模样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荷兰艺术家亚方斯和阿德丽通过3D成像技术和法医学原理模拟出了冰人奥兹的原型
荷兰艺术家亚方斯(Alfons)和阿德丽(Adrie Kennis)通过3D成像技术和法医学原理模拟出了冰人奥兹的原型。据两位艺术家介绍,由于无法确定冰人奥兹的眼睛究竟是何种颜色,他们只能暂用棕色代替。
目前,冰人奥兹原型陈列在意大利蒂罗尔(Tyrol)南部的波尔查诺(Archaeology)历史博物馆,他的干瘪遗骸也被放置在一起一并展出。从照片上看,他的原型很逼真,一点都不象是5000多年前的古人类。
冰人奥兹是考古学家们了解史前人类生活的重要依据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冰人奥兹是在1991年9月奥意边境附近的阿尔卑斯山东部发掘出来的,发现者是一对旅游的德国夫妇。旅游中的奥兹峡谷给了他们起名的灵感,于是冰人便被赋予了奥兹之名。
据考古学家介绍,冰人奥兹死于46岁,属于非自然性死亡。研究显示,奥兹或许是死于箭伤,又或许是被锤子敲打致死。不过,大部分的考古专家都认为奥兹是死于箭伤。
据专家推测,奥兹可能是拔出箭头时,弄破了动脉血管,从而造成了大量失血,正巧当时奥兹的心脏病发作,无力阻止血液流失,最终走向了死亡。考古学家表示,也不排除他在拔箭之前因伤口恶化而死。
奥兹或许是死于箭伤
冰人奥兹是考古学家们了解史前人类生活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当时人类的衣食状况。另外,法医的鉴定结果显示,奥兹的身高大约是1.59米,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并且受肠道疾病的困扰,他的肠部可能含有大量的寄生虫。
冰人奥兹究竟被谁所杀,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奥兹是携带着弓箭和斧头与敌对部落的猎人发生了冲突,由于他年岁已高,最终导致了悲惨的下场。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界仁的作品《帝国边界》,获得金棕榈奖第三名。
每到岁末年初,一系列的盘点、评选甚嚣尘上,艺术家的高下评判与“权力”、“市场”紧密捆绑,而关于作品本身的探讨,尤其是对作品问题、漏洞的探讨,却隐没无闻。
青年批评家自发性集结的金棕榈、金酸莓奖评选,正是反其道而行,试图去除一切功利目的,单就作品而做纯粹的学术探讨,为公众“祛魅”。
2月15日夜,北京798艺术区一驿酒店。“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颁奖典礼”时间拖得有点长。尽管获选“金酸莓奖”的艺术家一个也没有到场,流程中原本设定的“获奖艺术家上台领奖,由嘉宾颁发奖杯”环节也可以省略。
没能等到结束,王春辰先走了。他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也是参与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评选的青年批评家中最年长的一位,属于“60后”—其他22位“评委”几乎都生于1970、1980年代。他们并不愿意使用“评委”这个称呼,更贴切的描述是:艺术观察者。
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界一次非典型性的盘点,甚至有媒体抛出了“革命性”这样的描述。参与者都是近年来艺术批评界涌现的新锐力量,年轻只是他们的表面特征,但年龄又不是这批人聚合在一起的惟一标准。他们试图改变艺术批评界“一团和气”、只赞扬不批评的现状,捍卫批评的独立性,于是创造出这样一个问题意识强烈的奖项,在选出年度十佳作品的同时,也讨论、投票列举出年度问题作品的前十名。所有参与提名、讨论与投票的批评家、观察者,都要求实名,每个人的发言都被记录、公开,接受审视。
“金棕榈”与“金酸莓”的奖项名称,都借用于电影界。“金棕榈”是以艺术品位闻名的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酸莓”则以评选美国年度最烂电影为目的,在每年2月奥斯卡奖揭晓前一天公布。
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的评选,却并非意在标定出“最好”与“最差”。发起人之一盛葳强调,获选金棕榈的作品未必是最完美最成熟的,但评审委员会倾向于发现与讨论这一年的创作中所显现的最有创造性的思路、苗头;而金酸莓奖的十件作品也未必是2010年出现的最差作品,而是它们集中显现了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典型性问题,“真正特别差的作品,其实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数不胜数,所以我们提名的这十件金酸莓的作品,并不是说真正最差的,而是差得有代表性”。
所有参与者都强调,这是一个看重过程而非结果的评选。青年批评家鲍栋这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评选中的发言与讨论,就像我认为民主最重要的是公议,而不是投票。”
(岳敏君《弯曲的维度》 / 受访者 供图)
被放大的结果
然而一个颁奖礼的举行,放大的必然是结果。
媒体到场,观看歌舞表演,听获奖感言。金酸莓奖得主无一到场,但并不妨碍媒体对于“金酸莓”的聚焦。毕竟,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界鲜有的针对具体作品的公开批评声,而且,被授予“金酸莓”的问题作品大多出自艺术圈声名显赫的“明星”、“大腕”级艺术家之手:因拥有世界最大艺术家工作室、雇佣百余人艺术制作团队而成为话题人物的艺术家张洹,有两件作品高票当选,分别是《希望隧道》、《和和谐谐》;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的“雕塑系列”、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的《错构—转念—穿越杜尚》之“宇宙飞行器”,都位列榜中;中国当代艺术“四大海归”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总导演蔡国强,于世博会期间举办的展览“农民达芬奇”,7票当选金酸莓;被称作中国当代艺术F4之一的岳敏君,作品《弯曲的维度》位列十大金酸莓奖的第六位。
相反,金棕榈奖得主的名字与作品,对于公众而言都相对陌生。
醒目的是,其中一件金棕榈作品《一亿颗葵花籽》,在金酸莓的评选中也获得了6票,同时获颁两座评价相悖的奖杯。
争议声四起。仅仅由结果出发,有评论者公开质疑此次评选程序的公正性、评论者态度的严肃性,一篇题为《为了话语权,还是为了艺术的发展?》的文章称,有作品同获金棕榈与金酸莓对于评议奖项来说是一个“很低级的玩笑闹剧”,“暴露出评委们患得患失的世故心态”。
而在参与本次评选的青年批评家杭春晓看来,如实呈现投票的结果,呈现聚焦于同一件作品上复杂而矛盾的审视眼光,才恰好反映出了金棕榈、金酸莓评选活动的初衷。“我们这个活动恰恰不是在构建一个权力的制高点,而是构建一个理性的传播渠道。如果我们不希望再走进一个权力主义的话语体系,需要的就不是对一个事情惟一的判断结果,而是需要达到结果的不同看法和审视。”不要盲从于结果,关于一件作品矛盾的两极评价,正是引导围观者关注评选过程中各种不同声音的契机。
(张洹 《希望隧道》装置,2010年。 / 受访者 供图)
复杂场域,拒绝简单判断
杭春晓,美术史博士,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他并不是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的发起人,但在他的观察里,和他一样聚集在一起参与这个评选的批评家有这样的共性:“大多是在2005、2006年,完成自己的学院教育以后,开始进入和介入当代艺术现场。我们介入时的语境,与1980年代开始介入当代艺术的批评家们面临的已经大不一样,而不一样的语境会产生不一样的思考。”
前一个丰收的“收割期”,这是杭春晓对这一代艺术批评者所处场境的形容,“产生的既有对收割的质疑,也有对收割的跟风。不再是一个可以简单划一的结构。”他认为在19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萌发的初期,艺术界迫切需要的是提出另一种看法,一切单纯的反思都显得振聋发聩,“那个时候,振臂一呼是有价值的”,可是现在,随着资本与权力的进场,社会结构、艺术创作的现状都变得极度复杂化,各种利益关系、利害关系时常重叠,“这一代人呼吁的是理性,在极其复杂的状态中不应该再作出极其简单的判断。审视,才能为下一个阶段提供新的思想资源”。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于对“艺术服务于政治”观念的挑战,也是对教条式创作、赞歌式作品的颠覆。但在杭春晓看来,当下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实际上依然是“艺术工具化”的延续,只不过与赞歌式作品呈现的面貌相反。当人们评论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时仍然有一种倾向:看它是否有明确的社会批判性,似乎批判性越强就越有价值。“除了谄媚是工具,简单的政治口号性作品也是一种工具化。”
民众的当代艺术“启蒙”,实际上是由拍卖场上的天价成交额、艺术品市场的持续火热代为完成的。新世纪开头的五六年里,方力钧、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等当代艺术家的单幅作品价格,从两三万美元急速飙升了上百倍,这些受到市场热捧、原本只在圈子内闻名的前卫艺术家,迅速成为时尚明星,“当代艺术F4”的封号便诞生于此时。鲜少有人关心方力钧们的作品在其诞生时代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卖得好成了惟一的标签与标准,而这在杭春晓看来,就是简单化的判断。
批评家、媒体与资本,共同参与了一场“造神”、“造星”运动。中国的当代艺术界,迅速变成了一条星光熠熠“看上去很美”的银河。每到岁末年初,一系列的盘点、评选甚嚣尘上,艺术家的高下评判与“权力”、“市场”紧密捆绑,而关于作品本身的探讨,尤其是对作品问题、漏洞的探讨,却隐没无闻。
青年批评家自发性集结的金棕榈、金酸莓奖评选,正是反其道而行,试图去除一切功利目的,单就作品而做纯粹的学术探讨,为公众“祛魅”。
“高成本、低常识、搞场面的宏大巨作”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结果的产生,经历了一天半的论辩。2月12日下午、2月13日一整天,高名潞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会议室里始终在进行唇枪舌剑的交锋。
活动发起人盛葳是第一个发言者,在介绍了评选流程与规则后,他再次强调:最后的提名和公布的评议文字都将实名发表。“为什么要实名呢?就是要让大家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用‘某些艺术家某些作品’这样的提法,要点名道姓。”
接下来是每一位艺术观察员提出自己的金棕榈、金酸莓奖提名名单,结合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图片公开讲解自己的提名原因。每个人介绍完自己的提名后,都会有大约十分钟的讨论,其他参评者有不同的意见都当面直陈。针对20多位参评者的提名作品一一讨论完之后,再公开投票、唱票,得出金棕榈奖和金酸莓奖的最终结果。
各人视野、学术背景、关注领域的不同,导致提名名单非常庞大,在参评者李笑男的印象里,被提名金棕榈的作品多达六七十件,而被提名金酸莓的作品也有三四十件。最后当选的作品,以得票高低为序排列,排在末位的“金棕榈”、“金酸莓”得主,都只获得了五票,位列榜中多少具有偶然性;但对另一些作品,大家的看法却相当一致,比如张洹的《希望隧道》、《和和谐谐》分别获得12票、11票,问鼎“金酸莓奖”。
《希望隧道》是2010年7月至10月,艺术家张洹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的一个“公益展览”,一列在汶川地震中被摧毁的火车残骸、几节变形的轨道,以及火车从事故地点辗转西安、上海再到北京的纪录片,被置于艺术中心的展厅,供人观看。参观者可以进入火车前置引擎和残骸内部。该展览也表示,会将门票的部分收入捐给灾后重建。展览的宣传语这样写道:“《希望隧道》是一件规模宏大的观念艺术作品,一块希望的纪念碑,一项积极有力的社会公益项目。它冻结了破坏和摧毁发生的瞬间,它让我们反思灾难,纪念逝者,思考如何重建以及将会面对的挑战。”
但在将其选为“金酸莓”作品的青年批评家们看来,《希望隧道》却是当代艺术创作“假大空”的典型代表。购入震区的火车残骸,将这一庞然大物辗转上千公里运回自己的工作室,这一行为的目地凸显出的是一位艺术家在当今时代所具有的资本运作能力而非艺术创造力。就像提名者孙东东的话:“与艺术家本人着力营造的人文关怀相比,如何从地震现场拉回火车残骸更能引发观众的兴趣,不禁令人想问艺术家本人的社会能力到底有多大?假如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恰恰是这件作品无法令人感动的原因,因为我只看到了张洹本人,而没有看到所谓的希望。” 另一位提名者崔灿灿则认为:张洹这件作品属于典型的“高成本、低常识、搞场面的宏大巨作”,艺术的智慧成了可有可无的“庸俗点子”,而“点子”本身又毫无创意,张洹这件作品有丧失艺术修辞的必要性的嫌疑,作品中既没有对环境恶化的思考、又缺乏对受难者心理感受和瞬间生命消失的缅怀,只是无关痛痒地说了句“自然很可怕”,倒不如将这些钱捐座小学,更为有效和真诚。
追问创作症结,同时反躬自省
这是个任何领域都在鼓呼“资本为王”的时代。观察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很多引起重大社会反响的作品,也往往是耗资巨大的作品。
金棕榈、金酸莓奖发起人、青年批评家盛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所谓的艺术“影响力”,越来越与作品创作的投资额相关联:“尤其是针对非架上作品,更是这样。比如一个video作品可能需要很大的团队来完成,上千万的资金,装置作品也耗资不菲。而在国内,只有成名艺术家才能得到更大的资金支持。”一些年轻艺术家用低成本做了很多从学术角度看很有益的尝试,但由于是小制作,未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深度切入艺术现场的青年批评家们有意识地在金酸莓评选过程中更多提名成名艺术家作品的原因:“这些人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做一件差的作品具有更大的导向性,引导年轻艺术家模仿,造成的后果就很严重。”
青年批评家刘礼宾对时代周报记者强调,他们这一代人不会去排斥市场、排斥资本,“但当市场、资本成为艺术好、坏的评判标准时,我们就要警惕。”
高歌猛进的时代,更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批评家们强调这是一场“个人化”的评选,最后的结果呈现的只是统计数据,而每个人的价值观、思想体系在各自的发言、阐述中显影。
阅读一天半中20余人的全部发言记录,不难发现他们思考判断的冲突、交锋之处。比如针对蔡国强搜集、展出“农民发明家”制作的飞船、潜艇、机器人的展览《农民达芬奇》,前后发言的崔灿灿和朱小钧观点截然相反,在崔灿灿看来,蔡国强用“农民让城市更美好”这样的标语,有力地与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形成对照,揭示出可能被盛世的光芒所掩盖的农民工问题、农民生存问题。他将之提名为“金棕榈”候选。而在朱小钧的观展感受里《农民达芬奇》正显现出蔡国强的“嗅觉灵敏”:“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集结而成的展览,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将本来粗糙的农民发明以一种更精致的方式重新呈现,隐含着的是居高临下的资本强权。”农民们在这个展览中的位置究竟是什么?他们是作者,还是成了被明星艺术家绑架的傀儡?这是朱小钧的疑问。
最后投票时,《农民达芬奇》以7票当选了“金酸莓”,但崔灿灿并没有改变对这件作品的赞誉。
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的刘礼宾,在这一次“非典型性”年度盘点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曾提及批评家的自我反思。金棕榈、金酸莓奖的评选,其实是一群青年人在奋力搭建着一个当下难得的“心平气和讨论问题”的平台,不简单盲从他人也不简单否定他人,促使批评界自己更严肃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理论体系。
2月21日,在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公布仅仅一周后,另一个盛大的颁奖典礼再次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张,名字很有气势:“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在这场热闹的盛会上,参与金棕榈、金酸莓奖流程统筹,做幕后服务的肖歌,遇见了几位今年金酸莓奖的“被提名者”(这些“大腕”都作为当今艺术界“power”的代言人列席),感到些许尴尬。但,对于刘礼宾们来说,这种“尴尬”并不存在。
姜昆在联谊会现场。京华时报记者胡雪柏摄
京华时报讯(记者王铮)3月2日晚,“2011年文艺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联谊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报告厅举行。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透露,他已卸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职务,新职务是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他表示,已经报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要将巴黎中国曲艺节推展下去。
联谊会由中国文联新任党组书记赵实主持,姜昆、冯巩、巩汉林、崔永元、金铁霖等数十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姜昆说,今年“两会”他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保护那些生存状态脆弱的曲种。姜昆透露,他已经向文化部报名申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了。他说:“相声艺术三代传承很明显,侯宝林先生之后是马季先生,我是第三代,而且蹦蹦跳跳很活跃。所以我看到立法后就抓紧报名了。”
为了保护展览画作不被观众触摸,中国美术馆在展品周围设置了“防护栏”。 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新京报讯 (记者李健亚)中国美术馆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3月2日上午,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免费开放启动仪式。至此,中国美术馆进入免费时代,观众将可以免费领票参观中国美术馆展览。截至昨日下午4时,当天接待参观观众数量达到5367人。
范迪安:这是一个新起点
昨日是中国美术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首日。门前已经焕然一新,免费参观“领票处”的大牌覆盖在原先的“售票处”之上,旁边电子屏幕上还鲜明地打出“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几个字。
这是继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以后,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也开始逐步迈入免费开放时代。对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指出,这是中国美术馆发展历程新的起点。
相比起博物馆以固定陈列为主,美术馆展览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各种专题展、大型展览常年不断。目前,博物馆举办的一些特展都采取额外收费的制度。相比之下,中国美术馆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没有特展额外收费一说。
观众免费领票方便快捷
昨日由于是首日开放,领票处并未出现较长的队伍。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可以很快就领到免费参观票。一楼所有展厅都已开放,绘画、书法均有涉猎。其中,“花语心影———李幻循画展”正在开幕,青年艺术家李幻循展出其用油彩与珐琅相结合的画作,色彩绚烂,颇带有印象派风格,吸引不少观众的参观。
观众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位美术迷,以前每个月都会参观一次中国美术馆。今天来正好赶上美术馆免费开放,觉得参观人数比往日增加了近30%。而中国美术馆给出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昨日下午4时中国美术馆领票数为5367张。
所有作品前均增防护栏
免费后的中国美术馆采取网上预约和现场领票、团体电话预约三种方式。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指出,中国美术馆目前年观众量已达百万人次,预计免费开放后观众量会较大幅度增加。为使观众有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和确保安全,中国美术馆已着手制定新的服务方案。
记者在李幻循画展、文国璋油画作品展等现场看到,所有画作前都比以往增加了一道“防护栏”,以免观众伸手触摸破坏画作。对此,观众菅女士表示可以理解,“到美术馆的人群各异,必要的防护措施是必须的。”
■ 进馆贴士
中国美术馆介绍,免费后的中国美术馆采取网上预约和现场领票、团体电话预约相结合的方式,观众可以通过网上预约(www.namoc.org)提前一周预订参观时间,凭有效证件换取免费票。中国美术馆网站每天将放出2000张免费票供观众预约。
同时现场每天也将会放出4000张的免费票供观众领取。领票时间为每日9:00-16:00。
电话预约属于团体服务,20人以上(含20人)团体参观,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进行电话预约,按约定的时间凭团体预约号在领票处统一领票参观。
■ 同城展馆动向
其他公立美术馆筹划免费
除中国美术馆外,北京还有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等公立美术馆。记者从这几大美术馆了解到,免费开放也将是其目标。
国家画院美术馆执行馆长陈风新称,该馆从2004年开始就对外免费开放。由于观众多为艺术院校师生,所以客流量不大,对观众参观数量没有限制。
而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则告诉记者,他们已在考虑免费开放一事,只是具体时间等事宜还不确定。
私营画廊仍以售票为主
记者了解到,此前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佩斯两家私营画廊都实行售票措施。今年1月,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也加入了售票行列。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工作人员谷小姐告诉记者,艺术中心也是今年才开始实施这一措施,作为民营美术馆收费措施以后还是会执行,不过有些展览会采取免票措施。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广部总监李沐颐则表示,中国美术馆实行免费开放后,并不会影响到尤伦斯的付费观众流量,“我们展览本身还有优势,会吸引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观众。”
■ 观众反馈
担心 美术馆成纳凉地
免费开放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菅女士称自己还是20年前参观过美术馆,如今免费开放无疑能增加公众走进美术馆的次数,提高文化、审美水平。不过对此,也有观众表示担心,王先生就表示以后美术馆会成为公众纳凉之处。
建议 增加导览帮答疑
观众唐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想了解更多美术馆的作品信息时,工作人员经常无法给出解答。为此,她希望,美术馆能多增加导览服务,以真正提高公众的审美能力。对此,范迪安指出,中国美术馆将在此后着重加大对观众的服务内容,包括在重要展览中提供导览,并举办多种形式的公共教育,如专家讲座、在校学生美术实践等活动。
图为疑似岳飞书法的条屏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 蒋芳)一幅疑似岳飞书法的条屏近日在江苏扬州某艺术品销售中心现身。虽然年代久远,字迹依旧清晰。更难得的是,这幅条屏上还有明代谏臣杨继盛的题款、明代名将史可法和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有专家从纸张的碳化程度及多枚印章沉垢、书写时的流利程度,初步认定此墨宝为岳飞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将来扬州作最后鉴定。
这幅条屏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几行刚劲有力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即“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据了解,这句话出自于《后汉书·耿弇列传》,是东汉皇帝表扬当时建功立业的大将耿弇的。岳飞当时写下这句话时,应该同样是希望自己的战功也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岳飞的题款旁,有一枚方印,经仔细辨认为“鹏举士”,正是岳飞的字。
在这幅条屏的左下角,“武穆真迹嘉靖二十年椒山杨继盛书”的字样清晰可见,经考证为明代谏臣杨继盛作为首个收藏者的留字。紧靠着杨继盛留字的,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题跋。
而在条屏的上方,一段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内容则清楚地介绍了岳飞条屏传世的来龙去脉,写道“岳忠武书,如天马行空不著羁勒,为南渡诸君子之冠,世少传本,据闻宋鼎革后,元相府购公书者不惜重金搜括无遗,此卷墨迹为分宜家所藏,后归吴中汪氏,近为阁相某公家所得,后嗣凌夷,欲效 ,求事传观数过,不禁叹为神品。”此墨宝还曾被清代著名收藏家、画家何兆祥收藏,上有何兆祥印、簑翁两枚印章为佐证。
此墨宝经香港和大陆多名书画家鉴定后认为,从纸张的碳化程度及多枚印章沉垢、书写时的流利程度等来看,初步认定为岳飞真迹。杨继盛、史可法、蒋廷锡的墨宝也均为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不久将来扬州作最后鉴定。
据新华社3月1日电考古人员近日在焦桐高速公路河南省登封市唐庄段发现一座满室彩绘的宋代壁画墓,为研究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宗教、民俗、音乐与绘画艺术等,提供了生动的图像资料。
这一墓葬形制较小,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门由普柏枋、阑额、上额、门额、门簪、立颊、门砧组成,正面抹白灰泥,其上彩绘着花卉图案。甬道的东西两壁均绘有壁画,甬道顶部可见红、蓝、绿三色单朵卷云图案。
墓室内壁画共有11幅,均保存完整,其中墓室下部有5幅壁画,反映了墓主人日常生活场景,如备宴图、对饮图、妇女启门图、夫妇起居图等;墓室上部有6幅壁画,反映了当时社会佛家、道家、世俗等超度及吊孝时的齐乐场景;墓室顶部,有施红彩绘的覆莲图。
专家认为,这一墓葬结构完整、满室彩绘,壁画内容丰富,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其描绘、设色、施彩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是中原地区壁画艺术中的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图为疑似岳飞书法的条屏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 蒋芳)一幅疑似岳飞书法的条屏近日在江苏扬州某艺术品销售中心现身。虽然年代久远,字迹依旧清晰。更难得的是,这幅条屏上还有明代谏臣杨继盛的题款、明代名将史可法和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有专家从纸张的碳化程度及多枚印章沉垢、书写时的流利程度,初步认定此墨宝为岳飞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将来扬州作最后鉴定。
这幅条屏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几行刚劲有力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即“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据了解,这句话出自于《后汉书·耿弇列传》,是东汉皇帝表扬当时建功立业的大将耿弇的。岳飞当时写下这句话时,应该同样是希望自己的战功也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岳飞的题款旁,有一枚方印,经仔细辨认为“鹏举士”,正是岳飞的字。
在这幅条屏的左下角,“武穆真迹嘉靖二十年椒山杨继盛书”的字样清晰可见,经考证为明代谏臣杨继盛作为首个收藏者的留字。紧靠着杨继盛留字的,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题跋。
而在条屏的上方,一段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内容则清楚地介绍了岳飞条屏传世的来龙去脉,写道“岳忠武书,如天马行空不著羁勒,为南渡诸君子之冠,世少传本,据闻宋鼎革后,元相府购公书者不惜重金搜括无遗,此卷墨迹为分宜家所藏,后归吴中汪氏,近为阁相某公家所得,后嗣凌夷,欲效 ,求事传观数过,不禁叹为神品。”此墨宝还曾被清代著名收藏家、画家何兆祥收藏,上有何兆祥印、簑翁两枚印章为佐证。
此墨宝经香港和大陆多名书画家鉴定后认为,从纸张的碳化程度及多枚印章沉垢、书写时的流利程度等来看,初步认定为岳飞真迹。杨继盛、史可法、蒋廷锡的墨宝也均为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不久将来扬州作最后鉴定。
图为芭蕾舞《美人鱼》海报
图为芭蕾舞蹈现场
中新网武汉2月28日电 (艾启平 周媛媛)记者28日从武汉琴台大剧院获悉,改编自安徒生经典童话“小美人鱼”故事的芭蕾舞剧《小美人鱼》,将于4月3日、4日在武汉上演。该剧还同时汇集了西方音乐史上流行、动听的曲目,将为观众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
借“中澳两国文化交流年——澳大利亚文化年”在中国举办的契机,来自澳大利亚北部的顶级芭蕾舞蹈团——昆士兰芭蕾舞团,将于2011年3月至4月在中国举行为期三周的巡演盛宴。其中,该舞团最新作品《小美人鱼》,便是专门为家庭观众所创作。
著名艺术家弗朗索瓦 克劳先生,是该剧的编导及艺术总监。他善于运用独创的神奇芭蕾舞艺术技巧和形式,为观众编织出一个奇幻的艺术欣赏空间。这部全新的《小美人鱼》也吸引了不少芭蕾爱好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本地的芭蕾小舞者前来观看、学习。
另据了解,首部解密中国最后一个使鹿鄂温克部落的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也将于3月30日登陆武汉。
图为芭蕾舞《美人鱼》海报
图为芭蕾舞蹈现场
中新网武汉2月28日电 (艾启平 周媛媛)记者28日从武汉琴台大剧院获悉,改编自安徒生经典童话“小美人鱼”故事的芭蕾舞剧《小美人鱼》,将于4月3日、4日在武汉上演。该剧还同时汇集了西方音乐史上流行、动听的曲目,将为观众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
借“中澳两国文化交流年——澳大利亚文化年”在中国举办的契机,来自澳大利亚北部的顶级芭蕾舞蹈团——昆士兰芭蕾舞团,将于2011年3月至4月在中国举行为期三周的巡演盛宴。其中,该舞团最新作品《小美人鱼》,便是专门为家庭观众所创作。
著名艺术家弗朗索瓦 克劳先生,是该剧的编导及艺术总监。他善于运用独创的神奇芭蕾舞艺术技巧和形式,为观众编织出一个奇幻的艺术欣赏空间。这部全新的《小美人鱼》也吸引了不少芭蕾爱好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本地的芭蕾小舞者前来观看、学习。
另据了解,首部解密中国最后一个使鹿鄂温克部落的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也将于3月30日登陆武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