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由于新州中北部持续遭受暴雨和骤发洪水的袭击,当局在过去24小时内接到近1000个求救电话,并展开了11次救援行动。

周六上午,新州急救 服务局(SES)从Kew的一处民宅内救出5名被洪水围困的成年人。一周前,来自Bonny Hills的17岁少年Luke O'Neill的屍體在Kew被发现,據信他因被一根排水管纏住而溺亡在洪水中。猎人谷(Hunter Valley)Patterson一名年迈的老者也被从洪水中安全救出。此外,Taree一名男子为了避开不断上涨的洪水,站到了汽车车顶,最终也成功获 救。

周五晚上,Dungog共有13户家庭被勒令紧急转移,居民直到周六依旧没有办法重返家园。目前,北部地区还有1.7万名Forster和Tuncurry的居民还被洪水围困。预计他们要等到周六晚上洪水退去后才能重新与外界恢复联系。

发表在栏目: 澳洲新闻

  中新网9月5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日本西部遭受“塔拉斯”台风重创,造成河水暴涨冲走楼房、山崩压毁房屋等灾情,已知至少有27人丧生和54人失踪。

  其中一名罹难者因洪水涌进他的车内惨遭溺毙,街道遭洪水淹没的情景彷佛311海啸灾难重演。目前有数以千计民众受困。

  日本政府鉴于受害人数将逐渐增加,已经成立重大灾害对策本部,但山崩和道路受损仍阻碍救援工作进行。

  塔拉斯在和歌山县、奈良县等地造成土石坍方,灾情频传。日本近畿及东海地区等地也豪雨成灾,导致土石坍方、河川暴涨、桥梁及铁轨、道路等被冲毁。

  塔拉斯上月30日晚上开始降雨,到4日为止,在奈良县上北山村的总雨量超过1800毫米,创下当地观测史上新高记录,几乎是当地往年1年平均降雨量7成。

  日本气象厅表示,来自南方暖湿气流带来水气,到明天为止,日本东海地区、关东甲信等地仍可能出现大雨,民众应严防土石流、河川暴涨、房舍浸水等灾害。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6月19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简称三峡集团)首次发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规划装机规模近43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
2002年,国家正式授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先期开发金沙江下游河段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计划于2013年投产发电,向家坝水电站计划于2012年投产发电。目前,三峡集团正积极组织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的筹建工作。
19日,三峡集团总经理陈飞表示,防洪和抗旱是三峡排在第一位的任务,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供水、航运,然后是渔业的安全。对于发电任务,陈飞说,电力生产和能源生产只是作为贯穿这些任务中的一项任务。
“我们特别关注长江领域180万平方公里的气候变化、水情变化,要做好防更大洪水的准备。”在会后接受采访时,陈飞表示,“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是当前的第一位的责任。”
发布会上,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121家中央企业明年都要对外公布社会责任报告。
焦点
出库流量为何大于入库流量?
6月19日20时,三峡入库流量是18000立方米/秒,而出库流量是19000立方米/秒。连日来,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和洪水,为何此时三峡出库流量依然大于入库流量?
高级经济师、三峡集团新闻中心主任朱光明表示,尽管部分地区出现了局部暴雨,但是现在三峡下泄的水量仍然没有达到(下游地区)警戒水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安全的。
他说,长江汛期一般是6月、7月和8月,根据国家气象局的预报,今年最大流量是6万立方米/秒左右,“三峡也是为了防止未来上游出现更大的洪水做准备,腾出库容。汛期来了大洪水必须要拦截在水库里,使下游的水位不会达到警戒线,保证长江荆江河段的安全”。
“现在放水量也是根据长江防总和国家防总的调度令来执行的,”朱光明说,三峡调度是全球最复杂的调度信息,不仅要考虑上下游的用水需求,还要综合考虑航运需求等信息。
抗旱时三峡发挥了多大作用?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被称作5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鄱阳湖、洞庭湖、洪湖等水位创历史新低。在抗旱期间,三峡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说,三峡水库在枯水季节加大下泄流量,保障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和航道水深。
他说,今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干旱,我们按照国家防总的抗旱补水应急调度令,累计为下游补水超过200亿立方米,缓解了长江中下游旱情。
朱光明表示,三峡水库现在的水是去年拦蓄的洪水,为了缓解下游的干旱,对存在水库里的水,加大下泄流量。所以在枯水期才能做到当时入库水少,但是出库水多,以缓解下游的干旱。
三峡到底能抵几年一遇洪水?
去年,不同专家说出的三峡能够抵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万年一遇”洪水,这些被网友做成截图发布在网上,并认为三峡的表态前后矛盾。
6月19日,陈飞回应说,三峡设计的标准是根据历史上记录洪水和调查洪水确定的。这是不同概念,不是简单地说抵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和万年一遇的洪水”。
报告显示,三峡工程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是指三峡大坝可通过自身水库调蓄,来保证下游荆江河段安全行洪。
“千年一遇”是指洪水峰值为98800立方米/秒,三峡水库和荆江分蓄洪区综合运用,可保证汉江平原地区的安全。
“万年一遇”洪水来临的时候,洪水峰值为每秒11.3万立方米,此时,也能确保三峡大坝主体建筑物仍然是安全的。
报告解释,所谓“N年一遇”是指这个流域出现这种洪水的概率是“N分之一”。
现场
三峡集团否认“危机公关”
6月19日的发布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对身边的三峡集团两位负责人说:“三峡集团与社会的沟通交流更要加强……过去有争议,更要用各种方式和社会沟通。”他说,好的要讲,存在问题也要如实地讲,“三峡集团要好好研究,将来怎么和社会沟通,怎么回应社会的热点。”
6月19日,也是三峡集团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在此刻发布报告,有人认为这是三峡的一次“危机公关”,但是高级经济师、三峡集团新闻中心主任朱光明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说,责任报告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筹备,他说,去年下半年国资委强调,所有的中央企业3年内都要向社会公开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次报告发布和之前的质疑无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江西省乐平市,几大堤防相继出现了漫顶险情,洪水涌入堤内导致群众被洪水围困。

  2011年6月17日上午,记者从江西鄱阳县出发,逆江而上来到乐安河鄱阳县上游的景德镇乐平市,这里的几大堤防相继出现了漫顶险情,洪水涌入堤内导致10万名左右的群众被洪水围困,10几万亩农田被淹没。请听他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记者:我是中央台记者范存宝,现在是下午4点半,我现在在江西乐平市接渡镇的接渡大桥,这座大桥横跨乐安河东西两岸。在大桥东岸,河水已经漫过堤坝涌入居民家中,当地村民告诉我说,乐平建市以来就从来没有发过这么大的洪水,有的地方已经淹到一层楼那么高了。

  当地村民:下面水都淹了几米了。


江西省乐平市,几大堤防相继出现了漫顶险情

  界首八一希望小学周老师昨天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在学校呆了一夜之后,今天才从受淹的学校走出来。

  周老师:你是从多深的地方过来的,看看腰间就知道了,都漫到腰上了。这两天雨大,先把学生护送到家,今天就待岗在那里,万一有什么事我们可以直接到现场去,不能离开。

  从16号开始,乐平的乐北联圩、镇桥联圩、续湖联圩、西湖桥圩等几大堤防出现泡泉、漫顶等险情,10万名左右的群众被洪水围困,10几万亩农田被洪水吞噬。江西省军区、武警、消防部队的官兵几千人已经在这里持续战斗了两天两夜。景德镇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张胜国哑着嗓子接受了我的采访。


洪水涌入堤内导致群众被洪水围困

  张胜国:进入这个灾区到晚上10点多钟撤出,将近8个多小时,在这个区域是营救被困群众是1326,转移被困群众8000多人。

  目前,疲惫的军民仍在持续救援。除了救人外,整箱整箱的方便面、水和饼干也正源源不断地通过冲锋舟,送到不愿离开家园、站在房顶的受灾群众手中。接下来的几天,这个区域仍有强降雨,防汛抗洪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大旱,虽然三峡水库持续“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责“三峡工程本身就是导致干旱的原因”的议论四起,再次把三峡工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举行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三峡工程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

  当不少言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流域气候大环境,致使“旱季蓄水涝季泄洪”时,王光谦院士表示,三峡工程虽有利有弊,但其利远远大于弊。

  “就是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大坝时水位大约60米

  当提到“三峡工程”的时候人们想到的是什么?王光谦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峡工程这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他表示,三峡工程至少带来了防洪、航运、发电、调水四大好处。

  对于三峡工程的定义,王光谦有个很简单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三峡大坝时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后正常水位为175米。夏天的时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里宽、600公里长的河道,库容393亿立方米。

  由于长江洪水灾害严重,三峡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来长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万立方米,若这样的洪水泛滥会把长江以南的平原扫光,而1998年洪水也达到每秒6万立方米,所以当时要严防死守。”王光谦分析,有了三峡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1998年三峡工程能用,就不会死那么多人。去年洪水是7万吨的流量,比1998年还要大,由于把洪水存到三峡水库里,所以并没有问题。”王光谦说。

  三峡工程带来的第二好处就是航运“原来长江上行船,过不去的地方有人光着背拉船。我记得有一年要从武汉运送30吨的设备经宜昌去重庆,花了极大的代价,一个月才运过去,现在一个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谦表示,随着物流成本高,三峡带来的好处比人们能想象的还大。

  “第三个好处是发电,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能从丹江口把水调出来。”王光谦说。

  三峡四弊首害影响生态

  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说到三峡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王光谦首先想到的就是130万移民。

  “为了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工程移民是必须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迁移民关系来说,我们国家大部分没有处理好,如果让我打分,应该是不及格。”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人太多没法安置,只能往山顶上放,本来山就陡,地质灾害也是一个问题。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第二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最直接影响的是珍稀鱼类。我看的一份资料上说,有一种鱼在水温18℃时准备产卵,产的卵会在流水中冲走,如果这时水库进水,卵就会落到库底死掉。”王光谦说,原来三峡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并没有把生态功能考虑进去。20年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几乎是零,十几年前才慢慢认识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峡大坝建成后,大的洪峰经过带来泥沙冲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第四个问题就是地质灾害,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很多,水坝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会引发低震级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级是6.4级。

  其实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就发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三峡工程只影响局部气候

  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三峡工程利远远大于弊。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虽然王光谦的话掷地有声,然而外界关于“往年要防汛抗洪,今年却要抗旱”的质疑仍然不止。

  日前,环保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三峡大坝的质疑进行回应,称持续少雨是致使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东海表示,干旱涉及一个水系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能量问题,降水偏少不等于干旱。

  “干旱是自然常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气和气候有可能被改变。就像美国春季龙卷风很多,1000多场龙卷风是不是因为美国人汽油烧多了所致呢?人家不会这么想。人为原因不能说没影响,但是影响很小很小。”王东海告诉记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云南映象》舞遍全球六月下旬亮相悉尼

 

 

六月降临,万众期待的首次官方中国文化年渐渐拉开序幕,这给初冬的悉尼带来阵阵活泼生动的气息。作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开幕盛演,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在悉尼的首演进入倒计时。

《云南映象》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视觉盛宴,它将梦幻的布景、璀璨的灯光、震撼人心的音乐和三维立体的舞台设计相结合,简洁、喜悦和温暖中激荡着着恢宏壮丽而令人激动的视听享受,再现了从远古走来,当地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节拍和律动。除此之外,《云南映象》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五彩缤纷的服装造型以及120个独一无二的云南少数民族风格面具。

《云南映象》局部灯光舞美和整体造型组合融入了古典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甚至立体主义的画面构成,加之中国著名作曲家三宝(作品有《不见不散》、《你是这样的人》等广受大陆民众欢迎的音乐作品)空灵而深沉、愉悦而厚重的音乐的注入,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温婉动人,心灵的回归、生命的激情、火的刚烈、水的柔美、灵魂的升腾被尽数诠释。在灯光运用方面,杨丽萍追求本色效果,舞台上使用了多达数百盏灯,不同角度的灯光使得服装显现粗旧的质地与纹理的感觉。这是杨丽萍作为艺术家的审美主张:“要把细微之处用到头,用到极致。” 因此,本次演出不仅仅有从中国特邀而来的杨丽萍专用的重量级灯光舞美大师,更有澳大利亚本土的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制作的顶级灯光设计师迪普先生倾情打造。

《云南映象》的成功并不是突发的横空出世,而是对民族魂、民族根的继承。杨丽萍和《云南映象》演员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张力,源于彩云之南的这片红土地,是对于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刻表现和深情礼赞,并有着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在七彩云南世世代代生活的原住民,他们为了爱情而跳孔雀舞,为了欢庆丰收而打歌,为了繁衍生息而击鼓,这些充满生活内涵而流传民间的舞蹈让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心灵为之震撼和感动,于是杨丽萍进行了一年多时间走村串寨的采风行动。那种原生态的土风土韵,让她寻到了民族舞久已不见的灵魂。少数民族的民星演员用融入血液的“乡音”歌唱,用融入整个民族的身体一起舞蹈, “原生态”的概念在《云南映象》中已经浓得溢出了舞台。

《云南映象》是在中国众多节目中经过精心挑选,脱颖而出,成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开幕演出。杨丽萍首次携70位庞大演出阵容抵澳献艺,这将是澳大利亚观众近距离感受这位舞蹈大师艺术风范的一次绝佳机会。更是澳中两国建交以来,由中国政府主办的首次文化年开幕式演出,澳洲华人参与这样重要文化活动,是每一位华人不容错过的机会,也为我们的人生履历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这次演出活动由澳丰机构承办、南方航空,Natures Care和博华网赞助,并获得中国文化部、云南省文联、中国驻澳使领馆、新州政府和悉尼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云南映象》将从6月22日至26日,在悉尼州立剧院连演五场。门票现已售出过半,请大家不要等待,尽速订位,以免失望。票价分为四等:$139|$89|$69|$49,10张以上团体票有9折优惠,购票方式如下:

上网购票:ticketmaster.com.au

电话购票:1300 139 588

票房购票:州立剧院ticketmaster票房

华人票点:City新艺风; Chatswood艺林图书; Hurstville乐迷影音;Parramatta阳光镭射以及通利超市八家分店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承办方电话0402 265458; 9186 1588,或访问演出网站thelegendofshangrila.com.au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3月13日照片:2011年3月13日,洪水仍然滞留于仙台附近的日本海岸。国际空间站第26远征队宇航员在354千米高的太空中拍摄下这幅照片。照片显示了仙台北部地区及东松岛市的一部分。
3月13日照片:2011年3月13日,洪水仍然滞留于仙台附近的日本海岸

 3月14日照片:透过一层薄薄的云雾可以看到,大地震和海啸发生数日后,仙台南部的洪水仍未退去
3月14日照片:透过一层薄薄的云雾可以看到,大地震和海啸发生数日后,仙台南部的洪水仍未退去
 

  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里表示,“我们的心与日本的朋友在一起。”内斯波里等人在3月13日从空间站轨道上(海拔354千米)拍摄了这些照 片。3月13日的照片显示了日本东北岸港口城市仙台的北部地区所遭受的破坏,石卷湾、成濑河以及东松岛市的一部分都尽收宇航员的眼底。在宇航员的视线中, 洪水依旧汹涌。
 

  美国宇航局一份官方声明表示,“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无论是农田还是居住区,都已淹没于浑水中。海啸带来的洪水包围了松岛机场的跑道。”此外,石卷湾上覆盖了一层油污,这些油污都是由被地震和海啸破坏的炼油厂中泄漏出来的。
 

  3月14日,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在一个相对较低的高度(海拔345千米)拍摄到了仙台海岸线及附近地区的震后情景。美国宇航局在介绍这幅图片时表示,“透过一层薄薄的云雾可以看到,大地震和海啸发生数日后,仙台南部的洪水仍未退去。”
 

  投入大约1000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是国际上五个不同航天机构代表15个国家共同协作的成果,其中日本是一个主要的参与者。此次日本大地震还对 日本筑波航天中心造成了破坏,筑波航天中心是国际空间站日本控制室所在地,也是日本与美国宇航局国际空间站任务控制室相互联络的组织。除了筑波航天中心 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另一设施也因大地震被迫关闭,还有两处研究设施也陷入半关闭状态。
 

  日本共派出8名宇航员在美国宇航局约翰逊太空中心受训。其中,曾经飞过空间站的女宇航员山崎直子近日通过媒体向关心她安危的公众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关注日本地震。我很好。昨晚断电了。真心保佑那些仍在受难的人们,同时也感谢所有营救队。”
 

  近期准备返回地球的国际空间站部分宇航员也表达了他们对日本深深的同情。美国宇航局空间站返回任务指令长斯科特-凯利通过电视声明表示,“我们的心已飞向遭受灾难的日本伙伴身边。我们真心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恢复,重建家园。日本人民非常坚强。”
 

  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对美国宇航局的伙伴以及全世界无私帮助日本的人们表示感谢,“感谢来自全世界的友爱。让我们一起为灾难受害者祈祷。”(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环境保护局公布的一幅足以引起恐慌的图片,展现了袭击伦敦东部的洪水。爆发洪水时,包括O2体育馆、第一加拿大广场(金丝雀码头塔)和塔桥在内的地标性建筑将遭洪水侵袭。 
英国环境保护局公布的一幅足以引起恐慌的图片,展现了袭击伦敦东部的洪水。爆发洪水时,包括O2体育馆、第一加拿大广场(金丝雀码头塔)和塔桥在内的地标性建筑将遭洪水侵袭。
曼彻斯特市中心几乎完全淹没在洪水中。
曼彻斯特市中心几乎完全淹没在洪水中。
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图片,如果不对可能发生的洪水采取防范措施,加的夫将在爆发洪水时变成一片汪洋。
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图片,如果不对可能发生的洪水采取防范措施,加的夫将在爆发洪水时变成一片汪洋。
利物浦的河流是一个潜在的洪水风险。遭洪水袭击时,这座城市的受灾程度不会像伦敦或者加的夫那么严重。 
利物浦的河流是一个潜在的洪水风险。遭洪水袭击时,这座城市的受灾程度不会像伦敦或者加的夫那么严重。
河水暴涨冲破堤岸之后,诺丁汉部分地区淹没在洪水中。
河水暴涨冲破堤岸之后,诺丁汉部分地区淹没在洪水中。
在这幅此前公布的模拟图中,伦敦议会大厦以及其他地标性建筑泡在洪水中。
在这幅此前公布的模拟图中,伦敦议会大厦以及其他地标性建筑泡在洪水中。

  这些引人注目的图片揭示了可怕的洪水如何冲 毁英国的大城市,如果不适时采取防范措施,将有数千座房屋难逃洪水毒手。在遭受大洪水袭击时,伦敦、伯明翰、加的夫和利物浦的市中心将完全淹没在洪水中, 大量房屋被毁,店铺毁于一旦。
 

  英国政府将就可能发生的洪灾进行共有1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演习,检验参与者、紧急救援部门以及当地社区应对这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演习耗资180万英镑(约合291万美元),共有10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公司参与。英国大臣指出这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防演习。
 

  下周,此次代号“水印”的演习将拉开大幕,检验英国多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对突发洪水、河水暴涨、存在破堤风险的水库甚至于北海海啸的能力。“水印”演习在迈克尔•皮特爵士的建议下举行,他曾对2007年袭击约克郡、内陆以及西部地区的洪水进行调查研究。
 

  英国大臣将参加代号“眼镜蛇”的模拟紧急会议以及有关当地应变能力的论坛,警察局、消防队、救援部门、当地政府以及公共部门也将参加论坛,检验他们应对潜在自然灾害的能力。5家供水公司以及几乎所有供电商也将参与演习,检验应对洪水的能力。
 

  演习中,林肯郡滨海萨顿的居民和一所小学的小学生将被疏散。在塔特舍尔郊野公园,救援人员将借助救援艇和直升机营救被困在屋顶和汽车中的游客。 值得一提的是,威廉王子也会参与演习。作为演习的一部分,皇家空军将出动直升机,营救威尔士巴拉湖地区被困在巴士车顶上的居民。
 

  英国环境大臣理查德•本尼昂表示:“极端天气越发频繁以及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洪灾。水印演习将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紧急情况演习,将为我们提供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检验我们的应变能力。”
 

  本尼昂坚称此次演习不会动用防洪资金,防洪资金在支出审查中被削减。演习经费来自于一笔用于应急计划的独立资金。这项防御洪灾的预算受到保护,受保护程度超过其他领域,是英国政府优先考虑的对象。
 

  据本尼昂透露,英国大臣决心在未来四五年时间内保护额外的14.5万座房屋免遭洪水侵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将采取一系列举措,例如加高路 缘或者修建围墙,保护房屋免遭地表洪水破坏。2007年,地表洪水给当地造成重大损失。地表水图用于估计突发洪水时洪水将在哪些地区聚集。目前,整个英国 都在绘制地表水图。
 

  这位环境大臣宣布,将向紧急救援部门、慈善机构和其他组织提供超过80万英镑(约合130万美元)资金,用于购买洪水救援设备和进行相关培训。 这笔资金是一项总额200万英镑(约合324万美元)的基金一部分。基因用于提高英格兰和威尔士应对洪灾的能力,包括为消防队和紧急救援部门购买船只和设 备,为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购买救护车和救援设备以及进行相关培训。
 

  环境保护局局长克里斯•史密斯勋爵表示:“水印演习将检验政府、环境保护局、当地部门和社区在2007年破坏性洪灾之后制定的应急计划,将帮助 保护公众和住宅免遭未来洪水侵袭。英格兰和威尔士有多达六分之一的地区面临洪水风险。我希望每一个人都签约接收环境保布局的免费洪水警告。”(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新的漂浮城市“新诺亚方舟”,它可以坐落在密西西比河岸边


漂浮城市“新诺亚方舟”可预防洪水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3日消息,传说洪水曾毁灭过地球文明,为了预防这种极端天气灾难,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新的漂浮城市“新诺亚方舟”,它可以坐落在密西西比河岸边,预防洪水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种名为新奥尔良生态建筑的“新诺亚方舟”是美国波士顿“太空时代”公司设计的,整个建筑高达400米,占地279万平方米,能够容纳4万居民。该漂浮城市中拥有现代城市的所有设施,从商店到宾馆,从娱乐场所到学校,甚至还有公园、电梯以及人行道等。当极端天气出现时这座城市可以漂浮起来,并抵御强风暴的袭击。


该漂浮城市中拥有现代城市的所有设施


当极端天气出现时这座城市可以漂浮起来

  据领导设计这座城市的凯文介绍,设计这座城市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需要克服极端天气对新奥尔良人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伤害,他们需要长期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二是新奥尔良市水太多,新城市必须能够抵御洪水和风暴的袭击;三是新奥尔良的土壤主要以沙土和软泥为主,建筑物不稳固。

  这些挑战是在新奥尔良建造大型建筑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 目前凯文等人的新设计虽然已克服了这些挑战。然而,这座城市是以新奥尔良量身订造的,所以它只适合于任何海岸地区。


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几乎给新奥尔良市带来了灭顶之灾,其影响至今难以消除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 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几乎给新奥尔良市带来了灭顶之灾,其影响至今难以消除。自此之后,当地决定设计这座未来城市。飓风虽然曾带来巨大创伤,但是也加强人们预防极端天气的决心。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波琳·吉德恩掌心的小獾。它们的体重还没4勺糖重,等到发育成熟后,平均体重可达7克。
波琳·吉德恩掌心的小獾。它们的体重还没4勺糖重,等到发育成熟后,平均体重可达7克。

这些幸存下来的獾幼仔将在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的天平上称量体重。
这些幸存下来的獾幼仔将在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的天平上称量体重。

在桶里发现的小獾,人们认为是它们的母亲把这些獾幼仔转移到更高的地面上,防止它们被洪水淹死
在桶里发现的小獾,人们认为是它们的母亲把这些獾幼仔转移到更高的地面上,防止它们被洪水淹死

獾幼仔难得一见,因为它们直到3个月后才冒险走出獾穴。
獾幼仔难得一见,因为它们直到3个月后才会走出獾穴。

  这些超可爱的獾幼仔,每只的体重比4勺糖还轻,不过幸运的是,上周它们眼疾手快的妈妈把它们从英国洪水里救出,它们都顽强地活了下来。

  这些重仅2盎司(56.70克)的幼獾刚出生一周多,一只公的,两只母的,是斯默赛特地区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见过的最小的獾,它们的出现 标志着春天即将到来。这种动物的幼仔很难见到,它们要到3个月后才会走出獾穴,它们跟其他动物不同,小獾难得一见。一周前洪水袭击威尔士,人们在一个桶里发现这些獾幼仔。

  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它们的母亲觉察到危险正在逼近,于是把它们从獾穴里叼出,送到更高的地面上,以避免它们被洪水淹死。动物经常能在灾难发生前感知到。一位当地人发现这些小獾正在大声叫唤,而它们的母亲不知去向。于是他联系了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是该中心救了它们。由于这些小獾的体重很轻,需要仔细测量,工作人员根据烹饪使用的香料名字给它们起名纳特蒙、拉文德尔和萨夫伦。

  由于这些小獾20日来到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时,它们的脐带已经掉了,肚脐已经成型,因此该慈善机构创始人、60岁的波琳·吉德恩知道这些 小家伙至少已经出生3天。波琳说:“它们是今年第一批出生的小獾,对每个人来说,这是春天即将到来的好消息。它们非常小,是我们见到过的最小的。意识到它们是獾宝宝,我感到非常震惊,最初我认为它们可能是野兔,小兔仔比这更小。”

  波琳说:“最初的求助电话是威尔士一对夫妇打来的,他们有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一地区的一些獾穴被洪水淹没,我们认为是獾妈妈为了保护它们,把这些小幼仔转移到桶里的。这对夫妇发现它们后,很可怜它们,于是把它们放到附近的一个獾穴边上,希望它们的妈妈会回来寻找它们。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这些小獾很冷,这么小的獾是无法靠自己保存体温的,因此这对夫妇给我们打电话,知道我们有用来抚养它们的设备。”

  这些獾幼仔需要呆在恒温箱里,前五周要由工作人员喂它们牛奶。然后它们会搬进波琳厨房里的一个小房间,该房间里有加热灯、温暖的羊毛床和网络摄像机,以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通过网络查看它们的生长情况。最终它们会从它们的小室里走出来,在厨房里闲逛,直到它们准备断奶为止。之后这三只小獾会被转移到附近的围场里,与其他獾幼仔一起组成一个新家庭。最后所有獾都会被转移到一个人类不得入内的绿草茵茵的地方,为在野外生活做准备。

  这些小獾会在那里学习挖洞和觅食等生存技能。不过它们在被放归野外前,需要人的精心照顾,把身体养得健健康康的。波琳说:“它们刚刚开始动动耳 朵,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也许它们还要再过一周,才能用后腿抓东西。獾是生长最缓慢的动物,它们要到5周后才会睁开眼睛和打开耳 朵。它们要到12周后才会出现在地面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显然是人们通常无法看到的。”獾发育成熟后的体重平均可达7克。(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