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企業規劃是一個管理企業的概念,指企業或機構在衡量內部資源、外在環境等因素後,制定出階段性和長遠的目標,並附之實現的一個進程。華人服務社作為一家由政府資助部分項目的非牟利機構,表面上好像處於象牙塔中倍受保護;其實,置身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和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誰又可確保暫時的安穩可長久呢? 服務社董事局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留意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開始為服務社引入企業規劃的概念和做法,每隔3至5年,便會舉辦一次社務(企業)規劃,以制定未來數年的工作與發展目標,保持服務社在競爭環境中的生存空間。

 

服務社2012 年社務(企業)規劃,經過了事前階段的工作:包括諮詢專家與個別人士面談、以及多場專題小組研討會,於8月5日正式進入了高潮。當日,共有超過50人出席了活動,包括服務社的董事、職員、義工、以及社會人士。

 

規劃日活動首先由獨立諮詢專家衛利民先生作專題的演講,題目為“什麼令機構持續發展?–如何使CASS在競爭的大氣候中成為持續發展、增長和多元化的護理服務機構?”他為大家剖析了服務社需要開發新業務的必要性,只有新的項目才有望觸發社務的新一輪的昇浪,而這個新項目,就是服務社剛獲政府批準的高齡頤養院計劃。

 

接著是“問與答”時段,由衛先生、服務社董事局夥伴陳玲醫生、單偉廣先生、潘南泓先生、周波博士,以及四位高級行政主任,組成了一支強大的專業團隊,回應來自不同組別人士的提問。與會人士一共提出了20個問題,議題圍繞著 “華人服務社在社區的形象”、”健康、高齡和殘障服務”、”家庭、兒童和就業培訓服務”、“策略、計劃和發展暨移民定居事務”、“社交、文娛和義工事務”以及“文化事務”。

 

有與會人士對非牟利機構卻要以商業的形式去經營感到疑惑,潘南泓解釋:非牟利機構的定義是此機構不能把運營的盈余來派發紅利,而是需要将盈余用在提供或發展更多服務上。其實,非牟利的社區服務機構若不能在運營中有盈余,從而把盈余放到開拓更多服務項目,此機構便沒有了發展動力。所以商業經營和非牟利機構兩者間是完全沒有矛盾的。由於各層政府都在減少財務資助,而同業競爭又是一個現實,因此服務社運營方式很重要的是需要符合情況。

 

對備受關註的高齡頤養院項目和護理服務,負責該部門的主管夥伴黃漢昌認為:機構會為職員提供培訓,以迎接政府政策和市場需求的變遷;而作為職員本身,需要調整心態、接受到來的挑戰。有關移民定居、兒童服務、社交活動組、義工和文化事務等方面的疑團也一一得到解答。

 

綜觀而言,這次的社務規劃,不但為大家釐清了華人服務社未來重點發展高齡頤養院、加強行政管理、重視職員和義工培訓等路向;也為社區展示了服務社董事局高瞻遠觸、緊扣國際和周邊環境的視野。可預見的未來,服務社將在社區再獻一番新猷。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