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作为国家法定休假日的儿童节是5月5日,称为“儿童之日”,可以追溯至大正时代的“爱护儿童日”。相关法律规定,“儿童之日”的宗旨是“重视儿童的人格、实现儿童的幸福,同时对母亲表示感谢”。
不过,日本人一般会把5月5日作为男孩的“儿童节”,而给女孩过节则是在3月3日的“女儿节”。
在“男孩节”这一天,日本有7岁以下(有些地区是11岁以下)男孩的家庭会通过两种风俗为孩子祈福。一种是在家中摆设名为“兜”的铠甲武士人偶,以及太刀、太鼓等模型,祈求孩子平安、健康成长,这叫做“内饰”。另一种是在庭院里或家门口悬挂鲤鱼旗,祝愿孩子出人头地,这叫做“外饰”。
“兜”就是铠甲,摆设“兜”人偶源自江户时代的武家风俗。由于铠甲是战斗中的护身之物,所以向神社供奉铠甲可以祈求平安。如今,日本人摆设铠甲人偶也是取“供奉守护神”、“除厄”之意。
“兜”人偶根据材质和大小不同,价格从几百日元到几十万日元不等。虽然每年只能派上一次用场,但多数家庭都不惜重金购买昂贵的“兜”,可见长辈对孩子倾注的爱。
挂鲤鱼旗的风俗也始于江户时代,是与武家文化对抗的“町人文化”(市民文化)的产物。最初只挂一面黑色的鲤鱼旗,明治时代开始挂一队红黑两色鲤鱼旗,昭和时代后又加上代表家人的蓝色旗。所以,现在每户有男孩的家门前都是三色鲤鱼旗迎风招展,提醒天神保佑自家的孩子,并借“鲤鱼跃龙门”这一中国古代传说的意思,祝愿孩子出人头地。
3月3日“女儿节”在日本虽不是法定节假日,但有女孩的人家都会举家庆祝,在家中摆设陈列台和穿平安时代装束的人偶(“雏人偶”),祈求孩子平安、健康,以及将来嫁个好人家。有的地区还会把人偶放到河中漂走,表示带走孩子的身体不适等。这种风俗源自平安时代,其中有中国古代上巳节“曲水流觞”习俗的影响。
摆设“雏人偶”非常讲究,陈列台可以是1、3、5或7层(日本认为奇数比较吉利),最上层的人偶是天皇和皇后,下面依次是宫妃、大臣、仆人等,最下层是车马、轿子。人偶都是“宫中人”,是因为这一风俗起源自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
一套普通的“雏人偶”价格在15万至50万日元(约合9000元至3万元人民币)之间,昂贵的更高达100万日元(约合6万元人民币)以上。不过由于“雏人偶”会一直使用到作为嫁妆跟着女儿出嫁,并且代代相传,所以大多数家庭都不会吝啬。而过了“女儿节”之后,“雏人偶”就要赶紧收起来,如若不然,据说会让女儿嫁不出去。
日本的儿童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其中不少还与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厚渊源。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孩子们或许会在儿童节收到各种礼物,而那些代代相传的祝福和亲情尤为珍贵。
澳洲华人慈善总会儿童节系列专题活动“关爱孩子,健康成长”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2012年6月5日,澳洲华人慈善总会成员来到了Harcourt public school,也是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表演的第三站。
此次活动感谢Harcourt public school卓越的组织工作,学校的小礼堂里井然有序地挤满了学生和家长。一大群孩子身穿校服,黄绿相间,如同一片澳洲辽阔的原野。全场人数高达八九百人之多,人气鼎沸,场面壮观。
澳洲华人慈善总会赠送给学校图书馆的幼儿点读笔里,传出欢快的中国儿歌萦绕在小礼堂上空。节目还未开始,台上的各位嘉宾依然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学校校长身着黑底百褶裙,桔红色的民族图案点缀裙摆,一条大大的桔色围巾透出浓郁民族特色;副校长一袭粉色法国经典套装,端庄优雅;澳洲华人慈善总会主持人安琪,着大红色的中国传统上衣,饰黄色毛边和中国结,韵味十足;其他嘉宾均盛装出席以示重视。
刘敬宇(James Liu)会长首先代表澳洲华人慈善总会用英语致辞:“感谢Harcourt public school的大力支持与合作,让我们在一起分享一个多元文化的‘六一’儿童节。澳洲华人慈善总会的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希望我们的表演为孩子们带来一个精彩和快乐的节日。”孩子们掌声热烈。Harcourt public school副校长Ms. Elizabeth Markovski代表学校欢迎澳洲华人慈善总会给孩子们带来了节目和礼品,感谢为孩子们辛勤付出的全体义工。双方互相赠送了纪念品。
两位身着蓝色旗袍,手持粉红纸伞的女孩表演“蒙蒙细雨”。为大家展示了江南的一场沥沥春雨,舞蹈表现江南女子独有的吴侬软语,细腻温柔的美,不禁让人想到江南温润的秀色;醉心荡魄,余音绕梁的苏州评弹;可口的桂花藕,龙井茶;还有唐朝白居易的词«忆江南» … …“新疆舞”舞者红色的胡旋民族舞衣将观众的心卷入那浓郁的边塞风情。热情奔放,豪爽欢快的节奏如同新疆人民的性格。“移颈”、“弄目”、“翻手”、“旋转”每每让观众欲随之起舞。刚醉醒于西域的葡萄美酒,舞蹈“绿带当风”又将我们带入汉庭。古筝铿锵;长袖善舞。表演者身着嫩黄绿水袖抹胸,鱼尾裤,腰系荷叶短裙,绿柳丝绦。时而遮面娇羞;时而含笑垂袖;顾盼流彩,憨态可掬。手风琴独奏“北京的金山上”,悠扬的琴声又将我们载入白云悠悠的青藏高原上,雪白的哈达,香浓的酥油茶;每当听到这首曲子总会有一个独特磁性的女声映入脑海,歌声穿透宽广湛蓝的天空。节目最后以广为流传于北方民间的东北秧歌结束。这种大众喜闻乐见,具代表性民俗文化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农村的生产劳动,是农村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后发展成节日庆祝的保留节目。民间秧歌通常都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演出博得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热浪式的掌声,台上台下互动一片。当主持问:“谁知道秧歌?”台下很多孩子踊跃举手。精彩的节目内容为澳洲的孩子们展现了一场丰盛的中华文化盛宴,从西域风情到东北民俗;从南方水乡到青藏高原;从现代流光溢彩至远古盛世繁华,短短一个小时,孩子们完成了时间,地域的穿越,生动形象地领略了中国各地的人文风俗;又像是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书。纵观多元文化,民族融合只有基于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才能达到如此和谐的交融与发展。
最后,刘敬宇(James Liu)会长和Harcourt Public School的副校长Ms. Elizabeth Markovski以班为单位一起给孩子们分发礼物,每当各班级的老师上台领礼物时, 台下的同一个班里,就会爆发出一阵阵高兴的尖叫和拍手声。活动在欢快的笑声中结束。。。。。
6月16日,澳洲华人慈善总会到访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最后一站——澳洲弱能儿童协康会。为儿童节系列专题活动“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精彩谢幕。
澳洲弱能儿童协康会成立于一九八八年。目的是帮助有弱能的儿童及成人了解潜能并加以启发,为他们及其家人提供生活和精神支持,协助表达和改善其生活需求及争取权益。 刘敬宇(James Liu)会长及会员先来到澳洲弱能儿童协康会幼儿组探视。本着及早干预及早治疗的理念,幼儿组治疗班正提供游戏、音乐、语言、及简易舞蹈等训练活动。听老师介绍,这个班需要家长和工作人员更多的辅助,和精心的照顾。
因为澳洲华人慈善总会早在成立之初就与澳洲弱能儿童协康会有渊源,与其说这次是文艺表演,不如说成是一个家庭聚会更为恰当。“关爱孩子,健康成长”活动便在阖家欢乐的气氛中开始了,刘敬宇(James Liu)会长致词:协康会的孩子们因为上课未能参加我们的 ‘六一’儿童节活动,但我们没有忘记你们,今天特别来为孩子们补上。会长阐述了儿童节的意义,并对家长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敬意,希望和协康会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澳洲弱能儿童协康会的会长Ms. Elly Li感谢澳洲华人慈善总会带来丰富的文艺节目,礼品和社会的关爱。很高兴看到澳洲华人慈善总会的人数在不断壮大。祝澳洲华人慈善总会蒸蒸日上。
家庭聚会长者为尊,澳洲华人慈善总会年长的冼伯率先为大家自弹自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牧歌»,杂技抛球;欧大姐也表演她的拿手好戏“太极功夫扇”及2008北京奥运会会歌«我和你»;安吉拉被协康会孩子们的歌声打动,清唱一曲«大海呀,故乡»;专业杜文秀的手风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云雀»等,节目精彩纷呈。
表演亮点,当然是由澳洲弱能儿童协康会的孩子们组成的小乐队。他们表演了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明天会更好»。小乐队应有尽有,吉他、架子鼓、电子琴、铃鼓、三角铁等,孩子们各展所能;歌声嘹亮,甜美动人,感人肺腑,牵动人心。在坐无不为之动容,要知道欢乐童音背后是多少人辛勤的汗水;不懈的努力;和契而不舍的坚持... ...。可怜天下父母心,协康会家长们的精神更深深地激励着人心。坚强,互助;用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困难。帮助孩子寻找自我价值,建立自信,自立,积极融入社会,要和其他人一样享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演出期间孩子们始终面带笑容,可以看出协康会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关爱,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中,他们不再感到孤单。相信他们的生活也会和他们的歌曲一样,甜蜜蜜,明天会更好!
最后,澳洲华人慈善总会成员和澳洲弱能儿童协康会的孩子们共同高歌,为了地球上所有的孩子,无论肤色,无论种族,无论他(她)在地球的哪个角落,祝他们平安健康,茁壮成长!祝他们‘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