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悉尼讯)日前,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澳大利亚悉尼星港城隆重举行中华科技产业园澳新谷项目签约仪式。

以武汉市委常委冯记春为团长的武汉市人民政府访澳代表团专程出席签约仪式。代表团成员有:武汉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何伟副主任、 李文桥处长、王捷处长、市科学技术局王亚宁副局长、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刘萌副院长、市政府办公厅吴涛处长、东湖高新区建设管理局丁慧琛局长、武汉市流芳街党组书记,中华办姚汉林副主任、中华投办公室余洁主任。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参赞衔领事何馥香博士应邀出席仪式并代表总领馆高度评价了中华科技产业园澳洲推介会暨澳新谷项目签约在中澳建交四十周年之际的重要意义,预祝中华科技产业园澳新谷早日建成开园。

冯记春团长在致辞时表示,武汉市委、市政府诚挚地欢迎华人华侨来中国武汉投资兴业,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将竭尽全力在投资、生活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服务,使武汉真正成为广大华侨华人投资兴业的沃土,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的家园。邝远平会长在加强海外和海归华人华侨与政府的交流中,做了很多实事,起了很大的作用,此次澳新谷项目在大家的努力下,也一定能够胜利发展.

据悉,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华科技产业园是为进一步激励和支持全球华侨华人回国投资创业热情,放大“中国华人华侨投资创业洽谈会”品牌效应,系统整合全球华侨华人资本、技术、管理等创新资源优势,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的中国首家超大规模、专属全球华人华侨的创新创业特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17.66平方公里,北倚龙泉山,300余平方公里梁子湖环绕东南,依山傍湖、钟灵毓秀,形成得天独厚的最具竞争力的环境优势。该园以“凝聚华心、融通华资、展现华智”为宗旨,致力于构筑政策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打造“华侨华人神往,创新创业特区,生活休闲首选,配套功能现代”的一座差异化、国际化的科学城,设立澳新谷、田长霖科学园、东盟园、欧洲村、港澳台园等多个特色园区。澳新谷即为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大洋洲优秀企业在中华科技园的集中入驻园区。该园区引入澳新两国及整个大洋洲的科技、技术优势产业,智力人才,包括这些国家各地土特产及美食等。

在仪式上,澳洲杰出华商协会、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会长、华人集团董事局主席、澳大利亚联合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邝远平和悉尼市议员、澳洲中国年庆典活动组委会主席郭耀文、澳大利亚PTW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约翰.贝尔蒙先生等先后致辞。

中华科技产业园建设管理办公室与澳大利亚联合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中华科技产业园澳新谷战略合作协议书》,华人集团/澳大利亚联合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PTW建筑设计事务所签订《规划合作协议》。

据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书约定,中华科技产业园澳新谷采用“平台公司+自主自治”模式进行建设,澳大利亚联合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华人集团将充分发挥在全球华商中的影响力的优势,协助中华科技园引进海外科技、智力、人才、资金等一系列资源。中华科技产业园建设管理办公室将全力支持澳大利亚联合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对中华科技产业园的投资、引资、引智、招商、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为澳大利亚联合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澳新谷落地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华科技产业园提供最优惠的土地、人才、金融、资金支持和相关配套政策扶持,让澳新谷项目率先在中华科技产业园规划和开工建设,并委托“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方澳大利亚PTW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澳新谷的规划设计工作,继续致力于推动中澳经济、文化合作,创造共同的美好未来。

出席仪式的还有:澳洲杰出华商协会名誉会长、澳大利亚康道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海光、澳大利亚中华情谊总会会长、澳大利亚碳循环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宪舫太平绅士、中华情名誉会长张世京律师、中华情高级经济顾问谢晋诚、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澳大利亚湖北青年同乡会会长李冠中博士,澳洲杰出华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澳大利亚澳华国际集团董事长林洁先生,澳大利亚联合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副总栽、澳大利亚中国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静女士,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数据与计算机所所长、教授操龙兵博士,中澳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戈博士,澳大利亚川渝同乡会会长、澳洲瑞格拟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毅博士以及郭昱彤,崔驰,索江,邓壹,王晓杰,陈波南,刘畅,和周济等嘉宾。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沃斯利人颅骨

林道人(Lindow)遗骸

  科学网(kexue.com)讯 据《每日邮报》报道,近日英国科学家利用现代医用CT扫描仪对一个1900年前的颅骨扫描发现,受害者竟先是被残酷殴打,随后被勒死,最后头颅还被残忍砍下,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行可能源自一个不为人知的异教仪式。

  经研究,该受害者被称为沃斯利人,生活于第二世纪的英国。而颅骨则是在1958年被发现于索尔福德附近的泥炭沼泽里。虽然颅骨脖子上有明显的勒痕,但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这可能是长期带坠饰所致,颅骨一直被保存于曼彻斯特博物馆里。

  随着现代医学扫描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专家与曼彻斯特儿童医院的医生对颅骨扫描确定颅骨脖子上的痕迹是被绞杀所致,并且认定受害者死亡年龄在20-30岁之间,但死亡后为什么还要将其头颅看下,专家认为可能是源自古罗马的某种异教仪式。 这不免让人将其和著名的林道(Lindow)人尸体联系在一起,林道人尸体被发现于1984年柴郡(英格兰西北部一郡)的一个泥炭沼泽里,他的生活年代比沃斯利人早大概150年,同样他的死因也是遭殴打后被绞死并被割断了喉咙。

  不少科学家结合那段时间的历史认为,古罗马人占领了这块土地,而这些受害者可能是来自反抗军成员,罗马人俘虏他们后执行了他们的某种教义仪式。(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考古学家在著名考古遗址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古城的一个落水洞(或称沼穴)内发现6具人类骨骼遗骸,其中包括2名儿童。此外,他们还发现翡翠珠、贝壳以及石制工具。研究人员表示这些遗骸和物品极有可能与古代的人祭仪式有关,当时的水位较低,距今年代在公元820年至1250年之间。

  霍尔敦落水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人祭仪式证据。这个落水洞座落于卡斯蒂略金字塔附近,后者位于奇琴伊察心脏地带,献给羽蛇神库库尔坎。这些人当成祭品献给雨神查克,当时这一地区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公元900年左右,玛雅帝国迅速走向衰败,整个过程带有神秘色彩。

  此项考古研究是尤卡坦自治大学与墨西哥人类学和历史学协会合作的“落水洞仪式”考古项目的一部分。为了进行此项研究,考古学家对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33个洞穴和落水洞进行了系统勘察。他说:“我们认为会在这些地方发现古代仪式证据。”

  考古学家至少在霍尔敦落水洞发现6具人类尸骨,其中包括这个头骨。这些尸骨以及其他物品在潜入一个水平通道大约70英尺(约合21米)处发现。考古学家表示,这些物品进入这里的唯一方式就是古人有意将它们带到这里。当时正值干旱,水位很低,过道可能干涸。

  在这个玛雅遗址,考古学家除了发现人类遗骸外,还发现一些陶器容器、动物尸骨、翡翠珠、贝壳以及燧石刀。这些物品可能用于人祭仪式。遗骸和物品是在地下大约26米和当前水位下方大约5米处发现的。由于干旱,它们可能在水位较低时被放入这个通道。

  在霍尔敦落水洞一块岩石上发现的另一个人类头骨。研究论文中指出,分析显示头骨的主人曾遭到致命伤。在头骨周围发现木炭碎片说明,古玛雅人在仪式上使用火。虽然玛雅用于献祭的人通常是战俘,但在霍尔敦落水洞发现的人类遗骸上并没有营养不良的迹象。

  在水下暗礁中央附近,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块人类胫骨,附近则散落着一个狗头骨、一把燧石刀以及鹿的尸骨。发现这些未遭到破坏的遗迹将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在奇琴伊察这个重要玛雅古城的落水洞内举行的仪式。

  考古学家率领队员潜入水下,游向暗礁。在落水洞的深过道内,他们发现了人祭仪式遗迹。安达是职业洞穴潜水教练和考古学家,对于他来说这一发现并不稀奇。他说:“我的工作就是研究落水洞,尤其是在洞内进行的与死亡有关的仪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血腥牧师

血腥牧师
血腥牧师(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哈埃卡·班德拉新发现的壁画碎片,刻画的是献礼祭祀仪式中的神职人员。韦斯特说:“这位神职人员主持祭祀仪式,并在女祭司和其他同事旁杀死战犯,然后为神灵奉上一碗鲜血。”

  6.儿童不得入内?

儿童不得入内?
儿童不得入内?(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哈埃卡·班德拉遗址发现一个陶罐,可追溯至莫切时代晚期,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之间,图案是一个女人左臂抱着一个孩子。负责该遗址的考古学家不确定这个陶罐到底是祭品还是“献礼”人祭仪式的一部分。

  7.医师

医师
医师(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哈埃卡·班德拉遗址出土的陶罐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上面刻画的是一个医师,他背着圣派德罗仙人掌——安第斯山重要的传统药物。韦斯特说:“莫切时代医师非常普遍,他们会治病救人或接生婴儿。”

  8.笑脸

笑脸
笑脸(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这个带着笑脸的水罐可追溯至莫切时代晚期。韦斯特指出,当时哈埃卡·班德拉祭祀陵举办过多次祭祀仪式。带有面孔的水罐是莫切古器物中常见的一种,韦斯特说:“它一定与仪式饮用水的准备工作有关。”(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考古学家在英国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史前仪式用建筑群
    考古学家在英国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史前仪式用建筑群(图片提供:Damian Grady/English Heritage)

  考古学家在英国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史前仪式用建筑群。从空中看,这个建筑群好似一个个怪异的麦田怪圈,令发现它们的考古学家大为吃惊。

  达默哈姆考古计划负责人、考古学家海伦·威克斯蒂德表示,这个考古遗址的历史比附近的巨石阵还要早1000年。在这一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木结构寺庙的遗迹以及两座有着6000年历史的巨大坟墓,它们应该是英国历史上年代最为悠久的建筑之一。伦敦金斯顿大学的威克斯蒂德说,这样的地方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不被人发现“真的是太令人意外了”。

  对此,并未参加此次发现之旅的考古学家乔舒亚·珀拉德持同样的观点。他表示,鉴于几十年来考古人员一直将目光聚焦一个面积更大的巨石阵所在地,这无疑是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发现。“我认为每一个人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个历史遗址早已被人所知或者被人发现。”珀拉德是巨石阵河畔计划联合负责人,这一计划部分得到国家地理学学会资助。

  史前仪式用建筑群面积达到500英亩(约合200公顷),位于达默哈姆村附近农田。达默哈姆村距离巨石阵大约15英里(约合24公里)。在英国政府历史保护机构“英国遗产”进行的一次例行航空勘测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个史前遗址,麦田怪圈的外形是被掩埋的史前建筑结构阻碍植物生长的结果。真正的麦田怪圈面积巨大,由整平的农作物构成。

  位于建筑群中部的是两个大型坟墓,也就是所谓的长古墓。坟墓顶部被巨大的土堆覆盖,由于数百年之久的耕作影响,土堆高度不断降低。据悉,其中一座较大的坟墓长度达到70米(约合230英尺)。根据英国类似古墓的年代推测,两座坟墓的历史估计在6000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长古墓也是这个建筑群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组成部分。

  威克斯蒂德表示,类似这样的长方形墓葬土堆非常罕见,是英国已知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类型。最后一次挖掘出完整的长古墓是在上世纪50年代。达默哈姆古墓尚未进行挖掘,但专家们表示,两座长古墓内可能建有墓穴,墓穴可能在白垩岩床上雕刻而成并且使用木料加固,里面安放着与祭祖有关的人的遗骨。

  据信,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会将死者的头留在野外,让鸟类和其它动物吃掉。威克斯蒂德解释说,出于某种特定的原因,头骨和其它骨骼被当地人视为重要之物,而后被埋藏在墓穴中。“我们应该会在墓穴内发现马的遗骨以及当地人祖先的部分遗骨而不是完整骨架。”

  其它发现显示,这一地区一直是史前农耕社会的重点耕种区域,它的重要性一直持续到铜器时代(英国的铜器时代从公元前大约2000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00年)。在古墓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大型圆形并且被沟渠环绕的结构或者说围地。最大的圆形围地直径大约在190英尺(约合57米)左右。

  非插入式电磁勘测发现了柱坑痕迹,说明笔直木料形成的环曾矗立于圆形围地之内。这一证据进一步证明达默哈姆考古区是举行仪式或者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珀拉德将这些结构比作一个缩写版的巨木阵。巨木阵是一座被木桩环绕的寺庙,被视为世界遗产巨石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项考古计划负责人威克斯蒂德表示,考古人员还在达默哈姆遗址发现一个非常与众不同并且至今让人无法理解的U形围地,围地被柱坑环绕,年代可追溯到铜器时代。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26个铜器时代墓葬土丘环绕这一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地区散落着燧石以及英国已知年代最为久远的陶器碎片。

  史前农田这一证据显示,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入侵英国之时,这一地区至少已被部分耕种。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地区的史前时代在公元一世纪走向终结。

  珀拉德表示,经过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农业耕种,达默哈姆附近的真正古坟和土堆已经大量消失,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可能带来更有价值的考古发现。对于盗墓者来说,土堆的发现将不可避免地充当一则吸引人的广告的角色。18世纪和19世纪,盗墓者曾将铜器时代的墓穴视为挖掘目标,希望能够在墓穴中发现价值连城的文物。

  珀拉德指出:“即使这些土堆消失,最初的墓穴仍可以保留下来。原因在于:墓穴是在白垩岩床上开凿出来的,因此得以幸存下来。”石器时代长古墓内的物品也可能得以幸存。他说:“我认为,我们拥有足够理由进行这样一种推测,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的木制停尸室以及陪葬品。”

  威克斯蒂德表示,管理疏漏可能也是造成这一考古遗址长期以来不被人所知和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帮助它保持原始面貌,至少地下区域应当如此。威克斯蒂德说,19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曾对这一地区的史前遗址进行测绘并记录在案,在此期间进行的一次郡边界变更将达默哈姆归入汉普郡,而不是巨石阵所在的威尔特郡。“汉普郡的人可能认为,这些历史遗址是其他人的问题,与他们无关。”

  耕作与政治的此次幸运结合让达默哈姆的史前遗产一直处于不引人注意的状态,直到现在才让考古人员大吃一惊。珀拉德说,这一考古遗址显示,很多仪式没有必要在巨石阵等大集会中心进行。“人们会在其它一些地区聚集并建造仪式用建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在上海结束的IEEE世界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2011)上,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IEEE RAS)公布了2011年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的获奖者名单,并举行了颁奖仪式。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研究室刘连庆研究员获此殊荣。据悉这是自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奖项1999年设立以来,我国内地学者首获此奖。
颁奖仪式于2011年5月12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ICRA大会上举行,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主席Kazuhiro Kosuge、2011 IEEE世界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总主席李泽湘、机器人领域国际著名专家谈自忠教授,教育部、科技部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近2000人参加了颁奖仪式,随同该仪式同时颁发了ICRA2011最佳大会论文,最佳自动化论文等奖项。
IEEE RAS是国际上最为重要的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专业组织之一,汇集着世界各国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引领着机器人和自动化学科的发展方向。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是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设立的重要奖项,用于奖励获得博士学位不满7年,并在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不超过2人。2011年度该奖项授予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的Hisataka Maruyama博士。
刘连庆研究员主要从事纳米操作机器人、以及与生命科学相交叉融合的相关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院重大课题的支持下,在机器人化纳米操控的理论体系和实现方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月2日,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董晓军(左)出席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中国春节亮灯仪式。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2月2日,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董晓军(左)出席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中国春节亮灯仪式。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新华网纽约2月2日电(记者 荣娇娇)美国纽约市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2日上午举行点灯仪式,将帝国大厦的景观灯切换成红、黄、红三层双色彩灯,并将于当晚正式点亮,以迎庆中国农历兔年。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副总领事董晓军在点灯仪式上表示,帝国大厦已成为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了解、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些文化活动也促进了两国文化间的交流,有重要意义。希望新的一年,中美关系能够继续健康稳定发展。

  帝国大厦总经理约瑟夫·贝利纳出席了点灯仪式。他说,点亮彩灯庆祝中国春节已是帝国大厦保持多年的传统,亮起的红灯和黄灯分别代表幸福和财富,希望这个照亮纽约上空的彩灯也为全纽约市民在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中国春节主题橱窗展也在帝国大厦的一楼大厅展出。大红的喜庆灯笼、颜色绚烂的年画、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突出“欢欢乐乐过大年”的展览主题,让中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春节的历史风俗和今日的发展变化。

  自2001年起,帝国大厦每年都为中国农历新年点亮红黄双色彩灯,以表达纽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祝福。此次亮灯将持续至3日晚。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农历辛卯年就要到了,家家户户纷纷忙碌起来,打扫卫生、购买年货、筹划着如何与亲人团聚,欢度佳节……虽然累,却快乐着!春节,这个全球华人一年中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已流传千年。2011年,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到紫禁城里与清朝皇帝过回大年,亲身领略一下那里的浓浓年味吧!

  漱芳斋开笔书福

  赐福苍生

  腊月初一起,皇宫里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如大扫除,制作鞭炮、花灯,准备食物、压岁钱和供品,添置新衣,更换陈设等,可谓事无巨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皇帝要“开笔书福”,这意味着“赐福苍生”。乾隆、嘉庆皇帝每到开笔日,都要到位于西六宫北、重华宫东、紧贴御花园的漱芳斋书写第一个“福”字。漱芳斋平面呈“工”字形,有前后两座厅堂,中间有穿堂相连。前殿与南房、东西配殿围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相连。前殿东次室额题“静憩轩”,为乾隆年少时的读书处。后殿名“金昭玉粹”。南房北面接重檐四角攒尖顶亭式戏台一座,与前殿相对,是乾隆即位后修建的单层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清帝书写的第一个“福”字一般要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张贴于后宫等处,有的则赐给王公大臣。

  宫里准备的春联、门神和宫训图也是颇具特色。与民间习俗不同的是,清宫中的春联不用红纸,而是按照满俗,清朝内廷及宗室王公等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宫训图是宫廷专用的,其上绘历代有美德的后妃故事一则,专门用于东、西六宫,作为后妃的榜样。

  交泰殿封存宝印

  各地放假

  进入腊八,年味越来越浓了。小年之前四天(十九至廿二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封印”,各地停止办公,学校放假等,正式开始庆祝新年。“封印”这天,宫里要在后三宫之一的交泰殿里举行隆重的仪式。交泰殿殿名取自《易经》,寓“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殿平面为方形,四角攒尖鎏金宝顶,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御书“无为”匾,东次间设铜壶滴漏,西次间设有自鸣钟计时。殿里最为重要的陈设当属皇帝行使权力的“二十五宝”,即二十五枚印章。这些御玺各有不同的用途,如“皇帝之宝”用于颁发诏书、录取进士时公布皇榜;“制法之宝”和“命德之宝”用于谕旨臣僚和奖励官吏;“制驭六师之宝”用于军事等。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起,这些御玺便存放在交泰殿里。

  “封印”仪式上,交泰殿中的供案要摆设酒果,点燃香烛,请皇帝拈香行礼后,管理御玺的官员捧着宝印出殿,到乾清宫门外进行洗拭,再捧入殿内加以封贮。来年正月,选择吉日开封。开宝印时,礼仪同前。
 

  坤宁宫祭祀灶神

  帝后出场

  腊月廿三是小年。这天,祭灶神的仪式在后三宫之一的坤宁宫举行。坤宁宫平面呈长方形,重檐庑殿顶,明代时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坤宁宫进行了改建,殿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康熙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后来同治、光绪、溥仪结婚仪式也都是在这里举行。殿内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祭灶神的仪式就在殿内西侧举行,要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摆供品。供品共33种,特别的有南苑猎取的黄羊一只、盛京(今沈阳)内务府进贡的麦芽糖(关东糖)等。杀牲煮肉就在殿后檐的锅灶间进行,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与民间女子不祭灶王爷的习俗不同,清宫祭灶神时,皇帝先到坤宁宫的佛像前、神龛前、灶神前拈香行礼。等皇帝礼毕回宫后,皇后再行祭礼。

  小年后转天,宫中要上天灯和万寿灯,灯火辉煌通宵达旦。腊月廿六日左右,各宫将准备好的春联、门神和宫训图挂出,一派喜气。在除夕前的几天里,宫里还要由喇嘛主持“得禄”、“打鬼”等传统的祭祀仪式。皇帝也要到太庙祭祖迎接新年的到来。

  保和殿赐宴外藩

  行辞岁礼

  除夕,真正的庆典开始了。凌晨寅时左右,皇帝起床到宫殿各处拈香行礼,鞭炮声中邀请各处神佛来宫里过年。午刻,皇帝到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举行赐外藩蒙古王公来朝的筵宴大礼。保和殿有“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方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之意,平面长方形,重檐歇山顶,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舒适。殿内匾额为乾隆御笔“皇建有极”。

  根据清代的文献记载,赐宴外藩时皇帝御筵设于宝座前正中,外藩大臣的宴桌围绕左右,殿前丹陛上按品级摆满宴桌。保和殿屋檐下和中和殿北檐下有皇家乐队,殿外东隅等待着舞蹈、杂技、百戏的表演者。皇帝驾到后,依次进行燕礼、奏乐、进茶、进爵、行酒、进馔、乐舞、杂技、百戏、宴毕谢恩等礼节。

  宴饮结束后,宫里还要举行皇帝的家宴,帝后及宫眷也要分别诣太后宫行辞岁礼,吃煮饽饽(饺子)等。

  太和殿百官朝贺

  大宴群臣

  元旦开笔后,皇帝还要到宫外满洲祭神祭天的庙堂——堂子,以及乾清宫东侧祭祖的奉先殿进行祭拜。

  天蒙蒙亮,最为隆重的典礼在太和殿开始了。这里是整个故宫的建筑主体和核心空间,采用最高级别的建筑规格,面阔十一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基,殿前的广场可容纳上万人。元旦这天,文武百官齐集太和殿广场给皇帝拜年。辰时,钦天监官员宣布时刻已到,午门上鸣钟击鼓,乐队奏响音乐,皇帝登上太和殿宝座,鞭炮声声,赞礼官高喊“排班”。百官按照品级列队下跪。这时由两名大学士跪捧贺表,由宣表官宣读。读毕,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皇帝赐座赐茶,百官又要叩头谢恩。茶毕,鞭炮再响,乐队再奏,皇帝下殿,百官也依次退出大殿,贺岁大典告一段落。

  有时候贺岁大典还要伴随着盛大的午宴。太和殿内宝座前设皇帝御桌,周围按照品级环绕百官宴桌,大殿前檐下东西两侧及丹陛上也摆满了官员的宴桌,三台下丹墀左右是三品以下官员的宴桌,数量足足有好几百桌。鞭炮礼乐声中,百官行礼敬酒,然后王宫大臣和司舞者共同跳起独具特色的满族宫廷舞蹈——“庆隆舞”,接着还有各族乐舞和百戏表演。最后,乐队再奏,百官行礼,皇帝还宫,宴会结束。

  乾清宫家宴

  内廷贺岁

  除了接受百官朝贺外,元旦这一天皇宫内廷还要举行家宴,全家团聚庆贺。这项活动主要在后三宫的乾清宫举行。乾清宫位居后三宫之首,平面呈长方形,重檐庑殿顶,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分别摆设铜龟、铜鹤、日晷、嘉量等。

  元旦当天,乾清宫檐下和乾清门内都要设皇家乐队。皇帝在贺岁大典结束后,乘舆回到乾清宫,伴随着礼乐声,登上宝座。这时候音乐停止,身着礼服的后宫妻妾依次进宫。音乐响起,皇后带领妃子们行六肃三跪三拜之礼。行完礼后,后妃各自回宫。接着皇子等在殿外丹陛上行三跪九叩礼,与此同时,各宫首领太监也在东西丹墀下随礼。礼毕,皇帝起座回宫。

  内廷贺岁常常也伴随着隆重的家宴。皇帝的御筵设在乾清宫的宝座前,皇后及后妃位列左右。宴席按照宫廷礼仪进行,行礼敬酒毕,还有乐舞表演,最后宫殿监奏“宴毕”,皇帝起座,家宴结束。新年期间,皇帝还要跟王公宗室们吃一次乾清宫家宴。如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都是在元旦这天宴请近支亲藩。

  如果皇太后健在的话,帝后及宫眷还要向太后行贺岁礼,家宴还要继续……

  养心殿元旦开笔

  江山永固

  正月初一,亦称正旦、元旦。这一天是新年的开始,皇宫内几乎马不停蹄,皇帝子时或丑时就沐浴更衣到各处拈香行礼。雍正时又增加了到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开笔的习俗。养心殿取“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之意,位于乾清宫的西侧,平面呈“工”字形。前殿为皇帝召见群臣、处理政务以及读书、学习的地方,后殿是皇帝的寝宫,两侧耳房则为皇后、贵妃等的陪侍之所。前殿明间正中设皇帝宝座,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分隔为数间,其中最有名的是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就是元旦开笔的地方,清末的“垂帘听政”也在这里。

  元旦开笔时,在东暖阁明窗处的桌上放“金瓯永固”杯,寓意“江山永固”。杯内盛屠苏酒,在玉烛映照下,皇帝用镌有“万年青管”或“万年枝”字样的毛笔蘸朱墨等,写下新年吉语,祈求国家政和事通。如嘉庆元年(1796年)元旦开笔笺为洒金朱笺,中间一行红字为“嘉庆元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万事如意”,右行黑字稍小为“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左行黑字为“和气致祥,丰年为瑞”。

  重华宫茶宴

  联句贺春

  乾隆皇帝退位后,元旦这天会在重华宫前殿接受皇子皇孙的庆贺,在后殿接受嫔妃、公主、福晋的庆贺。重华宫位于西六宫以北、御花园以西,是乾隆在1727年成婚后居住的地方。宫内三进院落格局,前院正殿为崇敬殿,殿内正中悬乾隆为和硕宝亲王时亲笔书匾额的“乐善堂”。中院正殿即重华宫,东配殿为葆中殿,西配殿为浴德殿,是乾隆的书房。后院正殿为翠云馆,东次间匾名“长春书屋”,是乾隆即位前的读书处。

  重华宫也是正月里茶宴联句的地方,这个习俗起自乾隆,他喜欢召集诸王、大学士、内廷翰林等参加茶宴,赐三清茶及水果,然后作诗联句等庆贺新年,一开始的时候人数不定,后来定为18人,每年都要举行。

  正月里,祭祀、朝贺、吃喝、玩乐成为清宫的主要任务,如转宴席、观戏剧、放烟火、看花灯……庆祝新年的活动总是层出不穷,不同的皇帝、不同的年份,贺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团圆、喜庆、祥和的主题却是不变的。(作者:吴聿立 故宫博物院:达微佳 国家文物局:腾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血腥牧师

血腥牧师
血腥牧师(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哈埃卡·班德拉新发现的壁画碎片,刻画的是献礼祭祀仪式中的神职人员。韦斯特说:“这位神职人员主持祭祀仪式,并在女祭司和其他同事旁杀死战犯,然后为神灵奉上一碗鲜血。”

  6.儿童不得入内?

儿童不得入内?
儿童不得入内?(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哈埃卡·班德拉遗址发现一个陶罐,可追溯至莫切时代晚期,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之间,图案是一个女人左臂抱着一个孩子。负责该遗址的考古学家不确定这个陶罐到底是祭品还是“献礼”人祭仪式的一部分。

  7.医师

医师
医师(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哈埃卡·班德拉遗址出土的陶罐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上面刻画的是一个医师,他背着圣派德罗仙人掌——安第斯山重要的传统药物。韦斯特说:“莫切时代医师非常普遍,他们会治病救人或接生婴儿。”

  8.笑脸

笑脸
笑脸(图片提供: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Brüning, Peru)

  这个带着笑脸的水罐可追溯至莫切时代晚期。韦斯特指出,当时哈埃卡·班德拉祭祀陵举办过多次祭祀仪式。带有面孔的水罐是莫切古器物中常见的一种,韦斯特说:“它一定与仪式饮用水的准备工作有关。”(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考古学家在英国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史前仪式用建筑群
    考古学家在英国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史前仪式用建筑群(图片提供:Damian Grady/English Heritage)

  考古学家在英国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史前仪式用建筑群。从空中看,这个建筑群好似一个个怪异的麦田怪圈,令发现它们的考古学家大为吃惊。

  达默哈姆考古计划负责人、考古学家海伦·威克斯蒂德表示,这个考古遗址的历史比附近的巨石阵还要早1000年。在这一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木结构寺庙的遗迹以及两座有着6000年历史的巨大坟墓,它们应该是英国历史上年代最为悠久的建筑之一。伦敦金斯顿大学的威克斯蒂德说,这样的地方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不被人发现“真的是太令人意外了”。

  对此,并未参加此次发现之旅的考古学家乔舒亚·珀拉德持同样的观点。他表示,鉴于几十年来考古人员一直将目光聚焦一个面积更大的巨石阵所在地,这无疑是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发现。“我认为每一个人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个历史遗址早已被人所知或者被人发现。”珀拉德是巨石阵河畔计划联合负责人,这一计划部分得到国家地理学学会资助。

  史前仪式用建筑群面积达到500英亩(约合200公顷),位于达默哈姆村附近农田。达默哈姆村距离巨石阵大约15英里(约合24公里)。在英国政府历史保护机构“英国遗产”进行的一次例行航空勘测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个史前遗址,麦田怪圈的外形是被掩埋的史前建筑结构阻碍植物生长的结果。真正的麦田怪圈面积巨大,由整平的农作物构成。

  位于建筑群中部的是两个大型坟墓,也就是所谓的长古墓。坟墓顶部被巨大的土堆覆盖,由于数百年之久的耕作影响,土堆高度不断降低。据悉,其中一座较大的坟墓长度达到70米(约合230英尺)。根据英国类似古墓的年代推测,两座坟墓的历史估计在6000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长古墓也是这个建筑群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组成部分。

  威克斯蒂德表示,类似这样的长方形墓葬土堆非常罕见,是英国已知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类型。最后一次挖掘出完整的长古墓是在上世纪50年代。达默哈姆古墓尚未进行挖掘,但专家们表示,两座长古墓内可能建有墓穴,墓穴可能在白垩岩床上雕刻而成并且使用木料加固,里面安放着与祭祖有关的人的遗骨。

  据信,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会将死者的头留在野外,让鸟类和其它动物吃掉。威克斯蒂德解释说,出于某种特定的原因,头骨和其它骨骼被当地人视为重要之物,而后被埋藏在墓穴中。“我们应该会在墓穴内发现马的遗骨以及当地人祖先的部分遗骨而不是完整骨架。”

  其它发现显示,这一地区一直是史前农耕社会的重点耕种区域,它的重要性一直持续到铜器时代(英国的铜器时代从公元前大约2000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00年)。在古墓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大型圆形并且被沟渠环绕的结构或者说围地。最大的圆形围地直径大约在190英尺(约合57米)左右。

  非插入式电磁勘测发现了柱坑痕迹,说明笔直木料形成的环曾矗立于圆形围地之内。这一证据进一步证明达默哈姆考古区是举行仪式或者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珀拉德将这些结构比作一个缩写版的巨木阵。巨木阵是一座被木桩环绕的寺庙,被视为世界遗产巨石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项考古计划负责人威克斯蒂德表示,考古人员还在达默哈姆遗址发现一个非常与众不同并且至今让人无法理解的U形围地,围地被柱坑环绕,年代可追溯到铜器时代。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26个铜器时代墓葬土丘环绕这一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地区散落着燧石以及英国已知年代最为久远的陶器碎片。

  史前农田这一证据显示,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入侵英国之时,这一地区至少已被部分耕种。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地区的史前时代在公元一世纪走向终结。

  珀拉德表示,经过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农业耕种,达默哈姆附近的真正古坟和土堆已经大量消失,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可能带来更有价值的考古发现。对于盗墓者来说,土堆的发现将不可避免地充当一则吸引人的广告的角色。18世纪和19世纪,盗墓者曾将铜器时代的墓穴视为挖掘目标,希望能够在墓穴中发现价值连城的文物。

  珀拉德指出:“即使这些土堆消失,最初的墓穴仍可以保留下来。原因在于:墓穴是在白垩岩床上开凿出来的,因此得以幸存下来。”石器时代长古墓内的物品也可能得以幸存。他说:“我认为,我们拥有足够理由进行这样一种推测,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的木制停尸室以及陪葬品。”

  威克斯蒂德表示,管理疏漏可能也是造成这一考古遗址长期以来不被人所知和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帮助它保持原始面貌,至少地下区域应当如此。威克斯蒂德说,19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曾对这一地区的史前遗址进行测绘并记录在案,在此期间进行的一次郡边界变更将达默哈姆归入汉普郡,而不是巨石阵所在的威尔特郡。“汉普郡的人可能认为,这些历史遗址是其他人的问题,与他们无关。”

  耕作与政治的此次幸运结合让达默哈姆的史前遗产一直处于不引人注意的状态,直到现在才让考古人员大吃一惊。珀拉德说,这一考古遗址显示,很多仪式没有必要在巨石阵等大集会中心进行。“人们会在其它一些地区聚集并建造仪式用建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