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新华网日内瓦2月12日电(记者杨京德 刘洋)瑞士洛桑警方12日晚说,一架皮拉图斯PC12型小飞机12日上午在洛桑布莱舍雷特机场降落时冲出跑道陷入草坪,飞机受损,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架来自比利时的飞机上有4人。飞机冲出跑道15米后扎入草坪,机头螺旋桨折弯。机场消防队和警察立即赶到现场采取措施,防止燃油泄漏污染和起火。消防队在飞机周围铺上吸油泡沫,随后铲除了渗油的泥土。

  事故发生后,洛桑布莱舍雷特机场关闭至傍晚,救援人员开来吊车,将机尾翘起的飞机吊出草坪。瑞士联邦飞行事故办公室3名专家已赶到现场调查事故原因。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X-47B X-47B

“空中观察哨” “空中观察哨”

  人民网2月7日电 美国格鲁曼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X-47B无人驾驶飞机近日在加利福尼亚州首飞成功。从现场画面看,这架飞机外形与大名鼎鼎的B-2隐形轰炸机及其相似。据悉,当天飞行测试持续了29分钟左右,飞机最高曾爬升到了1500多米处。

  今年早些时候,美军还在同一基地测试了代号为“全球观察哨”的无人驾驶侦察机。据悉,该机翼展和波音747客机相当,具备比现役侦察机飞得更高更快等特 点。“全球观察哨”飞行高度近2万米,飞一次就能对相当于阿富汗国土面积大小的地区开展详细侦查活动。

  第三种尚未试飞的无人驾驶飞机是由波音公司研制的“幽灵”飞机,它可以悄悄潜入对手防线后面,并炸毁其雷达基地,从而为后续空中梯队跟进扫清障碍。上述三种无人驾驶飞机都具有很强的隐形能力。美军现役无人驾驶飞机具有速度慢、易暴露和被敌方击落等缺点。

  此外,五角大楼将在下月向国会提交2012财年国防预算申请报告。美空军表示,希望在该预算报告中包含新型轰炸机项目,美国防部长盖茨也明确表示,美国将研发能搭载核武器的新型远程轰炸机。他说,这种新飞机既可能采取有人驾驶也可能采用无人驾驶技术。

  有关资料显示,美军此前先后装备部队的F-117,B-2,F-22以及研制中的F-35等飞机都具有很强的隐身作战能力,但并没有能实现无人驾驶。美军拥有的“捕食者”和“全球鹰”无人驾驶飞机则速度较慢,隐身性能一般,无法承担更为艰巨的侦查和作战任务。

  格鲁曼公司透露,X-47B将是美海军装备的第一种“无尾翼、喷气式无人驾驶飞机”。它可携带精确制导炸弹从美军航空母舰上起飞,在完成攻击敌方目标的任务后,再能自行返回航空母舰降落。美军目前已经为该机拨款约6.36亿美元,整个生产过程处于高度保密状态。

  美军现有的各类无人驾驶飞机都要在地面人员遥控下才能执行作战任务。X-47B战机则能完全在电脑指挥下升空作战与返航。地面控制人员只要在机上电脑输入目标和路线信息,其他工作就全交给电脑完成了。此前,只有经验丰富飞行员才能完成驾机在航母上的起降任务。

  同美军各类现役战机相比,X-47B因为不必考虑飞行员的身体承受能力,因此其作战半径更大,滞空时间更长。根据美军条例规定,一名美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每次升空作战最多持续10个小时。与此同时,美军现有无人驾驶飞机每次可在空中工作30个小时以上。

  格鲁曼公司透露,X-47B飞机的设计飞行高度超过1万米,时速可达1000公里。未来一段时间,该机将继续在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内开展50次试飞活动。今后,将有两架样机参与上述测试工作。不过,该机要想投入实战,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各种测试。

  五角大楼介绍,“全球观察哨”飞机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因此滞空时间超长,可达普通飞机的2倍左右,每次升空侦查时间高达100多个小时。据透露,该机最早将在今年年底加入美军服役。它们将成为美军侦查卫星的“低价接班人”,并提供更为精确的战场实况信息。

  同时,“全球观察哨”无人机还能充当美军现有各类导弹武器的“指路人”,在空中取代卫星引导其攻击敌方目标。这种飞机能够在普通美国飞机跑道上起降,它由强力轻型合成材料制成,因此便于拆卸组装,可搭乘运输机部署到世界各地,适应性更强。

  知情人士称,目前发展新型轰炸机所需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先进隐身技术、先进航电综合技术、先进推进技术均已在F-35等五代机的研制过程中得以发展和验证。很多人宣称,美军下一代战机应采取无人驾驶的设计方案,以便确保美军在战场上实现“零伤亡”的目标。

  美国空军人士则希望继续开发有人驾驶的轰炸机。理由是,无人驾驶飞机在远程控制时存在不少缺点,现有技术让基站与飞机间的远程通信链接易受干扰;由于机载传感器数量和性能的限制,基站内的控制人员对战场形势的感知能力也会大受影响。

  美国空军研发的新型战略轰炸机,能与F-35战机互联,在作战机群的配合下执行任务,通过网络传感系统与机群成员共享飞行状态、图像、作战路线乃至声音等信息。纵深打击能力将是新型轰炸机所追求的重点目标,因此须采用高隐身性设计。(高轶军)

  人民网2月7日电 美国格鲁曼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X-47B无人驾驶飞机近日在加利福尼亚州首飞成功。从现场画面看,这架飞机外形与大名鼎鼎的B-2隐形轰炸机及其相似。据悉,当天飞行测试持续了29分钟左右,飞机最高曾爬升到了1500多米处。

  今年早些时候,美军还在同一基地测试了代号为“全球观察哨”的无人驾驶侦察机。据悉,该机翼展和波音747客机相当,具备比现役侦察机飞得更高更快等特 点。“全球观察哨”飞行高度近2万米,飞一次就能对相当于阿富汗国土面积大小的地区开展详细侦查活动。

  第三种尚未试飞的无人驾驶飞机是由波音公司研制的“幽灵”飞机,它可以悄悄潜入对手防线后面,并炸毁其雷达基地,从而为后续空中梯队跟进扫清障碍。上述三种无人驾驶飞机都具有很强的隐形能力。美军现役无人驾驶飞机具有速度慢、易暴露和被敌方击落等缺点。

  此外,五角大楼将在下月向国会提交2012财年国防预算申请报告。美空军表示,希望在该预算报告中包含新型轰炸机项目,美国防部长盖茨也明确表示,美国将研发能搭载核武器的新型远程轰炸机。他说,这种新飞机既可能采取有人驾驶也可能采用无人驾驶技术。

  有关资料显示,美军此前先后装备部队的F-117,B-2,F-22以及研制中的F-35等飞机都具有很强的隐身作战能力,但并没有能实现无人驾驶。美军拥有的“捕食者”和“全球鹰”无人驾驶飞机则速度较慢,隐身性能一般,无法承担更为艰巨的侦查和作战任务。

  格鲁曼公司透露,X-47B将是美海军装备的第一种“无尾翼、喷气式无人驾驶飞机”。它可携带精确制导炸弹从美军航空母舰上起飞,在完成攻击敌方目标的任务后,再能自行返回航空母舰降落。美军目前已经为该机拨款约6.36亿美元,整个生产过程处于高度保密状态。

  美军现有的各类无人驾驶飞机都要在地面人员遥控下才能执行作战任务。X-47B战机则能完全在电脑指挥下升空作战与返航。地面控制人员只要在机上电脑输入目标和路线信息,其他工作就全交给电脑完成了。此前,只有经验丰富飞行员才能完成驾机在航母上的起降任务。

  同美军各类现役战机相比,X-47B因为不必考虑飞行员的身体承受能力,因此其作战半径更大,滞空时间更长。根据美军条例规定,一名美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每次升空作战最多持续10个小时。与此同时,美军现有无人驾驶飞机每次可在空中工作30个小时以上。

  格鲁曼公司透露,X-47B飞机的设计飞行高度超过1万米,时速可达1000公里。未来一段时间,该机将继续在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内开展50次试飞活动。今后,将有两架样机参与上述测试工作。不过,该机要想投入实战,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各种测试。

  五角大楼介绍,“全球观察哨”飞机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因此滞空时间超长,可达普通飞机的2倍左右,每次升空侦查时间高达100多个小时。据透露,该机最早将在今年年底加入美军服役。它们将成为美军侦查卫星的“低价接班人”,并提供更为精确的战场实况信息。

  同时,“全球观察哨”无人机还能充当美军现有各类导弹武器的“指路人”,在空中取代卫星引导其攻击敌方目标。这种飞机能够在普通美国飞机跑道上起降,它由强力轻型合成材料制成,因此便于拆卸组装,可搭乘运输机部署到世界各地,适应性更强。

  知情人士称,目前发展新型轰炸机所需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先进隐身技术、先进航电综合技术、先进推进技术均已在F-35等五代机的研制过程中得以发展和验证。很多人宣称,美军下一代战机应采取无人驾驶的设计方案,以便确保美军在战场上实现“零伤亡”的目标。

  美国空军人士则希望继续开发有人驾驶的轰炸机。理由是,无人驾驶飞机在远程控制时存在不少缺点,现有技术让基站与飞机间的远程通信链接易受干扰;由于机载传感器数量和性能的限制,基站内的控制人员对战场形势的感知能力也会大受影响。

  美国空军研发的新型战略轰炸机,能与F-35战机互联,在作战机群的配合下执行任务,通过网络传感系统与机群成员共享飞行状态、图像、作战路线乃至声音等信息。纵深打击能力将是新型轰炸机所追求的重点目标,因此须采用高隐身性设计。(高轶军)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巴库2月3日电(记者 刘洋)阿塞拜疆国防部新闻处负责人萨比罗戈鲁3日对新闻界说,阿空军一架苏-25战机当天在该国中部的丘尔达米尔区坠毁,两名飞行员架舱弹出生还。

  萨比罗戈鲁说,这架战机是在进行飞行训练时坠毁的,目前军方正在调查失事原因。坠机事件未造成地面人员伤亡,弹出舱的两名飞行员平安着陆。

  另据阿塞拜疆媒体报道,飞机是在降落时失事的,原因可能是起落架无法正常放下。目前坠机现场已被封锁,军事检察院已派人赴现场开展调查。

  去年3月,阿塞拜疆空军一架同类型飞机坠毁,造成一名飞行员丧生。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73秒钟后在空中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宇航局由此停飞了所有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当时究竟遭遇了怎样的状况,一直被重重迷雾所包围。如今,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25周年之际,有关这起悲剧的五大谜团终于一一破解。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1986年1月28日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时,水汽笼罩在发射台周围。在这起悲剧中,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高中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也使得美宇航局载人航天探索项目暂时陷入停顿。

  围绕“挑战者”号失事的错误说法有许多,例如,一个被公众经常提及的说法是,“挑战者”号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73秒以后爆炸。美国国家航空与太空博物馆航天飞机分馆馆长瓦莱莉·尼尔(Valerie Neal)说:“航天飞机本身并没有爆炸。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它看上去像爆炸,而媒体又称之为爆炸。”甚至连美宇航局官员也在悲剧发生后称这起事件为爆炸。例如,美宇航局公关部门主管史蒂夫·尼斯比特当时说,“我们收到飞行动力学官员的报告,称航天飞机已经爆炸。”

  尼尔说,事后调查发现,“挑战者”号当时发生的情况其实远比想象的复杂。航天飞机的外挂燃料箱受损,液态氢和液态氧推进剂全部释放出来,这两种化学物混在一起后开始燃烧,结果在距地面数千英尺的高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不过,“挑战者”号此时尚完好无损,仍在升空,但很快变得不稳定起来。

  尼尔说:“‘挑战者’号轨道飞行器竭力保持预定飞行路线,因为它感觉到下面发生了什么异常情况。最终,它与燃料箱脱离,速度立即升了上去,但是,没有了推进器和燃料箱,轨道飞行器无法承受空气动力的冲击。机尾和主发动机脱落,接着,两个机翼也跟着分离,乘员舱和机身前部与有效载荷舱分离,它们从天而降,坠入水中后加速分解。”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1986年1月27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七名宇航员在前往发射台时面带微笑面对镜头。

  另一个说法则是,“挑战者”号的七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爆炸”后当场死亡。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被炸死的,也不是在航天飞机分解时当场死亡。虽然机组人员死亡的准确原因并不清楚,但许多专家如今认为,七名宇航员最初还活着,直到乘员舱以每小时超过200英里(约合每小时321公里)的速度坠入大西洋以后才丧命。

  尼尔说:“在遗体被发现时,他们仍绑在座位上。”宇航员们在生命最后时刻是否神志还清醒,目前还是一个谜。美宇航局的一份医学调查报告称,“由于乘员舱压力在飞行中丧失,宇航员可能失去了知觉,但我们对此不敢肯定。”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尼尔说,在灾难发生数小时乃至数天以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画面在全美各大电视网“不间断地反复播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那么多人“记得”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挑战者”号毁灭过程,而事实上,他们看到的可能只是重播。尼尔说:“大多数通过电视直播看到悲剧发生是一种误解。”

  首先,当时美国大多数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台并没有直播“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其次,“挑战者”号是在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发射的,当时全美大部分人还在工作中。而通过电视直播目睹那场悲剧的少数观众,是通过卫星天线在美宇航局电视频道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观看了这一幕,而当时,卫星天线的用户相对较少。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在这张照片中,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发射塔到处是冰柱。照片摄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当天早晨例行检修期间。据航天飞机历史学家尼尔介绍,“挑战者”号发射当天的气温只有零下30多华氏度,即在摄氏零度以下——这是有史以来航天飞机发射时记录下的最低温度。

  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低温是造成橡胶或O型环失效的原因。它们帮助密封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重要接头。但是,将O型环失灵归咎于低温过于简单化。尼尔说:“如果仅仅是因为温度,还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正式发射前几天,工程师在检修中就发现了部分O型环失效的证据,那时还没有发射当天冷。”

  事后调查认定,“挑战者”号失事的罪魁祸首是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泄漏,使得超热气体进入并烧坏了助推器和外挂燃料箱,造成结构分离。尼尔说:“事后分析表明,低温肯定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设计和美宇航局的决策过程同样是难辞其咎。这就像是因多方面条件理想而形成的一场完美风暴。”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1986年1月27日,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时,发射台到处是水汽,而受惊的飞鸟看似将“挑战者”号包围。尼尔经常听到的另一个有关“挑战者”号失事的说法是,在灾难发生后美宇航局下令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弹射座椅。事实上,弹射座椅不可能挽救“挑战者”号上所有的宇航员,它们的存在可能反而对宇航员构成了威胁。

  据尼尔介绍,弹射座椅“相当笨重,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它们里面有易燃材料。”她说,即便“挑战者”号安装了弹射座椅,“也只会为机长和副驾驶员所准备,即真正驾驶航天飞机的人。”“挑战者”号失事以后,美宇航局确实要求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逃生系统,这套系统由一个10英尺(约合3米)长的“逃生杆”组成,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打开。

  尼尔解释说,宇航员可以“用钩子钩在逃生杆上,滑落到末端,然后从航天飞机机翼下面出去,最终展开降落伞飞行到安全地点。”但是,这种逃生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有在非常具体的紧急状况下才能起作用。尼尔说:“轨道飞行器必须保持水平飞行,而且必须是在某种速度和高度下稳定飞行。在‘挑战者’号失事时,这套逃生系统不会有任何价值,因为事故发生时,航天飞机正笔直地向上加速飞行。”(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在这张照片中,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发射塔到处是冰柱。照片摄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当天早晨例行检修期间。据航天飞机历史学家尼尔介绍,“挑战者”号发射当天的气温只有零下30多华氏度,即在摄氏零度以下——这是有史以来航天飞机发射时记录下的最低温度。

  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低温是造成橡胶或O型环失效的原因。它们帮助密封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重要接头。但是,将O型环失灵归咎于低温过于简单化。尼尔说:“如果仅仅是因为温度,还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正式发射前几天,工程师在检修中就发现了部分O型环失效的证据,那时还没有发射当天冷。”

  事后调查认定,“挑战者”号失事的罪魁祸首是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泄漏,使得超热气体进入并烧坏了助推器和外挂燃料箱,造成结构分离。尼尔说:“事后分析表明,低温肯定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设计和美宇航局的决策过程同样是难辞其咎。这就像是因多方面条件理想而形成的一场完美风暴。”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1986年1月27日,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时,发射台到处是水汽,而受惊的飞鸟看似将“挑战者”号包围。尼尔经常听到的另一个有关“挑战者”号失事的说法是,在灾难发生后美宇航局下令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弹射座椅。事实上,弹射座椅不可能挽救“挑战者”号上所有的宇航员,它们的存在可能反而对宇航员构成了威胁。

  据尼尔介绍,弹射座椅“相当笨重,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它们里面有易燃材料。”她说,即便“挑战者”号安装了弹射座椅,“也只会为机长和副驾驶员所准备,即真正驾驶航天飞机的人。”“挑战者”号失事以后,美宇航局确实要求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逃生系统,这套系统由一个10英尺(约合3米)长的“逃生杆”组成,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打开。

  尼尔解释说,宇航员可以“用钩子钩在逃生杆上,滑落到末端,然后从航天飞机机翼下面出去,最终展开降落伞飞行到安全地点。”但是,这种逃生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有在非常具体的紧急状况下才能起作用。尼尔说:“轨道飞行器必须保持水平飞行,而且必须是在某种速度和高度下稳定飞行。在‘挑战者’号失事时,这套逃生系统不会有任何价值,因为事故发生时,航天飞机正笔直地向上加速飞行。”(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1月28日报道,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73秒钟后在空中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宇航局由此停飞了所有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当时究竟遭遇了怎样的状况,一直被重重迷雾所包围。如今,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25周年之际,有关这起悲剧的五大谜团终于一一破解。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1986年1月28日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时,水汽笼罩在发射台周围。在这起悲剧中,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高中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也使得美宇航局载人航天探索项目暂时陷入停顿。

  围绕“挑战者”号失事的错误说法有许多,例如,一个被公众经常提及的说法是,“挑战者”号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73秒以后爆炸。美国国家航空与太空博物馆航天飞机分馆馆长瓦莱莉·尼尔(Valerie Neal)说:“航天飞机本身并没有爆炸。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它看上去像爆炸,而媒体又称之为爆炸。”甚至连美宇航局官员也在悲剧发生后称这起事件为爆炸。例如,美宇航局公关部门主管史蒂夫·尼斯比特当时说,“我们收到飞行动力学官员的报告,称航天飞机已经爆炸。”

  尼尔说,事后调查发现,“挑战者”号当时发生的情况其实远比想象的复杂。航天飞机的外挂燃料箱受损,液态氢和液态氧推进剂全部释放出来,这两种化学物混在一起后开始燃烧,结果在距地面数千英尺的高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不过,“挑战者”号此时尚完好无损,仍在升空,但很快变得不稳定起来。

  尼尔说:“‘挑战者’号轨道飞行器竭力保持预定飞行路线,因为它感觉到下面发生了什么异常情况。最终,它与燃料箱脱离,速度立即升了上去,但是,没有了推进器和燃料箱,轨道飞行器无法承受空气动力的冲击。机尾和主发动机脱落,接着,两个机翼也跟着分离,乘员舱和机身前部与有效载荷舱分离,它们从天而降,坠入水中后加速分解。”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1986年1月27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七名宇航员在前往发射台时面带微笑面对镜头。

  另一个说法则是,“挑战者”号的七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爆炸”后当场死亡。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被炸死的,也不是在航天飞机分解时当场死亡。虽然机组人员死亡的准确原因并不清楚,但许多专家如今认为,七名宇航员最初还活着,直到乘员舱以每小时超过200英里(约合每小时321公里)的速度坠入大西洋以后才丧命。

  尼尔说:“在遗体被发现时,他们仍绑在座位上。”宇航员们在生命最后时刻是否神志还清醒,目前还是一个谜。美宇航局的一份医学调查报告称,“由于乘员舱压力在飞行中丧失,宇航员可能失去了知觉,但我们对此不敢肯定。”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尼尔说,在灾难发生数小时乃至数天以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画面在全美各大电视网“不间断地反复播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那么多人“记得”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挑战者”号毁灭过程,而事实上,他们看到的可能只是重播。尼尔说:“大多数通过电视直播看到悲剧发生是一种误解。”

  首先,当时美国大多数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台并没有直播“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其次,“挑战者”号是在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发射的,当时全美大部分人还在工作中。而通过电视直播目睹那场悲剧的少数观众,是通过卫星天线在美宇航局电视频道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观看了这一幕,而当时,卫星天线的用户相对较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型低速旋翼/复合式直升机拥有四个座位,可以快速地垂直起降


卡特旋翼飞机采用了低速旋翼/复合式直升机技术

  美国德克萨斯州卡特航空技术公司近日研制出第二代新型低速旋翼/复合式(SR/C)直升机,并对概念验证版成功实施了系列试飞。试飞结果显示,该直升机不仅仅可以快速垂直起降,而且相对驾驶一般飞机来说,飞行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卡特航空技术公司认为,新型低速旋翼/复合式直升机其实就相当于一辆可飞行的空中汽车,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成为重要的个人交通工具之一。

  据介绍,这款新型低速旋翼/复合式直升机拥有四个座位,可以快速地垂直起降。卡特航空技术公司最近一次试飞是对概念验证版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本月初,卡特航空技术公司实施了一次长达36分钟的试飞,这也是该直升机时间最长的一次试飞。相对普通直升机,新型低速旋翼/复合式直升机不仅仅空间大幅缩小,而且采用了最新的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控制技术,飞行员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卡特旋翼飞机采用了低速旋翼/复合式直升机技术,在水平飞行中低速旋翼可以让它的巡航效率比一般直升机更高。尽管它无法像普通直升机那样盘旋,但其垂直起降的能力可以保证它在窄小空间中自由飞行。尾部的一个推进器为直升机提供了向前的推进力。

  如果这款新型飞机能够最终成功投入实际应用,那么它极有可能成为军方V-22“鱼鹰”偏转翼直升机的简化版。事实上,美国军方一直在考虑将卡特低速旋翼/复合式直升机作为军队运输一种重要的方式。

  在试飞的最初阶段,卡特航空技术公司的试飞员对新型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进行了评估,并计划实施垂直起降。据了解,该公司接下来将为该飞机添加长约45英尺(约合13.5米)的机翼,并对飞行包线、飞行控制系统进行改进。

  目前,卡特航空技术公司还没有宣布任何生产计划。不过,该公司也表示他们将会与另一家公司合作推出一款旋翼机。(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安全专家怀疑电子干扰与某些航空事故有关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22日消息,安全专家怀疑电子干扰与某些航空事故有关,虽然该推测很难得到证明。由于不确定性,航空公司陷入两难境地,他们要在满足乘客使用电子设备需求的同时确保飞行安全。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专家表示市场上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而乘客对电子设备可能对客机仪器构成潜在威胁却漠不关心。乘坐飞机时很多乘客会携带各种电子设备,如笔记本和阅读器。在起飞前他们可能忘记关闭这些设备。绝大多数私人设备在传输信号时都会发出电磁波,从理论上说这些电磁波会对飞机的电子仪器产生干扰。此外旧型号飞机可能并未获得理想的保护免遭干扰。

  电子工程师和航空安全调查员道格-休斯表示:“无线装置和便携式电子设备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但飞机技术的进步却需要20年。”电子设备虽然会干扰飞机仪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乘客将电子设备带上飞机便会威胁飞行安全。波音工程师大卫-卡尔森表示:“这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问题,电子设备并不会在所有情况下带来威胁,这是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一些人认为电子设备永远不会构成威胁。”


私人设备技术快速进步的同时,飞机的电子仪器却逐渐老化

  对于乘客无视禁用电子设备规定的普遍程度,最近并未进行任何调查,7年前,当时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生比尔-施特劳斯曾对飞行途中手机发出的信号进行监测,结果发现信号非常频繁。施特劳斯表示飞机的老化及电子设备的进步或老化是不可测因素,从没有得到乘客的重视。他说:“飞机在设计上符合特定规格,但没有人审视一下飞机设计是否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

  此外手机遗忘在飞机上或者滥用及电池输出功率超出预计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由于密封垫圈失灵,航空电子设备更易受干扰影响。施特劳斯说:“电子设备的干扰将引发‘完美风暴’导致飞行事故。”

  安全专家怀疑电子干扰与某些航空事故有关,虽然该推测很难得到证明。2003年一架航班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失事,手机干扰被视为导致悲剧的一个可能因素。当时这架航班坠毁,共造成8人死亡。据调查在飞机失事前3分钟,飞行员曾用手机给家里打电话。新西兰交通事故调查委员会在最终调查报告中指出:“飞行员的手机可能向导航设备发出错误指示。”


很多乘客并不认为自己的设备会对飞机造成影响

  自2000年以来,美国飞行员至少向美国宇航局掌管的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递交了10份报告。2007年一名飞行员报告称自己驾驶的波音737客机的导航设备在起飞后失灵。在乘务员要求一名乘客关闭便携式GPS设备后,导航设备随即恢复正常。此外飞行高度也是一个因素,当时所在高度易受电磁干扰。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禁止乘客在1万英尺(约3048米)以下高度使用电子设备,因为飞行高度越低,留给飞行员处理问题的时间越少。是否禁止乘客在更高飞行高度使用电子设备,完全由航空公司自行决定。联邦航空管理局发言人莱斯-多尔说:“没有足够证据促使我们做出改变。”

  很多航空公司进行实验以决定是否允许乘客在起飞前使用手机,同时确定手机是否对系统产生干扰。美国航空公司让参与者在停靠在几家机场的客机上使用手机。美国航空发言人蒂姆-史密斯表示:“并未发现任何型号的飞机仪器受到干扰。”与其他绝大多数航空公司一样,美国航空允许乘客在客机起飞前或者降落后在舱门处使用手机。随着相关设备数量不断增多,乘客对航空公司越发信任,得以在满足乘客需求和确保安全之间实现一种平衡。


对停在跑道的飞机实验并未发现电子设备干扰仪器

  洛杉矶乘客尼柯尔-罗德里古斯承认,自己曾在禁用手机的时间段听手机上的音乐。她说:“我认为这么做没什么,飞机上到处都是电子设备并且一直处于打开状态,我的手机怎么会产生很大影响?”

  实际上身为禁用规定执行者的乘务人员也是“明知故犯”,但他们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无知,而不是憎恨这一规定。美国乘务员协会安全专家迪卡尔-莫卡达姆表示:“我并不认为使用iPod会潜在影响飞机,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即使在乘务人员和飞行员中也是如此。”

  航空公司贸易组织——航空运输协会安全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汤姆-亨德里克斯说:“我们需要满足乘客需求,他们希望在飞机上使用自己的设备。”安全顾问和前航空公司主管约翰-达尔伯表示,航空公司无法强制乘客禁用电子设备或阻止将电子设备带上飞机。“你们希望这么做吗?这么做显然有些荒谬。我们需要的是告知乘客电子设备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得到他们的合作,并且强化飞机的防护措施。”达尔伯是航空运输协会成员,曾帮助联邦航空局制定相关规定。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冰幕

冰幕冰幕

  这张由美宇航局“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照片以上下颠倒的位置,显示了土星卫星土卫二从其南极地区的间歇泉喷射冰状物质的画面。照片未经任何加工,是“卡西尼”号飞船第12次飞掠土卫二时拍摄的多张照片之一。这次飞掠于11月30日完成。土卫二是一颗极为活跃的卫星。

  6.璀璨球状星团

璀璨球状星团璀璨球状星团

  在球状星团M107,数千颗恒星拥挤于一个相当于太阳与其最近恒星邻居半人马座α星之间距离20倍的空间里。这些璀璨生辉的恒星是欧洲南方天文台12月9日公布的高清照片中的主题,由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拉西拉的望远镜拍摄的。球状星团的年代超过100亿年,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天体之一。球状星团M107是银河系中的一颗卫星,通过研究它,天文学家可以对银河系的演变有深入了解。

  7.闪耀的鹰星云

闪耀的鹰星云闪耀的鹰星云

  根据美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联合管理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最新照片,明亮、年轻的恒星点缀着一个称为鹰星云的区域。照片发布于12月6日。这些恒星属于一个璀璨星簇,后者比周围气体和尘埃云早20年被发现,而这些恒星正是诞生于星簇周围的气体和尘埃云。今天,鹰星云最著名的特征是称为“创造之柱”(没有出现在这张照片中)的结构。在1995年“哈勃”望远镜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创造之柱”是最大的亮点。

  8.“发现”号航天飞机大检修

“发现”号航天飞机大检修“发现”号航天飞机大检修

  12月2日,一台反向散射设备从上方检查“发现”号航天飞机外挂燃料箱。这台设备通过折射外挂燃料箱的辐射物,令技术人员可以看清楚泡沫绝缘材料下面的情况。“发现”号航天飞机原本计划在11月初进行最后一次发射,但技术人员在泡沫绝缘材料上发现了裂缝(后来显示与绝缘材料下面“肋骨状结构”出现故障有关),这次任务被迫取消。于是,美宇航局将发射活动推迟至明年2月进行,以便令技术人员有足够时间对航天飞机进行安全检查。(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8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12月8日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评选出2010年你可能错过的十大新闻故事,宇宙弦模拟实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绝唱、太阳能为震后海地带来光明等新闻榜上有名。

  1.大连原油泄漏事故

大连原油泄漏事故大连原油泄漏事故

  2010年7月,中国大连,一名工人用长柄工具将泄漏的原油捞出来。7月16日,两条输油管线发生爆炸,估计有1500吨原油泄入黄海。

  2.美国空投有毒死鼠灭蛇

美国空投有毒死鼠灭蛇美国空投有毒死鼠灭蛇

  科学家在2010年9月宣布,美国当局向关岛茂密森林空投了大量有毒死鼠,用来杀死棕树蛇(如图所示)。科学家希望,借助这种非常规的手段来使关岛摆脱棕树蛇的入侵。

  3.雄性老鼠为赢得雌性“芳心”睾丸进化更大

雄性老鼠为赢得雌性“芳心”睾丸进化更大雄性老鼠为赢得雌性“芳心”睾丸进化更大

  科学家在2010年3月公布的一项研究证实,当争夺雌性的竞争异常激烈时,某些鼠种的雄性(如图中所示的雄性田鼠)经过不断进化,睾丸变得更大,以便在同对手的竞争中胜出。

  4.宇宙弦模拟实验

宇宙弦模拟实验宇宙弦模拟实验

  在科学家2010年8月公布的一项研究中,遥远宇宙中稍纵即逝但强度很大的“火球”可能是由看不见的宇宙弦——时空中的超密度瑕疵——拉拽产生的。

  5.“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绝唱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绝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绝唱

  2010年5月21日,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任务期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太空行走中,美国宇航员迈克尔·古德与加勒特·雷斯曼透过航天飞机后飞行甲板的玻璃向里面张望。在这次持续6小时46分钟的太空行走中,古德和雷斯曼安装了新电池,并对国际空间站实施了多次维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2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