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子不要里子,见物不见人,是不少城市在灾害面前弱不禁风的症结所在 连日来,台风“菲特”来袭,潮高浪大、强风暴雨,让一些地方陷入了困境。在浙江宁波的余姚,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使当地顿成泽国,电力中断、饮水告急、食物告急。一对夫妻用浴盆转移宝宝的照片,让无数网民动容。天灾带来的巨大破坏力,超出人们想象。 灾难面前,城市不应是孤岛。余姚等地的灾情,当地民众的状况,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几天来,在余姚等地,政府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电力部门及时抢修电网,卫生部门积极防控疫情,社会各界奋起抗灾,城市在风雨洗礼中逐渐站稳了脚跟。然而,不管是媒体的报道,还是当地群众的反映,应急救灾的过程中,也仍有不少令人忧心的问题。 比如,不少人是在大水淹城后才收到预警短信,有的群众连续几日断水断粮,有的人只能裹报纸睡觉,有的地方物价暴涨,买点花生和白菜就要上百元。台风暴雨虽是天灾,但气象灾害最终造成的影响有多严重,与当地的防灾抗灾能力密切相关。如果对灾情估计不足、预警信息发布滞后、物资储备捉襟见肘,那么,即便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也会暴露其脆弱的一面,尤其是应急机制的短板。 从技术上看,气象部门预测台风和暴雨的能力已走向成熟。事实上,“菲特”到来之前,无论是中央还是沿海相关省市,都早已部署准备,假日办、应急办紧急采取对策,一些车次停止售票,外出旅行者调整了返程计划。不过,现在看来,尽管在多种客观因素作用之下使余姚等地的应急能动性有限,但如果当地的预警机制早发声、早提醒,相关预案及时启动,市民应对可能更为从容,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车泡在水里,不会使大量民众措手不及。 其实,类似的教训并不少见。同受“菲特”影响的上海,虽在10月8日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但各单位、学校都没第一时间发布停工停学通知,让许多市民在雨中折腾苦不堪言。在城市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的背景下,补齐灾害预警机制短板,提升突发灾害应急能力,迫在眉睫。 提升应急能力,首先要求城市管理者有以人为本的自觉、未雨绸缪的智慧,将灾害应对机制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重要日程。暴雨、内涝、高温、雾霾等气象灾害,之所以能轻易地造成严重损失,与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失衡的发展方式有关。要面子不要里子,见物不见人,是不少城市在灾害面前弱不禁风的症结所在。 一座宜居而文明的城市,不能只有巍峨的大楼、闪烁的霓虹,还要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供水供电网络等,有科学高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协调联动的应急预案等。从“菲特”的警示来看,预警机制亟须打通信息梗阻,将气象信息有效传达给公众;应急预案还需更加敏锐、更加精细,为公众提供及时的行动指引。当然,提升突发灾害应急能力,也需要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尤其在那些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地区,这更成为一门公民“必修课”,以备不时之需。 一场灾害就是一面镜子,它能照见国人心系灾区的脉脉温情,也能让发展之失、管理之弊等不断现形。但愿台风“菲特”过后,能带来更深刻的思考,引发更有力的改变。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自信而坚强地迎接下一次灾害的考验。
中新网10月3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23号台风“菲特”强度继续加强,3日20时至4日20时,中国钓鱼岛附近、东海大部海域等将有7-8级大风,其中台湾以东洋面部分海域的风力有9-10级。“菲特”将于5日下午到夜间进入东海东南部海面,以后逐渐趋向华东近海。
中央气象台10月3日18时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今年第23号台风“菲特”的中心10月3日17时位于我国台湾省台北市东偏南方大约95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20.9度、东经129.7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70百帕,7级风圈半径300公里,10级风圈半径80公里。 预计,“菲特”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并逐渐向琉球群岛以南海域靠近,强度继续加强,最强可达强台风或超强台风(15-16级,50-55米/秒)。“菲特”将于5日下午到夜间进入东海东南部海面,以后逐渐趋向华东近海。 受“菲特”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3日20时至4日20时,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东海大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海域将有7-8级大风,其中台湾以东洋面部分海域的风力有9-10级,“菲特”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的风力有11-14级。 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防御指南: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