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近日,在上海结束的IEEE世界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2011)上,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IEEE RAS)公布了2011年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的获奖者名单,并举行了颁奖仪式。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研究室刘连庆研究员获此殊荣。据悉这是自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奖项1999年设立以来,我国内地学者首获此奖。
颁奖仪式于2011年5月12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ICRA大会上举行,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主席Kazuhiro Kosuge、2011 IEEE世界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总主席李泽湘、机器人领域国际著名专家谈自忠教授,教育部、科技部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近2000人参加了颁奖仪式,随同该仪式同时颁发了ICRA2011最佳大会论文,最佳自动化论文等奖项。
IEEE RAS是国际上最为重要的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专业组织之一,汇集着世界各国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引领着机器人和自动化学科的发展方向。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是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设立的重要奖项,用于奖励获得博士学位不满7年,并在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不超过2人。2011年度该奖项授予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的Hisataka Maruyama博士。
刘连庆研究员主要从事纳米操作机器人、以及与生命科学相交叉融合的相关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院重大课题的支持下,在机器人化纳米操控的理论体系和实现方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5日报道,日前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第111届美国微生物学学会会员大会上,蒙大拿大学的研究人员称,细菌等微生物在多种天气事件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对地球水文循环和辐射平衡同样至关重要。

  蒙大拿大学的亚历山大-米肖研究发现,在冰雹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就已经有细菌的存在,这意味着在冰雹形成早期细菌就参与其中。由于在云中形成的冰晶是形成降雪或降雨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些细菌微生物在冰晶的形成中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除冰雹外,降雪、降雨等其他形式的降水可能也与此相关。

  米肖和他的同事是在对数个直径超过5厘米的雹块进行分析后得出上述结论的,这些冰雹收集自2010年6月该校所在地区的一场强对流天气当中。研究人员将这种大冰雹分成了四层,对每一层都分别进行融化和分析。结果发现越接近冰雹内核,可被培养的细菌数量越多。

  米肖说,成核的粒子或微粒是形成有效降水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将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核可以是细菌或者其它生物微粒。

  出席该次会议的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布伦特-克里斯特纳说,云层中的悬浮微粒对冰核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云层温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冰晶无法自发形成,必须有赖于冰核的存在。虽然各种各样不同的粒子都可以充当冰核,但是微生物微粒最为活跃,它们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就能加速冰晶的形成。目前研究最为充分的生物冰核是一种名叫丁香假单胞菌(P.syringae)的植物病菌。丁香假单胞菌具有的一个独特基因,能对其外部膜中的蛋白质进行编码,使其具有束缚水分子并将其排列在一起的功能。这种细菌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冰核模板,可以大幅提高冰晶形成的速度。

  研究人员称,气溶胶云层仿真模型实验显示,高浓度的生物内核对冰晶的集中程度和尺寸、对流层中云层的覆盖状况以及地面的降水水平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还能减弱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大气中生物冰核的分布以及温度变化情况,都证明了生物冰核在地球水文循环和辐射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祭祀坛远眺


祭祀土层发现的牛骨化石

  经过一年多的句町文化田野调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近日在神秘的西林县普合乡句町古国铜棺墓遗址附近的岜埌山上,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古祭祀坛。

  专家介绍,根据祭祀坛上发现的烧灰土、印纹瓦片和古兽骨,以及山下的汉代陶片,初步认定这一大型祭祀坛建造的年代约在汉代的句町古国时期。句町古祭祀坛的发现,为西林是句町古国的重要中心提供了新的证据。

  句町古国与夜郎古国同期

  4000多年前,中国版图的大西南,即现在滇贵桂高原的结合部。莽莽高山峻林中,驮娘江沿岸,壮族先民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句町古国,与它同时期的还有传奇的夜郎古国。

  据介绍,句町古国是壮族先民在汉代建立的地方政权,是汉皇朝在我国西南的一个重要属国。据《史记》记载,句町国在西南地区协助汉皇朝平定了各方国的叛乱。句町古国虽然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但她的都城在哪里一直是千古之谜。

  上个世纪1969年和1972年,西林县普合先后发现了惊世的汉代铜棺墓和铜鼓墓,出土了绝世的铜棺、铜鼓、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这两个墓葬出土文物的丰富和精美震动了史学界。许多学者根据墓葬的高规格和随葬品的高等级断定:这是句町王族的墓葬,并推断普合是句町古国国都的所在地。

  但这一推断因当地没有发现古句町人聚居和活动中心的遗址而引起学界的争议,至今仍没有一致的意见。

  大型祭祀坛或能认定古国国都

  据介绍,5月7日发现的普合乡岜埌祭祀坛以山为坛,气势宏伟。祭坛从山顶到山下大致分为九层,祭台层层叠合,这一样式显然蕴含着某种文化意义。顶上两层祭台是祭祀的中心,约呈正圆形,修整得很平整。顶层祭台直径约60米,二层祭台直径约100米。上面已长满了树林,整个祭祀坛显得很隐蔽。中心祭坛的地面挖下去,下面全是黝黑的烧灰积土,约有30多公分厚。据村民介绍,这是远古烧火祭祀遗留的痕迹。这个祭祀台当地壮语叫“顶娄蚆”,意为祭雷神顶台,是当地壮族群众世世代代祭雷神求雨祈丰收的祭祀坛,祭祀时祭司要点燃熊熊的篝火。

  这一发现的句町古国祭祀坛的地点在普合乡驮娘江和驮尼溪的汇合处,壮语叫“三百合”。在壮语里,“百合”是河口汇合处的意思,“普驮”是河口码头的意思。“百合”和“普驮”这两个地名在壮语中是很古老的词汇。按照史学界的惯例,古都的认定或者是发现古城或者发现大型祭祀坛。西林句町古祭祀坛的发现,确实为西林是句町古国的重要中心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自4年前拆除南门老楼引发争议后,北京大学欲再拆三栋老建筑。目前,北大南门建筑群中的16号-18号楼改建工程已启动,这三座楼均建于1952年,已有近60年历史。

如4年前北大拆迁南门建筑群的27号楼,遭到校友们质疑一样,这次三栋老建筑的拆除,也引起北大校友的关注。可以预计的是,这三栋老建筑的命运,不会因校友的关注而有所不同,还会重复27号楼的命运。事实上,北大已经拆掉了多座老楼,包括蒋家胡同、赵家胡同、书铺胡同内的一批清代四合院和康熙重臣佟国维的别业佟府3号。只有一次没有拆成功,就是2006年,为建设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北大准备拆除司徒雷登规划的全斋,并占用朗润园、镜春园旧址,但该方案上报北京市政府后被要求暂停。

从这一方面也反映出校友们的弱势。最近我参加哈佛中国论坛,在会议间隙,去参观了哈佛本科生宿舍,走进宿舍,楼道古老、陈旧——这里“最年轻”的宿舍已有至少八九十年历史,大一学生宿舍之一的MassachusettsHall更是建于1720年,是哈佛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带领我参观的留学生告诉我,他三年级宿舍的隔壁,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住过,宿舍门对面的墙上,挂着罗斯福总统的画像,每个宿舍的历史同学们都可上网查阅,知道自己的宿舍里曾经住过谁,比如比尔·盖茨。另一位在哈佛读研究生的同学告诉我,她本科在一所女子学院就读,自己住的宿舍墙壁上,刻满了曾经住过的同学的姓名。

毫无疑问,宿舍成为了哈佛凝聚校友的一个重要纽带,在这里能找到很多大学生活的记忆,哈佛要求所有本科一年级学生都必须住校,二年级以上学生可以选择不住学校,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里。哈佛本科生也会觉得古老的宿舍,有一些缺点,包括有老鼠、没有电梯、通道比较狭窄,有的地方的门很低,但却对这里充满感情。尤其重要的是,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老宿舍只能在不改变外部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整修,但哈佛校方却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十分舒适、实用的生活环境,宿舍楼下就有宽敞的食堂,还有若干活动室、会议室,可方便地用来组织各种活动。

而就是以让学生生活得更舒适的整修,据说在哈佛,也很难轻易进行,改造寝室的计划,要花几十年时间才能审批通过。在我看来,这才是哈佛的古老建筑能得以保持至今、令人神往的重要原因。在哈佛,校务领导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大学董事会,一个是校务监督委员会。校务监督委员会由30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大多由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的校友中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校务监督委员会举行定期会议,对大学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就有关大学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提出建议,支持学校的重大活动。这种治理机制,保证了在大学的办学决策中,校友的意见至关重要。

校友是大学办学的重要资源,在哈佛大学,校友捐赠率达到48%,这是与学校重视教育质量、重视所有校友的办学传统分不开的,由此也形成了学校办学的良性循环、增强了校友对母校的认同与归属感。而在我国大学,校友受到重视的程度却不够,学校在长远维护校友网络的理念上还有一些遗憾。虽然校园面貌在日日更新,而大学的精神却在迷失。学校也许想拆出一个“新大学”,但拆除的却是学校的底蕴,拆得的只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传统,也没有文化的现代建筑物。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邢利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8日在此间就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四个“深刻理解”。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今日下午在北京闭幕。贾庆林在闭幕会讲话时作上述表示。

贾庆林指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纲领性文献。

贾庆林强调,要深刻理解并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深刻理解和把握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的重要要求。

贾庆林强调,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开展群众工作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服务群众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创新履职为民的方式方法,积极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献计出力。

贾庆林指出,今年的“两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而团结奋斗的形势下召开的,开好这次“两会”对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强调,要紧紧围绕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等问题协商议政,集中精力开好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快讯: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19日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资料图:1999年央视春晚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

赵本山蝉联春晚小品王应该不算是新闻,可是同往年的节目相比,今年只有三成多的支持率的确说明了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赵本山今年的小品中不但有老赵的卖力出演,还有他一心捧红的王小利,更有去年的人气王小沈阳,三大收视保证,就换回来这样的支持率,不知道老赵自己心里是不是有点别扭呢?

即使是这三成多的支持率,我也很怀疑这其中到底是人缘票多些,还是真的有人认为这个节目出色。应该这样说,老赵的演艺瓶颈危机早就来了,在今年这样小胜当输的情况下,老赵真该找一找自己表演的瓶颈究竟在哪了。

老赵不是没有过令人遗憾的作品,但是,往年放在同类的作品中来看,老赵的确是最优秀的。可是今年,优秀的小品并不少见,既有黄宏蔡明这样的老当益壮,又有海青黄海波这样的后生可畏,老赵的小品王头衔,即使不说是岌岌可危,至少也有点松动了。

说实话,老赵不太适合这年的这个本子,一个因为误会而起的看望老同学的故事,最后却变成了歌颂人间真情的符号化表达,这本身就不是老赵的风格。就算最后的那首歌是由小沈阳来唱,恐怕失望的人还是很多的。比较而言,其他几个小品更加贴近生活一些,至少都切中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这样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我想说的是,老赵的农民本色在这个小品中没有表现出来,所有的笑料都因为男主人怀疑自己戴了绿帽子而起的,除此之外,既无笑点,也无生活,更无新意!

其实对于老赵本人来说,春晚这个舞台并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可是对他的徒弟来说,春晚是必须要争取的。因此老赵上春晚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他的弟子的承受能力,让他们真正能够挑得起大梁。

老赵的确很疲劳,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产业,另一方面还要想尽办法推自己的徒弟,但是老赵急需补充地气,要把自己的双脚重新站在生活的土地上。过去的赵本山可以自诩“最了解农民”,现在的他还敢这样说么?如果老赵仅仅满足于每年春晚给全国观众献出几个热词,满足于“此处省略78个字”式的小聪明,满足于不断吃自己的老本的话,以后的春晚不上就不上了吧。

当然,我并非是说赵本山的表演一无是处,他在小品最后那几句重播时被删掉的台词,倒是很见真性情!只可惜,这一闪而过的“真精彩”实在是太少了。我想,这应该就是老赵如今的瓶颈所在吧。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图胆瓶,估价逾1.8亿港元

  香港苏富比将于4月举行两场拍卖会,4月7日举行的“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晚间拍卖会,将拍卖共80件珍贵收藏品,总估价高达6.3亿港元至9.4亿港元。

  根据香港苏富比资料,“玫茵堂珍藏”始集于上世纪,为世界最精炼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今次拍卖的重点拍品要数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预料成交价逾1.8亿港元。

  在4月3日举行的“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晚间拍卖会,将拍卖尤伦斯男爵收藏的106件当代中国艺术作品,全属博物馆级数,总估价达1亿港元至1.3亿港元。瞩目拍品包括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估价2,500万港元至3,000万港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国家部委高层次的评审中,算数量、比速度,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些还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发现,因为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就被国内领导和部门作为突出贡献而庆祝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其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饶毅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记者:在国内的学术圈中,您的论文数量似乎并不多?
 

  饶毅:论文是发表你的科学发现。论文可以看数量也可以看质量。如果用《让子弹飞》来比喻,你可以算很多次枪声后击中很多目标,但也可以看看子弹 击中了什么目标。中国现在可能主要看枪响后报捷的喜报用什么材料,就是问发表在什么杂志,而很少人能判断打下的目标到底多重要。
 

  我自己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自从2004年有独立的国内实验室后,发表过3篇原始文章。其中,两篇是神经发育:2005年《细胞》报道GSK参与极性形成,2007年《发育生物学》报道ILK参与极性形成;一篇是行为,2008年《自然神经科学》报道鱆胺参与争斗。
 

  另外2005年我应邀在《自然神经科学》发表过一篇述评,评论同期一篇文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但我挺喜欢这篇文章,它对原研究者的结果提出不同的解释。
 

  而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实验室论文数量为零。
 

  这是国内实验室中发表论文特别慢的活标本,可供批判。
 

  记者:我发现有个很矛盾的现象,您经常在中国报刊写文章,好像不低调,但对科学却很有耐心,又很低调。


  饶毅:不矛盾。我写的中文文章,是为了推动改革、为了改善科学文化、为了让青年学生少受不良风气误导,所以数量不能太少。而科学是我的本行,无需在公众中谈。我自然有我的科学交流对象,而且我主张研究过程中积极交流,而不仅限于交流已经发表的工作。
 

  记者:很多人对您个人实验室的情况也很好奇?


  饶毅:我的实验室,无论是以前在美国的实验室,还是后来在北京的实验室,迄今为止,速度都不算很快。
 

  在我的实验室,做实验完全取决于做实验者的喜好和自身动力,学生、技术员都有很大余地,而且他们多半很有主见。前不久的组会上,一个学生在回答我建议时说“好”,实验室其他人员惊讶了半天:好像是第一次听学生说“好”而不是反驳我。
 

  一般来说,我的实验室不依赖速度的竞争,而是需要多想,多探讨,选择别人不太做的领域。
 

  在美国时,我实验室做得最多的是神经导向分子,特别是1999年发现Slit蛋白质是神经纤维排斥性导向分子。这是我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orey Goodma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arc Tessier-Lavigne同时发现的。
 

  他们都是比我年资高的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Goodman的年资可以做我老师,Tessier-Lavigne是新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因为1994年证明第一个导向分子的工作闻名于世。1999年我们三个实验室的论文发表在同一期《细胞》杂志上。
 

  我的实验室当年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自然》和《神经元》,报道Slit参与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作用。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才能在该 领域做下去。后来,从1999~2009年十年,我们共发表约20篇论文,全部集中在神经导向,以Slit为主,也做过其他两个分子,所有这些都集中理解 一个问题:导向的分子机理。
 

  记者:回国以后呢?


  饶毅:我希望在中国的工作和我在美国的工作一样。我回国的时候,估计能做到这点。但是,从发表的论文看,我在中国的实验室,论文数量特别少。即使如此,我现在也有信心把国内的工作做得比美国的好。
 

  这几年我的实验室研究方向从发育转到行为。实验室一些学生探讨和摸索了不同的行为范式,最后我们决定做社会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用遗传学和分 子生物学的途径,剖析动物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这种转型,本身需要时间。我们进入新领域,行为领域的人不熟悉我们。行为和发育不同,有很多人工观察的部分。 我不放心,重要实验,我都至少看两个以上学生重复的结果,不能出纰漏,必须严谨。所以,对于自己实验室的“慢”,我觉得至少在目前是必需的。
 

  记者:如何解读这种“慢的标本”?


  饶毅:科学研究的慢,不是偷懒不做,而是指重要的结果出现慢,但研究者积极思考,积极推进研究。
 

  是否慢与个人风格和特色有关,也和研究的性质和领域有关。我们实验室因为研究性质、转型、风格、时期等多种综合因素,不可能快。我们不是故意追求慢,是速度不能做我们的目标,质量和高度更受重视。
 

  在科学界,有少数科学家个人的产出可以既快又好。或许可以说,这是学术界都喜欢的“西施”,我们实验室很尊重和羡慕做得既快又好的科学家。
 

  但是,我自知不是“西施”,而是有很多缺陷的研究者,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什么都做好,不可能很快,也就不宜“东施效颦”。
 

  记者:论文发表的杂志好像大家觉得很重要,您如何看?

  饶毅:在哪个杂志发表,说明当时一些同行对论文质量和重要性的看法。但是,它并非所有同行的看法,而是几个审稿人的看法,有时可以出现偏颇,而且有时间问题。所以,虽然发表的杂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章的重要性,但是也会出现不准确的时候。
 

  比如,神经生物学近年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发明是光遗传学,就是用光来操纵分子,发明技术的两篇关键论文,值得获诺贝尔奖,但它们在《自然神经科学》和《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而很多相关的后续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和《细胞》上。
 

  这是因为刚刚出来时,几个编辑和审稿人没有马上意识到其重要性,而后来大家很快都意识到重要性,所以后续的文章刊登在更显眼的地方。其他领域也 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所以,一定要看内容、做学术判断,而不能单纯看发表杂志的名称。如果只看杂志名称,那么我们各个单位就不用科学家,而可以请初中生来评 价科学了。
 

  记者:您是否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

  饶毅: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求快,对我也不例外。
 

  有人讥笑我老得不行而回国,有人认为我只能写博客不能做科研,有人认为我做不出科研成果才谈政策……不一而足。
 

  也有人好意告诫我发表论文比发表议论重要,而且应该又快又多。实验室的学生也有善意的担心。我不愿骚扰实验室学生,不会经常催结果,而是有问题就讨论。
 

  但我不可能做到又快又好,只能有选择。
 

  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础,而且2005年在中国发表过一篇《细胞》论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续一些时间,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压力,不脱离自己的特点转而追求急功近利,还可以承受慢一些带来的压力。
 

  记者: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您有哪些建议?

  饶毅:对于中国的研究者来说,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目前比较难,如果做得慢的,在国内压力会比较大。
 

  我现在愿意出来讲这些不是我自己需要特别支持。我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就是想提供一个标本,希望国内多一些单位能选拔和支持一些慢的人,特别 是一些年轻人。在目前情况下,选择优秀的人、有潜力的人、积极工作的人,即使他们“慢”,也支持他们,是不太容易的事情。支持快的人,支持错了,也没人责 怪。而支持慢的人,也可能有搞错的时候,作为各级资源掌握者、决策者,这很不容易。
 

  但是,世界科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既可能出自快的途径,也可能出自慢的方面。因此,不同的科学工作者根据各自特点,有所选择,有得有失。  本报记者 雷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品种。菊石具有多种形态,并大量存在于化石标本中。但随着大多数恐龙的消失,这些硬壳生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中消失。

  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馆长尼尔·兰德曼和他的同事利用X射线同步辐射微层析成像器对旋杆菊石(一种出现在中生代的菊石)进行化验,发现软体旋杆菊石和鱿鱼和章鱼一样,含有所谓的咀嚼齿舌。研究人员对在这种无脊椎动物身上发现颚并不感到惊讶,兰德曼指出:“真正的困难在于,怎样进一步看清楚它们的样子,以及搞清楚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

  兰德曼指出,菊石不以鱼类和大型猎物为食,只是“从水中捕捉浮游生物”,这对中生代的海洋食物链条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