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7月27日中午,内蒙古乌海市上空然出现七彩云奇观,大约20多分钟后,彩云渐渐消失。

  据了解,七彩云是太阳光线和云彩中的冰晶结构产生的光的折射现象,其产生原理和彩虹相似。新华社记者邹俭朴摄

  7月27日中午,内蒙古乌海市上空然出现七彩云奇观,大约20多分钟后,彩云渐渐消失。新华社记者邹俭朴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时间7月25日凌晨4点(北京时间凌晨3点),日本福岛县海域发生里氏 6.2级地震。截至发稿,没有相关人员死亡及财产损失报告。

  此次地震震源为北纬37.7度,东经141.6度,深度为40公里。地震没有伴随海啸发生。同时东京电力已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并未因地震发生异常。

  震感最强烈的地区为宫城县中南部的石卷市和福岛县的相马市,达到了震度5。据仙台市消防本部的消息,宫城县有两人被倒塌的家具砸伤,已送到医院急救。东京震感明显,本社记者在熟睡中被持续1分钟的震感惊醒。

  本月7月23日13:34分也发生过1次里氏 6.5级地震,震源为宫城县海域,震感最强烈的地区为岩手县的远野市,达到震度5。(记者孙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温玉成讲解壁画内容。根秋多吉 摄


丹巴发现的精美壁画。 根秋多吉 摄

  记者从四川甘孜州文管部门获悉,该州境内发现多处元代佛寺壁画。其中,在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内的方形古碉二楼内发现四壁佛寺壁画。考古专家认为,该壁画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元时代(1207-1294)佛寺壁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中国著名的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说:“该处壁画,用笔细致流畅,无一断笔,敷彩以红色为底,饱满艳丽。装饰物(臂钏、缨络等)绘制也一丝不苟,堪为上品佳作。”

  温玉成介绍,丹巴经堂碉内的壁画菩萨头戴三花宝冠,降魔印之手下伸至莲座以下,六挐具(大鹏、竭摩鱼、兽王、狮子、大象)尚未规范,又与内地有别(没有童子),莲花瓣上装饰云纹,大黑天形状与有纪年的杭州宝成寺造像接近。从以上特征判断,该处壁画应造于元代至元年间,也许在八思巴追认为“帝师”(1280年)前后。此前,曾有学者认为是明代壁画,是不正确。

  “粗略观看,对面(东壁)坐式佛像四身,其中,坐式帝师八思巴有点像莲花生大师像。但是没有持骷髅杖。我认为这就是帝师八思巴像,也是帝师八思巴像第一次出现在嘉绒壁画上。”温教授介绍说。

  温玉成告诉记者,更令人兴奋的是,在甘孜州首次发现了汉藏结合的画风。“菩萨亭亭玉立,头戴宝珠花冠,低首垂眉,直鼻小口,微作笑意,她们的右上方,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十分生动。”温玉成说。

  温玉成认为,这次新发现的丹巴经堂碉元代前期壁画应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帝师八思巴的画像十分珍贵。

  目前,甘孜州已发现了多处元代壁画,其中,德格县汤甲经堂门廊隔墙上,发现了元代护法神像及八思巴文颂词。丹巴县的里冉龙寺中内,既有元代中期(至正十年以前)的壁画,也有元代晚期壁画(至正十年)八思巴创制的新蒙文写的颂词等。(根秋多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咸丰十一年的《读史兵略》 记者 杨可 摄 
咸丰十一年的《读史兵略》 记者 杨可 摄

  前天,经预约后,市民李先生给本报“现场鉴宝”栏目送来一部线装古籍。经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唐肇新鉴定,这部线装古籍系毛泽东曾推崇的清代胡林翼所著的《读史兵略》,是1861年旧刻本,市价在2万元左右。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明清古籍价位适中,最具投资潜力。

  36年涨了1000多倍

  记者看到,这部《读史兵略》共有两函,每函有线装书八册,均以松木板装帧保护,品相完好。书上有“咸丰十一年春刊于武昌节署”、“益阳胡林翼篡”等字样。

  唐肇新告诉记者,胡林翼(1812~1861年)是湖南益阳人,道光进士,湘军重要首领,曾为兵部侍郎、湖北巡抚,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为“中兴三名臣”。《读史兵略》为胡林翼读《左传》至《后周纪》等史书所载有关兵学内容后编撰而成,共46卷,为中国兵学战史之集大成者,早年曾为毛泽东推崇。唐肇新表示,清代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即150年前),这部《读史兵略》为官刻本,藏市价在2万元左右。

  收藏者李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喜爱兵书,1975年他在部队时,在吉林省长春市古籍书店买下了这部《读史兵略》。李先生说,当时他只花了15元钱,没想到36年后竟然涨了1000多倍。

  明清刻本成藏市热门

  近年来,古籍在收藏界逐渐升温。今年5月,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在北京嘉德春拍以4830万元创出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本月,西泠印社春拍古籍善本专场总成交额2500多万元。

  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唐肇新介绍,1911年以前的书籍称为古籍,1949年之前的称为旧书。收藏界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宋元刻本文物性强,存世很少。10年前,宋版书才8万元左右,2005年时价格就一下提到了40万元,如今则是100万元起。像胡林翼《读史兵略》这种旧刻本,3年前六七千元就可以轻松拿下,但如今,没有2万元藏家不会出手。明清古籍是目前收藏圈内的主力,一般明版书几万元,清朝的数千元,这中间仍有很大升值空间。

  ■投资支招

  三招判断古籍市价

  如何判断古籍的市场价值?昨天,市收藏协会常务理事刘杰指出,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文献价值,同等条件下,名人专集、地方志等的市价优于医术、农学、星象等,而蒙学、字典、常见经书等更次;其次是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一般来说,稿本(作者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价值更高;第三是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等。本组稿件由记者 刘勇采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回廊内就能看到整个墓室的情况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崔健 摄


主墓室已打开


主墓室内的棺椁被套上防水外衣


盗洞直通主墓室

  山东省菏泽发现大型“黄肠题凑”汉墓的消息,不但震动了考古界,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黄肠题凑”葬制是天子之制,在人们的心目中,“黄肠题凑”墓显得异常神秘。昨天中午,菏泽定陶“黄肠题凑”汉墓首次允许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汉墓专家和部分新闻媒体走进古墓墓室,一睹“黄肠题凑”汉墓的真容,有着几千年历史、神秘古老的汉墓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墓室内木香扑鼻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位于菏泽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的汉墓发掘现场。在黄土路的右侧,有一个用铁丝网围着的很大的洼地,在洼地中央,一片方形地面用一层类似编织袋的东西盖得严严实实,定陶灵圣湖汉墓发掘考古队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圣宽告诉记者,这下面就是“黄肠题凑”汉墓,墓室长29.5米,宽28.5米,上面盖上东西,是防止黄肠木露在外面,风吹日晒后干裂变形。

  记者跟随崔圣宽来到东边的墓室口,换上胶鞋后,来到了满是积水的墓道门口。记者看到,墓道口高1.6米左右,需要低着头进去。虽然外面骄阳似火,但一进墓道马上就清凉了许多,而且还有一股木香味扑鼻而来,崔圣宽说:“这香味就是墓道内黄肠木的木香。”

  墓内是个“木”世界

  进入墓室后,记者发现墓道的顶部是平的,墓道的顶部、墙壁和地面全都是木头垒成的。记者看到,这些黄肠木之间采取榫卯结构相互连接,表面也比较平整,所用木料大小基本一致,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时光,仍严丝合缝,排列整齐,没有任何空隙,让人颇感神奇。记者用手轻抚了一下墙壁上的木料,感觉很湿,有种黏湿的感觉。

  崔圣宽告诉记者,墓道的整个门是用86根1.15米长的黄肠木填塞堵住的。他指着前室与中室之间的一扇木门告诉记者,墓中所有类似把手的铺首衔环现在都成了一个洞,铺首衔环已被盗走了。

  从主墓道进入,依次是前、中、后室。前、中、后室四周有一圈回廊,在考古人员引导下,记者沿着回廊在墓室内走了一圈,发现在回廊内就能看到整个墓室的情况。崔圣宽介绍,前室和后室分别有2个耳室、中室有4个耳室,此为回廊内的11个室,回廊外还有12个室,共有23个室,所有的室全为木质。

  墓中仅剩一副彩绘棺板

  许多人关心在汉墓中发现了什么随葬品,崔圣宽告诉记者,这座墓其实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随葬品,基本上被盗一空了。

  记者在回廊的东北角看到一个盗洞,在中室西北侧的上方有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可容一人进出,崔圣宽称这是盗墓贼挖的,记者透过这个五边形发现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室记者还看到一副包裹起来的棺板,崔圣宽介绍,这些棺木上有彩绘,有的脱了色,有的已变形,但非常精美,放置在这里是由于还没有确定保护方案。

  继续发掘陵园遗迹

  参观完墓室后,崔圣宽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下一步工作也非常艰巨,来自全国的十几位专家在实地考察后,21日将在济南召开研讨会,研究确定古墓的保护方案。在听取专家意见后,才能对古墓进行进一步的清理工作。

  另外,还要解剖埋葬方式,搞清是怎样埋葬的,周围的夯土是怎么夯的,外围的夯土面积有多大。再就是要寻找相关的陵园,这个难度更大,在哪个方位还难以确定。他介绍,寻找的方式一个是勘探,用洛阳铲;一个是挖探沟,至少要挖到8米深才可能发现建筑痕迹,还要防备塌方,这些事工作量都很大,随着工作的深入还有很多实际困难。

  记者不解为什么一定要找到陵园。崔圣宽回答说,考古工作要追求完整性,要找出其完整的环境,陵园包括陵和园两部分,陵是最重要的,就是墓葬,现在已发现了。而园的朝向,有什么建筑,辅助性的建筑包括庖厨、寝殿等是什么样的,也需要发现。这些对于研究定陶汉墓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定陶汉墓极具典型性

  崔圣宽称,定陶“黄肠题凑”汉墓非常典型,规模比较大,在近几年全国发掘的“黄肠题凑”中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谈到该墓的发现对考古学界的影响,崔圣宽介绍,定陶“黄肠题凑”形制、规格,主要是形制结构,为研究“黄肠题凑”补充了很多重要的材料。与以前的“黄肠题凑”形制不一样,定陶汉墓的墓门结构、墓室构造以及质地,会平息很多专家的争论。

  对于这座汉墓是异地还是就地保护的问题,崔圣宽认为,无论是就地保护还是异地保护,首要任务是搞清楚墓葬的埋葬方式,至于如何保护,只能听取专家论证后的结果。对于人们关心的“黄肠题凑”究竟是用的什么木材,崔圣宽称,还需要取样,请林业专家进行鉴定。(济南时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次出土文物之丰富,出人意料”。石家庄张杨村战国墓群野外发掘7月20日正式结束,12座墓葬共计出土文物120多件,初步推断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距今两千多年。昨天考古队领队刘连强向记者展示了本次发掘的部分珍贵文物,他透露该墓群依然有诸多谜团待解。


出土的青铜剑。

  身份之谜

  今年5月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发现一处战国墓群,约有古墓葬16座,位于享誉海内外的中山国遗址范围内。随后河北省文研所与石家庄市文研所共同组成考古队展开发掘。刘连强透露起初他们以为是平民墓,之后的发掘改变了他们的既定印象,“一些墓葬有棺有椁,按礼制不是平民的规格。再就是出土文物,譬如几乎每墓必出的带钩,样式繁多,加工精美,在同类墓群中很少见。这些都表明墓主人身份绝非一般百姓”。他透露在墓葬群东北方高地上的一座墓中出土一组陶器,其中一件鸭形尊在高级别墓葬中较为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一把青铜剑的出土,揭开其中一位墓主的身份。“应该是墓主人随身携带的武器,因此这位墓主是位战国武士”。记者昨天亲睹了这把战国剑的风采,长约46厘米,尽管剑身还有泥土和锈蚀,但依旧寒光闪闪,拿在手中分量十足。

  张杨村战国墓群的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刘连强表示该墓群就在中山国都城附近:“离都城有两公里,位于中山王陵以南一公里,初步推断应该是中山国人或其后裔,墓主人身份不算特别高,但也绝不是很低。”

  葬俗之谜

  张杨村战国墓群还显示了一些奇特的丧葬习俗,譬如“毁器”。刘连强解释说:“就是把陪葬品毁坏后再放到墓主人身边埋起来,这一现象在中国考古中很罕见,在河北更是如此。”他介绍说此次发掘中有两个古墓有这种现象。之所以把陪葬品弄坏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避邪,二是古人相信只有“毁器”才能在另一个世界使用。

  文物之谜

  张杨村战国墓群出土的文物,引发了多种猜测。“譬如那位佩带青铜剑的战国武士墓中出土的几件文物,有个巴掌大的方形青铜片,其中一面上有钮,还有红色线条画成的方格,起初以为是棋盘,但现在我们更倾向于这应该是个铜镜”,刘连强还向记者出示了12个大小相似的椭圆形石子,“也是武士墓中出土的石子,没有人工打磨迹象,根据形状、大小和材质看,有可能是中山国人消遣娱乐用的六博棋”。(燕赵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直径达3米的南宋马蹄窑。

  “这座古窑形制像个马蹄,直径达3米,保存完好,炭灰厚达20厘米。从窑床里遗留的窑工使用的韩瓶,推测为南宋时期的古窑。”昨天,在位于南京东郊的麒麟门科技创新园一期工程工地,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专家告诉记者,南京十朝都会,历朝都要大兴土木建造都城,麒麟门一带民间就有“窑头山”的说法。经过考古人员3个多月的发掘,如今,E地块的4座南宋窑址已经发掘完毕,F地块的3座古窑正在向深入发掘。一个庞大的古窑群,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可以说,它见证了南京城的建城发展史。

  【麒麟门外惊现古窑群】

  今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东郊麒麟门外的科技创新园经济适用房一期工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和发掘。令考古人员感到惊喜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古窑群在这一带被发现。记者得知后,即刻赶到现场。

  “马蹄形”古窑保存完好

  “仅在E地块一处,就发现了4座古窑,而且年代大体相当。”考古专家指着一座圆形的大坑对记者介绍说,“这座古窑体量很大,直径接近3米,而且保存完好,从窑堂里发现的部分碎砖瓦推断这是一座古代烧制砖瓦的窑址。”记者看到古窑窑壁非常坚硬,考古人员说,那是用粘土加入草茎制成土浆,十分坚固,还耐高温。在靠近北面的窑壁上,开有3个沟槽,考古人员说,那是烟道。记者弯腰,向古窑深处探望,见有一半圆形的洞口,专家说是窑堂的通道,窑工们就是从这里把燃料送进窑床。

  经过清理,记者发现窑床底面干净平整,“等待烧制的砖瓦泥坯就是放置在这里面,而且是一层摞一层。”考古人员分析,如此大的古窑烧制的燃料并不仅限于草木,可能还使用了煤炭,残留的炭灰厚达20厘米。

  古窑群“验证”南京建城史

  专家告诉记者,如果论价值,F地块发现的3座古窑更令人震惊,“古窑才开始清理表层,我们发现了古窑外围是一个巨大的操作平台,占地面积巨大。而且,这3座古窑比这4座年代还要久远。这就印证了当地人称之为‘窑头山’的说法。麒麟门古窑群的发现,对研究南京城的建城史将起到实物性的参考依据”。因此,专家建议在“窑头山”就地进行保护。

  【古窑压西晋家族墓上】

  记者不解的是,为何E地块的数座窑址中间夹杂着一些古墓?考古人员解释,是先有古墓后有古窑。“估计当时修建窑址时,并不知道地下有古墓。”古窑旁边被破坏的这些古墓,形制并不算大。“虽然不大,有的只够安放一个棺木,但价值很高。”

  考古人员带领记者来到山坡顶端,只见这里被警戒线拉起了一个围挡,攀上土堆,就见一个如同馒头样的砖砌古墓出现在眼前。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古墓长5米,宽2.1米,高2.3米,为西晋时期的中型墓葬,“别看古墓不大,可形制非常独特,难就难在古墓的顶部。”他走下土坑,指着古墓说,“顶部全部是用青砖一块块咬合而砌,这种墓顶叫穹窿顶,砌法叫‘四隅券进’式。从四个角看去,青砖都是正面,可越往上走,青砖就越倾斜,最后到顶部完美咬合。这种墓顶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昙花一现,也就流行了二三百年。”专家庆幸的是,这座西晋古墓没有没盗过,“如果动一块砖,墓顶将会全部塌方”。

  古墓没被盗,是否出土不少宝物?考古人员称,陪葬品不是很多,西晋时期注重古墓外形完美,而忽视金银等贵重器皿的陪葬,“我们从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青瓷器,有青瓷罐、盘口壶、洗、盂、盏、铜镜、漆盘和勺等,可以说是一组标准的陪葬器物。最说明问题的是,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20厘米大小的陶砚,“这就吻合了六朝人对文化的崇尚,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看不起武将,讲学风”。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E和F地块共发现古墓23座,从东汉到唐宋以及清代都有,跨度非常大。E块发现的这座西晋墓,与周边的古墓形成一条直线排列,“这无疑是一组家族墓,过去考古关注的贵族墓较多,而一般中产阶层的家族墓文献记载很少。这次发现有助于拓展这一领域的考古和研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工作人员将死龙虾捞出运走。梅建明 摄

  昨天上午,记者接到市民报料称,在南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新燕街上,有一处数百平方米的小作坊里,拖来上千斤的死龙虾,露天熬煮,进行虾仁加工。当地工商部门、质检局接到反映后,将死龙虾捞出装车拖走,而质检则将一冷库里十余吨半成品虾仁封存,以备检验后进一步处理。

  露天架锅熬煮,臭味传千米

  记者赶到位于燕子矶新燕街161号附近的该处作坊时,只见偌大一院子的大铁门紧锁着。知情人称,加工的地方在院子另一侧墙根下。记者绕行百米远,到围墙另一侧,远远即可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腥臭味。记者看到,顺着墙根,支起了两口大锅,鼓风机响起刺耳的噪音,铁锅被盖子盖住,里面看不到煮的东西。不过,在知情人的指点下,记者看到锅灶旁有一个十余立方米的水泥池子,里面漂满了红色的龙虾。果然,一名没有察觉的男子拿着铁锹从池中往锅里铲龙虾。

  “这些龙虾是死的,经常用车拖过来,白天在这里加工,一加工,发出的气味就非常难闻,避之不及。”紧邻的一家物流公司工人告诉记者,这个小作坊存在有半年多的时间,但他们深受其害,一开工,那种难闻的气味随风飘至近千米远,同样令周围居民难以忍受。但因为对方在加工时,一直锁着门,他们也没有办法。记者再次绕到作坊门前,无论记者怎么敲打铁门,里面的人都不作应答。

  十余吨半成品藏冷库,操作间现漂白粉添加剂

  记者将这一情况向燕子矶工商所及栖霞区质检局和燕子矶派出所汇报,民警赶到现场,在反复叫门无果后,确定该作坊确实在制作死龙虾虾仁后,翻过围墙,强行将门打开。燕子矶街道城管赶到现场,经过检查,证实这些龙虾没有一只是活的,池子里已经发臭,现场作业工具被没收。知情人称,这是用来分装虾仁的,装好后就会运走,至于送到哪里,他们也搞不清楚。

  燕子矶街道的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大冷库,靠近门口处,堆放着十多只蛇皮袋,拉出一袋来一看,里面是白花花的半成品虾仁。“估计总量可能在十余吨左右。”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此时,在操作间检查的工作人员发现,有一大袋包装的白色粉状物,从包装袋来看,写的名称是“漂白剂”,一大袋已用去好多。而在一旁,还有纸袋装的食品添加剂,记者看到,该添加剂的成分为增稠剂、保水剂等。

  千余斤死龙虾被销毁,查封十余吨半成品

  工商执法人员找到了一份营业执照,其经营范围标为“水产品销售”。燕子矶工商所施所长告诉记者,从现场检查情况来看,虽然有营业执照,但原本是水产品销售,却做起了水产品加工,明显属于超范围经营。“除了超范围经营,还是无证生产。”施所长说。

  紧接着,燕子矶街道的工作人员将死龙虾从池中捞起拖走销毁。“因为作坊中有大量的死龙虾,操作间有食品添加剂、漂白粉等物,经营主超范围经营,且冷库中的半成品涉嫌使用漂白粉等物品,因此,要进行查封,以待检查后,作进一步处理。”质检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网上查询得知,在外地,已经有冻虾仁因使用漂白剂,而检查出二氧化硫含量超高。据介绍,按照规定,部分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允许使用二氧化硫、亚硫酸钠、硫磺等作为漂白剂(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但主要用于干果、干菜等产品的漂白,但水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不得检出二氧化硫残留。而长期食用二氧化硫含量超高的食品,不仅能破坏维生素B1,还能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二氧化硫遇水生成亚硫酸,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因此,工商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购买此类产品时,如遇到过白的虾仁一定要慎重。(梅建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今年3月以来,因为干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湖水面积较往年同期骤减一半以上,湖水退去后,留下的湖床长满了草,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了茫茫的草原。
在这个节骨眼上,近两年一直处于搁置状态的鄱阳湖大坝工程再次被江西官方推到了前台。根据江西方面的构想,准备在鄱阳湖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大坝,把湖水拦在自己的地盘里。
江西一直想筑起大坝
最近一些年来,修建鄱阳湖大坝一直是很多江西人的愿望,官方亦是如此。
根据江西官方的最初方案:修建鄱阳湖大坝计划投资100亿元,在距长江27公里处的鄱阳湖北端,修筑一座长约2.8公里的混凝土大坝,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供水(灌溉)、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上世纪80年代,江西方面就多次‘上书’要求修建鄱阳湖大坝,但考虑到在生态等一些方面无法排开的负面影响,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批复。”国内水利行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
然而,江西方面一直没有打消修建鄱阳湖大坝的念头。与之相反的是,他们一直在展开积极行动。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规划》,其中涉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内容有两句话:“做好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积极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各项工作。”这让很多江西人看到了国家可能支持建鄱阳湖大坝的希望。
但此后,各种反对的声音十分强烈,国家一直没有同意该工程进入到实质建设阶段。
大坝可部分抵消三峡工程不利影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的蒋云钟博士,从2009年开始对鄱阳湖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及鄱阳湖防洪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西方面推动建鄱阳湖大坝也有自己的苦衷。
虽然鄱阳湖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到了1513亿立方米。但其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其水位受注入的五条河流和长江干流来水双重影响,使得鄱阳湖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征十分明显。由于湖区一年之中水位变幅较大,给湖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江西提出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的构想。
“鄱阳湖大坝建成后,可抵消部分三峡工程给鄱阳湖带来的不利影响。”蒋云钟说,三峡水库运用后,造成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水位下降,而这也导致了鄱阳湖蓄水量的减少。另外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减小了下泄流量,从而加大了同期鄱阳湖的出水量,加剧了枯水期鄱阳湖湖区的用水困难。并且在枯水期,即使三峡水库加大泄量,对抬高鄱阳湖湖区水位作用也不明显。而鄱阳湖大坝修建以后,在三峡水库蓄水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为长江干流补水10.77亿立方米,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长江中下游调蓄工程不足。
大坝会严重威胁当地生物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一直反对鄱阳湖建大坝。他专门研究鄱阳湖已有十多年,对于鄱阳湖的脾性,他有较深了解。
“今年鄱阳湖遇到少有的干旱,大量水域干涸,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但从历史上看,这并不奇怪。鄱阳湖的水位比今年都低的干涸期也出现过。”姜加虎说。
姜加虎告诉记者,如果修建鄱阳湖大坝,其在生态方面的副作用明显要大于积极作用。首先就是对湖区湿地的威胁。在自然条件下,鄱阳湖湖区拥有大面积的湿地,这些湿地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
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的成千上万只候鸟,会到此越冬,直到第二年4月左右才逐渐离去。如今,鄱阳湖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这里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
若是大坝建成以后,鄱阳湖在冬季依旧能保持较高水位,这将导致湖区大量湿地消失,不仅众多的鸟类无法在此越冬,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严重破坏。
其次,每年3月底至6月底,是长江和鄱阳湖天然鱼类的产卵期,很多长江鱼类都要从长江进入鄱阳湖产卵繁殖;另外也有一些鱼要从长江入海口经过长途洄游,进入鄱阳湖腹地的江西峡江县一带产卵,成鱼后又要游回生长。如果鄱阳湖大坝建成,这些鱼类的产卵繁殖将被破坏。
大坝会破坏当地自然水系
另外,鄱阳湖大坝修建后,也将彻底破坏这里江湖一体的自然水系。姜加虎告诉记者,长江中下游仅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就是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两个湖泊在长江中下游洪水时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分洪作用,如果以后鄱阳湖建了大坝,鄱阳湖的自然分洪作用就会彻底丧失,其下游地区面对的洪水威胁将会更大。
记者了解到,也正是因为上述各种无法排除的不利影响,尽管江西方面动用各种力量推进大坝进入建设程序,但时至今日,国家依旧没有批准鄱阳湖大坝的建设。
蒋云钟也表示,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鄱阳湖大坝建成后,将改变江湖自然连通的态势,引起江湖水情新的变化,会对鄱阳湖地区的环境、生态等产生重大影响。现在的关键是要重视不利影响中一些不可恢复的因素,从而在对工程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
姜加虎则告诉记者,只要建鄱阳湖大坝,不管如何进行科学论证,有些生态方面的破坏都无法避免。因此,各方围绕鄱阳湖的各种争论还会持续下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江西省乐平市,几大堤防相继出现了漫顶险情,洪水涌入堤内导致群众被洪水围困。

  2011年6月17日上午,记者从江西鄱阳县出发,逆江而上来到乐安河鄱阳县上游的景德镇乐平市,这里的几大堤防相继出现了漫顶险情,洪水涌入堤内导致10万名左右的群众被洪水围困,10几万亩农田被淹没。请听他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记者:我是中央台记者范存宝,现在是下午4点半,我现在在江西乐平市接渡镇的接渡大桥,这座大桥横跨乐安河东西两岸。在大桥东岸,河水已经漫过堤坝涌入居民家中,当地村民告诉我说,乐平建市以来就从来没有发过这么大的洪水,有的地方已经淹到一层楼那么高了。

  当地村民:下面水都淹了几米了。


江西省乐平市,几大堤防相继出现了漫顶险情

  界首八一希望小学周老师昨天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在学校呆了一夜之后,今天才从受淹的学校走出来。

  周老师:你是从多深的地方过来的,看看腰间就知道了,都漫到腰上了。这两天雨大,先把学生护送到家,今天就待岗在那里,万一有什么事我们可以直接到现场去,不能离开。

  从16号开始,乐平的乐北联圩、镇桥联圩、续湖联圩、西湖桥圩等几大堤防出现泡泉、漫顶等险情,10万名左右的群众被洪水围困,10几万亩农田被洪水吞噬。江西省军区、武警、消防部队的官兵几千人已经在这里持续战斗了两天两夜。景德镇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张胜国哑着嗓子接受了我的采访。


洪水涌入堤内导致群众被洪水围困

  张胜国:进入这个灾区到晚上10点多钟撤出,将近8个多小时,在这个区域是营救被困群众是1326,转移被困群众8000多人。

  目前,疲惫的军民仍在持续救援。除了救人外,整箱整箱的方便面、水和饼干也正源源不断地通过冲锋舟,送到不愿离开家园、站在房顶的受灾群众手中。接下来的几天,这个区域仍有强降雨,防汛抗洪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6 页,共 4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