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9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昨日公布了近一周来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展示撒哈拉沙漠中白色盐碱地的卫星照片,102亿光年外的星系团等壮观景象。
1、撒哈拉沙漠中白色盐碱地
图片由日本先进陆地观测卫星拍摄,展示了塔尼茲鲁夫特盆地。图片中,白色的盐碱地似乎要在黑色的沙岩山上融化。塔尼茲鲁夫特盆地位于阿尔及利亚中南部,是撒哈拉沙漠最荒凉的地区之一。位于图片右上方的黄色束状区域是Erg Mehedjibat,它是一小群向上生长而不是向两侧延伸的沙丘。
2、102亿光年外的星系团
图片中的蓝色区域距地球大约102亿光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遥远的星系团。这张最近公布的合成图片使用了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获取的数据,以及来自其它望远镜的光学和红外数据。
星系团是宇宙中体积最大的天体,由引力聚合在一起。图片中的这个星系团宽度达到1.9亿光年。由于距离太过遥远,我们看到的星系团所处的宇宙只有其当前年龄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个星系团能够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了解宇宙进化的早期阶段。
3、奋进号的外燃料箱
照片展示了被拖往飞行器装配大楼的一个外部油箱,飞行器装配大楼位于美国宇航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在此之前,这个油箱从新奥尔良被驳船运至佛罗里达州保存。这个可重复使用的油箱被称之为“ET-134”,将用于发射“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飞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发射日期定于2010年2月。
4、波多黎各储油设施着火
图片中,黑烟似乎要消失在波多黎各周围深蓝色的海水中。10月23日,波多黎各一个储油设施突然着火。火灾发生后不久,美国宇航局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分光辐射计拍摄了这幅照片。
根据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报道,大火穿过圣胡安的一个小海湾,最终引发储油设施发生爆炸,爆炸威力相当于让当地经历一场2.4级地震。经过消防员的奋力扑救,大火最终在25日得到控制。
5、火星陨坑中的沙丘
这张新公布的伪色图片由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展示了火星上一个撞击坑中部多岩表面周围凸起的沙丘。10月初,火星侦察轨道器公布了所携 HiRISE(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拍摄的一组新照片。所有233张新火星照片均在2009年8月拍摄,展示了这颗红色星球表面外形和结构丰富的多样性。(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正如专家所预测,一旦大地震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引发大海啸,美国一座滨海城市会做好准备。据悉,俄勒冈州小城坎农比奇(Cannon Beach)的居民正准备建设美国第一个可以抵御海啸冲击的避难所。
专家日前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会议上表示,坎农比奇市政厅的最新设计反映出太平洋西北地区防灾准备的新动向。这一设计使得市政厅的建设成本增加一倍,从200万美元增至400万美元。太平洋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震海啸多发带之一:一旦该地区发生9级地震,那么几分钟以后,海浪高度就能达到50英尺(约合15.2米)。
下一次大地震也许会在明天到来,也许会在数百年以后发生——没人知道确切时间。引发大地震的“罪魁祸首”会是卡斯卡迪亚地层潜没带(Cascadia subduction zone),地质学家表示,这个潜没带几乎就是引发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的断裂带的“双胞胎”。据俄勒冈州地质与矿业部土工技术工程师王玉梅(音译)介绍,增大逃生机会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最危险的地带修建可抵御海啸冲击的避难所。
这种建筑要用坚实的桩子建造,还要建起岸堤或海堤以抵御海浪。还要有一个斜坡,以便让居民迅速跑进避难所。王玉梅说,建筑物通常都是根据让居民迅速离开而设计,“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让人们快速进入建筑物中。”日本现在设有海啸避难所,而总人口约为1700人的坎农比奇是美国第一个采取措施建造此类场所的城镇。据王玉梅介绍,坎农比奇的海啸避难所将在三年内竣工,届时,避难所屋顶会有一个平台,可供1000至2000人躲避。
俄勒冈州立大学俄勒冈海上援助计划灾害预防专家帕特里克·科科伦(Patrick Corcoran)对建设海啸避难所的方案表示支持。他说:“我认为,这将以正确的方向推动技术发展。”科科伦指出,应急培训同样至关重要。他说,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总体防灾准备落后于对地质灾害认识日趋加深的坎农比奇:“我们必须要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将这方面的知识应用于我们的日常行为。”
美国国家地质勘测局西部地质研究中心地理学家内森·伍德(Nathan Wood)同意科科伦的观点。伍德说,将潜在危险区域画出来,告诉人们向高处跑,这些措施仍显不足。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这是一场橄榄球比赛,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四分卫的位置上加大投资,增强在这个位置上的实力,才有资本与强敌一拼。”(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日前,一头体长70英尺(约合20米)的蓝鲸尸体被冲上了美国加州北部海岸。据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介绍,这条蓝鲸显然死于同船只相撞。
尽管无法移动蓝鲸,美国科学家和高校大学生仍不放过这种难得一遇的研究机会,他们纷纷从岩壁爬下,从死鲸身上提取组织样本,并截去了一条11英尺(约合3.5米)长的鳍肢。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海洋生物学家乔·科尔达罗(Joe Cordaro)表示,几年前,蓝鲸同过往船只相撞还相对罕见,但这类事件仍是“人类对蓝鲸生存构成的头号威胁。”
科尔达罗说,这是今年第二起蓝鲸同船只相撞事件,在此之前,一艘从加州海岸经过的轮船曾造成一头蓝鲸重伤。蓝鲸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可以长到100英尺(约合30米)长——几乎同航天飞机的长度一样。目前,蓝鲸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专家称,蓝鲸从地球上消失的风险极大,这主要是因为,在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前,它们已经遭到过大规模猎杀。
据科尔达罗介绍,10月19日,他接到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一艘海洋测量船的报告,船上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感到“船下面突然震动”,此时距海岸大约7英里(约合11公里)远。不久,一头鲸鱼浮出水面,鲜血直流,将附近海面染成一片红色。几小时以后,有人在布拉格堡附近发现了冲上海滩的蓝鲸。科尔达罗表示,鉴于时间、地点等证据,“我认为是海洋测量船撞上了蓝鲸,这一点毋庸置疑。”
洪堡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学家托尔·霍尔姆斯(Thor Holmes)说:“对于蓝鲸的死亡,我同所有人一样,也感到十分遗憾。”10月20日,霍尔姆斯和他的两名学生驱车几个小时来到布拉格堡附近,现场对蓝鲸展开研究。在从“可怕的”岩壁爬下来后,出于安全考虑,他告诉两个学生在原地不要动。霍尔姆斯说:“我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推测,两个人正在酝酿什么大的动作。”
霍尔姆斯的两个学生最终还是发现了一条靠近蓝鲸的捷径。霍尔姆斯和他们在岸边提取了鲸油样本,希望搞清楚蓝鲸撞上考察船以前的身体状况。他说:“蓝鲸有很厚一层鲸油,这表明,这个大家伙确实非常健康。”科尔达罗说,这头撞死的蓝鲸会继续留在布拉格堡的海滩上,鉴于这个小海湾不易有车辆靠近,“那头鲸鱼不会被弄到别处”。研究人员正计划实施更多的实验,包括截取蓝鲸的鳍肢。
相比于其他鲸目动物的鳍肢,蓝鲸的鳍肢对于洪堡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意外收获。鲸目动物包括鲸鱼、海豚和鼠海豚等。洪堡州立大学还将向现场派去更多学生,对这种极为罕见的物种展开深入研究。该大学一位皮肤病专家还希望得到蓝鲸的毛囊供其研究。对于霍尔姆斯来说,蓝鲸不仅具有相当大的科研潜力,还会让人想到人类在导致蓝鲸濒临灭绝问题上的作用。他说:“蓝鲸在海滩上的出现是我们正在破坏这个星球的另一个迹象。”(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班夫山地摄影大赛由班夫中心的“山地文化”项目组举办,旨在促进人们了解和欣赏世界上的山脉。近日,大赛主办方在位于加拿大落基山脉的班夫中心公布了今年的18幅获奖摄影作品名单,其中拍摄于阿尔卑斯山的一幅名为“塔马斯-凝固于时光”的作品最终荣获最高奖。
以下为就是获奖作品中的精选之作:
1.塔马斯-凝固于时光
2007年,加拿大摄影师娜塔莉·道斯特来到瑞士阿尔卑斯山。面对阿尔卑斯山呈现在眼前的那种神秘而令人不安的美,道斯特不免产生荒芜凄凉之感。为了用镜头表达这种感觉,她选择了极为原始的摄影技术——采用针孔照相机以及黑白胶片进行拍摄,而后对照片进行手工着色。在2009年班夫山地摄影大赛中,这张名为“塔马斯-凝固于时光中”的摄影作品最终荣获最高奖。
2.野狼的嚎叫
这张照片由美国摄影师辛迪·戈德尔于2007年1月22日在黄石国家公园拍摄,展示了一头嚎叫的野狼,当时这头18月大的公狼刚刚饱餐一头麋鹿,嘴角还残留着麋鹿的鲜血。不久之后,这头公狼便将成为黄石国家公园兽群中迄今为止最为年轻的雄性领袖。戈德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69年没有狼定居黄石国家公园之后,野狼的嚎叫自然具有特殊意义,让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3.冰封的暂斯卡尔河
照片于2005年7月由印度作家和摄影师桑卡尔·斯里德哈尔在拉达克拍摄,展示了印度已经冻结的暂斯卡尔河。照片中,一名背着背包的行者正在河面上小心翼翼地跋涉。斯里德哈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在成为喜欢冒险的人推崇的目的地之前,冰封的暂斯卡尔河是暂斯卡尔山谷居民前往列城集市的一条主要通道,整个旅程历时11天,全部由步行完成,以免对这个神圣的水道造成伤害。
斯里德哈尔称,当地人会祈求暂斯卡尔河饶恕那些穿着钉鞋从河面上走过的外国人。但真正的威胁并不是这些徒步跋涉的人,而是凸块高花纹汽车轮胎。一些人认为,一旦2012年一条全天候公路抵达这个山谷,保护神便将逃离暂斯卡尔河,结冰自此成为一种过去。
4.胡德山照明岩
照片由美国冒险运动摄影师理查德·哈尔曼在2003年5月拍摄,展示了薄雾笼罩的胡德山照明岩。上世纪初,人们曾试图用人工方式照亮位于俄勒冈州的胡德山,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照明岩”这个名字便来源于此次失败的尝试。
拍摄当日正值多云天气,能够获得一张如此完美的照片得益于哈尔曼敏锐的眼光和耐心的等待。他在一份声明中说:“我在选好的位置呆了一段时间,观察云朵静静地在山峰周围螺旋移动,而后选择合适的时机按下快门。那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时刻。在山脉地区拍摄时,我的运气一直不错,这一次同样受到幸运女神眷顾。”
5.跳水
2008年9月,摄影师埃里克·希斯坦德在北卡罗来纳州伯恩郊外的蓝脊山脉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一名年轻姑娘纵身跳入“垃圾桶”瀑布下方的积水潭,表现了一种惊人的“自发性与救赎的平衡之美”。
希斯坦德被称之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他率领的团体不辞辛苦地清理了这个经常充斥着大量垃圾的所在,照片中勇敢的跳水者便是这支团队的成员之一。清理工作结束后,他们高兴地进行庆祝,希斯坦德则趁机拍下了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本周公布的报告,如果世界上体重最大的蛇——绿水蟒在美国安家落户,它们必将成为9种可能引发恐慌的巨型外来蛇类动物之一。
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对9种外来巨蟒入侵美国的危险性进行了评比,在一些通常将宠物蛇放归野外的地区,遭巨蟒入侵的危险最有可能出现。报告指出,绿水蟒是4种被定为中度危险的巨蟒之一。这种巨蟒并不是受欢迎的宠物,每年被带到美国的数量不到500条。虽然在佛罗里达野外发现了绿水蟒的身影,但当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它们已经繁殖下一代。
文中图片展示的5种巨蟒都是真正的大家伙,除了它们之外,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也对另外4种外形类似的蟒蛇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南非巨蟒、DeSchauensee水蟒、班尼水蟒以及黄水蟒。
盖恩斯维尔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资深爬行动物学家肯尼思·克里斯科认为,这份报告“完全而彻底”。克里斯科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他指出:“巨蟒能够潜在地对野生动物和人类构成威胁并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
1.绿水蟒
照片展示了一条绿水蟒,拍摄于秘鲁亚马逊河流域。它们的身长可达到23英尺(约合7米),体重可达到550磅(约合227公斤)。研究报告作者表示,这种橄榄绿色爬行动物能够在佛罗里达半岛和德克萨斯州南部繁衍生息,因为当地拥有与绿水蟒的南美故土类似的气候。
绿水蟒虽不因攻击人类而被人所熟知,但它们的食物却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鱼类、海龟、狗以及貘。这种蟒蛇会埋伏在水中袭击猎物,利用能够碾碎骨头的致命力量立即将猎物挤压而死。
2.虎纹网纹巨蟒
照片拍摄于2009年6月13日,拍摄地点位于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国家地理探险家营地。照片中,电视节目《危险遭遇》主持人布拉迪·巴尔正在把玩一条18英尺(约合5.5米)长的虎纹网纹巨蟒,表情看上去非常悠闲自在,一群孩子则围在他身旁好奇观看。
但我们绝不能就此认为虎纹网纹巨蟒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这种巨蟒的身长最高可达到32英尺(约合10米),在其故乡东南亚,它们因攻击人类导致死亡悲剧而被人们所熟知。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出,虎纹网纹巨蟒是对人们威胁程度最高的蛇类动物。
报告称,这种身长最长的蟒蛇可能在美国安家落户的危险性为中度。虎纹网纹巨蟒皮肤呈土色,上有美丽的网纹,是引入美国数量最高的宠物蛇之一。南佛罗里达的热带栖息地将是获得自身之身的网纹巨蟒最理想的生存之地。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科表示:“这里的人还不习惯于防范大型蛇类动物。通常情况下,针对避免遭受鳄鱼袭击的建议是远离河岸一带的高草丛,但这种建议在避免被外来蛇类袭击方面显然没有效果。它们能够爬到很远的地方,并且速度极快,很有可能袭击人类。”
3.缅甸巨蟒
在这张未标明日期的照片中,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斯基普·斯诺正在测量在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佛罗里达研究中心捕获的一条缅甸巨蟒。这种原产自南亚的蟒蛇外表亮丽、易于管理,是宠物蛇市场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佛罗里达,当地的宠物蛇被意外——有时又有目的地被放归野外。报告称,生活在佛罗里达的巨蟒数量高达数万条,其中一些将基拉戈林鼠等罕见的野生动物当作盘中餐。
克里斯科表示,政府并没有采取足够措施遏制缅甸巨蟒,部分原因在于:这种爬行动物在公共和私人区域的分布较为普遍。“缅甸巨蟒并不能看到政治边界。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将它们全部赶走并屠宰。”
4.岩蟒
岩蟒是非洲地区体型最大的蛇类,它们性情暴躁,身长可达到20英尺(约合6.1米)。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出,这种巨蟒最近已在佛罗里达繁衍生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科表示:“非洲岩蟒的危险性高于缅甸巨蟒,它们非常凶猛可怕,从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就已表现出来。基于这个原因,这种原产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蟒蛇并没有成为美国人喜爱的动物。
图片展示的是一条成年非洲巨蟒,正在吞噬一只小黑斑羚。报告指出,如果被放归佛罗里达半岛、南德克萨斯州、夏威夷以及波多黎各等地区,非洲岩蟒得以安家落户的可能性极高。
5.王蛇
图片展示了在迈阿密东南部一家郡公园发现的王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称,凭借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王蛇很容易在美国南部大部分地区开拓它们的殖民地。这种原产自中南美洲的巨蟒通常被美国人当成宠物饲养,只要有机会,它们便极有可能在美国安家落户。根据当前掌握的情况,逃跑的王蛇已在佛罗里达繁殖下一代,但报告也指出王蛇从不攻击人类。(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逆戟鲸有时为了让自己的叫声盖过附近船只的噪音,不得不提高嗓音,在逆戟鲸寻找数量正日渐减少的鲑鱼时,这种做法可能令它们更加的疲惫。
声音交流极为重要
这项研究称,普吉特海湾的逆戟鲸在捕食期间会比长途跋涉时发出更多的叫声,这表明在捕食季节对逆戟鲸进行保护对它们的数量恢复至关重要。从专门欣赏鲸鱼的小船到大型游轮,各种各样的船只游弋在美国华盛顿州及邻近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岸附近水域。领导实施最新研究的西雅图西北渔业科学中心的马勒·霍尔特(Marla Holt)说:“逆戟鲸的声音交流极为重要,过往船只的噪音却有可能盖过这些叫声。”
西雅图西北渔业科学中心隶属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霍尔特和同事之前一项研究表明,部分逆戟鲸会发出更大的叫声,以便在嘈杂的船只噪音中让同伴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像我们在鸡尾酒会上说话时必须提高嗓音一样。现在,霍尔特的研究小组认为,船只噪音可能使得普吉特海湾的逆戟鲸在捕食期间耗费更多体力,再加上它们最喜欢的猎物——王鲑(亦称大鳞大麻哈鱼)数量又在减少,这对逆戟鲸来说不啻于雪上加霜。
在普吉特海湾,一小群被称为“南方居民”的逆戟鲸特别善于捕食只有鲸鱼牙齿大小的鲸鱼。它们不以海豹和其他哺乳动物为食。调查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南方居民”的数量谜一般地减少了近20%——从97只减至88只。今天,它们的数量只有85只。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将逆戟鲸列为濒危物种,受到《美国濒危物种法案》的保护。
加速鲸鱼新陈代谢
没人确切了解“南方居民”数量减少的确切原因,但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国家海洋渔业署西北区办公室的林恩·巴莱(Lynne Barre)介绍,这可能与鲑鱼数量减少、暴露于有毒污染物、过往船只噪音有关。巴莱所在的机构2008年初发布了一项恢复日渐减少的哺乳动物数量的计划,目标是在28年内让该地区哺乳动物数量以每年大约2%的速度递增。根据该计划,研究人员还将对过往船只对逆戟鲸的影响进行监控。
据巴莱介绍,逆戟鲸是一种群居动物,通常以20至40只为一群在一起生活,它们以一种称为“族群标志”(group badge)的叫声相互交流,而这种叫声在每个逆戟鲸群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自2007年以来,霍尔特及其同事利用安设在圣胡安群岛附近的水听器对过往船只的噪音进行了记录。研究小组录下了距其3280英尺(约合1000米)以外的一群鲸鱼的声音,每隔10分钟对这群鲸鱼的捕食、休息、交往等行为进行记录。
霍尔特说,他们的研究表明逆戟鲸在捕食期间的交流尤为重要。霍尔特将于今年10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海洋哺乳动物生物学双年会上公布这项研究的初步结果。此外,据霍尔特介绍,之前有关鸟类的研究表明,动物在提高嗓音以盖过环境噪音时消耗更多氧气,令其代谢率激增,消耗储存的能量。逆戟鲸可能存在同样的现象,尽管得出这种结论还为时尚早。
鲑鱼减少是症结所在?
霍尔特的研究成果对现有证据是一种有力补充,那些证据已促使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提出了新的逆戟鲸保护议案,该议案提议途径华盛顿州的所有船只必须保持同逆戟鲸至少600英尺(约合180米)的距离。现行法律允许船只距离逆戟鲸300英尺(约合90米),有研究表明这对逆戟鲸的行为构成了影响。霍尔特说:“很多人不禁会问,为何非要将枪口对准这些船只?这是能对逆戟鲸保护立竿见影的一件事。”
不过,位于华盛顿州星期五港的鲸鱼研究中心主任肯·巴尔科姆(Ken Balcomb)称,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提出的这项法案“只是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巴尔科姆也在对圣胡安群岛的鲸鱼进行研究,他说,“根据我过去35年来的观测,鲸鱼确实不受任何事情的影响,包括过往船只。”
巴尔科姆指出,科学家主要担心是王鲑的数量减少,尤其是加拿大弗雷泽河的王鲑。近年来,王鲑急剧减少,西北太平洋沿岸大坝以及建在幼年鲑鱼藏身之地的河口的房地产都在威胁曾经数量繁多的鲑鱼的生存。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鲑鱼数量减少的年份(即游到普吉特海湾下游的鲑鱼很少)通常也是鲸鱼数量减少的年份。巴尔科姆说:“如果它们连食物都找不到,对别的方面的担忧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巴莱指出,美国联邦政府恢复鲸鱼数量的保护计划还支持恢复普吉特海湾周围水域鲑鱼数量的努力。例如,普吉特海湾的动物保护主义者正在拆除沿岸大坝以提升鲑鱼数量,这一方法已在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鲑身上取得成效。如果数量得不到恢复,“南方居民”最终可能会离开普吉特海湾,这对于巴尔科姆来说是个悲伤的结局。他说:“我们希望在普吉特海湾看到它们的身影。逆戟鲸是我们健康的生态系统的象征。”(孝文)
今年是人类成功登月40周年,不过,至今仍有些人怀疑“阿波罗11号”登月是美国制造的一场骗局。然而,根据美宇航局探测器发回的最新照片显示,“阿波罗12号”飞船及其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足可证明美国人确曾登月。
1969年11月,“阿波罗12号”两位宇航员皮特·康拉德(Pete Conrad)和艾伦·宾(Alan Bean)双双踏上月球的表面,这时距“阿波罗11号”作为首个载人探月任务创造历史仅仅过去几个月时间。他们在上面停留了32个小时。
美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的高清摄像机日前拍到康拉德和宾在现称“勘测员坑”(Surveyor Crater)的地方边缘活动时留下的脚印。在新图中,有注解的箭头显示了“阿波罗12号”的零部件至今撒落在一个称为“暴风海洋”(Ocean of Storms)的广阔的月球熔岩平原。
没有注解的箭头指向康拉德和宾在“无畏”号登月舱下降段周围留下的脚印,两位宇航员离开“无畏”号登月舱,实施了两次太空行走。在第一次出舱活动中,康拉德和宾安装了“阿波罗月表实验包”(ALSEP),这个科学装置在之后的7年间不断向地球发回数据。
次日,他们二人又走向“Head”、“Bench”、“Sharp”等三个陨石坑,采集了岩石样本,沿途还拍了照片。“阿波罗12号”任务总共带回来超过70磅(约合32公斤)的月球样本,科学家利用它们去研究月球的历史和构成。
此外,“勘测员坑”周围的足迹是两位宇航员在回收无人驾驶“勘测员3号”(Surveyor 3)探测器的硬件时留下的。“勘测员3号”两年前在距“阿波罗12号”着陆地大约1500英尺(约合450米)的地方着陆。康拉德和宾将“勘测员3号”的部分零部件带回地球,以便美宇航局工程师可以研究科学设备长期暴露于月球环境下受到的影响。(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8月3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以北的阿克顿山腰闪烁着火光。这场火灾在8月26日下午始于安吉勒斯国家森林附近的一个护林员观测站,并迅速向周围蔓延。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截至8月30日晚,过火面积已达8.5万英亩(约合3.4万公顷),两名消防员在赶赴灭火现场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殉职。
山火已摧毁沿途数十栋房屋和其他建筑,迫使数千人撤离到安全地点。当地消防局正竭尽全力阻止山火向著名的历史遗址威尔逊山天文台蔓延。埃德温·哈勃证实宇宙膨胀所用的100英寸孔径的胡克望远镜就安放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加州事故处理小组第五分队负责人鲍勃·辛德拉(Bob Shindelar)8月30日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说:“情况十分危急,威尔逊山天文台能否在这场火灾中幸免?我们将竭尽全力。但是,如果山火在今天或明天蔓延到天文台,我并不会感到吃惊。”
在炎热、干燥的夏季,山火在加州南部地区再常见不过了。但是,这次火山却不同寻常,过火面积一夜之间从大约3.5万英亩(约合1.4万公顷)迅速升至8.5万英亩(约合3.4万公顷),令当局始料未及。专家称,这一定程度是因为夜间湿度小。
截至8月31日下午,消防员仍在拼尽全力扑灭山火。洛杉矶郡消防局发言人马克·萨瓦戈(Mark Savage)当天早晨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表示:“在这种崎岖、陡峭的地形,树丛密布,杂草丛生,这给我们建立控制线以稳住阵脚增添了很大难度。这场火灾很大程度已经失去控制。”
截至8月31日晚,仅有5%的受灾地区的火势得到控制, 1.25万居民正面临火灾的威胁。尽管人们希望凉爽、潮湿的天气尽早到来,但根据气象学家的预测,该地区干燥、炎热的天气将持续到9月1日,届时,这种山火将更难以控制。
迄今,已有两名消防员殉职,至少21栋居民住宅被毁,而且大火还继续向洛杉矶以北的山丘蔓延。截至8月31日,已有超过6600人被疏散到安全地点,与此同时,2800名消防员、12架直升机和8架灭火飞机正全力阻止这场已经失控的山火继续蔓延。美国森林管理局事故处理小组负责人迈克·迪特里希(Mike Dietrich)8月31日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虽然我们取得一定进展,但进展非常缓慢,目前情况仍十分危急。”(孝文)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附近一座岛屿上发现的罕见钻石巩固了一种富有争议的想法,即大约1.29万前的彗星撞击导致北美洲地区的大型动物灭绝,一个早期人类文明也因此毁于一旦。
在北美沉积物中发现的类似“纳米钻石”于2009年初亮相,它们充当了证明太空岩石撞击地球导致古代大灭绝的证据。根据这一理论,在上一个冰川期,数量惊人的彗星碎片降落在北美地区并引发大量野火。最初的温度和压力在土壤中形成了微型钻石。
但这些热量也同样融化冰原,融化带来的大量淡水“关闭”了一个关键性洋流,让当地本该进入的解冻期化为泡影,气候同时朝反方向发展。突然间的再次降温杀死了剑齿虎、惧狼以及猛犸等哺乳动物,北美地区一些最为早期的人类居民也难逃此劫,克洛维斯文明就此消亡。
反对这一理论的人对钻石证据产生怀疑,他们表示此前发现的微型钻石缺少晶体结构,因此无法与地外物体撞击产生的“震动”联系在一起。研究报告作者表示,新发现的钻石拥有独特的六边形结构,只有在地球上已知曾发生撞击的地区发现的钻石才拥有这种结构。研究报告联合执笔人、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地质学家詹姆斯·肯奈特说:“钻石的发现对这一假设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除此之外很难对过去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
大约1.3万年前,加州圣罗莎岛还是一座“超级岛屿”的组成部分,“超级岛屿”现在已经分裂成洛杉矶西部的海峡群岛。“超级岛屿”的气候非常寒冷,远远超过现在,岛上被杜松林覆盖,生活着侏儒猛犸和一些已知最为早期的美洲居民。
在圣罗莎岛古代沉积层中的发现的六边形钻石与其它类型的纳米钻石以及野火产生的大量木炭混杂在一起。肯奈特及其同事的研究报告刊登在《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肯奈特说:“这座岛屿曾经是一个地狱。”大约在同一时期,大型哺乳动物从北美大陆消失。圣罗莎岛的化石记录显示侏儒猛犸从此消失,原有植被不复存在,草地和橡树林开始出现。肯奈特说,所有这些证据都指向气候突然发生变化,这种突然变化应该是由“某种宇宙撞击”导致的。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地球科学家,同样对过去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的埃里克·施泰格表示,肯奈特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彗星撞击案例。对于1.29万年前的降温,科学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用类似这样的撞击来解释降温。施泰格说:“我们无法证明撞击是降温所必需的,它的出现只是一种巧合。它无法解释过去出现的所有类似气候事件。我们需要更多证据,至少也应该是一些证据,而不是仅仅一个。”
对于降温,一种普遍被人接受的解释是:洋流运送热量方式出现的一系列周期性快速变化。但在肯奈特看来,这种解释无法完全说明他以及同事在能够与冰川期大灭绝联系在一起的考古学与地质学记录中发现的现象。他说:“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1.29万年前并未发生宇宙撞击,我们便要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冰川期解冻期不可能出现气候大逆转。”
1.大白鲨最喜欢的美餐
新西兰海豹小心翼翼地在一条大白鲨上方游动。大白鲨是海洋中体型最大的掠食性鱼类。不幸的是,海豹向来是大白鲨最喜欢的美餐之一。
2.参差不齐的牙齿
大白鲨的拉丁文名称是Carcharodon carcharias,字面意思是“参差不齐的牙齿”,看一看这张图片,这一绰号就不难理解了。
3.全身跃出水面进行攻击
大白鲨这样全身跃出水面进行攻击十分罕见,因为会耗费大量能量。但是,在到处都是小海豹的南美洲水域,鲨鱼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水下展开攻击,未及猎物反应过来便将它们吞食。
4.超乎寻常的嗅觉
大白鲨利用超乎寻常的嗅觉,再辅以可探测到水中生物电动静的独特感觉系统,可以去寻找尚在数英里以外的猎物。
5.背鳍顶端暴露出水面
这条大白鲨的背鳍顶端暴露在水面,在一群小鱼的上方游来游去。对于这个庞然大物来说,它们根本不值得作为猎捕的对象,因为实在太小了。
6.攻击极少产生致命后果
虽然我们对这种庞大的食肉动物充满了恐惧,但大白鲨的攻击极少产生致命后果。大白鲨的大多数攻击都是试探性撕咬,以确定是否展开全面攻击。幸运的是,大白鲨通常不会将人作为攻击对象。
7.上半身呈灰青色
大白鲨上半身呈灰青色,在海洋环境下,对方根本无法看到它们的踪影。大白鲨的下腹呈白色,从下面也看不到它们。这样一来,大白鲨可以从任何角度对猎物展开突袭。
8.扑向浮出水面猎物
在南非一个海豹栖息地附近,一头大白鲨突然从水下一跃而起,扑向浮出水面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