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月24日从广东省信宜市多个部门了解到,广东信宜受灾村民起诉紫金矿业及其相关责任单位,索赔金额已超2亿元,信宜市人民法院已就此立案873件,预计立案数量和索赔数额还将继续增加。
记者从信宜市多个部门获悉,广东信宜灾民起诉紫金矿业,涉案金额未来可能超过3亿元。信宜司法局分别从各律师事务所、机关及基层司法所组织了50多人的工作组进驻灾区为灾民提供法律服务,截至1月27日,已经为钱排镇灾区的双合、达垌、白马、钱新、钱排、响水、竹垌等7个村委会2400多户17000多名灾民办理了向信宜紫金矿业有限公司以及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责任部门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的2400多宗起诉案,涉案金额约为2.76亿元。
另外,司法部门还办理灾民死亡索赔诉讼起诉案20宗,死亡索赔涉案金额为0.11亿元。以上合计共办理灾民个人财产损失诉讼及灾民死亡索赔诉讼起诉案约2500件,总涉案金额约为2.87亿元。
此前,信宜市政府就公共财产损失向紫金矿业索赔1950万元,公私财产之和索赔涉案金额可能将超过3亿元。
信宜市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溃坝事件起诉紫金矿业及其相关责任单位的起诉案中,有873宗已经立案,诉讼标的达2.01亿元。有些起诉案材料不足,正在补充,预计立案数量和诉讼标的还将继续增加。
信宜市政府方面称,环境污染索赔工作方面,广东省环保厅已经于春节前派出环境监测工作组对钱排镇银岩锡矿溃坝下游流域进行布点,提取水土等样品进行检测。其他公共设施受损单位也在继续收集梳理证据,准备工作完成后将提起索赔诉讼。
2010年9月21日,受台风“凡亚比”带来的罕见特大暴雨影响,茂名市信宜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银岩锡矿高旗岭尾矿库发生溃坝事件,共造成22人死亡,房屋全倒户500多户。受溃坝影响,下游流域范围内交通、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农田、农作物等严重损毁。据广东省纪委通报,信宜紫金公司在建设、生产过程中,违法违规建设尾矿库、擅自违规进行尾矿库重大设计变更、违法违规生产、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各项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对事件发生负有主要责任。记者 黄玫 欧甸丘 广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场溃坝事件对紫金矿业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该公司昨日公告称,因去年9月21日高旗岭尾矿库发生尾矿溃坝,受灾的852名村民起诉包括紫金矿业及两家子公司在内的7名被告,索赔逾1.7亿元。加上此前溃坝遇难者家属索赔的1167.83万元,因“9·21”事件紫金矿业共遭1.82亿元索赔。
这是继1月30日因紫金山金铜矿污水渗漏污染汀江一案被判罚金3000万元后,紫金矿业在不到半个月内吃到的第二起赔偿官司。
遭遇财产损毁和人身损害索赔
2010年9月21日,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的高旗岭尾矿库发生尾矿坝溃坝,洪水和泥石流冲向下游,致使下游村民房屋、家具、电器、生活用品等财产被损毁,并致使22人身亡。
这一尾矿库属于紫金矿业旗下全资子公司信宜紫金,852名遭受财产损失的受灾村民请求法院依法判令信宜紫金、宝源矿业、紫金矿业等7被告,共同连带赔偿合计逾1.7亿元,并承担案件的一切诉讼费用。
虽然“9·21”广东信宜溃坝事件调查小组认定,紫金矿业旗下公司信宜紫金对事件发生负主要责任,但紫金矿业并不认可村民对其的索赔要求,称虽然该公司是信宜紫金的股东,但仅此不能成为本公司承担责任的理由,公司将依法应诉,同时也将请求信宜市人民法院对高旗岭尾矿库和石花地电站水库溃坝造成村民财产损毁的原因进一步调查核实,以分清责任。
由于溃坝事件,紫金矿业还纠缠在另一桩索赔案件中———因为溃坝事件身亡的22名村民家属也集体起诉,要求紫金矿业及信宜紫金、宝源矿业就人身损害赔偿1167.83万元。
此前“卖矿偿债”措施遇阻
紫金矿业董秘郑于强昨日回应称,“我们认为根据《公司法》,紫金矿业作为信宜紫金的股东,在这起事件中不应成为起诉对象。”他说,受灾村民起诉信宜紫金、宝源矿业等事故责任单位理所当然,这些单位也“责无旁贷”,但信宜紫金的母公司也成为起诉对象并不合理。“我们的态度很明朗,信宜紫金的所有资产都会优先赔偿村民。”不过,信宜紫金目前尚欠母公司紫金矿业2亿多元债务。
在“9·21”事件发生后,紫金矿业曾宣布“卖矿偿债”,称由于信宜紫金目前资产状况缺乏现金和可直接变现的资产,且有2亿多元的债务,因此紫金矿业决定整体出售银岩锡矿资产(含采矿权),优先用于灾民理赔。
不过记者昨日获悉,紫金矿业“卖矿偿债”之举并不顺利,因为法院很快宣布对信宜紫金采取“资产保全”措施,这意味着包括银岩锡矿在内的所有资产,紫金矿业不再有处置权。最终究竟是通过出售信宜紫金所有资产以赔偿受灾村民,还是紫金矿业直接承担赔偿责任,“要等到法院判决出来才知道”。
紫金矿业A股昨日上涨1.61%,收于7.59元。
本报记者 张奕
為免意外懷孕,不少婦女會進行結紮手術、打避孕針,或服食避孕丸,而英國有部份婦女則選擇在手臂植入長期避孕棒;但有婦女投訴避孕棒未能發揮功效,遂向生當局索償。
五百八十四名婦女向政府監察組織醫藥和醫療管理局舉報﹐表示她們在上臂植入「Implanon」避孕棒後仍會懷孕﹐或植入避孕棒時受傷或留有疤痕。
「Implanon」原本聲明有效避孕期長達三年﹐但當局卻接獲多宗投訴﹐指避孕棒未有發揮功效﹐不少植入者意外懷孕後,須接受人工流產手術,或無奈誕下嬰兒;亦有醫生發現它難以植入,並無法透過X光檢查植入位置是否有誤。
英國生服務處調查案件後,同意賠償給植入避孕棒時受傷的婦女,另有七名婦女因意外懷孕受到創傷,合共獲生服務處賠償超過二十萬英鎊(約二百四十二萬港元)。
據悉,基於「Implanon」存有多種問題,生產商已推出新產品「Nexplanon」取而代之,新產品有一個全新的預裝發放器,可用X光及電腦掃描偵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