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园丁鸟可以模仿多种声音。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这一本领可能因为鸟儿紧张。

  园丁鸟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一大特征是雄鸟常用草、小枝和色彩艳丽的材料建成大而精致的鸟窝以吸引雌鸟。

  除掌握一手筑巢绝技,园丁鸟还“口技”出众,最多可以模仿15种声音。

  人们先前认为,这种鸟经常模仿一些猛禽的叫声,以吓退敌人。但澳大利亚迪金大学研究员劳拉凯莉等学者在昆士兰省中部收录雄性斑点园丁鸟叫声后发现,猛禽叫声在模仿声音中只占20%。

  凯莉说,园丁鸟发出的模仿声音中主要是鸟之间争斗时发出的声音,以及受到猛禽或其他威胁时发出的叫声。

  园丁鸟甚至能模仿人的声音。凯莉记录到它模仿一个人呼唤一只名叫“邦尼”的猫。

  凯莉在最新一期德国《自然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说,鸣禽学舌现象并不罕见,但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了解得不多。

  她认为,栖息环境或许与这一现象相关。斑点园丁鸟模仿的声音大多是鸟处于领地遭侵犯等紧张状态下发出的声音。

  “压力已经被证明在很多时候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凯莉说,“我们推测园丁鸟初次听到那些声音时处于紧张环境,使它学会那些声音,日后受到压力时会模仿出这种声音。”

  凯莉说,一些其他种类的鸟同样可以模仿示警声音,或许同样可以用“高度紧张状态下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来解释。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汤姆弗劳尔发现燕卷尾可以模仿其他几种鸟的示警声音,但原因似乎与斑点园丁鸟不同。

  这种鸟会跟随猫鼬,当猫鼬找到食物时,燕卷尾就模仿其他鸟发现捕食动物时发出的示警声,好像真的有捕食动物,吓走猫鼬,然后去偷猫鼬留下的食物。

  弗劳尔说,为不让猫鼬发觉受骗,燕卷尾时常模仿不同鸟的示警声音,甚至模仿猫鼬的示警声音。

  凯莉说,弗劳尔对燕卷尾的研究首次证明鸟可以靠模仿示警声觅食。

  她说:“鸣禽中大约20%会模仿声音,但是我们对许多鸟这样做的功能知之甚少。”

  她称赞弗劳尔的发现是“拼图中关键一块”。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1年4月16日开始,飓风袭击北卡罗来纳州,造成至少20人死亡

  美国气象部门指出,从上星期五(22日)开始,美国各地已经出现300次龙卷风,打破美国史上一个月内的龙卷风数量最多纪录。

  报道称,美国全国上一次发生龙卷风最多的月份,是1974年4月,总数是267次。有网友对龙卷风不断议论纷纷,并忧心忡忡。有气象学家也表示,这个现象确实不寻常,但目前也说不上与什么异常现象有关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1年3月16日,郑州市上空的能见度很高,能看到清晰的大月亮。不少市民担心:是不是传说中的“超级月亮”来了?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学家赵海斌博士。他说,月球离地球距离每个周期27.3天都有个近地点,3月19日是19年来月球距地球最近的一次,会看得比较清楚。“超级月亮”是自然现象,是可以测算出来的,对我们的生活和安全不会带来影响,更不要把这种自然现象与灾难性事件划到一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种现象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射阳光形成的。
这种现象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射阳光形成的。
一团彩虹云漂浮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上,令这座世界最高峰相形见绌。看到这种画面的摄影师奥勒格·巴尔图诺夫倍感吃惊。
一团彩虹云漂浮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上,令这座世界最高峰相形见绌。看到这种画面的摄影师奥勒格·巴尔图诺夫倍感吃惊。
 

  51岁的奥勒格·巴尔图诺夫拍摄的两张图片几乎显示了彩虹的所有自然光谱,这种罕见自然现象在珠穆朗玛峰少有记录。彩虹云是由云团里的小冰晶反 射阳光形成的。巴尔图诺夫说:“由于我被眼前的美景震惊了,只顾着看了,一心只希望用我的眼睛把这一切留住,希望这一刻能更长一些,因此只拍了几张照片。 那些光线是太阳发出的,光位于云团下方,与它形成完美的入射角,这种不可思议的景象就随之产生了。”
 

  他刚注意到这个奇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证实这确实是一团彩虹云,他特意询问了身边的其他人。巴尔图诺夫是莫斯科斯特恩伯格天文研 究院成员,他说:“我身边正好有一群英国老妇人。我让她们看那团云,只见她们开始呜咽惊叹,并开始用她们的小相机对着这团云彩猛拍一通。稍后我询问当地 人,是否他们以前看到过这种云。结果发现他们很多人在这之前都没看见过,因此我确定这一定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在这么高的地方,人们很少抬头看天空并不 奇怪,因为这里的阳光对眼睛更不好。”
 

  彩虹云那似梦似幻的自然特征迷住了巴尔图诺夫。他说:“如果现在是60年代,我一定会认为这是披头士乐队的签名纪念册,因为它的颜色极其鲜艳,似梦似幻。” (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1日消息,近日,一名英国的摄影师最近拍到了天空中的奇异现象:在空中浮着一团彩色的气状云,后面拖着一道长长的尾巴。不少看到这些照片的人,都以为是天空中出现了不明飞行物。

幻日”是一种特殊的大气现象 就像竖直起来的彩虹
这种特殊的大气现象像不明飞行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一种罕见的大气现象:冰彩虹。由于天空出现的半透明薄云里面,有许多飘浮在空中的六角形柱状的冰晶体,偶尔它们会整整齐齐地垂直排列在空中。当太阳光射在这一根根六角形冰柱上,就会发生非常规律的折射现象,样子非常像竖直的彩虹。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有幸拍到这一奇特想象的的这名摄影师是来自布里斯托尔的加森(Adam Gasson),当时他正巧在怀特岛(Isle of Wight)的考斯湾(bay of Cowes)北岸拍照,无意中拍到了这些照片。

  据加森介绍,当时他看到空中漂浮着特别的云彩,看上去就像不明飞行物,这种奇特现象大致持续了20分钟,加森宣称这是他见过的最美景色。

  (科学网-kexue.com 浪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6日消息,动物群死现象屡次发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近日,美国密西西比海岸出现了宽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群死现象,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与英国BP公司石油泄漏事件有关。

  据国外媒体报道,宽吻海豚的群死现象并非首次发生,今年年初已发现29只小宽吻海豚在海边死亡,去年也有89只小宽吻海豚离奇死亡。近日,美国密西西比州长达130英里(约209公里)的海岸线上,散布着20只宽吻海豚的尸体,令这一问题重新被关注。


美国密西西比海岸出现了宽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群死现象


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与英国BP公司石油泄漏事件有关

  据专家介绍,死亡的海豚中虽然有10只是成年海豚,但是他们却未发现雌性海豚母亲的尸体,科学家推测此次死亡事件或许是由寒冷冬天中遭受疾病侵袭引发的。不过,他们也认为这可能与英国BP公司的石油泄漏有关。

  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的莫比(Moby Solangi)博士呼吁科学家们采取尸检方式来揭开这一谜团。他认为近几年的宽吻海豚群死的地点和时间很一致,似乎都发生在宽吻海豚集体繁殖的地区和季节里。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这些分散在海滩上的海豚尸体是由BP石油公司清理泄漏石油的船员和海滩附近公园的护林员、执法人员以及路人发现的。死亡的小宽吻海豚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出生便夭折的,还有一种是处于成长期的。一些未知因素导致了部分小海豚在出生不久便夭折,它们的平均年龄仅为1到2个月。

  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死亡海豚尸体上存在石油痕迹,莫比博士认为要通过尸检才能最终确认,一旦检测出有毒化学物,那么石油泄漏或许就是此次群死的主因。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综合外国媒体2月28日报道,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基督城)6.3级大地震死亡人数已升至148人,搜救人员认为这一数字将继续上升至200人左右,因为“不可能”从废墟中找到任何幸存者了。同一天,遇难者遗体掩埋工作已经开始进行。

  ***遗体开始下葬

  新西兰消防部营救中心负责人28日表示,自从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23日)下午一名妇女被从废墟中救出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发现幸存者。搜救队员已经“不可能”从废墟中找到更多的幸存者了。

  营救人员之前曾说,他们希望出现奇迹,但这个“奇迹”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可能发生了。日前,数百名神情悲伤的人参加了最年轻的地震遇难者的葬礼——这个名叫巴斯特?高兰的5个月大男婴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据悉,剩余147具遗体被放置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停尸间内等待辨认。警方称,部分遇难者遗体损毁严重,他们的身份恐怕永远无法被识别。 22日发生的这场里氏6.3级地震是新西兰近80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预计将给该国造成9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7日,约翰?基总理宣布设立克赖斯特彻奇地震筹款基金,呼吁国际社会为受灾民众和灾后重建捐款。根据最新公布的名单,目前仍有23名中国公民在此次地震中失踪,包括一名中国香港公民。

  *** 65名新生儿降生

  虽然死亡及失踪的数字还在持续上升,不过在这令人伤心的日子里,还是有让人振奋的消息传出。22日地震当天,克莱斯特彻奇市共有65名新生儿降生,数字之高令人惊讶不已。去年9月4日克莱斯特彻奇市大地震当天24小时内,该市一共有24名新生儿出生,当时已令大家啧啧称奇,而这次的新生儿数几乎是当时的三倍。

  当地卫生部门发言人称,有人称上次的高数据跟月圆有关,不过卫生部门认为数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至少地震不是造成如此多婴儿出生的主因。此次地震后,所有母婴均被留在全市最安全的建筑物之一——基督城妇女医院内。这座落成只有5年的医院拥有最优秀的避震设计和设施,且有紧急后备电源,毋需担心会受到地震影响。

  ***灾区液态化现象明显

  地震发生后,日本岩土工程协会调查团赶赴灾区救援。担任团长一职的东京电机大学教授安田进28日在克赖斯特彻奇市表示,灾情十分严重,且“(地幔)液态化现象覆盖如此大的范围,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安田称:“我们在市中心东侧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看到液态化现象,尤其是喷到地表的砂量非常多。”

  安田教授说,这是他1978年开始对液态化现象进行观测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克赖斯特彻奇市近郊,安田发现部分地点喷出的砂土堆积了近50厘米,此外部分自来水处理设施也下沉了7厘米至9厘米,河边的受灾情况尤其严重。安田认为:“由于液态化现象,下水道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虽然有些房屋仅倾斜0.7度,但已无法住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一种新的非线性量子相干现象——真空协助透明[vacuum-assisted transparency (VAT)]被报道。这种新的非线性量子相干现象在理论上基于87Rb原子进行了研究,有关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物理评论A》(Physical Review A)第83卷上(Phys. Rev. A 83, 013810 (2011)),并在Kaleidoscope(万花筒)栏目中报道(相关链接:http://pra.aps.org/kaleidoscope/January2011/pra)。这种效应的基础是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中有广泛应用的电磁诱导透明(EIT)现象。EIT是指在光与原子(分子、量子点等)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在某种条件下,当一束强激光场控制原子时,另一束弱激光场在满足共振的条件下不被吸收的现象。然而,标准的EIT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在实际的体系中透明度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其“透明窗口”窄,比较难以控制。由他们发现的VAT现象突破了EIT的一些条件,并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透明效果,比如:它大大提高了透明窗口的宽度。VAT现象存在的物理原因在于它利用了spontaneously generated coherence(SGC)量子相干性,这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重要的相干性。VAT现象可以看作是EIT现象与SGC效应的结合。
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来源:山东大学物理学院) 更多阅读 《物理评论A》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其中至少5亿颗处于所谓“宜居带”

  近日,美国航天局科学家表示,他们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初期观测数据后认为,银河系至少有500亿颗行星,其中至少5亿颗处于所谓“宜居带”。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于去年3月发射升空,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至少3年半的任务期内,“开普勒”将通过 观测行星“凌日”现象在天鹅座和天琴座的大约10万个恒星系中搜寻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截至目前,“开普勒”已观测到1235颗候选行星,其中54颗位于 “宜居带”。

  “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

  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威廉·博鲁茨基在19日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表示,天文学界认为,银河系约有1000亿颗恒星;而他们对 “开普勒”初期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在银河系恒星中,至少每两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拥有行星,每200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恒星拥有的行星位于“宜居带”。

  博鲁茨基表示,他们得出的银河系行星数量尚属最小估计,因为每颗恒星拥有的行星数量可能不止一颗,而“开普勒”目前无法将其中所有行星都观测到,科学家在分析银河系行星数量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

  “凌日”是指在观测者看来,行星从其母恒星前面经过的现象。比如在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水星“凌日”或金星“凌日”,这时人们看到太阳表面上仿佛有个小黑点在缓缓移动。同样,观测其他恒星系统时也会看到“凌日”现象,“开普勒”便是通过这一现象搜寻行星。(任海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这样一个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中,任何一种对社会现象本身的反思与批判都有可能被“异化”,从而与“学术不端”形成一种“共谋”的关系,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学术批判”也难逃这种逻辑。
 
■一方是学术批判的“好不热闹”,一方是学术不端的“我行我素”。为什么越批判这种现象越严重呢?
依照学术界的现状,我们通常可以将“学术批判”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对于学术“问题”本身展开的讨论、商榷、驳疑等,以达至真理的澄明。二是指对于学术“规范”而言,通常是指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诸如剽窃、抄袭、引文不规范等进行公开的批驳、谴责,更有甚者进行一些“非理性”的过激行为。三是对于学术“共同体”本身的一些“不良现象”的批判,诸如文山会海却成果全无、国内国外全是“走秀”。如果仅就第一点来讲,任何的批判对话都能够真正刺激学术的增进,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而对于后两点来讲,“学术批判”能否达至其“唤醒”学术求真的“天道”之目的,本身就成为问题。在这样一个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中,任何一种对社会现象本身的反思与批判都有可能被“异化”,从而与“学术不端”形成一种“共谋”的关系,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学术批判”也难逃这种逻辑。
首先,学术批判日趋成为一种娱乐。如今学术造假已经成了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在这个如西方学者鲍德利亚所认为的“消费”引领“生产”的消费主义时代,对于学术这种原本是很少人,即学术共同体才关注的问题,现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当然,这得益于媒体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助推。我们知道,在信息传播中有一种“信息茧房”现象,说的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只接受那些自己有兴趣的、符合自己观点的,同时将其他信息过滤掉,时间长久之后,人们便会被包裹在自己所掌握的狭窄信息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狭隘意识”,所以会造成对某一问题所表达的意见越来越偏激。这对大多数人都适用。从传播学视角看,媒体也可能更多地去迎合这种偏激,激起大众兴趣,寻求卖点。这一点,从今天更多的对学术不端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窥见。这些报道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学术之外,从而使学术问题本身被忽略。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媒体在公布什么学者抄袭的时候,更多的是将读者对学术本身的不满情绪引向对受批判者的谴责、谩骂甚至是“窃喜”上,本来很严肃的学术争论、可以通过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谴责达至的东西,被诉之于普通大众,在没有学术判断力的大众面前,媒体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学术批判本身就滑向了一种娱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学术问题依旧存在。
其次,学术批判日趋远离求真问道的本意。学术共同体疾病重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当所有的批判大棒打向被批判者的时候,学术的毛病依旧存在,人们该如何依旧如何,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说,一方是学术批判的“好不热闹”,一方是学术不端的“我行我素”。为什么越批判,这种现象越严重呢?可能有人会反问,是现象的更严重才导致更多的学术批判。其实,将作为社会事实反映的社会意识即学术批判调整为“逻辑在先”,意图是想说明,正是通过这种学术批判使人们看到了“学术的虚无”(当然并不是真正的虚伪)。在学术批判中,人们热衷于将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放大为某某权威如此这般地抄袭,然后又是某某权威机构的集体造假等,不一而足。从而沦落为一种是非之争、义气之争。这样一来,对整个学术共同体成员而言,这是一种自我鞭策、自我约束,还是更容易导致一种自我放逐?对于从事学术的人,总是以一种“负面”的学术批判来宣告、约束这种不端行为的,但在实质上却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原因就在于,学术是一种实现自我的志业,这种“实现自我”不是说通过学术实现自我的仕途、钱途,而是说,学术本身就是其兴趣、理想,当人们在学术批判中看到再权威的专家也不过是一个剽窃者的时候,学术能否成为志业就不能不值得疑问,因为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品行问题,而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对学术不端的曝光如果是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呈现,其本身就是问题重重的。
显然,对于学术批判本身不容乐观,如上列举也只是窥其一二的现象。最后,我认为需要呼吁的是,人们应将学术批判推进一步,更多关注学术批判的前提,这就是要对造成这种学术不端的制度层面加以拷问,将学术规范变成一种学术制度,从而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一种契约性力量,唯此,才能真正推进学术的进展,并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改革做到真正有效地扼制学术不端行为。梁启超先生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希望梁先生的这句话,不会在我们这些人的手里被解读为,“学术不过就是一种权钱术”。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博士)
《科学时报》 (2011-2-18 A3 周末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