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本报讯 (记者 钟晶晶)针对28日国家海洋局表示,蓬莱19-3油田B、C平台仍有油花溢出,并责令康菲石油8月31日前彻底排查并切断溢油源的消息,昨日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回应称,这些新的漏油是非常少的、间歇性的,公司目前仍在按计划清理,并将努力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有关人士昨日对记者表示,目前针对B平台,康菲继续降低油藏压力来减小未来渗油的风险。这一平台的漏油还是从海底渗出的,“B平台附近海底目前发生的任何渗油是非常少量的、间断性的,一经发现,康菲即迅速进行清理。”而C平台附近的油花则是由于公司在海底清理油基钻井泥浆而带上来的油花。这些油花也将被部署在周围的吸油栏吸收,并得到迅速清理。

  但对于B平台原油从海底渗出的具体原因,康菲还未给出具体原因,公司昨日也表示目前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发布事件调查报告。此前康菲和中海油均表示,这种从海底溢油的情形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对于海洋局提出的要在8月31日前切断溢油源,康菲石油公司上述人士表示,公司会努力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从漏油事件发生以来,康菲发布的消息就与国家海洋局的信息多次冲突。7月6日康菲石油在发布会上称,没有油膜到达海岸。但此后,国家海洋局披露已有漏油到达绥中和京唐港的两个浴场,河北乐亭渔业协会也反映漏油已到达乐亭海岸。此前康菲石油还表示,为了控制漏油不能完全停产,但此后被海洋局勒令停产。

  ■ 相关新闻

  海洋局:尽快清理岸滩油污

  本报讯 (记者 钟晶晶)对于目前B、C平台仍在溢油的新情况,国家海洋局昨日又提出了新要求。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尽快对已漂至岸滩的蓬莱19-3油田油污进行及时有效的回收清除。

  海洋局还要求康菲石油在8月31日前完成封堵溢油源的工作后必须检测评估封堵效果,并提交第三方鉴定报告,同时要将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阶段性进展及时向社会公布。

  此前康菲也表示,公司已派出60名人员沿渤海湾海岸的辽宁、山东、河北和天津等地巡视301公里,收集潜在污染物样品,将这些样品送检,以确定是否与蓬莱B、C平台附近的溢油成份一致。但公司并未表示将负责清理。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备受关注的渤海蓬莱19-3油田的溢油仍未完全封堵。国家海洋局昨天发布,前日国家海洋局再次登检溢油事故的平台,发现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国家海洋局已严肃提出,康菲公司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尽快查找漏油的真正原因,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

  上周通报已无明显漂油

  国家海洋局本月5日通报了蓬莱19-3溢油事件,国家海洋局表示,油田B平台和C平台的溢油分别于6月19日和21日得到基本控制。除B、C平台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现以外,海面已无明显漂油。同时,国家海洋局已要求康菲公司,继续查找B平台海底溢油确切原因,及早封堵溢油源。

  次日,康菲公司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海底渗漏点已被全部堵住。

  平台附近再现少量漂油

  而国家海洋局昨天发布的最新检查结果却显示,油田的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通报,7月10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保司、中国海监总队和北海分局有关监管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再次登检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的B平台和C平台,监督检查相关溢油处置工作进展。

  联合检查组重点查看了溢油点封堵的情况,以及溢油风险源排查情况,实地检查了B平台的开排罐、闭排罐以及B平台漏油处,C平台钻台、采油树等溢油重点风险部位和生产流程。

  康菲被令提高维修效率

  国家海洋局称,在检查中,联合检查组发现C平台仍有少量的油花溢出,根据7月10日卫星遥感信息,在B、C平台附近再次出现油带。而且经进一步海底探测发现,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检查组现场了解到,溢油原因的排查进展缓慢。

  对此,联合检查组严肃提出,康菲公司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尽快查找漏油的真正原因,在安全作业的前提下,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

  同时,联合检查组还明确要求康菲公司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溢油的相关情况如实并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布。

  -探访

  当地渔民发现寻油飞机增多

  海监部门称已构建全天候立体监控

  10日,本报刊发《渤海溢油海域仍在围油作业》一文,在漏油现场披露,声称已无漏油的蓬莱19-3油田附近仍可见浮油及大量清油船。

  尽管这两个平台溢油事故声称分别在6月19日、21日得到基本控制,但是近一段时期以来,仍有少量漂油在平台附近出现。昨日,再度漏油的情形得到国家海洋局确认。

  昨日上午,山东蓬莱,距事发地约70公里的海域上不断有直升机盘旋。当地渔民说,这几天直升机特别多。有蓝白色的,还有橙色的。依照以往惯例,蓝白色直升机隶属海监部门,而橙色的直升机则属于海上钻井平台。

  “这些飞机是找油污的。”一位渔民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哪的海面飞机多,哪里就可能有漏油。”

  昨日中午,国家海洋局发布消息称,19-3钻井平台附近海域仍有漏油。据记者查阅,该海域系10日记者到达的海域,当日相关公司仍坚称,那里已无漏油。

  昨日下午,国家海洋局烟台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鞠炳胜确认了油田再度漏油这一消息。他说,现在,在事发油田蓬莱19-3周边,从天上到水面再到海底,都有海监队员。他强调,海监已安排了五条执法船、两架直升机和数名潜水员,对事发海域进行24小时三维立体监控。

  另据了解,除去上述措施,海监部门还启用卫星对事发水域进行监控。此外,海洋局还责成清污方使用三层滤网的围油栏在现场围油,以防油膜向四周漂移。相关评论见A02版

  -说法

  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因溢油事件备受公众质疑

  “污染高危企业应派驻监管员”

  蓬莱19-3平台漏油后,中海油和美国康菲公司因未及时发布漏油信息广遭质疑。昨日,钻井平台再次发生漏油,公众对两家公司的不满再度升温。

  在北京,一网友对中海油及美国康菲公司发布消息的变化无常,表达了不满,“中海油的话,真是油话,油得不能再油了。前面刚说过不漏了,媒体一去,马上又漏油。”

  在烟台,教师张先生对两家公司处理此事的态度亦表达了质疑。经分析,他得出结论,两次向公众发布漏油消息的主体都是国家海洋局,而作为在第一时间就会知道是否漏油的企业,却一直不见消息公布。

  上海一位网友表达了不满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派相关人员进驻这样的易发生污染事件的企业进行日常监控,我想效果应该会好些。”他表示,“在陆地上,这种监督模式并不少见。”

  已了解国家海洋局的表态,目前正在联络相关部门确认了解情况,在没有获得准确信息的情况下难以向媒体发布消息。公关部门将会在获取正确信息的第一时间告诉记者。在漏油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公司就成立了应急小组,这里面也包括了现场指挥、清污以及原因调查小组等组成部门。——康菲石油中国公司公关部门有关负责人

  目前确实还有一些清污船和围油栏在海上工作,海上油膜应该是没有了,但零星的油点还是有。目前公司还未从康菲石油获得最新的第一手资料,中海油一直也是督促对方及时如实披露信息,在事件处理上,中海油也是积极配合。——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

  -释疑

  “长岛海域浮油由来已久”

  曾发生输油管打孔偷油、擅自倾倒油污等现象

  蓬莱19-3平台漏油后,山东长岛县海岸开始频繁出现油污。媒体将此现象报道后,国家海洋局称,经初步判断,长岛浮油与平台漏油无关。

  上述消息的发布,引来了公众对浮油来源的疑问。“不是平台漏油,那油是哪来的?”

  昨日,在国家海洋局烟台监测中心,漏油事故应急处理小组一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说,长岛海域出现浮油的情况由来已久,造成此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比如,有人为了谋利,曾在输油管道上打孔偷油。还有一些船只违法在海面上倾倒船内油污。上述情况都会造成浮油出现。

  “这些情况屡禁不止。”他说,“就是处罚力度太小,最高才罚20万。”

  漏油事件发生后,事发海域部分地区出现海洋生物非正常死亡的现象,监测站综合科毕科长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针对死亡的海产品,含海洋局在内的多个部门已介入调查。”他说,当下既然没有消息称海产品死亡与油污有关,公众就不必过分担心。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监测站已成立了海上和陆上两个应急监测小组。”毕科长说,现在两小组成员每天都要取样四次,以观察相关变化。

  对已污染海域海水受损程度,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未予回应。他们表示,根据规定,海水从好到坏分四类,其间第三类海水就已无法与人类皮肤正常接触。一工作人员说,“劣四类比第四类还差。海里现在什么情况,想想就知道。”

  (崔木杨 马力 钟晶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去年4月,“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大量原油流入墨西哥湾,时至今日,事情已经过去1年,现在墨西哥湾的很多地方已经看不到曾有灾难性事故发生的明显迹象,但是科学家表示,这次漏油事故远没有结束。

  1. 宽吻海豚

宽吻海豚宽吻海豚

  2010年4月, “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大量原油流入墨西哥湾。事故发生2周后,在路易斯安那州尚德卢尔海峡,一只宽吻海豚露出漂着油花的水面。石油、有毒气体和化学分散剂污染对数千平方英里的海洋和海岸栖息地造成污染。很多动物被杀或者变得奄奄一息,然而漏油事故过去一年后,科学家仍不清楚这次事故对大部分生物产生了多大影响。

  自2010年2月至今,墨西哥湾北部水域的宽吻海豚突然大量死亡,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从今年1月到现在,已经有68只早产、死胎和新生海豚被冲上岸。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AOA)东南海洋哺乳动物搁浅网络的协调员布莱尔·马瑟3月表示,科学家猜测最近海豚大量死亡与墨西哥湾石油泄漏有关,但是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科学家仅发现少量明显沾有油污的海豚。但是据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因这次漏油事故死亡的海豚和鲸的实际数量可能比官方的清点数据高50倍,也就是说迄今已有数千只海豚和鲸死亡。

  2.海龟

海龟海龟

  2010年6月24日,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一家诊所的野生动物复健员正在给一只身上沾上油污的肯普氏海龟做检查。这次石油泄漏事故对生活在墨西哥湾的5种海龟造成致命威胁,所有这些海龟都是美国濒危物种。据2月中旬美国海洋和大气局(NOAA)统计,事故期间有近1150只海龟搁浅或被营救,其中超过半数死亡。

  搁浅的海龟很少看到明显油迹,然而它们的死亡数量远远超出往年,这表明这种情况与漏油事故有关。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发言人莫尼卡·艾伦说,该局目前仍在努力确定这次事故到底对墨西哥湾的海龟造成多大影响,并估计有多少死亡没有计算在内。为了让小海龟远离油污,成功孵化出来,去年7月科学家把大约275个龟巢从墨西哥湾转移到佛罗里达州东海岸。到去年夏末,近1.5万只在这些巢里孵化出来的小海龟进入大西洋更安全的水域。

  3.棕色塘鹅

棕色塘鹅棕色塘鹅

  在这张未注明日期的照片里,3只刚刚孵化出来的小塘鹅蹲在路易斯安那州巴拉塔里亚湾(Barataria?Bay)的巢里,身上沾满油污,变成了棕色。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U.S.?Fish?and?Wildlife?Service)已经证实,有超过900只塘鹅成为这次漏油事故的受害者。去年夏季,羽毛因浸满油污变成棕色的塘鹅画面非常常见。

  国家奥杜邦学会(National?Audubon?Society)墨西哥湾海岸鸟类保护主管梅勒妮·德里斯科表示,这种动物成为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受害者的典型代表,因为就在事故发生5个月前,它才摆脱濒危物种的名声。今年,棕色塘鹅已经重返这些受石油污染地区的巢,它们的食物供应情况受到多大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短命湖

短命湖(图片来源:EROS/USGS/NASA)短命湖(图片来源:EROS/USGS/NASA)

  在这幅2006年8月拍摄的卫星照片中,澳大利亚南部的艾瑞尔湖似乎形成一个鬼脸。2010年11月的新图片系列“地球艺术3”共公布了40幅图片,艾瑞尔湖便是其中之一。“地球艺术3”的图片来自于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陆地卫星,入选这一系列的图片均富有很强的艺术性。

  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当季节性降水比较充沛时,艾瑞尔湖便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湖泊。但在干旱的陆地上,它也是一个“短命”的地貌。地质调查局指出,过去150年来艾瑞尔湖只被注满过3次。地质调查局的“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项目副主管在一份声明中说:“所采用的图片均是真实可信的原照,是最真实的呈现。这些生动绚丽的地球肖像能够鼓励我们所有人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

  7.近距离接触鲁特西亚

近距离接触鲁特西亚(图片来源:ESA)近距离接触鲁特西亚(图片来源:ESA)

  这幅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号飞船拍摄,呈现了满身陨坑的小行星鲁特西亚21。“罗塞塔”号与鲁特西亚的近距离接触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天文学家表示鲁特西亚可能是太阳系诞生后残留下的碎屑遗迹。为了拍摄这幅照片,“罗塞塔”号飞船从距离鲁特西亚表面大约1965英里(约合3162公里)的上空掠过。

  这是展现这块太空岩石的解析度最高的照片。鲁特西亚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超过2.7亿英里(约合4.4亿公里),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克劳迪娅·亚历山大表示,这幅高清晰照片可作为一个证据,证明81英里(约合130公里)宽的鲁特西亚曾经是一颗体积更大的小行星组成部分,后与“母星”分离。亚历山大是“罗塞塔”号任务美国方面的负责人。

  8.南极光

南极光(图片来源:Johnson Space Center/NASA)南极光(图片来源:Johnson Space Center/NASA)

  一道极光高悬在印度洋上空。即使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幅于5月拍摄的照片也极为罕见。极光在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轰击地球上层大气时出现,带电粒子轰击导致氧原子和氮原子获得能量并发光。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极地附近才能看到极光,极地地区的磁场线引导带电粒子飞向地球。这一次的南极光——在国际空间站拍摄——出现于地磁暴发生期间,地磁暴暂时改变了地球的磁场,导致极光更靠近赤道。这幅照片最初刊登于标题为“本周最佳太空图片:古怪极光和太阳耀斑”的文章中。

  9.墨西哥湾漏油蔓延

墨西哥湾漏油蔓延(图片来源:DigitalGlobe via Getty Images)墨西哥湾漏油蔓延(图片来源:DigitalGlobe via Getty Images)

  4月拍摄的卫星照片,一架小飞机在一条条铁锈色的原油带上方飞过。拍摄时距离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并沉入墨西哥湾仅过去大约一周时间,此时墨西哥湾海面上的原油已经清晰可见。漏油的快速蔓延提高了当局通过可控燃烧遏制漏油的难度。这幅照片最初刊登于标题为“墨西哥湾漏油照:航拍照揭示漏油规模”的文章中。

  10.恒星之死

恒星之死(图片来源:ESO)恒星之死(图片来源:ESO)

  根据这幅8月绘制的展现爆炸恒星的图片,超新星SN 1987A 残余的沙漏外形并不像科学家预计的那样非常对称。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获取的残余数据,天文学家证实,当大质量恒星爆炸时,喷发的物质射向太空的速度存在差异,一些碎片的速度超过其他碎片,与电脑模型的预测一致。这幅照片最初刊登于标题为“本周最佳太空图片:月球尾迹和太阳喷发”的文章中。(秋凌)

    声明:新浪环球地理图片及文字为美国国家地理数字媒体事业部授权新浪独家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在“深水地平线”井喷现场附近,清污人员焚烧浮油带来滚滚浓烟。油井喷出了近500万桶原油,这使它在海洋油井漏油事故中成为世界第一。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你能看到生命在挣扎中耗尽,”教区执事P.J。哈恩说道,他正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贝丝女王岛上急冲冲地挽救这只身上黏满漏油的褐鹈鹕。这只鸟后来存活了下来。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一只订书钉大小的虾在深棕色的油珠中游动。这次漏油事件对于虾、蟹和鱼的卵和幼虫的影响还不得而知,这些动物是当地经济的支柱。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对于石油的持续需求促使石油行业进入深海领域。但发生在墨西哥湾的这次井喷事故促使我们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风险值得吗?

  深海困局

  美国数十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位于墨西哥湾深处,但这里也是地球上钻探风险最高的地方之一。

  撰文:小乔尔· K. 伯恩 JOEL K. BOURNE, JR。

  翻译:杜然

  在一个酷热六月天里,英国石油公司(BP)驻路易斯安纳州霍马市分公司的办公室里全是色彩鲜艳的马甲和表情严肃的脸。现在这里成了“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漏油事故的指挥中心。BP的高管和顾问穿的是白色马甲,后勤小组是橙色马甲,联邦及州政府环境官员是蓝色马甲。记者穿的是紫色马甲,这便于BP公关部的人随时留意他们的动向。在最大一间指挥室的墙壁上,巨大的电视屏幕闪动着漏油地图以及各种应急救援船只的方位。其中一块屏幕上还时不时地出现一场世界杯赛事。

  满头银发的马克· 普伦穿着白色的马甲,他是这场行动的副总指挥。作为一名顾问,普伦有着30年的漏油处理经验,从阿拉斯加到尼日尔河三角洲,他曾帮助世界上许多地方清理烂摊子。他发现四周竟然是20年前跟他共事、一起处理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的那拨人。他自嘲“感觉就像在搞高中同学会”。

  距离海岸线80公里、1600米深的海底,英国石油公司的马孔多油井每四天喷出的原油就大致相当于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当年的总泄漏量。4月底,这口油井的爆炸性井喷,使得身居世界最先进钻井平台之列的“深水地平线”变成了沉没海底的一堆烧焦变形的废铁。石油行业此前掉以轻心,仿佛这样的大灾难是决不会发生的。监管者也是如此。墨西哥湾上次发生类似事故还是在1979年,位于坎佩切湾的伊克斯托克1号平台井喷漏油。之后,钻井技术已经获得长足发展,而且石油的需求量如此之大,于是石油公司离开大陆架向更深的海域进发。

  在石油行业和政府部门的许多人看来,埃克森-瓦尔迪兹号这样的油轮泄漏似乎才是更大的威胁。海上石油开采的联邦监管机构——海洋矿产管理局(MMS)声称,平台井喷的发生概率不到1%,而且即使真的发生了井喷,也不会造成大量的原油泄漏。普伦说,大规模泄漏变得非常罕见,“直到这起事故发生”。

  在英国石油公司霍马分公司里,有一千多号人正组织一次规模空前的油污清理行动。数以万计的人在户外工作,穿着白色防护外套在沙滩上巡视,或坐飞机对海面进行观察,用渔船改装的除油船对付浮油,大量喷洒化油剂。“发现者企业号”钻探船在焚烧从失控的油井回收的甲烷,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另一个钻井平台“Q4000”也在焚烧从爆裂的防喷器采集来的石油和天然气。清污行动已经耗费了数十亿美元,但总量达数百万桶的轻质低硫原油仍朝着墨西哥湾边的堰州岛、湿地和海滩蜿蜒漂去。

  对石油行业的人来说,墨西哥湾海面以下300米的地方是相对而言的新领域——那是地球上开采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海床从坡度和缓的大陆架跌落至起伏巨大的混杂地形,有深谷,有海岭,还有处在活跃期的一二百米高的泥火山。每天,2000多桶原油从散布各处的天然出口渗漏出来。但达到商业标准的油气藏埋得很深,往往位于易发海底地震的岩盐层下方。海底的温度接近冰点,但油藏的温度可达到200摄氏度;它们像是经过摇晃的滚烫的汽水瓶,就等着谁来把瓶盖打开,好一涌而出。沉积物中埋伏着一处处爆炸性瓦斯气体和甲烷水合物的囊,它们虽然处于冻结状态,但很不稳定,增加了井喷的风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组照片展示了正在燃烧和下沉的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深海地平线”漏油事故正在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迄今为止采取的一系列堵漏措施均以失败告终。

  1.燃烧中的“深海地平线”

燃烧中的“深海地平线”
燃烧中的“深海地平线”(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4月22日,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的“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开始下沉。这幅罕见的照片展示了4月20日发生的爆炸导致的可怕后果。墨西哥湾当前正在上演的大规模原油泄漏事故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焦点。

  国家地理频道有关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纪录片《海湾漏油》于美国东部/太平洋时间5月27日晚上10点举行首映。观众可以在片中看到有关此次爆炸的更多画面。爆炸发生时,共有126人留在距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大约50英里(约合80公里)的“深海地平线”上,11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在4月22日燃烧的钻井平台开始下沉时,将钻井平台与5000英尺(约合1500米)深的油井连接在一起的管道也发生破损。现在,弯曲破裂的管道每天都将数千桶原油喷入墨西哥湾。

  2.人间地狱

人间地狱
人间地狱(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这幅独家照片4月22日拍摄于墨西哥湾,展现了救火船奋力扑救“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大火的景象。在《海湾漏油》中,美国海岸警卫队上尉里姆回想起从空中接近钻井平台的经历。他说:“在90英里(约合145公里)外,我就看到燃烧的钻井平台发出的炽热光芒。我知道这是一场非常严重的事故,就像是一个人间地狱。”

  3.倾覆的钻井平台

倾覆的钻井平台
倾覆的钻井平台(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4月22日,“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开始倾覆。无论是对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还是奋战近两天试图让它继续浮在海上的救援人员来说,这都是一个无情的打击。救援工作负责人吉姆·维特在纪录片《海湾漏油》中表示:“当你失去一条船,那真是一个非常昏暗的时刻。在失去的同时,你也产生一种挫败感。不幸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在打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除非切断漏油,否则的话,任何人都没有太多措施可供选择以阻止我们目睹的可怕后果。”

  4.被大海吞噬

被大海吞噬
被大海吞噬(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4月22日,灭火船全力扑救“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的大火,但最终只有墨西哥湾自己才能熄灭这场火灾。27日,也就是在这场导致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故的爆炸发生后一个多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了最新评估报告,认为发生在墨西哥湾的这场灾难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露事故。(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5月17日消息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组照片展现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造成的可怕后果。德克萨斯州理工大学环境毒理学家指出,漏油形成的原油球块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凝固的石油
凝固的石油(图片提供: Brian Snyder, Reuters)

  照片拍摄于5月8日,一名海滩常客手拿一块被冲到阿拉巴马州多芬岛的凝固石油或者说原油球块。根据路易斯安那州大学为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进行的“主要生物标记物比较”,在多芬岛上发现的原油球块据信由墨西哥湾的大规模漏油事故所致。漏油开始于4月,当时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的“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沉没。

  德克萨斯州理工大学环境毒理学家罗纳德·肯德尔表示,原油球块是石油泄漏事故的常见副产品。当海面浮油在海浪影响下聚集成块状,这种粘性物就会形成,随后又被海水冲上岸。肯德尔指出原油球块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他说:“虽然不会像粘到羽毛或者皮毛上的浮油一样具有毒性或者造成大的危害,但如果吞入体内也同样具有毒性。”

在墨西哥湾海岸清理原油球块
在墨西哥湾海岸清理原油球块(图片提供: Brian Snyder, Reuters)

  5月10日,清理人员在阿拉巴马州多芬岛的海滩上收集原油球块。原油球块可能由墨西哥湾的漏油形成。美国联邦政府与石油业已联合起来应对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目前已尝试包括派遣水下机器人、使用化学石油分散剂以及圆顶形巨型防泄漏系统等多种方式,以延缓或阻止海底石油泄漏。但迄今为止,应急反应人员仍无法控制泄露。肯德尔说,必须采取一切可能方式清理被冲上海滩以及其他地区的原油球块。

被撕裂的原油球块
被撕裂的原油球块(图片提供: Kari Goodnough, Bloomberg/Getty Images)

  照片拍摄于5月9日,戴手套的清理人员手拿一块被冲上阿拉巴马州海滩的原油球块,宽度为5英寸(约合13厘米)。清理人员将原油球块撕开以进行检验。与液态石油一样,原油球块很难从动物的羽毛和皮毛上清除。不管以何种形态出现,石油都对植物的生存构成威胁。肯德尔说:“石油拥有不利于生物栖息地的物理属性。如果落到草或者海生植物上面,便会导致植物死亡。”

 水油交融
水油交融(图片提供: Joe Raedle, Getty Images)

  5月5日拍摄于路易斯安那州沿岸,微红色的石油漂浮在墨西哥湾的海面上。肯德尔说,清理人员正使用化学分散剂分解海面浮油,使油滴沉入海水。“鱼类尤其是仔鱼将命丧油滴之手。如果有毒油滴沉入海底,螃蟹和海生蠕虫等底栖生物也将深受其害。”

装在塑料袋里的漏油
装在塑料袋里的漏油(图片提供: Carlos Barria, Reuters)

  5月7日拍摄于墨西哥湾南部的福里梅森岛,一名男子手拿装满石油和海水的塑料袋。福里梅森岛是路易斯安那州香德勒群岛的一座岛屿。截至5月13日,“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仍以每天估计5000桶(21万加仑或者79.5万升)的速度向外泄露石油。根据一项新的独立评估,实际泄露速度至少是这一速度的10倍。

  肯德尔表示漏油所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非常复杂,泄露的石油数量越多,复杂程度也越高。他说:“数量决定毒性强弱,当前墨西哥湾泄露的石油数量非常巨大。”(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月18日,“戈达福斯”号货轮在挪威外瓦勒岛海洋公园附近海域搁浅,浮油对挪威唯一一处海洋自然保护区构成威胁。   2月18日,“戈达福斯”号货轮在挪威外瓦勒岛海洋公园附近海域搁浅,浮油对挪威唯一一处海洋自然保护区构成威胁。

  一艘冰岛籍集装箱货轮17日下午在挪威海域搁浅后油箱破裂,燃油泄入海中。挪威和邻国瑞典多艘船只18日在现场围堵漏油。漏油地点位于挪威一处自然保护区。动物保护部门担心,漏油可能危及当地生态。

  搁浅未致人员伤亡

  “戈达福斯”号货轮17日由挪威东南部港口腓特烈斯塔起航,前往瑞典南部港口赫尔辛堡。挪威海岸管理局18日证实,“戈达福斯”号起航后不久,行至奥斯陆湾附近海域时撞上一处礁石。货轮搁浅,两个各装有250吨燃油的油箱破裂。海岸管理局说,这艘货轮总计可能携有800吨燃油。没有人员在搁浅事件中伤亡。

  “戈达福斯”号由冰岛艾姆斯基普船运公司所有,搭载439个集装箱。其中一个集装箱内装有12吨炸药。挪威海岸管理局负责人约翰·马里乌斯·利说:“只要炸药在船上安放正确,没有火源,就没有爆炸危险。”

  两国紧急出动防燃油扩散

  事发地点距离岸边大约200米。挪威海岸管理局派多艘清污船只、拖船、一架侦察机和多架直升机前往出事海域。一些专家抵达现场勘察漏油情况。救援人员在货轮四周放置漂浮障碍物,以阻止燃油扩散,减少漏油对环境破坏。

  救援小组发言人拉尔斯·埃里克·古图巴肯说,尚不清楚有多少燃油泄漏,但浮油18日早晨抵达海岸。瑞典海岸警卫队派出一艘清污船和一架侦察机帮助围堵漏油。海岸警卫队在一份声明中说:“存在浮油抵达瑞典海岸的风险。”

  海洋公园海岸现浮油

  出事海域位于挪威外瓦勒岛海洋公园内。这是挪威唯一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多种海鸟和海洋生物。公园官方网站显示,公园内有大约130种濒危动物和植物物种。

  挪威海岸管理局在一份声明中说,公园至少两处海岸18日下午出现浮油。挪威自然管理局发布声明说:“不确定那里现有多少海鸟,不清楚这次燃油泄漏会给自然带来什么后果。”

  唐志强(新华社专稿)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6.短命湖

短命湖(图片来源:EROS/USGS/NASA)短命湖(图片来源:EROS/USGS/NASA)

  在这幅2006年8月拍摄的卫星照片中,澳大利亚南部的艾瑞尔湖似乎形成一个鬼脸。2010年11月的新图片系列“地球艺术3”共公布了40幅图片,艾瑞尔湖便是其中之一。“地球艺术3”的图片来自于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陆地卫星,入选这一系列的图片均富有很强的艺术性。

  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当季节性降水比较充沛时,艾瑞尔湖便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湖泊。但在干旱的陆地上,它也是一个“短命”的地貌。地质调查局指出,过去150年来艾瑞尔湖只被注满过3次。地质调查局的“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项目副主管在一份声明中说:“所采用的图片均是真实可信的原照,是最真实的呈现。这些生动绚丽的地球肖像能够鼓励我们所有人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

  7.近距离接触鲁特西亚

近距离接触鲁特西亚(图片来源:ESA)近距离接触鲁特西亚(图片来源:ESA)

  这幅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号飞船拍摄,呈现了满身陨坑的小行星鲁特西亚21。“罗塞塔”号与鲁特西亚的近距离接触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天文学家表示鲁特西亚可能是太阳系诞生后残留下的碎屑遗迹。为了拍摄这幅照片,“罗塞塔”号飞船从距离鲁特西亚表面大约1965英里(约合3162公里)的上空掠过。

  这是展现这块太空岩石的解析度最高的照片。鲁特西亚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超过2.7亿英里(约合4.4亿公里),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美国宇航局太空科学家克劳迪娅·亚历山大表示,这幅高清晰照片可作为一个证据,证明81英里(约合130公里)宽的鲁特西亚曾经是一颗体积更大的小行星组成部分,后与“母星”分离。亚历山大是“罗塞塔”号任务美国方面的负责人。

  8.南极光

南极光(图片来源:Johnson Space Center/NASA)南极光(图片来源:Johnson Space Center/NASA)

  一道极光高悬在印度洋上空。即使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幅于5月拍摄的照片也极为罕见。极光在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轰击地球上层大气时出现,带电粒子轰击导致氧原子和氮原子获得能量并发光。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极地附近才能看到极光,极地地区的磁场线引导带电粒子飞向地球。这一次的南极光——在国际空间站拍摄——出现于地磁暴发生期间,地磁暴暂时改变了地球的磁场,导致极光更靠近赤道。这幅照片最初刊登于标题为“本周最佳太空图片:古怪极光和太阳耀斑”的文章中。

  9.墨西哥湾漏油蔓延

墨西哥湾漏油蔓延(图片来源:DigitalGlobe via Getty Images)墨西哥湾漏油蔓延(图片来源:DigitalGlobe via Getty Images)

  4月拍摄的卫星照片,一架小飞机在一条条铁锈色的原油带上方飞过。拍摄时距离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并沉入墨西哥湾仅过去大约一周时间,此时墨西哥湾海面上的原油已经清晰可见。漏油的快速蔓延提高了当局通过可控燃烧遏制漏油的难度。这幅照片最初刊登于标题为“墨西哥湾漏油照:航拍照揭示漏油规模”的文章中。

  10.恒星之死

恒星之死(图片来源:ESO)恒星之死(图片来源:ESO)

  根据这幅8月绘制的展现爆炸恒星的图片,超新星SN 1987A 残余的沙漏外形并不像科学家预计的那样非常对称。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获取的残余数据,天文学家证实,当大质量恒星爆炸时,喷发的物质射向太空的速度存在差异,一些碎片的速度超过其他碎片,与电脑模型的预测一致。这幅照片最初刊登于标题为“本周最佳太空图片:月球尾迹和太阳喷发”的文章中。(秋凌)

    声明:新浪环球地理图片及文字为美国国家地理数字媒体事业部授权新浪独家使用,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在“深水地平线”井喷现场附近,清污人员焚烧浮油带来滚滚浓烟。油井喷出了近500万桶原油,这使它在海洋油井漏油事故中成为世界第一。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你能看到生命在挣扎中耗尽,”教区执事P.J。哈恩说道,他正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贝丝女王岛上急冲冲地挽救这只身上黏满漏油的褐鹈鹕。这只鸟后来存活了下来。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一只订书钉大小的虾在深棕色的油珠中游动。这次漏油事件对于虾、蟹和鱼的卵和幼虫的影响还不得而知,这些动物是当地经济的支柱。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对于石油的持续需求促使石油行业进入深海领域。但发生在墨西哥湾的这次井喷事故促使我们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风险值得吗?

  深海困局

  美国数十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位于墨西哥湾深处,但这里也是地球上钻探风险最高的地方之一。

  撰文:小乔尔· K. 伯恩 JOEL K. BOURNE, JR。

  翻译:杜然

  在一个酷热六月天里,英国石油公司(BP)驻路易斯安纳州霍马市分公司的办公室里全是色彩鲜艳的马甲和表情严肃的脸。现在这里成了“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漏油事故的指挥中心。BP的高管和顾问穿的是白色马甲,后勤小组是橙色马甲,联邦及州政府环境官员是蓝色马甲。记者穿的是紫色马甲,这便于BP公关部的人随时留意他们的动向。在最大一间指挥室的墙壁上,巨大的电视屏幕闪动着漏油地图以及各种应急救援船只的方位。其中一块屏幕上还时不时地出现一场世界杯赛事。

  满头银发的马克· 普伦穿着白色的马甲,他是这场行动的副总指挥。作为一名顾问,普伦有着30年的漏油处理经验,从阿拉斯加到尼日尔河三角洲,他曾帮助世界上许多地方清理烂摊子。他发现四周竟然是20年前跟他共事、一起处理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的那拨人。他自嘲“感觉就像在搞高中同学会”。

  距离海岸线80公里、1600米深的海底,英国石油公司的马孔多油井每四天喷出的原油就大致相当于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当年的总泄漏量。4月底,这口油井的爆炸性井喷,使得身居世界最先进钻井平台之列的“深水地平线”变成了沉没海底的一堆烧焦变形的废铁。石油行业此前掉以轻心,仿佛这样的大灾难是决不会发生的。监管者也是如此。墨西哥湾上次发生类似事故还是在1979年,位于坎佩切湾的伊克斯托克1号平台井喷漏油。之后,钻井技术已经获得长足发展,而且石油的需求量如此之大,于是石油公司离开大陆架向更深的海域进发。

  在石油行业和政府部门的许多人看来,埃克森-瓦尔迪兹号这样的油轮泄漏似乎才是更大的威胁。海上石油开采的联邦监管机构——海洋矿产管理局(MMS)声称,平台井喷的发生概率不到1%,而且即使真的发生了井喷,也不会造成大量的原油泄漏。普伦说,大规模泄漏变得非常罕见,“直到这起事故发生”。

  在英国石油公司霍马分公司里,有一千多号人正组织一次规模空前的油污清理行动。数以万计的人在户外工作,穿着白色防护外套在沙滩上巡视,或坐飞机对海面进行观察,用渔船改装的除油船对付浮油,大量喷洒化油剂。“发现者企业号”钻探船在焚烧从失控的油井回收的甲烷,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另一个钻井平台“Q4000”也在焚烧从爆裂的防喷器采集来的石油和天然气。清污行动已经耗费了数十亿美元,但总量达数百万桶的轻质低硫原油仍朝着墨西哥湾边的堰州岛、湿地和海滩蜿蜒漂去。

  对石油行业的人来说,墨西哥湾海面以下300米的地方是相对而言的新领域——那是地球上开采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海床从坡度和缓的大陆架跌落至起伏巨大的混杂地形,有深谷,有海岭,还有处在活跃期的一二百米高的泥火山。每天,2000多桶原油从散布各处的天然出口渗漏出来。但达到商业标准的油气藏埋得很深,往往位于易发海底地震的岩盐层下方。海底的温度接近冰点,但油藏的温度可达到200摄氏度;它们像是经过摇晃的滚烫的汽水瓶,就等着谁来把瓶盖打开,好一涌而出。沉积物中埋伏着一处处爆炸性瓦斯气体和甲烷水合物的囊,它们虽然处于冻结状态,但很不稳定,增加了井喷的风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