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当今,“大科学”已成为科学技术制度化发展的主流趋势。科学技术的国家化是“大科学”的一个基本层面,世界各国皆不遗余力地对本国的科学研发活动注入巨资。在“国家科学”大力发展的同时,超国家层面或跨国层面的科学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欧洲层面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正是这种超国家或跨国层面科学形式的典型代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后简称CERN)作为欧洲层面的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之始端,体现了这一开放的、制度化的、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进程。
作者在以前的论文中,已经对CERN创建初期核心成员进行了群体志分析,借以了解这一群体的特征、理念、结构以及CERN在当时的运行方式,并据此解析超国家科学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质,认为CERN容纳了不同的科学研究传统且极大地促进了它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它的产生、存续和发展,为欧盟乃至世界科学在未来的制度化揭示了方向、提供了范例 [高洁、袁江洋2009]。本文则主要关注CERN运行之初二十年(1954-1974年)科研运作模式的转变——CERN的管理层为了制衡各国国家科研活动与欧洲层面科研活动、解决CERN内外科学家融合进行的机构改革。作者希望通过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CERN的论文合著情况,进而通过个案分析,描述机构改革中形成的大型科学联合体的组织特点,判断CERN科研运作模式的转变是否发挥了实质作用,是否实现了欧洲各国科学联合的宗旨。
一 实验室运作初始:两种层面的科学之间的博弈
自第一个大型仪器——600MeV同步回旋加速器(后简称SC)建成后,CERN的实验步入正轨。SC并不是当时同类型仪器中最先进的设备,所以利用这台加速器的CERN内部科学家较多,来自欧洲其他科研机构及大学科学家组成的实验小组(Truck Teams)[①]较少,各个小组不存在如何分配实验时间的冲突。但随着28Gev质子同步加速器(后简称PS)建成,各国科学家趋之若鹜,这对CERN以前的实验安排提出了巨大挑战。根据CERN以往的规定,允许各国科学家自己携带相关设备在规定时间内做实验。现在如果要在新的PS上做实验,必须安装泡室(Bubble Chamber)。这种泡室体积庞大,安装和日常维护都需要很大的人力和财力。CERN在PS建成后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制作泡室,于是英国和法国科学家决定先利用本国的科研经费建成泡室并运往CERN所在地安装使用,而在两国泡室如何安装、运输和使用的问题上,CERN各参与国产生了很大分歧。
1. 英国泡室的安装和使用
1957年4月,英国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DSIR)第一次商讨在CERN做实验要用的大型泡室,并于1958年12月拿出了可行性方案。1959年1月,CERN根据英国提交的可行性方案,表达了CERN对于泡室使用的基本原则:鉴于泡室占地面积大、日常维护复杂且耗资多的特点,它不能仅作为一国的实验设备,而应是各参与国共享的仪器。CERN管理层的构想是:泡室的日常运转由英国工程师来负责,实验计划则由CERN来决定,实验小组中也应该包含CERN成员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经过反复协商,戴金(S. A. ff. Dakin)[②]起草了下列协议 [Hermann et al. 1987, p. 438]:
1.应由专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负责泡室日常维护以及与泡室相关的研究工作;
2.凡经泡室的粒子束实验计划都必须以CERN和成员国科学家联合小组的名义提交,其中应该包含英国科学家;
3.原则上,英国科学家享有一项特殊待遇:在分配该泡室中所拍摄的照片时,他们获得其总数的25%。
但是,英国并不觉得这些协议使本国科学家享受到了优待。英方认为,协议中所提到的特殊待遇没有任何诱惑力,英国对CERN的投资比例是25%,得到的照片总数也是25%。因此,CERN应该承担把该设备运往日内瓦的费用。经过长达数月的磋商,英国科学家尽快利用PS的渴望占据了上风,英国政府最终出资把该设备运往日内瓦。
2. 法国泡室的安装和使用
1959年3月,CERN与法国关于泡室的谈判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国有两个泡室,一个是(Louis Leprince-Ringuet)带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物理学实验室制作的丙烷泡室(propane chamber),兰盖打算先把丙烷泡室连在国内的同步质子加速器(3GeV proton synchrotron)上,待日内瓦的加速器建成后再将该泡室运往CERN。另一个是在萨克雷(Saclay)制作的氢气泡室(hydrogen chamber),将于1960年完工。
与CERN实验室主任贝克(Cornelis Jan Bakker)商讨法国的泡室使用问题时,兰盖以为会遵循惯例:本国科学家负责实验设备的携带、安装和维护,并自行决定实验内容与方法,只需要与CERN确认实验时间即可。但CERN却重申了他们与英国科学家协商使用泡室的基本原则:泡室应让所有CERN参与国科学家共同使用,即使法国出资修建了泡室也不能独享。事实上,当时CERN本身也打算建造一个丙烷泡室,并与法国建造丙烷泡室的专家们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此时,CERN和法国丙烷泡室的建造者共同商讨了一个可行性方案:无论哪个丙烷泡室先建好,在泡室里进行的第一批实验都由法国和CERN共同组成的丙烷泡室实验小组来完成。这个方案得到了法国和CERN管理层的一致同意。
当这个可行性方案提交给科学政策委员会(Scientific Policy Committee)审议时,却遭遇到强大阻力。科学政策委员会成员中代表意大利、德国科学家的阿玛尔迪(Edoardo Amaldi)、贝尔纳蒂尼(GilbertoBernardini)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首先,它完全忽略了CERN的基本原则——所有的大型设备都由各国科学家共享;其次,这一方案无视CERN在选择科学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是能够进行实验的唯一标准。经过几番激烈讨论,CERN最终与法国相互妥协[Hermann et al. 1987, p. 441]:
1.泡室的实验计划必须经过实验室主任、法国科学家和其他对泡室实验感兴趣的科学家共同批准。在泡室进行的第一批实验应由法国科学家领导,并由法国科学家负责泡室的运行工作;
2.以后各成员国科学家共同参与到在泡室运行的实验计划中,其中应该包括法国、CERN和其他国家的成员。
与英国不同的是,法国享有可以在泡室进行第一批实验的特权。虽然在后来的讨论中,其他国家的代表都认为既然给予法国一定的优待,英国的泡室使用应该同法国一样,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英国科学家也没有深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海洋考古学家在夏威夷群岛的水下进行研究,发现大量沉船和散布在海床上的各种东西,其中包括锈迹斑斑的船锚和铁锅。

  1.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2.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

  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这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日。

  3.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

  南塔克特的“两兄弟”号在法国护卫舰沙洲(是夏威夷西北岛屿里的一个偏远珊瑚环礁)附近触礁。该卫星图里的这些浅滩是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4.姜罐

姜罐
姜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吉利森在“两兄弟”号沉船处对这个姜罐进行了研究。虽然一些姜罐是用来存放生姜的,但它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不是它所盛的东西得出的。吉利森说:“我们认为这是船上厨房使用的,用来存放食品。”

  5.鲸脂钩

鲸脂钩
鲸脂钩

  在失事船只所在地看到的一个鲸脂钩。捕鲸人利用这种钩子把大块的鲸脂搬运到其他地方,因为含油很多的鲸脂很难用传统工具搬运。

  6.蒸锅

蒸锅
蒸锅

  一只蒸锅躺在“两兄弟”号失事船只所在地的海床上。吉利森说:“人们经常认为,只有发现金子或银子,失事船只才会很吸引人,但是这种情况说明这是一艘正在运作的船。我们发现的所有文物都说明这是一个漂浮工厂。”

  7.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夏威夷捕鲸船残骸

  一张美国政府绘制的图表显示,在夏威夷群岛西北有很多失事船只残骸。

  8.“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两兄弟”号并不孤单

  2005年在夏威夷波尔和赫尔墨斯环礁发现另一艘捕鲸船“波尔(Pearl)”号的残骸。画面前方是一个铁锅,它是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的,这跟在“两兄弟”号残骸处发现的铁锅的用途一样。(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 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2.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
熔化鲸脂的锅

  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这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 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 日。
 

  3.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
法国护卫舰沙洲

  南塔克特的“两兄弟”号在法国护卫舰沙洲(是夏威夷西北岛屿里的一个偏远珊瑚环礁)附近触礁。该卫星图里的这些浅滩是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4.姜罐

姜罐
姜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吉利森在“两兄弟”号沉船处对这个姜罐进行了研究。虽然一些姜罐是用来存放生姜的,但它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不是它所盛的东西得出的。吉利森说:“我们认为这是船上厨房使用的,用来存放食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社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 应妮)作为中国人的启蒙歌剧,经典歌剧《茶花女》将在情人节档期登陆国家大剧院;而这个来自法国的“茶花女”更是不一般,茵娃 穆兰在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哼唱起了毛泽东语录歌曲。

作为《茶花女》的女主角,法国顶级女高音茵瓦 穆兰有着十足的底气。这位实力非凡的女高音还曾被著名电影导演吕克 贝松相中,为经典电影《第五元素》中的蓝色外星人配唱。

穆兰坦言,“《茶花女》对我而言总是意义非凡,因为她是我的灵感源泉。” 而这部歌剧一向能给她带来好运,从22岁初出茅庐时凭借《茶花女》一鸣惊人得以在阿尔巴尼亚歌剧院取得立足之地,到现如今三十年职业生涯中演出最频繁的歌剧,她的底气来自于她对《茶花女》的驾轻就熟:从最复古、最经典的穿着皱褶裙的薇奥列塔,到极现代的短发造型薇奥列塔都曾演过。

穆兰的父亲是阿尔巴尼亚知名歌手,对于中国一直有着深厚的情感,并且在她儿时教会不少中国革命歌曲。穆兰更是在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哼起毛泽东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歌曲的旋律,举座皆惊。

对于此次加盟“镜版”国家大剧院自主制作的歌剧,穆兰对舞美表达了极大的惊艳,“舞台上那面巨大的镜子,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置身场景中很容易进入角色,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眩目的万花筒”。

在“镜版”《茶花女》中,背景一张面积达264平米的镜面极引人注目,觥筹交错、莺歌燕舞、华服摇曳的茶花女家中,在镜子内外越发显得流光溢彩,也成为这一版本的最大亮点。

中国著名指挥陈佐湟将执棒大剧院管弦乐团,再度精彩诠释威尔第的不朽之作。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组照片展现了一辆运送核废料的火车。火车将德国核电厂的核废料运到法国进行处理,而后再运回德国储存。

  1.被加热的车厢

被加热的车厢(图片来源:Greenpeace)被加热的车厢(图片来源:Greenpeace)

  这幅红外照片于11月在法国瓦洛涅拍摄,由国际绿色和平对外公布,照片中搭载大约123吨核废料的火车车箱“又红又热”。发布核废料运输车红外照片是一项反核能活动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这项活动还包括组织抗议和拖延火车前进的脚步。

  这辆火车正拖着所谓的CASTOR车队,CASTOR是放射性物质储存和运输桶的英文缩写。自1995年以来,CASTOR便被用于将德国核电厂的核废料运到法国进行处理,而后再运回德国。核能和核扩散专家马修·布恩表示:“高放射性核废料实际上温度很高。但温度高并不意味着什么,尤其不能反映出危险程度。”

  2.红热火车

红热火车(图片来源:Greenpeace)红热火车(图片来源:Greenpeace)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的布恩说,在红外热图像中,CASTOR有轨车发出不祥的光,但这种景象只能说明车上搭载的东西温度较高。核反应堆核裂变产物中的原子衰变释放出大量热量,因此盛装核废料的容器在热图像中呈红色。布恩指出,CASTOR火车经常成为焦点话题。“公众关注所有与核能有关的事情,关心核废料的处理和储存是否安全,负责运输核废料的火车成为一个明显的政治符号。”

  3.火上车轮

火上车轮(图片来源:Greenpeace)火上车轮(图片来源:Greenpeace)

  在11月于法国瓦洛涅火车站拍摄的红外热图像中,一辆运输核废料的有轨车发出红光。布恩表示,热图像中呈现的热量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使用火车运输核废料必须考虑到两个潜在问题,一个是安全,另一个是防卫。“安全问题是指纯意外情况下可能发生什么,防卫问题是指如果破坏分子企图搞阴谋就会发生什么。”

  照片中的核废料是来自德国核电厂的使用过的核燃料。核废料在法国卡普·德拉·哈谷(Cap de la Hague)进行处理,剥离铀和钚,作为未来的核燃料使用。剩余物被制成固态玻璃基体,而后运回德国储存。

  4.CASTOR容器

CASTOR容器(CASTOR容器)CASTOR容器(图片来源:Christian Charisius, Reuters)

  在经常漫长的旅程从法国运回德国之后,盛装处理过的放射性核废料的CASTOR容器被放置在戈莱本的一个临时储存设施。布恩表示,虽然CASTOR有轨车和容器异常坚固,但核废料运输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发生事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这些桶在设计上能够经受住一般事故考验,但如果遭遇速度更快的撞击事故或者温度极高的大火呢?这是安全问题。防卫问题是指可能遭受的袭击,例如有人使用火箭推进榴弹炸坏这些容器。一些研究发现这些事故所产生的辐射很小。如果火车在这个时候穿过市区,有人将受到辐射,但剂量在人类可承受的范围内。”

  5.CASTOR火车

CASTOR火车(图片来源:Vincent Kesller, VK/JOH/Reuters)CASTOR火车(图片来源:Vincent Kesller, VK/JOH/Reuters)

  2003年11月10日,一辆CASTOR火车穿过法德边境。哈佛大学的布恩表示运输系统的安全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包括每辆车搭载的数量,发生事故或者遭受袭击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及是否经过发生骚乱的地区。他说:“这些因素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你很容易认定风险很高或者很低。由于可能出现肆意破坏,进行核废料运输的风险评估难度极高。”(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14日晚上,谷歌主页刊登了一组麦田怪圈图片。一直以来,麦田怪圈便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有人将其称之为外星人创作的艺术品,也有人将其视为一则狡猾而巧妙的广告。

  麦田怪圈第一次引起人们注意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有人在空中拍到了英国威尔特郡乡村田地里的怪圈。所谓的麦田怪圈主要由小麦、大麦等被削平的禾谷类作物构成,早期发现的怪圈图案非常简单。

  自此之后,威尔特郡便成为怪圈的一个“集散地”,越来越多的怪圈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2008年,人们发现了一个由数学常数π的前十位数构成的麦田怪圈,直径达到150英尺(约合46米)。

  绝大多数巨型怪圈出自人类麦田怪圈制造者之手,通常使用木板和绳子这些简单的工具制成。但英国麦田怪圈研究员卡伦·亚历山大表示并非所有怪圈都是如此。亚历山大说:“一些麦田怪圈确是由人制造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它们的作用不过是进行广告宣传或者用于其它目的。但还有相当数量的麦田怪圈的起源仍旧是一个未解之迷。”

  瑞士麦田怪圈

瑞士麦田怪圈
瑞士麦田怪圈

  拍摄于2007年7月7日,地点位于瑞士的康塞莱斯-普莱斯-德-帕耶纳。照片中的人正在研究玉米田内的一个麦田怪圈,没有人知道这个怪圈的打造者到底是谁。

  英国威尔特郡

英国威尔特郡
英国威尔特郡

  2009年8月5日,人们在英国威尔特郡巴德伯里堡附近的山坡上发现了一组麦田怪圈,所覆盖区域超过1000英尺(约合305米)。亚历山大表示,类似这样的历史遗址附近经常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威尔特郡被这位研究员称之为“麦田怪圈中心”,这一地区到处都是石器时代的建筑,其中就包括巨石阵在内。由于拥有悠久的历史加之频繁出现麦田怪圈,威尔特郡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亚历山大说:“每年有数万人到英国旅游,为的就是一睹麦田怪圈。”

  英国伦敦

英国伦敦
英国伦敦

  2002年9月19日,伦敦基尤皇家植物园小麦田内出现了一个花形麦田怪圈,它的“不请自来”迫使植物园员工将收割的日期延后。亚历山大表示,虽然一些麦田怪圈是人为产物,但其它一些怪圈的形成却也无法解释,它们可能与旋风等自然现象有关,又或者是到访的外星人的杰作。她说:“除此之外,人们还提出了其它大量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些人认为与地球能量有关或者说地球的意志制造了怪圈。”

  绿色和平在法国制作的麦田怪圈

绿色和平在法国制作的麦田怪圈
绿色和平在法国制作的麦田怪圈

  拍摄于2006年7月27日。26日晚上,“绿色和平”组织的行动主义者在法国南部的一个转基因玉米田留下了这个标记。这些环保人士抗议一家法院作出的裁决。根据法院裁决,“绿色和平”组织必须从网页上删除据称为法国商业转基因玉米田的地图。

  亚历山大说,时至今日,麦田怪圈已经享誉全球,新的怪圈图案不断出现。“这一年,我们将在英国发现更多麦田怪圈,其数量要超过我能回忆起的任何一个年份。”

  Firefox麦田怪圈

Firefox麦田怪圈
Firefox麦田怪圈

  2006年8月12日,为了庆祝Firefox浏览器下载量达到2亿,一群学生在俄勒冈州阿米蒂附近的燕麦田制造了一个Firefox标识图案的麦田怪圈,为Firefox宣传造势。据亚历山大介绍,最近几十年,至少有52个国家的田地里出现了麦田怪圈,其中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德国以及俄罗斯。(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恐怖襲擊陰霾揮之不去,全球各地機場不時推出新保安措施,確保航機安全。但法國傳媒早前派出臥底記者,測試機場保安,結果記者成功將拆散的手槍偷運上客機,在機艙洗手間重組手槍,期間無人察覺。

        法國第二頻道一個時事節目,去年安排一名女記者偷運手槍上客機,測試機場保安。十一月八日,該名女記者及一名槍械專家,將一枝九毫米口徑半自動手槍,化整為零,然後將零件分別收藏在兩件手提行李內,二人成功通過巴黎戴高樂機場保安檢查登機,乘坐飛機往尼斯,當晚再以相同手法,由馬賽登機返回巴黎。

        女記者又成功在機艙洗手間內,將零件重組成手槍,全程更用攝影機拍攝下來,而機組人員毫不察覺。

        機場保安公司及法國警方,並未就事件作出回應,但法國警察工會則指出,由於機場保安外判給私人保安公司負責,安全水平定必下降。

        土耳其客機有「詐彈」

        另

外,土耳其航空一班客機,周三由挪威首都奧斯陸飛往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客機降落前三十分鐘,一名年約四十歲的男子,突然聲稱藏有炸彈,企圖衝入駕駛室,要脅飛機折返挪威奧斯陸。

        未幾,客機乘客合力制服該名男子,客機降落伊斯坦布爾後,土耳其警方隨即拘捕他。警方表示,炸彈是假的,當局正調查其犯案動機。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周五, 31 12月 2010 19:58

法「皮包骨」厭食模病逝

患有厭食症的法國「皮包骨」模特兒兼演員伊莎貝爾卡羅(Isabelle Caro),上月因病離世,年僅二十八歲。卡羅自十三歲起,罹患厭食症,她在一個抵抗厭食症平面廣告中,憑骨瘦如柴儼如乾屍的身形,廣為人識。

        卡羅的好友證實,曾因急性呼吸系統疾病入院治療的伊莎貝爾卡羅,上月在日本結束工作,返回法國後,於十七日離世,年僅二十八歲。而她的戲劇導師稱,暫時未知其死因。

        高165厘米僅32公斤

        身高一百六十五厘米的卡羅,體重僅有三十二公斤,身形儼如一具乾屍。據悉,她由十三歲開始患上厭食症,為掩飾骨瘦如柴的身軀,她經常穿長袖衣服遮掩自己的身體。

        ○七年,意大利攝影師托斯卡尼替一個時裝品牌,拍攝一輯反厭食症運動的平面廣告時,特意起用卡羅為主角,廣告中全身赤裸、猶如「皮包骨」的卡羅,驚動全球。

        當時,卡羅所代言的品牌表示,希望藉卡羅的例子,來向外界表達厭食症的真相,同時希望時裝界可擺脫「瘦即是美」的刻板印象。

        卡羅亦曾在○八年出版名為《不想變胖的小女孩》(The Little Girl Who Didn't Want to Get Fat)的自傳,述自己的心路歷程。

发表在栏目: 娱乐无限

英國一個七人家庭為如期到法國歡度聖誕假期,即使希斯路機場遭大雪封鎖,仍決定乘坐的士穿越一千三百公里路程,前往法國阿斯卑斯山滑雪。

        萊利奧特原訂與女伴、五名子女乘坐飛機到法國度假,但倫敦希斯路機場遭大雪封鎖,他們乘坐的航班取消。由於家人決意繼續行程,萊利奧特遂「膽粗粗」致電南安普敦的機場接送服務,查詢是否有司機願意以一千英鎊(約一萬二千港元)接載他們前往法國阿斯卑斯山伊塞谷。

        五十一歲的士司機蘭斯利(Bob Ransley)無懼路途凶險,承接該宗生意,他接載萊利奧特一家行駛一千三百公里路程,途中經過被冰雪覆蓋的滑溜山路、駛經懸崖邊的髮夾彎,在十五小時後到達目的地,車程亦只是較原來坐飛機的時間慢六小時。

        15小時行1300公里

        萊利奧特希望周日回程時,可採用較傳統的方法返回英國。而的士司機在法國度宿一宵後,已驅車返回南安普敦。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威廉大婚不请奥巴马因为婚礼“不够格”(组图)
 
  奥巴马夫妇只在国家级场合出现,比如英女王的宴会(2009年4月,伦敦G20峰会)。
威廉大婚不请奥巴马因为婚礼“不够格”(组图)
 
1981年,里根总统夫人出席了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礼。   哥哥要乖乖结婚了

  新快报讯 英国《每日邮报》17日消息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将不会受邀参加威廉王子明年4月份举行的婚礼,但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夫人布吕尼则很可能收到喜帖。

  英国王室的一位年长侍卫官表示,威廉王子婚礼的各项安排还会进行变动和调整,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奥巴马不大可能会出现在婚礼现场。

  圣詹姆斯宫的发言人解释:威廉现在还不是英王王位的继承人,所以他的婚礼不算是“国家事件”。

  威廉此前一心表示要办一场“平民婚礼”,他和凯特将邀请更多普通民众参加,包括他与弟弟哈里共同创办的慈善基金会的员工。此外,这对年轻人还对与民同乐的“街头宴会”这个点子念念不忘。


  一名王室的助理说:“婚礼一定会办得很得体,但绝不会大操大办,和1981年那场(指查尔斯和戴安娜的婚礼)相比,现在的形势更像1947年二战后那会儿(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婚礼),各方面都要节约一点。” (张晨)

  不请美总统不合礼数?

  《每日邮报》指出,如果威廉的婚礼没有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将是一个“对传统的颠覆”。198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夫妇就收到了查尔斯和戴安娜寄来的婚礼喜帖,但刚刚经历遇刺事件的里根总统因身体原因未能赴宴,所以由夫人南希代为出席。1986年,查尔斯的弟弟安德鲁王子结婚时也邀请了里根夫妇参加,尽管安德鲁不是王位继承人,他的婚礼也不能算“国家事件”。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7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