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感受温暖
获救的“艾赫威”坐在工作人员身上。正常情况下,这么大的大猩猩仍趴在母亲背上。刘易斯说:“如果没有人与它进行身体上的接触,它会感到害怕,它需要一个温暖的身体。”由于与母亲分开,“艾赫威”幼小的心灵可能遭受创伤。刘易斯说:“山地大猩猩与人类有97%的基因相同。它们拥有复杂的情感,可能经历与人类非常相似的感受。”
5.猩猩的小脚
获救大猩猩“艾赫威”的小脚。刘易斯表示,大猩猩幼仔基本上不能生活自理,两岁之前完全依赖母亲的照顾。虽然尚不清楚“艾赫威”如何被偷猎者捕获,但它的母亲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抵抗情况下就交出自己的孩子。在家人受到威胁时,银背大猩猩——群体中的雄性领袖——会顽强抵抗,保护家人安全。偷猎者首先射杀母亲以及附近的其他大猩猩,而后接近并捕获幼仔。
6.进行体检
照片于8月初拍摄,工作人员正为获救的大猩猩“艾赫威”检查身体。刘易斯指出,旅游业的发展是促使山地大猩猩数量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发展观赏大猩猩的旅游业有助于对这种珍稀动物进行保护。这一产业为卢旺达和乌干达带来数百万美元收入。”据估计,一只大猩猩一生之中可带来大约400万美元收入。
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在接受人类存在的同时,大猩猩也失去了对人类的恐惧,导致偷猎者很容易伤害它们。提到获救的大猩猩时,兽医拉米尔说:“我们对这个小家伙持谨慎乐观态度。它有些紧张,但已经接受我们,也开始吃东西。所有迹象都表明它一定会完全康复。”(孝文)
北京时间9月27日消息,幼狮拼命抓住陡峭的悬崖壁,发出无助的呼救声。它的母亲和另外3只母狮及一只雄狮来到悬崖边。最初一群母狮开始一起向下爬,但是由于崖壁太陡峭,它们只好放弃。最终是母爱决定了谁该冒险下去拯救这只幼狮。
幼狮的母亲小心翼翼地沿着崖壁向下爬,一点点靠近它的儿子,然后用有力的大嘴叼住幼狮,身子紧紧贴在陡峭的崖壁上。期间只要脚下一滑,它和幼仔就会掉下悬崖,摔得粉身碎骨。就在幼狮眼看就要跌落下去时,它的母亲迅速绕到它的下方,用嘴巴叼住了它。随后它带着幼仔开始危险的返程之旅。1分钟后它们抵达崖顶,狮子母亲用舌头轻轻舔幼狮的脑袋,安慰惊魂未定的儿子。
野生生物摄影师吉恩-佛朗哥斯-拉格特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动物保护区拍摄到母狮勇敢救子的惊险一幕。虽然看守者的出现能够阻止偷猎者,但是狮子的日常生活并非毫无危险,这只小狮子就从中了解到了生活的艰辛。(秋凌)
一个新生命从受精卵开始,经过6天的分裂,在第7~8天着床到子宫壁上。从那一天开始一直到分娩成为新生儿之前的九个月内,这个新生命是母亲的寄生虫,需要从母亲体内吸取营养,并向母亲体内排出废物。在胚胎的早期,还只是一小团没有分化的细胞,需要的营养很少,相应地排出的废物也少,胚胎只是从其附着的子宫内膜经由渗透直接获得氧气和营养素,而二氧化碳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则直接扔进子宫腔内。
但是随着胚胎的生长,靠渗透已很难把养料送到所有的细胞,这时就需要建立起一套输送管道,也就是循环系统。到受精后第22天,一个基本的循环系统已经在胚胎中建立起来。但是胚胎或胎儿中的血管不能简单地和母亲的血管连接在一起,必须有一个屏障防止胎儿的血液与母亲的血液混合。这个屏障就是胎盘。即使在胎盘中,胎血和母血也是不混合的。偶尔会有一点胎血进入母亲的血液循环中,引发免疫反应,会对母亲以后的怀孕产生不良影响。
胎盘的主要功能是在母亲和胎儿之间有选择地交换物质。胎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滤器,本身也很复杂。来自母亲的物质有的完好无损地透过胎盘进入胎儿。有的物质(例如氧气和葡萄糖)被胎盘消耗掉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再送给胎儿。有的物质被胎盘代谢成了别的物质,再送给胎儿。还有的物质则被胎盘完全挡住,不准它们进入胎儿。
氧气是靠渗透作用从母血穿过胎盘送给胎血的,它是从母亲的静脉血来的,含氧量本来就低,为了让渗透作用能够发生,胎血中的含氧量必须一直更低。这么低的含氧量怎么能够保证胎儿的需求呢?这就要靠增加胎血中的血球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比成人血球蛋白强得多;同时胎血中血球蛋白的浓度也高得多,比成人高了大约50%。氧气代谢后产生二氧化碳。胎血中的二氧化碳量一直比母血的高,这样二氧化碳也能靠渗透作用从胎血输送给母血,最终从母亲的肺部排出体外。
有的物质(例如葡萄糖)虽然也能靠渗透作用从母血送给胎血,但是效率太低,在胎盘中有特殊的运输工具(载体)帮助运输。还有的物质是不能靠渗透作用来输送的,例如氨基酸。胎血中的氨基酸浓度要比母血的高,母血中的氨基酸是不可能自发地交给胎儿的,需要有载体把氨基酸送过去。在胎儿中已知至少有10种氨基酸载体执行这种功能。但是氨基酸有20种,所以有的氨基酸在经过胎盘时被改造成别的氨基酸。例如大部分丝氨酸都被胎盘转化成了甘氨酸再输送给胎儿。
除了控制母婴之间的物质交换,胎盘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多种激素,对胎儿和母亲的身体都有重大影响。激素分成类固醇激素和蛋白质类激素两大类。像孕酮、雌激素这些类固醇激素本来主要是卵巢和黄体分泌的,但是胎盘也大量地分泌,甚至怀孕后即使把卵巢和黄体切除,胎盘分泌的孕酮也足以让怀孕持续下去。胎盘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有一种是绒毛促性腺激素,如其名称所表明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性腺的发育。它是你制造的第一种激素,在胚胎着床后不久就开始分泌。它只有胎盘才分泌,因此只在怀孕时才能检测到。市场上的早孕试纸检测的就是绒毛促性腺激素。胎盘分泌的另一种蛋白质类激素是胎盘催乳激素,它能刺激母亲乳腺的增长,并参与胎儿的新陈代谢。
一旦胎儿分娩,脐带切断,胎盘的使命就完成了。在分娩大约15~30分钟后,胎盘从子宫壁脱落,排出体外。大多数哺乳动物在分娩后都有吃掉胎盘的本能。胎盘就像肉类食物一样,含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吃掉它能够补充营养。但是吃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包括食草动物,它们是不需要靠吃肉来补充营养的。它们吃胎盘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掩盖分娩的迹象,免得捕食者追踪而来猎捕幼崽。
如果说母亲吃胎盘曾经是一种动物本能的话,那么在绝大多数人类社会中都不再存在这种习俗,脱落胎盘被作为废物掩埋或烧毁。中国社会是少有的例外。中国传统医学给晒干的胎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紫河车,认为它是滋补上品药,中医典籍对其功效推崇备至,例如《本草纲目》说“其滋补之功极重,久服耳聪目明,须发乌黑,延年益寿”,原因是“儿孕胎中,脐系于母,胎系母脊,受母之荫,父精母血,相合而成。虽后天之形,实得先天之气,显然非他金石草木之类所比”,因为来源特殊,胜过了所有的药物。
这都是牵强附会臆想出来的。也有人想为胎盘的保健功效提供科学依据,说它含蛋白质、糖、钙、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以及多种激素。那些营养素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在各种食物中大量存在,无需靠吃胎盘来补充。胎盘中的激素在胎盘漂洗、晒干成为“紫河车”后已经没有了活性,即使还有活性,有的无法被人体利用(例如蛋白质类激素将会被消化掉),有的能被人体利用但可以通过购买药物等途径更好更方便地补充(例如类固醇激素),如果真需要补充激素的话。
所以吃胎盘其实是一种迷信,也是一种吃人肉的行为,好比把手术切下的肠子吃掉。胎盘是人体废弃物,属于医疗废物,本来是应该严禁买卖的。否则,如果允许医院出售胎盘牟利,是否也应允许他们出售手术切下的其他器官给有吃人肉癖好的人?
没有比生死观更能揭露一个人的了。桑塔格对待死亡的态度,用儿子戴维的话简单粗暴地来说,是“怕死怕到吓瘫了”。尽管她在42岁那年被诊断出乳腺癌晚期,20年后又罹患子宫肌瘤,两次她都挺过来了,但她还是怕死。
戴维曾经对于安妮o莱博维茨拍摄和发表母亲躺在棺材架上的画面,表示强烈的愤怒和抗议,但在记录至亲死亡过程这件事上,他却相当坦诚。他写道,“我母亲一直想象自己与众不同,她最后一次的疾病残酷地揭示出这种自负的脆弱性。这体现在它无情地让她遭受痛苦和恐惧。”
桑塔格死于MDS,即郁积型白血病。如果要活下去,惟一的方法是进行成熟干细胞移植,在这个过程中,要将整个血液系统摧毁,代之以新的血液系统。
确诊后,桑塔格有时整天昏昏欲睡,有时又歇斯底里地忙碌,与此同时,忍受不了片刻的孤独。就像索尔o贝娄的《拉维尔斯坦》里的主人公(原型是美国思想家艾伦·布罗姆)临终前的场景,桑塔格的公寓里也总是有人陪伴。
桑塔格惧怕死亡,惧怕火化,但在漫长的生病期间,也许是为了回避,她没有对后事做任何交代。
她当然没有真的吓瘫了。桑塔格后来反省说,自己一辈子浪费了很多时间在“女童子军式的”痴迷于做有价值的事上。但她的确一直把生命当成一个接一个的难题,认为总可以克服。为了治疗乳腺癌,她选择了最彻底的、损坏外形的根治性乳房切除术。
她发挥一贯的吸收新知识的长处,打电话、上网、查找关于MDS的一切资料。桑塔格从不相信宗教的安慰,惟一的信仰是科学和理性。她认为知情是一种也是惟一的力量,甚至可以打倒癌细胞。一个信佛的朋友告诉她,菩萨在保佑她,她立刻就崩溃了:“真是咄咄怪事,就是没有人跟我说说我的基因的情况。”眼泪夺眶而出,冲进卧室,几小时没有出门。
对于桑塔格这样的女巨人和女战士来说,死亡的打击一方面在于,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没有去做,还想享受生活。但最致命的是,女巨人终于感觉到,“这次我并不是与众不同。”她的死去,让女战士盔甲下的血肉终于得以显露。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女性肥胖程度与下一代肥胖程度之间存在关联,那些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的母亲产下的婴儿体内脂肪含量也较高。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儿科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测量了105对母亲和婴儿的肥胖程度。母亲测量的是怀孕前的身体质量指数(也称体重指数)。对于婴儿,则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了他们体内的脂肪含量和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母亲的体重指数与婴儿肥胖程度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如果母亲体重指数较高,婴儿体内的脂肪含量,尤其是腹部和肝脏内的脂肪含量也较高。并且这种现象不只限于肥胖女性,即便体重正常的女性,其体重指数与婴儿脂肪含量之间也有这种相关性。
领导研究的尼娜-莫迪教授说,肥胖是许多疾病的诱因,从婴儿期开始就有较高的脂肪含量可能会带来长期的健康风险,因此肥胖的女性如果想要孩子,最好在怀孕前就注意减肥,以从胎儿期就开始帮助孩子防止肥胖。
和母性离开的幼猴
科学网(kexue.com)讯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幼猴离开母猴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生存技能,而导致一种心理上的焦虑与失意,并且这种心态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心理上的变化源自于过早的经历“变故”而产生抑郁,这种心理上的巨大阴影甚至会挥之不去。由于猕猴与人类的巨大相似,科学家们认为这项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一些如同幼猴遭遇的人的心理。
然而,这种心理在幼猴中究竟会存在多长时间呢?为了得出结论,研究小组负责人胡新田和他的团队观察了幼小猕猴离开母性后3年的成长过程,他们大多由同龄猴帮助慢慢的走上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与被母亲抚养长大的猴子相比较,由同龄的猴子抚养长大猴子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更低。这种皮质醇存在于猴颈部后面的头发里,有助于控制焦虑的情绪。此外,三年的正常社会生活也无法抹去与母亲很早就分离的烙印。由同龄猴子抚养长大的猴子们倾向于独处,他们很少四处走动与聚在一起。但是,它们会在自己的笼子里踱来踱去。吮吸自己的手指和脚趾。比被母亲抚养长大的猴子更喜欢抓自己的身体。
这说明一出生就与母亲分离所导致的焦虑情绪至少会存在于脑子里三年以上,这项研究的作者认为猕猴可能是研究人类幼时遭受创伤的最好范例。这项研究结果将刊登在国家科学院期刊的旅行进行时的章节里。(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知小鲸鱼能不能找到母亲
科学网(kexue.com)讯 前不久,澳大利亚东海岸一头小鲸鱼搁浅,刚刚被救仅仅几天,还没有找到妈妈的小家伙又再次搁浅。
一周前它在墨尔本的黄金海岸被发现,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它才被拖入海中。黄金海岸的救生员雷夫说:“当时海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了,希望它可以尽早的回到海洋中去,尽快的与它的母亲团聚。对这个年轻的小家伙来说,失去妈妈肯定叫他十分伤心。”
看到再次失去目前的小家伙,雷夫则表示:“这么小的鲸鱼,遇过回到海中找不到它的母亲,没有保护和食物的它将会很难生存。”
海滩上鲸鱼的搁浅引来了数千人的关注,大家都自愿前来帮助小鲸鱼,参加进救援行动中。
可救援人员很清楚,回到海中只不过是简单的一步,能够和母亲团聚才是重中之重。它们同人类一样,婴儿需要目前。
希望小家伙可以顺利的找到自己的妈妈。(乔尔)
相关阅读
行为艺术
做行为艺术的相西石
相西石,小个子,爱剃光头,身上有蛮劲。看着人有些生。当然人要成熟了,也就没意思了。后来知道他是搞行为艺术的。也就觉得挺统一的。行为艺术挺蛮的,动不动就脱光了。我问相西石:为什么要脱光呢?他说脱光了,符号就出来了,纯粹了,强烈了。要表现的东西也就更加专注和集中了。那么我就开玩笑:哦,脱颖而出。
我不大了解行为艺术,好像是最早尼采说过把自己做成艺术。后来美国的大学生搞校园嬉皮时,脱光了还不够,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学校,班级写在屁股上。这种有悖于常人的行为,似乎是对世俗的轻蔑和挑战。世俗的人们都是很没意思的人,是在泡菜坛子里腌过的人,黄瓜不再是黄瓜,白菜不再是白菜,一个味,酸溜溜的,还有股子发霉的味道。他们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家里有开不败的塑料花。我称他们为:生产线上下来的标准件。就像我小时候有一个可疑的人在他那可疑的日记里说他要做一颗螺丝钉。那么,天上伸下来一个巨大的螺丝刀,把他拧在那里,他就在那里生锈。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大多数人都势力的世故的选择成为这样。按说,人在世上混,谁也别笑话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谁愿意给头上开个槽就开去。可是大多数人又都笑话和指责行为艺术。行为艺术几乎成了神经病的代名词。那么,再按照他们的说法: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哈哈,看看,人能说人吗?说不好就把自己搭进去了。
有一天,相西石给我说:已经搞了十年的行为艺术了。听完这话,我觉得他在我面前扑朔迷离的。我闹不清是什么让他这样做。他很小就画画了,画传统水墨画,好像还挺有名,被人誉为神童。画的多了,就不满足,大多数人都画傻了,画匠了,成了程式。很难有所突破。他是否想通过做行为艺术来有所突破?平面的绘画不能表现他的问题?我隐隐约约知道他的一个凄惶事。上美院时就谈了个女同学,俩人好,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俩人分手了。是不是从那以后相西石就开始做行为艺术?
相西石,小个子,爱剃光头,身上有蛮劲。看着人有些生。当然人要成熟了,也就没意思了。后来知道他是搞行为艺术的。也就觉得挺统一的。行为艺术挺蛮的,动不动就脱光了。我问相西石:为什么要脱光呢?他说脱光了,符号就出来了,纯粹了,强烈了。要表现... 我看过一张行为艺术的图片。好像是四川音乐美术学院的学生做的,一群男女,一个挨着一个,一丝不挂,排成@。队伍的最末尾是个女的。然后,如是多米诺骨牌的情景。压倒了前面的人,依次叠压下去,一片狼籍。生活中我知道有些女人破坏性很大,身上有毒,不知道从那来的邪气,动那第一张牌,然后害了周围一大群人。而且她自己还不知道,还一脸的无辜。这是我个人对这个行为艺术作品的解读。我给相西石说了。相西石认识那个做艺术的女的,问她那个作品的意思。那女的说什么意思也没有。看来是我神经过敏,匪夷所思。但这都是我的记忆和经验。我的记忆比较深刻,有太多的案例。我的经验也比较恶毒,每一个经验又似乎是一个坑?成了井底之蛙。只是,很多的女人都不知道她们在做什么。据说,全世界的心理学家分析孩子们的不快活,分析到最后,全是因为母亲。而且社会上的那些痞子的母亲又都是泼妇,怨妇,恶妇,母大虫。
尼莫正在跟它的人类母亲学手语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6日消息,英国著名电影制作人詹莫斯—玛希(James Marsh)以1970年代期间的一项动物实验为题材,用混合式拍摄形式展现了一部令人震惊的真实纪录片《尼莫计划》。该影片真实的讲述了,一只名叫尼莫的黑猩猩,出生后便离开了妈妈,然后开始被当成人类一样去养育的过程和结果。
据悉,猩猩尼莫是于1973年的11月份出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刚出生没有几天的时间,它就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选为研究对象,因此它早早就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投入到人类母亲的新怀抱中。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像孩子一样抚养猩猩,教会它们基本的交流手势语言,从而让它们能够与人类顺畅的交流,懂得彼此在想些什么。
研究人员在载着尼莫兜风
尼莫首先被安排到曼哈顿区的一个家庭,一对法国志愿者夫妇收养了这只大猩猩,并让它睡在他们的床上,真正让它融合到人类的生活中,然后开始学习手语并达到了能够交流的程度。尼莫是不幸的,早早就离开了猩猩妈妈的怀抱,而被强行灌输了70年代早期纽约的一些复杂文化。尼莫落在了一群掌握着它命运的社会科学家手中,命运完全被别人所操纵,他们给它穿上了人类的衣服,给予人类的食物,女志愿者的深深溺爱,这一切都使得尼莫所具有的猩猩荷尔蒙完全被打乱。这个家庭中的女主人完全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小孩来抚养,不仅会亲自喂给尼莫母乳,还让它喝酒,吸食印度大麻。甚至会用自己的身体来亲自为尼莫讲述两性的区别,并且教它手语。它首先学会的是“喝”的手语,其次为“吃”、“我”,“拥抱”以及它自己的名字“尼莫”。最让志愿者感到暖心的是,没当你难过的时候,尼莫就会走过来,轻轻的坐在你的身边,吻掉你脸上的眼泪。
但是尼莫的命运十分曲折,不久它就被送到了第二个新家庭中,这也是灾难的开始。尼莫并没有人性中那么多的善良和感性,它甚至扑到新妈妈的脸上狠狠的咬上一口。当它新妈妈痛苦的用手捂着受伤的面庞时,猩猩却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坐在她的身旁,不停的用手语来吸引新妈妈的注意,反复的说着“对不起”。
尼莫正在和它的人类母亲一起吃饭,饮食与人类一样
最终,尼莫还是被送回了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心,实验并没有按原计划一直继续下去,可是人类已经对尼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莫也对人类有了自己的期望。当它看到铁笼子以及其它的猩猩时,它感到十分恐惧和陌生,不停的对人们比划着“拥抱”的手势。但让研究人员感到失望的是,当尼莫的第一位母亲来看望它时,它却像拖拽洋娃娃一样拽着它的“母亲”,没有拥抱,没有亲吻,这令现场的人们一度感到十分恐惧。研究人员最终明白,该实验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因猩猩不可能如人类一样交流,拥有同样的思维和想法,它们身上的兽性无法消失。
2000年,尼莫在吃早餐的时候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26岁,对于它来说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通常由人工饲养的猩猩能活到60岁。实验的研究人员是出席了它的追悼会,纪录片的最后,黑猩猩动物测试实验室,善良的兽医博士马奥尼(Mahoney)沮丧地说:“它会原谅大家的,因为黑猩猩是非常宽容的。”大家对此表示怀疑。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科学网(kexue.com)讯 从传统意义上讲,母亲总是决定了给孩子们吃什么,而父亲只会在桌下跷起二郎腿。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显示,作为父亲,男性的影响力比人们想象的要更大更持久。所以,父亲们要利用这种影响力来帮助孩子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州农业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机构(Texas AgriLife Research)的一项调查显示,当父亲们带孩子们去快餐店去吃饭时,孩子们就会认为快餐也是一种健康的食物。因此这类孩子肥胖的几率更高。相比之下,那些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饭的父亲的孩子总是吃得比较健康。
来自研究所的亚历克斯·麦金托什(Alex McIntosh)教授认为,那些把吃饭时间当做家庭交流的好时机的父亲们当然不会选择快餐店作为交流的地方,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去快餐店的机会更少了。毫无疑问那些喜欢在快餐店用餐的父亲们的孩子同样也很喜欢去快餐店。
发表在营养生活和行为(Nutritional Life and Behaviour)杂志上的报告说,母亲总是用不同的理由来阻止孩子们吃那些他们想吃却不健康的食物,这反倒刺激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母亲的劝说反倒起不到作用了。
传统学者在孩子们遇到问题,尤其是饮食方面的时候总是在责怪他们的母亲。但从统计结果来看,还是父亲们在饮食方面对孩子们有着更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们明显也是需要被责备的那一方。
这项研究花了15个月的时间来研究父母对膳食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因为很多过去的研究显示消费快餐跟体重的增长密不可分,所以这次的研究就着重放在比较在选择快餐还是高档餐厅的后孩子的体重的变化情况。
麦金托什教授说,“让我们吃惊的是,孩子们的父亲更爱跟孩子们在快餐店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父亲们总是被要求去花更多的时间跟孩子们进行交流。但往往最后会演变成‘你要多跟孩子去玩’。”当跟孩子们在一起时父亲应该像母亲那样把孩子的饮食健康牢记在心里。
因此,父亲们要多了解更多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的菜单有更多的选择范围。
麦金托什同时也是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教授,当他在课堂上提到这一发现的时候,学生们完全理解这项研究。因为同样的,他们在跟父亲一起用餐时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吃的东西。“学生们说跟父亲在一起时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吃的东西,即使是在商店里面,也可以吃零食。其实孩子们需要的父亲应该是这样的,在孩子们想吃快餐的时候会说‘不,我们不要吃快餐,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吧’。”
当父亲同时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时,帮孩子们选择营养的膳食应当也是他们应当负起的责任。
(科学网-kexue.com 姗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