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地震专家余嘉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张珂等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向记者确认,此次地震是去年9月克赖斯特彻奇7.1级地震的余震,属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俯冲造成的板缘地震。
倒塌房屋多为城中心老房
“肯定是去年9月4日的克赖斯特彻奇地震的余震。”余嘉顺肯定地认为。
该观点也得到了张珂的认可。他分析说,此次地震是去年9月7.1级地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与去年的主震一样,这次地震也是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俯冲造成的,属于板缘地震。新西兰位于这两大板块的碰撞边界,所以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从构造背景、震源深度等方面,这次地震都有点类似于台湾1999年9月21日7.6级的大地震。”他表示。
余震是否会继续?余嘉顺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余震会逐渐减少变弱,但是“不排除会出现更大余震的可能”。目前,基督城余震仍然不断发生,根据检测,震级3级以上的很多,4级的也不少。
他特别提醒说,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大多是在城市中心的老楼,而绝大多数的新建房屋受损程度并不大。也有报道指出,去年地震中城区中心多座建筑受损后尚未修复,其中一些建筑在22日地震中发生坍塌,其中就包括了坎特伯雷电视大厦及当地标志性建筑百年大教堂。
“鲸集体死亡”,无法证明是前兆
地震发生前一天,有人发现新西兰南岛有百余头鲸搁浅死亡。随后,有舆论认为此次鲸集体死亡是地震的先兆,该说法得到一部分专家的认可。
对此,余嘉顺并不认同。他说,目前没有任何证明表明鲸死亡和地震二者之间有联系,也没有发现其他地震先兆。
张珂也表示,许多动物在地震发生之前可表现出异常,所以不排除鲸集体搁浅死亡与这次地震有关。但是动物异常与地震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造成动物异常的因素还有很多。
对于地震预报,余嘉顺说,新西兰一直对地震都保持预测,包括可能发生地震的概率、特点,地震地区的建筑参数等“但这种预测只能是对一段长的时间进行预测”,他强调。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南方日报记者 赵琦玉 张胜波谢苗枫 龙瀚 赵新星
实习生 胡佳轶
通讯员 蔡珊珊 王丽霞
统筹:林亚茗 谢苗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的药物,或能为肝癌的治疗打开一个新窗口。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消化道》杂志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试管和小鼠实验中,他们将一种化学药物包裹在分子大小的小泡中作为一种抗癌剂,成功实现了抑制癌细胞增长并最终促其死亡的目的。
这种被包裹在薄膜当中的药物名为C6-神经酰胺,是鞘脂类的中间代谢产物,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质膜中,具有控制细胞新陈代谢、促使细胞衰老的能力。但是,自然情况下人体内的神经酰胺在癌细胞中的含量过低,并不能起到杀灭的作用。脂质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神经酰胺并不能像普通药物那样能直接被输送到病灶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才想出上述“药物胶囊”的主意。借助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让神经酰胺套上了这种分子大小的蛋白质薄膜“外套”,这才使其相容性质得到了改变。
负责该项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马克·凯斯特说,神经酰胺疗法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化疗的替代疗法而设计的,其优点在于可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癌细胞发起攻击,杀灭区域明确且不会使健康细胞受损。
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物能有效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细胞,在小鼠实验中已被证明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当其与常用抗癌剂结合使用时也并未发现毒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在针对肝癌细胞的实验中,该药物也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在对患有肝癌小鼠的实验中,该药封闭了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血管。而营养的缺乏会使细胞组织中产生更多的神经酰胺,并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癌症,晚期患者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极具危害性,目前临床上一般多采取手术、放化疗以及肝移植疗法,但治愈率较低。(王小龙)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22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的药物,或能为肝癌的治疗打开一个新窗口。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消化道》杂志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试管和小鼠实验中,他们将一种化学药物包裹在分子大小的小泡中作为一种抗癌剂,成功实现了抑制癌细胞增长并最终促其死亡的目的。
这种被包裹在薄膜当中的药物名为C6-神经酰胺,是鞘脂类的中间代谢产物,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质膜中,具有控制细胞新陈代谢、促使细胞衰老的能 力。但是,自然情况下人体内的神经酰胺在癌细胞中的含量过低,并不能起到杀灭的作用。脂质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神经酰胺并不能像普通药物那样能直接被输送到 病灶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才想出上述“药物胶囊”的主意。借助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让神经酰胺套上了这种分子大小的蛋白质薄膜“外套”,这才使 其相容性质得到了改变。
负责该项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马克·凯斯特说,神经酰胺疗法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化疗的替代疗法而设计的,其优点在于可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癌细胞发起攻击,杀灭区域明确且不会使健康细胞受损。
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物能有效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细胞,在小鼠实验中已被证明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当其与常用抗癌剂结合使用时也并未发现毒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在针对肝癌细胞的实验中,该药物也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在对患有肝癌小鼠的实验中,该药封闭了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血管。而营养的缺乏会使细胞组织中产生更多的神经酰胺,并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癌症,晚期患者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极具危害性,目前临床上一般多采取手术、放化疗以及肝移植疗法,但治愈率较低。(王小龙)
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带过去一个月里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
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带过去一个月里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可能与去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存在关联。
自上月20日起,英国石油公司清污人员、巡逻员、警官和一些居民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格尔夫波特至阿拉巴马州格尔夫肖尔斯大约210公里长的海岸地带总共发现20只幼年死海豚,其中大多发现于上周。
美国格尔夫波特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负责人莫比·索兰吉22日告诉路透社记者,今年发现的幼年死海豚数量尤其多。一般情况下,墨西哥湾每年春季吸引大约2000只至5000只海豚前来繁殖后代。按索兰吉说法,一些死海豚体长不足1米,推断是出生后随即死亡或在母体内流产而死。
研究人员没有在死海豚身上发现明显石油污染物痕迹,已着手采样检测海豚体内是否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在获取(调查)结果之前,我们不应仓促下结论,”索兰吉告诉法新社记者,“但这不仅仅是一起偶然事件。”
另外,这一区域今年年初以来发现10只成年死海豚,不含怀孕的雌海豚。英国石油公司一处钻井平台去年4月爆炸致原油泄漏以来,墨西哥湾成年海豚死亡数量升至89只,是一般情况下的3倍。
“原地重震”缘何损失惨重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22日遭遇里氏6.3级地震,大量建筑物坍塌,多人丧生。
这座南岛最大城市半年前遭遇强震,却未致人员死亡,被总理称为“奇迹”。
原地重震,缘何损失惨重?地震学家分析,22日地震震中距克赖斯特彻奇市中心更近,震源更浅,不少建筑物在上次强震后尚未来得及完成修复。
新旧对比
去年9月4日凌晨,克赖斯特彻奇遭遇强震,但没有致使人员死亡。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当时飞抵克赖斯特彻奇视察灾情时慨叹,无人在地震中丧生“绝对是个奇迹”。
但本月22日再次抵达灾区时,他告诉媒体记者,地震致使至少65人死亡,死亡人数可能上升。
按路透社的说法,就受损程度而言,新西兰22日遭遇自1931年以来最惨重一次地震。1931年,新西兰北岛城市内皮尔遭遇里氏7.8级地震,256人丧生。
地震学家分析,22日地震致使人员死亡的部分原因是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奇西南方向10公里处,而去年9月地震震中位于城市以西30公里。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地震学家加里·吉布森分析,另一“关键因素”是这是一次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5公里,而去年地震的震源深度是33公里。
雪上加霜
经历去年9月那场地震及此后数百次余震后,克赖斯特彻奇不少建筑已不堪一击。
“这次地震严重得多,也许强度并不大,但损失更多,大量人员受困,”一名消防部门发言人说。
一名当地居民告诉新西兰电视台:“与这次地震相比,(9月的地震)算不了什么。”
22日地震发生前,一些建筑仍在重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自然灾害研究实验室研究员詹姆斯·戈夫说,一些建筑在去年那场地震中受损,经不起二次打击,更何况是这样的浅源地震。
智利先例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频发,每年记录超过1.4万次地震,大约20次震级超过里氏5.0级。
南美洲国家智利同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本月早些时候,智利中南部地区遭遇类似“原地重震”,所幸损失比一年前那场强震小得多。
智利中南部比奥比奥近海2月11日发生里氏6.8级地震,震中位于比奥比奥地区首府康塞普西翁以北45公里处,与去年2月那场里氏8.8级强震震中相距不远。智利内政部次日发布声明说,地震没有致使人员伤亡。
2010年2月27日,康塞普西翁及其周边地区发生里氏8.8级地震并触发海啸,致死500多人,大批民房及基础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
法新社消息称,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表示,当地时间22日中午发生在该国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的强烈地震已造成至少65人死亡。
报道指出,由于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深度较浅,因此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当地警方称,地震已经造成了“多人死亡”,市民则反映有多人被困在倒塌的建筑下。整个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着煤气的味道,克莱斯特彻奇大教堂也部分被毁。
目前,相关部门正加紧搜救幸存者,邻国澳大利亚也已派出搜救队支援新西兰抗震救灾。
预计灾害死亡人数还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120头巨头鲸在位于新西兰南端的斯图尔特岛一处海滩集体搁浅并死亡(点击查看更多组图)
新西兰自然资源保护部门官员21日证实,120头巨头鲸20日在位于新西兰南端的斯图尔特岛一处海滩集体搁浅并死亡。
两名外国游客在曼森湾发现了这些搁浅的巨头鲸,并通知了新西兰自然资源保护部门。当工作人员赶到时,半数以上巨头鲸已死亡,其他巨头鲸在炎热、干燥的天气里也已奄奄一息。
由于海水已退潮,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帮助这些搁浅的巨头鲸返回大海,这些巨头鲸已无存活希望,为了减少巨头鲸的痛苦,工作人员最后不得不对48头奄奄一息的巨头鲸实施了安乐死。
环球网记者张哲报道 据韩联社2月21日消息,当地时间本月21日上午11点24分,一名50多岁的韩国男子在京畿道坡州市的一家农场手持猎枪乱射,导致2人死亡。
据悉,死者中的一名女子是该男子的女友,他对女友与另一名男子交往“怒不可遏”,便拿着猎枪来找此二人,并开枪射击。
据报道,该男子与韩国警方对峙1小时后被抓,目前已被押往当地警署。
新华网惠灵顿2月21日专电(记者 黄兴伟)新西兰自然资源保护部门官员21日证实,120头巨头鲸20日在位于新西兰南端的斯图尔特岛一处海滩集体搁浅并死亡。
两名外国游客在曼森湾发现了这些搁浅的巨头鲸,并通知了新西兰自然资源保护部门。当工作人员赶到时,半数以上巨头鲸已死亡,其他巨头鲸在炎热、干燥的天气里也已奄奄一息。
由于海水已退潮,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帮助这些搁浅的巨头鲸返回大海,这些巨头鲸已无存活希望,为了减少巨头鲸的痛苦,工作人员最后不得不对48头奄奄一息的巨头鲸实施了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