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kexue.com)讯 六一儿童节永远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曾经都盼望着这天的到来。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早已成家立业,虽然曾经的游戏没有如今这样的奢华、这样的可以,但曾经它们带来的欢乐仍历历在目。科学网盘点了曾经年代最流行的游戏。
斗鸡:男孩子的最爱,比起天价的玩具它最大的好处就是零成本。这个游戏当然跟“鸡”无关。两个人每人都把一条腿绕到另一条腿上,用手抱住,一条腿站立,然后互相碰撞,谁被撞倒就输了。
跳房子:女孩子的最爱,而且依然零成本。游戏规则也很简单,比起“暴力”的斗鸡,它更加温柔,在地上画一栋楼,中间分层,最下为一层,最上为天,拣个石头扔一层,单腿跳一层,再拣起来扔下一层,一直跳到天。
滚铁环:这似乎是当时学校的必备运动项目,一根铁棍,前面有个弯钩;一个铁环,然后用棍子前面的弯钩推着铁环走。家长们也通常会自己制作铁环给孩子们玩耍。
抽陀螺:还有人叫它抽汉奸,一个小陀螺形状的木块,一根系有绳子的鞭子,抽打陀螺叫它保持转动。近日流行的影片《盗梦空间》或许就受到了抽陀螺的启发。
沙包:所有家长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制作沙包,一块布,几粒黄豆就可完成。女孩子们喜欢把它当做毽,而男孩子喜欢将它扔来扔去。一个小小的沙包可以变幻出多种玩法。
打弹弓:战斗成为当时男孩子的特性,没有枪的孩子会在家里制作弹弓,利用石子打瓶子,甚至小鸟,虽然有一定危险系数,但仍然深受男孩子的喜爱。
跳皮筋:没有哪个女生不会跳皮筋,这也并非男生的游戏,如果当时哪个男生加入了女孩子的跳皮筋组织,将会带来“致命”的嘲笑。
翻绳:一个小游戏也可以玩出多种花样,不同种类的形状需要对手去制作,如果绳子乱掉则被认为失败。
拍洋画:小小的卡片上有各种卡通图案,需要放在地上用手大力拍击,如果洋画反面也会被判断为胜利,所有洋画将收入自己的口袋中。不过回家等待的就是家长的责骂,以及使劲洗手的“惩罚”。
弹球:当时最流行的球类运动,远超足球篮球,男孩子们拿着小玻璃球弹来弹去,谁的命中率高最后的战利品也多,不过由于也是在地上进行作业,回家后的待遇与拍洋画相同。
铁皮玩具:国产的“高档”玩具,由于是铁皮制作,它更加结实耐玩,青蛙上弦后可以自己跳动、还有会下蛋的小鸡、走路的机器人等等。
电子游戏:70、80后为之疯狂,比起现在的电脑游戏,当时的游戏画面确实不敢恭维,但寒暑假中的孩子们整天都愿意泡在电视机前,魂斗罗、超级玛丽仍为现在的经典。
变形金刚:堪称所有玩具中的奢侈品,所有孩子将它视为掌上明珠,但当时极高的手机使多数家庭敬而远之,如今变形金刚再次卷土重来,在柜台前不难发现,买它的大人远远超过孩子。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如今咸海废弃船只随处可见(点击观看组图)
1989年与2008年对比(点击观看组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9日消息,在沙漠中绿色植物极为罕见,更不用说水源,但近日在乌兹别克的沙漠中,竟然发现了多艘废旧的渔船。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科研人员在乌兹别克的中部沙漠发现了不少废弃的渔船,根据介绍,这个地方曾经为乌兹别克的咸海,是一个水产丰富的地区,然而仅仅几年的光景,海水便干涸,这里变成了另外的景象。
根据地理学家介绍,咸海实际上是一个湖泊,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之一,这也是被成为海的原因。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苏联政府希望用这里的湖水来灌溉国内一些地方,使湖水分流严重。
此后这里浪费水现象极为严重,到了20世纪60年代,每年水位开始下降约8英寸,80年代下降更是达到了每年35英寸。曾经蓬勃发展捕鱼业的咸海几乎变成了荒漠,而随后的工业污染更是使这里变成了“鬼城”。
直到2005年,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这里开始逐渐恢复,水位逐渐提高,野生动物也开始回归。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曾经表示:“这里是人类破坏环境最好的例子。”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过去25年间,英国灰蝶的栖息地逐渐向英格兰北部扩张
在人类的影响下,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如北极熊。然而凡事都是双刃剑,正是全球暖化,使得英国灰蝶(Argus butterfly)脱离濒临灭绝的险境,重获新生。食源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在过去25年间,英国灰蝶的栖息地逐渐向英格兰北部扩张,在那里它们找到了丰富的食物,这也使得它们现在的栖息地面积是曾经的两倍多,它们不再受到灭绝的威胁了。
英国蝶类保护协会的生态学家Richard Fox说,英国灰蝶曾经如此稀少,以至于你必须寻找到一个特定的地区才能对它们进行观察,而现在,在田间乡下,到处都是它们的踪影。纽克大学的Jane Hill教授说,全球暖化作用对英国灰蝶起到了非比寻常的作用。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Terry Root认为,气候变化会在物种之间形成胜利者与失败者,通常情况下,一种胜利者的兴盛都会以三种失败者的消失为代价,英国灰蝶与欧洲布谷鸟就是这种关系,Hill表示赞同这一观点。
随着气候变暖,由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能不会同时改变栖息地,会导致物种之间的主要关联断开,这意味着有些迁向北部地区的物种会因为食物不足而濒危。正是这种变化导致大量物种灭绝。英国灰蝶却不是这种情况,它们曾以稀有的半日花科植物(rockrose)为食,但它们在北方找到了比之前更好且更丰富的食物天竺葵(geranium)。Hill比喻道,这就像是为英国灰蝶提供了随拿随吃的自助餐一样。
相关阅读
周恩来总理乘坐过的飞机如今沦落田野。
飞机机身上有中国空军军徽标志。
几天前,一则“周恩来总理专机沦落田野”的消息引发了众多关注。合肥商人张圣宽2003年从一家连云港企业处拍得了一架编号为“50050”的三叉戟飞机。据称,这架上世纪60年代进口的客机曾经是周恩来总理的专机。但是,几年来飞机四处辗转,导致沦落在肥东县桥头集镇的一片田野之中,饱受风餐露宿。
近日,本报记者赶赴安徽合肥,对此展开了深入调查。多方消息证实,这确实是一架周恩来等领导人曾经乘坐过的飞机,但是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周恩来总理专机的说法。而将飞机抛诸野外多年的张圣宽,究竟有多少经济能力保护好这架周总理乘坐过的飞机,存在着不小的疑问。更有专家呼吁,希望能够将它交给专业的机构维护、保养、展览,才能体现出飞机的价值。
“冬天花败,春天花开,有人离开,有人归来。”此前因被方舟子的“代笔论”弄得不爽的韩寒,昨天正式重启微博,并把自己的第一篇长微博献给逝世9周年的张国荣。
韩寒微博
早在2010年4月,韩寒就曾经在新浪开通微博,当时只发了一个简单的“喂”字转发就达十几万,但随后没几天便将其删除,并关闭了微博账号。去年11月,韩寒还曾专门发表博文《这事儿都过气了》表达了不开微博的理由和担忧。今年年初,韩寒好友马尼拉爆料,韩寒曾经以“鹿子野”作为马甲发布微博,在被人发现后该微博立刻被关闭。
对于这次重开新浪微博,并且把阵地扩张到腾讯微博,韩寒解释为“2012年,有了长微博,我决定重启这个地方。第一篇献给我的偶像”。在这篇名为《写给张国荣》的长微博中,韩寒透露,直到9年前张国荣去世时,自己才真正地开始了解张国荣。他说:“那些岁月里,我是一个轻狂气傲的无知少年,对所谓港台巨星嗤之以鼻,这也让我错过了你。”韩寒称,了解张国荣后的9年里,他陪伴自己度过很多困难的时光,可惜那些激励韩寒的歌并没能激励张国荣自己。在博文最后,韩寒幻想如果日后能与张国荣相见,他想为张国荣写一段歌词。
得知韩寒开通微博的消息后,许多网友开始转发这条微博,截至记者发稿时,该微博在新浪的转发量已达25万,而韩寒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粉丝量也一路攀升。韩寒微博头像是他小时候的照片,有网友称其“很萌,很可爱”。
对于韩寒的第一篇长微博,方舟子依旧穷追不舍,他说:“憋了两个月,发之前不知是否有人润色过,却还是语文不及格。”方舟子表示接下来将写文章分析韩寒的《写给张国荣》,并称有重大发现。 (记者田超)
甲板已被海草覆盖
盘子仍在水池中
船内标示依稀可见
船内走廊
船头已经生锈
酒杯依旧存在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考古学家对曾经名极一时的泰坦尼克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探测,在两英里的海底拍下了一些珍贵的镜头,展现了沉海多年的巨轮现状,也令人依稀回想到当时这艘巨轮的壮观景象。
通过镜头可以看出,曾经的巨轮早已没有了船只的样子,古怪的地形犹如月球景观,偶尔出现的海洋生物增添了别样的气氛。在看到船头的那一看,相信许多人都能够联想到当时电影中亲密情侣站在那里的场面。也能令人想在在100前那个恐怖的夜晚,这里发生的悲惨景象。
当年的泰坦尼克号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18吨的排水量在当今也实为罕见,它称得上最美丽的船只。即便在仙子,所有人都回对它表示尊敬。虽然沉入海底许久,但青铜制的三叶螺旋桨也就保存完好。在沉没百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世界上只有最先进的潜水设备才能看到它的风范也令人遗憾。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生造出来的“biu”字
还记得小时候玩过警察和坏蛋的游戏吗,曾经还是小男生的你,手里端着笤帚当做一把冲锋枪,朝着扮演坏蛋的小伙伴,不断地“biu~biu~biu biu,da da da,bang bang ~ pong!”被发现的“坏蛋”则随即应声倒地,“啊~我死了!”时下很多网友发明了一个心理宣泄的妙招,根据“biu”的发音“bi”和“u”,再加上偏旁“口”,组成了“比”+“由”的生造字。
那就是在心里郁闷时用嘴巴不断地发出“biu!”的声音。biu是拟声词,发四声,在汉字字典里是没有这个字的。它意思是嘴里发出biubiu声就意味着打倒了一个坏蛋。网友在“biu!”的时候,就像是回到儿时又端起冲锋枪朝坏蛋扫射时的快感。
速度与激情是百度百科对biu!的解释。大多时候用于口头形容速度飞快的东西,肉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转瞬即逝了,比如子弹、飞碟之类。百度百科里的这个字则是网友根据其发音“bi”和“u”,再加上偏旁“口”,组成了“比”+“由”的“biu”字。这和其他很多的网络词语有异曲同工之效。
有网友说这biubiu声不仅有发射动感光波的诙谐,也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可爱。也有网友感叹自己“岂不是每天都要‘biu’很多声。”“我作为奥特曼,每天都要biù死一大片,biùbiù解千愁。”
科学网(kexue.com)讯 认为澳洲没有凶猛野兽的人要注意了,曾经温文尔雅的袋鼠如今也成了犯罪嫌疑人,受到警方的追赶。
澳大利亚昆士兰有一名94岁的老妇人日前在家中晒衣服时,遭到一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红袋鼠攻击,警方赶到现场后,看到大袋鼠也不知所措,竟然拿出辣椒水来喷,最后也终于将袋鼠驱离。
当天老妇人正在家中后院晒衣服,突然有一只袋鼠冲进来将她撞到在地,并且朝她猛踢,情急之下拿起一旁的扫把挥舞,虽然打中袋鼠的头部,但它仍不断朝老妇人逼近,连狗都吓到不敢帮忙驱离袋鼠,老妇人只好跑进屋内,打电话向儿子求救。
警员抵达案发现场后,看到袋鼠也不知所措,赶紧拿出辣椒水来喷,最后终于将袋鼠驱离。警方表示,从来没有遇过这种状况。
当前老妇人在昆士兰的一家医院休养,对于当时的情况,她心有余悸的表示,还以为是要杀了我!并且指出,以前曾经有喂过附近袋鼠吃面包,但它们都很温柔,从来不曾这样。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英国考古学家最近考古发现,英国史前巨石阵可能曾经被一圈长有树林的河岸所包围,这种植被屏障主要是用来防止旁观者看到巨石阵内部秘密的宗教仪式。
最新考古发现的证据来自英国遗产协会最近对史前巨石阵考古遗址的考察,考古学家发现了两处环形的障碍物。这种障碍物有可能是多刺疏林,它们可能种植于大约3600年前。英国遗产协会主要负责对史前巨石阵的维护和考察。
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障碍物主要是用来防止旁观者看到巨石阵内部秘密的宗教仪式。尽管这种观点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但它却是考古学家们的主流理论。比如,这些新发现的河岸非常低、也非常薄弱,根本起不到防御攻击的作用。英国遗产协会考古学家大卫-菲尔德所领导的考古团队于2009年4月发现了这两处地形特点。菲尔德介绍说,“我们得出的最合理的理论就是,这是一种树篱河岸。我们认为,这两处河岸起到的是屏蔽作用,以防止外人看到巨石阵的中心。”
两处河岸分别位于一个著名的铜器时代遗址中,这种较浅的土方工程也只有考古专家才可以看得出来。菲尔德表示,“即使这样,你也必须要趴下来才可识别出来。”尽管考古学家并没有发现关于植被的任何物理证据,但是这种低浅的地形特征很像是以前的树篱河岸,这种地形在以前一些有树篱包围的田地周围比较常见。
尽管目前仍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英国存在这种史前风景园艺传统,但是考古学家却发现了巨石阵使用时期树木种植的证据。菲尔德介绍说,“当时的人们看起来好像是已经开始种植一些标准尺寸的树木,并对这些树木进行专门维护,以获取笔直的像电线杆一样的木材,用于栅栏或围墙等设施建设。”基于这种观点,菲尔德认为,“在巨石阵周围建立植被屏障是切实可行的。这些植被屏障可能是多刺疏林,也有可能是一些矮小树林。”
菲尔德表示,“以前对巨石阵进行的考古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巨石阵本身的考察。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真正考虑过巨石阵周围的植被。”
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发表于《英国考古学》杂志上。《英国考古学》杂志是英国考古学学会的出版物,经常刊登一些与考古新发现有关的报道。该杂志编辑迈克-彼特斯也是一位考古学家和巨石阵研究专家。彼特斯认为,“这项发现来得非常突然,但植被屏障的理论是极其完美的合理解释。由于暂时还没有对这些地形进行考古挖掘,因此可能要等到挖掘后我们才可真正了解这些。”
2009年4月,地形勘测任务采用了先进的设备,比如高分辨率地表激光器,发现了这些肉眼通常看不到的地形。彼特斯介绍说,“不管你相信与否,这是自1919年以来首次对巨石阵的土方工程进行勘测。毫不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了所有这些地形。”
考古学家们所发现的地形还包括在巨石阵中心一个即将被推平的隆起物,这个隆起物可能是一个坟墓。在巨石阵附近地区,存在着许多隆起的史前坟墓。专家认为,巨石阵本身可能就是一片墓地。
这个被遗忘的隆起物部分隐藏于倒下的石头之下。此前在18世纪或19世纪的水彩画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隆起物。菲尔德表示,“这个疑似的坟墓状隆起物很有可能是史前的,它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巨石阵的最早期,最早可能要到5000年前。如果它是最先建造的,那么它就应该是周围巨石阵的中心。”(彬彬)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鸵鸟、鸸鹋以及其他一些不会飞鸟类的祖先也都不会飞翔。但是,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事实上直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这些鸟类才开始走向陆地。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马太-菲利普斯是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据菲利普斯介绍,恐龙突然大规模消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自由捕食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变得相当充足,许多物种不再需要靠飞行来逃避捕食者的进攻。于是,一些鸟类变得越来越胖,以至于体重过重而变得无法飞行。科学家认为,不管这种现象是鸟类主观意愿的还是被迫接受的,它们确实已不会飞翔。
菲利普斯和研究团队利用化石DNA对一只巨型恐鸟的基因组进行了认真分析。恐鸟是一种已经灭绝的不会飞鸟类,曾经生活于如今的新西兰境内。研究人员发现,恐鸟的最近亲属是鹬鸵。鹬鸵是一种小型陆生鸟类,如今在南美洲仍可发现这种鸟类,它们也几乎不会飞翔。在白垩纪的大部分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南美洲、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连接在一起的,都是冈瓦那超大陆的一部分。大约8000万年前,新西兰从冈瓦那超大陆分离出去。
研究人员认为,恐鸟的祖先可能是从冈瓦那超大陆的另一片区域飞到新西兰的,这片区域可能就是后来分离出去的南美洲。它们飞到新西兰后,开始走向陆地,最终进化成后来的恐鸟。最新研究表明,不断有一些物种进化成不会飞鸟类。这一发现对此前的理论发起了挑战,此前的理论认为不会飞的鸟类也进化自不会飞的祖先。
菲利普斯表示,“我们都知道,一次巨大的撞击事件对恐龙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灭绝),但我们却不知道它对鸟类及其它哺乳动物的影响。这一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信号,它表明这一事件也是现代鸟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最新研究还解答了这些不会飞鸟类最终是如何出现在不同大陆的谜团。菲利普斯解释说,“关于这些曾经被认为从来不会飞的鸟类是如何克服海洋障碍的,过去人们常常有一些奇怪的观念。但是,事实上这些鸟类都有独立的祖先,它们的祖先都曾经会飞。这一事实可以解释它们为什么能够到达不同的大陆块,那就是因为它们曾经会飞。”(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