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常用桥段

穿越小说,通常主线是讲述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或机缘巧合、或特意为之),穿越时空,来到某个特定时空(既可以是历史上的某个朝代,也可以是虚拟出的某个环境),继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内容可以包含武侠、言情、奇幻等内容,常用的桥段是:回到古代,利用现代思想和技术谋取权位、改造历史等。

中国式穿越

清穿:穿越回清朝

明穿:穿越回明朝

架空穿:另外架空历史,构造一个完全虚构的时空,情节上并不根据任何正史野史,信马由缰,但是仍和其他清穿明穿里的“倒霉又走运”的主人公们一样,肯定是要由于某种意外或者机缘巧合“掉进”另外一个世界。

穿越的外国特色

1889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写了一个身为现代人的美国佬穿越时空隧道,从十九世纪来到六世纪圆桌骑士时代的亚瑟王朝,闹出许多风波和笑话。美国佬用现代科技战胜了众骑士,并要改造英国,使之迅速进入现代化。这部小说开创了一百年后风行的“穿越小说”这一类型,被誉为“穿越文鼻祖”。

当年迷倒无数少女的《天是红河岸》虽然是漫画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穿越小说,但是其情节的曲折和叙事的宏大也绝对不逊于现今穿越小说,该系列的日本作者筱原千绘以古代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古国希塔托帝国(赫梯帝国)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少女夕梨原本是个平凡的女学生,意外回到过去的希塔托帝国所发生的故事。该系列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好莱坞电影中类似的桥段层出不穷,当然,外国穿越小说也有它们的“外国特色”,和国内小说常常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或者探险家单身一人穿越有点差异的是,外国的“宅男”们才是穿越的主力军,而且还常常是多人一起穿越。

外国的穿越小说常常分为:时间旅行小说(这个你懂的)、空间穿越小说(这个类别大致上是在描述主角穿越到剑与魔法的世界)、反穿越小说(描述其他时空的生物穿越到现实世界来)、混合穿越小说(穿越最高级,特点为主要角色可以穿梭于多个时空,相当于包含之前三种类型)。(文/蔡文喆)

蔡文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悉,继广受争议的《宫锁心玉》之后,又一清朝古装穿越剧《步步惊心》即将在9月初与观众见面,这部由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自去年5月开拍以来,借桐华原著、同名网络小说的广泛读者基础,以发布演员定妆照、拍摄花絮、主题歌视频等形式持续吊起观众胃口,以致产生了“未播先热”的效应。在多部穿越剧倍受追捧的今天,我们基本可以断言,有关写手、制作方已步入完全失却文学影视创作的逻辑底线和审美操守的境地,大众传媒与网络传媒合谋把读者、观众逼上了被迫认同其历史悖谬与现实虚妄的绝路。

穿越小说是网络时代的怪胎,它貌似披着穿越时空的外衣,但并非想象力丰富的科幻作品;貌似拥有古今互看的视角,但并非寓言性的先锋作品。甚至它也并非新生事物,不过是历史戏说、言情小说、青春偶像叙事的集大成者。这三类文学影视作品——稍有审美判断力的读者、观众一看便知——莫不深深打着原创力匮乏、千篇一律、机械复制的后工业时代烙印,何以三者合而为一的产物竟成“文化英雄”,竟能力挽创作力、收视率一路下跌的狂澜?

甚至,穿越小说本身也早已纳入无限自我复制的工业化生产链条,比如,“清穿”是这样作为一种套路鲜明的网络文学样式存在的:一个现代都市女性因“出车祸”、“被雷劈”、“跌下楼”等“突变”穿越至康熙年间,成为“福晋”、“格格”、“丫鬟”的替身,在“九子夺嫡”的历史背景下与多个皇子演绎欲罢不能的爱恨纠葛。小说主人公沉浸于花钿步摇、衣香鬓影的迷醉,又命定地持有现代人熟谙历史人物命运,超脱当时固有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的优越感;往往以“爱而不得”、“得而不爱”等言情小说惯用桥段引诱读者、观众毫无自觉地认同泯灭常识、抽离现实、架空历史的生硬拼接,这样“满纸荒唐言”的“审美”旅程,真可谓“步步惊心”。

穿越小说及其改编影视剧的制胜法宝无非“置换”与“致幻”。传统言情小说、古装小说的主角身处自在自为的封闭系统,其思想言行均无法超脱特定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存在,对作品的读解与接受是经由文本内外的“看与被看”实现的。由于“被看”与“看者”分处不同时空,读者、观众经比对后,尚有获得认识与思考的可能。而穿越小说的“置换”特征撕裂了这种封闭性。其幼稚简单、缺乏想象力与技术含量的“穿越”轻而易举变“现实的不可能”为“虚构的可能”。从一个绝对现实的逻辑起点出发,以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走向虚无彼方。文本外的读者经由与自身同时空的主人公介入文本中的时空,因之与那一时空产生了互动,又貌似置身于另一种“现实”中。这种“虚构的可能”契合了当下年轻人浪漫的时代自负与空幻的历史想象,导致其甘愿被俘,而对于“穿越”所产生的哲学困境、物理悖谬,如“穿越者能否改变历史”、“彼时空是此时空的线性延伸还是平行并置”等疑惑,却从不追问。正所谓当局者迷,失却了审美距离,对文本的接受已不是审美,而是一种无谓的矫情与盲目的自我陶醉。

早就有学者指出,大众文化迎合、俯就甚至培养大众惰性与平庸的审美趣味,其文化产物如精心调配的罐头食品,令人忘却食物本来的味道。更可怕的是,调配罐头的人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对于网络写手,一味蹈袭穿越的窠臼、俗套,丝毫没有展现网络文学特立独行、求新求异的品格,我们表示失望;对于有关制作方,我们但愿《步步惊心》是最后一部穿越剧;同时也呼吁读者、观众对穿越小说及其改编影视剧保持一定警惕,在阅读、观看的同时保有直面现实、正视历史的理性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免于坠入“步步致幻”的陷阱。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当你看到图中的情景时,或许会粗略想到:这可能是张关于时空维度的图像,并且还是一个物体向地球高速运动的图像。而这张图像则是从一个光子的视野来看宇宙空间,也可能是远在130亿光年远的宇宙中第一代恒星发出的光子在经过漫长的时空旅行后抵达地球。恒星的光子被发射出去后,会在瞬间被重新吸收,比如在我们的太阳核心位置,当发出的光量子可能经过一毫米的位移后就被吸收了。而我们看到的光是光子流,是光子膨胀力的传递,消失的光子是转化成了基态光子。

  我们从以上信息看出,一个光量子似乎没有经历过时间,也没有经历过空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位移。由于我们不能够的真空中移动一个无质量意识的光量子,所以这个光量子的“思想实验”就是要证明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明显不同的事物。

  如果我们试图以光速前进,那我们的本身的时钟会变慢下来,所以我们也会在以较慢的时间状态下,抵达遥远的宇宙空间。这个就像一个宇航员从地球上乘坐宇宙飞船以光速前进,当他到达另外一个遥远星系时,飞船上的时间仅仅过去了数年,而地球上的可能早就已经沧海桑田。这种时间上的变慢效应在地球上人们看来,则体现在宇航员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宇宙深空飞去。

  同样,当我们接近一个大质量天体的表面时,就像图中显示的一个光子的视野,这时候相对另外一个处宇宙空间的观察者而言,我们的时间就会变慢,所以我们能比预期中更快的时间达到大质量天体的表面,比较通俗点说是:当我们接近大质量天体时,时间和空间被压缩扭曲了。同理,这也可以反应出时间和空间是时空的两个方面。这就像我们现在已经发明的画面定格捕捉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每一帧画面上所反应出来的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位置。

  基于这个理论,部分科学家认为,我们目前应该接受现实世界中关于重力的演变模式。而重力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在大质量天体周围时空扭曲所造成的。形象地比喻可以认为:一个宇航员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在宇宙空间移动,当这个宇航员的移动路径上出现一颗大质量天体时,宇航员就会进入由这个天体质量造成的时空扭曲区域,这时候宇航员就被明显感到自身已经受到这个天体引力制约,如果天体的引力足够强,而且宇航员的逃逸速度没有达到一定的值,那他们两者最终会发生碰撞。

  而如果这颗大质量行星上有观测者,那这个观察者会发现宇航员从宇宙空间中向他加速运动而来,但是,这个宇航员自身看来,他的速度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如果宇航员加速前进运动,那就会出现由于惯性而产生的推背力而他向后座移动。

  尽管如此,当这颗大质量行星上的观察员认为宇航员是在加速飞来并下降时,这个也不是地面观察员所产生的一种错觉。这只是观察员对时空感知能力一种失败的体现。因此,从一个光量子的视野看出,当一艘宇宙飞船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移动到大质量行星表面时,降落过程中飞船所处的时空区域受到行星引力场扭曲效应的影响,而处于地面的观察员却认为飞船正在受到一个力的作用。(Everet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3D视觉呈现两个黑洞环绕的引力波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尽管屡次失败,但仍一直不懈地尝试探测理论上存在的时空涟漪——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目前,最新研究表明,多个探测器可能最终发现引力波的存在。

  当前全球有4个引力波探测器处于运行之中,科学家建议建造更多的引力波探测器,分别安置在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届时搜寻宇宙引力波存在的概率将显著增加。这项研究是由德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学会物理学家伯纳德-舒茨(Bernard Schutz)负责,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27日出版的《经典引力和量子引力》杂志上。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预言过,被认为是由宇宙中最猛烈的事件,比如:两颗中子星碰撞时产生。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之后残留的密集死亡恒星,当两颗中子星彼此合并时,将预示着释放强大的引力波,且能从地球上观测到。

  美国宇航局/欧洲宇航局发射卫星系统至太空搜寻引力波的任务由于缺乏资金而取消,这一项目叫做“丽莎(LISA)”。2010年,另一项研究评估截至2016年4个现有引力波探测器将能够探测运行,平均每年可观测到40颗中子星合并事件。这一探测比率将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提高而达到每年观测到160颗中子星合并事件。

  其它科学家称,当前引力波探测器网络的位置不太可能增大探测概率。然而,舒茨指出,使用其它3个推荐的新引力波探测器,将显著地提高探测概率。添加3个探测器能确保每年探测大约370颗中子星,经过几年探测运行,其探测数量将达到500颗中子星。

  探测器很可能遭遇引力波“短脉冲”,这是由于两颗恒星或者两个黑洞彼此环绕形成的。舒茨发表声明说:“增加新引力波探测器的有效性远大于改善现有投资成本,最新部署的探测器已于2010年获得批准通过,将额外增强灵敏性和可靠性,增大天空探测覆盖率。不仅我们能够获得更大范围的探测性,我们还将以其它方式研究中子星和伽马射线暴的更多信息。”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描述具有质量的物体如何在时空环境下弯曲,可形象地形容为提供一张紧绷的床单,然后将足球放在床单中心,具有质量的物体在时空下发生的弯曲,犹如足球周围出现褶皱的床单。

  它就像湖面上泛成的波纹,由加速物体导致的时空环境失真将逐渐衰减,因此,当它们抵达地球范围,则非常难以被探测到,但不是不可能探测到。舒茨说:“在我的意识中,探测引力波将打开调查宇宙的新途径,我们期望能从合并黑洞中频繁地探测到引力波,这里的引力波将携带真实可靠的信息。由于引力波是黑洞喷射的唯一放射线,我们将首次直接观测到黑洞。”

  引力波将帮助研究人员探测其它神秘而强大的宇宙事件,施茨说:“引力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们可使我们直接观测到超新星爆炸、伽马射线暴和其它大量宇宙隐藏秘密的更多信息。”

  当前4个引力波探测器中的3个是激光干涉引力波(LIGO)勘测计划的一部分,两个探测器部署在华盛顿州汉福德市,一个探测器部署在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市。另外一个探测器位于意大利Cascina地区,是VIRGO计划的一部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四, 17 3月 2011 19:26

LHC将成世界第一台"时间机器"

大型强子对撞机将成世界第一台时间机器(图)
如果汤姆-威乐和胡赵曼的最新理论是正确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将成为世界第一台能使物质穿越时空的时间机器。
 

  美国范德堡大学物理学教授威乐坦言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项大胆性推测,但是它并非违反任何物理规律或者超越实验条件。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个主要 目标是发现神秘的“上帝微粒”——希格斯玻色子,物理学家引用该微粒来解释为什么微粒像具有质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如果大型强子对撞机成功地生成希格斯 玻色子,一些科学家预测它将同时产生叫做“希格斯单线(Higgs singlet)”的第二种微粒。
 

  依据威乐和胡赵曼的理论,希格斯单线具有跳跃进入额外的第五空间能力,它们能够向前或向后穿梭于时空,并出现在未来或者过去。威乐说:“实现时 间旅行将避开所有重大悖论。由于时间穿梭局限于特殊的微粒,例如:不太可能出现某个人时空穿梭到过去,在他出生之前将自己的双亲谋杀。然而,如果科学家能 够控制希格斯单线,它们可能发送信息至过去或者未来。”
 

  分离“宇宙膜”

  该理论的测试将确定物理学家是否监控大型强子对撞机开始于希格斯粒子单线,以及是否自发地出现衰变产物。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位科学家相信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微粒在发生碰撞之前能够进行时空穿梭。
 

  依据威乐和胡赵曼的理论是基于“M理论”,又称为“万物理论”。一些理论骨干物理学家研制的M理论是指它能适应所有已知亚原子粒子、势能和引 力,但要求10-11维数空间代替传统的四维空间。这暗示着我们的宇宙可能像一个四维薄膜或者“宇宙膜”,飘浮在一个叫做“容量”的多维时空中。
 

  依据这一观点,我们宇宙的基础构建模块是永久性粘着“宇宙膜”,因此不能穿行于其它维度空间。这里存在着一些异常现象,例如:引力比其它基本作 用力更微弱,这是由于它扩散进入其它维度空间。另一种可能性异常现象是“希格斯单线”,它响应引力,却并不响应其它宇宙基础性作用力。
 

  答案是中微子?

  6年前,威乐认为时间穿梭可以解释这些宇宙异常现象,并且在一些中微子实验中已观测到。由于中微子与普通物质之间的交互作用非常罕见,它们也被称为“魔鬼微粒”,据悉,数万亿中微子每秒击打在人体上,人们也不会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威乐和夏威夷大学同事海因里希-帕斯(Heinrich Pas)和桑迪普-帕克瓦萨(Sandip Pakvasa)基于假设粒子——“无菌中微子”的存在提出了异常现象解释,理论上,无菌中微子比普通的中微子更难探测到,这是由于它们仅以万有引力进行 交互。因此,无菌中微子是未附着在宇宙膜上的另一种微粒,并具有穿梭在其它维度空间的能力。
 

  威乐和同事们认为,无菌中微子比光传播速度更快,它们可在其它维度空间的捷径中穿行。依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速度超过光速的一些状态具备向后穿行时间的能力,从而使物理学家产生了时间穿行的推测。
 

  观点与科幻小说内容相近

  2007年,他们和范德比尔特大学研究生詹姆斯-邓特(James Dent)将一篇名为“中微子时空旅行”的文章发布在预印本网站arXiv.org上,并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据悉,威乐和同事们提出的中微子时空旅行理论与之前两部科幻小说的内容相近,马克-艾伯特(Mark Alpert)撰写的《最终理论》发布在《纽约时报》上,它被称为“物理版达芬奇密码”,该观点认为中微子可捷径穿行于其它维度空间。
 

  乔-哈德曼(Joe Haldeman)撰写的《意外时间机器》描述了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实现了时空旅行,小说中也提及了威乐的时空旅行观点。(叶孤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经中央军委批准,今日下午16时空军两架伊尔-76运输机起程,赴利比亚实施接回我国滞留人员任务,单次航程9500公里,预计北京时间明天抵达利比亚。

  此次空军一共派出4架运输机担任接回我国滞留人员任务,共计24架次,一共将接回 5000人。

  今天稍晚时候另外两架伊尔-76将从新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起飞。

  这是空军第一次派运输机赴海外执行接护人员的任务。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天文学家指出,地面望远镜能够观测到旋转黑洞扭曲时空的迹象

  日前,一支国际国际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小组发现旋转黑洞残留着途经放射物的痕迹,并指出使用当代最敏感的射电望远镜应当能探测到。通过观测这些天文特征,将揭示银河系的进化,并更深入地测试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像黑洞这样的超大质量天体将扭曲时空,使任何途经光线通道被扭曲,这种效应叫做“引力透镜(gravitational lensing)”。同时,该理论还预测当一个黑洞旋转时,它将拖拽其周围的时空,形成一个包含光子等几乎所有的天体对象的漩涡,跟随黑洞旋转。

  天文学家在这项最新研究中还证实超大质量黑洞位于许多旋转星系的内核,然而该证据是间接性的。例如:银河系黑洞的旋转被认为是由星系内恒星分布 速度形成的,但这种方式逐渐削弱,这是由于我们并不精确地知道星系内物质的数量,尤其是星系内的暗物质。一些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的黑洞以非常快的速度旋 转,而其它的黑洞旋转速度却较慢。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法布瑞兹奥-塔姆布瑞尼(Fabrizio Tamburini)和同事通过测量来自遥远恒星或者环绕黑洞的共生盘物质的光线变化,展示如何探测黑洞旋转。他们指出当一个波阵面 (wavefront)近距离通过黑洞,穿过一个垂直平面至黑洞旋转轴时将表现出反常特征,这是由于一半的波阵面将朝向前进方向时空移动,另一半的波阵面 朝向后倾斜的时空移动。换句话讲,接近一个旋转黑洞的辐射源阶段将在太空中有与众不同的分布结构。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银河系黑洞的旋转分布结果,发现这种变化可从地面上的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他们指出,使用一些射电望远镜即可测量银河系 中心,使用不同的望远镜观测临近波阵面的不同部分,之后双重添加这些部分计算相关的阶段。这一操作将反复进行,每次望远镜都瞄向环绕黑洞的不同微小区域。

  塔姆布瑞尼称这项研究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宇宙中多数超大质量天体均处于旋转状态,尤其他认为研究活跃银河系核中的黑洞旋转将提供大量关于银 河系进化的信息。同时,他坚持认为自己带领的研究小组在两年内使用现有射电望远镜能够执行这样的观测,这些射电望远镜包括:美国的甚长基线阵列 (VLBA)、即将建成的欧洲LOIS-LOFAR。(卡麦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社上海1月26日电(记者 邹瑞玥)坐落在上海大世界旁边的共舞台具有近百年历史,梅兰芳、卓别林等中外戏剧艺术大师都在此留下足迹。历时两年多的修整后,焕然一新的共舞台将在2月3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一重新开门迎客,演出的将是结合多媒体、杂技、舞蹈的综合娱乐秀《镜界》。

一场迷幻的片段演出,26日揭开了《镜界》神秘的面纱。多媒体屏幕上,上海夜景缓缓显出,石库门、东方明珠、人民广场等上海地标一一呈现。头戴LED灯装饰帽子的演员,“混入”行走于街道的人群中,平稳地倾斜空中,自由行走,好像完全没有重力的影响。当演员走下屏幕,站在舞台上的时候,多媒体屏幕上的上海也突然翻了90度,台下掌声如雷。

据出品方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介绍,《镜界》是继2005年《ERA——时空之旅》后又一部最新力作。这场多媒体剧集合各种新巧奇趣的节目表演,不仅局限于传统杂技,还融合了多媒体、芭蕾、武术、现代舞等多种艺术形式,改建后的共舞台以最先进的舞台设备为演出提供了最立体的艺术效果。

据介绍,在对共舞台剧场进行装修时,充分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外观和基本结构,舞台部分进行较大改造,安装多种最先进的舞台设施,以营造《镜界》上天入地、穿越未来的奇幻效果。演出应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覆盖整个背景的LED幕墙可呈现细腻的视觉效果。舞台上一个可以翻转的LED屏幕,可以利用折射原理,实现舞台上的3D效果,让观众置身于如梦如幻的场景中。

《镜界》在不大的镜框式舞台内安装了4台升降机以及从瑞士进口的飞行器装置,并安装了导轨、蹦床、弹力墙等特殊演出装置,让整个演出不局限于舞台,会营造出演员从观众头顶飞过等效果。

在经过2010年9月试首演之后,《镜界》进行了修改,并在演出中增加了很多娱乐性的观众互动环节,让观众时刻感受到演出带来的欢悦气氛,正如《镜界》的英文名称“Kaleido”(万花筒),意欲展现出一种如同万花筒般流光溢彩的镜中世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你好,我是史蒂芬霍金,一个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也算是个梦想家。虽然我行动不便,而且需要借助电脑说话,但我的思想是自由的,自由地遨游宇宙并探究那些终极谜题,比如:时间旅行可能吗?我们能否开启通往过去的大门开辟前往未来的通道?最终我们能否利用大自然的法则,执掌时间的进程呢?

史蒂芬霍金

  如果我有台时间机器,我可以拜访正当妙龄的玛莉莲梦露,或是在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宇宙的时候去串个门,可能我还会前往宇宙的末日看看我们的整个宇宙将会如何终结,要判断这种想法是否可行,我们就要从物理学家的角度出发,把时间看成第四维。

  这并没有听上去那么深奥。所有的物体存在都是三维的,包括轮椅上的我,

  任何物体都有特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但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度”,这个度就是时间。

  正常人一般可以活80年,位于英国著名石头阵的这堆石头却能存在长达数千年之久,而太阳系则能存在数十亿年光景……

  任何东西在时间上都有个“度”,正如在空间上一样。而时间旅行就意味着要穿过第四维时空。

  要理解这个概念并不难,我们就拿日常的开车来打比方吧。

  飙快车总是能带来更多乐趣,笔直前进意味着你穿过了一个维度,转左或转右时就穿过第二个维度,在弯曲的山路上爬上爬下带来高度的变化就是在第三个维度上穿行。但我们怎样才能穿过时间呢?怎样才能找到穿越第四个维度的方法?

  虫洞型时间机器

  让我们换一个话题来谈谈科学幻想。

  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电影通常会说到一个能耗极高的巨型机器,这台机器能打开一个穿越第四维时空的通道,也就是时间隧道。一个时间旅行者、勇敢或者说有些莽撞的人做好了应对未知情况的准备,他踏进了这个时间隧道前往一个未知的时代……这个想法可能有点牵强,现实情况也可能与此大相径庭,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疯狂。

  物理学家们也一直在思考时间隧道的问题,但切入的角度完全不同,我们想知道的是通往过去或是未来的通道是否能在自然法则下存在。思考的结果是,我们认为有这个可能,而且,我们甚至给它起了个名字――虫洞。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虫洞,只不过它们太小,我们看不到而已,虫洞非常之小,它们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你可能觉得这难以理解,但耐心往下看你就会明白了。

  任何东西都不是彻底平滑没有空隙的,如果你能近距离看一样东西,你会发现上面有小洞和裂痕,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法则,就连时间也是如此。

  比如桌球台,台面看起来又平坦又光滑,凑近来看就完全不一样了,上面满是缝隙和小孔,就连台球这样看似光滑的东西,放大后看也有细小的裂痕、皱褶和瑕疵。要在三维世界中理解这一点很容易,但请相信我,在四维世界中它同样成立,在时间之中也存在着细小的裂痕,皱褶和瑕疵。

  让我们进入最小的量度范围,甚至比分子还小,比原子还小,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所谓的量子泡沫,虫洞就存在于这个地方。这些细小的通道也可以说是“捷径”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它们在整个量子世界中不断地形成、消失、再形成连接着两个不同的空间点和不同的时间点。

  很不幸,这些真实存在的时空隧道只有10的负33次方厘米大小,人类根本不可能借此通行,不过这倒是引出了虫洞型时间机器的概念。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截获这样一个虫洞然后将它扩大数亿亿亿倍,足以让一个人、甚至是一艘太空船从中通过,只要有足够的能源和超前的科技,或许还可以在宇宙中制造出巨大的虫洞。

  我不是说一定能实现,但如果真的可行,那将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它的一端在距离地球不远的地方,另一端则位于一颗离我们无比遥远的行星附近。

  理论上说,虫洞还可以有更多的用途。如果虫洞的两个端口,设置的地点相同,但时间不同,那飞船穿越虫洞之后将仍然停留在地球附近,但却回到了遥远的过去,或许恐龙还可以目睹这艘飞船的从天而降。

 时间旅行实验

  我知道四维时空的这个概念确实很难理解,而虫洞的复杂概念那就更令人摸不着头脑了。不过先别急,我想出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在现在甚至是在未来,人类通过虫洞进行时间旅行是否确有可能。

  我喜欢简单的实验,也喜欢香槟酒,所以我把我最喜欢的两样东西放在一起,看看我们到底能否从未来穿越到过去。

  我搞了一个派对,欢迎来自未来的时间旅行者。但不同之处在于,派对开始以前我没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在这个派对的请柬上,说明了确切的时间和空间坐标。

  我复印了多份派对的请柬,希望在数千年后有人可以看到这份请柬,然后用虫洞型的时间机器来参加我的派对。

  我邀请的客人们可能随时都会光临,我期待有人会开门进来,五、四、三、二、一,真遗憾,到了派对开始的时间,没有任何人前来光临派对,我还盼着未来的环球小姐会开门翩翩而入呢。

  为什么这个实验会失败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你穿越到过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谬论问题。

  谬论十分有趣,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悖论就是祖父谬论(祖父谬论:回到过去,在祖父生你父母之前把他杀了,因此你不能出生,跟不能回到过去杀你的祖父),

  我有一个更简单的试验新版本,我称之为“科学狂人谬论”。我不喜欢在电影中科学家总是被刻画成疯子,但在这个试验版本中却必须这么做:这个家伙决定制造一个谬论,就算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想象一下他用某种手段造出一个虫洞,这个时间隧道能返回一分钟前的世界,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往回一分钟就足以捅出大篓子了。通过虫洞科学家可以看见一分钟前的自己,如果这位科学家通过这个虫洞开枪打死一分钟前的自己呢?

  现在他死了,在他组装好手枪之前就死了,那么到底是谁开的枪呢?这就是一个谬论,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像这样的情况总是让宇宙学家们睡不好觉。

  这种时间机器会破坏主宰整个宇宙的最基本法则,那就是起因一定发生在结果之前,绝不能本末倒置,我相信事物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前提,如果可以的话,那么就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宇宙陷重回混沌。所以我认为,总是会有一股力量阻止谬论的发生,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使得我们的科学家绝不可能开枪把自己打死。

  在这个例子中,我必须承认虫洞本身就是问题所在,归根结底我认为这种类型的虫洞是不可能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反馈”。

  如果你听过摇滚音乐会,你应该会记得这种刺耳的声音,这就是“反馈”,其成因非常简单:声音进入麦克风,通过电线的传导,被扩音器放大,声音从音箱里放出来,但又再一次通过麦克风传导到音响,一次又一次经过这样的循环,每一次都让声音变得更大。如果没人阻止,“反馈”就会让音响系统彻底崩溃,我认为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虫洞中,只是辐射取代了声音。

  当虫洞打开的瞬间,自然界的辐射会进入其中并形成循环“辐射反馈”会变得无比强烈,导致虫洞瓦解,所以虽然微型的虫洞确实存在,也许某天我们真的可以将其放大,但它无法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作为时间机器使用,那就是没人来参加派对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我认为,不管是通过虫洞还是通过其它方法,我们基本上都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不然的话就会产生谬论。

  超大质量黑洞就是时间机器

  很可惜,现在看来穿越时间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了,那些梦想狩猎恐龙的人会很失望,而史学家倒能松一口气。虽然如此,但并不是说任何时间旅行都不可能,我还是相信有时间旅行的,通往未来的时间旅行。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它无情地把我们每个人向下游推进,但时间在另一方面也很像河流,在不同的地方,它的流速也会不同,而这就是前往未来的关键所在。

  这个概念是100多年前由爱因斯坦提出来的,他意识到在某些地方时间会慢下来,而在另一些地方时间则会加快,他的想法完全正确,证据就在我们头顶上,在太空之中,这就是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这个网络由绕地球轨道运行的31颗人造卫星组成,这些卫星使卫星导航成为可能,但它们同时也证明了时间在那里过得比地球表面上要快。在每个这种卫星上都有个非常精密的时钟,但无论有多准,它们每天全都会走快三十亿分之一秒,系统必须纠正这个误差,否则这个误差会影响整个系统,导致地面上的所有全球定位设备每天都会产生9.6公里的偏差。

  问题并不在于时钟,走得快是因为那里的时间流逝得比地面上要快,产生这种奇异现象的原因在于地球的质量,爱因斯坦发现物质会影响到时间,物体越重,对时间的影响就越大,这个神奇的现象为通向未来的时间旅行开启了大门。

  我知道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并不容易,现在我们来看个简单的例子。

  吉萨的大金字塔,它有4000多万吨重,跟所有的重物一样,它其实也在减缓着时间的流逝,虽然效果很不明显,还不及地球的几十亿分之一,但如果把这种影响放大后再看你就会看到它的运作机理。

  接近金字塔的地方时间的流动相对其它地方来说稍微慢一些,如果金字塔附近的人看外面的世界会怎么样呢?他们肯定会看到相反的情况,因为他们自身变慢了,而远处的时间则相对变快了,这是金字塔的巨大质量带来的影响,这种畸变就为通往未来提供了可能性,要想实现时间旅行的话,我们需要一个质量比金字塔大得多的物体,而我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在银河系的中心,距离我们26000光年的地方,在大量的气团和群星之间隐藏着全银河系最重的物体,那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相当于400万个太阳,被它自身的引力压缩成了一个小点,离黑洞越近,引力也就越强,如果离得太近的话,就连光都无法逃逸。因此它就成了一个直径2400万公里的黑暗球体,这样巨大的黑洞,会对时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对时间的延滞作用,远远超过银河系中的任何物体,它就是一个自然生成的时间机器。

我总是想象着有一天我们的飞船可以接近这个神奇的地方,对黑洞加以利用,当然我们首先要避免自己也被吸进去。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飞到它边缘外侧不远的地方,以免被吞没,他们必须精确地设定好航向和速度,否则就再也回不来了,只要处理得当,飞船将会环绕黑洞。沿着直径长达4800万公里的圆形轨道运行。

  飞船在这里比较安全,它的速度可以保证让自己不会离黑洞越来越近,如果航空航天局从地球上或者其它远离黑洞的地方指挥这个任务,他们会看到飞船沿轨道运行一周要用16分钟,但对于飞船上的勇敢者来说因为距离黑洞很近时间会因此变慢,这种变慢的效果将会比金字塔或是地球附近显著得多。

  飞船上的时间流速只有其它地方的一半,本来16分钟绕轨道一周,但在他们看来只用了八分钟,飞船就这样不断飞行,而船员们所花的时间相比远离黑洞的地方,只有一半而已,这时飞船和它的船员就在穿越时间了。

  试想他们绕着黑洞运行了五年,这就相当于其它地方的十年,他们回到地球时,那里的所有人都会比他们年长五岁,也就是说飞船上的人将会回到未来的地球,他们的这次旅行不只是穿越了空间,还穿越了时间。

  所以“超大质量黑洞”本身就是时间机器。

  最后一个建造时间机器的方法

  但事实上可操作性并不强,它和虫洞相比更有优势,因为它不会产生时间谬论,也不会在“辐射反馈”中自我毁灭,但它十分地危险,它距离我们太远,而且无法实现大跨度的时间旅行。幸运的是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穿越时间,而这也是我们最后一个、也是最可行的建造时间机器的方法。

  穿越第四个维度绝对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但事实上却有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可以实现,你只要以极高的速度运动就可以了。

  宇宙拥有自己的极限速度,每秒29.9万公里,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光速,任何东西都不可能超越这个速度。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奇怪,但相信我,这是科学领域中最确定的法则之一,信不信由你,只要接近光速运动就可以前往未来。

  要解释其中的原因,先让我们构想一个科幻小说里的交通运输系统,想象一条围绕地球修建的轨道上面跑着一列超高速列车,我们让这列假想的列车尽可能去接近光速,看看这如何能让它成为一台时间机器。

  车上的旅客都有一张通往未来的单程车票,列车开始加速,越开越快,越开越快,不久后它就在绕着地球一圈又一圈地运行。要接近光速就意味着要以极快的速度绕地球运行。

  每秒钟要跑七圈,但无论列车动力如何强劲也绝不可能达到光的速度,因为这违反物理法则,那我们就设法接近光速,尽可能靠近极限速度。

  这时一种奇特的现象开始发生,相比地球上的其它地方,列车上的时间流速相对较慢,就像在黑洞附近一样,效果甚至更明显。

  列车上所有物体的运动都会变慢。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试想车上有个小孩朝车头跑过去,她的奔跑速度再加上列车自身的速度,是否会意外地突破极限速度呢?答案是不会。

  自然法则让车上的时间变慢,从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她无论怎样奔跑也无法突破极限速度。时间总是会适合地放缓不让你打破速度上限,利用这个特性我们可以通往遥远的未来。

  假设列车在2050年1月1日出发,一圈又一圈环绕地球走了100年,在2150年的新年时分它靠站停车,而旅客们只经历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因为车内的时间流速非常缓慢,当他们走下列车时会发现整个世界与自己出发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用一周的时间就来到了100年后的世界。

  真正的时间旅行者

  不过,建造一列如此神速的列车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建造一个跟这种列车相似的东西,那就是位于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全球最大的粒子加速器。

  在地下深处,有一条25.6公里的环形管道,上万亿个微粒组成的粒子流在这里运行,接通电源之后它们就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从零加速到时速96000公里,加大能量的话,粒子流会越来越快,最终粒子流一秒就能绕管道11000圈,几乎达到了光的速度。

  但就跟列车一样,它们永远不会达到那个极限速度,顶多只能达到99.99%的光速,在这样的情况下粒子流已经可以开始时间旅行了,我们能确定这一点是因为有一种寿命极短的粒子叫"π介子",正常情况下它们在250亿分之一秒内就会瓦解,但当它们达到接近光速时其寿命就延长了30倍,这些粒子是真正的时间旅行者。

  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我们想要前往未来世界,只要加快速度,快到极致。我觉得要实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前往太空,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载人工具是阿波罗10号,它最快可达每小时四万公里,但要时间旅行我们还要提速2000倍以上才行。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艘比它大得多的飞船,一台真正的巨型机器。

  飞船要大到足以容纳巨量的燃料,足以让它逐步加速到接近光速。

  要让飞船尽可能接近极限速度即便是开足马力也要用上六年的时间,最初的加速会比较缓慢,因为飞船实在太大太重,但此后它会慢慢提速,短时间内就能飞出很远的距离。一周后它就会飞抵太阳系的带外行星,比如巨大的气态行星海王星,两年之后,它会加速到光速的一半,而且已经远离我们的太阳系了,再过两年后它就能够达到光速的90%,并且经过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大约离地球有48万亿公里,发射的四年之后飞船就开始了时间旅行,飞船上的一个小时就等于地球上的两个小时,跟环绕巨型黑洞飞行的那艘飞船非常相似,但好戏还在后头,再经过两年的全力加速,飞船将达到它的最高速度,也就是99%的光速,在这个速度下,飞船上的一天时间就等于地球上的一整年,我们的飞船将真正地飞向未来……

  时间变慢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在人的寿命范围内进行超长距离的旅行,飞往银河系尽头只需要80年的时间。但此次旅行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我们的宇宙是多么地奇特,在宇宙的不同地方时间流逝的速度都不尽相同。

  我们所知的最极端的物体巨型黑洞能够让时间和空间发生扭曲,而在这个宇宙中微型的虫洞又无处不在,在这里,最终只要我们能开发出适用的技术,我们就可以利用我们对物理法则的理解成为这第四维时空中的时间旅者。

  北京电视台BTV青少频道《探索》栏目2010年 9月27日首播《史蒂芬・霍金宇宙大探索:时间旅行》

 

 

发表在栏目: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