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的STAR探测器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重的反物质,被称之为“反超氚”。(图片提供: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的STAR探测器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重的反物质,被称之为“反超氚”。(图片提供: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5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上周宣布,在长岛上演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创造了一种新型反物质。这种新发现的粒子被称之为“反超氚”(antihypertriton),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此外,反超氚也是第一个含有所谓反奇夸克的粒子,也因此被排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新平面内。

  2010年春季,科学家借助纽约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以下简称RHIC)发现了这种新型反物质。在对撞机内,重离子——剥离电子的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相撞,分解成构成重离子的各种粒子。在金离子对撞10万次之后,研究人员从粒子“瓦砾”中发现了大约70个反超氚。这种粒子比此前的纪录保持者反氦重大约重200毫电子伏。

  RHIC研究员许长补(Zhangbu Xu,音译)表示:“人们认为我们是一群奇怪的家伙,因为所有人都希望将手中的东西变成金子,而我们却将金子变成怪异的反物质。”正常原子的原子核由被称之为“质子”和“中子”的亚原子微粒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夸克和胶子构成。构成反物质核的反粒子质量与正常粒子质量相同,但所带电荷和磁性相反。

  大爆炸形成了相同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大量物质的引力作用防止这些粒子扩散。如果在微小的空间内反物质和物质相撞并湮灭对方,最后将完全转换成能量。令物理学家感到疑惑的是,反物质和物质碰撞湮没过程中为何会有幸存者,当前宇宙中物质的数量为何远远超过反物质。在实验室模拟大爆炸是帮助科学家揭开这些谜团的一种重要途径。

  许长补表示,当粒子以惊人速度在RHIC发生相撞时,便会形成“夸克和胶子汤”。随着夸克和胶子汤的冷却——在瞬间内完成——这些基本粒子形成超氚和反超氚等更大粒子。科学家认为这就是大爆炸后瞬间发生的事情。在18日于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议上,许长补公布了他们的研究发现。

  发现反超氚让物理学家陷入极大兴奋之中,因为它位于3D版元素周期表的平面下方。在这张人们熟悉的平面元素周期表中,科学家按照原子所含质子数量(代表质量)排列元素。粒子物理学家则根据中子和所谓的奇夸克的数量进一步绘制元素周期表,质子或者中子并不含有奇夸克。一些正常的氢、氦和锂原子含有奇夸克,被排列在元素周期表平面的上方。反超氚是所发现的第一种含有反奇夸克的反物质粒子,因此被排在这个平面的下方。

  牛津大学物理学家、《反物质》一书作者弗兰克•克洛斯表示,现在尚不清楚发现反超氚对物理学研究将产生怎样的实际影响。他指出:“形象地说,寻找新粒子就像集邮。总有一些邮票比其他邮票更让人感到兴奋。发现这一粒子证实了我们普遍认同的想法——反物质的确存在,数量与物质一样。”对于“宇宙中的反物质数量为何少得可怜?”这个问题,这一发现并未给我们提供任何有用的线索。

  虽然发现新反物质反超氚的消息最近才浮出水面,但早在2010年3月4日,网络版《科学快报》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便已首次对这种反物质进行描述。在此之后,RHIC研究组又进行了更多次原子撞击实验。现在,许长补及其同事仍对新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发现更多奇异粒子。值得一提的是,对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反超氚外,同时还形成了2000多个反氦-3核,它是另一种罕见的反粒子。许长补说:“RHIC就是一台专门发现反物质的机器。” (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8.白鲸数量减少

白鲸数量减少(图片提供:Your Shot user Kerry Johnson )
白鲸数量减少(图片提供:Your Shot user Kerry Johnson )

  根据IUCN的报告,北极海冰流失严重影响白鲸的生存,原因就在于这种流失让人类更容易进入这种动物一度原始的栖息地。更多船只航行于北极海域导致更多撞船事故,同时带来噪音和化学污染,致使白鲸数量减少。报告指出,白鲸数量减少可能影响当地本土猎人的生存,他们依靠具有可持续性的捕杀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生存。

  9.考拉生存构成威胁

考拉生存构成威胁(图片提供:Anne Kaise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考拉生存构成威胁(图片提供:Anne Kaise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根据IUCN的报告,不断上升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导致澳大利亚桉树树叶蛋白质营养成分减少,同时提高味道极差的丹宁酸含量。这意味着只以桉树叶为食的考拉不得不吃掉更多树叶,才能避免被饿死的命运。除此之外,由于澳大利亚的高温和干旱变得更为普遍,由此引发的数量更多的野火也会对这种标志性有袋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0.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

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图片提供:Tim L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鹿角珊瑚最易受攻击(图片提供:Tim L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在IUCN公布的新名单中,最易受攻击的动物可能就是鹿角珊瑚。由于白化,它们变得更加脆弱,同时还受到酸性不断提高的海水侵蚀危险。温度更高的海水导致珊瑚失去共生藻类进而产生白化现象,白化中的鹿角珊瑚只能慢慢走向死亡。与此同时,酸性海水不断侵蚀珊瑚的骨骼。

  虽然专家们指出物种似乎可以适应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但这取决于气候变化将以多快的速度出现。14日,哥本哈根草案谈判允许地球二氧化碳水平在2100年提高到650 ppm,也就是说,届时地球温度较现在相比提高5.4华氏度(3摄氏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非盈利性组织——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凯瑟·西格表示,这种升温幅度意味着文中提到的所有物种以及其它数千种物种将迎来灭绝厄运。(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科克布姆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

科克布姆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图片提供:Jonathan Blai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科克布姆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图片提供:Jonathan Blai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照片摄于南非,展示了科克布姆树(也被称之为“箭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这种沙漠植物高度最高可达到32英尺(约合10米),名字来源于纳马跨兰的本土San猎人,他们将树枝砍下来制成箭,箭头上还要涂上毒药。

  根据IUCN 2009年12月公布的报告,南非和纳米比亚箭树所在地区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过去10年来与干旱有关的问题导致赤道附近的箭树大面积死亡。专家们警告说,所在地区边缘的箭树虽然茁壮成长,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不断降低。

  5.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成年鲑鱼数量减少(图片提供:Karen Kasmauski,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成年鲑鱼数量减少(图片提供:Karen Kasmauski,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根据IUCN的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提前融化将提高冬季淡水河流的流动速度,快速流动的水冲刷脆弱的鲑鱼卵和幼仔所在的河床。夏季流动速度降低则可能导致淡水栖息地的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6.北极狐传统领地遭入侵

北极狐传统领地遭入侵(图片提供:Norbert Rosing,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北极狐传统领地遭入侵(图片提供:Norbert Rosing,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

  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是一只北极狐。IUCN指出,北部苔原的融雪对北极狐来说可能是一个坏消息。气候变暖意味着赤狐在更北的地区也能找到家的感觉,而当前的捕食者则大举入侵北极狐的传统领地。

  与此同时,北极狐的猎物——旅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也正失去冬季的家园,即永久冻结带和厚雪区之间的地带。报告指出,更短更温暖的冬季意味着积雪区厚度更低,更潮湿同时更有可能土崩瓦解,可能导致啮齿类动物数量减少。

  7.革龟性别数量平衡打破

革龟性别数量平衡打破(图片提供: Rick Silva, AP )
革龟性别数量平衡打破(图片提供: Rick Silva, AP )

  与其它一些爬行动物一样,革龟的性别也受温度影响。在卵发育过程中,更高的平均温度提高了发育成雌性的可能性。IUCN的报告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潜在地打破革龟的性别数量平衡。在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这种已经被打上极度濒危物种烙印的海龟还必须在严重受极端风暴侵蚀的海滩筑巢。风暴与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温度有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逆戟鲸有时为了让自己的叫声盖过附近船只的噪音,不得不提高嗓音,在逆戟鲸寻找数量正日渐减少的鲑鱼时,这种做法可能令它们更加的疲惫。

  声音交流极为重要

  这项研究称,普吉特海湾的逆戟鲸在捕食期间会比长途跋涉时发出更多的叫声,这表明在捕食季节对逆戟鲸进行保护对它们的数量恢复至关重要。从专门欣赏鲸鱼的小船到大型游轮,各种各样的船只游弋在美国华盛顿州及邻近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岸附近水域。领导实施最新研究的西雅图西北渔业科学中心的马勒·霍尔特(Marla Holt)说:“逆戟鲸的声音交流极为重要,过往船只的噪音却有可能盖过这些叫声。”

  西雅图西北渔业科学中心隶属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霍尔特和同事之前一项研究表明,部分逆戟鲸会发出更大的叫声,以便在嘈杂的船只噪音中让同伴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像我们在鸡尾酒会上说话时必须提高嗓音一样。现在,霍尔特的研究小组认为,船只噪音可能使得普吉特海湾的逆戟鲸在捕食期间耗费更多体力,再加上它们最喜欢的猎物——王鲑(亦称大鳞大麻哈鱼)数量又在减少,这对逆戟鲸来说不啻于雪上加霜。

  在普吉特海湾,一小群被称为“南方居民”的逆戟鲸特别善于捕食只有鲸鱼牙齿大小的鲸鱼。它们不以海豹和其他哺乳动物为食。调查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南方居民”的数量谜一般地减少了近20%——从97只减至88只。今天,它们的数量只有85只。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将逆戟鲸列为濒危物种,受到《美国濒危物种法案》的保护。

  加速鲸鱼新陈代谢

  没人确切了解“南方居民”数量减少的确切原因,但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国家海洋渔业署西北区办公室的林恩·巴莱(Lynne Barre)介绍,这可能与鲑鱼数量减少、暴露于有毒污染物、过往船只噪音有关。巴莱所在的机构2008年初发布了一项恢复日渐减少的哺乳动物数量的计划,目标是在28年内让该地区哺乳动物数量以每年大约2%的速度递增。根据该计划,研究人员还将对过往船只对逆戟鲸的影响进行监控。

  据巴莱介绍,逆戟鲸是一种群居动物,通常以20至40只为一群在一起生活,它们以一种称为“族群标志”(group badge)的叫声相互交流,而这种叫声在每个逆戟鲸群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自2007年以来,霍尔特及其同事利用安设在圣胡安群岛附近的水听器对过往船只的噪音进行了记录。研究小组录下了距其3280英尺(约合1000米)以外的一群鲸鱼的声音,每隔10分钟对这群鲸鱼的捕食、休息、交往等行为进行记录。

  霍尔特说,他们的研究表明逆戟鲸在捕食期间的交流尤为重要。霍尔特将于今年10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海洋哺乳动物生物学双年会上公布这项研究的初步结果。此外,据霍尔特介绍,之前有关鸟类的研究表明,动物在提高嗓音以盖过环境噪音时消耗更多氧气,令其代谢率激增,消耗储存的能量。逆戟鲸可能存在同样的现象,尽管得出这种结论还为时尚早。

  鲑鱼减少是症结所在?

  霍尔特的研究成果对现有证据是一种有力补充,那些证据已促使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提出了新的逆戟鲸保护议案,该议案提议途径华盛顿州的所有船只必须保持同逆戟鲸至少600英尺(约合180米)的距离。现行法律允许船只距离逆戟鲸300英尺(约合90米),有研究表明这对逆戟鲸的行为构成了影响。霍尔特说:“很多人不禁会问,为何非要将枪口对准这些船只?这是能对逆戟鲸保护立竿见影的一件事。”

  不过,位于华盛顿州星期五港的鲸鱼研究中心主任肯·巴尔科姆(Ken Balcomb)称,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提出的这项法案“只是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巴尔科姆也在对圣胡安群岛的鲸鱼进行研究,他说,“根据我过去35年来的观测,鲸鱼确实不受任何事情的影响,包括过往船只。”

  巴尔科姆指出,科学家主要担心是王鲑的数量减少,尤其是加拿大弗雷泽河的王鲑。近年来,王鲑急剧减少,西北太平洋沿岸大坝以及建在幼年鲑鱼藏身之地的河口的房地产都在威胁曾经数量繁多的鲑鱼的生存。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鲑鱼数量减少的年份(即游到普吉特海湾下游的鲑鱼很少)通常也是鲸鱼数量减少的年份。巴尔科姆说:“如果它们连食物都找不到,对别的方面的担忧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巴莱指出,美国联邦政府恢复鲸鱼数量的保护计划还支持恢复普吉特海湾周围水域鲑鱼数量的努力。例如,普吉特海湾的动物保护主义者正在拆除沿岸大坝以提升鲑鱼数量,这一方法已在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鲑身上取得成效。如果数量得不到恢复,“南方居民”最终可能会离开普吉特海湾,这对于巴尔科姆来说是个悲伤的结局。他说:“我们希望在普吉特海湾看到它们的身影。逆戟鲸是我们健康的生态系统的象征。”(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群斑马,其中一个成员正在秀嗓子。
一群斑马,其中一个成员正在秀嗓子。

  概况

  在动物王国,斑马的毛皮应该是最与众不同的,其它任何动物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与指纹一样,每一种斑马身上的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两种斑纹都不会完全相同。斑马家族成员种类共有3种,每一种都拥有它们独特的斑纹。

  对于斑马为什么要长出斑纹这个问题,科学家尚未找到准确答案。很多围绕斑纹功能展开的理论认为,这应该是一种伪装。由于斑纹的存在,捕食者很难在拂晓和黄昏时从一群奔跑的斑马中辨别出个体。对于只能识别大面积单色毛皮的昆虫来说,斑纹可能阻止它们侵扰斑马。此外,斑纹也可以充当一种天然的防晒霜。由于这种独特性,斑纹可能帮助斑马辨认同伴。

  斑马是一种群居动物,在群体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它们会一起觅食,甚至彼此充当对方的马夫。伯切尔草原斑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斑马。草原斑马群成员数量较少,由一匹公马、几匹母马以及它们的幼仔组成。它们可能与其它马群结合在一起,形成令人敬畏的斑马群,成员数量可达到数千匹。虽然数量惊人,但群体成员依旧保持密切联系。斑马必须时刻警惕狮子和土狼的威胁。马群中很多成员负责执行警戒任务。如果一名成员遭到攻击,它的家人将立即进入防御状态,站在受伤的斑马周围同时驱赶捕食者。

  基本信息

  类型:哺乳动物

  饮食结构:食草动物

  野外平均寿命:25年

  身高:肩高3.5至5英尺(约合1.1至1.5米)

  体重:440至990磅(约合200至450公斤)

  群名:Herd

  与一名身高6英尺(约合2米)的男子体型对比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6 8月 2009 20:15

雪豹:天生的跳跃能手(图)

雪豹原产自中亚山区,野外数量只有大约6000只左右,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由于美丽而温暖的毛皮以及可以用作中药的器官,雪豹成为非法狩猎者的捕杀对象。
    雪豹原产自中亚山区,野外数量只有大约6000只左右,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由于美丽而温暖的毛皮以及可以用作中药的器官,雪豹成为非法狩猎者的捕杀对象。

  概况

  外表美丽的灰色雪豹生活在中亚山脉地区。厚厚的毛发成为它们的“保温外衣”,被毛皮覆盖的大脚则充当了天然雪鞋。雪豹腿部力量强大,是天生的跳跃能手,跳跃距离最远可达到50英尺(约合15米)。长长的尾巴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同时又像毛毯一样为敏感的身体保温,以对抗山中可怕的低温。

  雪豹主要以西藏地区的岩羊为食,在所生活的绝大多数地区,野生山羊也沦为它们的盘中餐。雪豹能够捕杀体重是自己3倍的猎物,旱獭、野兔以及猎禽等小型动物更是难逃它们毒手。有报道说,一只生活在国家公园的印度雪豹(接受保护和观察)一年之内捕杀了5只岩羊、9只西藏野兔、25只旱獭、5只家养山羊、1只家养绵羊以及15只鸟。

  正如这些数字所暗示的那样,雪豹有时也会捕食家养动物,致使很多牧人为保护牲畜猎杀了雪豹。由于这种以保护牲畜为由的捕杀以及偷猎行为,雪豹数量锐减,成为一种濒危动物。偷猎分子猎杀雪豹所得的豹皮以及可用作中药的器官被非法贩卖以谋取暴利。此外,栖息地消失以及大型哺乳动物这种猎物的减少也是造成雪豹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基本信息

  类型:哺乳动物

  饮食结构:食肉动物

  身长:4至5英尺(约合1.2至1.5米),尾长36英寸(约合91厘米)

  体重:60至120磅(约合27至54公斤)

  保护现状:濒危物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4日消息,英国根据最近的几次调查发现,在英国本土的刺猬数量已经变得越来越少,生存情况着实不容乐观。近期就有保护者提议要设立“刺猬公路”以阻止这种可爱受欢迎的动物在英国永远消失。


动物慈善机构称,除非尽快采取措施,否则2050年前这刺猬会从英国彻底消失

  据国外媒体报道,很多事物都会对刺猬构成危险,修剪花园、道路车祸,天敌袭击和现代化的耕作方法被动物保护组织指责为导致刺猬数量急剧下降的几大重要原因。据了解,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本土的刺猬数量大约达到3000万左右,而今天这个数字可能不超过100万。

  动物慈善机构警告称,除非尽快采取保护措施,否则在2050年前这种哺乳动物就会从英国彻底消失。他们建议房主们通过改建和互连各家的花园等方式,创造一种所谓的“刺猬公路”或是通道。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刺猬避开危险的马路和一些机械。

  英国刺猬保护协会(British Hedgehog Preservation Society,BHPS)的费怡-瓦什(Fay Vass)表示,现在各家房主们的花园都互相封闭,刺猬需要能够相对自由的活动区域,但如栅栏和围墙等人为的障碍阻止了刺猬们的行动,只需要简单的一些改变就可以帮助它们。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组可爱的濒危动物幼仔照片,它们是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出生的。这些可爱的小家伙让我们看到了防止濒危动物数量继续减少的希望。

  这幅照片中的大猩猩幼仔2009年末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动物园。拍摄时,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坐在动物园猿类区的稻草床上,两眼好奇地看着镜头。

  2010年10月,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诞生了一对大熊猫双胞胎,照片中的这只便是其中之一。据悉,这对双胞胎是通过人工授精方式来到这个世上的。因动物园繁育数量很少,大熊猫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动物之一。

  捷克利伯莱克(Liberec)的一家动物园共出生了3只金扭角羚幼仔,照片中的这只便是其中之一。拍摄时,一只成年金扭角羚正用鼻子爱抚这个小家伙。扭角羚通常被称之为“山羚羊”,是一种原产自中国的濒危动物。

  这只东北虎幼仔是个小姑娘,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亨利杜尔利动物园。老虎原产自亚洲,主要分布在印度和俄罗斯。世界野生动物联盟表示,截至2006年,野生老虎数量已不足5000只。

  这只阿穆尔豹幼仔也是个小姑娘,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的一家动物园。俄罗斯野生阿穆尔豹数量已不足40只。由于栖息地减少加之偷猎者为获得豹皮进行偷猎,阿穆尔豹数量不断减少,现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这只白眉猴幼仔出生于意大利罗马动物园,是一项保护白眉猴的国际繁育计划取得的成果。白眉猴生活在非洲中部雨林,是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这只亚洲象幼仔出生在德国汉诺威的一家动物园,出生后,它的玩伴越来越多。2010年,这家动物园共出生了4只大象。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表示,野生亚洲象数量大约在3万头左右。

  照片中的环尾狐猴幼仔只有两周大,生活在新加坡动物园。拍摄时,它正舒舒服服地依偎在母亲身上。所有88种环尾狐猴种群都原产自马达加斯加,大部分都面临灭绝风险。

  穆霍尔瞪羚原产自摩洛哥和撒哈拉沙漠,因人类的疯狂捕杀面临灭绝风险。野生穆霍尔瞪羚据信已经灭绝,生活在动物园的大约有140只。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历史片剧照

◆喜:中国历史题材影片在数量上似乎正进入快车道,在票房上也有不小的斩获

◆忧:创作和生产急功近利;改编功力不足;缺乏观众意识和表达技巧

一个兵法烂熟于胸的小人物,一段欲言又止的乱世情,一场师兄弟反目成仇的巅峰战……这就是新近上映的《战国》想要告诉你的故事。在缺乏强劲竞争对手的4月中下旬档期中,这部历史题材影片以首周票房6000万的成绩取得了不错的开局。无独有偶,由麦兆辉和庄文强联合执导的《关云长》也在4月26日重装上阵。这部打着“人性化”旗号,重新诠释关羽的电影,和《战国》可谓异曲同工:在《战国》中,田夕与孙膑无望的爱情似乎超越战争本身,而在《关云长》中,关羽对刘夫人的暗恋,则几乎全盘解构了关羽的忠义。

更重要的是,两部大片接踵抢滩院线,是否就能说明国产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进入繁荣时代?

数量与票房可观 问题与缺憾不少

近年来,我们确实不乏此类影片。据报道,除了《赤壁》、《见龙卸甲》和《关云长》外,目前处于制作中的三国题材电影还包括由田壮壮执导的《关公》、杨子担任制片人的《武圣云长》、陈木胜执导的《武神传》以及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关云长》。众所周知,历史题材影片拍摄成本高、难度大,但是我们即便在受资本规模限制的新世纪头10年里,仍创作出了《墨攻》、《赤壁》、《花木兰》、《十月围城》等重量级的历史题材影片。进入2011年,随着各路资本的涌入,历史题材影片似乎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

单从数量来观察,中国历史题材影片似乎正在进入快车道,在票房上各有不小的斩获。也正是在中国电影市场强劲内需的支持下,《关云长》的导演麦兆辉才敢放言:姜文和甄子丹的碰撞能“撞”出3.5亿的票房。他的预判有可能是对的,但这是否真的意味着历史题材影片的繁荣呢?

这就涉及到历史题材影片繁荣的评判标准。繁荣的标准应建立在保量基础上的保质,进而促成投资、拍摄和观赏的良性互动。当前我们的历史题材影片尚存在不少的问题。

创作和生产上的急功近利。为了规避投资的风险,各路资本多钟情于几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规避投资风险的意图无可厚非,但题材的过度跟风,不但会过度透支这些题材,而且也不利于推动电影类型的多样化。另据报道,李仁港在广电总局报备了《鸿门宴》的拍摄计划,陆川筹拍的《鸿门宴》因重名而改为《王的盛宴》,而与二人争夺这块“肥肉”的,还有《刘邦和项羽》。

历史题材改编功力不足。好的改编者熟悉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其评价和思考经得起推敲,并懂得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既让千百年前的事映射出现今的时代,又能引人思考。正是从这个角度,有人批评《赤壁》的改编者“不理解历史人物的心态,三国本是个风雨飘摇、生死攸关的时代,但《赤壁》的人物却好似在过家家。”

创作者和改编者缺乏观众意识。对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观众的接受心理颇有些集体潜意识上的趋同性和默契。不是说创作者不能颠覆经典人物的固有形象,但是新的阐释需要通过缜密细致的叙事,自圆其说。然而在《战国》中,主创者似乎刻意要将孙膑塑造成大智若愚的真英雄,结果却让孙膑看起来既不够智慧,又缺乏男子气概。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关云长》中:一个有情有义的关羽落得如此不堪,有些可笑。

想传递的内容太多,却缺乏表达的技巧和经验。《战国》和《关云长》似乎为了讨好观众,硬加一段爱情故事,结果不是跳脱了战国的主题,就是“毁人不倦”地重塑了关羽。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周三, 04 5月 2011 20:44

胡翌霖:SCI与学术公正


 
□胡翌霖
去年中国SCI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二,EI(工程索引)论文早就是世界第一了。不过,论文的品质一直是令人忧虑的。例如中国SCI论文的平均被引率仍然在一百名开外。许多论文只是追随学界热点的跟风之作,有些论文则是一篇拆成几篇发表。令人堪忧的是,SCI在西方只是一个衡量标准之一,用到中国来却几乎成为唯一标准。
这种情况类似于三聚氰胺的出现:我们用氮含量作为指标可以来检测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如果大家都是把它当做一个额外的检测手段,这个手段一般而言是准确的,而且本身没啥坏处。但是如果是大家都为了追求指标而追求指标,而不是为了蛋白质而提升指标,怪现象就出来了,三聚氰胺这样的问题就会在中国出现。
又好比说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要减肥,那么有一把秤时时来帮他衡量体重状况就会很有帮助,但是如果说他的目的是要“看到秤上的数值变小”,那么他就可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而想方设法在秤上做手脚去了,即便说难以在秤上作弊,也总可能有其他异化的手段,例如你可以干脆剁掉一条腿,保证读数降低,但这和健美身体的初衷就南辕北辙了。
SCI和GDP等衡量指标也是类似的道理,西方人看重它,根本目的是学术影响力而不是引文数据,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而不是GDP增长率。所以在西方对衡量方法的重视从来没有异化到中国这样的情况,即衡量辅助手段反过来变成了最终的结果,最重要的学术写作和学术交流本身倒成了手段了。
因此,且不说重大的基础科学成果出得不多,即便出了这样的成果,我们必然会主动第一时间把它发到SCI上,从而为全人类共享,最终从中开发出实际的经济利益的多半是西方或日本。结果是,即便论文数量数一数二,“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达50%以上(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有5%左右)”。
事实上,理论突破只是科技创新的第一个环节,理论成果只有经过了复制、转化、推广和产业化等等一系列环节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次“创新”。后续的这些环节需要更大的投入,但并不要求发表论文,在中国始终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然,学术的追求本来应该是纯粹的、超功利的,但是大量发表SCI论文的并不是那些真的淡泊功利、超越国界的人,事实上那些拼命发表论文的人大多都是被逼的,为了追求(个人的、学校的、国家的)名声和利益才要发表SCI的。
既然要讲功利,那么就该算清楚这笔账——在不重视二次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情况下,为了英语读者发表大量原创性SCI,对目前的中国而言除了是打肿脸充胖子之外毫无益处。
当然,对“唯SCI主义”的反省和批评也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为什么就是扭转不了呢?因为SCI在中国扮演着一个对学者的水平进行衡量的尺度。要公平公正地衡量学者的科研能力,用精确而客观的数据是再好不过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于是SCI指标就像高考制度那样,虽然饱受诟病,但仍然不得不贯彻坚持,因为没有人敢反对它所保证的“公平”二字。
但是为什么那些同样讲究公平和法制的西方国家,却并不需要,或者并不那么看重类似的衡量指标呢?
首先或许是中西方关于公平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中国人往往把公平看做一个结果、一个标签,或者一个最终输出的数值。但西方人更看重的是循之达到结果的“程序”。中国人做一件事情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手段变通一些、取巧一些、强硬一些都可以,但西方的法制就更讲究程序正义,再好的事情也得通过一定的流程办才行。国内高校的一些运转程序始终都不明晰,而又要保证评审的公正,就只能引入一个外部的标签了。
其次,学术界在西方历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学术界内部拥有相当的自治权。学者的地位在学界内部就会受到足够的考验和评判。这种学界内部的远不只是指匿名的“同行评议”,更包括公开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任何人的学术成果都会摆在明处让同行随时去“攻击”,优秀的成果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广泛和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下,优秀的学者自然会崭露头角,鱼目混珠的人自然也会最终身败名裂。
而现在的情况仍然是,中国人并不关注学术交流的过程,还是只关心最终的学术地位。如果某个领域国内的同行太少,交流不起来,那么当然可以用英语发表论文和国际同行交流,但是如果始终只面向英语读者发表文章,那么即便国内的“同行”再多,也难以形成一个健全的交流环境了。
当然,当务之急并不是在国内建立一个类似于SCI的评价系统,人文学科已然有了这样一系列国内的“核心期刊”。但如果人们的根本目的始终只是为了SCI数值而去发文章,那么即便是用母语发表也不会多大地促进学术交流。发文章的根本目的在于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而不是在于获得一个衡量数值。
只有端正了目的才可能改变科研环境。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根本取消SCI或类似SCI的评估方式,选拔和任用时的评估工作让各院校和机构的学者进行自治表决就可以了。只要学术圈拥有足够的自治权,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又得以持久和充分地展开,学术评价的公正性最终还是会得到维持。学术环境最需要的并不是抽象的公平,而是自由和交流。不要让“公平”成为止步不前的借口。(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