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印度28岁女子德维日前成功剖腹诞下一对健康孩子,但这位妈妈与别不同,因为她拥有双子宫,两个婴儿更是分别在两个子宫中生长,而且怀孕时间分别相差一个月。医生指这种情况实在罕见,全球每年可能只有一宗个案,几率是5,000万分之一。

  已经育有一子的德维,一直以为今次只是普通的双胞胎,但直至胎儿作动,医生检查后,方知道她原来有两个子宫。一对捎仔分别是在两个连续的经期内受孕,均属早产,分别重4磅4安士和3磅3安士。

  德维虽然对何谓双子宫症一头雾水,但仍然满心喜悦。她说原以为两子会十足饼印,庆幸他们样子长得不同。谢谢神,带给我新的生活!

  双子宫概述与症状

  相信很多读者还不了解双子宫具体是什么病状。双子宫其实是两侧副中肾管完全未融合,各自发育形成两个子宫和两个宫颈,阴道也完全分开,左右侧子宫各有单一的输卵管和卵巢。

  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一般是在人工流产、产前检查甚至分娩时偶然发现。早期人工流产时可能误刮未孕侧子宫,以致漏刮胚胎,子宫继续增大。妊娠晚期胎位异常率增加,分娩时未孕侧子宫可能阻碍胎先露部下降,子宫收缩乏力亦较多见,故剖宫产率增加。异期复孕偶可见于双子宫患者,即不同时期卵子受精后,每侧子宫各有一胎儿。亦有双子宫、单阴道,或阴道内有一纵隔,此情况类似上述双子宫,但可能因阴道内纵隔妨碍性交,出现性交困难或性交痛。

  两侧副中肾管完全未融合,各自发育形成两个子宫和两个宫颈,阴道也完全分开,左右侧子宫各有单一的输卵管和卵巢。(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2日消息,参展犬冠军格伦帕克守卫者(Grenpark Keeper)是一只很受瞩目的狗,这只被称为“特洛伊”的短毛犬的精子在1989年首次采用试管受精时冷冻起来的,在它去世后20年,兽医通过一种新的方法,将它的精子给它的后代斯塔进行了人工受精,迎来了这三只健康的小狗崽的诞生,其中两只公狗,一只母狗。


欣喜若狂的饲养员罗宾-普莱斯热烈欢迎这些小生命的诞生

  饲养者罗宾·普莱斯欣喜若狂,她说:“兽医采用新技术使精子重新恢复活力,然后又利用试管受精形式令斯塔成功受孕。对此我感到非常吃惊。这些狗狗很特殊,它们总是跟随着你,伴在你身边。我很感激兽医,虽然感觉会很奇怪,但是这三只小狗,是我的无价之宝。”

  格伦帕克守卫者1989年首次在皇家墨尔本秀中获得冠军,然而不幸的是,它在5年后去世。一个实验室储存的它的精子被人淡忘了20多年,直到最近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医院经过检测,发现这些精子目前的状况仍然很好。通过人工受精后的斯塔在今年7月8日生下2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距离这3只小狗仔的父亲去世已经超过18年。罗宾打算给3个新生儿取名永生、追忆和回到未来。莫纳什大学医院兽医斯图尔特-梅森表示,他采用一项欧洲新技术后欣喜地发现,保存时间如此之长的精子竟能产生这么健康的一窝小狗仔。


这3只短毛猎狐梗幼仔蹲在它们获奖的父亲——格伦帕克守卫者的遗像前

  梅森说:“这是一次非凡经历。对这次成功,我们感到与狗狗的主人一样惊喜。澳大利亚利用这么久远的精子进行人工受精取得成功的例子非常罕见。”这些小狗的母亲斯塔在恢复阶段,它们是由人工喂养,这包括它们被放置在温度在23摄氏度的恒温环境下长达10天,每天隔几小时就用奶瓶喂奶一次。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纳许遇袭前后对比

  美国波士顿布里翰妇女医院10日表示,2009年遭抓狂黑猩猩攻击而毁容的康乃迪克州妇女纳许(Charla Nash)日前在院中接受全脸移植手术,术后康复相当成功,最后可望恢复笑容及正常饮食等功能。本手术为该院第二桩全脸移植案例,在美国则为第三桩。

  纳许今年57岁,2009年2月她去访友,结果遭友人桑德拉饲养、重九十公斤的宠物黑猩猩崔维斯(Travis)疯狂攻击,双手齐断,唇、鼻、眼也被撕裂,容貌全毁而且失明。据桑德拉猜测,由于当时纳许换新发型,开不同的车,手上又拿著绒毛玩具,黑猩猩可能是试图保护桑德拉,因而才攻击纳许。肇事的黑猩猩后来被警方射杀。

  波士顿布莱翰医院今年五月底为纳许进行全脸移植手术,由波马哈克医师带领30名外科医生、护士及麻醉师团队,进行20多小时的医疗大工程,为纳许植建鼻子、嘴唇、脸部皮肤肌肉及神经管、牙齿、上颚,同时还进行及双手移植。

  医师们认为,纳许接下来几个月康复过程中,可控制更多脸部肌肉与感受,透过鼻子呼吸,恢复嗅觉,最后将可以微笑、表达感情,以及正常饮食。但纳许的视力还是无法康复。

  至于双手移植方面,院方本以为手术成功,但术后几天,纳许出现肺炎并发症,血压也告下降,血液无法流进新移植的手部,医生只好将其切除。波马哈克医生表示,虽然手部移植失败令人失望,但纳许未来如找到合适的捐赠者,还可再做移植。

  闯祸的黑猩猩来头不小,是只动物明星,曾在可口可乐、品牌服饰Old Navy等广告中担纲,还在美国不少电视节目片头中亮相。

  被攻击之后,纳许一直戴面纱遮脸,也只能进食流质食物,现在她最想回到儿时成长地纽约某披萨店吃热狗及披萨。波马哈克医生表示,纳许可如愿以偿。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杨澜

2010年是我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的纪念,有一位朋友不经意当中说,这一年正好是我的2010。还真是有这个巧合。10年也好,20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

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借这个机会我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是件好事。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我采访了500多位精英人士后,对成功的定义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急急忙忙地赶路,经常撞着这个碰到那个,我们是不是想过把他们扶起来,说声对不起?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我曾接到一条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大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在我看来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妄谈创造历史,但做自己是可望可即的事。张海迪以残障之身刻苦学习、终有成就的故事固然让我敬佩不已,更让我感动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环境下,当有关领导告诫她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以符合“英雄模范”的标准形象时,她在进入人民大会堂、进入聚光灯中心之前的一瞬间,果断地取下了发夹,让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在肩头。她不要做被造型的英雄,她要做真实的自己。

有时出身优裕与出身贫困一样容易让人迷失。人的期待就是自己的牢笼。许多富家子弟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就放弃自己真正的梦想,成为某种传承的工具。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在这一点上是幸运的。他19岁时做出决定,不进入父亲呼风唤雨的金融界,而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当他忐忑不安地寻求父亲的意见时,巴菲特说:“儿子,其实我们俩做的是同一件事——我们热爱的事!”彼得在2010年出版的中文版自传书名就叫《做你自己》。

我们的社会从要求个体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到终于可以让人们理直气壮地做自己,真是不小的进步。如果每个人能够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一起推动社会变得更开放、更公平、更温暖,这是不是一种更了不起的成功?

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1998年我加入了凤凰卫视,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我当时就是希望能做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27岁,不乏幼稚之处,但是我很有热情。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因为刻苦、坚持,还是因为有伯乐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

直到1999年我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观念才发生了转变。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窜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

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

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而如果我做节目还停留在讲述人们的所谓成功故事的话,我们也失去了对人性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终归于浅薄。所以是不是能够让一次访谈带有更多人性的温暖,就成为我和团队有意识的追求。

(《一问一世界》,杨澜、朱冰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近几年,青春版《牡丹亭》、全本《长生殿》以及《1699·桃花扇》的相继上演,令昆曲成为很多人心灵小憩的一处“后花园”。但真正能够接触昆曲、了解昆曲、喜欢昆曲的人尚属少数。此种境遇下,昆曲如何进行市场化探索?昆曲的商演前景又将如何?

成功个案难复制

2007年5月18日,位于北京东四十条22号的皇家粮仓成为厅堂版《牡丹亭》的驻场演出场所,这是一个文化公司进行的昆曲市场化探索。当时被业内人士批评为剑走偏锋,甚至其导演、昆曲界元老汪世瑜也认为这只是个概念。厅堂版《牡丹亭》在4年中不间断演出了450多场,至今仍处于良好的市场运营中,之后在南京苏州、上海等地出现的园林版《牡丹亭》无疑是对这种演出形式无声的肯定。

“厅堂版《牡丹亭》获得成功的原因是昆曲具备这样的生命力,当然也包括这个演出项目本身的品牌价值。”普罗艺术公司制作人、厅堂版《牡丹亭》出品人王翔说。他首先为昆曲寻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以前观众只看过剧场版的昆曲,皇家粮仓突破了以往镜框式舞台的呈现方式”。其实,昆曲最初演出的形式是“堂会”,即大户人家自己有戏台,同时又蓄养家班,可一边看戏一边聚会,还能上去“票”两句,互动性非常强。王翔表示,厅堂版《牡丹亭》的意图在于恢复古典而质朴的演出形态,为欣赏者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

昆曲的发展之路有很多种,厅堂版《牡丹亭》是其中一个比较特别的方式,市场定位在城市商务阶层,根据目标人群和产品定位,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销体系。“4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地对演出内容进行不断优化,票房依靠口碑,由此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生命力。”王翔说。

厅堂版《牡丹亭》用高端的商业定位创新其商业模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成功,但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看来,厅堂版《牡丹亭》只是个别成功的案例,不具备复制价值。王翔也表示,虽然在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但项目是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演出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运营团队的管理水平和专业化运作能力尤为重要。

各出奇招探市场

昆曲到底能不能走市场?苏州昆剧传习所兰芽昆剧团团长冷桂军的回答是肯定的。作为全国第一家民营昆曲院团,兰芽昆剧团从2003年开始走市场到现在已经整整8年。为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兰芽昆剧团在坚持艺术追求的前提下,走上一条主动寻找观众、培养观众的发展之路。针对不同观众,剧团先后推出了“博物馆昆剧”“氍毹昆剧”“校园昆剧”“园林昆剧”“吴歈粹雅”“大众昆宴”等演出形式。“传播昆曲不能强加于人,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使昆曲更容易让人接受。”冷桂军说。

到目前为止兰芽昆剧团的“园林昆剧”已演出500余场,他们将目光瞄准旅游市场,苏州园林、古镇等旅游景点成为昆剧团展示昆剧文化的舞台。在拙政园、周庄等景点表演时,针对游客的心理和不同的旅游场所,选择不同的剧目,如《写状》、《连升店》、《测字》等表演夸张、曲词通俗易懂的经典折子戏。冷桂军介绍说:“这些戏既满足了游客观光的愿望,又满足了他们一睹世界遗产风采的心理。”

除此之外,国内的各大国有昆曲院团也在进行着市场化的探索。江苏省昆剧院精品迭出,从《1699·桃花扇》、《浮生六梦》,到《临川四梦汤显祖》和实景版《牡丹亭》,再到这一次《我的浣纱记》,数年的时间里既赚足了眼球,也赢得了市场。上海昆剧团,通过推出演出季、个人专场,与兄弟院团合作以及固定的小剧场演出等多元化的方式探索市场。北方昆曲剧院则是探索与旅游市场结合的方式,在未来2年中,北昆将每年在大观园戏楼演出100场以上昆曲折子戏,打造“游大观园、品红楼宴、赏听昆曲”的旅游品牌。浙江永嘉昆剧团作为一个县级院团,虽然实力较弱还处于培养观众阶段,但其副团长刘文华表示,今后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创排剧目,努力打造精品。

成功与否待检验

昆曲走市场的道路尚属探索阶段,最终哪种方式能成功需要经过市场检验。“要看这种方式是不是有可持续性,是不是能形成长效机制,并不断增值。”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说:“各个院团条件都不相同,应结合自己特色进行探索。”

王翔认为,体制内的昆曲人进行市场化探索的重要前提是,大家是否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观念。“我们要学习欧美国家对歌剧、古典音乐,日本对歌舞伎、人形净琉璃的运作经验,把市场化的运作手段融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中去。对于剧目的拯救与创作,中央或地方政府在资金上的扶持必不可少,但仅仅有了资金还不够,更需要面对市场,挖掘剧目自身的生命力,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科学的长效机制,而不是有钱就花,花光了事。应该让体制内的院团在得到资金支持的同时,不断培养其面对市场的能力。”

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沈昳丽认为昆曲可以走市场但这种尝试只能占昆曲传承发展的小部分,因为昆曲很小众,不能完全迎合市场,而是需要对市场进行引导。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说:“昆曲的市场化探索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工作做得好,发展工作才有可能做得好,如果传承工作做的不好,演员基础比较差,发展起来也不会持久。”昆曲艺术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力量就能传承发展,需要一个相当庞大的团队,而现在各院团还面临资金和人才的重重困难。王翔说:“昆曲唱戏不唱角儿,跟京剧不一样,昆曲更注重作品本身,走市场还是要出精品。”

发表在栏目: 文化

  4、加加林的“座驾”

加加林的“座驾”加加林的“座驾”

  这就是加加林乘坐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

  苏联的工程师们非常自信,尽管这是首次载人太空飞行,但他们信心满满,认为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在此之前进行的两次不载人飞船测试,以及搭载了两只小狗的飞行实验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里维斯说:“他们认为他们的胜算很大。他们已经对硬件、发射工具、通讯和跟踪系统进行了测试,并且还进行了无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因此工程师们已经胸有成竹了。”

  那次实验中搭载的两只小狗,在返回地面后有一只还生了6只幼崽,其中一只后来被送给了卡洛琳·肯尼迪,她是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女儿。里维斯认为,苏联工程师们在成功将小狗送入太空并安全接回之后知道,自己已经具备了将一个人送入太空的能力了。

  5、太空竞赛

太空竞赛太空竞赛

  1960年,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正对“水星”载人飞船进行技术检查,它将最终搭载首位美国人遨游太空。

  当1961年4月份加加林进入太空之时,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还在忙着进行测试。很快,苏联人成功一个月后,美国将第一位宇航员阿兰·谢泼德(Alan Shepard)送入太空。尽管没有像加加林那样围绕地球轨道飞行,但毕竟美国人谢泼德成了世界上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人。后来,直到近1年后的1962年2月20日,美国才首次将一位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成功送入地球轨道。

  里维斯说:“人们通常会将载人航天的历史归咎于美苏冷战的结果,但他们忘记了,其实遨游太空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她说:“牛顿的理论让太空旅行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在此之后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让人们对此神往不已。而正是这些科幻小说,激发了那些技术先驱的探索心,他们后来开发出了真正火箭,将人送入太空,从而实现了人类的飞天梦想。”

  6、为加加林跳舞

为加加林跳舞为加加林跳舞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1年,在莫斯科红场,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加加林凯旋归来。在他返回后两天,加加林在护送下抵达红场参加庆祝游行,并接受了苏联英雄称号。

  里维斯说,人们描述那场庆祝游行是他们在1945年战胜纳粹举办的胜利游行之后见过的最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在大众的心目中,加加林俨然成了苏联航天事业的代言人。

  里维斯说:“他笑起来很好看,衣着得体。在返回地面之后的几年中,他一直充当着名人的角色。每一次你和一位在苏联长大的人谈起加加林,他们都会说他是那个年代优秀年轻人的代表,即使是那些最激烈的反社会主义人士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7、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永垂不朽

  这张加加林的雕塑拍摄于今年4月8日。现在这件艺术品正在位于莫斯科的全俄展览中心展出,随后还将进行全球巡展。

  这尊雕塑是莫斯科郊外的加加林纪念雕像的复制品。它最终将在伦敦安家,作为纪念人类载人航天5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里维斯说:“加加林和1960年代苏联的航天项目是为数不多在苏联解体之后仍然幸存下来的历史。他在俄罗斯国内受到广泛的尊重,并且在前苏联的其它加盟共和国的人民中间也拥有很高的威望。人们仍在为他欢呼,他的纪念碑仍在那里,而孩子们也仍然记得每年的4月12日是个多么有意义的日子。” 摄影: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豚尾猴与猕猴杂交产下的小猴崽在母猴身边吃东西


豚尾猴与猕猴杂交产下的小猴崽在母猴怀里玩耍


豚尾猴与猕猴杂交产下的小猴崽在母猴怀里吃奶


豚尾猴与猕猴杂交产下的小猴崽在母猴怀里吃奶

  近日,九江市动物园笼养的一只豚尾猴公猴和一只猕猴母猴,通过人工配对后自然交配,成功产下一只小猴崽,经初步判定为母猴。目前,小猴的生命体征稳定,从其外形特征来看,遗传了豚尾猴的体型,但小猴的毛发与猕猴更接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鲁豫

晨报记者朱美虹报道 当地时间昨天16点,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播出最后一期节目《奥普拉惊喜巨献》。这档已经播出25年、影响了无数人并早已成为电视脱口秀标杆的王牌栏目最终划下句号。

CNN 知名栏目《ConnecttheWorld》专门就这一话题做了一期深度访谈,专访了3位世界知名脱口秀主持人,请他们谈谈对奥普拉退场的看法,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是被邀嘉宾之一。同为谈话节目主持,《鲁豫有约》也将迎来第10年,奥普拉的离开对鲁豫和她的节目有怎样的影响?鲁豫表示,10年前如果有人问她是否想成为奥普拉那样成功的主持人,她肯定说“是”,但现在,这个回答会是“我不知道”或者“不是”,“奥普拉那样的成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也不是任何人能达到的,她的成功不可复制。我会坚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我的节目”。

鲁豫深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时候她离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也是幸运的选择,在可以离开也有能力离开的时候,她选择了在这一刻让观众永远地记住她”。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国目前最大的无人直升机V750无人直升机7日在山东潍坊首飞成功

  中国目前最大的无人直升机V750无人直升机7日在山东潍坊首飞成功,填补了中国中型无人直升机的空白。

  7日上午,在潍坊天翔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的试飞场上停放着一架紫红色无人直升机,机身上喷有白色V750字样。试飞指挥员一声令下,发动机立即轰鸣,接着无人机进入程控自主飞行。无人机轻轻升起,稳稳悬停在空中。随后,直升机按照地面操纵人员的指令完成了高度遥调、前飞、后飞等机动动作,过程高度达到25米。十分钟后,无人机平稳着陆,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据了解,V750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无人直升机,由B2B双座有人驾驶飞机改装而成,起飞重量为757公斤,任务载荷大于8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为每小时161公里,最大航程为500公里,续航时间大于4小时。该机可人工遥控,也可以程控自主飞行,两种模式在飞行过程中可以切换。V750无人直升机的控制半径超过150公里,使用升限为3000米。

  潍坊天翔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成身棕表示,V750无人直升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航空制造与无人机控制技术上一个新的突破,填补了中国中型无人直升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无人机研制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V750无人直升机由潍坊天翔航空工业有限公司、青岛海利直升机制造有限公司与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联合研制,目前年产能力150架。

  V750无人直升机是一种多用途无人直升机,可从简易机场、野外场地、舰船甲板起飞降落,携带多种任务设备。直升机可针对特定地面及海域的固定和活动目标实施全天时的航拍、侦察、监视和地面毁伤效果评估等。直升机可完成森林防火监察、电力系统高压巡线、海岸船舶监控、海上及山地搜救等任务。

  专家表示,目前这一机型首飞成功,之后将转入科研试飞阶段,完成按航线的程序飞行之后才可以算是试飞成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昨日7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部发射场成功发射。这一试验的成功将为我国自主监测空间环境、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子午工程”是我国“十一五”中期投资建设的一个能够在地面持续运行的、综合性的、跨区域的大型空间环境观测网络。可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公里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参数,将为增强我国空间科技的创新能力,保障空间活动安全做出贡献。

  截至目前,“子午工程”已沿东经120度、北纬30度线布局建设了15个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站。其中位于海南儋州的海南探空部为功能最全的一个综合性站点。利用该站点的探空火箭发射基地发射气象探空和电离层探空火箭是“子午工程”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6 页